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创客教育内涵8篇

时间:2023-06-21 08:45: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创客教育内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客教育内涵

篇1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教学

一、英语创新教学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这些都依赖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己成为我国21世纪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她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但最重要的还是后天教育培训的结果。“知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是创新,人才资源优化的本质是创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焦点是创新,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这一讲话使我们认识到了创新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教育创新成为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全国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此来迎合知识经济的挑战,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是对英语教育的又一次革命。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还教学活动本来的面貌,科学客观地面对教学过程中那些不确定的因素,教材也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教师有较大的自,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并进行改组,灵活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形式。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新世纪我国政府积极推行的一项社会事业,也成为有广大教师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自上而下投入极大热情的一项群众性改革运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归舻酬、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二、创新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创新教育概念的界定,目前是众说纷纭,不同学者提出不同见解。例如: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或创造性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开发,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笔者比较赞同中央教科所阎立钦教授对创新教育的解释,即“创新教育即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创新教育基本内涵的理解,也是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把每一个人尊重为主体,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这种主体性指向于人、自然、社会内在和谐统一的整体主义视界,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认得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健全发展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在整和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创新教育即是通过教育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当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创新教育确实是很好的设想和提法,但好的东西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理想能否成为现实,还要看现实的需要程度及实现条件。

三、 结束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与创造。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尊旨,融合了世界优秀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注重了中国特色,表现出开放,鲜活的生命力,教师当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一步搞好九年一贯制研究,尽快出成果,出特色、出理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一套成型的经验,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培训和观摩,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很多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果缺乏这些必要的教学资源,也会给备课、上课带来困难。新课程对教师,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只有教师认识到学生主体性课程理念,改变以往传统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认真落实新课标的政策,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东灼.论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学校精神环境.北京教育.2001年第12期

篇2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实践教学的内涵决定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路径,廓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认识前提。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同于一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环节意义上的范畴,认为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很显然,这种认识在理论上外延过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束缚了实践教学的发展。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指的是一种实施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是把教学内容中内含“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理论问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形式来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鲜活的感性体验相结合,将理论内容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心理品质的一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把握和判定是否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范畴,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它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既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是一种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论知识应用和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践观的本质体现

实践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就广义的实践观来说,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实践活动。的理论来源是实践,的理论指向也是实践,其根本的价值目标就是通过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理论,其实践教学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就是在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中,揭示课程体系所反映和提炼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认识,进一步印证和理解理论,进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

2.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认识论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的课程性质,它既是理论课又是思想政治课,是理论性和政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除了要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理论的深刻性外,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也就是要解决好大学生“理想信念”、“精神思想”的问题,实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的过程,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部输入—内部生成—外部践行”一体化内涵的过程。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环节。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虽然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教育。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

在当今时代,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素质的构成中,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最为核心的要素,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对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传递给大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性的因素,更多的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和发展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利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鉴别和创造的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是这一教学活动的根本特性,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社会是实践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性是实践的目的所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决定了实践内容与实践形式的选择性。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开展什么内容的社会实践、以什么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判断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以广阔的实践生活为背景,是否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因此,一切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依据实践教学开展的空间地点、采取的形式和手段等不同,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区分为“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个层次。

1.课堂实践

从本质上说,课堂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适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它以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为基础,时空选择上具有灵活性;实践教学内容又能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把内含“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教员又可以及时跟踪指导,引导大学生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鲜活的感性体验相结合,实现理论内容向精神信仰与追求的转化。

2.校内课外实践

这是实践教学的第二个层次。校内课外实践应该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联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开展的,否则就不能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范围。[3]它主要是借助于校园环境这一优化载体,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比如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的熏陶、渗透和升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校内课外实践相对于课堂实践,它的实践范围更广一些,可选择利用的实践资源也更丰富一些,大学生实践的手段也可以有更大的选择。这也是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

3.校外社会实践

这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最为大家所认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参加实践学习的大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直接面对社会,充分调动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开展各种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活动,用以体验或感悟社会生活,印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按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度,校外社会实践可以分为类似参观访问的认知感受型实践教学、协助其他部门组织的主题活动等参与体验型实践教学、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性质的实际运用型实践教学,各类实践教学形式都无一例外地具有直接性、生动性、参与性,因而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类型结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个各具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子系统构成。其中,课堂实践方便大学生参与,校内课外实践使大学生浸润成长,校外社会实践贴近社会生活,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系统运行的合力,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教学活动,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必须从多环节入手来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有着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目标要求,作为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是核心。实践教学内容的考虑和设计,要求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两大类:一是紧紧围绕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来确定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环节来充分剖析理论内容、加深内容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实践教学内容的主体。二是对课程内容加以拓展和深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都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实践教学就必须在保持原有的基本内容基础上,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的内容,用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两类实践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其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

2.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课堂实践教学一直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忽视,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提供给大学生一种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课堂理论教学之嫌。其实,根据对操作难易程度、大学生参与度大小、实效性强弱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权衡,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是最为便捷和适宜的,只要我们能模拟或创造一种直观的、再现真实场景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同样能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也是必须坚持完善的一些形式,也包括一些探索与创新的形式,比如问题解析式、调查研究型等教学方式。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也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实践平台。因此,我们要加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隐性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着这些精神财富的物化的文化财富。[4]我们要充分挖掘大学精神、大学的历史文化传承,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总是身处丰富文化内涵的氛围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二是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使大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

4.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以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依托,才能从机制上保证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因此,各高校应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大社区的作用,争取党政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遵循“慎重选择、重在建设”的原则,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活动,从而保证基地的稳定性和实践教学的持久性。

5.合理构建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就必须注意总结考核,以完善这种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定有其特殊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用简单的数量指标予以认定,在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时,必须注意整体性和方向性。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参加时数、出勤状况等硬性指标来量化,另一方面又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观察社会的视角、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倾向等方面,进行长时间的综合考察,以鉴定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篇3

关键词:现代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线”, 也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所在。国家、行业和学生家长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各自的衡量标准,赋予它的内涵也有差异,且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会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发生相应的演进。

近十余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质量问题。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社会和学生家长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期望也在不断的演进,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准确把握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集合社会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变化。对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合乎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同时,由于教育思想、理念准备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僵化等深层次原因,引爆了许多质量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家所熟悉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本世纪初由于短期内高等学校规模的过快扩张,导致生均教育经费逐年下降,办学条件紧张,生师比不断上升,办学条件和资源短缺成为严重制约本科教育质量的最突出问题。针对当时高等教育现状,特别是本科教育出现的质量问题,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同时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扩招后教学质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4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和分析了扩招以来本科教育的得失。在此基础上,2005年1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16条要求,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以来,中央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进程,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2007年2月17日教育颁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同时启动了“教学质量工程”。这些也是对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诟病做出的积极回应。

2010年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其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为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于2012年4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新时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具备知识、创新精神与全球观念的人才是各国发展的主动力,这必然会对各国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是应用思维创造财富的时代,思维的进步需要知识的积累与更新,需要思维的开放与进取。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者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更开放的思维。

(1)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知识爆炸”的出现,知识陈旧率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不会被经济时代淘汰。

(2)具备创新精神。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其价值创造过程就是创新过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有强烈地创新意识才能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并不断创造价值。

(3)具有全球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无限性和信息化的发展,使整个世界逐步变成“地球村”,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把南北两个世界、东西两种文明毫无障碍地联系起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有全球观念,才能充分整合与利用世界的资源,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 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以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农业大学的主要任务。

3.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元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校完全按政府的指令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由国家统招统分。在培养模式上,高校只注重“继承式”教育,学生把教师讲授的知识全面弄懂背熟就是“好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忽视学生创新索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僵化的培养模式,难以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未能体现学校专业、学科的多样性与特色化以及杜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以创新为首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其弊端更为凸现,具有依附性人格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大学已经普遍实行收费制度,高校仍然对交费上学的学生实行“家长式”的作派,专业的选择、课程的设置等都由学校统一“裁定”。高校仍以“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自居,无视学生权利,僵化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背。尤其是中国加人WTO以后,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生源、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生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有学生将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就业竞争,学生就业压力巨大。高校如果不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重视学生权利和改革人才培养及办学模式,其自身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强势地位,有的甚至面临关门的危险。

三、对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规划纲要》和教育部新近颁布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高水平通选课程,促进文理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精神是指导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指南。

1. 确立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提出,“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我校作为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高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在“拔尖创新人才”层次,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针对我校传统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还没有跳出传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资源整合困难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步履艰难等问题,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培养目标体系。

2. 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专业结构调整。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中寻求平衡点,不断实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学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时性和超越性的特点,而高校培养人才又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我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预见性,要从社会发展的超越特性来考虑专业设置。制定学校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市场需求不旺盛,学科基础较差的专业果断调整,同时增设社会经济发展紧缺的、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参与专业的行业和国际评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专业整合。针对现代农业高度集约化和科技密集化的特征,要不断拓宽传统涉农专业的口径,优化资源配置,按大类招生。即在传统学科的学院试行专业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宽口径培养。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会导致知识面偏窄,发展潜力不足。而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扩展知识领域的深厚潜力,同时有利于优化课程建设平台,夯实学生成才发展的后劲,拓宽学生的发展选择,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本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教师发展与大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师质量提升与教学质量乃至大学品质及竞争力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机制。

(1)在管理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改进教师评估方式,对教师个人年度以及任职以来的教学科研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原则上不与奖惩挂钩,通过评估找出存在的不足,进而对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主动帮助教师的发展和提高,维护教师的自尊心,并以后续的发展支持措施作为保证。在教师职务晋升中进一步细化对教学的要求,如教学质量及学生和同行反馈、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等。

(2)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开发不同的培训项目。使新教师、教学和研究型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都能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各项技能的训练。在重视新教师的培训和发展的同时,重视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科研积累的教师的持续发展,努力为处在职业上升期的教师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教学发展项目,使他们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 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学校层面要紧紧围绕我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营造真学实干、学以致用的人文环境。强调师生员工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人成长、个性发展尤其是从业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开展应用性研究与技术创新,促进学校教学、学术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协调发展,努力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教务和教师层面,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并重,在教学资源配置上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动手条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小班化教学及小组实践指导等方式,在教学管理上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丰富实际经验和阅历,增强实践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对于教师,要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己任,引导和指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5. 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积极实施学生海外访学计划,加大学生访学和留学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出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形式多样的访学活动,在欧美等地一流高校或研究机构建设海外访学基地。通过学生海外学习或访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科研素养和交流能力。

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推动学科(专业)整合、课程建设和学制改革,逐步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和教材,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吸纳国际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选择有条件的专业,在校内开办全英文本科专业,全部用英文开展教学活动,招收外国留学生在我校学习本科专业,提高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6.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力度

(1)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教师、课程、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的三大基础性因素,抓好了这三个因素,可谓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更要关注课程改革。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吸收学科和产业最新的科研及技术成果,提高课程的内容质量和水平。

(2)制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为了实现课程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的课程建设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根据课程内涵,结合学校特色与实际,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特色项目为主要内容,建立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定期对学校确立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评估验收,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7.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行统一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其实现内容和形式同样经历着朝代的变迁,随着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的速率空前加快,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教育与社会的边界日益融合,今天所说的知行统一既包括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与实践、科学研究的结合,更强调社会化的终身学习体系中的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增加体验性学习。二是在组织上,建立一种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三重螺旋结构”,形成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结构化关系链,使这种合作延伸到人才培养环节中去,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在体系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开放性、灵活性。

8. 加强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教研室建设,发挥其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功能。教研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最基本单位,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迫切的一项任务,加强我校教研室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变,教研室被边缘化,被课题组、项目组替代的现象,加强教研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功能。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培

养、晋升机制。建立对教学管理人员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考核标准、晋升标准体系,建立一支稳定、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建立教学管理干部的准入制度。教学管理不仅是教学管理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门专门的教育管理科学,所以要恢复教学管理干部专业职称晋升制度,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9. 构建现代大学学籍管理制度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一是在教学过程和组织形式中,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和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二是在学制安排上应更多地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三是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全新的模式探索建立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机制。

10. 打通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渠道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更加强调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营造和宽松、开放的环境建设。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本科生中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提前修满规定学分、提前毕业,并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打通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壁垒,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考虑和设计,形成一条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这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我校的宝贵优质资源,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

篇4

创客教育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并作为创新教育的新路向而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创客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高校应积极推行创客教育,把创客教育运用到教学的各环节中,为此,要在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素养、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下功夫,使创客教育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新抓手。

关键词:

高校;创客教育;创新;协作

在中国,“创客”受到广泛关注与两件事有关:一是克里斯•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中文版的出版;二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思想。创新不足、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落后,已然成为中国人的痛。在现代社会,毋庸置疑,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人们应对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1]。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客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新抓手而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创客源于英文“makers”,指有兴趣把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就“创客”二字的字面理解,“创”指创造,创客就是勇于创造的人,其核心在“创造”,创造不同于制造,蕴含创新。“创客”一词的意义在于,把创造与制造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客就是集创造与制造于一身的人。在手工制作时代,创造与制作是合一的,创造者就是制造者。工业革命的发生,特别是流水线的出现,使创造与制造分离,产业工人成为执行指令的机械劳动者,工人的创造本能受到严重抑制。互联网的出现,又使创造与制造一体化再次成为可能,但这不是简单地回归,而是现代科技革新的结果。《创客:新工业革命》的作者安德森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制造业桌面化,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设计师,而且这些人能够利用互联网资源以较低的成本把自己的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这些人就是新一代的创客。对比流水线上的工人,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清“创客”的本质。与流水线上的工人的区别在于,创客控制生产工具,而流水线上的工人为生产工具所控制。《摩登时代》中的查理完全受控于流水线,没有任何自主性,也因此而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原因很简单,因为生产工具不受查理控制,相反,生产工具控制着查理”[2]。受控于生产工具,劳动的过程必然是枯燥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也必然是紧张的。与之相反,创客掌握生产工具,设计什么、创造什么、怎么创造,完全由自己做主,因此,人的创造热情被极大提高。创客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指掌握生产工具而勇于自主创新、创造的人。我们视创新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事实上,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尤其在核心技术竞争中处于劣势。中国人的基因中并不缺乏创新因素,很多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就能说明这一问题,但我们注意到,这些获奖科学家多是在国外接受教育并取得重大成就的,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中国的教育。创客教育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为我们的创新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可能方案。我们对创客的关注点不同于美国,美国人更多地关注其制造业,鼓励亲自动手参与制造,而我们对创客的关注点在“创新”,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解决中国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的创客教育也因此而不同于西方,西方创客教育的目标是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利用技术与方法创造产品与工具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我国学者心目中的创客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其目标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3]。笔者以为,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途径,离开前者,后者也就无法实现。西方的创客教育“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能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但由于“完全没有发挥主流、正确创新意识的统率与引领作用”,而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和“为谁创新”的问题[4]。实际上,任何创新都内设“为什么要创新”的问题,不然创新行为就不会出现。至于“为谁创新”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任何科技都既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为人所用,但由于国际竞争和国家安全等因素,只有自主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应该培养青少年“为谁创新”的自觉意识,但这样一种意识不是在说教中形成的,而是在实实在在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实现的。我们的创新教育正是由于过于强调“为什么要创新”和“为谁创新”这样的意识教育,而使创新行为受到太多的干扰。创客教育就是要还创新教育本来面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其实质就是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创客教育的内涵解析

创客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还是一种教育理念。要发挥创客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对这一教育理念有正确的认识。

1.创客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狭义的“创客”,即在实物制造上有浓厚兴趣的创业者,而是一种教育思想革新

由于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的广泛影响力,创客与制造、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客空间的出现,就是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平台来创造商业价值。高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而这些人中只有一部分人可能成为“创客”,大多数人则不是,因此,创客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把创客教育理解为以培养创客为目标的教育,就会使创客教育成为对一部分学生实施的专门教育,这样一种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权教育,与创客教育的精神是相悖的。创客运动兴起的意义在于参与的广泛性,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设计、制造,使人的创造本能得以发挥,在某种意义上说,创客运动指向的是人的意义的实现,而这正是创客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创客教育不应是培养人的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是专业教育的任务,而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本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2.创客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不是在教育之外开设的附加课程

“创客教育注重知识教育目的、知识内容结构乃至教师角色等方面的调整,不只是技术性问题,更是教育思想的变革,非附加创客教育课程所能及”[5]。姜奇平在为安德森的书所写的书评中揭示“创客”的实质,创客是再工业时代的新人,其特征是人与工具、与劳动成果的再结合,人不再受机器等生产工具的奴役,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创造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换句话说,创客是人的自我革新,而不是制造产品的工具。这是创客教育所应继承的创客文化。创客教育应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目标,把着眼点放在人之为人的意义上,而不是放在人之用上,而人的自我完善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人之意义与人之用是不二之体用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离开人之用,人之意义就无以彰显,而离开人之意义片面地强调人之用,则导致人的工具化。创客教育就是把人之意义与人之用二者融为一体,以人之用彰显人之意义,以人之意义的实现来推动人之用。

3.创客教育丰富创新教育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提供新路向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客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的可能方案。创客教育由创客运动引起,必然继承着创客运动的基因。创客运动的特点是开源、分享和协作。开源,本指开放软件源代码,使他人能够利用该软件平台进行开发、创新,现在,开源已成为一种思想,即自由、开放、协作的精神和知识、信息共享的理念。安德森对阿里巴巴模式表示赞赏,称其“绝对是创业者快速、低成本进入生产环节的便捷之道”[6],他由此指出,中国生产的变化完美契合了“创客运动”代表的由互联网推动的创新与创造的改变,但他对中国能否在创新领域也做出相同的贡献表示怀疑,因为他对中国人的分享意识与协作精神信心不足。现在的重大创新都难以由个人完成,都是创新团队长期协作的结果。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就是通过资源共享来推动互相之间的协作。中国的信息、资源占有者都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这种意识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相互之间高层次协作的开展。因此,创客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DIY精神,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分享、协作精神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自觉意识。

三、创客教育的实施策略

创客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高校要在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素养、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下功夫,鼓励教师把创客教育运用到教学的各环节中,使之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新抓手。

1.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创客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DIY,即亲自动手做,创客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DIY精神。中国的课堂与西方的课堂一个明显的差别是,在中国的课堂上,总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而在西方的课堂上,总是学生在不停地讨论、演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其思维上的深层次的原因,即中国教师认为,由学生讨论来获取知识,效率太低,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西方教师认为,获取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重视的是知识的获得量,另一个重视的是知识的获得力。这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区别,不改变这种思考方式,就难以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群体,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去做的习惯。没有参与的学习,效率最低。在高校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已成普遍现象,教师在指责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2.加强师资培训,培养教师运用创客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虽然创客教育已经吸引了很多教师的目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很多教师空有热情却找不到实践方法。提供教师培训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创客教育的核心、了解创客教育的框架和实施方式,这将鼓励更多的教师把创客教育应用到教学当中去”[7]。除了掌握创客教育的相关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要勇于成为一名“创客”,即成为一名勇于实践者,教师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创客教育往往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取得实效。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并不因此就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这恰恰是能否运用创客教育的关键之所在。现在高校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就是要推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与创客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专业合作、创建创客空间、校企联合等方式来培养教育的实践创新能力。

3.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创客人才

首先,要利用好实验室等现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物质条件。高校在资源占有方面有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企业的合作要有深度,不能走过场,要让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学习运用知识和理论解决问题,培养参与意识与协作精神。最后,建立创客空间。创客空间就是相对独立的创作环境,一般以项目来牵引,具有能够开展创造活动的物理条件,有丰富且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支持,“学习者通过提供的技术和服务,进行项目的协作推进以及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以促进相互之间知识和资源的互动,创造力的表达与分享”[8]。

4.营造良好的创客文化氛围

“创客教育能否真正成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关键的一环是在于学校内部能否酝酿出一种浓厚的创客文化氛围”[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NicholasNegroponte在论及创新文化氛围时指出,“创新如何发生?新思想源自何方?最通常的答案是:提供良好的教育体制,鼓励不同的观点,培养协作精神”[10]。高校可以通过创办创客大赛、创客工作坊等活动营造校园创客文化氛围,通过制定或完善相关制度引导创客文化不断深入发展,比如:通过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校内资源使用制度,使资源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9.

[2]姜奇平.创客:再工业时代的新人[J].IT经理世界,2012(23):104.

[3]何克抗.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15,15.

[4]张茂聪,等.创客教育:本质、功能及现实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6(2):15.

[5][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中文版序.

[6]祝智庭,等.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0.

[7]杨绪辉,沈书生.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与构建路径[J].教育研究,2016(3):28.

篇5

【关键词】创客教育理念小学机器人教学

随着新教改的全面的推进深入,作为提升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培育创新意识的优良载体的创客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重视。将创客教育理念同小学机器人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能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小学机器人课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对机器人教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本文从创客教育的概念、特征及内涵入手,通过基于创客教育理念对小学机器人教学进行探索研究。

一、创客教育的概念、特征与内涵

创客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的素质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创客”引申之意是从自己的喜欢爱好出发将创意变为现实,故“创客教育”即为源于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的具体的完成某个项目进而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造能力。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体验与实践,是一种基于“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的教育理念,是以“做中学”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创客教育宗旨在于创设为学生发挥创意的环境,以问题与项目化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创造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参与分享意识、工程思维等创客素养。

二、机器人教学

机器人教学是指通过对机器人进行组装、搭建及运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多学科技术(如:机械原理技术、电子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小学机器人教学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知识目标让学生能够简单了解一些关于机器人软硬件结构知识;(2)技能目标让学生在亲手拼装中了解机器人的程序设计与编写,利于将来可自主开发不同功能的机器人;(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机器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期望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认识机器人的不凡作用。机器人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小学机器人教学探究

在机器人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而“创客教育”便是通过学生现场实际操作使学生产生兴趣,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所以在小学机器人教学中,采用该种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是两者间没有真正的融合,同时也没有融合的经验模式可以进行借鉴,因而需要对此进行探索研究。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小学机器人教学模式需要将创客教育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到机器人教学的各个阶段中。

(一)知识储备阶段强调讲授

知识储备阶段是基础阶段,学生只有具备一定数量的知识储备后才能在模仿活动中进行有根有据的模仿,进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创造。所以在知识储备阶段必须重视教师的讲授。教师需要把基于创客教育理念引入课堂并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机器人教学,同时适时引导,使小学生能够掌握所需要学习的相关机器人知识,从而为后续阶段的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二)模仿阶段注重学生协作

模仿阶段在整个小学机器人教学活动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需让小学生了解机器人教学的必要的要求(例如:器件连接、程序设计与实现路径),在学生了解了机器人教学要求后,然后教师操作让学生仔细观看,教师在操作中对小学生进一步讲解有关知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师操作完成后还需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

(三)创造阶段应以实践为中心

创造阶段是整个小学机器人教学的核心阶段,学生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及中期的模仿操作后已经了解了有关的知识,所以在创造阶段教师需对小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思考创新,利用前期的知识储备与直观操作产生的实际经验尝试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篇6

关键词:创客;客教育;理论基础

一、引言

《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指出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撑。创客教育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创客教育凸显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而创客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创客教育

创客运动席卷全球,创客教育方兴未艾。创客运动与教育的碰撞,正在慢慢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创客是一个充满造物精神、努力将灵感变成现实的群体。创客教育是一种致力于终身学习,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个体DIY、分享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教育取向,通过创客空间、相关课程及活动协同推进众创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创客教育也是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创客教育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让每一个人的创意“照进”现实,其价值特征体现了以全人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专业能力作为教育基础、以工匠精神作为教育核心、以协同环链作为教育关键[2]。

创客教育的基本特点:

切身性――创客项目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复杂性――创客项目一般涉及的方面较广,需要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将先前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运用到创客项目,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

资源充足――创客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例如在实践中需要用到的具体事物(如3D打印机等)和各种数字资源,为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现实条件。

互动和合作――创客活动中,学生需要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各自的创客项目。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彼此的沟通交流中,实现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合理的时间安排――学生需要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时间来完成创客项目,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共享性――创客项目的成果应可以与他人共享,而基于共享的动机将促使学生更愿意参与互惠学习,也更愿意提出并分享自己的创见[3]。

新颖性――参与创客活动的学生所完成的创客项目是有所不同的,学生在创客项目中学习和运用的知识也是不同的。

三、创客教育理论基础

(一)做中学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中有“做中学”理论。在教学上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做中学”主张学生与具体的事物进行接触,运用自己的感官来感知事物,根据这一过程中得到的相关知识来思考解决当前问题的途径,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杜威主张的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情境学习理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克利分校的让・莱夫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在1990年前后提出了情境学习的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有三个核心概念:

一是实践共同体,指的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组成的“圈子”,而新来者将进入这个圈子并尝试着从中获得它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实践。

二是合法的边缘参与,所谓合法是指实践共同体中的各方都愿意接受新来的不够资格的人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因为知识是存在于实践共同体的实践中,而不是书本中。

三是学徒制,也就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进行学习。

学生通过创客教育获得了情境学习的机会,可以在实践共同体中,围绕真实的问题情境,在指导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建造主义理论。

建造主义是西蒙・派珀特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之一、LOGO语言的发明人)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建造主义支持建构主义的观点,即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但也更强调外在作品的建造和学习者分享创意。建造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透过建造外在、可分享的人造物与知识建立个人关系。不仅如此,建造主义亦富含社会建构主义的面向,认为人际间的互动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历程。

在创客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技术工具、导师或者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亲自操作来使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作品,并且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分享给别人。这一过程非常符合建造主义的理论观点,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来实现自己的创意想法,又可以让学生与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创意,共同学习。

(四)联通主义理论。

联通主义的思想是加拿大学者西蒙斯在《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个体是联通主义的起点,个体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体网络,来供个体继续学习。

四、总结

创客教育的内涵是创新、实践、合作、共享。创客教育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与挖掘,让学生更加愉快地学习和幸福地成长。创客教育理论根基于传统教育,也使传统教育得到了发展与革新。

参考文献:

[1]王佑镁,王晓静,包雪.创客教育连续统:激活众创时代的创新基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5:38-46.

篇7

关键词:创客;创客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7-0111-02

在“创客”及“创客教育”已经席卷全国各类学校的今天,“创客”及“创客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行探讨与澄清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创客教育”。

中文的“创客”与英文的maker词义不匹配

“创客一词中,‘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这个词译自英文单词‘maker’,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验课题。此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将参与实验课题的学生称为‘创客’。”这句话揭示了“创客”这个词汇产生的背景,可以认为这是“创客”原始的定义。笔者认为,与中文“创客”词义相匹配的英语单词不是maker,要弄清楚这一问题,还得从“创造”与“制造”的区别说起。根据《当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创造”(create)是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制造”(make)则是将原材料加工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可以根据现有的经验进行加工,也可以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批量生产等。因此,“创造”与“制造”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词义却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区别。从“创客”的词义上讲,“创客”既然是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那么他们的工作就不是“制造”,而应该是“创造”,因此,“创客”相对应的中文词汇应该是“创造者”(creator)而不是“制造者”(maker),也就是说,与中文词义一致的“创客”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应该是creator,而不是现行所采用的maker。

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

1.“创客教育”是否适应我国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首先,从年龄特点上讲,中小学生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次,根据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情况,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学科的课程占较大的比例,可见,学生在学校主要的学习任务还是学习文化学科的知识,并不完全具备实施“创客”工作的知识与能力。因此,我国的中小学生与实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践课题”的“创客”是无法进行比拟的不同层面的学生。所以,这种源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验课题”的“创客教育”,不一定会快速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

2.“创客”课程是否符合课程开设的要求

就目前中小学校“创客”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创客”课程通常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往往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受学校场所及设备的限制,不可能“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课程要求,所以,与“客教育”相应的“创客”课程不可能是一门规范的课程。另外,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学生受教育的比例不同于美国,“创客教育”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自然会有局限性。

3.“创客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创客教育”开展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创客”的最原始定义说起。其中的关键描述是,“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注意,这里使用的关键词是“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这一定义中所刻画的活动较接近于我国的“社会实践活动”。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可见,“创客”原始定义下所刻画的活动,其核心内涵并不新颖,也不严谨。从字面上讲,我国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指导性意见还是比较完善的。

综上所述,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创客教育”的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校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小结

近年来,一些教育信息化专家热衷于引进外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新成果,因此,每当外国出现一些教育信息化的新观点时,专家们就会翻译并撰文宣传这些新成果。但笔者认为,在引进这些研究成果之前,应先将如下两个问题思考透彻:一是刻画这些研究成果的语言是否正确,二是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切合我国学校的实际。显然,“创客”就是在以上两个问题没有彻底弄清楚的情况下引进的“新概念”,究竟如何修订以上“创客”定义上所存在的问题,有待于相关领域的专家去思考并给出准确的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篇8

关键词:创客;创客空间;创客运动;创客教育;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13-04

一、创客和创客运动

1.创客及创客空间的内涵

什么是“创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李凌等[1]将创客(Maker)定义为“创客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顾学雍等[2]将创客定义为:“创客是英文Maker(制作者)和Hacker(创造性地运用技术资源的人)的综合释义,是给能够动手创造软件或硬件产品的人的一种标签”。并且随着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创客的理念已融入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创客的概念也随之越来越宽泛。笔者认为创客不仅指那些运用技术进行产品创造的人,还可以指那些具有新奇想法的人,所以人人都可以是创客,只要你想成为一名创客。

创客空间(Makerspace)是创客聚集的场所,它主要以社区线下实体组织形式来呈现。创客们可以在此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知识,并同他人进行交流互动,最终创客自己或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创作。

2.创客运动

(1)创客运动的兴起

随着以制造技术为支撑的3D打印机、3D扫描、可穿戴设备、DIY作品、形形的机器人和各种新奇小设备等的出现,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开源硬件、开源软件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创客运动悄然兴起[3]。与此同时,在政府对创客各方面的支持下,在创客空间急速增加的背景下,在各企业的支持与赞助下,在创客马拉松、创客嘉年华、中美创客大赛等的推动下,创客运动越来越被人熟知,并快速兴起和发展起来。“创客运动”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人们带来了高质量以及低价的新科技产品,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2)创客运动的影响

第一,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3D打印技术、3D扫描仪等开源硬件平台大大降低了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门槛,发明创造不再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特权”,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把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4],这无疑促进了国家产业升级;在国家倡导促进就业,大众创新的背景下,创客可以将自己的成品通过众筹平台来筹集资金,也可以借助企业的推力将产品投入市场,从而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的目的;并且,很多创客作品具有市场价值,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将会快速推进国家经济的增长;创客们随着创客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人都将是“创客”、“发明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及综合国力必定得到提升。

第二,对教育的影响。

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正如“创客运动”发起者之一、《Make》杂志创始人戴尔・多尔蒂所说:“创客运动可以给教育带来一些很好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的确如此,随着创客运动的快速发展,它将对教学理念、学习者个体发展、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方法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并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且它越来越受到大学乃至中小学的关注,目前各大中小学也在尝试开展创客教育。创客教育之所以受到大众的青睐和认可肯定有它潜在的价值和优势。

二、创客教育的概念及理念支持

1.创客教育的概念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与教育界碰撞产生的火花,是一个新生名词,所以有关创客教育的概念及研究成果并不多。祝智庭等[5]认为:“创客教育是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杨现民[6]认为:“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笔者结合以上学者以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将创客教育定义为:“创客教育融合信息技术,以做中学,项目学习法,建构主义等为理论支持,鼓励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明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2.创客教育的理念支撑

虽然创客教育是近期“流行”起来的新生名词,却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究其原因是因为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并以其作为成熟的理论支撑。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杜威的“做中学”理论、项目学习法和建构主义等。

(1)“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理论

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杜威对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做中学”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真实世界的双向互动,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实际操作具体的事物,从而实现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7]。 创客教育正是以 “做中学”理论为支撑,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最终开展动手协作,寻找解决方案。所以说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是支持创客教育的理论之一。

(2)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专题的学习”、“课题式学习”等,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8]。

在创客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不断完成富有挑战的创客项目来完成的。“创客项目”可以根据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立项,然后围绕立项的创客项目开展一系列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应用等活动,并且强调学习者在此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习者在完成创客项目这一过程中,不断实现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由外显转化为内显的过程。与此同时,学习者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创客项目,因此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学习者完成创客项目之后,会产出创客作品,他们在获得学习成就的同时,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升。

(3)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内涵没有统一的说法,流派不同,观点不同,但各个流派之间有相似和共同之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呈现,而是通过人们与真实情境的双向互动所形成的一种对世界的解释。因此,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在真实世界中探索,从而形成知识构建的过程。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师则是知识构建的辅助者和促进者[9]。

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创客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身通过与现实的情景接触发现生活中或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已有的知识或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最终在教师或同伴的协作参与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换言之,在整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习者都是舞台上的“主角”,他们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而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对学习者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创客教育与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与促进者相一致。

三、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及特点

创客教育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可肯定有其背后深刻的原因,并且有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下面我们具体从教育理念、教育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学习空间和评价方式这六个维度具体分析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理念、教育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学习空间和评价方式这六个方面,创客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还是相对进步的,并且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创客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提升和培养学习者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第二,创客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各自独立的学科体系,实现了课程的跨学科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中的“短板”效应,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课程基础;第三,创客教育是乐于分享的;第四,创客教育降低了创新的门槛,真正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创客教育对教育的改革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创客教育实践过程

根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项目学习法、建构主义等理念,以及结合创客教育在实际开展中的应用,笔者将创客教育的实践过程以及在各阶段学习者所获得的提升进行了归纳总结,如图1所示。

我们可以将创客教育的实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是由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组成,并且第二阶段是创客教育实践过程的核心环节。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然后教师作为创客项目的设计者(Designer),为学习者设计真实情境中实际存在的学习项目。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和小组成员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对创客项目进行分析,然后动手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由于创客项目是开放的,并且正如桑代克学者所说的:学习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所以这一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这一阶段,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行动能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有了相应的提升和进步。

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作为人员资源的管理者(Manager)、调控者(Coordinator)和实践质量的提升者(Improver)。由于创客项目小组成员认知水平、能力、偏好的不同,因此会涉及到人员的支配问题,此时教师就需要发挥管理者及调控者的作用。并且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任务支架(Scaffolding),在学生能够逐渐独立完成时,予以撤除;与此同时,教师在创客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起到质量监控(QC)的作用,随时掌握各小组的完成进度以及成员的协作情况,当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要适当给与帮助和指导,避免打消学习者的积极性,确保学习者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11]。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要是在解决问题之后获取知识,并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师则主要是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五、创客教育的挑战及建议

创客与教育的结合既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又提供了巨大的挑战,笔者立足于现状,将创客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创客教师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在创客教育中,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灵活和更贴近生活,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和任务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条件。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创客教育中,教师很难一下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不了解该如何开展创客教育,所以对创客教师的培养是创客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根据上面我们提到的创客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明确教师的角色,从而进行具体培训指导。与此同时,在解决创客项目的过程中会用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培养师范生时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通过对师范生进行课程改革,在大学创立基于创客教育的融合课程,以及相关的专业训练,来培养创客教师人才[12]。

2.经费问题及应对策略

创客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必备设备和工具的支持,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已经降低了许多科技产品的成本,但是对于许多学校而言,仍然负担不起。因此,经费问题是影响创客教育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联手协作,共同成立多校共享的创客中心[13]。由于资源是共享的,所以必定会降低成本。并且这种做法不仅可使学生享受到更多的资源,而且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协作。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吸引投资者为学校注入资金。学校可以将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专利作为回馈与企业签署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合同。这样不仅解决了经费的问题,并且使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更为紧密。

3.评价方式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在创客教育中,学习者在完成一项创客项目后,获得由几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创客作品,每个成员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并且各个小组之间的创作的创客项目也不尽相同,由于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如何评价创客教育的成果是创客教育面临的又一大问题。

基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创客教育可以借鉴传统教育的评价方式,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传统教育一般通过终结性评价检测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无法检测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创客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学习者完成创客项目的过程中进行评价。然后,在课程和创客项目完成之后再进行终结性评价。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形成最终成绩。

4.如何处理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虽然创客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是进步的,但是创客教育能否完全替代传统教育?就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创客教育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育,那如何处理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就成为目前创客教育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就笔者的观点来看,将创客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是当下最理想的状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凌,王颉. “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005).

[2]顾学雍,汪丹华.创客运动与全球化的科技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15,(05):12-17.

[3]王星.创客运动热与冷[N].电脑报,2013-10-28(004).

[4]谢伊青. 创客运动:引领新的工业革命[J]. 成才与就业,2013,(24):48-51.

[5] [13]祝智庭,孙妍妍(2015).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 (1):14-21.

[6] [10]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2):23-34.

[7]赖红梅.浅论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内涵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8):32-34.

[8]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