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7:05: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本身因素的影响,使其融资比较困难,融资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一、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的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如果供应链比较稳定,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就会只与供应链中的企业发生交易行为,而不会与供应链以外的企业发生交易行为。供应链越稳定,说明处于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能够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现金流相对比较确定。在供应链金融中,通过企业之间的交易能够产生现金流,这些现金流就是还款的来源,所以供应链越稳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就越低。而供应链的稳定性是由几个因素决定的,分别包括中小型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间、交易的履行情况、交易的频次。比如,有两条供应链,一条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间为5年,每年能够发生12次的交易行为,且每次交易双方都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另一条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时间为3年,交易频次为6次/年,双方在履约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前一条供应链的稳定性就高于后一条供应链。
(二)行业发展情况
影响行业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四个:第一,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第二,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第三,产业相关政策;最后,行业的经济周期。各大商业银行在判断行业的发展状况时,会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够更加合理的对供应链的发展情况做出预测。通过掌握供应链的发展情况,有利于银行正确的评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行业发展得好,企业就会发展得比较好。因此,行业发展状况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如果一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偏低,行业内企业间也会缺乏竞争力,国家也不会对此行业进行扶持。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样的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是很乐观,所以其供应链在发展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中断的情况,供应链的信用风险会偏高。
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一)申请人资质
申请人资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企业素质。对企业素质进行评估时,需要将企业的技术、管理、职工三方面的素质作为评估指标,企业要拥有较强的技术素质,才能够为其发展奠定基础。而管理素质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职工素质则能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第二,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从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一是销售利润率;二是资产收益率;三是权益收益率。第三,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可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一是负债比率;二是负债权益比;三是权益乘数。第四,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同样是通过三个指标来评估的,一是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是利润增长率;三是股利增长率。
(二)交易对手资质
在对交易对手的资质进行分析时,主要是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行业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信用级别的判断可通过三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即授信审批通过率、历史违约率、信用额度等。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越高,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通过对交易对手所在行业进行评估,能够判断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运营状况,从而对企业的还款违约概率作出判断。对交易对手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判断的指标与上述申请人资质对应项的指标相同。
(三)融资项的资产
状况一般情况下,融资项的资产状况在审核时,可通过质押物和应收账款的特征来判断。首先,质押物的特征。对质押物的特征判断,可通过四个指标来完成,分别是质押物的流动性、完好程度、货权风险和价格波动情况。后两项指标会影响质押物的安全性,前两者则会影响其市场价格。其次,应收账款的特征。这是影响企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其周期率决定着企业回收款项的速度,能够用于对企业的收款工作进行检验,也能够作为商业银行评估中小企业风险的重要指标。所以,只有全面掌握融资项的资产状况,才能对其信用度有更可靠的掌控。
(四)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对供应链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交易时间和频度。交易时间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在金融方面发生交易行为的年限;交易频度则是供应链中企业在每年中的交易次数。通过对这两项指标进行分析,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估。第二,行业状况。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可从两项指标入手,一是行业的增长率,主要是指行业的盈利情况;二是行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第三,履约情况。供应链中的企业会与其他企业产生交易行为,而在交易过程中就会涉及企业的履约情况。银行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可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要对企业放贷,尽可能的规避放贷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需要对四个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判断。只有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构建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银行才能判断是否应该对中小企业放贷。
参考文献:
[1]刘艳春,崔永生.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14-19.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DOI]10.13939/ki.zgsc.2015.25.103
1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1 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个人或者实行交易的人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违约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排在首位。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于加强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在传统授信中银行实施的担保业务包括抵押授信、信用授信以及保证担保授信三种。而要求存在第三方的是保证担保授信,而信用担保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和大量资金。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无法轻易得到这两种形式的授信,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面向中小企业,所以银行必须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无法充分披露信息,这样就增加了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难度。第二,没有根据比例对授信成本收益进行分配。第三,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数,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结构,决策带有随意性,非常依赖个别客户,造成他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
1.2 操作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政策、人为失误或者内部失控等原因而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问题,这些损失包括与风险相关的全部支出费用。在对授信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的交易信息是关键根据,控制风险中的目标便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现金流。所以,调查授信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疏漏和误判。 在设计操作模式时,最关键的是对设计流程积极完善,避免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授信支持资产严格控制。
在审批融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操作风险有效提防,具体包括人员形成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流程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对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控制的中心是授信后管理和出账管理,尤其是预付业务和存货业务,频繁进行操作也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融资产品中,操作风险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表现,银行一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质押要求三方比例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对应的也会增加操作风险。
1.3 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利率、股票、汇率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改变,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收款风险具体是由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导致的。而供应链金融将控制货物权作为基础,这样就极易造成市场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以控制货物权作为担保,所以货物的市场价值极容易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标准仓单抵押的东西通常是农产品,而季节、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将会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所以,企业频繁变化的价格,进一步对授信额度与质押率造成了影响。
2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以及明确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
通过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科学建立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以及供应链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变现担保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在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线的评估人员应当联系现场调查、历史资料数据,并且尽可能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工作实施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些能够采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则尽可能进行定量评估。通过数据计算这些定量指标之后,就能够设置合理的规则明确不同评分相应的范围。之后在具体评分上映射指标的定量数值。而无法定量的则利用打分方法。在这我们可以利用7级评分方法,就是每一个需要衡量评估的指标,最终按照其风险情况划分为7个等级:风险很大1分、大2分、较大3分、一般4分、较小5分、小6分、很小7分。之后,可以联系事前确定的每一指标的权重加强平均分值,获得具体业务最后的评分结果,这一结构可以在标准的评级上映射。
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现出的过程性与典型动态性,评估融资分值也必须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监管方与评估人在贷款期间,联系业务的变化动态对评估分值积极调整,以便准确对风险进行警示。
2.2 明确评估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德尔裴法实行专家打分,也就是邀请专家分别估计出各个因素的权重,之后平均求出不同专家的估计并且得到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见下: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计上一层指标A是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是B1,B2,…,Bn,各个元素对于准则A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斡能够利用标准法赋值。针对准则A,比较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获得一个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
C=(bij)mun
第二,计算相对权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元素B1,B2,…,Bn,针对准则A的相对权重w1,w2,…,wn,可以得到向量形式W=(B1,B2,…,Bn)T。对于设计权重,通常利用几何平均法,先按列相乘A元素得到新向量,之后把其每个分量开n次方,再把得到的向量归一化之后就能够得到向量公式:
i=l,2,…,n。也可以利用和法,特征根法等。
第三,一致性检验。要想判断上述矩阵与权重是否科学,需要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过程:相乘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获得矩阵CW;再求出矩阵最大特征根;之后带人公式 获得一致性检验指标 ;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出R.I数值;最后采用公式C.R=C.I/R.L获得一致性比例C.R的数值。当C.R
3 案例分析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定供应链系统风险指标是标准A,因此可以支配的下一层指标供应链竞争风险指标、供应链协调风险指标以及供应链控制风险指标分别是B1,B2,…,Bn。通过查表获得随机一致性平均指标是0.58,所以得到CR=CI/RI=0.0007小于0.01,可知判断矩阵形成了满意的一致性,获得相对于供应链系统风险指标的权重来说三个指标满足要求。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6103
1概述
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衍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各大银行和供应链主体企业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伴随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电子供应链金融”开拓了供应链金融领域新的蓝海,供应链金融迎来“线上革命”,在线供应链金融如火如荼。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尽管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行管理的可视化操作,但是区别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周期短、主体多、环节复杂、可控性差等特点对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评估与度量也就成为了金融机构或者核心企业风险管控的重难点。
某矿业集团旗下的AMLS物流公司在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基础上,重组H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依托平台优势,创新性的构建“平台+基地”模式,为钢铁流通转型升级开创新路。然而该供应链金融服务交易体系中却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和日常操作能力有限,组织结构和专业管理团队不完善,跨界经营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没有做好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评级和动态监管,盲目追求扩张和担保融资,造成一系列的坏账问题出现。如何有效把控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是H公司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H公司为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探究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良好对策,为H公司或其他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参考。
2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
本文对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为四个方面:内部风险控制、日常操作风险控制、资金及账户监管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1)内部控制风险是指H公司对企业融资的控制能力,包括指H公司接收融资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申请后,H公司或AMLS对整个供应链的核心把握能力,具体表现在H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团队、业务评估审核、融资企业授信、AMLS子公司财务等风险;
(2)日常操作风险是指H公司进行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注意的具体业务操作问题,它主要表现在操作人员管理、监管体系构建、企业风险评级等方面;
(3)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涉及行业环境和政策风险,H公司必须及时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及时根据市场钢材等大宗生产资料价格、需求等变化作出反应,同时行业政策法规也是H公司在线融资业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4)资金及账户监管风险主要表现在H公司需全力保障现金流畅通,并及时督促货物销售回款至融资企业在平台开设的账户。
3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
3.1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
按流程过程中风险发生可能性的不同,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大致而言可归纳为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表1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变量名
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风险W1行业政策风险W11
行业市场环境变化风险W12
内部控制风险W2组织结构及管理队伍风险W21
融资企业授信风险W22
AMLS及子公司财务风险W23
业务评估审核风险W24
日常操作风险W3操作人员管理风险W31
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W32
监管体系风险W33
交易结算及资金账户资金管理风险W41
监管风险W4货物销售变现风险W42
坏账准备风险W43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依据标度法的判断规则对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判断分析,通过专家评分,计算得到综合判断评价表如表2所示。
表2专家综合判断评价表
一级指标外部环境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日常操作风险交易结算及资金监管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10.1900.3430.414
内部控制风险5.25013.8334.167
日常操作风险2.9170.26111.25
交易结算及资金监管风险2.4170.240.81
利用和法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相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ω(k)计算步骤如下:
①将判断矩阵A的每一列正规化,可得到矩阵:
3.2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表3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表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
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风险W10.079行业政策风险0.455
行业市场环境变化风险0.545
内部控制风险W20.574组织结构及管理队伍风险0.257
融资企业授信风险0.283
AMLS及子公司财务风险0.135
业务评估审核风险0.325
日常操作风险W30.189操作人员管理风险0.315
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0.273
监管体系风险0.412
交易结算及资金0.158账户资金管理风险0.167
监管风险W4货物销售变现风险0.521
坏账准备风险0.312
(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
从建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中包含有大量的定性指标,而某些定性指标只能通过比较模糊的概念进行评价,无法对其用精确的分数进行评分。因此基于这种现象,本文引入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相对量化,来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水平。
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因素集。
K=k1,k2…kn,K为被评判的模糊对象,而kii=1,2,…,n是影响对象
K的第i个因素。其中ki又有m个子集ki1,ki2,…,kin。
②确定评语集。
D=d1,d2,…,dm,D是评判级,djj=1,2,…,n是评语等级。
③确定评判矩阵。
使用评语集对各元素进行评价,一个模糊评判向量:Ti=ti1,ti2,…,tin由单个因素构成,所有单因素下的模糊评判向量便构成了因素模糊评判矩阵:Tij=ti1,ti2,…,tim(i=1,2,3,…,n;j=1,2,3,…,m)。其中Tij表示对第i个因素做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调查方式可采用专家评定法,让专家通过打“√”的方式进行选择。
④确定各因素加权系数。
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各指标之间权重的不同,本文在前述中己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⑤计算综合评价向量及综合评价值。
Q=WT=q1,q2,…,qn
其中:qi=∑ni=1wttij
引进参数集M=m1,m2,…,mn,其中mj表示第j级评级等级分数区间的中值,以便更易于区分结果的优劣程度。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等级综合评级值为:
A=QM=∑qjmj
(2)风险评价模型在H公司融资业务中的应用。
XL钢铁集团是黑龙江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集团,年产钢材700万吨,该钢厂生产出来的钢材在区域内市场占有率较大,进出库比较频繁。2013年,全国钢材产能过剩,钢材价格一路下跌,导致产成品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因此XL钢铁将其东北地区的所有仓库的管理权委托给AMLS仓储管理公司,并按照“信息化、可视化、定置化”的标准对仓库的货物进行管理,并以此通过H公司在线融资平台向华夏银行申请在线动态货值融资。
本文将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L钢铁公司通过H公司电商平台向华夏银行申请动态货值融资进行风险评价:
①确定评判矩阵T。本文结合银行对企业的授信评判方法(参考银行信用评价评语集),将评价等级分为七级,选取各区间的中值作为等级参数,所对应的参数向量为M= (9.5, 8.5,7.5, 6.5, 5.5,4.5, 2) ,具体如表4所示。
表4评判等级及含义
级别分值含义
AAA9-10极好,风险很小
AA8-9很好,风险小
A7-8良好,风险较小
BBB6-7一般
BB5-6较差
B4-5差
F≤4极差
②构造模糊评判矩阵。本文邀请了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有一定研究的五位老师针对XL钢铁公司的在线供应链融资各项风险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在线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得出各评价指标分属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并构造模糊关系矩阵T:
T=0.40.600000.20.60.20000.60.400000.20.800000.20.40.40000.20.60.20000.40.600000.60.4000000.80.20000.80.2000000.60.40000.40.40.2000
③计算综合评级向量及综合评级值:
Q=WT=q1,q2,…,qn,其中:qi=∑ni=1wttij
经过计算得Q=(0.292,0.573,0.135,0,0,0,0),最后通过公式A=QM=(0.292,0.573,0.135,0,0,0,0)(9.5,8.5,7.5,6.5,5.5,4.5,2)得其综合评价最终值为
A=8.657。
根据评价等级A=8.657在AA级的区间内,则得出XL钢铁企业申请在线动态货值融资业务的风险评价结果为AA级(风险等级见表5),业务风险较小,根据业务风险大小为企业提供不同的差异化服务,在质押率、服务费率、融资期限及融资额度上制定不同的标准。
商业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撑作用巨大,为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活跃发展的稳定局面。本文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补充作用,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就业渠道,丰富了市场内容,其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均较大。因此,近年来,国家和金融机构不断将扶持的重心向中小型企业倾斜,以解决其发展瓶颈问题,目的就是调动中小型企业的灵活特性,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前进提供保障。综上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当下的经济环境。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1.1行为风险。行为风险即商业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操作员的失误或是对业务的把握不精准,造成业务服务出现纰露,这种纰露给中小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过程中,这种风险存在一定的发生几率,需要提高管理水准来加以防范。
1.2文化差异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服务时,面对的是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文化氛围,发展方向、管理水平等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商业银行的工作量大、服务内容错综复杂,金融业务容易发生混乱现象。容易造成服务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影响企业发展。
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后,而企业受市场波折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还贷能力,使得商业银行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较难控制的风险。
1.4信用风险。这种风险往往存在于规模较小,发展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这些企业面对市场变化没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容易造成借贷无法偿还的信用缺失,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经济损失的风险。
2、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物流网络尚不完善。虽然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在电子商务的刺激下快速发展着,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其管理水平,运输网络、物流技术等都不完善,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多家物流网络结构,某一物流仍在单独作战,使得企业的物权控制能力单薄,对于市场的变化应对能力不能在物流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控制,从而造成供应链金融发生市场风险的机率大大提高。
2.2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中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作为支撑,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业务结算仅仅依靠票据,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这种操作模式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就会遭受较多的信用危机。
2.3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发展中管理水平不足,容易引发较多的发展危机。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更要快速提高。这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来支持。但在实际发展中,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往往难在中小企业中扎跟,而自身的资金等财务管理又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来约束,使得财务业务混乱、资金利用率不高,资金沉淀较多。
3、针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防范措施
3.1正确选择合作对象。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时,要从多方面考虑,将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发展方向、核心技术、管理制度、信用评价等等都要进行评估与考量,从而选择有发展,有能力,有信用、有水平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将金融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3.2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需要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来完成。在认识上形成统一战线,在行为上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除了在法制角度完善合作关系外,还要在日常管理上、信用评价上进行深层次的风险防范。
3.3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互结合。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将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在内部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内容,从而降低行为风险和文化差异风险。同时将外部因素导致的企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防范。
3.4提高对质押货物的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押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押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3.5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信息共享。现代的信誉联盟理论为破解企业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信誉联盟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信誉连接体系,其核心是厂商信誉的共建和共享。信誉联盟理论要求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改变以往常规融资业务审查方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一是由企业整体额度风险控制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融资风险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三是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
【参考文献】
[1]薛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市场,2016(10)
[2]吴文忠.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一)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无意间的过失,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很难避免的风险模式。在当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中,供应链金融的行为风险是金融业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在构成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不同企业由于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金融工作发生错乱。这种差异性往往会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没有随之进行销售计划的变动,从而造成的商业银行还贷风险,这种风险广泛存在于国内供应链金融中,为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其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后果,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环境的错综复杂
当下,国内的物流发展水品仍旧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物流市场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都是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和联合物流,这种情况导致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物流管理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物权保障,在物流过程中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使得银行对于这类物品的流通也丧失了控制权,风险管理无法正常运作,直接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存在严重的风险。
(二)信用环境混乱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贸易信用环境来说,常规的贸易交往往往都是通过票据进行结算,这种缺乏有效法律机制的信用模式,对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极其不利。今年来,人民银行针对这一情况曾进行过严厉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的管理规范,使得我国贸易与国外贸易在信用环境上存在极大差别。这一问题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矛盾因素。
(三)企业资金管理不明确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国内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资金管理部门混乱缺乏实际作用、投资部门复杂化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等情况,在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无法清楚的区分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当下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管理体系,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资金的风险性管理上存在不明确、不重视的情况,直接危害到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应正确选择合作对象
在供应链金融的构建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正确选择合作对象,首先,经营状况与银行合作度成为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衡量条件,选择生产经营状况稳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这类企业包括钢铁、石化、电信、汽车等产业链。通过与这类企业进行合作,在获得合作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银行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在供应链企业中的筛选,对于存在经营风险和不合规操作的企业要及时予以淘汰,以此,保证了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正常发展。
(二)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当下供应链金融中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准。全方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可控制范围内与其他企业或者零售业务进行统一风险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规定对企业间全部的资产组合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全面风险管理。
(三)将供应链金融与商业银行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相关资源的范围之内,其管理需要处于供应链金融的承受能力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稳妥的管理供应链已经承担的风险,将风险与收益做到维系平衡,使得风险调整后获得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相兼容,并且能着重评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的产品其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极大,在产品具体推出之前,预先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对比,有效预防供应链风险。二是对供应链金融与相关业务进行边际收益对比,通过数据比对来决定是否推行该业务,这一方式有效预防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到了对企业及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管理
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同时实现仓库管理信息化,制定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方案,在源头上对物流运作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运作风险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 防范措施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作用
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同传统贸易融资相同,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服务体系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资金。但是,供应链融资突破了买卖双方由于贸易形成的贸易关系的局限,使融资活动形成一条贯穿供货商、核心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高速公路,从而使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供应链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一种多赢的高效融资解决方案。物流企业参与了供应链交易的整个过程,掌握较多供应链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参与主体带来多赢的局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业务范围,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集群;其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来获取融资,缓解流动资金压力,继续扩大生产,节省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而核心企业只要提供信用担保,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成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这条供应链。
当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点对全国、属地化办理和集中处理模式。“一点”是指以某一核心主体为中心,“全国”是指位于核心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上小游的中小企业。这种模式主要是核心企业提供其供应链企业名单,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然后以核心企业为起点,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展到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属地化办理模式强调供应链企业营销的营销主体是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属地行。其特点是总行统筹,属地行办理,核心企业所在地行配合营销。集中办理模式是由属地行发起,核心企业所在行配合,有统一的中心部门处理。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统一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部门,如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部,统筹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业务的运营和拓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中一种特殊的产品,因此供应链金融同样具有传统的金融风险特征,仍然具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监管方的管理风险。关于信用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供应链金融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供应链金融是以贸易的自偿性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授信的,能够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但是仍然有其他风险因素可能造成借款企业违约,给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由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对于市场预测缺乏一定的分析,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有时候会出现盲目生产、盲目投资的现象。一旦市场风向发生转变,那么中小微企业可能会出现破产的状况,有些中小微企业主会选择逃债,留给银行的是空壳的公司。对于市场风险,一旦发生逾期未还贷款的情况时,企业资产的变现价格就可能和当初作为抵押、担保时的价格不等,若是此时价格处于低谷期,就无法弥补银行的损失了,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可能引发动产变现价值的缩水,无法足额偿还或者不能偿还债务,形成坏账。而对于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的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授信审批、出账、贷后管理和贷款回收等,每一个操作环节上发生偏差,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供应链融资的核心部分就是有效控制授信支持型资产,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实质上这一做法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转移,降低了信用风险的发生,增大了操作风险的概率,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供应链金融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要是资产支持型信贷业务,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过程中,动产担保物权的归属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开展这类业务的安全性,但我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关于动产担保物权的方面内容模糊,可操作性差,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确定性。而对于监管风险,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也只有近二十年,物流市场上以民营企业居多,存在着公司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监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监管公司对抵质押物的审核不严、管理不善等行为,易导致存货价值低于融资金额,一旦发生贷款企业逾期不还的状况,存货价值难以弥补银行的损失。因此,监管公司的管理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之一。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首先应当营造适宜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完善关于动产的保护法律,我国应尽快修订原有法律中不适宜实际操作的条款,根据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制定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行业规范,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准入系统,对于金融机构、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行业规范,这样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杜绝一些商业银行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加快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建设,提升供应链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的服务水平。其次应当优化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核心企业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一方面,核心企业不应该凭借自己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在交易价格、付款方式、销售指标等方面挤压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将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转移到自己企业中来。并且核心企业还应该积极发挥供应链中核心地位的作用,可以给与供应链成员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涨跌价补偿、品牌支持、订单保证等等,来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降低供应链融资的授信风险。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应该严格管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并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为商业银行筛选出良好的合作对象,并在贷款定期向商业银行有关授信人的相关信息。最后应当选择良好的合作监管方式,应建立物流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严格筛选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强、合作意愿强、具有一定偿付能力的合作监管方,商业银行可以将固定经营场所、经营规模、商誉、责任意识、硬件设施等因素纳入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以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应链;核心企业;风险免疫
一、引言
传统的免疫学指能够自我识别,并且排除自身体内其他部分,达到保护机体免受侵害,特别是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细菌。本论文研究的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与人体免疫系统“消灭异己”类似,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旨在建立系统防御体系,抵制风险入侵,确保所建立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实用性。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具有与生物免疫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为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防范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研究模板,并且免疫系统在信息加工中表现出了异常检测、容错能力、多样性、动态稳定性、记忆能力、健壮性、可扩展性、以及分布式保护等良好特性,正是当前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系统中所期望得到的,因此可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原理进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研究。
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原理分析
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原理的分析可按免疫算法划分的四个阶段进行,这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原识别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初始抗体群生成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以及第四个阶段即结束阶段。
第一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结合供应链金融特征、以往的供应量入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经验、可能的风险源等,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抽象成符合人工免疫系统。抗原识别可以检验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本阶段是确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的重要阶段。以后将要解决的风险问题可抽象成抗原,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抗原识别和分析越来越困难,风险因素及可能的风险源的多样性和模糊性是其根本原因。
第二个阶段,初始抗体群产生阶段。根据供应链金融管理规划,核心企业主要目标是确认供应链金融实施范围、确定融资企业评价指标、设计风险管理平台等,形成供应链金融实施计划及相关细则,为供应链金融实施形成了基本框架。该过程也是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阶段。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在该阶段亦可以确定下来。同样,对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构建而言,该阶段要结合以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风险免疫制度。也即形成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免疫的初步抗体群。
第三个阶段,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根据亲和力的改变结合供应链金融框架随时调整供应链金融的实施行为,保留能促进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行为,根据实际进行控制和反馈,形成新的抗体群。根据环境发生变异、克隆选择,提高免疫系统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该阶段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核心企业需要抽调专门人员进行该阶段风险的分析与跟踪,结合以往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现实环境才能实现较好的免疫效果。
第四个阶段,即项目结束阶段,主要是为后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总结实施经验,提供借鉴。保留免疫信息,总结免疫系统的风险免疫能力,为进一步供应链金融实施继承和风险免疫的完善打下基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三、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实施策略
(一)基于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的免疫策略
供应链金融实施风险免疫与管理的主体是人,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关键在于加强核心企业内部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并建立一个具备丰富供应链金融管理经验,熟悉供应链金融各环节的专人负责的。核心企业里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形成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核心企业应具有风险防范意识,熟悉风险业务运作规则,充分认识到供应链金融所存在的较高的风险性。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应建立完善决策管理机制,切实执行风险管理制度,防范和监控各类风险,提升风险免疫能力。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并不是仅仅由风险管理平台构成,应该还包括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策略。
(二)基于优化管理制度的免疫策略
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的前提是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制度也是整个风险免疫机制的纲领。在供应链金融项目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日常规范制度、财务制度等。对于供应链金融实施而言,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详细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策略是尤为重要的,核心企业需要建立起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制订供应链金融具体实施计划,建立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机构或岗位,并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实现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合作企业的强化,并通过完善上下游合作成员而形成健全的供应链金融网络。
(三)基于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的免疫策略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供应链金融实施程序,引导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非常关键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环节中,为了高效应用各种资源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得到协调管理和实施,有必要建立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系统。核心企业需要起到主导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职能,使供应链金融业的务管理过程得到全面规划和组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根据业务流程及其相互关系,核心企业第一要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行流程、合作制度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规程;第二,使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信息沟通顺畅,建立业务沟通和反馈机制;第三,降低风险,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平台,全面规划、监测、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因素,提出风险免疫策略。
(四)基于完善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信息网络的免疫策略
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需要上下游合作企业成员、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之间的密集信息沟通,因此,信息交流平台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绩效,在供应链金融实施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等信息的收集、完善等工作是对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调整的基础。对于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核心企业要加强对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的信息交流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系统的对接,让参与主体的信息畅通,以保证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进行适当调控。
四、小结
本文基于生物免疫学原理对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生物免疫与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链接,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实施策略,本研究有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实践中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王以华,吕萍,徐波等.组织免疫研究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
2.吕萍,王以华.组织免疫行为和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09(5).
3.吕萍,王以华.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企业适应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8(1).
4.Jerne,N.K.Toward a network theory of the immune system[J].Annual Immunology,1974(125).
5.Timmisn,J.Neal,M.A resource limite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for data analysis[J].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1(14).
6.Ishida,A.,Shirai,Y.,Kondo,T.,et.al.Immunoid:An Architechure for Behavior Arbitration Based on the Immune Networks.in: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R].Osaka,Japan,1996.
7.Tang,Z.,Yamaguchi,T.,K.Tashima,Ishizuka,O.et al. A Multiple valued immune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s[J].IEICE Trans.Fundamentals,1999(6).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我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种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问题,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链概念和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形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提出来,至今发展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概念时间较短,但是供应链金融管理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管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争相把供应链金融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在企业的经营中广泛应用,并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形式,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了自身的经营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供应链金融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优越性,让企业坚信供应链金融管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资金和货物的控制,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最终到产品销售。通过一种成体系的网络,将供货商制造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供应模式。供应链金融管理最初是由生产扩大化这个概念衍生而来的,它分为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例如一些汽车公司将汽车的各个零配件由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来生产制造,这就是向前延伸,向后延是指企业的供应链涉及到产品和服务方面。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配销售将企业和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融资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种是无法预测的。这种风险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最终的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从企业那里收回贷款从而导致坏账和呆账产生风险,从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它包括各种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发展经营状况产生变化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投资面临严重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下滑无法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风险。
另外一种是内在的风险,这种内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当中,中小型企业信用的缺失是我国国有银行信用贷款面临的主要难题,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技术力量不足,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周期短,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信用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信息风险指的是,由于供应链将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分解开来导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够顺畅,信息交流中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信息风险,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市场顾客的实际需求从而生产出与市场有所差距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当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供应链市场自偿性来解决,一种是通过利用资金来控制风险,另外一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引入其他合作形式来分散降低风险。
通过对现金的控制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传统的银行贷款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在于对系统性授信理解不同导致的,传统对银行贷款主要是针对贸易资金专款专用的背景下实现。在贸易专款专用背景下,银行可以对企业对利润做出比较充分和明确的预测,从而评判企业还款的风险程度。同时,在这中贸易专款专用的背景下,银行有着比较系统具体的炒作模式和流程,可以对企业对还款进行有效对控制,实现企业对银行对按时还款。因此,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新发展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金控制,来实现对企业还款对评估和控制。要实现对资金对控制,主要从现金流对管理和资金流向对控制两方面来实现。在对资金流对控制方面,国有银行要控制授信的总量,要对授信人或企业对资产进行详细对了解,还有授信人的还款能力。对企业来说,就是对企业采购和销售能力进行详细对考察。除此之外,银行还有时间周期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对风险控制方面,现金流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保证制造商和供应商、销售商能够在一定对时间内顺利完成物资和资金对交换。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基于供应链来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这种供应链贷款新模式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也是银行对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改革,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虽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供应链金融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提高绩效水平,增强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理论内容,从供应链金融的起源谈起,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意义,着重介绍了有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针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存在对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商业银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静.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郑晓炜.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风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4]马宁.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