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音乐教学理念8篇

时间:2023-06-21 08:45: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音乐教学理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音乐教学理念

篇1

【关键词】信息时代 初中音乐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创新策略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 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擅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单一的、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摆脱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教学之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结合,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盘、课件等软件,都可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媒体的主流,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这节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将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视、听的完美演绎,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并通过关联画面及配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内涵,学生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充分读懂了乐曲内涵,体验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相关传统文化那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新课标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要摆脱先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不相宜”的尴尬局面,就要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结合在信息时代初中生对于音乐的特殊诉求,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广泛灵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引入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及相关教学模式,采取新手段多角度转变音乐教学方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提出的通过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而实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校本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能不顾及课堂内容,为理念而理念,为技术而技术,一切教学模式的创新都要为教学内容而服务,教学模式创新,不能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信息时代 初中音乐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创新策略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 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擅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单一的、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摆脱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教学之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结合,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盘、课件等软件,都可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媒体的主流,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这节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将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视、听的完美演绎,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并通过关联画面及配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内涵,学生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充分读懂了乐曲内涵,体验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相关传统文化那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篇3

其实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那就是中国民族音乐这块高质量的营养土壤。初中音乐的教学应该扎根在民族音乐中,不应该“崇洋”,认为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应该有我们国家没有声乐理论的错误思想。其实我们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系统和完善的声乐艺术理论。《韩非子》中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在《史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从这些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已经有了比较科学和系统的声乐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各地的地方戏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尤其是集大成的京剧,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我们都应该加倍珍惜。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人类虽然皮肤颜色不同,但是身体结构是一样的,不论中外,音乐的理念对每个人都是适用的,因此我们可以取法中外,融会贯通。西方的声乐理论一直有其独到之处,与我们的理论或异曲同工,或互为补充,因此我们可以“洋为中用”形成更为适合我们自己的声乐理论。比如西方中的美声唱法浑厚宽广,与我们北方民族唱法中的豪放、热烈有异曲同工之妙。草原民族的很多唱法其实用西方美声男高音表现,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方面,很多的音乐工作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在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只想说一下我的一个想法,那就是不论如何的借鉴和学习,都不要忘记我们自己,要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保持和弘扬起来,而不要被其同化。

接下来我要沿着上面的思路,谈一谈我对新课改环境下初中音乐教学的一些思考,谈一谈在新形势下音乐课教学应以怎样的视角切入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

其实,探索或者创新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因此,我也是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下,主要思路是想让音乐课堂变成一个多元的、有深入价值的课堂。我采取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培养学生的画面感

音乐是一种带有通感性质的艺术,尤其与绘画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欣赏一曲音乐时,人们往往会随着曲调的变化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画面,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描述在听音乐时脑中浮现的画面,并进行交流,以达到共同赏析音乐的目的。往往每个人浮现的画面不同,因此,就可以讨论为什么自己会浮现这样的画面,是根据什么而想象出来的,通过每个人不同的解析,就能对一首曲子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欣赏腾格尔的《蒙古人》时,虽然这首歌曲调简单,描述的内容也很简单,但是有的人想到的是草原的辽阔画面,有的人想到的蒙古包的美丽,有的人想到的是骑马驰骋的画面,究其原因,其实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二、通过图画教音乐

通过形象而生动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共鸣,这种方法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在上课前就准备好相应的图片,以帮助学生在听课时观看;二是在学完或者欣赏完一首曲子后,让学生动手画出对音乐的理解。图画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色彩绚丽,也可以只是简笔画。但不论什么样的图画,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描绘,将心中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让他们知道艺术是相通的,美是相通的,音乐的学习是快乐的、美好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三、通过表演教音乐

其实初中生表现欲望极强,喜欢表演也会表演,当他们学到熟悉的音乐时,我都会鼓励他们用身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甚至让他们推荐代表到讲台上做演出,他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有时候我会将音乐排练成音乐剧,选择学生进行表演。有时候我也会要求他们自己选择要学习的音乐,并尽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身体语言或者舞台剧的形式表演给其他学生看。这种形式不但能帮助他们尽快熟悉音乐,记住音乐,最关键的是能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新形势下音乐教学的好方式。

四、通过改编教音乐

现在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就在想音乐课上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通过实践发现,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通过他们实际的经验和经历积累,选择适合他们的创新途径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音乐课上我采用了改编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根据能力的不同,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改编,能力差的就改编歌词,能力稍好的就进行节奏旋律的改编,或者进行词曲的再创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日趋高涨,音乐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篇4

一、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促进其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发展。有的音乐作品歌词、曲谱都很简单,学生学起来很快,但是如果不及时在课堂上用各种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教师对这些歌曲可以深入挖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歌词创作能力又达到了加深理解记忆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杨柳青》的教学中,在学完新歌后,笔者用自己创作的歌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歌词的创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创作出很多有新意的歌词。创作好之后让学生再唱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对歌曲轻松掌握。另外,还可以为歌曲配打击乐节奏、填空完成旋律、改编旋律,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饮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材料自制打击乐器。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创造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让音乐走进生活,灵活渗透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要从生活中汲取——模仿——演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音乐创新教学的基础和源泉,课堂教学中的愉悦,会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的冲动,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适时恰当的开放性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来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佳。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一改以往教学风格,不让学生听着音乐进教室。事先带领学生像节日搞活动那样,扎起彩绸,吊起彩花,伴以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要求学生扭着秧歌进教室。学生兴趣盎然,自我表现强烈。为了营造更为强烈的音乐氛围,可以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样可以消除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大大地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三、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要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发挥了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拓展音乐教学,更加注重音乐与生活的结合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美育教育,音乐的课堂教育不仅要起到知识灌输还要有更多的拓展面,比如爱国情操的教育,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流行元素的认知,对当前音乐与生活话题的讨论,其实这些都是目前的学习热点。初中学生在通过这种媒介传输后的课后话题,音乐课堂中,教师将这些话题归总和引导到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人生关怀,那么一节音乐教学的意义就不仅仅是美育了。可能会对学生们形成长期的逐渐的熏陶式的影响。例如当我们唱《我的中国心》,其实就反映了华人以及中国人自身对国家对祖国的认识,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知其实大都来源于音乐、舞蹈、美术中,藏族的锅庄舞蹈,蒙古族的歌曲、西北少数民族的花儿,南方少数民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音乐都是在一代代人自幼的传习中逐渐形成民族的情感和认知。因此,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还要有与音乐相关的其他知识。以及在备课的过程中,对音乐的生活理解,以及音乐和人生的阅历和感受,通过一节音乐教学,将源于生活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的美育功能上升到形成一种健康的、能够引发学生积极上进,引发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做人情操和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教学影响力和感染力。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细心观察的眼睛……要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让学生在快乐的音乐学习中信心百倍,个性飞扬,超越自我,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灿烂多姿,光芒四射!

【参考文献】

[1]孙岩.音乐课堂教学的情感艺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应倩.初中音乐课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施[J].英语教学研究.2009(3)

篇5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音乐;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58-01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具体地说,它有三个目的:

一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

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

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同时给学生以基础的音乐知识,达有一定的自学钻研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的奥秘,如怎样感知到音乐形式的美曲中气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多声部的美,以及对音乐的探索、内涵感情的体会哲理的悟得等。总之,它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地进行美的熏陶,通过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基于以上的目的,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打造出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得到协调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 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和层次化;2、 教学内容要精选化和整合化;3、教学过程要灵活化和最优化;4、教学氛围要民主化和和谐化;5、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和激励化。这五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活”起来呢?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营造出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

面对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音乐教学方法陆续被介绍到国内来。这些外国音乐教学法各有所长,但这些音乐教学法毕竟是各国音乐教育家根据各自国内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只能在其启发下,依据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探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大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受专业艺术教育影响颇深。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学科教学的规律,而忽视中小学校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及审美认知规律。于是便出现了案例中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场面。

中学音乐教育面对的大都是十四、十五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地起坐,而应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而又不失亲和力,减少失误。

篇7

一、把握音乐教师角色定位,提升音乐课程内涵性

在传统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自觉不自觉的充当的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首先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就要对自身进行定位。因为课堂教学是服务学生的,学生对于音乐学习收获多少才是对教师讲课水平的直接评价。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主体”变成“主导“。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性作用,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开展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特别是提倡个性化教学,把学生的音乐天赋发挥出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惊喜和快乐。教师还应拓宽教学的渠道,借助于网络、多媒体、器材等多种手段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提升音乐课程的内涵性。

二、设计多彩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以此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小小音乐会”活动,配合歌曲、舞蹈、乐器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歌曲,让大家共同点评,在学生交流与讨论中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借助于多媒体软件,让学生自行设计MTV活动,引导学生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设计属于自己的MTV。有的还能利用节假日,把电影剪辑、图片、画面结合起来,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活动中,音乐教师应以主持人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活动中,引导他们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去动,去唱,去跳,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三、加强生生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情感教育,要想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长远发展,学会团结与协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信心,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这似乎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一种品质。例如:在七年级音乐课《阳关三叠》情景剧教学中,设置为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诗人的朋友、一人吹萧、一人扮演酒保、一人或几人伴舞,模仿诗人和朋友在阳关话别的情景,在教室前面表演。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音乐为工具和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四、转变音乐教学的方式,促进多个学科的整合

1.从课内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五、开放音乐教学评价方式,保证学生持久学习动机

篇8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所授予的音乐知识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地将一些陈旧乏味的内容摒弃,增添音乐新内容,以将音乐激情点燃。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以情境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石。以学习初中音乐《海滨音诗》这一单元的音乐学习为例,教师以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同学们,大家是不是都看过足球赛呢?那大家知道比赛现场的人浪是怎么造出来的吗?想不想体验一下?此时,学生在音乐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开始制造人浪。紧接着,音乐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功能,播放大海的浪声,让学生感受变化无穷的海浪声,以更好过渡到新课学习。师:从古到今,很多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作品表现对大海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滨音诗,体验作品中的大海吧。在授课时,音乐教师还引进《听潮》,让学生以读带感,创新音乐教学形式。在以上案例中,音乐教师利用情境激趣,并引进《听潮》,先读,体验歌词中的感情,融入多种方式,真正调动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奠定开放教学基础。

二、以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音乐教学与其它学科之间还存在众多不同,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的音乐理论知识外,还要更多的进行声乐训练、乐器演奏等内容,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展现自我的平台。要彻底摆脱以往传统教学中只讲授理论知识,而忽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这种弊端依然存在,且较为明显。所以,教师不单单要传授音乐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与欣赏音乐。

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同样是开展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条件。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的引入,音乐课堂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的营造更为便捷。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地利用这些教学辅助工具,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地延伸,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多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无论是学校组织的合唱队,还是社会上的音乐节、歌舞剧欣赏,都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音乐素养。这种开放式的音乐交流形式也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封闭式的,不鼓励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音乐欣赏。因此,学生不善于利用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学习音乐。这种不善挖掘课外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是极度枯燥与乏味的,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相反,教师如果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将使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西部畅想》时除了要让学生们领略到颇具特色的西部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典型的西部图景,让大家对于西部风光有更好的领会,这对于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也很有帮助。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各类音乐比赛,或者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编排音乐剧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如音乐节、歌舞剧等,尤其是要观看那些汇聚了很多年轻元素的音乐节。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与教学环境的营造往往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教师应具备的开放性教学能力

1.营造民主氛围的能力

教学民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行开放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民主是挖掘学生各类潜能的重要保证。可以想象,学生如果是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进行音乐学习,他们之间存在的思想包袱、心理负担都将被融化,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和充满勇敢,孩子般天真烂漫的气息就会释放出来,这对音乐学习来说极为重要。

2.情境创设能力

课堂教学层面上的情境创设指特设的教学环境,或者说课堂教学的氛围、条件。开放是指有利于开放性教学的一切形式和内容。创设是指设计、创造、安排、运作。总之,教师课堂上必须创设各种开放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创设、语言环境创设等,引导学生对音乐进一步学习和感知。

3.语言描述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