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法律概念分类8篇

时间:2023-06-21 08:45: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法律概念分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律概念分类

篇1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是和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在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系列致力于缓解或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政策也被制定出来,而在这些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环境监测数据都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对环境问题的调节力度。所以,环境监测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环境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制度还没有完整的体系,统一的标准和完备法律依据,所以,如何完善我国的环境监测制度,使环境治理工作更加有效率,使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环境监测;环境问题;信息公开

一、对环境监测的概念的一些探讨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的概念,是指关于监测规范和制度构建的基本范畴。在广义上,进行监测的内容有:地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态系统等等。环保部门又把对环境的监测分为“大监测”和“小监测”。所谓“大监测”,是指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监测,并不局限于环保部门的监测活动;所谓“小监测”,就是主要由环保部门参与的,对具体污染活动和污染源进行的监督活动。这样的划分存在许多问题,并不能为政策的制订提供有力的帮助。

(二)对环境监测概念分类的建议

在监测概念分类中,对“小监测”的界定和细分,对环保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帮助。依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把“小监测”具体的划分为对污染源的监测、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但这样的分类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又牵扯到各个环境保护部门职权的交叉。例如,森林资源的保护与规划是否属于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如果属于,那么林业和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在监测过程中就极有可能出现重合现象。还有,关于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除环保部门以外,其它的部门有无义务或职责对突发的环境事故进行监测和处理,他们获得的数据是否应该被采用?或者以哪个部门的监测数据为准?也有一些人提出将“小监测”划分为自行监测,应急性监测和日常监测。但是这些分类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职权重叠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究本质问题,而不是只在问题的表面去进行分类的定义。

在环境监测问题上,若要解决职权的重叠,使环境的监测更加有效率,我们所要探究的本质问题应该是环境监测的各种要素,和行政职权的条块划分之间的矛盾。在《环境法修订草案》中,第7条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个主管部门应对各自分管的区域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此法条明确了各行政部门,例如海洋、交通、水利、公安以及交通部门都应当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职责,但是并没有把相应的职责具体化。在管理环境问题时各部门如何分工,如何解决,这也是在环境监测体系中的重要问题。2007年出台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距今已有8年时间,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但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并没有进行更新,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对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对《环境保护法》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修订和完善,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在制度构建上形成一个有体系的网络结构,使各部门明确自己的监测职责并且便于统一的管理。

二、环境监测体系中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

(一)环保部门在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中第14条中规定了县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的一系列职责和所应扮演的角色。各级的环保部门应该建立起检测数据的共享系统,但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各个部门能否按照相关的规定,使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共享,会不会为了工作任务,提供不真实的数据,或是为了部门利益互相推诿责任。《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各个地方应该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以便于数据的共享,下级环境检测部门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呈报环境监测数据。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审核措施,下级部门的数据的真实性与及时性不能得到验证。由于监测数据的获得需要较为繁琐的过程,某些部门便会为了应付数据的呈交工作而提供虚假数据。如果监测体系想要建立,并能够为环保政策的制订提供支持,必须使监测数据真实,能够确切反映一定的环境问题。所以,只规定下级部门定期上报监测数据,而不规定上级部门的校验义务,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二)其他相关部门在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监测体系的运行过程中,环保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国家海洋局、农业部以及水利部等都有本部门所隶属的环境监测机构和各自的监测网络。同时,这些监测所得的数据也会定期的,并都制定了相关的部门规章作为依据,对污染源和环境质量进行监督监测。我们知道,“单独建立并积极执行环境公告制度,按照国家标准统一综合性的国家环境报告书和比较重大的环境信息。”,这是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的职责。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其他的行政部门也在环境监测体系中为环保部门分担了一定的环境监测职责。但是,重复的工作会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如何更好的分工,使所有的环境监测资源更好的协调和调配,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从上述的问题中,我们已经可以发现,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进行大包大揽,某些专业的数据的取得需要依靠多个部门的协同才能实现。所以,立法者应当根据具体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行政资源的浪费和职权的交叉。笔者认为,环保部门在环境监测体系中应该作为主要的监测部门,其他部门应当在专业范围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报送环保部门进行审核和分析,相互之间能够形成互补的关系,这样就更有利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也需要制订相应的规章进行调节,是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更为完善。

三、环境监测中的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监测体系中的信息公开,即可通过依职权公开,也可以依申请进行公开,这样的信息公开制度可以满足民众在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可以使民众对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一定的监督。虽然民众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获知相应的环境监测数据,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能使信息得到及时的公开。例如,在民众申请公开监测数据信息时,相关部门并没有及时的回复,这样即使以后得到了相关信息数据,也因为时过境迁使得这些数据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又例如,在相关部门应当依职权公开相应监测数据信息时,没有公开,拖延公开,或是公开数据不真实,都会使信息公开制度无法正常运转。所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时,应该同时规定相应的救济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能使民众的监督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篇2

关键词:科技汉语,汉语语体,选词,科技词汇

中图分类号:H03;H08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1.003

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technical lexicons to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for academic purpose, we explain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technical texts of Chinese language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ds used in technical or academic Chinese. The issues discussed include morpheme structure in word formation, syllable and vocal match, technical word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nominalization phenomenon. Compared with common words, we conclude that Chinese technical term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contain more morphemes, stress pronunciation correspondence and symmetry symmetrical rhyme, semantic meanings are narrowed down to single meaning,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word formation is complex and even has more than 5 layers of structure, the law of word formation is obvious, and nominalization is frequently employed and has practical usages.

Keywords:technical Chinese, text style, word choice, technical term

引言

科技汉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研究、语体研究、句式结构及语法研究。随着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育学科的兴起,科技汉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汉语的教学研究逐步为人们所关注。“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和发展不但拓展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空间和专业领域,也标志着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1]笔者从词汇层面对科技汉语进行分析,力求更加全面地揭示科技汉语用词的特性,并试图剖析深层的缘由,旨在给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科技汉语用词的概貌,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科技汉语词汇的特征和选用词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双词素和多词素特征

汉语中不乏单词素词,单词素词是汉语基本词汇的主要成分,特别是许多古汉语词汇更是单词素居多。如:曰、抑、控、隐等。但是单词素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口语,而书面语多用双词素词。科技汉语是典型的书面语体,所以自然以双词素词和多词素词为主。其表现之一就是把单词素词或直接扩展为双词素词,或另选一个表达同样含义的双词素词。如:富/富裕、完/完毕、笨/愚钝、面/表层等。因此,科技汉语语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少用单词素词,多用多词素词,双词素词使用频率更高[2]。而且科技汉语中,许多双词素词是由单词素词扩展而成的,尽管单词素词也能表达同样的语义。如:

例(1):一定的矿产都与一定的矿物或岩石类型相联系[3]3。

例(2):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视野……[3]287

例(1)中的双词素词:矿产、矿物、岩石、类型、联系,其中“矿产”和“矿物”,由“矿”扩展而来,“岩石”由“岩”扩展而来,“类型”由“类”扩展而来,“联系”由“联”扩展而来。同样,例(2)中的“探讨”由“探”扩展而来,“扩大”由“扩”扩展而来。

用于科技汉语语体的类似的双词素词很多,有时看起来好像故意使语言复杂化。例如:忍受、测量、理解等。这些词单个词素都有独立的含义,有的可以独立在语言中使用,如:忍、受,测、量;有的要与另一个词素黏合,表达基本相同的词义,如:“理”只有与“解”结合,才能表达了解、认识的含义,或表达“从道理上了解”的含义。

二选词音韵对称

音韵对称并非诗歌专属,科技汉语也有类似的特点,而且非常常见。这也是由双词素和多词素词延伸出的特点。其实包括所有书面语言语体,都特别注意音节的对称――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对多音节词。而且这种对称多数不是出于对语言含义的考虑,而是出于社会约定对这种语体选词的期待。冯胜利称之为“韵律语法”[4]。

例(3):金属设备防腐蚀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在金属表面涂敷防腐涂层,以隔绝腐蚀介质与金属基体[5]63。

例(3)中“最有效”“最常用”三音节词音韵相一致,相呼应;用了“涂层”,而没有单独用“层”,是为了与双音节词“表面”相呼应,相对称;选用了“隔绝”,而非单独选用“隔”,是为了与双音节词“腐蚀”相对称;选用了“基体”,而非单独只用“体”,是为了对应双音节词“介质”。

例(4):一般是通过气体分析法测得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再求得物质的量分数[5]5。

例(4)选用“测得”和“求得”,一个目的是将单音节扩展成双音节,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前后对称,韵律和谐。不仅是句子中的相同成分需要呼应和对称,句子外部结构有时也需要对称。

例(5):并且天然气清洁干净,能延长灶具的使用寿命。[5]16

例(5)中,“干净”是个多余的成分,可以省略,但是为了与第二个分句结尾的“使用寿命”四音节相对称,就需要增加这个看似累赘的成分,使两个同是结尾、但成分不同的部分对称起来。当然如果将“使用寿命”简化为“寿命”,出于音节对称之考虑,“干净”自然应该省略。

另外,为了音节对应,有时需要增加虚词,达到音节对称的效果。

例(6):某些近地表的小型侵入体中也偶有发现[3]137。

例(7):这种现象叫作同分异构现象[5]91。

例(6)和例(7)中的“有”与“作”是没有实义的成分。前者的“偶”在现代汉语中很少独立出现,需要一个词或词素与其同时使用,如:偶遇、偶现;后者的“叫”完全可以独立存在,这里添加“作”,完全出于韵律考虑。类似表达如:一般而言(一般言)、总而言之(总言之)、重点之一(一重点)等。

三词汇的单义性

科技汉语选用的词汇与通用汉语词汇特点有所不同。杜厚文指出:“科学术语都具有精确的含义,每个术语在某一领域内只有一个严格规定的意义。”[6]通用汉语词汇,特别是含有基本含义的词根,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素可以与其他词素结合,生成一个新词。如:分、合都是多义词,可以与其他词素组合成新的词:分子、分子量、分x、合成、合成纤维。汉语每一个词都有语义,但每个词的语义并不都是唯一的。科技语体选用的词汇趋向于单义,即每个词的语义没有多义性。也就是说,一个术语的所指是固定的一个概念、物体、过程、行为或事件,不产生歧义。如:石油地质讲的“高压层”不会误解为“政治与法律压力高的层”或“血压高的层”,而是“地层压力高的储层”;“三次采油”与“采了三次油”或“重复了三次采油”没有关系,而是“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机械讲的“三通”不是“通邮、通航、通商”或“通电、通水、通路”,而是“三个进出口的管件”。因此,在科技汉语里,歧义词或歧义词根,失去了歧义,所表达的语义具有精确性、唯一性、排他性。原具有抽象、比喻等含义的词素,不再有抽象、比喻的含义,不再富有感彩。计算机学科使用的“引导”没有“牵引、指路、指方向、帮人引出困境”等含义。海上钻井平台的“天车”也无须费解为“神话传说中羲和载日之车”“天子所乘之车”“高丽国对中国使者之称”或“北斗星”。

科技汉语中词义的单一性还表现在由多个词组成的专业术语中。这些术语的组成成分多数是由普通术语组合成专门术语,有些是专门术语加普通术语组成另外一个专门术语,少数是由专门术语加专门术语组成另一个专门术语。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组成后的新词语具有词义单一性。

如:“消磁”和“射孔”都是由两个普通含义的词素组成的专门术语。分别指“使磁性减弱或消失的过程”和“井筒内爆炸开孔”。构成专门术语的普通词素具有多个语义,如“消”可以指“失踪”“减少”“弱化”“使不见”“去除”等。但形成专门术语后,每个术语的内涵都具有单一的意义,单指特定的过程和行为。下面是一个普通词语和一个专门词语组成的例子。“河流阶地”为“普+专”结构、“触变成形”为“专+普”结构。前者指“河谷底部阶梯形地形”,后者指“通过一触即变形成的状态”。而“射流偏转舵”“合成负荷”和“合成孔径声呐”都是“专+专(+专)”形成的专用术语。无论上述哪一种状态,构成的术语都具有单一语义。

语言的模糊现象十分常见,科技语体中也会用到模糊词、词素、短语,但是这些模糊表达,一旦被科技语篇所采用,就会消除模糊性,或模糊程度大为缩减,意义变得清晰。如:“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在速度控制、信号灯、道宽等方面有明确的区别;“轻粒子”的质量“轻”到小于或等于一个电子,有明确的标准;“稀有气体”指“在常温常压下无色无味的单原子气体,很难进行化学反应”。

四科技新生词汇形成特点

汉语科技新词形成的主要方式有三种。第一,直接从外来语引进,翻译,转化成汉语词汇。如:富集(enrichment)、运移(migration)、基因(gene)、软件(software)、工作站(workstation)。第二,根据新的科技概念,找到核心词根或现有的词汇,加另外一个词根、词或词缀构成新词。这类构词方法叫复合构词,或称合成法[7]。另外还有派生构词。如:电+缆=电缆,冲蚀+作用=冲蚀作用,遗传+工程=遗传工程,可+变+量=可变量,离+合=离合。复合、派生构词方式,构建了最大量的科技术语。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构成科技新词的常用的词汇、词根,如:度、率、性、学、法、器、仪、值,这些词根很容易与其他词根或词缀结合,形成新词[8]。第三,将现有词语赋予新的科技含义。如:菜单、程序、空间格子、裂缝。这类词里,一些普通词汇,被赋予了科技含义(如:露头、解扣、降水);而有些抽象概念,则被赋予了具体确切含义(如:程序、共存水、信息处理)。

合成或派生构词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即词汇化的过程。由于科技术语语义含义的单一性,一旦某个新的专门术语的组合相对稳定下来,并被人们所接受,就会逐步或快速形成一个固定的术语。无论含有多少词素,固定下来的一组词素,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新词,不再是一个短语。也就是说,以一定的语法规则和构词规则将一连串的语素叠加在一起,就表示一个有明确所指的科技术语。如:高速动态随机存储器、分块式仿真程序设计扩充、最小允许支撑裂缝高度等。这些术语包含的词素甚至在十个以上,但同样只表达一个确定的概念,成为一个固定的词。专业人员理解这些术语,不是按照每个词素的意义去理解,也就是说,理解每个术语的含义不需要理解每个词素的含义,也不是理解这一串词素意义叠加的含义,而是把整个一串词素作为一个概念整体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词汇化。

这里举了几个相对较长的术语作为范例,并不是说只有长的术语存在词汇化的问题,只是说明再多的词素,也可以形成一个词,词素之间的关系再复杂,也可以共存在一个词中。

当一个短语变成一个词,为了使用方便,出现了英文字母缩写形式。如:HREELS(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由此可以认为,这个短语已经完全被接受为一个词。另外也可以推断,用英文字母缩写表示的科技术语,很可能源于英文。汉语科技术语很少有缩写形式。

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所有词汇都是“新”的,并不关心某个词的历史沿革和形成规则。但是,了解了新词构成的规律,就能按照规律,活学活造。如:学过“探测”和“仪”,就可以根据推理,探测需要通过某种仪器进行,而造成“探测仪”;语言中已有“氢”和“发生器”词素,构成“氢发生器”,从而推导出“氧发生器”“蒸汽发生器”等。当然,推导新词的方法,汉语学习者不能完全将其作为造词的手段,只能作为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新学词语的方法和依据。

五科技词汇的层次特点

根据事物的分类法则,表示概念的词汇在层次体系中处于不同的位置,由此形成词汇的层次结构体系。克鲁斯(Cruse)认为,一个概念引出的类别可分为5个层次:起始概念、生命形态、所属类型、具体分类、类别变种[9]。起始概念一般具有唯一性,起始概念分类后,一般其下位概念是两个或多个成员,偶尔也有单个成员的情况。克鲁斯列举了动物分类结构的不同层次词汇的特点。处于第三层的表示生命形式的词汇最为常用,总数最多,使用频率最高,多用于日常交流和非专业交流。而专业术语绝大多数处于是第4层到第5层的词汇。层次越低,专业性越强,使用人群越少。

例(8):见图1。

例(8)从表层上看起来,从一个很宽泛的“容器”概念,到专门的概念“冷s塔”“消毒锅”。这里有分类依据准则问题,遵循的原则是:下位词代表的事物是上位词代表的事物的一种。另外一个准则也可以理解为按照功能分类准则分类。一般来讲,越处于下层的词汇,专业性越强。但是在例(8)中,处于第4层的术语从语言本身看,显得更专业,因为一般来讲,术语中包含的词素越多,专业性越强,如例(10)。但是,从概念的角度讲,“冷却塔”和“消毒锅”只是“换热压力容器”的一种,概念更小,更具体。

科技概念分类与生物分类略有不同。生物分类的5层论是成立的[9],但是在科技概念层次分类中,因为科技词汇分层、分类所依照的原则和类别、层次之间关系的不同,某一特定的词有可能具有多种身份,或在不同的词语分层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在一个结构中处于底层的词,可能在另一个结构中处于高层。

例(9):见图2。

例(10):见图3。

在例(9)中处于分类层的专业术语“孔隙介质模型”可以顺着孔隙介质的类别继续分类,因此其在例(10)中,充当了起始概念。其实在例(10)中,模型已经变得不是非常重要,孔隙介质成了概念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变量,虽然模型仍然是概念的核心成分。因为不同层次的模型,变量都因孔隙介质的不同类别而产生。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表达形式”和“孔隙介质模型”虽然都处于不同词汇分类结构的起始概念,但是后者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具体分类词的属性,本身就是专业术语,又能从专业概念的维度,继续分解为更专业的技术概念。而且所有以专业概念作起始概念的层次分类,分出的底层概念,都属于更专业的专业概念。这是因专业概念的复杂性和专业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再举一例,说明科技概念分类的复杂。

例(11):见图4。

按照“B是A的一种”规则,例(11)所展示的仪器分类图分为6层。而且依据这一分类原则,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更多层次出现。在一般解释或给科技概念下定义时,可以跨层描述。比如,“照相式三维扫描仪”可以描述为:①一种仪器;②一种测量仪;③一种光学测量仪;④一种三维光学测量仪;⑤一种非接触式光学测量仪。虽然①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实际上显得没有新的信息含义,一般不会选用;⑤从分类的角度看,“非接触式光学测量仪”属于“照相式三维扫描仪”的直接上位类别,从解释科技术语的角度可以选用,也很完整,但是显得过分拘泥于专业分类,而且“非接触式”也只是测量的一种方式,并非功能方面的特性。所以③和④是更适合的定义选择。

但是,回过头来看层与层之间的另外一些关系。处于第2层的平行词汇表达的概念表现出功能的不同;处于第3、4、5、6层的平行词汇所代表的概念是工作原理和方式的不同。按照功能和工作方式原则,例(11)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分层图:第1~2层构成一个层次结构,第2~4层构成一个层次结构。如果按照术语主要信息转移的原则(如例(10)),例(11)可以把“光学测量仪”作为起始概念,引出另外一个层次图。因此,在分析科技术语时,简单依据“B是A的一种”不能够完全反映层次之间概念的关系。上述6层术语,既涵盖共性的关系,又有特性的关系,体现了科技词汇分类的复杂性。

六名词化动词和名词化形容词的选用

名词在科技汉语语篇中使用频率高是可想而知的,因为表达一个主题,就是把名词表达的概念用动词、形容词、连词连接起来,并附加修饰语,就形成完整的语句,表达出完整的主题。我们所讲的名词使用频繁,是指本来不是名词的词的名词化现象,更增加了名词的使用比例。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第一种情况,动词或形容词形态没有发生改变,直接被用作名词。如:湿润、吸附、大小、影响、发展、构成、抑制。这种名词化现象是科技汉语语体最具重要意义的名词化形式。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改变句式结构、丰富表达语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12):泡沫的合并与破裂是自由能减少的自发过程[5]221。

例(12)出现了三个动词的名词化形式:合并、破裂和减少。名词化的利用,第一能使多个简单句合并为一个简单句,把隐含的多个简单句变成了一连串名词短语,使得用词减少,句长缩短,结构简化,也不失表达同样的语言意义。如果不使用名词化形式,要表达同样的语言意义,就会出现多个单句:泡沫合并;泡沫破裂;两个现象形成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由能减少;这个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如果这样拆分,就拆分为五个简单句。第二,形容词和动词名词化后,可以更加自由地附加修饰或限定词语,使得语言表达更丰富。

例(13):马旭村项目组在此重点基金项目的资助下, 开展了表面化学反应活性量子效应的实验研究、量子效应诱导的磁性有机分子的选择性自组装生长的实验研究以及与金属薄膜表面上分子吸附和化学反应的量子调控相关的理论研究[10]。

作为一个简单句,例(13)使用了多个动词的名词化形式:资助、反应、活性、试验研究、诱导、选择性、组装、生长、实验研究、吸附、反应、控制、研究。例句中,资助充当了介词“在”引起的状语中心词,依次出现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充当了三个并列的宾语的中心词,每个词/词组都附带有复杂的定语修饰语。同样,反应、活性、诱导、选择性、组装生长、吸附、反应、调控各自都带有定语修饰语。不仅带有定语,“调控”也在“与…相关”介词短语中起了介词宾语作用。由此可见,名词化形式前后都可以附带修饰语,而且在理论上,修饰语可以无限多,作者自由发挥的余地大。

第二种情况,动词或形容词加后缀,形成名词性词汇。如:稳定性、复杂性、温度、必要性、聚合物、化合物、稀释剂、敏感度、电解法、分散剂、自由基等。

除了单个词加词缀构成新的词汇,还有相对复杂的情形。动宾结构加词缀,如:降失水剂、提高采收率、结核。还有动宾结构本身名词化,如:降黏、去混合。也有动词加状语的名词化现象,如:浮选、复得、洗脱。

例(14):泡沫结构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泡的几何形状、气泡的大小、气泡的分散性对其稳定性的影响[5]221。

这里的稳定性(性质)、分散性(方式)就是形容词加表示性质、范围,或方式词缀生成的名词。

例(15):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界面膜强度和液滴聚结所受的阻力越大,微乳液的稳定性越高[5]217。

例(15)使用了活性(方式)、浓度(程度)、强度(幅度),后两个与表示程度、幅度、时间段的“度”词缀相结合。

七结语

本文结合科技汉语词汇的词素结构、发音、语义、分层、形成机理、名词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总体讲,汉语科技词汇与普通词汇相比,所含词素多、讲究对应和对称、语义趋向单一、层次结构复杂、形成方式规律明显、名词化现象普遍。这些特点形成了科技汉语语体的部分特征。文章提到的有些特点是大家公认的,有些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50-57.

[2] 郭德萌.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127-136.

[3] 陈世悦.矿物岩石学[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

[4] 冯胜利.论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特征与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6(4):98-106.

[5] 方绍燕.油田基础化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6] 杜厚文.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J].语言教学研究,1981(2):87-101.

[7] 才磊.科技新词工作初探[J].中国科技术语,2008(2):49-51.

[8] 陈少波.试论汉语科技词汇[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4(4):64-71.

篇3

一、行政性垄断的概念分类

许多学者认为,行政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共同构成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而行政性垄断对竞争的危害远甚于经济性垄断。因此,反行政性垄断是反垄断法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行政性垄断(又称行政垄断)是指中央政府所属的各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各管理部门以及被上述政府和政府管理部门授予行政管理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或者排除企业竞争的违法行为。

行政性垄断可分为两大类,即地区垄断(又称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又称行业垄断)。所谓地区垄断是指某一地区的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保护本地企业和经济利益,滥用行政权力而实施的排除、限制外地企业参与本地市场竞争或者本地企业参与外地市场竞争的违法行为。地区垄断多由地方政府以命令、文件和通知等方式作出。对地区垄断即地区封锁,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仅作了原则性规定,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地区垄断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制。

所谓部门垄断是指政府所属部门为保护本部门的企业和经济利益,滥用行政权力而实施的排除、限制其他部门企业参与本部门市场竞争的违法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没有规定,以致于个别学者认为没有将部门垄断单列的必要。事实上,部门垄断与地区垄断虽然也有些微的交叉、渗透,但基本上是泾渭分明的。

二、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及成因

具体来说,行政性垄断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第二,损害市场主体的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和消费者的利益;第三,滋生腐败,败坏社会风气;第四,阻碍自由、公平的有效竞争秩序的形式;第五,破坏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阻碍其进一步深化;第六,培养、扶植并保护经济性垄断。至于行政性垄断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尚未彻底完成以及贯彻执行不力是行政性垄断产生的根本原因;多元化的行政利益的趋动,国家对行政性垄断缺少必要的法律规制以及行政人员依法行政法律意识的淡薄等也是行政性垄断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行政性垄断规制的现状以及完善行政垄断规制立法的若干思考

我国现有规制行政性垄断的法律主要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第7条和第30条把行政性垄断行为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十分简略的规定。除此以外,国务院还先后颁布了一些行政法规。

篇4

[关键词] 电子文件 档案工作 影响 对策

一、电子文件定义及其特点综述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与纸质文件比较,电子文件有以下几个特点:1、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2、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3、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4、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二、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1、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2、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3、由于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同时取决于其自身价值和可读性,其鉴定的方法、内容、标准均将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价值理论分析范围也将扩大,要分析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根据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文件应根据其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确定保管期限,而电子文件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另一方面由于用户的需要,信息和数据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因此很难划定固定的保管期限,况且目前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尚无法律保证。因此,其鉴定、管理方法亦无定论。此外,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其保管方法、要求以及检索和对外利用等方面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电子文件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1、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人们可以在机器上随时方便地复制电子文件,这样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这一档案概念就变得难以理解。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等,便成为档案界的一系列新课题。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2、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是以纸质档案为主要对象,电子文件出现以后,档案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其理论研究的对象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一些定论、模式将被重新审视,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将得到更新和补充,原有的档案学科体系也将得到充实和完善。所有这些研究课题都应围绕电子文件来开展。如电子文件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等,都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档案界所应采取的对策

1、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篇5

【关键词】电子文件 档案属性 档案来源 对策 变革

一、电子文件定义及其特点综述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与纸质文件比较,电子文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

2.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

3.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

4.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二、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

1.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2.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三、电子文件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1.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人们可以在机器上随时方便地复制电子文件,这样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这一档案概念就变得难以理解。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等,便成为档案界的一系列新课题。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2.对档案来源原则的影响

来源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是尊重全宗,从内部来看是尊重原始顺序。目前,随着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后者愈益受到普遍关注。传统的观点认为源于来源原则的档案检索系统必须一律建立在文件形成者或信息提供者的组织机构及其文件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其来源,从形成者的法律责任和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正确整理和理解档案文件。而电子文件在形成过程中,不再严格对应于现存的机关、组织、机构这一现象而产生,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文件信息复制、修改和重新组合、打乱或破坏文件的本来顺序。因此,要确定档案的来源,不可仅局限于寻找一个恰切的定义,或仅要求完整地保护全宗与文件系列,按照原始顺序进行整理等,而必须正确说明档案的原始联系,了解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文件组合的变化,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丰富和发展来源原则。

3.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是以纸质档案为主要对象,电子文件出现以后,档案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其理论研究的对象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一些定论、模式将被重新审视,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将得到更新和补充,原有的档案学科体系也将得到充实和完善。所有这些研究课题都应围绕电子文件来开展。如电子文件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等,都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档案界所应采取的对策

1.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篇6

关键词:电子文件; 档案工作; 影响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lectronic files on the influence of archives work about, then electronic files on archives countermeasures to explore.

Keywords: electronic files; Archives work;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不论对档案业务工作还是档案学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将引导档案工作者对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利用方面的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产生的影响

1、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工作的影响

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文件的立卷归档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先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然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像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2、电子文件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人们可以在机器上随时方便地复制电子文件,这样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这一档案概念就变得难以理解。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等,便成为档案界的一系列新课题。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对档案来源原则的影响。来源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是尊重全宗,从内部来看是尊重原始顺序。目前,随着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后者愈益受到普遍关注。传统的观点认为源于来源原则的档案检索系统必须一律建立在文件形成者或信息提供者的组织机构及其文件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其来源,从形成者的法律责任和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正确整理和理解档案文件。而电子文件在形成过程中,不再严格对应于现存的机关、组织、机构,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文件信息复制、修改和重新组合、打乱或破坏文件的本来顺序。因此,要确定档案的来源,必须正确说明档案的原始联系,了解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文件组合的变化,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丰富和发展来源原则。

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是以纸质档案为主要对象,电子文件出现以后,档案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其理论研究的对象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一些定论、模式将被重新审视,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将得到更新和补充,原有的档案学科体系也将得到充实和完善。所有这些研究课题都应围绕电子文件来开展。如电子文件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等,都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档案界所应采取的对策

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工作和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产生了具大的影响,档案工作者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这些影响,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1、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分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档案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篇7

关键词:环境成本 社会成本 表现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绪论

铁路建设或复原操作的环境和社会(E&S)成本评估面临着以下几项挑战:

(1)缺乏清晰的定义(2)相关成本的认识模棱两可(3)疆域区分不明确(4)评估方法前后矛盾。由于工程在不同的物理,法律和政治环境下,特别是对评估和减低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E&S的研究和工程实施仍在发展中,因此要订立一个能解决上诉所有问题的标准是不可行的。

本文提出一个研究项目的结果,旨在开发一种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模式来支持互相作用表现E&S影响,成本,和最佳方法来管理他们。这个模式的范围仅限于以现有行业惯例和观点来分析铁路建设的E&S的成本。本文并未企图建立或选择一个标准去评估任意的成本或对任意的影响给出最有效地解决方案。

若开发一个一般性的模式来阐诉E&S的影响,其来源及成本必须一致满足以下两个目的:(1)在铁路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中建立更多有效地沟通以支持E&S成本的解决问题。本研究项目以假设实现互操作性比寻求开发一个标准更有好处。通过这个提出的模式,通过网络,项目组可以先整合现有项目的E&S成本。然后通过讨论再选出最合适的方法评估成本。(2)为记录和获取关于铁路建设E&S方面的知识提供语义解释。通过使用这个模式,相关利益者可以获取相关的E&S信息,其评估办法,最佳优化方案,以及监控评估的规范和标准。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宗旨:

(1)综合的E&S成本和他们的评估工具。回顾和记录不同的方法来识别影响、成本评估、减灾。分析的共性和建立基本假设来发现/识别不同的成本和铁路功能/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一个可互操作的模式来管理铁路建设E&S成本和运营。开发一般性的模式来使成本,来源,影响,评估方法标准化,并寻求最佳方法实现其价值。

(3)工程关联者应用网络来支持合作分析和分辨E&S成本

铁路建设的E&S成本模型的发展包含以下5个步骤:

(1)收集信息 (2)概念分类(3)模式发展(4)模式的评估(5)实施

模式概述

铁路建设的任何一个构成都是造成环境和社会(E&S)影响的来源。影响可分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每种影响的成以不同的模型来分析。

该模式涵盖了以下固定概念:

(1)环境社会影响(2)影响源(3)影响实体(4)评估办法(5)环境社会成本(6)规范和准则(7)最佳管理方案

影响源

影响源可区分为长期影响源和短期影响源。长期影响往往是与铁路本身有关的。包括布局,承载能力和人行道材料等,铁路的设计特点是第一影响源。铁路施工活动则属于短期影响源(只存在于施工期间)。施工往往产生尾气,噪音并有可能损害敏感的生态系统。选择适当的施工顺序、材料和设备可以减少施工当地环境给带来的影响。

影响实体

列出所有可能的模式影响的实体。这些实体包含物理实体,如人类和环境元素和隐性实体如当地的遗产。

阐述铁路建设的影响对当地文化遗产包括: 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噪声影响的实体有:人类,结构,野生动物,房产价值,休闲空间价值

环境和社会成本

环境和社会(E&S)成本跨度广泛涉及铁路的生命周期。要准确的描述这些成本,模式利用一组主要成本类型作为元概念。这包括了:

范围和控制程度

成本可以基于其特点分成以下几类:

(1)预防成本:用于合并选择的设计,施工方法或操作策略来消除影响的成本。

a.直接资产置换

b.重置成本

(2)破坏成本:预防成本适用于避免负面影响,破坏成本则是有关于不能预防的影响。

a.外部成本

b.补偿成本

(3)减缓成本:在发生之前或之后,将影响减轻到一定范围。

根据影响的特点进行不同维度的分类

(1)时间维度

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工程建设中的成本和运营中的成本。

(2)铁路元素维度

与设计特点直接相关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比如与物理特点有关的成本和与用材相关的成本。

(3)技术维度

这代表成本是由技术领域来区分,如噪音成本,健康成本和用户成本等。

(4)实体维度

成本也可以按受影响实体来区分,例如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和经济成本。

成本评估方法

这些方法在模式中被分类为六大类:

(1)直接评估法:这个方法是用来评估相当明确的,可以估计基于可用的数据的成本。

(2)影子工程法:此方法也用于地方程度的成本评估。用于评估无形资产如对栖息地的影响。

(3)经济估值方法:这种方法用于评估铁路的经济影响,它使用三个生产变化,评估与铁路建设有关的经济损失和收益。即改变生产力的方法、机会成本法和失收法。

(4)投入产出分析:这种方法涉及铁路在经济和环境宏观影响/成本。环境成本是环境负载乘以单位损坏成本来求出。

(5)替代市场法:也就是非直接评估方法,有内涵价格法、旅游费用法和工资差别法。

(6)条件价值评估法:用于投标,直接质疑,权衡,非付费选择,优先评价,德尔菲法的形式

计算噪声污染成本:

随后的公式可用于估计由于交通噪声,住宅单位折价的多少。

ND = Nh . (Leq - Lmax) • D • ^avg

ND:由于噪声所折价 Nh:被噪声影响的房屋数量 Leq:在的dB(A)等量的噪音 Lmax:在的 dB(A)最大噪音接受量 D:环境噪音等级每上升一级,房屋的价值下降量

Leq = 10 . log Q - 10 . log rx + 20 log V + 20

Q:每小时列车量 r:与铁路的距离 V:平均交通速度

Nh = 2 . RD . r . d

RD:平均居住密度 d:铁路长度 (都需要在计算中乘以2以符合道路两边房屋数)

Cnoise::房屋在一公里长的铁路中所承受的噪音总量 Wavg:房屋的平均价值 r1:第一间房屋里铁路的距离 r2:房屋里铁路的最大距离

总结

人们普遍认为赋予铁路项目环境/社会影响一个货币价值即可可以改善项目评估过程。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识别和测量E&S影响和成本。实际上,要找出一个通用标准来评估成本和影响E&S不是实现,也非现在的研究和时间所能达到的。

篇8

摘 要 管理他人事务、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所有符合三大构成要件的行为均构成真正的无因管理。对不法管理准用无因管理的规定,使不法管理所生的利益仍归诸本人享有,以除去经济上之诱因,而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无因管理 本人 管理人

一、明确无因管理的地位

对无因管理在民法典中的定位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法理上的定位,二是在民法典位置上的定位。前者是指对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是作为准契约的性质加以立法,还是把其作为债的发生根据加以立法后者是指无因管理在民法典中应该放在何处的问题。关于无因管理在法律性质上的定位争议不大,现代大陆法系国家大多将其定性于债的发生依据之一,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也应如此定性。关于无因管理在民法典位置中的定位,是一个难题。首先我们应当明确的是,无因管理管理的规模虽小,但在逻辑上与合同、侵权行为处于平行的层次,像传统债法结构之中,将其点缀在各种有名合同之后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主要有三种方式供我们选择一是与合同与侵权行为一样独立成编。这种安排从逻辑上说是合理的,但无因管理在内容方面较合同与侵权行为终归相差悬殊,在条文上与合同、侵权不成比例。从立法技术层面上考虑,不合形式美二是将无因管理规定在债法总则中,当然该种安排应以设定债法总则为前提三是将无因管理规定在民法总则中。这是在不设债法总则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因为,若不设立债总无因管理就无法在债总中找到位置,而就民法体系的分则制定而言,它是按照权利类型如物权、债权或行为类型如契约、侵权行为来制定的,也难以找到无因管理的位置。此时,在总则中予以规定成为必然选择。

二、型构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管理他人事务、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所有符合三大构成要件的行为均构成真正的无因管理。以管理承担是否合事务性质标准,以本人意思与管理结果作为分类标准于管理人不公平,将真正无因管理分为适法无因管理、不适法无因管理。但应注意的是适法与不适法的概念分类,已不具有法律评判的作用,而仅将其作为成为构成无因管理债之关系后,管理人与本人之间权利义务具体分配不同的判断标准。

三、合理权衡个人和社会两种利益,完善管理人与本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管理人的责任

1.明确管理人与本人的权利义务关系。首先对管理人与本人的权利义务内容作统一明确的规定。管理人的义务适当管理义务、继续管理义务、通知义务、报告及计算义务。管理人的权利支出必要或有益费用及利息的偿还请求权、债务偿还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此三者称为管理人的求偿权,其并不以本人得利为限。对于管理事务属于职业范围内的活动的特殊无因管理,管理人可以享有报酬请求权。其次,针对不适法之无因管理,此种特殊情形,于双方应负的义务范围内作特别的调整若得本人承认,则视为一适法无因管理,管理人享有一般适法无因管理人同等的完全的求偿权若本人不予承认,管理人本人可不履行其交付所得之义务,本人也不必承担补偿义务,若管理人的不当管理承担行为给本人造成了损害,管理人应就自己的过失承担债不履行责任,能恢复原状的,应予以恢复,如不能恢复,即应对本人予以补偿,同时立法对管理人做出的除交付之外的其他义务应照常履行。

2.明确规定管理人的责任。首先,无因管理人承担的是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尤其注意的是不适法的无因管理人在得不到本人承认时亦应承担债不履行责任而非侵权责任。因为侵权责任由非法行为引起,而不适法无因管理人未尽无因管理债之义务的行为却绝非非法行为。其次,关于管理人的责任程度,自罗马法以来,各国立法均规定,无因管理人就自己于管理中的抽象轻过失负责,即如果管理人未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将向本人承担债不履行责任。对于此种责任程度,如今很多学者认为甚为不公,应将管理人之责任范围缩小为具体轻过失责任,及仅达到与处理自己事务为同一的注意为即可。我国也有许多学者支持此观点。但本文仍认为管理人承担较重的抽象轻过失责任较为合理。虽然根据大陆法制度中,在于债务人无利益可言的情况下,如赠与契约和无偿委任,赠与人、受任人均仅就重大过失负责的理论,对毫无利益可言的管理人似乎理应向本人承担较善良管理人注意义务更轻的义务,即与处理自己事务的同一注意义务或普通人的注意义务即可。但我们不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赠与契约和是受限制的。为弥补本人因意思自由受限导致的地位不平等,法律要求管理人承担更重的责任是合理的。

四、明确无因管理与防止侵害行为的关系,将防止侵害行为纳入到无因管理的广义范畴之内

从防止侵害规定的内容进行分析看出,无论是两者的实质性构成要件,还是二者立法的价值取向,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从外延上看,防止侵害行为属于无因管理的一种类型,两者的关系是种属关系。但防止侵害行为又非纯粹的无因管理,因它可能涉及到第三人的侵权行为,第三人与管理人、本人之间还存在侵权行为关系。正因此种侵权行为存在,侵权人是导致防止侵害人损害的直接原因,当然应首先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但并不影响防止侵害人与本人之间存在的无因管理之债,防止侵害行为人当然可以据无因管理制度向本人主张补偿。防止侵害行为人可向侵害人或受益人择一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或无因管理债之请求权,也可同时主张,但应以其实际损失为限,不可因此双重获利。在侵害非由人为产生时,受益人本人应按一般无因管理的规定负损害赔偿责任或给予足额的补偿。由于防止侵害的行为,可能会有较大的危险性,给行为人造成的损害较大,导致本人无力承担,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相应的救济义务。

五、增加对不真正无因管理的规定

对不法管理准用无因管理的规定,使不法管理所生的利益仍归诸本人享有,以除去经济上之诱因,而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