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45: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副产品贸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战略;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35-02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几年来,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关税壁垒作用逐渐弱化,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和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社会条款等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益盛行,我国出口农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产品出口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本文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管理服务为对象,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为使一定的农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从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来看,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保护水平。
从长远来看,构建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是减少农产品国际贸易摩擦、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根本途径和最佳方法。然而,国际上目前采用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绝大多数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直接衍化而来的,代表了其自身的根本利益,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技术标准,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这不仅会使我们能够实时跟踪国际标准的变化动态,而且还能最终使国际标准反映我们自己的利益。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非常有利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农产品贸易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二,健全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成为当今主导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潮流。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目前中国许多农产品的品种已经落后,我们应适应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采取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及时调整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有益于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并提升农业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三,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就我国出口产品目前遭遇技术壁垒的情况来看,基本停留在“埋单”阶段,之所以陷入这种被动的境地,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单个企业难以全面掌握所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因此政府各部门应积极参与进来,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要求成员国公布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解答利益当事国提出的问题,确保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的透明度,各国间应相互提供必需的咨询、资料乃至援助的原则,各成员方在WTO/TBT协议下提供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我国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咨询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农业政府部门、农产品生产加工部门、经营单位和出口企业等相关机构,使我国农产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技术性要求,避免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赢得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
此外,由于WTO/TBT协议要求各缔约方应定期其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并且建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向各缔约方提供资料,接受不定期咨询,我国也应当将所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及时地介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应当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监控检验,当进口方贸然提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应及时提出相应的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第四,完善自身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参照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的基础上,适时构筑我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将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嵌入标准体系之中,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自身利益。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与认证体系,使保护体系有法可依。由此以来,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的贸易环境和生态环境,保证进口商品的质量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进口国慑于被报复的可能,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有这样,我国农产品出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五,参与双边或多边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中国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在战略性领域和我国技术性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技术磋商与调解机制,强化同国外权威认证机构尤其是现有的国际互认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争取签署互认协议,建立产品认证、体系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相互认证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跨越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六,利用WTO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保护农业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农产品给予各种补贴(也称为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这也是造成农产品贸易扭曲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原则上把补贴分为两大类: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前者包括政府公共服务,诸如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控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投入、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粮食安全等12项等不刺激生产的对农民的直接支付内容。后者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面积补助、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及农产品营销贷款贴息等内容。协定对绿箱补贴,并没有一概加以限制。
第七,研究利用WTO/TBT协议中的特殊条款。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WTO/TBT协议中的多边贸易体系谈判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贸易救济措施及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特殊和差别待遇,以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畜产品;动物福利;壁垒
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关税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非税壁垒也在逐步被消除和规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畅通无阻,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利用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差异,构筑起一种特殊的、新型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而就是这个贸易壁垒正在威胁着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阻碍我国畜禽产品、动物皮毛加工等相关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所谓动物福利壁垒就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动物或维护动物福利为由,制定一系列措施以限制甚至拒绝外国货物进口,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当一个国家将本国的动物福利标准应用到国际贸易中,对进口的农产品提出种种要求,而出口国又达不到这些要求时,就会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从而形成了国际贸易中的一道壁垒。它是一种介于纯粹自由贸易和完全保护贸易之间的贸易体制,是管理贸易制度中的一种。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紧密挂钩,将动物福利作为进体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出台了有关反虐待动物和有关动物福利的法案。
2004年3月2日,在世界卫生组织巴黎会议上,学者们公认的动物福利概念有5项基本内容:(1)生理福利,即为动物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和保持健康所需的饲料, 让动物无饥渴之忧虑;(2)环境福利,即为动物提供适当的居所,使其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3)卫生福利,即为动物做好防疫和诊治,减少动物的伤病之苦;(4)行为福利,即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5)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免遭各种恐惧和焦虑的心情(包括宰杀过程)。
一、国外动物福利壁垒的特点
动物福利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具有以下特点:
1.合理性和合法性。动物福利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对自身行为和对自然的反思,体现了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需要。动物福利壁垒以保护动物生命健康为由构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与卫生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而世贸组织又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因此不仅符合进口国法律的要求,而且还能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2.歧视性和隐蔽性。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发展中国家的畜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标准。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是一种变相的歧视。并且“动物福利”涉及社会道德问题,极易博取公众的同情和社会舆论支持,它的合理性也很容易把人们的视线从贸易保护壁垒中转移出去,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3.操作便利和针对性强。动物福利壁垒不同于一般的技术贸易壁垒,具有明显的道德壁垒性质。按照有关国家动物福利法及其细则的规定,界定比较清楚,实际操作比较方便、简单,不需要大量的技术检测设备作为保障,也不需要许多专门的技术人员,执行成本低。涉及范围广并且不断变化,目标针对性强,操作起来实用价值大。
4.复杂性和争议性。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动物保护,又涉及国际贸易,还与社会自身的发展、道德、伦理有关。受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方式、消费结构、传统文化习俗、国情、价值观差异的影响,各国的动物福利水平和评判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动物福利的实施是否以牺牲人类的福利为代价目前还存在着争议。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动物福利问题上引发的矛盾呈现上升趋势。
二、动物福利对我国农畜产品贸易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包括畜禽产品)已经出现过剩,加快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畜禽蛋产品是传统的出口优势,而发达国家动物福利对我国的影响已逐渐显露。
动物福利对我国农畜产品出口已造成负面影响。2007年我国禽畜类产品的出口大约是30亿美元,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动物福利已经成为我国畜牧水产品国际贸易一道新的“道德壁垒”。由于饲养中添加抗生素、生长激素等违禁药物,我国肉类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位,却达不到国际兽医卫生组织要求的标准,对欧美市场出口更是困难;美国从1995年开始就禁止从我国进口冻虾产品,理由就是我们部分出海鱼船的拖网没有安装海龟逃生装置;瑞士从2004年开始就禁止进口笼养鸡,限制进口笼养鸡所生的鸡蛋,而我国现在的养鸡场全都是采用笼养的方式;我国水貂皮加工中经常采用活体剥皮方法,在欧洲的皮毛拍卖会上一直遭到抵制;目前国外许多舆论媒体正是因为中国动物福利问题而呼吁民众抵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
WTO新一轮农业谈判草案已列入动物福利内容。近几年一些欧洲国家和欧洲动物保护协会督促欧盟设法使WTO考虑有关动物福利问题,这些国家不仅要求扩大动物福利的影响,而且力图使其理念和立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2003年2月,WTO农业委员会提出的《农业谈判关于未来承诺模式的草案》第一稿及其修改稿已将“动物福利支付”列入“绿箱政策”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承认动物福利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一种认可。这表明一些西方国家要求重视动物福利的呼声比较强烈,为他们进一步提出某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动物福利规则创造了条件。在未来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因动物福利引发的矛盾将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动物福利上面临两难处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动物福利法规尚未制定,动物保护意识较差,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虐待动物等情况,人们从了解到接受到自觉执行还有漫长的道路。如果以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按照动物福利标准来约束生产、运输、宰杀等过程,必然会加大发展社会经济的成本,减慢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无法适应动物福利的高成本。但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动物出口产品必须考虑进口国的贸易政策和消费需求,如果我国不重视动物福利问题,不迅速的改善和提高动物福利,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又将会陷人两难处境,即国内低动物福利水平制约农产品出口,而农产品出口受阻反过又有制约农业发展和动物福利提高。
三、我国应对动物福利壁垒的措施
第一,积极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新型壁垒。从短期来看,动物福利对我国的农畜产品出口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新型壁垒顺应了当今世界保护环境、重视健康的时代潮流,也必将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作为直接受害者的企业都应有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它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新机遇,积极转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第二,重视新型贸易壁垒,建立符合国情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动物福利被WTO所认可是迟早的事情,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当滞后。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标准体系,结合当前我国养殖生产、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涵盖养殖、生产、运输全过程的动物福利标准体系,用动物福利标准贯穿出口农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健全质量检测体系,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政府应尽可能地扶持农畜企业,进行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规模化养殖,在畜舍设施、饲料加工、环境管理、防疫体系及兽药使用规程、动物制品的加工、运输等方面建立标准化生产规范和质量检测体系,使“动物福利”观念贯穿在整个养殖和生产加工过程。推进出口企业积极申请IS09000、GMP、HACCP、IS014000的国际标准化认证,使我国更多产品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第四,倡导健康畜牧养殖,搞好出口基地建设。由于受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影响,在我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和企业的动物福利意识较差,甚至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虐待动物、活杀畜禽等情况。应通过各种途径倡导企业健康养殖观念,改善养殖条件,规范动物产品的生产、运输和屠宰,结合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和家禽畜牧产品出口基地等建设,改善动物产品质量和安全程度,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我国畜禽产品出口。
第五,开拓多元化市场,提高产品加工程度。目前我国农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畜业向现代农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正在从追求数量和速度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提高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转变农畜业生产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搭建平台促进产销衔接,由单一的生鲜活畜到多品种的熟食深加工出口,增强我国畜产品的在不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我国农畜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密切关注国际动向,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从我国解决国外反倾销得到的经验来看,有效应对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及时获知相关信息。除了政府、企业本身要密切关注动物福利发展动态外,行业协会更应积极地搜集相关动态并及时信息,提出应对措施,才能有效保护农畜产品生产、出口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特殊地位,发挥其在处理贸易纠纷、信息沟通等方面的作用和职能。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福建;农产品;出口;加工;战略
1 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分析
1.1 农产品加工业转化和增值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福建省农产品加工水平虽然位居全国前10位,但加工转化和增值能力不强。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福建省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仍占绝大比例,精深加工比重不大,出口创汇能力不足。食品工业是农业生产的延伸和发展,是近年来福建省一直重点关注的产业,但从福建省食品工业产品中,多数还属于农产品初加工,加工层次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
1.2 企业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
一是由于设备的简陋和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产品加工损耗率较高,精深加工不充分,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近几年福建省在农业科研领域虽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成果推向市场的渠道不通畅,成果与市场、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2 农产品出口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其产生的主要负面影响
2.1非关税技术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难度
随着近年农产品出口需求的下降,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各国为保护包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纷纷出台一系列的非关税技术壁垒措施,受此影响,我国一些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频频受阻。
2.2极端天气影响农产品产量
近几年全球多地区旱、涝、高温、冷冻冰雪等极端天气频发,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对农产品的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多种农产品大幅度减产。
2.3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一是人民币升值会削弱福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人民币升值增加福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金融风险。三是人民币升值影响福建农产品贸易发展。此外,人民币升值还会影响外商对福建农产品直接投资的热情。
3 发展战略
3.1 提高认识,加强规划指导和宏观管理
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其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一次全省农产品加工工作会议,提出福建省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的办法,并出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2 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攻克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迅速提高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满足人们对加工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3.3 实施名牌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体,要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福建省经济的强大支柱,就必须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按照靠近市场、靠近原料基地的要求,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滞后的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资源的地区,扶持发展一批加工企业。
3.4 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高优农产业带、沿海蓝色产业带,提高区域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一批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链。
3.5 依靠科技,提升福建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颈部,能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改善农产品质量。因此,从福建省实际出发,应提升以下几项技术:一是良种技术,以此来实现农产品优质多样化。二是无公害生产技术,保证农产品良好特征和品质。三是反季节生产、贮藏、保鲜技术,满足市场淡、旺季的不同需求。四是低耗高效技术,降低成本。五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借助科技力量,增强本省农产品的竞争力。
3.6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营销体系
关键词:越南农产品国际贸易
90年代以来,越南全国人口的八成都是农村户口,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约占越南总人口的七成。2010年越南GDP总量达1980万亿越盾,按银行间美元兑越盾比价计算,折合1046亿美元,比2009年净增130亿美元。
一、越南农产品分析
(一)主要农产品分析
越南的农产品非常丰富,但其最主要的传统主食和主要作物仍然是水稻,越南全国种植面积的60-70%均是水稻。越南水稻在冬春季、夏秋季及10月前后三个季节都有产出,即会有三季水稻。但是,与其高产量的水稻相比,随着饮食多样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人均大米消费量呈下降趋势。
此外,越南境内不生产小麦,但对小麦的需求量也不小,那么这就全部需要靠从境外进口。在越南,绝大多数小麦加工企业或面粉加工厂为国营或集体所有制,而较为活跃的民间资本或私人企业则比较少。鉴于此种情况,越南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尽力鼓励中国投资在进行投资时,尽量介入到面粉加工行业。
(二)农副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近年来,越南本地的农副产品,如大米、咖啡等逐渐为国内外所熟知,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这些农副产品的出口增长也越来越快。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00年的时候,越南国内的农副产品贸易出口额达到23亿美元,而到2005时,农副产品贸易出口额已经超过36亿美元,比2000年时增长了五成多。与农产品出口额相比较而言,越南的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则相对稳定,如再2000年时,越南农副产品出口额为5.6‰,到2002年和2003年时,越南农副产品出口额偏低,此数据为4.8‰,但是到2005年时,该项数据则提升到5.6‰。
二、越南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策
(一)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
1、对特殊产品给予适当保护
所谓特殊产品是指越南加入WTO后,世贸组织内部的一些有政策保护的农产品。而越南制定的相关保护政策应该包括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两个领域。在既有的WTO规则下,农产品国际贸易要获得越南国内支持,则必须有较为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对象。根据此项原则,越南在进行农产品出口贸易时,农产品出口者或者企业应该获得越来越多的政府支持,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服务的培训项目,特别是那些关于安全、清洁及绿色农业生产的培训,显得至为关键。
2、政府应发挥应有的效用,为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针对越南而言,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包括:搭建类似行业协会的先关组织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产生量比较大的市场建立贸易信息搜集网络;政府应加强对出口贸易的规律性研究;强化从中央到地方的出口贸易信息搜集体系;投入资源建立、维护和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的相关网站。
(二)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
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不断推进产品品质规范化管理,不断调整农副产品品质,从多个方面综合提升越南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越南,诸如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机械化水平不太高,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越南正好是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越南农副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同时,目前的这种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也限制了其向更大规模及更高方向发展。基于此点,越南应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骤,不断缩短越南与其他国家在农副产品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差距,以尽早实现越南农副产品生产有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转变,从而进一步促进越南农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越南农副产品的出口量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与美国及欧盟诸国等先进国家相比较而言,非常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国际营销经验的缺乏,在于人才的缺乏,而越南人才的缺乏也就是造成其缺乏营销经验的重要原因。人才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提升国际营销的效果。要提高这种营销的效果,越南政府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以此网络为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农副产品贸易的供求信息及市场行情信息等,通过这种信息的流通,以不断增加农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经验。
结束语
越南已经跻身于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行列,农副产品是越南主要的出口农产品。面对着泰国、印度和中国三个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市场竞争压力,越南应该在政府方面积极鼓励相关的贸易业务,制定相关政策;在发展现代农业化方面,应积极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在商业信息及信息化方面,应积极搭建贸易平台;只有这样,越南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有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行.越南农业发展概况,粮食流通技术[J],2007年第5期
[2]凤凰网财经.finance.省略/roll/20101231/3141228.shtml
[3]刘文强,陆慧.探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问题与对策,华商[J],2008年第8期
关键词:驿马现象;乡镇企业;西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地处庆阳老区的驿马镇,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乡镇企业,现已成为甘肃省和西北地区出名的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和“旱码头”,被人们称为“驿马现象”。该镇现有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89户,拥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9户,外向型企业46户。产品有白瓜子、甘草、油葵、黄花菜、杏干、杏仁、脱水蔬菜等9类32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以上,实现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产品远销英国、美国、日本等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白瓜子出口量雄居全国之首,占全国出口量的78%。它有力地推动了庆阳老区农业产业化进程,2006年,庆阳市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创汇9000多万美元,占全省的51%,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如何使“驿马现象”产生更大示范效应,推动庆阳市以及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彻底更新农业发展思路,牢固树立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驿马现象”的实质,就在于通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大大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庆阳是传统农业经济区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67%,如果扣除掉油田和庆阳炼化产值额,地方工业比重只有20%左右,农业产值占50%以上,其中,传统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高达74%。同时,农业也是庆阳的一大优势,尤其是黄花菜、杏产品、白瓜子、苹果、大枣以及种类繁多、品质优异的各种小杂粮和畜产品,都是享誉陇上乃至全国的名优产品。这些明显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必须大力发展。但必须看到,农业固有弱质性,如果停留在传统种植和养殖环节,不可能有更大效益,甚至可能产生负效益。因此,对于像庆阳老区这样的西部农村来说,要从根本上摆脱现有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和特色农业,就必须在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上做文章,把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和重心,由过去单一在横向上调整种、养结构,移到纵向上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方面来。
为此,必须彻底、全面更新农业发展思路:一要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继续克服“就农业办农业、把农业等同于种植业,把农业生产等同于生产初级农产品而轻视加工贸易业”的传统农业思想。二要以市场化观念发展农业,努力摆脱轻视农产品市场价值和市场需求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意识。三要以价值增值为目的发展农业,坚决抛弃片面追求农副产品实物数量和使用价值,轻视加工增值的产品经济观念。四要以高端产品和品牌产品生产的眼光发展农业,大力消除满足于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低端产品的小农经济思维习惯。五要以开放的意识发展农业,着力突破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简单重复的小打小闹的小生产发展模式。
二、扎实调整农业政策和政府行为,切实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优惠政策和周到服务
“驿马现象”形成是与政府放水养鱼的政策和积极支持分不开的。县政府明确规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三年内免除各种税收,出口企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在资金周转方面,县上积极配合,动员农业银行、信用社予以大力扶持。在外部环境方面,政府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成立专门机构和配置专职人员,负责协调和帮助企业征地、审批、注册、办证、贷款等工作。同时,政府积极实行激励政策,县里每年拿出100万元,重奖成绩突出的企业家。在组织方面,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现代经济意识的得力干部,选拔到镇领导班子中。另外,县上努力帮助企业打通产品出口渠道,发展对外贸易关系,邀请外企考察,组织企业主出国推介企业和产品。据统计,通过政府协助,有46户企业与美、英、法等国家200多个商家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成为外向型企业。
基于上述研究,西部地区对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应当在政策和服务方面做到:
(一)税收优惠
对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一律享受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免税政策,在免税期满时,应酌情实行一定年限的减税政策。
(二)适当补贴
应当参照地方财力状况,对民营企业实行优惠,制订征地、电力、供水等价格优惠标准,由此形成的价格差额,由财政予以弥补。
(三)降低收费
对涉及企业的各项行政性收费,应当降低甚至免除,坚决打击管理部门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对乘机吃卡拿要的公务人员,必须及时曝光和处理。
(四)积极激励
政府应当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手段,对那些贡献大、业绩好、善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和企业主,给予荣誉称号和奖励,对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典型,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吸收入党。
(五)切实服务
必须使“一站式”服务成为长期制度安排、行政规则和长效机制,彻底杜绝和衙门作风。在资金、信息、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必须对企业予以积极配合、帮助和支持。
(六)加强领导
要普遍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的组织领导,配备好专职领导者,实行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把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方面的工作业绩,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和有关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
三、积极支持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目前驿马镇共有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741户,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89户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固定从业人员5538人,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6300多人,年支付劳务费4300万元。2005年,该镇农经比为4:6,农民人均纯收入2075元,都大大高于全市的平均数,城镇建设成绩显著,2002年以来,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达2.3亿元,建成2层以上的商贸楼143幢,建筑面积达9.3万平方米,新修和拓宽24米宽的主街道2.28公里,成为庆阳市一个明星乡镇。
由此可见,走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民营化之路,应当是西部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在所有制方面的基本选择。首先,要全力发现、支持、培养和爱护当地农民企业家,造就一支庞大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其次,要广泛招商引资和动员民间资金,吸引国内外民营资本和地方民间金融资产,向西部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投资。再次,要利用国有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机会,支持引导其它行业的改制企业和转产企业,利用、改造和更新原有生产场地、设备,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最后,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城市工商业者、个体户、下岗职工中的能人、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一切有志于创业的人士,创办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方面的经济实体。
四、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群体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驿马镇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质量和规模,使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一是逐步改变作坊式生产和家族式管理,普遍实行工厂化生产和科学管理。二是不断实行扩大再生产,许多企业增长率都达到几十个百分点,有的甚至高达百位数。三是积极进行技术和设备更新,改善传统工艺。其中,有些出口企业引进了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机器设备,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四是打造了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有的企业资产近亿元,产值份额占绝大比重。五是企业集群化,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优势企业群体。
根据驿马经验,西部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企业结构
实行大中小结合,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结构形态。这样既符合本行业性质,又切合当地实际,同时能迅速获得经济效益,避免因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而影响企业创办和生产能力形成。
(二)提高科技含量
积极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在产品的深、精加工上下工夫。协助企业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及时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促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三)大力培养人才
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方面人才十分稀缺。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地专业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另一方面必须大量培养本地扎根人才。
(四)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逐步消除“家族式”管理。二是加强企业外部管理,强化宏观调控,理顺各种关系,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
(五)组建龙头和骨干企业
在主要产品生产方面,要建成具有规模效益和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和骨干企业,形成较大生产能力。
(六)开展横向联合
要使生产同种产品或相关产品的小型企业发展横向联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七)实现企业集群化
强调企业入驻城镇和工业园区,形成企业集群,以方便生产、管理、服务和流通。
(八)创造品牌和名优产品
在普遍重视产品质量基础上,必须创造品牌和名优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必须严格执行国际质量认证标准,要统一商标,规范包装,严格检验。
五、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外向型企业
驿马镇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具有鲜明的外向型特征,原料和产品两头都在外,产品市场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这启示人们,像庆阳这样没有发展外向型企业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的西部内陆地区,只有努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以特色、绿色和名优产品取胜,以诚信广交天下客商,才可以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同样才可以打开和站稳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
[关键词]农副产品物流;物流体系;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
[DOI]10.13939/ki.zgsc.2017.09.159
1 引 言
构建高效率的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对解决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供需矛盾,促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提高农副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国外农副产品物流研究上,对农副产品物流研究最早的是John Crowell,他在1901年的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副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和M用,揭开了农副产品物流研究的序幕。综合分析国外农副产品物流研究状况可以看出,国外“农副产品物流”研究实际上是对农副产品分销体系的研究,更多的是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探讨,而对区域农副产品物流发展的研究少之甚少。[1]在国内农副产品物流研究方面,杨东星、马胜春对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进行了设计。[2]王新利对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结构设计进行了讨论。[3]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侧重于从宏观上研究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缺乏结合具体区域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研究,特别是针对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的研究尚处于空白。
本文结合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实际,提出构建以物流网络、信息平台、标准化以及市场主体等为主的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
2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省耕地总面积1854.8万亩,具有太阳辐射能充裕,年积温高,温暖湿润,雨量充足等气候资源丰富的特点,有丰富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果茶、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资源。闽西北山区是素有“福建粮仓”之称的产粮区,还盛产茶、烟、菇、笋等土特产,闽东南粮食作物一年可三熟,并盛产水果、工业原料作物等。多品种、大货量的农副产品大多要进入市场,为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福建省逐步开放农副产品市场,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建立了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了现行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农副产品物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然,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体制不健全,必要的指导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缺失;这些都造成了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时间长,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物流增值少,总体水平不高。
3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本文从农副产品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和标准化建设以及市场主体培育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补短板措施,构建福建省农副产品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3.1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网络建设
3.1.1 完善福建省农副产品运输网络体系
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福建省应大力推进以公路、铁路、水运、机场为重点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三纵十横”高速公路网、“三纵六横”铁路网主骨架、通用航空服务体系、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福州、厦门、泉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域内互通、域外互联,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对接两洲、服务中西部、便利两岸往来的综合交通枢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通道。
福建省应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物流设施的衔接协调,加强公铁水空枢纽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在交通枢纽(如铁路货场、港口、机场建设集装箱中转站、货物转运站等)、货物集散地、产业集聚区及大中城市周边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具备多式联运条件的基础设施,推进公共联运物流枢纽建设。
福建省要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是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体系高效运作的关键要素,政府要加大对其支持和投入。逐步实现所有自然村村村通公路,提高农村等级公路和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比例,逐步建成功能完善、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农村道路运输体系。
3.1.2 加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根据资源禀赋、农业基础及与周边省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将福建省划分为闽西北、闽东南、沿海三条分工协作、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农副产品物流带,依托中心城市、综合运输枢纽等资源,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和漳州建设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综合性集散中心,重点培育10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发挥省际边界农副产品物流区位优势,建设一批区域性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实施“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工程”,新建和升级改造一批大中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特色农副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推进福州、南安、龙岩、福鼎等粮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宁化、诏安、上杭等省际边贸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基于重点粮食批发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建设233.5万吨库容的标准化粮食储备仓库,加快“危仓老库”维修改造。
3.1.3 构筑农副产品物流配送网络
健全福建省农副产品流通网络,经营网点覆盖福建省域所有较大村。在大中城市培育一批区域性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农副产品冷链系统、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副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健全农副产品逆向物流体系。
3.2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福建省要建立一个由政府、农副产品物流相关企业、农户、农民专门合作社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副产品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如下图所示。首先,福建省要整合资源,以互联网技术和EDI技术为手段,搭建以福建省为中心,覆盖全国的农副产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实现对农副产品物流信息的全面、及时采集、加工、分析、挖掘和;其次,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制度、措施鼓励和支持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推进与农副产品物流相关的农业、财政、税务、海关、交通、经贸等政务系统的协调与开放,制定和推广农副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再次,农副产品物流企业要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投资和升级换代力度,广泛采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EDI等技术,发展农副产品网上交易、电子结算与支付;最后,农村作为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薄弱环节,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重点“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四电合一”(电台、电视、电话、电脑)工程,完善“12316”等政府手机短信推介平台,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发送给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拓宽农民获得农副产品物流信息的渠道。[4]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运行模式
3.3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涉及设施设备标准化、农副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物流信息标准化等方面。福建省应采用国际标准或通用的国家标准,形成统一的农副产品物流国家或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5]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包括各类农副产品运输、仓储、装卸搬运装备、物流器具、包装等的标准化建设。参照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外标准,构建以HACCP、GMP、GAP、ISO等制度为重点的福建省农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安全认证体系,加强农副产品质量分级、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在福建省域范围戎贫┭细竦募煅榧煲弑曜迹建立农副产品身份证制度、责任追溯制度是使农副产品物流体系高效运转的保证。此外,福建省要建立从信息编码―信息采集―信息交换―信息应用的农副产品物流信息标准体系。
3.4 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市场主体培育
农副产品物流市场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至关重要,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市场主体包括:国有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等“国合”商业组织,农业公司,农副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农副产品物流经纪人队伍。[6]而现在福建省批发市场、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农业集团公司等市场主体在农副产品物流过程中还很难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福建省各种农副产品行业协会也发展缓慢,无法在农副产品物流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建议福建省现阶段发挥“国合”商业组织的已有优势,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物流中介组织,培植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鼓励为农副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应鼓励、扶持一批大型的物流龙头企业,使它们壮大力量,增强农副产品物流运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飞驰.整合资源构建多渠道农产品物流体系[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杨东星,马胜春.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4):64-65.
[3]王新利.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结构设计[J].中国流通经济,2003,17(5):8-12.
[4]王传礼.我国区域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关键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中图分类号:S2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商品市场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
1.与市场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和市场体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按WTO规则新设立的法律、法规,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构架。加入了WTO后,我国又出台了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包括《反补贴法》、《反倾销法》《特殊保障条款》等。从1985年我国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到现在正在酝酿出台的《反垄断法》,表明我对市场体系建设管理走向成熟,与市场经济运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特别是围绕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2.商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或者说初具规模。商品市场体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也包括各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即包括现货市场,也包括期货市场以及期货与现货相结合的市场。这种新的市场格局就是有形商品无形商品共同存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共同促进,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体系,而且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形成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设施。去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接近5万亿,同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去年达到8512亿美元,整个商品市场形成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对接的新格局。
3.商品市场现代化步伐加快。不论是批发市场还是零售市场,信息化正在逐渐改变市场存在的形式。用信息化改早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速度直至服务质量。新的流通理念被更多的市场主体所接受,成为各类市场一种新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生鲜农产品交易中引进很多的先进的交易方式,深圳布吉、山东寿光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二、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我们要加快农副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农副产品零售市场的建设主要是面对消费者,零售市场应该是引导农副产品发展的先导。美国80%的生鲜食品(农副产品)是通过超市销售出去的,我国目前这个比重还不到40%,农村的比重更低。连锁超市,食品便利超市,还有大型仓储式卖场等新型的流通业态,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物流配送的速度,降低生鲜食品的价格。农副产品零售市场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农副产品零售市场的建设,我觉得从新的业态应该抓起,如推广连锁超市这种形式,还有一部分是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菜市场。我国从去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了食品放心工程,当前虽然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有了不少的改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于居民购物比较集中的市场,应建立快速的食品检测体系,建立商品准入体系。其实市场商品质量的管理,秩序的管理要靠政府,政府不是只建市场,建立之后收取管理费,而不去实施管理。政府应当管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的快速检测体系,食品的预警体系,食品的监督、监管体系,这些都需要及时地建立起来。
2.注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组织形式、交易方式的创新。从组织形式来看,应逐步摒弃当前的摊位制,面对面的低层次、比较原始的交易方式,逐步推行利用电子交易平台统一结算,尽快形成信息互换机制、竞价机制或价格形成机制,引进场外对手交易,现期互换等其他交易形成,形成更现代化的商业交易体系。批发市场是批发商品展示的平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在交易过程中分离,在一定的时点和地点交融,特别是要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传统的物流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
3.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应加快向上下游领域的延伸。向上游的延伸是指向生产的延伸,建立生产基地或供应商基地,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进场标准化生产流程,对农民进行培训,必须严格实行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重金属的含量控制,保证市场交易商品的质量,推进标准化提升交易水平。向下游的延伸是向零售领域、向最终消费者需求链的延伸,批发市场不仅交易,将来很大程度上要进行进入零售市场之前的加工,在初加工的基础上的细加工,专业加工和配送也应在批发市场实现。通过农副产品上下延伸,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对生产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4.加快对农副产品市场体制的改革步伐。改革、改造传统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两重任务,一个是在国有批发市场产权的改造上寻求一条路,另一个是改革传统的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农副产品市场的改革已经开始,但是很多批发市炀有明显的国有化痕迹,产权多元化没有真正的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新的分配机制也未真正形成,对产权制度的改革是紧迫的任务。
5.加快发展农村新的合作组织。使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成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一部分,要积极发展农民的中介组织和经纪人,为分散的农户服务。
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1.批发市场逐步向中心城市,大城市周围转移,面向消费群最大城市的批发市场成为市场规模大、占地最多的市场。
2.产地批发市场越来越多地建立与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体系结合起来,与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结合起来,产地批发市场如果没有与农民生产相结合,就没有发展潜力。
3.远程、远期交易及期货交易等逐渐成为交易的主体。批发市场交易过程完成后,农副产品不一定通过市场运往销售地点,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也可能从农户生产地直接运往需求地。远程的交易、商流的扩大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加快批发市场的商流流转,批发市场信息流带动物流过程,成为交易的主要流程。
4.围绕批发专业市场可能会形成围绕专业化市场进行现代服务的经营组织,围绕市场进行的服务将更加细化、专业化,如物流服务,信息流服务,经纪人服务等派生出来分工的细化,专业化服务等。
5.随着竞价、拍卖、撮合等新的交易方式的引入,未来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会有相当数量的以拍卖、竞价为主的交易市场和交易体系。
6.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的加深,批发市场外向度越来越高,会出现一批为进出口服务的外向型专业批发市场。
参考文献:
[1]包先建.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态的演变与基础条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朱信凯,雷海章.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调研世界,2000(06).
**是个农业大市,现辖一市七县三区,辖区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10万,其中农村面积占90%,农村人口近550多万。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村市场消费,更好地服务三农,是我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按照以连锁经营企业为龙头,以物流配送中心和大中型超市为骨干,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平台,以遍布乡村的便利商店为结点,构建农村商业服务网络及市场体系的基本发展思路,建议如下:
一、加强农村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以规划为先导,充分发挥“万村千乡”与“新网工程”等市场工程骨干作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家店”覆盖率、商品配送率、“一网多用”
等功能。供销社要进一步利用“新网工程”,发挥网点和运储资源优势,推进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的建设和改造。争取用3至5年时间,基本形成县(市)、乡镇和村三级布局合理、设施达标、功能完善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做到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村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村、农副产品交易进市场、物流配送快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巩固提高已建2351个“农家店”,50个配送中心的基础上,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90%以上,“农家店”商品配送提高到65%以上,不断促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网多用”。做到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较具规模的产地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个县(市)政府所在地都有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超市及配送中心,每个乡或镇都有日用消费品超市和农资连锁店,每个村都有连锁或规范经营的日用消费品综合便利店。
二、实施农产品市场标准化改造。我市现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近40个,占地面积近1000亩,年交易额近50亿元。我市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普遍存在“投资多元化,目标短视化,管理物业化,经营分散化,交易方式和经营设施老化”等问题,亟待规范和升级改造。近年来,我市稼仙米业、龙狮桥蔬菜批发市场、永强家禽批发市场、高河大王庙批发市场等,充分利用有关政策资金支持,改造升级已取得较好成效。批发市场要按照扩大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把贸易、加工、服务等结合起来,做到品种多、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效益优。逐步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检测、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极积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冷藏、低温仓储、专业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重视建设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专用仓储、码头和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区域辐射能力。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批发市场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实施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
三、培育连锁经营骨干企业。通过改造、整合现有网点与新建网点相结合,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商品流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元投资的连锁企业。支持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到乡、村建设连锁店;支持连锁骨干企业以收购、兼并、合资、加盟等多种形式改造、整合农村现有商业网点;支持农村中小商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联合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