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8篇

时间:2023-06-20 17:11: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班级行为文化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篇1

班级文化建设的含义

班级文化建设指的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的班级文化就是具有班级专业特点的文化总和,是一个班级的精神象征。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一)环境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地方,是师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地方,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健康、轻松地氛围进行学习。优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整洁的环境里才能进行思考与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

(二)制度文化建设

任何一个集体都有需要建立自己的制度,这种制度是在长期的磨合中形成的。大学班集体也是一样,需要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大学的生活相对比较自由,学生容易在散漫的环境中迷失自我,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的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就是对班级文化的反映,所以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活动文化建设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大学班级也是一样,除了上课的时间之外,学生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因此要通过一些班级文化活动将学生联系起来,通过文化活动建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互动。

(四)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人格和意识,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精神导向,树立健康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保证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只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就是对班级的布置,首先,教师的板报是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的班级板报不能只有图画,更多的是要用激励人心的语言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板报的内容要富有新意,创新是物质文化的建设的前提,班级成员要定期对板报进行更新与完善,保证展示给大家的是最优质的文化内容。还有就是在班级设立一个读书角,每天都摆放一些图书让学生自由阅读。对大学生的宿舍也及时检查,墙上的画报不能只是明星,要形成富有创意的文化墙。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导向与激励作用

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对他们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代,对事物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将会带领他们奔着远大的目标前进。积极向上的思想会激发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将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步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陶冶情操的作用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大学生离开父母来到大学校园开始集体生活,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学生,因此,班级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班级里,不免会受到周围老师和同学的影响,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耳濡目染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因此,只有健康的班级文化才能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能量,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增强团结协作的作用

现在的社会单位强调的是集体的团结合作,个人的能力再强,不能与集体进行良好的配合,那么无法正常的进行工作,甚至会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一个班级也是一样,无论是参加活动还是日常学习,都需要学生有团结协作的能力,有集体荣誉感。优秀的班级文化,是学生之间的团结友善,相互配合学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把集体的荣誉摆在首位,而不是想到自己。

(四)规范和约束作用

大学生虽说是成年人,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班规班训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因此,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提醒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影响,进而减少大学生做出有损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五)教育的作用教育也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有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引领着学生的灵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每个同学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以正确的姿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

(六)提升审美的作用

班级的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就是对班集体的建设,环境优美的班集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班级的物质与精神装扮都是提升审美的过程,一切对班级建设有利的事都是美的事物,长久以来,自然会由内而外的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

四班级文化建设与专业特点的有效结合

(一)借鉴专业特色,开展班级文化

大学生的专业文化很重要,同时他们的精神世界也需要关注。二者必须要达到一个平衡,既不能忽视专业文化只搞文化建设,也不能只学习专业知识不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比如说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唱歌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学习课程,同时,唱歌也是文娱活动,可以作为班级的文化建设活动。还有学设计的同学,可以进行简单的设计大赛,然后对作品进行展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主要就是各个班级要对自己进行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班级的活动。

(二)结合职业特质建设班级文化

大学生将来是要就业的,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也是为了将来的工作打基础。因此,班主任可以提前把职业特质引入班级教育中去。这样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就会减少此方面问题的发生。

(三)与企业文化结合,建设班级文化

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时,可以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很多时候进行的班级文化建设都是落实在口头上,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不愿意听,甚至不想去做。所以班主任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到企业去进行学习,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涉及的文化项目,鼓励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实践,去提高自己,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

(四)合理分配专业文化课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时间

大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与之前是不同的,他们是马上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班级建设是促进他们成长的一种精神文明建设,专业文化课的学习对他们也是十分的重要,因此,班主任要合理分配时间。专业课的学习是每天必须的,是一定要进行的训练,班级的文化建设是长时间形成的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是慢慢形成的,班级文化活动既不能太频繁,也不能忽视,频率要适中,不能让学生厌烦。

(五)要创新班级文化建设

许多年来,班级文化建设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灌输,学生早就失去兴趣了。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有独立的意识和思想,对班级的文化建设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充分的尊重,要把学生的想法作为参考的重点。很多时候,大学生提出的想法由于过于新颖不被大家接受,这样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他们就不愿意动脑思考,阻碍学习的能动性。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以创新的姿态开展班级文化活动。

(六)班主任要做好引领工作

无论任何时候班主任的引领指导作用对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举动都受班主任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意识。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为他们长远的谋划,以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宏观的把控。

(七)利用网络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

网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现在的大学生上网就是聊天打游戏,很少做有用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将网络利用起来,在班级内部建立一个网站,开展一个议题,就叫“如何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大家集思广益,把平时不敢说的话都在上面表达出来,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但是由于网络具有相对自由性,因此可以自由发挥,不会受到限制,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与专业特色的结合。

五衡量班级文化建设好坏的标准

(一)大家的参与热情

班级的文化建设不是班主任个人的事,也不是班干部的事,是所有班级成员的事。班级的文化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出谋划策,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创建出优质的班级文化。同时,与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的文化活动,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而不是几个人的配合,参与度高才能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班级成员要积极配合班主任和班干部组织的活动,增加参与度。

(二)大家的接受程度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受益人是大学生自己,因此,他们对班级文化的认可程度是衡量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准。很多时候,班级文化建设都是按照班主任的意愿进行的,没有与学生本身进行沟通交流,没有尊重学生的意愿,所以有很多大家不认可的地方,但是却碍于班主任的权威,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只是表面上的执行,实际上心理并没有接受。

(三)思想深入的程度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表面功夫,是真正对学生思想上的转变。班级的文化建设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学生才会受其影响,改变其行为,否则班级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意义。每个班级的文化建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班级的独特文化,是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

(四)社会实践的程度

检验班级文化的好坏,是通过大学生日常在生活中的表现来检验的。大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就反应了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再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脱离了班级成员的践行,将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通过班级成员的践行来检验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有重要的意义。

六结语

篇2

职业院校班级文化是一系列文化的总和,在建设班级文化之前需要对班级文化构成作清晰的划分。为了更好地区分班级文化,加之鉴于职业院校的企业职业人才培育目标,本文拟借鉴企业CIS文化体系对班级文化构成体系进行重新梳理。我们知道,作为舶来品的CIS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缩写,指企业综合形象,它包括受众对企业语言、视觉、行为、传统、符号等要素的认知,通常人们称之为“企业识别系统”。有学者借鉴企业CIS创立了学校文化识别系统即SIS(schoolidentitysystem),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学校SIS的基础上创立学校班级文化识别系统即SCIS(schoolclassidentitysystem)。1.职业院校班级文化之理念文化(MI)班级理念文化是职业院校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构成了一个班级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体系,是区别于其他班集体最本质的部分。只有树立适合班级自身特性的班级文化,才能铸就强大的班集体,塑造出富有鲜明特色的班级品牌。职业院校班级理念文化主要包括班级核心理念、班训、班风、班级价值观、班级精神、班级愿景、班级誓词等。2.职业院校班级文化之视觉文化(VI)班级视觉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直观、外显的部分,是体现班风、班貌等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既有利于班级成员、校友、社会大众的感知、记忆与认同,也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的自信心、自豪感、归属感和凝聚力。班级视觉文化包括班徽、班级标准字、班级标准色、班级命名、班级活动着装等。3.职业院校班级文化之环境文化(EI)班级环境文化是班级环境的文化特征体系,是班级文化的表层文化、物质文化层面,具体包括教室、宿舍、实训室等的功能划分、环境布置、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班级环境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建设班级环境文化时要结合班级理念文化和视觉文化而进行,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4.职业院校班级文化之行为文化(BI)班级行为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制定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包括班级成员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值日制度、班级活动制度、奖惩机制、班干部任免机制、主题班会制度等。班级行为文化是班级理念的动态显现,只有把班级理念渗透到班级成员的行为中去,才能使抽象的班级理念转化为具体、有形、可见的行为。

二、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分析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是一种隐性课堂,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渗透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当中,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导向与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一旦完成会对学生们起到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的作用,就会成为班级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会激励成员们焕发出更大的学习和生活热情,指引大家朝着既定的目标砥砺前行。班级文化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根深蒂固,假以时日就会成为班级成员的信仰和力量,能够调动班级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敦促大家以昂扬的精神、进取的姿态投入到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熏陶与育人功能

荀子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班级文化会营造出一个催人奋进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班级成员在这种温馨舒适、和谐竞进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会春风化雨般受到感染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班级文化可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认知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并最终转化为他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三)凝聚与调控功能

良好的班级文化会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生成,有利于形成心理相容、和谐有序的班级文化氛围;使成员之间团结友善、相互鼓励和关怀及平等、和睦相处,能增强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使班级成员时刻以班级主人翁的身份严•38•格要求自己。每个人都能从班集体中寻找到前行的动力,处处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温暖,置身其中心情舒畅地享受班集体带来的学习动力和生活乐趣。班级成员会在这种氛围中积极调控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行为,与班级其他成员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方向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向同行。

(四)规范与约束功能

在班级组织运行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这就会使班级成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不良行为,以期与班级成员在行为处事上达到和谐共振。班级文化中有关道德标准和制度机制的要求,会使成员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转化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内在要求,久而久之就会促进班级成员培养出符合班集体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遵章守纪意识,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以济南职业学院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三个班为例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内容复杂、过程繁琐、效果滞后的系统工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班级全体成员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全面统筹各项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建立能够满足全体成员共同诉求的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有体系、有内涵、可执行的班级文化。现结合笔者所带的济南职业学院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三个班为例,浅谈一下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导员主导,学生主体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构思与策划的主导作用,要站在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长远角度宏观把握和掌控班级文化建设;同时,班级文化建设不能由辅导员一言堂,需要全体学生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学生班级文化建设主人翁的作用,把班级文化建设具体而微的工作做到位。只有师生通力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建设出符合学生要求的班级文化,才能使班级文化发挥出它导向与激励、熏陶与育人、凝聚与调控、规范与约束的作用。在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入学分班之后,笔者首先带领三个班的班委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让全体同学意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形成建设班级文化的共同诉求;其次,我们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并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自身特点探讨出围绕“梦”文化、“和”文化、“习”文化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最后,师生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共同做好具体的各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二)班训引领,整体推进

班训是指班级提出的对班级全体人员具有规范、警策、引导作用的思想指南,它能形象而忠实地概括出班集体的整体价值追求,蕴含着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社会责任。在班级文化体系中,班训应该是核心和灵魂,其他班级文化建设项目如班风、班徽等都要围绕着班训来进行。另外,班级文化体系内容复杂,面面俱到地建设班级文化也不现实,会贪多嚼不烂,要根据学生专业、职业生涯来确定需要构建的班级文化体系。在我们三个班确定“梦”文化、“和”文化、“习”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主题之后,我们随后分班确立了“踏地致远,筑梦未来”、“和润人生,德济天下”、“勤习累功,学以致用”的班训;紧接着,我们的班风、班徽、班规等也就应运而生;最后,我们再把所建立起来的班级文化体系应用到教室、宿舍、实训室的文化和美化上,实现了班级文化由理论到物化再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建设目的。

(三)打破常规,大胆革新

在职业院校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大胆革新。班级文化建设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有守正出奇、拓新勇为的魄力,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创造出富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体系。例如,我们物流管理专业三个班级为了更好地推广班级文化,同时也能让三个班级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我们创刊《物流报》。又如,我们三个班根据各自的文化主题对班级重新命名:“筑梦班”、“润和班”、“累习班”,并把新的班级名字放在教室门口,师生出入教室抬头可见,班级文化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逐渐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共识,转化为学生热爱学习、乐于上进、主动发展的行为追求。此外,我们还根据班级实际创立了课程领学员学习机制、班级兴趣小组发展机制、5S学习和生活管理机制、自助教育成长机制、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机制等,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了制度约束和促进机制。

(四)开展活动,营造氛围

班级活动作为课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班级活动能促进班级成员的成人、成长、成才,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主体性,提升全面素质,拓展综合能力,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鉴于班级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推广班级文化时有必要开展与之相对应的班级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使班级文化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在开展各种班级活动中,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也会随之生成,班级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也会增强。围绕“梦”文化、“和”文化、“习”文化主题,我们开展了相应的辩论赛、励志教育活动、环保创新活动、济职义工活动,同学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深化了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形成了积极践行班级文化的良好氛围。

四、衡量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优劣的评判标准

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在于具体的文化建设成果本身,更重要的在于文化建设的过程,重在用班级文化建设成果来引领和教育学生,重在通过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塑造学生的心灵。我们在建设班级文化的时候,要把此作为一种教育契机,使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他们今后成功走向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优劣的评判标准是能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度

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部不是辅导员一个人的独角戏,也不能由几个班干部拍脑袋决定,它需要的是众人的参与,融入的应该是集体智慧。班级文化建设事关班级每一个成员的利益,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应该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都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为班级文化建设献计献策。而且,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唯有整合全班同学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构建起高质量的班级文化。同学们参与班级文化构建本身就是团结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的体现,有利于促进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及温馨和睦班集体的生成。

(二)认可度

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学生的成长成才,班级成员只有在接受、认可班级文化的前提下,班级文化才能发挥它强大的功能。班级成员要自觉以班级文化作为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把班级文化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的理论武器,时刻以班级文化来严格要求自己、敦促自己、鞭策自己。

(三)思想度

有一定思想高度和深度的班级文化才能指引班集体向着既定目标迈进,没有思想价值、缺乏向心力的班级文化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立足班级文化建设的固有规律,又要考虑班级专业特点、职业属性和班级成员实际情况等,因地制宜、富有创新地建设出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内涵深度的班级文化。

(四)践行度

篇3

关键词:班级安全文化;进化博弈;有限理性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构成单元。班级安全文化是指班级在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等领域所创造的理念、形象、设施与行为等的总和,班级安全文化建设是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安全文化是全班学生共建共享的,一个班级的安全文化氛围浓厚只是一枝独秀,只有当学校所有班级的安全文化不断优化,才能有助于学校安全文化的提升,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彻底否定传统博弈论赖以成立的基础即“理性人假设”的进化博弈理论从具有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出发,分析参与人的行为从而建立起崭新的分析框架。自从1973年生态学家史密斯和普赖斯引进进化稳定策略,TaylorandJonker于1978年提出模仿者动态概念后,进化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经典的博弈论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在解释现实行为方面具有明显不足。而进化博弈论用于解释群体之间的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因而适用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解释性分析及探索性研究。

二、有限理性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安全文化建设进化博弈分析

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具有有限理性,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策略选择也是可模仿学习的。运用进化博弈原理对具有有限理性的学生间的相互行为及班级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分析,颇具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基本假设

学生之间是无差异的,由学生组成的群体成员间进行了随机配对博弈,形成两人对称博弈,学生的策略选择受其他学生的策略影响,策略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调整过程。

(二)模型构建

第一,博弈参与者。根据进化博弈原理,将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分别记作“学生1”和“学生2”。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学生有认真参与和敷衍了事两种选择。第二,博弈方的行为策略。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学生采取的博弈策略有两种:一是积极主动,另一种是敷衍应付,分别记作“主动”和“敷衍”。第三,博弈得益。通过开展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假设两名学生都能够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防范常见校园安全事故,即使遇到安全事件也能尽其所能成功应对的概率为1,从而获得一定的效用,记作V。假设两名学生中,一名学生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采取“主动”策略,安全素质得以提高,从而获得了安全文化建设效用,另一名学生选择“敷衍”策略。严格来讲,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即两名学生在防范和应对校园安全事故时也有一定的成功概率,分别记作R和r。因此,采取“主动”策略的学生获得的效用水平为V*R,采取“敷衍”策略的学生获得的效用水平为r*V,且r≤R,0≤r≤1,0≤R≤1。假设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两名学生都采取“敷衍”策略,则获得的效用均为M,可正可负,在学校安全形势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学生即使不积极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此时M为正值。相反,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会造成一定的人身财产损失以及不良声誉,此时M为负值。

(三)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

对称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求解根据划线法对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主动”的学生都能获得较高的效用,即V*R≥M。根据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实际,运用划线法求解得:当r≤R,V*R>M时,“主动”是每名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的占优策略,因此(认真学习,认真学习)成为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对称博弈模型的唯一纳什均衡。当r≥R,V*R<M,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即两名学生会相互影响,(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和(敷衍学习,敷衍学习),学生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策略,要么都“主动”,要么都“敷衍”。当r≥R,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即“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学生仍然不幸遇到安全事故,当事故具有偶然性时,“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学生会改变策略,转为“敷衍”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

(四)有限理性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安全文化建设进化博弈分析

当进行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时,假定以y(t)表示选择纯策略———“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策略的学生人数在群体中所占的比重,则选择“敷衍”策略的学生人数所占比重为1-y(t)。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构建学生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化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求解,得到不同条件下两种不同的进化稳定策略,从而得出学生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受其他同学的影响非常明显,要么都“主动”,要么都“敷衍”。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系统工程,如同温水煮蛙实验。从学生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演化过程看,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都存在“敷衍”的现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引导,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效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参与式管理,例如通过应急演练、情境模拟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实效。

参考文献:

[1]石连海学校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27-30.

篇4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班级文化 建设

当今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学生成长最主要的文化环境就是学校,而班级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首先建设好班级文化。因此,“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广东教育虽然处在改革的先锋,但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把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

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改变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

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应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班级文化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它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在朝着班级共同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用智慧和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一个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是每一个班主任所要思索的问题。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教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求,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

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凸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此,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篇5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凝聚力

如果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家,那么班级就是这个家的核心部分,而班级文化则是这个核心的灵魂。班级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夯实升学基础的地方,更是他们培养学习方法和独立人格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的班级文化就如好的土壤,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品格塑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能否在一个具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班级管理经验,对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对未来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有所帮助。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范畴及现状

明确班级文化的范畴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班级文化则仅限于精神文化。其中,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主要是指有形的物,包括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精神文化则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精神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

不论是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还是精神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但我们发现在目前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并不尽如人意,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当前,很多家长把分数看得过重,甚至把它作为对孩子和老师的唯一评价标准。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学校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因此,在多重压力之下,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以提高成绩为航标,把中心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营养不良”。

2. 班级物质文化滞后: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由于一些班主任对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和片面认识,加上初中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尚待提高和养成,也使得班级的环境保洁、布置状况缺乏一定的持续性和自主性。

3.班级精神文化缺乏创新。有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管理氛围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班级制度的设立以及活动内容不够新颖,班会的召开缺乏新意,班级的活动缺少民主氛围,一言堂偏重,忽视学生的需求,最终学生往往不愿遵守制度,使得班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等;对学生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主题思想重在引导学生的应试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没有相应的文化建设及措施。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及策略

笔者在从事教育行业初期也存在着诸多困惑和上述不足,但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渐渐地对班级管理特别是班级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体会和感悟,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方法。下文结合自身班级管理的经验,从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和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措施和策略,希望对今后更多班级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有所帮助。

(一)班级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1)整洁有序的班级风貌。班级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班级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走进一个整洁、温馨的班集体,看到一群积极向上的学生,不仅会让老师们心旷神怡,讲课富有激情,同样,学生走进自己精心布置的班集体,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也会变足。因此,班级的外观布置直接关系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劣,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务必予以重视。在具体的班级布置上,笔者认为干净整洁是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板干净、讲台桌清洁、桌椅排放整齐;二是班级里张贴的东西整齐有序,特别是“奖状墙”的布置,它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奖状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是班集体汗水付出的见证,把奖状张贴在班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他们班级主人翁的意识。所以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张贴奖状当作一件重要的事,亲自指挥,指导学生张贴得整整齐齐,让它成为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严格按照校规统一学生衣着。学生是班集体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良好物质文化的班级一定与学生息息相关。统一校服不仅能有效的遏制学生的攀比心理,对于营造班级的班容班貌和学生心中对集体的认知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校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都统一穿校服,对于个别同学一进入教室就把校服脱下,亮出自己服装的现象务必及时整治,否则班级的同学慢慢也会有样学样,最终弱化班级制度的普遍约束力。这虽是一个细节问题,但这样的细节实则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文化的建设。

(3)规划属于学生自己的地盘。可以在班级放置一个心情贴士板,每周由班主任牵头确定主题,让学生写出心中的感受,比如:“我快乐,因为……”或者“感恩的心”,让孩子们学会发现身边快乐的事,带着快乐的心情来面对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又学会感恩,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身边的快乐和身边的感悟,可以每周让班级同学评出最感人的三篇文章或贴士,并加以表扬,这样在体现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实现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4)精心布置班级的各个角落。细节决定成败,虽然很多班级上面三点都做得很好,但由于忽视了班级角落的布置而使得物质文化建设功亏一篑。下面结合自身班级文化建设经验提出几点可行的措施:第一,和学生一起起草班规并把它放在进门的显眼位置上。这样能时刻提醒班级的每一位成员用心遵守一起许下的每一个承诺,有助于班级的有序管理;第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起为班级设计班徽。代表一家人的班徽让同学们的心连在了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互帮互助;第三,在班级中设置图书角、荣誉栏,张贴同学书写的励志名言警句等,同时在教室一些角落和讲台桌放置绿色植物,增添教室的绿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三、关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本文主要从班级的凝聚力和道德规范引导作用两个方面来阐述

(1)营造强大的班级内部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衡量班级精神文化风貌最重要的指标,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强,能彼此合作,和衷共济。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同学们会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没有了班级凝聚力,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

具体来说,首先,在刚组建班集体时,班主任一定要不断地告诉学生,我班是个团结的、优秀的班集体,为以后整个班级氛围的营造打下基调;其次,可以利用各种比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各种活动过后一定要总结,胜不骄败不馁。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比如,对于班级同学过生日,可以利用课间操时间指挥全班同学为他唱生日歌,送上班级的祝福,这对于营造班级向心力大有裨益,这种行为也值得肯定和赞扬。实践表明,赏识教育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上,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把利器,通过鼓励和引导,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班级凝聚力。

(2)充分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引导作用。班规虽然能够起到约束学生行为的作用,但它是一种硬性且不全面的规范,相反的,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柔性的和全面的约束,也是一种能赢得学生人心的约束。如何在班级中形成柔性的道德规范是班级精神环境建设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学生特别活跃的班集体,相比于校规和班级的规章,柔性的道德规范约束对于班级管理更加重要。

要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引导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承担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犯错了要付出代价。笔者认为事先与同学约定今后因个人行为使得班级利益或者班级劳动成果受损的同学要到讲台道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旦犯规,违规同学就必须真诚的向同学道歉,必须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如果同学们鼓掌了,就表示通过,否则就一遍一遍地继续承认错误和表明改错的决心。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在于用道歉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惩罚,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要实现这一点很非常关键的是道歉过后及时从思想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损害班级利益是可耻的同时,理解只要知错能改,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是一样的接纳他喜爱他。相信在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下,学生都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那时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自然水到渠成。

四、总结

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会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它会影响到所有成员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相信今后班级文化建设将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由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在这方面各学校各班级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我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程方平.注重班级文化[J]. 班主任, 2010,(02).

[2]周文杰, 张雯雯.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策略探析[J].学周刊, 2011,(06).

[3]成尚荣.谈班级文化的建构[J].中国德育, 2011,(03).

篇6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辅导员 角色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对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辅导员,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政治辅导员是班级文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班级文化的核心还是班级成员本身,没有班级成员的探索与实践,班级文化不可能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内涵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共同理念、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一定形式融合到班级成员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自觉地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班级文化的积累和积淀,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优良学风及班风的建设。它往往能透视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反映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有意识地加强班级文化的积累和建设。

二、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是高校进行思政工作的有力助手,也是教师、父母、社会等各种管理因素的调节者。大学生都有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能自我管理,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作用而忽视了辅导员的核心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和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如何使班级文化建设有条不紊的展开,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高校管理者应当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那么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首先,辅导员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辅导员要把自己的个性特色、品位修养融入其中,而把学生摆在主置。学生是班级文化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其主要作用是引进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代替学生包揽一切。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培养文化建设的领头雁,使班级干部成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力量。

其次,辅导员是班级文化的设计师。就班级而言,辅导员无疑是一个班级文化的设计师,他设计着适合自己班级的组织机构、文化氛围、班级理念,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辅导员要根据学校和院系的要求,结合本班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要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要制定好每次文化活动的具体方案。辅导员要根据本班人员的特点,做到知人善任,把任务分配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使工作样样有人管,件件有人做。

辅导员不但是班级文化的设计师, 而且辅导员师表形象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内涵。辅导员在操作班级文化建设时,尤其要注意自身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换句话说, 辅导员师表形象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资源。一种强势的班级文化的建立往往是在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形成的[1](P9)。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只有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再次,辅导员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任何班级都有形成积极班级精神的可能,任何学生都有通过教育获得积极发展的需要。辅导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中期或远期目标,要真正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不是由辅导员规定的,而是辅导员充分尊重学生,与班级学生共同“协商”的结果。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因素,辅导员是引领班级文化、与学生共同营造班级文化的第一责任人[2]。辅导员在营造学生发展环境中的主要责任有示范、保护、整合、协调等四个方面。辅导员人格引领与营造班级文化适宜的发展环境。

三、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辅导员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中,担任着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服务者的多重角色。他们的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精神面貌、发展方向和班级的整体发展。

首先,辅导员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辅导员要全力鼓励同学为班级争取荣誉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班级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在现代教育中,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作为辅导员,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辅导员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头雁,他的个性、能力、知识层面、工作作风、教学热情无不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质量,因而要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辅导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一个具备多方面素质的辅导员,建立起班级文化既会得心应手,又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班级文化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辅导员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辅导员作用发挥的重要保障。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必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班级。由于任何班级的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和创新意识。要以班干部为核心,组织开展班级各项工作,实施组织协调,达到相互合作,相互负责,并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做到人人都能按班级要求自行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在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要提倡“贤能德”兼备,班干部要公开进 行民主选举,把那些平时非常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积极热情、办事认真、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的岗位上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使她们成为班级管理中的带头人。[3]班级管理组织的核心是班委会和团支部。班干部的配备,直接关系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只有从班干部自身出发,才能实现真正自我管理。班干部平时要承担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有权独立处理相关事务。辅导员要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化解工作中的矛盾。通过自我管理,加强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第三,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源动力。作为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必须不断为班集体制定某一阶段的具体的奋斗目标,统一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制定奋斗目标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效果,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能够切合实际。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思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班委提出全班各项具体目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这样的任务和目标不但具体,明确,而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保持了同学的积极性。每方面的奋斗目标,都是通过班干部的倡议和班集体讨论后的决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同学们对这些形式感到亲切,有号召力,愿意接受并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为之奋斗。当有明确的班级目标时,班级成员知道为什么工作、学习,而且自愿去学,这样就自然凝聚在一起。

第四,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塑造班级精神,构建“严、细、实、活”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文化立校方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营造班风。班风就是班级的良好风气。一个班集体的班风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从内涵角度来说,班风应体现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但班风不是辅导员随意确定的,班风确定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班级精神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班级目标的实现。

第五,辅导员还要加强班级文化阵地的建设。建好班级文化阵地,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班级文化阵地包括班级的墙报、黑板报、班级自办刊物等。辅导员要加强这些阵地的建设,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培植典型、实施“标志性工程”[4](P98),要让班级自办刊物成为学生抒怀积极向上情感的阵地,而不能使其成为发泄低落情调的场所。通过阵地建设,使宏扬正气、抑制不良风气的班级舆论逐步形成,从而为班级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创造条件。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辅导员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辅导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长抓不懈才能使班级文化抓出成效,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好的基础,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八对关系[J].班主任,2006(10).

[2]方东林.班级文化建设[J].班主任,2007(3).

[3]路瑜宣.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甘肃管理,2001(3).

[4]吴云助.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 交通高教研究,2003(6).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困境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 徐玉莲,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讲师;谢爱林,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杨西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其最底层一级就是班级。 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及高校的制度、决策、校园文化都要通过班级加以贯彻落实:千千万万个班级就组成了中国人才的未来与希望。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事关民族兴衰。然而,一些客观存在的庸俗、低级、不学术、不道德、没修养、恶性变异观念等等,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其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为数不少的网站刻意追求点击率,追求吸引眼球,图片与视频越、越低级越被传播,什么“胸器”、低腰裤、无裤日、课堂调情、寝室自拍、大腿上写答案作弊、包养、甘做“小三”等等,无一不是错误的价值观诱导。而文字报道更见负面效应:“我爸是李刚”、“拼爹”“神马都是浮动”、“女研究生自杀”、“富二代校园豪车撞人”、“女大学生四年被包养净赚一套房”等等,这些都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强烈冲击。一些学生觉得刺激、好玩,就错误模仿,导致突发事件频发。被包养、自残、自杀、杀人、玩失踪、效仿作弊、被退学等,恶性事件不断。

其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守不住底线的建设。以春游为例,尽管大家都知道春游的诸多好处,但家长怕出事,学校怕出事,因此,所有的群体外出活动都被逼到了最底线:“压住不批,就怕出事”。而挡不住的春情在荡漾,于是学生们就会三五成群地隐藏目标,或寝室,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学校,或同乡,或初高中时的同学,或与家人,或男女恋人不经审批就出游,无情地冲击和打破了学校守卫的底线:“这是公民的权利,我就是要去,无可商量”,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底线突破。实际上,高校的压力很大,有来自于家长的,“出事我就闹”;有来自于上级部门的,有明确、特殊的安全稳定工作要求与目标;有来自于学校本身的管理制度的,每个制度都指向底线;有来自于法律层面的,也都是指向底线。所以,高校思政工作部门、学工部门、班主任与辅导员乃至学生干部,几乎每天都如临大敌,战战兢兢:上课清查人数,睡觉清查人数,活动清查人数,考试清查人数。这使我们发现,这种只是守卫而不是建设的底线文化,最终是守卫不住的。

其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本身面临着诸多客观困难。高校班级的建制基本上是专业上的时间建制。学生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家庭背景、性别差异、个性气质、心理因素等较大差异而使高校班级文化的质、量、度不易确定。高校班级大都是成人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公民权,法律赋予了他们完全民事能力。他们迷恋网络、、驾驶、言论、勤工俭学、学业选择等等,取得了法律上的完全权利与责任,这就导致高校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存在不易主导的难度。

在专业学习上,高校学生要学的功课很多、很广,他们经常可以跨专业选课,跨学期选课,甚至跨学校选课,这种临时性、专业性、班级不固定性、地点不确定性等等,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而不同的授业老师由于学识、个性、专业、年龄、修养等等的不同,给学生带来的冲击更是极其严重。班级文化建设常常被动、难以把握与成型。还有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学校、学生、课任教师、班主任与辅导员都忙于管理层各种检查,几乎无法放开手脚,加上白天劳累于学生上课,晚上还得操心于学生的归寝,也几乎难以腾出时间来建设班级文化,甚至还形成了职业疲惫。

对于基础性、急迫性甚至于前瞻性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来说,现实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高校是一个庞大的成人群体,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十几万学生,学校要观照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生个体的问题,亟待通过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来应对。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应对之策

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使高校学生承担起国家、民族、社会与家庭的历史期盼,义务性地回归到高校的水准,成为承继先辈、继往开来、负责任、有作为、有希望的一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理念上更新,方法上改进。

(一)把握文化的本义,实现“化人”的境界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之范畴,表现为经过人努力后的诸种变化。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1]这就是考虑到了这种人类努力的因素。《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也锁定的是“体系”、“总和”,与千百年来“文化”所遵循的本义一致,强调的是人努力的结果,即“人化”;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则更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水平”这一实质性的目标体系。

高校班级承载着培育更高学历、更专业知识、更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其道德水准、学识修养、学术能力、言谈举止、实践应用、科研创造等方面应该体现在“体系”、“总和”、“水平”上。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就应该努力把握这一实质,体现出经过人的努力,使学生在“体系”、“总和”、“水平”上迥异于中小学的学生,迥异于未受同等教育的国民。所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不只是要努力建设,进行“人化”,更应该考虑“化人”,即:使人变化,使人向真、善、美改变,通过班级体的不懈“人化”的努力,达到高校班级整个集体与个体向真、向善、向美、提高思想境界、增加学识、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与修养、实现理论思维与实践创新的目的。与其同时,也载记高校班级几年的成长成果,体现高校学生“体系”、“总和”、“水平”上的显著提高。

(二)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文化品位

高校班级文化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大学,特别是高校班级,通过什么来证明自己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是以什么方式来保障承继着千百万家庭与社会期盼与重托的年轻学子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领航者?三是面对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高校班级文化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

高校班级品位文化,首先是独立的寂寞文化,因为有了寂寞与独立,大学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引导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进步。其次是学问文化,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第三是学术文化,高校班级要让学生追求真理,学术独立,不是说谁的钱多谁的真理就多。第四是过程文化,要体现求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品德提升、学问累积、思维提高、学术进步、实力彰显、奉献与社会正面评价渐进的一种过程。

王冀生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主要表现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官僚化气息和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的侵袭严重;大学缺乏独立意识和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2]实际上,高校班级文化滑坡比这还要严重。以网络公布的诸种行为来看,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淡化、道德缺失、法纪规范观念淡漠,日常行为、学术行为、就业行为、网络行为、竞争行为等都偏离正常模式;论文抄袭、考试舞弊、恶意欠费、不还贷款、履历“掺水”、随意毁约等现象大量存在;“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等不乏其人,他们的生理年龄成年,而心理年龄却往往孩童化,脱离了父母,失去控制却常常是故意而为之。他们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都懒得去争取,成天忙于睡懒觉、打游戏、谈情,更不用说独立、发展、理想、信念。这就要求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占领班级文化建设的空白阵地,主动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品位文化,形成一系列值得研究与推广的品位理论与品位个案。

(三)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可行性评比

高校班级文化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可行性探索。

所谓可行性,是指对高校班级文化过程、设计、程序或计划能否在所要求的时间、财力、人力、区间等条件与范围内成功完成的确定性。高校班级文化要有“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的评比与探索。在评比中,要紧扣“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只有具有较规范、稳定、配套、完备的体系,具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持续自觉“动力源”,具有确保完成的“确定性”,这样的机制才能真正长效。

滑坡的高校班级文化是可以扭转与重新建设的。以北京大学为例,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于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者居多。学校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学生课外,没有高尚娱乐,大多在校外吃喝赌等不正当消遣。这就是1916年以前北大的腐败校风。[3]先生第一次向全校师生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后经努力,“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4]可见,要扭转一时之风气是可行的。但这要学校领导的重视,要建立领导机构,形成工作网络,层层细化,推进与落实;要给班主任或辅导员以时间与空间,对于已经有所探讨和实践的要帮助总结提高,要推进可行性评比,精选个案,及时推广;要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以制度,以形成长效推进机制,保证一代代人都如北大学子般地高质量成长。

(四)与时俱进,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

高校班级成员的发展与时代是同步的,甚至会领先于时代的发展。如网络邮件、QQ群、博客、飞信、短信、电话是年轻学子经常采用的,要回到结绳纪事、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与时俱进,探索新时期的新做法,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让学生主体意识崛起,思想潮流高尚,学识扎实领先,参与实践多有奉献,参与学术研究多有建树,参与交流多展英姿,建立起参与式发展的高校班级文化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协同推进。

顾明远认为:“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的不同就在此。”[5]一流的班级也是如此,要不断推进班级在整个文化场里面,道德修养提高、学识累积增加、学术能力提升、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国际尖端知识与技术的跟踪吸收与创新显著提高。

(五)制度同步,内修外展

人的成长是渐进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也是如此。入学后,要给班级中的学生以严格的训练,通过制度建设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学扎实,知识面拓展宽广,眼界开阔,并培养出对纯粹学术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站在高层次与高水准上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这样,几个方面的制度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加以配套同步,使高校学生守得住“正”,创得了“新”,入得了“流”,出得了“门”。

1.建立形式文化制度。军队与公检法的着装、企业的工作服、中小学的校服都是一种形式文化,这些形式文化的制度使他们时刻在提醒着自己的义务。高校班级也要外整形象,要体现出自然美、清新美、纯朴美、大方美的文化品位。教室、寝室、校园、建筑要有相应的物质形式在文化上的规定,并形成制度。同时,要有如班会、晨会、总结会、互评会、新人引进会、典型事迹会、名家交流会等等形式上的文化制度,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规定了形式,内容也就明确了。

2.建立行为文化制度。小学与中学生都有行为上的“守则”,而大学生则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行为文化。军队、企业一般都有严格的行为文化。如此,不能不深刻检讨高校行为文化上的问题。特别是互评行为、小结行为、提高行为、学习行为、交流行为、学术行为、科研与创造行为、文化娱乐行为、情感行为、责任行为等等,要有明确的行为文化制度,以外力和内力相结合的制度,使所有班级文化都有一个较好的行为文化。

3.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着手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其目标指向一代人的信心、信念、理想、情操;指向一代人的心灵成熟、学业进步、责任与奉献、创新与发展。

4.建立“走出去”的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逐渐学会并适应走向世界,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吸收融汇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走向专业领域,走向现实社会,走向学术与科研,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走向国内与国际交流。

总之,应该让高校班级文化成为培养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催化剂,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依据的前沿,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反映出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舞台,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

[2]王冀生.多样化与高品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3-4.

[3]高平叔.北京大学的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42.

篇8

关键词:高职;行为文化;方法;过程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命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行为文化的建设相对滞后。而精神文化的缺失,又导致了一些人行为的失范。在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某些领域,行为失范的现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加强高职学生行为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过程

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注意长远规划与近期安排相结合,常规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行为实践相结合,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稳步抓紧抓好学生行为文化建设。

以行为规划为主渠道,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加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之学会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和荣辱,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养成有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的行为习惯。

抓学生常规管理,建设优良学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质疑探究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各班主任任课教师则要抓细抓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优化主题班会,强化学生社团活动。要确定班团活动的具体时间,紧紧围绕主题,结合实际,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学生行为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行为文化建设要常抓不懈

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涉及学生形象、素养、思想道德、行为规范诸多方面的培养与实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实施、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制订长远规划,分管领导统筹,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分工合作,齐抓共管,把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常抓不懈,抓细抓实抓好。

2.学生行为文化建设要突出重点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顺利成长,收获成功的基石,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行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班级管理、宿舍管理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文明、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举止,与人和周围事物良好相处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做事专心、有始有终的良好生活习惯。

3.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应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同步

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的支持,更离不开制度文化的约束和促进。舒适安宁的学习、生活环境,恰当的警世标牌,都会给学生鼓舞和正面引导,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向上。故学校文化建设要统筹兼顾,相得益彰。

4.要重视和加强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细胞。班级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要注重细节、兼顾全局,对学生给予最大程度的理解、宽容和关爱。在和风细雨中,在交流沟通中规范学生的言行,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人际交往习惯,使学生行为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使文明校园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