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7:05: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量子学习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1949―1950学年里,我们在分析八年级的一个班的上课情况时,发现个别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的学习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对书面作业的评分、对回答教师问题时的答案的质量,都显得无动于衷。……不及格的分数并没有使这些学生感到不安。他们对自己的同学的成功和失败也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我们向自己提出了一项任务:分析一下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和家里的学习情况,找出这种消极态度、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
我们听了一个叫阿拉的女学生在文学、代数、物理和历史课上的回答并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女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这种情感能表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花了力气的)。因而,在这个女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没有克服困难的强烈愿望,而且她连困难的地方也没有觉察出来。……显然,她在准备功课的时候,本来就缺乏那种认真地思考一切、把一切都弄清楚的愿望,也就是说,她选择了一条把最容易、最好理解的东西机械地背诵下来的道路,以便在上课时能够不太费力地复述出来。阿拉的回答是单调乏味的,既不能激动她自己,也不能感动别的同学。该班许多其他学生的情况也是如此。
……
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提问方式,看出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对较强的学生提出的总是难问题。这套“办法”造成的结果是,当学生一听完教师面向全班提出的问题后,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谁来回答的。有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学习上没能力”的牢固观念。既然教师平时很少向这些学生提问较难的问题,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形成这种想法呢?这些学生和全班学生都形成了固定的想法,例如,拉伊萨在各门学科上,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都只能学到“三分”的程度,就连拉伊萨本身也习惯于这么想了,教师对这一点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偶尔给拉伊萨打了一个“四分”,那么她多半是感到“不自然”,而不是体验到满足和欢乐。
……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缺乏对学生的知识的真心诚意的关注,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热烈的学习愿望。(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关键词】写字习惯;促进;发展;策略
教师要养成学生好的写字习惯,好的写字习惯一旦养成,人的优势心理反应就会持续这种习惯而不去改变它,这一心理规则对小学生很有益处,好的写字习惯一旦养成,学习就会依照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去做,就会轻松地获得知识。
一、小学生养成好的写字习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好的写字习惯能够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铸造,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品质。也就是说学生具备了好的写字习惯,往往就能够具备了好的学习习惯,并能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收获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好的写字习惯的重要性。
1.促进好的性格的养成。
好的写字习惯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局,不是一瞬间形成的,充满着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好的写字习惯的特点是勤奋、自信、独立、创造、严谨、认真、谦虚等,这些随着学生一天天习惯的形成而逐渐表现出来,对学生的人生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好的习惯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培养,能促进学生形成认真、有耐心的意志品质,对学生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过程中,也在实施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写字训练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涵养,给学生美的启迪和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养成爱好整洁的好个性品质。
二、养成好的写字习惯,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
1.训练学生写字的姿势,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写字重视姿势,好的坐姿和握笔方法对学生练字的影响很大。好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教师要保证学生写字姿势正确,保证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教师可以运用挂图或者课本的插图,也可以演示课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教师要进行示范,让学生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坐姿,就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平”。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胸离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这样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坐姿。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贴上“坐姿图”在教室里,也可以带领学生唱坐姿的儿歌,激发学生写字的乐趣,并表扬坐姿好的学生,让别的学生向他们学习。教师树立小标兵,也促进学生形成比学赶帮,共同学习的好学习品质,实现学生健康发展。
2.创造好的写字氛围,挖掘学生内在学习的需要。
写字是重要的基本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好的写字教学的氛围,让学生全心自觉地投入其中,产生学习的乐趣。写字是枯燥和单调的,教师要让学生乐于写字,就要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优秀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精神的凝聚体。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写字,就会形成好的学习的氛围,教师在指导学生练字的时候就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写字的需要,进而转变为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的需要。这样的益处是深远而巨大的。
3.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字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写就行。教师要教会学生读帖,在读帖训练中,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千万不能因为指导不明确而让学生的读帖流于形式。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读帖,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观察时读帖的最重要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写字前做好读帖的工作,重视对点、横、撇、捺等笔画加强直观上的认识,重视观察和认识田字格,初步建立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要观察这个字的偏旁和部件,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间的位置,让学生在写字之前就做到胸有成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字帖、记字形、描字体、仿写字。教师要指导学生看清楚每个字的运笔姿势,间架结构,书写的方位等。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字的形状,感知字的形体,仔细记住每一个字的笔画。然后,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分析这个字有几个组成部分,这几个部分之间应该怎样穿插,笔画应该怎样配置摆放,了然于心,心中有数。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书空和描红,让学生一边说字的笔顺一边写,进一步加强对汉字结构和笔画的领悟,这样,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描摹,手上写字,心中记字,加强印象。最后是仿写字,对照字进行认真地仿写,写好后比较修改,明确好在哪里,哪里还不够好,怎样修改,怎样纠正,怎样更美观,怎样写更像字帖上的字。教师要多进行订正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透彻,领悟在心。
教师要养成小学生的写字习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积淀学生的学识素养,锤炼学生意志品质,陶冶学生情操。教师要精心思考,大胆实践,教会学生写好字,养成好的写字的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长资源;家庭教育;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98-01
我们都知道,幼儿可以通过坏境充分的发挥自主性,开展活动,从而促进孩子更好的进行发展。《纲要》中提出“应通过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大教育资源,它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及习惯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家园合作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科学合理的开发家长资源,可以促进良好家园关系的形成。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家长资源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以看出家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家长并不是天生的教师,家长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如何让家长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如何指导家长热情、积极地引导幼儿学习?通过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摸索的一些经验,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不乏有这样的观念: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自己只管孩子吃、穿、住;也有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素质不高,不懂教育;还有家长认为家长参与教育是幼儿园无能的表现。然而我们知道,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也是对儿童成长影响最直接最密切的一个环境。在幼儿时期,孩子年龄小,对家长的依赖性大,依恋情感深,家庭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起来,共同合作,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教师和家长建立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最为忌讳的是不要以教育专家自居,或者在交谈中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教师能用流利的口语形式与家长真诚交流幼儿的情况,以得到家长积极地理解、支持和配合。此外,教师还应该学会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注意从家长的谈话中吸取有效的信息,为教学工作、评价幼儿积累客观依据。教师要对家长报喜也报忧。老师向家长汇报幼儿的点滴进步,家长都会产生莫大的自豪感;但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相信家长也会乐于接受。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客观的评价态度,也体现出教师对家长的坦诚态度。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1、幼儿园开设了家长学校,每学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学习探讨关于对幼儿进行陕西地域文化教育的活动。
2、 开学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开展课题指导思想和班级子课题的情况。3、班里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幼儿的方法和途径。每学期至少 开展一次家园同乐活动,如参观、春、秋游等。
4、在家长园地中向家长展示我们每周的教育活动内容、家长搜集的有关这些的文章资料、家长的心得体会等。
5、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在亲子互动中,感受教育活动。
6、建立家访制度,和家长及时交流幼儿近期发展情况,建立家、园联系手册,每月公布教育教学内容,评定幼儿在园表现,期末对幼儿进行全面小结。
四、挖掘家长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请家长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这是我们这学期开展课题活动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请家长来园参加亲子活动以外,我们还会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邀请一些家长来园助教。让家长出谋划策,例如,剪纸、面花、刺绣等,家长中很多都是这方面很特长的,是我们教师所不及的。让家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当“老师”,让教育活动更丰富,也让幼儿体验家长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豪,对培养幼儿自信心也是很大的促进。
关键词:自主性;生活化;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94-0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运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数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把精力都放在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学生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中一件苦差事。尤其是数学知识抽象、逻辑性强,学生们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是低下,缺乏学生的自主性。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做好转变,让学生在参与中去体验数学,学习数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意义,调动学生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数学教学工作,才能够激发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这是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所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今数学教学中噬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主动探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成绩较差、没有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缺乏兴趣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且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有教师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从而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反之,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对所学知识持有厌烦的心理,在学习上带有消极、抵触的情绪,从而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负担。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师一定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选择最有效的途径以在最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数学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许多数学知识都能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学好数学知识有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把数学教学内容和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一定能够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亲身经历,只有学生自己体验过的,他们的印象才最深刻,也更加容易融入到情境当中。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生活阅历、兴趣爱好、数学水平、认知情况等等,通过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带领学生自觉走进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并且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切圆》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上课了,教师拿着一块三角形布头走进教师,教师告诉学生,自己要裁剪出一块尽可能大的圆形布娃娃头像,请学生们帮助老师解决这一难题!同学们一听,都争先恐后、想法设法的"帮"老师解决难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如何画出三角形内切圆这一目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考,点燃智慧的火花,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由于有学生自己的参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改中倡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让学生学会合作,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学习上单独依靠一个人所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合作,通过大家的合力,才有助于我们在知识的长河中不断前行。因此,在授课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有所提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一切事情,为了让学生有所提高,教师就要学好适当的放手,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他们会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受到启发,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最终在合作中获取知识。
要谈第一课时中的学法指导,有必要先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在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文具体谈谈这一过程中的学法指导的策略和途径。
一、自主识字 扎实写字
片段:教学“炒、挎、摆、拌”这一组生字时,我先让孩子们找一找这组生字的相同之处,孩子们有的说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有的说这些生字都是左右结构。这时,我连忙追问:“这些左右结构的生字在书写时有什么特点呢?”
孩子们可真会观察:“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那我们就挑一个最难写的字来练一练吧。”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挑了“挎”这个字。
我一边轻轻地把书捧起,一边说:“你看,老师写字时也要照着书写。我们写字时一定要看清生字每一部分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这时,有孩子举手了:“老师,提手旁要离竖中线远一些;右边的‘夸’要伸到竖中线的左边来。”
这时,我连忙评价:“原来,只有这两个部分互相谦让,才能让整个生字写得更加美观。”
在孩子们指出要把竖弯钩稍微稍稍写长一些时,我告诉他们:“正因为这个字的右边部分比较宽,我们把竖弯钩写长一些,可以让整个字显得更加苗条些。”
接下来孩子们的描红和书写都特别用心。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写字方法的指导从整体入手,从孩子们的学习需要出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字最难写,在讨论中孩子们既掌握了“左窄右宽”这一类生字书写时要注意穿插的方法,又进行了相互谦让的品德渗透。同时,老师还关注到了细节的指导,不仅让孩子们明白如何让这个生字写美观,还让他们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写。
二、多种方法 理解词语
片段:
在《槐乡五月》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出示了这样一组词:
白茫茫 甜丝丝 喜盈盈
白生生 香喷喷 傻乎乎
在正确朗读这些词语后,孩子们就已经发现了这些词语的规律:
“老师, 这些词语第一组都跟颜色有关,第二组都跟味道有关,第三组都跟人们的神情有关。”
孩子们的思维多么活跃啊!这时,我趁热打铁:“你会用‘甜丝丝’说一句话吗?”
“槐花饭甜丝丝的,真好吃。”
“能根据课文内容来说话,真不错。”
“我最喜欢吃甜丝丝的大白兔奶糖了。”
“联系生活也是我们练习说话的重要方法哦!”
“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甜丝丝的。”
这时,我意识到,课堂生成的精彩我不能错过:“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位同学所说的话中的甜丝丝的意思和前面两位同学一样吗?”
孩子们在沉思片刻后纷纷举起手:“老师,前面两句话中的甜丝丝表示味道,心里甜丝丝表示的是心情。”
“你瞧,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看来,我们在理解、运用词语时一定要联系具体的生活情境。”
听了我的话,孩子们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这个过程中,老师首先出示了一组叠词,孩子们在朗读中领略了叠词的节奏美,又在发现词组规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关于“甜丝丝”一词的教学既可以说是造句训练,也可以说是词语理解教学在生活情境中的升华。由于开发和利用了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把自身的感受与词语的意思联系起来,既真切地感受到“甜丝丝”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朗读指导 巧妙自然
片段:检查初读情况时,发现在朗读“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句话时,很多孩子遇到了困难,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把“披散”、“肩头上”、“小辫儿”读正确。我首先对这三个词语单独正音,在此基础上的指名朗读很多孩子还是不够流利,但有一个孩子读得很出色。
此时,我作了如下引导:“这位同学读得真不错,他为什么读得这么流利呢?我们来找一找他分别在哪些地方作了停顿。”
在孩子们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停顿符号:“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根据符号,孩子们读出了节奏,有的孩子还读出了句子的味道。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引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接着根据长句子的特点,找出停顿处,反复诵读。这一过程循序渐进、扎实有效。
关键词:自然哲学 量子革命 系统辩证法
关于20世纪科学革命,有人说只须记住三件事:相对论、量子革命和混沌学(系统科学中最突出的新分支)。正是这三大科学革命为人类建构全新的自然图景(也就是新颖的自然哲学)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里所谓自然哲学是指人对自然的哲学反思。自然哲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自然本体最一般的性质和人类的世界图景。
一
自然哲学在哲学史上有过两个全盛时期(古希腊及近代机械论),只是在谢林、黑格尔之后衰落了。由于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的强大影响,自然哲学正在当代复兴起来,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我们先从三大科学革命说起。
首先要提到的是相对论革命对改造人类世界图景的贡献。在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中,时空性质依赖于参照系等概念是对“观察无关性”的经典信念的初次冲击;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把引力场(它具有整体全息相关性)确立为新的“独立的实在”,这是对牛顿的实体观的又一次打击。接着要论述的是量子革命,它比相对论革命更为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世界图景。因为1925年以后所创建的量子力学进一步使笛卡儿与牛顿以来的主客绝对二分原则、实体主义原则乃至严格决定论原则都受到猛烈冲击。最后要强调的是系统科学革命。20世纪中叶以来近半个世纪系统科学的蓬勃发展表明,从总体上说,系统自然观集中体现了当代自然图景的精华,因此系统自然观几乎成了当代自然科学的世界图景的代名词,贝塔朗菲称之为“一种新的自然哲学”。20年代所出现的怀特海的“机体论哲学”则是这种自然哲学之先声。
当代的系统自然观借助于维纳的控制论(1949)、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1948)、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1969)和哈肯的协同学(1971)等理论复活了亚里士多德的机体论和内在目的论的自然哲学。〔1〕控制论通过对“动物(即生命系统)和机器(即非生命系统)的通用规律”的研究表明,自动机器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可以表现出与神经控制同样的合目的性或规律。[1]维纳在《控制论》中对牛顿的严格决定论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肯定了统计力学家吉布斯把偶然性引进到科学中来的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并突破了目的论与机械论之间的两极对立。莫诺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1971)一书中,则用生物微观控制论表明,借助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层次的反馈机制以及微观-宏观相互作用,完全偶然的基因突变最终可以纳入物种进化的必然轨道;耗散结构论表明,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开放系统可以通过非线性正反馈机制的作用表现出有序化和合目的性;协同学还进一步发现序参量是整个自组织过程的主宰如此等等。总之,所有这些自动机器和自组织理论都表明,无须超自然的神力和神秘的“生命力”,自然系统也象自动机一样可以凭借内在机制的作用呈现合目的性。从这个特定意义上说,认为宇宙=巨大的超级自动机的“机械论”是对的,而非神学性的宇宙“内在目的论”也是对的。从历史上看,牛顿的机械论自然哲学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自然哲学的否定。现在,我们的立足于系统科学的新自然哲学则应看作一种“否定之否定”。它是对机械论与目的论自然哲学的更高的辩证综合。
当代自然哲学(它以系统自然观及其系统辩证法为核心或灵魂)最有革命性的一个方面,也许表现在反严格决定论和对偶然性客观意义的新认识。直到现在为止,一般人都相信“近似决定论”:只要近似知道一个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初始条件就可以足够好地计算出系统的近似行为。可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即系统演化进程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却断然否决了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的任何翻版(如“近似决定论”)的有效性。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在1961年发现,实际上长期天气预报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对于严格确定的气象方程组,初始条件的小误差,也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诸如珞珈山的蝴蝶拍拍翅膀那样的初始小扰动,经由地球大气系统中的逐级放大,最终可能在南美洲引起大风暴。这种由决定论引出来的混沌,对经典观念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混沌革命加强并深化了量子革命。
通过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协同学乃至混沌学的研究,现代科学家越来越认识到,偶然性在自然界具有不容忽视的本体论地位,以及研究偶然性的内在机制的重要性。为恩格斯赞同过的黑格尔关于“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2〕,第562—563页)的辩证论断,得到最新自然科学的支持。正如马克斯·玻恩在《关于因果与机遇的自然哲学》(1951)中所注意到的,量子世界是由因果与机遇联合统治的,其中机遇是有规则的。同样,在哈肯的协同学演化方程(如福克-普朗克方程和郎之万方程)中,决定论力项与随机力项是共同起作用的。在混沌理论中,混沌本是由决定论规律引出的内在的无序和不规则性,然而对混沌吸引子的相空间图解研究却表明,即使混沌也有精细结构,其中机遇也是有规则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互作用的深层非线性机制是可以认识的。从量子力学到系统科学的研究表明,概率统计定律是比严格决定论定律更好的认识工具,但原有的“大数定律”与“统计平均值”等概念对于描述偶然性已经显得太粗糙了,非线性数学该出阵参战了。因为唯有借助于非线性数学才可能认清偶然性起作用的深层结构机制。
当代自然哲学中的系统整体论思想也是相当有革命性的。自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以来,“整体=部分和”的公理已经成为背景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观念也是牛顿的机械论自然哲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与实体主义、还原主义相协调)。然而,一般系统论中的贝塔朗菲原理“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的总和”,却断然取消了欧几里得的公理,以整体论取代了机械论的还原主义。量子力学中的全域相关性和粒子物理学中的新奇现象(“基本”粒子分割到一定限度,将出现“部分大于整体”的佯谬)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关联性(卡普拉《转折点》,1989)都支持贝塔朗菲的系统整体观。
总之,以现代物理学与系统科学为代表的当代科学革命已经引起了人类自然图景的根本变革,人们有理由期待一种浸透着量子力学辩证法和系统科学辩证法精神的全新的自然哲学的出现。
二
现在我们转入当代自然哲学的主要疑难及其可能解法的讨论。
鉴于机械论自然哲学所遇到的困难,当代自然哲学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如下:1.自然本体的性质问题。物理实在究竟是孤立的实体还是依赖于系统场境的存在?“潜在”是否也是物理实在的基本形态之一?究竟是否存在终极实在?2.物理实在所遵循的规律究竟是决定论还是非决定论的?自然系统究竟是必然性还是偶然性所支配的?偶然性应当具有怎么样的本体论地位(是否应当有)?3.所谓“观察者侵入物理事件”的实质是什么?主客二分的合理界限是什么?4.系统整体论与还原主义孰是孰非?5.目的论的新解释问题。自然系统本身能有目的性吗?能代替上帝作为选择主体的地位吗?目的论是否真与机械论势不两立?它又如何与神学划清界线?下面我们将依次详细分析这些问题:
1.自然本体或物理实在的性质问题。
牛顿机械论自然哲学的本体论或实在观的要害就在于实体主义。一切物理实在被认为都有实体性、实存性,自然被等同于实体的集合(简单相加的总和),一种在绝对空间构架中的机械性的存在物。然而,在新的原子科学中,从前认为不容置疑的“实体实存”原则已经失效。明确的电子“轨道”或光子“路径”等经典性观念在量子力学中是不允许的。电子实际上以“电子云”方式存在着,它并没有绝对分明的轮廓,而且只是或然地显现出来。如“测不准关系”所要求的,电子的位置与相应的动量具有天生的不确定性,决不可能同时有确定的值,因而人们决不可能同时测量到其确定的值。所有这些事实,如果从牛顿的经典本体论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理解的,因为“潜在性”观念完全没有地位。
实际上,现代物理学家海森伯在批判牛顿机械论实在观的基础上,确实发展了一种全新的、更广义的“潜在”实在观。他根据量子力学事实总结出,潜在是介于可能与现实之间的物理实在的新型式,它被认为特别适用于微观客体。海森伯尖锐地指出:“在量子论中显示的实在概念的变化,并不是过去的简单的继续,而却象是现代科学结构的真正破裂。”(〔3〕,第2页)“几率波的概念是牛顿以来理论物理学中全新的东西。……它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潜在’(potentia)这个老概念的定量表述。它引入了某种介乎实际的事件和事件的观念之间的东西,这是正好介乎可能性和实在性之间的一种新奇的物理实在。”(〔3〕,第11页)“事件并不一定是确定的,而是可能发生或倾向于发生的事情便构成了宇宙中的实在”。(〔4〕,第177页)
总之,海森伯认为量子理论意味着实在观念的革命,牛顿机械论的实在观念已经失效。他举例说,几率波、量子态、电子轨道等都与统计期望值相关联,表示倾向性的、潜在的物理实在,这是物理实在的新形式。
现代粒子物理学的新假说把潜在性观念发展到海森伯本人始料所不及的程度。乔弗利·丘(Geoffrey Chew)著名的粒子靴绊学说[2],断然否定了终极实体的可能性,揭示了自然本体的自助的、生成的本性。按照我的看法,它使系统实在论与系统辩证法完全本体论化了!由于任何粒子都可以充当基础粒子,用以构成其他粒子,因此说穿了没有任何一种粒子是真正的“基本粒子”,这就是所谓“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从根本上说,自然界不可能还原到任何一种或几种终极的实体。说一个质子可以由中子和π介子所构成,或者说它是由Λ超子和K介子所构成,或者说它是由两个核子和一个反核子所构成,甚至说是由场的连续质所构成。所有这一切可能性是同样真实地存在的。应当说,所有这些陈述都同样地正确又同样地不完善。因为真实世界等于所有这些潜在的“可能世界”互相叠加的总和。借用日本物理学家武谷三男的话来说:“作为终极要素的实体——基本粒子本身也是相互流动地相互转化的。这件革了以前的物质观,显示了辩证逻辑的正确性。”(〔5〕,第28页)
我们的进一步的问题是:作为自然本体的物理实在究竟是否可以归结为互相孤立的实体?还是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依赖系统场境的整体全息相关的存在?在对著名的EPR假想[3]的实验检验中所表现出来的量子关联(即远距粒子之间的整体相关性)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如美国科学哲学家西莫尼(A.Shimony)所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实验结果正在开始阐明哲学问题的非凡时代”。而今最新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相隔几米且又没有彼此传递信息机制的实体可能被相互纠结在一起,即它们的行为可以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以致对其中一个实体进行测量将瞬时地影响到另一个实体的测量结果。这个新奇的实验结果断然否定了爱因斯坦等人(EPR)的预设(即“空间上远隔的客体的实在状态必定是彼此独立的”),却符合量子力学的系统整体观。正如玻尔所注意到的,量子现象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在关联是不可消解的。量子现象的整体性不允许人们对它作机械的切割并把这种切割物认作它自身。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量子力学的整体实在观是与系统整体观相通的,量子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相互渗透,量子革命与系统科学革命相互支持。因此,作为科学革命的结晶,新自然哲学主张,物理实在的部分性质取决于整体,取决于系统的内在关联,从根本上说,自然本体是整体全息相关的存在。
2.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疑难,偶然性的本体论地位问题。
从前认为不容置疑的机械论自然哲学的“严格决定论”预设,如今在新的原子科学中也已经失效。人们向来认为,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支柱:这就是严格决定论。对自然科学的这种见解,最典型地表现在拉普拉斯杜撰的那个精灵故事中,据说这个精灵(超智慧者)知道世界现况的一切决定因素,因而能够无歧义地得出世界在过去或未来的其他一切状态。这个被后人称作“拉普拉斯妖”的理想实验正是严格决定论的化身。可是,现在在微观领域里发现了与这种严格决定论原则相违背的种种反常事实。简略地说,热学与分子物理学的研究表明,气体分子运动是包含不确定性的自然进程,由于初始条件捉摸不定,单个分子的运动状态成为纯粹的偶然事件。分子运动论乃至统计力学的建立表明,概率统计定律也是自然描述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形式。
强调概率统计定律重要性的科学思想反映到自然哲学中去,就成为“统计决定论”。其要旨可概括如下:对于一些包含不确定性的自然过程,虽然严格决定论不能直接应用,但若应用统计方法研究大量单个偶然事件的平均行为,却可以找出明显的统计规律性。换句话说,这些自然过程在统计平均意义上仍是决定论性的。这是决定论的弱化形式之一。
统计决定论的科学基础在于经典统计力学。统计力学的基本出发点则在于,认为尽管大量分子的集团行为满足统计规律,但从底层基础而言,单个分子(单个过程)仍遵守牛顿定律,满足严格决定论。这样,统计决定论并不把不确定性归因于基础规律的不同,而是把它归因于初始条件的难以捉摸(即人类知识的不完备性)。因此,统计决定论只是严格决定论的补充形式。
然而,将概率统计观点真正贯彻到底,最终导致量子物理学的兴起,而测不准关系的发现则使严格决定论沦为无意义的空想。
在现代科学家中第一个对“非完全决定论”(即under-determinism,这个词的不恰当的替代词是indeterminism,即非决定论)有十分清醒认识的是哥廷根学派的马克斯·玻恩。他在名著《关于因果和机遇的自然哲学》中对非完全决定论作了比其他量子物理学家(如玻尔、海森伯等)更为系统和透彻的分析。通过对玻恩文本的适当解释、调整与转译,我们可以提炼出对当代自然哲学极有价值的内容和决定论/非决定论问题的辩证解。〔7〕
非完全决定论的最主要或最有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与量子力学相应的概率决定论。其要点如下:(1)单个(量子)过程内在地是几率性的、非决定性质的;(2)“自然界同时受到因果律和机遇律的某种混合方式的支配。”(〔8〕,第9页)(3)机遇律是自然律的终极形式,偶然性有规则,“它们是用数学上的概率论表述出来的。”(〔8〕,第7页)
关于自然界究竟是由必然性还是偶然性所支配的,是决定论性还是非决定论性的那个争论,波普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云和钟”。“云”就是天上的云,代表极端不确定性,它非常不规则、毫无秩序又有点难以预测;“钟”就是家家都有的时钟,代表高度的确定性,它非常有规则、有秩序又是高度可预测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极端,一端变化莫测,另一端高度精确。一般的自然事物往往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波普用“所有的云都是钟”(当然也可以说“所有自然事物都是钟”)表示决定论,用“所有的钟都是云”(当然也可以说“所有自然事物都是云”)表示非决定论。波普终于认识到,人类理性需要的是“处于完全的偶然性和完全的决定论之间的某种中间物,即处于完全的云和完善的钟之间的某种中间物。”(〔6〕,第239—240页)这种完全的偶然论(非决定论)和完全的决定论的中间物,我们可以恰当地称作“非完全决定论”,它意味着对偶然性与必然性、因果与机遇的某种辩证综合,这就是当代自然哲学对这一争论所作的正确解。以上我们是借用M.玻恩与波普的话,经校正、转译纳入自己的概念框架,并用以阐发自己的“非完全决定论”观点。〔7〕
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微观控制论也为非完全决定论提供新的佐证。莫诺在其名著《偶然性与必然性(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中,从分子生物学的材料出发,有力地抨击了严格决定论,并为恢复偶然性在自然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付出极大的努力。莫诺是这样说的:
当偶然事件——因为它总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一旦掺入了DNA的结构之中,就会被机械而忠实地进行复制和转录,……从纯粹偶然性的范围中被延伸出来以后,偶然性事件也就进入了必然性的范围,进入了相互排斥、不可调和的确定性的范围了。因为自然选择就是在宏观水平上、在生物体的水平上起作用的。自然选择能够独自从一个噪声源泉中谱写出生物界的全部乐曲。(着重号为引者所加)(〔9〕,第88页)
莫诺这段话应当看作关于生物自然界的非完全决定论,关于极小几率的偶然事件向极严格规律转化过程的生动说明。特别是最后那句话是说明生物界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绝妙比喻。当然,由于莫诺有时十分不恰当地将严格决定论与辩证唯物论混为一谈,应当注意他的言论本身具有两重性。(〔10〕,第324页)
非完全决定论的内容还由于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加强。有人因之称作系统决定论。其要旨可概括如下:
一般的自然界的复杂系统(在自然哲学中姑且撇开社会系统),不能由它的构成要素和子系统通过简单相加和线性因果链无歧义地决定其整体功能和行为。但系统的存在与演化仍有相当确定的规律可循,机遇与因果共同决定着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因而系统在整体上仍有决定性。
具体地说,系统演化的主要机理就在于机遇性涨落、反馈和非线性作用。人们常喜欢将借助于系统科学特有的资料所认识的辩证法,称作“系统辩证法”。系统科学从自己的角度阐明了因果与机遇、决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法:自组织系统作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以偶然的随机的涨落为诱导,通过正反馈和非线性放大,某一涨落在矛盾竞争之中取得支配地位,成为序参量,于是使系统的演化纳入必然的轨道,建立时空、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状态。系统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在自组织动力学机制的解释上是高度一致的:当自组织系统处于不稳定点时,系统内部矛盾全面展开并有所激化,与各种子系统及其要素的局部耦合关系和运动特性相联系的模式和参量都异常活跃,各种参量的涨落此起彼伏,它们都蕴含着一定的结构与组织的胚芽,为了建立自己的独立模式并争夺对全局的支配权,它们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与对抗,时而“又联合又斗争”,最后才选拔出作为主导模式的序参量。非完全决定论在协同学的描述系统演化的数学方程中也得到反映。如郎之万方程(描述布朗运动的)和福克-普朗克方程中,概率论描述与因果性描述共处于一体,随机作用项与决定论作用项被综合在一起,偶然性与必然性因子被综合在一起。从自然哲学看,它们体现了机遇律与因果律的辩证综合。
3.物理事件与观察的关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问题。
从前认为不容置疑的“客观事件与任何观测无关”的自然哲学信条,如今在新的原子科学中同样也正在失效。正如海森伯所指出,经典物理学的真正核心,也就是物理事件在时间、空间上的客观进程与任何观测无关的信念,由于许多量子实验的发现而受到冲击。而现代物理学的真正力量就存在于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那些新的思想方法之中。因此,再指望用新实验去发现与观测无关的“纯客观事件”或不依赖于观察者和相关参照系的“绝对时间”,就无异于指望极地探险家在南极圈尚未勘查过的地方会发现“世界尽头”,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4〕,第4页和第9页)对原子、电子那样的客体的任何一次射线照射或观测都足以破坏其初始状态,而且由于或然性和不可逆性,这种状态不可恢复。
玻尔为量子力学所作的“互补性诠释”中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观察者(主体)与被观察者(客体)之间的严格划界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实际过程中两者处在紧密相连的相互作用之中。无论是纯粹的“主体”即可以)“无干扰”地进行观察的观察者)或是纯粹的“客体”(可以绝对隔绝外界作用而界定被观察系统的孤立状态)概念都只是经典物理学所作的理想化,而这两种理想化既是相互补充又是相互排斥的。〔11〕这就是玻尔著名的“我们既是观众(观察者),又是演员(被观察者)”辩证论断的真实含义。
实际上,从当代自然哲学的眼光看,这是很自然的:人(观察者)本来就是自然(被观察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只能用一种内在化的眼光来看待自然,而不可能象上帝那样用完全超脱的外在化眼光看自然,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正如罗森菲尔德所指出,所谓“观察者介入原子事件进程”的局势,容易产生科学事实的客观性被败坏的假象,因此我们必须与机械论和不可救药的唯心主义划清界线。罗森菲尔德本人正是以辩证法为武器在与机械论和唯心主义划界的过程中阐明了观察者与物理事件的辩证关系的客观性质。(〔12〕,第140页)海森伯说得很分明:“量子论并不包含真正的主观特征,它并不引进物理学家的精神作为原子事件的一部分”。(〔3〕,第22页)可见,“客体行为与观测有关”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客观实在而接受主观主义。
4.系统整体实在观问题。在阐述以上各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已经阐明了整体实在观的基本观点:“整体不同于各部分机械相加的总和”。自然本体是依赖于系统场境的存在、处在相对相关中的存在,是整体全息相关的实在。正如D.玻姆所指出的,按照量子概念,世界是作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存在的,其中即使是每个部分内在的性质(波或粒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场境。其实,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只能作为参与者并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用内在化的观点来理解自然本体。只是在系统及其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视的情况下,还原主义才是近似地有效的。
5.自然本体目的性的(自组织解释)问题。简单地说,当代自然哲学的目的论观是亚里士多德内在目的论的复活和发展,是现代系统科学目的论观的升华。宇宙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自然系统(包括生命系统和非生命自组织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合目的性可以通过自然本身的自组织机制的作用得到合理解释。〔1〕
例如,自然选择的实质问题是由生物哲学所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生物控制论的初步解答,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种以偶然的突变为素材,通过反馈调节的最优化控制机制。艾根的超循环理论则进一步明确,在大分子的自组织阶段,在生化反应的超循环中选择价值高的突变不断通过过滤和正反馈放大,形成功能性的组织,强化、优化并向更高水平进化。这里,一方面自然选择表现为自然本身的纯物质性的有规则的相互作用过程,但它不同于牛顿的机械因果性模式,因为其中突变与选择机制、机遇与因果是辩证地联合起作用的;另一方面,尽管它排除了自然神力的干预,却仍然是合目的性的过程,因为它有自引导的、自动调节的功能(使物种或分子拟种适应环境)。这样,按系统辩证法重新解释过的合理的目的论又能与神学划清界线。
三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20世纪早期的相对论量子论革命向统治思想界长达二三百年之久的机械论自然哲学,提出了全面的诘难和挑战,并给予毁灭性的打击。当代自然哲学正是在克服旧自然哲学的危机,在回答新兴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诘难和挑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20世纪中叶以来以系统科学群为代表的新兴科学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当代自然哲学的内涵,加速了人类自然图景革新的步伐。
总起来说,当代自然哲学的核心观点,可以简要地重新概括如下:
1.自然本体是依赖于系统场境的、在关系中生成的、流动的实在,作为孤立实体的终极实在根本不存在,“潜在”是物理实在的一种新形式;2.自然系统遵循非完全决定论(即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中间物),它是由因果与机遇联合统治的,此两者互斥又互补。偶然性的本体论地位是:它是自然本体本质中的一个规定、一个方面和一个要素。偶然性存在精细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由混沌革命所发现!)。3.物理事件与观测有关,人作为自然系统的一分子只能用参与者的身分和内在化的观点来观察自然,绝对的主客二分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4.系统整体观在总体上比还原主义更为合理,不过为了进行精细的研究,有节制的还原主义仍是必不可少的和有启发力的,两者其实是互斥又互补的。5.自然系统的合目的性可以按自组织观点得到最合理的解释,目的论与机械论也是互斥又互补的。
最后,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偶然性的恰当的本体论地位问题。迄今仍有不少读者受过时的哲学教科书的影响,把偶然性当作一种外在的、主观的、局部的、非本质的和不稳定的或暂时的东西。其实这种看法有违辩证法的本意,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它属于机械论的范畴。通过对量子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的研究,我们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说:机遇或偶然性在本体论中恰恰是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普遍的、本质的和永久性的成分。借用列宁论“假象”的话来说,偶然性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方面和一个环节”,是“本质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现”。机遇与偶然性是客观的并且具有自己的非常独特的规律。在新自然哲学中,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把偶然性看作必然性的“补充形式”的外在化理解,而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机遇与因果相互联结、相互渗透,辩证地融为一体。在非完全决定论中,偶然性恢复了它本来应有的本体论地位,机遇与因果,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几率或统计性乃至“混沌吸引子”为中介辩证地联结在一起。在相空间中混沌吸引子的精巧的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精确而形象地展示出系统演化过程中机遇与因果如何联合起作用的深层非线性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对自然本体辩证内涵的认识。
应当说,这是量子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对矛盾辩证法的一项贡献,它们本应是相得益彰的。
参考文献
〔1〕桂起权:《目的论自然哲学之复活》,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7),并收入吴国盛主编《自然哲学》一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3〕海森伯:《物理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海森伯:《严密自然科学基础近年来的变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5〕《武谷三男物理学方法论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6〕波普:《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7〕桂起权:《非完全决定论:因果与机遇的辩证综合》,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1(2)。
〔8〕玻恩:《关于因果和机遇的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9〕莫诺:《偶然性与必然性(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0〕桂起权:《科学思想的源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桂来权《析量子力学中的辩证法思想—玻尔互补性构架之真谛》,载“哲学研究”1994(10)。
〔12〕罗森菲尔德:《量子革命》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注释:
[1]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梁实秋在《远东英汉大辞典》中,将控制论(cybernetics)译作神经机械学。
2003年1月~2006年12月缺血性脑血管病2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治疗组(即自血光量子疗法组)28例,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52~81岁,平均73岁。脑梗死13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平素患有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6例,冠心病12例,房颤5例。临床症状出现意识障碍3例,中枢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受累12例,偏侧肢体感觉障碍8例,偏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肌力减退12例,单纯表现为单侧下肢或上肢肌力减退8例,偏盲2例,共济失调1例,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1例。对照组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53~79岁,平均71岁。脑梗死10例,腔隙性脑梗死12例。平素患有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13例,冠心病9例,房颤3例。临床症状出现意识障碍3例,中枢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受累10例,偏侧肢体感觉障碍5例,偏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肌力减退10例,单纯表现为单侧下肢或上肢肌力减退7例。偏盲2例,发作性眩晕1例,感觉性失语1例。两组病例均经颅脑CT扫描检查,确定诊断。其中影像学提示治疗组梗死部位(包括单发腔隙梗死)在半球6例,基底节7例,小脑1例,脑桥2例,多发性腔隙性梗死12例。对照组梗死部位(包括单发腔隙性梗死)在半球5例,基底节6例,脑桥2例,多发性腔隙性梗死9例。两组病例在既往史和临床表现上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控制血压,口服阿司匹林,高脂血症者给予他汀类降脂药,糖尿病者维持既往降糖治疗,个别病例使用胰岛素。恢复期使用脑细胞代谢营养剂,如施普善及胞二磷胆碱等。治疗组联合自血光量子疗法:从患者肘正中静脉、桡静脉、或踝静脉处采集自体血200ml置于无菌石英血疗瓶中,即送付血疗室,经XL-200型血疗仪持续循环光量子照射及通氧30分钟后,立即经静脉回输入患者体内,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歇2~3天,3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疗效评价:①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痊愈或显著改善,受累肢体肌力恢复至Ⅳ级以上。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受累肢体肌力增加Ⅱ~Ⅲ级。③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受累肢体肌力改变不明显。
结 果
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通过X2检验,在显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采取自血光量子疗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机制:①通过紫外线光量子照射及充氧后使该部分血液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提高到最大限度,回输后能够在一定时限内提高血氧分压,改善局部脑组织的缺氧状况,尤其是改善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的氧供。②氧自由基的过度形成和瀑布式连锁反应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有其重要的意义。而光量子疗法能增强组织对氧的利用,调整体内自由基的平衡,有利于保护受损脑神经细胞的功能。③光量子照射可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降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黏度,减少血栓的形成。④光量子疗法尚可调整细胞的免疫功能,使嗜碱性细胞和游离态的内生肝素增多,有利于血栓溶解和血管再造。
临床实践证明,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药物治疗外的一种特殊治疗手段,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简单的说,就是处于手休息位状态执笔。用顺口溜来形象的叙述即是:前臂小指贴桌面,手腕背伸很关键。食中用力握拇指,无名悬空小贴线。轻轻松开四手指,拇指梯形食指圆。无名前伸半指甲,三指相叠弧度变。拇指尺侧压笔杆,前部嵌在v形间。休息位执笔法的关键是执笔时手指的着笔点和靠点。即在拇指指腹尺侧,中指甲跟桡侧,食指指端尺侧。笔杆靠在两横纹之间。手在休息位拇指不与四指相对,不在同一平面运动,虽有一定的用力,但不互相抵抗,处于协调状态。
经过长期实践发现用休息位执笔法写字,执笔用力小,肌肉收缩程度低,手指、手腕灵活活动幅度大,不用挤压手指,节省时间运笔速度快,写字速度也快。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写字累,不愿写字,写不好字等问题,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为写好字打下基础。
二、“休息位写字法”的研究策略
1.加强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休息位写字法。学前和一年级孩子小,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教师若只抽象的讲解执笔方法,孩子们不懂也不会。因此,我们加大直观演示的力度,实践指导,亲自示范,除了应用媒体展示正确的姿势外,还要手把手一个一个地教,一个一个地摆好手形,强调学生书写过程中要坚持“观察——纠正——指导——坚持”的原则,采取一部分一部分强化的方法。而今,我校学前班每天进行10分钟的执笔、运笔训练活动,不要求孩子们写字,要求孩子们勾描图形。为此,我校还特意开发了一套《学前“休息位”训练教材》,要求他们在每天的10分钟拿笔描图过程中,关注坐姿和手形的变化。由于目标单一,孩子们没有写字任务负担,习惯容易养成。对于1~5年级学生,在执笔过程中,反弹较重,于是教师们就反复督促、提醒,一部分学生也形成了自我矫正意识。
2.多种方法、系统训练,巩固指导效果。王海风老师在如何上好“休息位”第一课上下功夫,将正确的“休息位”姿势分解,先练好坐姿,再学习手形,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姜春月老师采用“榜样示范式”,坚持写10分钟,评选一个学习榜样,大家向他学习,再坚持写10分钟,再评出一个榜样,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坚持。李芳芳老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手形的靠点、着笔点等,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欢迎。陶晓丹老师采用“师生比赛式”以身示范,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巩固学习成果,邵晶老师在纠正学生姿势时做到了口勤、嘴勤、腿勤,勤监督、勤指导,贾玉凤老师采用“游戏批评法”对不能坚持下去的同学进行批评……种种方法,不胜枚举,多措并举,系统训练,巩固了指导的效果。
3.多方督促,促进学生“休息位”写字习惯的自主养成。在以上多种方法的协同促进下,我校学前及1~5年级很多孩子已经掌握了正确的书写姿势。但在写字过程中,时间一长,由于忽视或者缺少督促,有的同学写字姿势“走形”,不仅影响了写字的效果,还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此,在学校,我们营造书写大氛围,要求全校教师无论哪科作业,教师都要严格要求,时时处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家校配合,巩固“休息位写字法”成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校还充分发挥家长作用,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对家长进行培训,向所有家长讲解此项实验的目的、方法、难点及解决策略,教会他们“休息位写字法”的正确姿势,寻求家长的全力配合,使孩子们在家写字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家长的提醒与督促。家长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所以当孩子在家写作业时,家长也能注重孩子写字姿势的强化和纠正,真正促进了学生“休息位”写字习惯的自主养成。通过强化实施,学生的错误握笔姿势得到了有效矫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5.优化评价与检测,确保实验健康科学发展。评价对实验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注重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才能确保实验健康、科学、有序的进行。为了推动实验的有效开展,我校制定制度,细化常规、落实管理、注重研究、追求实效,确保了实验的良性运行。学校科研处对实验班级每月一抽查,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评定,成绩直接与教师年终考核、科研奖励挂钩。每学期的期中抽测与期末考试时,科研处将深入考场,对写字姿势进行检查,按姿势的正确率给予不同的加分。考试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