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7:05: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数学学科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职数学 教学方法 学案引导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11-01
由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面对这种情况,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就要因生而变、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知识讲授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氛围的活跃性,寓教于乐,寓学于导。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改明确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极力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大胆尝试“学案引导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学案引导式”教学法的意义和结构
“学案引导式”教学法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其目标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案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地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相信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学案引导法”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师课前的指导,课中的引导和课后的反复释疑。具体包含四部分:学习引导+问题引导+总结引导+拓展引导。
下面是我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一节教学中的学案设计,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改进。
学习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
§2.3.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
学时:一学时。
学习模式:
【学习引导】
(1)自主学习。
1)读教材P42~P44到练习止。
2)回答问题:
①本节内容所讲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当a>0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③这些不同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如何计算?
3)完成练习。
4)小结。
(2)方法指导。
1)阅读本节内容时,必须对照初中学习的二次函数图像―― 抛物线在坐标系中的三种位置情况:即与X轴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和无交点(先考虑开口朝上的情况)。观察图像上纵坐标大于零的点和小于零的点在哪里?
2)本节内容属“数形结合”的问题,应将位于x轴上方的图像和位于x轴下方的图像上点的坐标的范围与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0)的解联系起来,即就是图像上纵坐标y>0,y=0,y
3)阅读本节内容时能否想到什么内容,并与之作比较。
【思考引导】
(1)提问题。
1)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有何联系?
2)当a>0时,解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
3)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0)的求解有哪几种情况?
4)当a
(2)变题目。
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R或者?时,与该不等式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情况?
【总结引导】
本节内容:一元二次不等式y=ax2+ bx+c(a>0)的图解法。
第一步:达标(满足哪两个条件?)。
第二步:计算(哪个量?有什么用途?)。
第三步:分类(可分成哪几种情况?)。
第四步:写解集(依据是什么?)。
记忆方法:达标―― 看=b2-4ac正负―― 分类―― 写解集。
【拓展引导】
(1)课外作业:P45习题2~4。
(2)m为何值时,方程x2+2(m-1)x+3m2-1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m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mx2-(1-m)x+m与x轴无交点?
2 “学案引导法”的有关说明
(1)学案与教材,教案的关系。
教材是专家依据课标的理念设计编写的,其中的语言表达标准、规范、精简、书面化.教案是教师为上好一节课,根据教师本人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设计的教学过程材料,仅供教师使用;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为了让学生阅读教材而编写的,并通过课前的学习,课中的讨论,课后的研究,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重新描述,并书写在学案上,较口语化,适合学生本人的复习和阅读.供学生使用。
(2)学案特点。
①设计上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②方法上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
③内容上包含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④使用上它是阶段性学习资料。
⑤手段上通过分层设计,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式 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由于数学是研究数量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需要学生具备抽象感官认识和具象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感知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更愿意进行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分析,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过程
在中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许多教师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课堂中很容易形成教师对学习速度相对较快的学生更加青睐,而对学习效率相对较低的学生则没有过多的关注,很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心理落差,以至于差生更加的不自信。同时,很多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解决学生不完全掌握数学知识和定理的问题,但事实上,大量的习题练习反而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由注重教学结果转为注重教学过程为主。关注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对自我教学素质的提升。如笔者在讲解任何数学知识和定理时,都会考虑到班级学生学习程度差异化的问题,遇到重点难点详细讲解,力求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切忌一概而论,而可以多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熟悉和了解。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后,自然也会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这是一种互助和谐的行为。划分学习程度差异性的标准则是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运用程度,与一般的以成绩定论所不同的是,这种划分方法更多的是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浓厚度为主要标准。
二、师生角色调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吸收的关系。这一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加。因此,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角色调换,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由引导为主,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合作探究。笔者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课时,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前面,无论是介绍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还是讲解勾股定理的公式和实际运用,都为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提问时间,鼓励每一位学生对勾股定理进行质疑、创新,同时通过倒推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勾股定理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师生的角色调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从旁引导和辅助。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知欲,在学生在对勾股定理的自我摸索和探究中,也更容易对于勾股定理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了自我涵养。学生在思考和提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互助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获得与众不同的教学经验,对将来的同类教学都能够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效仿作用。因此,角色的调换,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益事。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
我们所熟知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罗列一长串的数学题,让学生进行运算,在不熟悉学生熟练度和掌握度的情况下,又进行相关知识和定理的讲解,让学生总是处于一种学习疲惫的状态当中,并且,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很少会讲到与数学知识以外的内容,课堂也因此显得干瘪而又无趣,也容易脱离实际,与生活脱轨,造成数学与现实生活无法合理衔接,学生自然对数学无法产生基本的喜爱之情,“简易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苦不堪言,同时,初中数学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单一的讲解数学知识和定理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对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追本溯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活力。如许多数学知识和定理都涉及到相关历史背景、人文情怀或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等,笔者都会将相关的知识融入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知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丰富学生的见闻,开拓学生的眼界,为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起到辅助作用。在生活中涉及到与相关数学知识和定理有关的内容,笔者也会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形影相随。讲解三角形的稳定原理时,笔者就采用了多种方式丰富了教学课堂。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但是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会运用到三角形的稳定原理呢?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了一段埃及金字塔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金字塔有什么特点,他们发现,金字塔的稳定性就在于是三角形为支撑的。然后,笔者阐述相关原理,同时安排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三角稳定事例,并说出它的原理。在分组的合作交流当中,学生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原理,如自行车的三脚架、屋顶、衣撑杆等等。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大大加深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除此之外,笔者也为学生扩展了“金字塔原理”,使数学知识与逻辑思维的培养成为了学生多元化学习的另外一种方式。
四、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方式多元化
初中数学的教学不只有单一的方式,围绕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创新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新鲜感和新奇感的同时,也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另类的活力和动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采用教师和学生两者互动,缺乏辅助教学手段的帮助,因此,课堂显得较为的干瘪、枯燥,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氛围中,也容易出现倦怠情绪,尤其是数学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抽象的思考,因此,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也就成为了一件吃力的事情。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则将数学课堂从知识传输转变为知识和思想的交换和传递,不仅仅是教师作为主导者讲授,学生也可以自由提出自我的见解和意见,对数学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探索,从而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中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或某几种,只要是适合学生学习,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都值得进行尝试。笔者在讲解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方差与标准差》时,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是重点和难点,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组活动、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方差的内涵和运用,学生在声像、视听、文字等多种要素结合的教学课堂中学会了计算方差,以及方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只有在学习和掌握了数学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并能够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在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协同合作,共同进步,为推动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基于新课程体系的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J].甘肃科技纵横,2009(1).
论文摘要:在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数学新课程中数学课题学习相关内容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与实施进行探讨,作为实施数学课题学习的参考与借鉴。
根据当前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现状,我们认为,要在初中有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除了转变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他们对课题学习的认识,使其从观念层面认同课题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他们的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能力、课题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寻找素材、确定课题;课题实施、教师指导;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在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中,要求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成果共享。
1.寻找素材,确定课题
根据课题选取的基本原则和途径,笔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育储蓄”问题,进行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
2.课题实施,教师指导
数学课题学习实施的形式丰富多彩,可根据课题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地在教学中运用。此课题,我们可以采用数学主题阅读或数学探究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举组长,小组讨论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学生有问题及时向教师反映,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3.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在班级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对问题解决有特色、结果呈现有个性、自主钻研有创新、问题拓展有创意、合作学习有收获的成果予以肯定和表彰,而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积极合作的意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数学思维习惯,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等;注重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数学知识、技能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能力的发展等;(2)注重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多种解题策略,清楚表达解题思路及过程,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回顾和反思解题过程等;(3)评价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活动观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口头汇报,撰写活动论文等;(4)多采用鼓励性的定性评价。用评语描述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进步,需要改正的错误和努力的方向等;(5)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
二、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题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课题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新奇性和独特性,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层次的多样性,教师在面对这些陌生的问题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逐渐失去了往日对知识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盲目遵从了。在数学课题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一些相互关系、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数学课题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不闻不问。这里的学生自主,主要是指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题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之后,由自己来决定其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结果表达和展示形式等,指的是学生能积极思维,围绕一定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能依靠自己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并做出可靠与否的评价,指的是学生能够承担他自己决定的事情,认真负责地把这些事情做好。
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师生一起学和做的过程)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方式尽量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学生在课题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了学习,并且这种能力的大小和他是否会学习成正比。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无论是掌握知识、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能力,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指导则可获得更大的自主。
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的观念是推动和落实新课程的关键,是数学课题学习能否有效成功地开展的关键,要使教师真正“走进”而不是“走近”课题学习,光靠行政命令,专业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内动力”,教师发展的职业需求,学校的管理对教师发展的驱动以及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氛围。
数学课题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数学观、学习观、教学观。要求教师提高认识,这里有两个认识需要转变,首先,教师对课题学习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多参与,多独立思考和实际去做;其次,在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总是“正确的指导者,正确的化身”,而应该平等地参与,适时扮演“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
三、结语
数学课题学习在教学中是可行的,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题、形式来灵活地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数学课题学习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问题 有效 教学模式
一、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笔者认为要将课改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认清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存在些什么问题呢?
1.忽视双基学习,缺少交流合作
作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往往达不到两者与学生学习的和谐状态。有时看似气氛热烈的小组合作,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往往只是个别人参与小组合作,其他人只是旁观。有人想,或许是我们的学习内容不适合合作学习,但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由于学生缺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合作钱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做得很少。这样就导致学生计算能力降低,书写不规范,逻辑推理能力不强,也就使得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常常流于形式。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数学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不能降低。
2.课堂看似热闹,实际效率不高
数学课中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各个教学环节要达到的子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等,只是一味地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常常出现课堂导入冗长,小组交流不合理,教师没有起到点拨的作用的现象。甚至课时过了一多半都还没有进入重点内容学习。结果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把本节课的重点部分一带而过,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不知道这节课的重点究竟是什么。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时,学生在小学就已经验证过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有的教师在这里又让学生花费时间剪图拼图,在“议一议”部分又不给予有效点拨,以致花费了十多分钟大部分学生还没是不清楚如何验证。实际这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定理的证明到八年级下册才有,这里只需验证一下即可,不必花费太多时间验证,否则重点内容得不到巩固,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实质效率低得很。
二、新课改下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模式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新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这一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成为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而数学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类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样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笔者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是要求我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身处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欲望,促使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此,创设情境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欲望,从中轻松学到知识。
2.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以“面向全体,尊重主体,播下自信,收获希望,学会创造,迈向成功”为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为介,导悟结合”为教学方法。所以,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营造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只有当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究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获得认识发现与情感体验,才能满足自我潜能发展的需要并激发其创造性。
3.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保证每节课的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死记硬背。训练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速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好比战场上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布置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
4.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我们不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另一极端,而是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即时给予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此外,自主练习、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也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常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只有认真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一、知识产生的背景对教学的重要性
知识与经验背景是学习的起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情境中归纳数学规律,能够充分利用迁移效应进行触类旁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遵循数学思维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人类及自然的关系,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生活背景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结合实际生活,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利用好知识背景,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数学学习的知识产生背景不仅包括学生的生产生活经验,也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这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对原有知识继续归纳引导,同时提供新的知识铺垫,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提高教学的效益。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教师在吸取新教学手法过程中,忽视情境的引导与铺垫。尤其是“预习—交流—展示—训练”模式,从预习案——预习——交流——训练。整个过程多半给学生,但知识背景的阐释、情境的营造、知识过程的严密推导等被一些老师放弃,使知识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导致一些老师用画面的切换代替传统板书的推演。教学成为学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师生互动减少,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其实,传统板书在数学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放弃板书就是放弃教师对过程的推演,放弃师生互动过程的时空上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再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度强调,教师在课堂中不敢发挥必要作用。数学课堂需要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效度作为保障,表面上的热闹无法取代深入的思考。所以,单纯的学生组织化学习难以把思维引向深入,隐形的知识形成过程被淡化,不利于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
所以,在改革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地发挥教师在引导作用,营造教学情境、科学引领学生思维,在生活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三、利用知识背景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
1.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营造
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有现实性与趣味性。而情境激发的重要原则就是结合学生的知识状况与生活实际。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这是数学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展与升华。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复习来为新知识奠基,创设这样的情境:(1)请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步骤有哪一些?这些步骤中含有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2)请你尝试一下,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换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题,如果不行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协作。
再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提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记不清楚。”抓住这一问题,让大家一起思考:“你是怎样记忆的?”学生有的说按圆心距的大小来记忆;也有的说按公切线的条数来记忆。一位同学给出了一幅图(图1)。图中r1、r2表示两圆半径(r1>r2),d表示两圆圆心距,当d落在红颜色部位时两圆内含,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内切,当d落在绿颜色部位时两圆相交,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外切,当d落在r1+r2右边部位时两圆外离。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考中通过知识的迁移过程,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知识与故事、问题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对于“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如果将问题放置在以下的背景中,学生能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用比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会存在缝隙,这个缝隙能够放进去一个苹果吗?缝隙的面积能够有多大?”这样的问题能够既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再次,可以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进行教学的切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计算的过程中,提供学生小学学过的知识:“某日最高气温为15度,夜晚最低气温下降了20度,请你求出下降以后的温度。”通过这样的知识陷阱,引出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教科书中的很多背景材料是编者用心选择的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素材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如“实数的估算”中,书上设计了一个估算活动——公园有多宽,这个材料的后面有一些相关联系题,我们可以将这些练习全部用公园多宽这个情境串联起来,苏建公园的宽度、花坛的高度以及水箱的高度等等。
2.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结合
首先,在数学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各种生活素材。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身旁事物的形体特征,提供各种教具与材料。再如:在“利息”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储蓄的调查,了解存取款和利息的计算方法等;又如:在“折扣”问题教学后,选择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折扣问题,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又如:“我是一名采购员活动”,让学生通过选择、计算、策划与设计等环节,选择一个最佳的采购方案等。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其次,可以利用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来创设生活情境,学习新知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直观、实用、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应用也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统计图的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录像或者提供一份材料(如农民工调查等新闻栏目等),从中间抽取出几个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等),引入对单只统计图的分析与选择。
再如:在“从不同方向看”的几何教学中,呈现学校建筑群的照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从而引入教学内容等。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再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朗读“日出”中的片段并配以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动画。提问: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学生马上提出:“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
3.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布鲁纳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任何新知识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学生旧知识以及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提升出来的。数学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度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背景,从中发掘出走向抽象规律的路径,才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综合与分析等形成新的知识。缺乏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教学,或者知识形成过程不到位的教学都是不完整的,知识是散乱的,是知识的堆积。
首先,要激发学生体验参与的积极性。数学课堂要在学生的思维中重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够得到激发调动,教学才能够在学生这些旧知识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师主导演练或者学生自主推演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经历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和折现统计图”的教学中,这个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只不过情境比小学复杂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去独立探究,让学生重新感知统计图的画法与要求,在独立思考与互相合作中,通过动脑、动手,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研究出两种统计图的画法。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推演与指导,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应该尽力让学生去完成,因为亲自动手的工作与听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探究。例如:在“定义与命题(1)”中,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是定义?为什么要下定义?理解定义的关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命题?理解命题的关键在哪里?请举例。
(3)命题的结构是什么?本节课还学了命题的哪些知识?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先自学理解,再进行辩论发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
其次,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并消化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试图找热闹、快节奏,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很多独立思维的火花早早就会熄灭,很多合作活动会草草收场。所以,教师要有深层思维的意识,要精挑细选一些问题,让问题具有开放性、应用性与隐蔽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中,其中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学生都有疑惑,抓住这个机会让有疑惑的学生代表上台亲手折叠图形,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够较好地澄清疑惑问题。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要宽容。知识形成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知识不断重构的过程,有疑惑、有弯路,只有经过了这些以后,知识才能够更加牢固透彻。所以,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在错误与纠正中厘清概念与原理。
最后,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寻找教学的起点,即热衷研究学生对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基础,让学生的这个基础上开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情感的激发、主动性的发掘、思维问题的解决,不断归纳规律,形成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从方法上进行思维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如:在“证明(2)”中,面对立体的思路分析: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对于1800?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回顾以前用过的实验的方法验证,是什么方法呢?
(2)提出如何证明此结论?怎样才能够得到1800?怎样把这个三角形凑成一个平角呢?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呢?
(3)解决问题后可以提出,要证明1800?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新的方法吗?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方法指导循循善诱,在知识构架中实现了方法的指导。
4.注重利用实际背景还原现实模型
数学知识的背景知识与经验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与手段。在新知识的形成以及构建学习结束以后,如果我们把这些归纳出来的抽象数学知识重新放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能够使得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这就是我们要通过生活背景还原数学模型的目的。
现在,数学知识在日常中的应用日趋多样化。因为数学的概念、命题本身就是现实模型的抽象,它必对应着某种现实模型,但其应用性却往往隐藏在现实情景背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揭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思维牵连与内在联系,发掘现实情景背后的数学。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可以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和学生:
学生: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找你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这样,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来提供相关信息。这样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保证课堂四十分钟的学习质量。
一、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思考过程,把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
每一堂课都有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把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运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使所学内容在大脑形成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学生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可以借助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对话平台,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
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哪些知识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由学生自由讨论。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知识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一起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
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和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中的缺陷。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解放。
六、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一、循循善诱,优化新课导入设计
优秀的课堂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率。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集思广益,采用像情境导入、活动导入、游戏导入等别致又带有十足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方式,带给初中生不一样的数学课堂。
1.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或利用实物创造情境,结合当次课的相关内容,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建立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将学生带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导入新课。
例1:我们班足球队和其他班足球队比赛,连获10场胜利,小明参加了8场。连获胜利的第8场是本班对1班,小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能算出小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小明没投中三分球)试试看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吗?试写出方程。
例2:连胜的第1场是本班对2班,小明得了36分,试算出小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了几个球?(罚进1球得1分,本场小明没投中三分球)能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吗?如果能的话列出方程。
解析:第1题不需要列方程。第2题可以设小明投进去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列出方程。
例3:在本班和3班的比赛中,小强全场共获得17分,其中罚球得了4分,试求出他分别投进了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
设小强投进去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
让学生根据列出的方程式,比较一下相同之处,看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课堂导入,主要能让学生感受到用二元一次方程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保证师生交流的顺畅,拒绝教师单方面说教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以聊天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2.问题导入
通过设置问题来导入课堂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法,教师设计问题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使导入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作者首先向学生进行提问:在足球比赛中,进球可视为正分;失球可视为负分;正负之和可视为净胜球。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红队的净胜球为4+(-2)。蓝队的净胜球为1+(-1)。像这样涉及正负之和的运算式,该如何来计算呢?
一个简单的足球问题解释了正负数以及正负数之和,并直接带入例题求解,以旧知识结合新知识来构成问题推动课堂进程,简单明了,学生一望便知。
二、和谐融洽,建立生生合作关系
加强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更能带动课堂的高效进展。生生合作学习能够带动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开发潜在动力,充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优势,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学习。
例如,在“单项式的乘法”的教学中,作者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先让学生自行开展新课例题的预习,然后进行变式练习:(1)(-5a2b3)(-3a);(2)(2x)3(-5x2y);(3)(-3ab)(-a2c)2?6ab(c2)3。三道练习题,要求各小组在五分钟时间内做完,并进行相互检查、纠错改正,确保小组的高正确率。若某小组的任务全部完成,可举手示意,上交练习题,作者给最快完成的小组加分。待小组全部示意完成后,各选一名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步骤。待作者讲解完,作者让不同组之间交换习题,由学生进行批改,并交还本人。最终评判出每一组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得分最高的组可获得小小的奖励。然后作者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单项式乘法”的做题规律:先做乘方,再做单项式相乘。
本课完全由学生探究合作完成,在合作过程中,作者发现学生自主练习完毕后,在组员相互检查时,发现组员有错误的,往往会告诉其错误的原因并细心讲解,该组员也是耐心听讲并及时改错,比作者喋喋不休的纠错要实用得多,也有效得多。还有组与组之间的检查评比,利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相对提高了学生对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
三、鼓励互动,拓宽课堂交流渠道
高效互动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与学生相互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数学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互动意味着需要用趣味横生而又不脱离数学内容的活动融入新课,课堂教学形式活泼、灵动,并与数学材料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还要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促进整个课堂的互动,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定义与命题”一课的教学中,作者创造了一个“幸运转盘”作为与学生互动的媒介。作者事先制作了一个大转盘,上边和时钟一样标记着数字1~12,然后在黑板上写出数字代表的定义。如号码1代表的定义是“数轴”,当转盘指针指到1时,让学生抢答数轴的定义。小A先举手抢答:“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然后还可以让这轮抢答正确的小A上讲台来转动指针,让其他学生进行抢答。尤其是“小老师”来转动转盘这个环节,学生颇感兴趣,课堂被再次带入到了。小A转到数字6,要求回答“全等图形”的定义,小B同学奋力抢答:“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作全等图形。”小B同学刚回答完就兴致勃勃地走上讲台,迫不及待地当起了“小老师”。
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来触动学生的神经,使学生激情满满地进入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复习了旧知识,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四、寓教于乐,创建多媒体授课平台
新时代的初中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打造多方位、创新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可以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电教设备一体化的魅力,更好地寓教于乐。
例如,在“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课中设置如下问题:某厂打算生产一种中学生使用的笔袋,但无法确定各种颜色的产量,你认为该如何制订生产计划?针对中学生喜欢的颜色,小凯调查了九年级某班50位同学,结果如下:
提问:通过这些数据你能了解中学生喜欢的颜色吗?
(学生讨论)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仅凭九年级一个班是无法科学地估计出概率的。”
师:“那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呀?”
生:“应该再调查几个班级的数据,然后再做决定。”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和存在各自的薄弱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各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另外,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层次要有区别,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例如,把作业分为A(基础题)、B(中档题)、C(提高题)三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主动地、有效地学习。
二、抓好“三基”教学
“三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教学、基础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它是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本人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定义:完整叙述,突出关键词句,提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对易混概念加以分析剖析,弄清联系和区别;(2)学习公式:做到一推(即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二熟(熟练公式的语言叙述,熟练掌握公式的字母表达)三用(正用,逆用和变用);(3)学习定理:要分析证明思路,明确条件和结论,总结定理的基本应用;(4)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数学转化思想,数学应用思想……配方法、换元法、消元、降次、待定系数法等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展思维
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以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1.新课引入的优化。在引入新课时,精心设疑,创设悬念,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而渐入佳境。
2.知识教学的优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成功的关键。初中数学课堂的启发式教学有引趣启发、激疑启发、演示启发、设陷启发、类比启发、联想启发、分解启发、引申启发、转化启发、归纳启发等,不管运用哪一种方法都应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挖掘教材德育素材,进行思想教育
1.养成教育。通过渗透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实际应用,加强数学学科社会功能教育,端正学习目的;增强课堂教学艺术,着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教学评价手段对学习的作用,适当鼓励、表扬,增强学习动力和信心;根据数学学科严谨性特点,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
2.爱国思想教育。在数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恰当介绍中国古今数学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祖国巨大的科学贡献,逐步提高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意识到有责任继承民族的光荣传统。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中渗透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形成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用对立统一观点阐明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已知与未知、常量与变量之间辩证关系,以及在解题过程中揭示换元、消元、转化等数学方法,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