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45: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叛逆学生教育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叛逆 反抗 班主任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1、叛逆。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2、青少年的叛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3、小学教育中的叛逆。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1、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第一,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第二,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第三,认为自己“长大了”。这一时期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
2、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一,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第二,家庭教育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第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第一,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2、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首先,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最后,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影响
据调查,约有98%中学生中存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叛逆心理很强。这里所说的叛逆心理是指中学生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不考虑是非曲直,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为其喝彩。
一、叛逆心理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
叛逆心理虽然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都会出现,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过分肯定自我,往往表现为狂妄和自大。
2.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3.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4.前途受到一定影响。中学的叛逆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影响很大。有一个初三的学生说:初一时,因一次单元测试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英语老师太过份了,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之后,凡是上英语课我都不专心听,作业也不做,这样,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现在一想到快要中考了,我多么后悔自己当初的叛逆行为。
调查表明,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对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特殊年龄阶段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此时他们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由于学习、人际交往的困难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困惑,使他们心理出现异常,极易引发心理疾病。
2.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受社会压力与不良习气影响。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略、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和消化,加剧负面心理作用,强化了叛逆心理的形成。日本,韩国等一些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包括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看的玄幻小说也是这样。叛逆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主见、很酷、有个性的行为,看到周围同学这么做也跟着学,就盲目的从众。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其实有个性和叛逆并不是一回事。
3.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4.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三、中学生消除叛逆心理的实施对策
1.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所犯的错误。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动机以及目的。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平等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家长也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讲究礼貌地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老师真的有什么错误,可以在课后通过匿名纸条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不要上课的时候站起来争辩,这样既不礼貌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而老师也应该放下身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没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不要轻易放弃任何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采取“软”应对的策略,千万不要跟学生硬来,这样不但自己很尴尬,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2.适当发泄心中情绪
对于中学生,受了委屈,心中不愉快,有时可以发泄一下,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剧烈运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不要积累在心中,要象回收站的垃圾一样及时清空。
3.让中学生全面发展
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多接触社会上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小圈子内,以防认识问题的狭隘,这样更加能够从大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及规范自己做事的方式。
4.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中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社会各界也应关心中学生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只有为中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中学生心理宣传与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多方面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2封三河.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3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年12期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正常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定期开设“心灵热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中学生;叛逆心理;原因;教育
很多高中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故意和老师对着干,你要求他运动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他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犯了错误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会讲出许多歪理狡辩……事实上,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的叛逆心理在作怪。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如果教育手段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我就谈一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一、高中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学生都以成人自居,于是特别容易产生急躁、冲动或者冷漠、孤独等情绪,而这些恰恰与体育教学的开放性、活跃性不吻合,就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叛逆心理[1]。
(2)有一些学生受到本身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限制,很难完成体育课的要求和标准,由自卑逐渐成为厌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叛逆心理。
(3)有一些学生认为文化课才是自己上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动力。
2.教师的原因
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学生叛逆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几点:①部分体育教师业务水平较低,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教学技巧,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出现教学失误,如示范动作错误、教学手段生硬等,这样就很难让学生信服。②体育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不能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是对学生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还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情况。③体育教师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对教育教学不能深入研究,教学方式老化,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和要求。除此之外,课堂结构的单调、教学方式的单一以及教学设备的落后等,都会使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乏味,不愿意上体育课,形成对体育课的叛逆心理。
二、如何充分利用高中生的叛逆心理
1.激将法,激起学生的好胜心
所谓激将法,就是使用具有刺激性的话语或者与本意相反的话语去鼓动对方做事情。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一般情况下自尊心都特别强,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刺激到他的心理,激发起他不服输的情绪,往往可以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有一次我在教高二水平五“篮球”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们讲解了篮球运球的基本技术和投篮的几种方法,可是班级内的部分学生就显现出了不耐烦的样子,甚至还有的学生嘀嘀咕咕地发牢骚。鉴于这种情况,我马上停止了讲解,问大家:“你们熟悉《灌篮高手》吗?”同学们一听立刻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看到学生的情绪高涨,我接着说:“你们的灌篮技术如何呢?敢不敢和老师比试一下?”“敢!”这样,学生们立刻组成了挑战小组,我就和他们比起了投篮。结果学生大败,这时,我再和他们讲运球的基本技术和投篮方法,课堂效果非常好。
2.挫败教育,让学生从自负到自强
很多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都特别自负,这样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也特别突出,他们能够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可是总抱着一种不屑的态度,这样就会影响到班级整体的学习态度,对他个人的成长也极为不利。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可以想法让他们感受一下挫败,这样才能使他们由自负变得脚踏实地,从而健康成长[2]。我在教高一年级时,有一个学生就特别突出,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身体素质也相当不错,因此他总觉得自己就是天之骄子,体育课也是喜欢上就上,不喜欢就干脆旷课,体育成绩逐渐下滑。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要好好压制一下他的傲气。在一次体育课上,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校外越野比赛,并承诺学生,越野赛的前五名将会得到奖励——老师亲自下厨聚餐。学生们一听情绪高昂,这个学生也是跃跃欲试,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比赛结果,这个学生只排在了班级的中等水平。这次挫败,让这位学生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从此上课就特别认真了。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学生的叛逆心理,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广文.雨过天晴,春暖花开——当代高中生叛逆心理探析[J].文教资料, 2008(30):106—107.
【摘要】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性格容易出现叛逆,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教育,成功的改变叛逆性的孩子,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性 改变 成功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心理;成因;策略
初中生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对学习的兴趣,深度,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也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由于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用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初中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叛逆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叛逆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叛逆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我认为对与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年龄和生理条件
叛逆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中学时期叛逆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中学生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中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中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叛逆心理。
二、好奇心的驱使
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中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叛逆”。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中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中学生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三、思维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这些中学生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心理。
四、自身发展和客观环境的矛盾
中学生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叛逆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一)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叛逆心理。
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叛逆,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学校因素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逆反心理调节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47-02
我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多,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共有529名留守儿童,其中有314人为双亲留守儿童,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9.36%。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厌学、早恋、叛逆等,其中叛逆是他们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不与父母生活,他们没有安全感,对身边的一切充满怀疑,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当他们内心感到压抑而又无法宣泄时,就常常以负面的方式来表达,容易对学校的老师、身边的监护人、亲戚朋友的管教和批评采取过激行为,主要表现为:不听老师、监护人的话,对老师、监护人不礼貌,甚至对老师、监护人搞恶作剧等。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实际上就是一种负面情绪,是他们一种无奈的反抗。留守儿童的叛逆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对学校留守儿童的叛逆行为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研究时,我查阅了各类文献资料,又借鉴了同行们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点教育转化留守儿童的叛逆行为的经验,下面结合案例予以论述。
一、深入学生中调查,了解造成个案叛逆的各种原因
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我发现造成留守儿童叛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少父母的关爱、学校教育不到位等。我带的班级中就有一名叫谢岗(化名)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上课时,老师要求他专心听课,他偏偏就不听,还故意讲话,骚扰影响周围的同学听课,甚至影响到教师上课;教师布置作业他不做、不交;值日任务故意不完成;午、晚休弄出噪音,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在校外买香烟回到学校,偷偷地在卫生间、宿舍里抽,甚至还发给其他同学抽;教师多次批评教育都没起作用,甚至顶撞教师、和教师对抗。
调查发现,该生父母在他九个月大时就把他托付给爷爷、奶奶,到广东打工了,一年到头只在春节回家几天。他一直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学时候他还是个听话乖巧的男孩,上了初中他就开始“变坏”了。初中阶段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爷爷年老多病无精力管教,再加上从小缺少父亲的正确引导、母亲的悉心照料,已由叛逆心理发展为敌对情绪、叛逆行为。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我知道了造成该生叛逆的原因――缺少家庭的温暖与正确的引导。了解了他的家庭生活情况――由爷爷奶奶监护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了解造成该生叛逆的原因,为我以后的思想教育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
对谢岗(化名)的教育,刚开始采取了“暴力”手段: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点名批评他,他没有悔改。我又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可是他仍毫无改变。本来想给他来个“下马威”,没想到使他变本加厉,甚至专门和我对着干。这时候我意识到,我的方法错了,我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更加深了他的逆反心理。只有教育方法得当,才能行之有效,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时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上网查了资料,知道这种叛逆的孩子大都个性倔强,吃软不吃硬,于是我决定来个“软”法子。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知道对这个“倔孩子”要从疏导他的心理入手,要让他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这样才能消除他的敌对情绪,要帮助他通过新的生活体验,正确认识、把握自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回到正确的学习、生活轨道上来。
三、对症下药,触动学生心灵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密切配合并共同教育,留守学生的转化教育更应这样做。于是我从他的家庭入手,找他谈话,几次问到他家里的情况,他都不愿意谈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后来我又几次偷偷地去他家进行家访,他奶奶告诉我,平时他对爷爷奶奶很孝顺,但是每次奶奶把他在校的情况告诉他的父母时,他都很生气,有时甚至几天不搭理他奶奶,不和奶奶讲话。他的奶奶觉得管不了他,也不想管了,只希望他读完初中能混到个文凭就心M意足了。我决定做好他奶奶的思想工作,让他奶奶放弃这种消极的想法,共同教育好孩子。此后,我又多次家访,我的诚心感动了他的奶奶,我与她达成了共识:与学校密切联系,与学校共同搞好教育转化工作。在一个星期六晚上,趁他周末在家,我去他家公开家访,看到我的到来,他又意外又警觉。在他和他爷爷奶奶面前,我表扬了他近段时间在学校的进步,有些细节我还故意夸大了。他的奶奶在我的面前也专门肯定了他对爷爷奶奶的孝顺,我发现平时冷漠的他这时不再那么冷漠了,借这个机会,我对他说:“父母在外打工是很艰辛与无奈的,而且爷爷奶奶年纪那么老了还要照顾你,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只能辞职回家专门照顾你了,这样你家的生活就没经济来源了。”我要求他改正错误,让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和在外辛苦打工赚钱爸妈放心。我离开时,他陪我走了很长的路,道别时我发现他哭了,不时地抹眼泪。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对待这些叛逆的留守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其各方面情况,尽量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触动其心灵,引起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情感教育,用爱温暖学生
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大都是因为缺失父母的关爱与家庭温暖造成的,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所以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他们。有一次上英语课,英语老师是个女老师,谢岗大声讲话,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当堂顶撞老师,结果英语老师把他请到了学校政教处,政教处教育后,叫他写检讨书,并让他交给我签字。当他拿着检讨书给我签字时,我没责骂他,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老师批评你,是故意和你过不去、故意为难你吗?还是爱护、关心你呢?”他说:“不是故意和我过不去。”我告诉他:“如果你觉得委屈,可以和老师沟通,但不能逃避责任,更不需要顶撞老师。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其实就是尊重自己。”那一次他破天荒地主动向英语老师承认了错误。那天刚好有班会课,在班会课上,在全班同学面前,我专门表扬了他,这是我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我发现他改变了很多,上课认真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尽管大多数时候完成得不好,我还是抓住机会及时表扬他的进步。我还与科任老师沟通,对他实行“特护”政策,让他感受到每一位老师的关爱。
因为改变了原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实行了情感教育,谢岗感受到了老师是重视、关心他的,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逆反心理逐渐消除。实践证明,因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教师在对这些叛逆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如果重视情感教育,让他们感受到爱、温暖,就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学生叛逆语文教学
近年来,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相关研究已经迅速成为理论界与教育界的热点研究课题,专家与学者在进行一些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时,也纷纷开始涉猎中学生叛逆心理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在关系。但只是零星散见,并未能将中学生叛逆心理与初中语文教学框架紧密融合,更勿论提出借助初中语文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了。
一、学生叛逆心理概述
学生叛逆心理指学生为维护本身自尊,对应对对方要求而选用一种截然相反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叛逆心理作为青少年成长、发育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心理状态,也是学生在初中这一年龄段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有着一定的诱发因素,主要如下:首先,初中学生在这一年龄段迫切地希望能够独立,自尊心也变得很强。初中学生在不断提升的独立意识的作用下,其自信心也开始发生膨胀,开始变得偏激,不成熟甚至叛逆心理均会出现。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知识不充足的同时,不愿意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叛逆心理表现极为明显;其次,中国家长单一、粗暴且专专横的家庭式教育法会带给孩子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无处排挤这种压力时,就容易引起叛逆心理;最后,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过于关注尊师重道,却没有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所以一旦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教师变得束手无策,加之只是一味以自己的角度批评、审视初中学生,造成学生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叛逆心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
1、语文学科的交际性在效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本身作为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分支。初中语文教学的交际性主要表现在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上,正是这两点的和谐统一,使得语文课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情感沟通能力。学生一旦借助于语言的交际性,可以有效舒缓心理压力,排解心中不快并巩固了语言基础知识,这说明语文的工具性完全可以帮助初中学生疏导叛逆心理问题。
2、语文学科的部分教学目标在调适学生心理的可行性
语文学科的一些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有着一致性。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既关注初中学生语文知识、写作技能及人际交流的提升,又同时也重视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学生日后德、智、体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学在调适初中学生心理、提升学生性心理素质能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初中语文教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
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它是众多教育意义突出、审美情趣出色的文学资源的集合体,所以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发挥心理健康的引导与教育作用。语文教材的每次重新编订,专家们均以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康品性为根本出发点,精选融人文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等于一体的文章作为教材的最新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些课文,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通过与学习共同学习教材,引导学生形成对人以善、感恩、助人、自尊、奉献等乐观精神,这也是学生减少叛逆心理的强大心理后盾。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
1、借助课文教学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内容涉猎极广,文章更是异彩纷呈。教师在进行不同课文的教学时,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向学生渗透健康的心理。如在进行“体会大自然”类课文的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色中充分感受到《春》里的美丽、《海滨仲夏夜》的清新,引导学生以景寄情,开拓视野,将心里的不悦、矛盾借助欣赏自然宣泄出来;在讲授“童年”类课文时,教师积极帮助初中领学生回忆自己的美好童年,通过回忆幼时的天真无邪来充分减缓内心的压抑及叛逆情绪;在进行“体会真情”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初中学生通过课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意、领会朋友、同学间的真挚情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父母,为孩子的心理叛逆寻找适当的突破口,便于学生排泄压抑与叛逆。
2、借助阅读教学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阅读是人类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行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因为他们正处成长的关键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与完整的世界观,需要阅读海量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并从这些优秀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吸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判断力、理解力及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推荐初中学生自己阅读一些健康的文学作品,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劝慰、家长长篇大论似的说教更能发挥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疏导自己的叛逆心理。
3、借助写作教学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学生写作是学生初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项目,学生写作作为初中学生理解、阅读及总结等能力的外在表现,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教学达到帮助学生疏导叛逆心理。写作在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之所以得天独厚,是由于教师除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通过学生在课堂的发言及作文可以洞察到学生心理的变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学生随笔、作文等时,若发现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与父母冷战、内心抑郁甚至失望等等,语文教师要以恰当的心态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做好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工作。
结语
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入手,选取恰当教学方式以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首先阐述初中生叛逆心理;随后指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