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技创新知识8篇

时间:2023-06-20 17:05: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创新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创新知识

篇1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驱动;科技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2.1;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7-0050-05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制度性安排,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1]科技金融创新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价值,建立创新型国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科技价值与金融和科技创新相互结合的机理

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世代积累的科学技术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价值,实现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一般要经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和产业创新四个阶段。具体说,所谓科学创新就是发现规律性,发现科学认识物;所谓技术创新就是通过符合规律性施加目的性,发明技术人工物;所谓工程创新是指人们施加集成性进行造物;所谓产业创新就是把个别性的人工物转变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制造物,也就是对人工物施以规模性、盈利性、结构性、转化性的特征的过程。

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也就是科技价值通过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产业创新四个阶段由潜在到现实的转化过程。在这四个阶段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通过投入结合、转化结合和方式结合等促进科技价值的生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1.投入结合。由于科技价值的特点,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其价值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价值有时不可能充分显现,特别是在科学创新阶段、技术创新阶段和工程创新阶段。为了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需要通过科技和金融创新的结合使其价值显示出来,这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投入结合。

2.转化结合。由上所述,科学创新是发现规律性,技术创新是施加目的性,工程创新是施加集成性,产业创新是施加普遍性。为此需要通过和金融创新的结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由规律性向目的性再向集成性和普遍性的转化,这就是科技金融创新的转化结合。

3.方式结合。所谓科技金融创新的方式结合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结合。一是政府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产品计划等,这些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主要适用于科学和技术创新阶段以及工程和产业创新阶段的初期。二是企业科技投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该是科技创新金融投入的主体。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一般占全部科技投入的80%左右,因此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三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务院批准的软贷款规模内,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进行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等,此外还包括风险资本的投入和科技型企业的上市等,上述做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

二、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结合现状和问题

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没有完全解决,以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余年后的今天,辽宁省再度出现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失速”的风险增大的情况。上述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速度缓慢,导致R&D经费投入不足。

近十多年来,辽宁省的R&D经费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辽宁省R&D经费总量为390.9亿元,是2006年的2.9倍。但辽宁省R&D经费投入仍然不足,从R&D经费占GDP比例来看,辽宁省2012年为1.57%,与“十二五”2.2%的规划目标相去甚远。以2009年为基本年,R&D投入产出比为1?押6.556,而2013年R&D投入占GDP比重理论值和实际值相差0.26%,使GDP减少517.9亿元,如果其价值实现,可以使当年GDP增加2.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在2014年表现更严重:辽宁省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20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重新加大。

1.金融创新驱动科学创新不足。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障碍,存在金融创新驱动科学创新不足的现象。(1)投入结合:发达国家这三种类型研究的支出比重大致保持在1:2:5的水平上,基础研究占比一般都在12%以上。相比之下,我省作为支撑科技可持续发展基石的基础研究投入过低。2013年基础研究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3.2亿元,影响GDP产值21.0亿元,影响GDP增加值为0.086%。(2)转变结合:金融创新驱动基础研究导向不强,首先表现我省通过基础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大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省高校科研优势主要分布在传统学科中,与辽宁产业发展关联度不高,特别是缺乏国家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的要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方面新兴科研产业团队,因此难以推动我省产业创新。在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方面,由于金融创新驱动基础研究导向不强,与沈阳大学科技城优先发展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及重点研究领域存在着脱节,结果造成目前大学科技城建设和我省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缺乏有机联系,使大学科技城建设缺乏创新基础,可能成为没有大学特别是没有大学基础研究支持的大学科技城,导致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相去甚远。(3)方式结合:由于基础研究的公益性和高风险性,使得金融创新驱动作用不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不愿过多涉猎,目前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2009年我省对基础研究投入占企业R&D经费的比例只有1‰。制约了我省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我省的原始创新能力。

2.金融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 在统计上,技术创新投入表现为应用研究经费投入。我省应用研究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2013年我省应用研究经费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11.9亿元,影响GDP产值78.0亿元,影响GDP增加0.315%。(2)转化结合:对于技术创新,我省金融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的目标是: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将来能够实现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该目标成效不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解决技术引进中消化吸收不足的问题,存在技术引进依赖症。能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企业很少,具有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了。二是没有打破高技术封锁问题,存在高新技术“空洞症”。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大多数知识产权基本上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主要关键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名牌产品不多。(3)方式结合:我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产品计划执行效果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方面作用还有待提升。风险投资支持通过对技术开发项目的选择,通过成功项目回收全部资本的情况也不够理想。

3.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在统计上,工程创新投入表现为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我省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比重较为合理,但总量不足。如2013年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73.2亿元,影响GDP产值480.0亿元,影响GDP增加1.68%。 (2)转化结合:辽宁省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首先是缺乏技术集成创新,表现在缺乏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北地区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数量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其次表现在缺乏产业集成创新,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方面做得不够。(3)方式结合:在方式结合上,辽宁省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首先是重点实验室计划效果不够理想,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施科技计划支持程度还不够。科研基础设施投资除政府投入外,在引进社会资本引导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工程创新活动方面还有待加强。

4.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 产业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化投入指标。2009年辽宁省科技产业化投入产出比大致为1?押13。辽宁省2012年与2009年相比,从总量来看,产业化经费相差127亿元,产值相差1652亿元,影响GDP的比为6.6%。其中第一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5.6亿元,产值相差73亿元;第二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87.6亿元,产值相差1141亿元,第三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34亿元,产值相差442亿元。由此可见,我省产业化经费投入不足。(2)转化结合: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在转化结合方面,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不足表现在施加产业普遍性不足。一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规模性不足。表现在辽宁省通过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施加规模性方面,特别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效不显著。 二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盈利性不足。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无论是后进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要想经济发展,必须能够成功地实现对科技价值的吸收。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获得科技价值。如石化产业曾经是辽宁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但2011年全行业亏损21.4亿,亏损额创造了全国之最。三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结构性不足。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生产服务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传统产业在新型服务业领域缺乏延伸。服务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业等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滞后。 四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转化性不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通过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工作还急需加强。(3)方式结合:一是产业金融支持不足。对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方面;对企业用于技术更新改造项目的中短期贷款?穴不含流动资金贷款?雪利息给予适当资助方面,都有待加强。二是通过科技产业化计划,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目前我省金融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创业投资、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证券融资等多种形式实现,但我省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仍以科技贷款为主,政府财政扶持为辅,其他融资方式甚少。科技创新和金融统筹发展的意识不强,没有发挥出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能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相互结合的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尽管经过十余年振兴之路,但是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很突出。针对东北振兴的新困局,我省需要不断根据情况变化采取促进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使得2014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635亿元,2015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749亿元左右。在我省R&D经费来源中,来自政府应占22%;来自企业的资金占75.8%;来自国外及其他的资金3%。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推动科学创新驱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发展对科学研究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入的不足,势必影响原始性创新成果的产生,使得产业技术创新因缺少知识储备和前沿技术支撑而后劲不足。科学创新即基础研究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我省长期科技发展和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我省要通过促进科学金融创新发展,大力推动科学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我省在注重提高R&D投入总量的同时,应通过科技创新与合理安排现有科技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的布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到2015年,力争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5%以上。因此,2014年辽宁省R&D经费基础研究投入应该为31亿元,2015年应该为32亿元。(2)转化结合:从我省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出发,引导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合理适当的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优势领域强化我省基础研究投入,实现原始性创新,为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奠定基础,进而推动我省科技跨越发展。(3)方式结合:在基础研究领域我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基础研究项目,获取更多的国家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应由教育厅和科技厅牵头,争取到2017年,新建10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0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200个与我省主导产业相互衔接、密切结合的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

2.重点推动技术创新驱动。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障碍,存在技术创新驱动不足。为此要学习广东省科技厅“三台一会”的工作模式,建立科技与开发性金融合作的相关运行体系,重点推动技术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我省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在保持上述比例基础上,2014年辽宁省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应该为95亿元,2015年应该为112亿元。(2)转化结合: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专利成果转化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开发重点新产品中已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有较大发展前景且效益显著。对经认定的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二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扶持专利成果转化,通过金融创新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专利成果转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三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引进海外先进适用技术,要建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力争掌控国际尖端核心技术。(3)方式结合:通过国家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效果和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在技术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通过国家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效果和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其工作由省发改委、中小企业厅、省知识产权局、经信委和人社厅等部门负责。对经认定的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3.深入助推工程创新驱动。由于工程创新最本质的特点是集成性,所以工程创新集中表现为施加集成性,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1)投入结合:我省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为了保持该比值,2014年辽宁省试验发展应该为508亿元,2015年应该为600亿元。(2)转化结合:一是围绕《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关于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指导意见,通过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特别是针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及业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典型领域应用示范,开发新一代通讯装备和智能终端、云服务应用软件、大数据解决方案及北斗导航等领域,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组建行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推动信息产业向智慧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二是加强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沈阳大学科技园区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是在资金上十分缺乏。我省要通过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加强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在项目用地方面,可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技术含量、专业及影响等,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在土地出让价格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根据投资数额,给予资金资助;对经国家、省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研发机构,以上级资助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匹配资助等。(3)方式结合:在工程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落实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城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其工作由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中小企业厅等部门负责。

由科技厅、教育厅实施,“十二五”期间,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或者联合组建10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联合组建1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由科技厅、教育厅实施,加快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力争引进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100家以上。

中小企业厅负责选择10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给予每户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其中省政府每年安排2亿元,每户企业补助20万元,市、县?穴市、区?雪补助80万元,连续支持5年。

省发改委负责保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4.完善产业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2012年我省产业化经费为31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4%。需要增加该比值1.3%以上,到2014年辽宁省产业化经费应该为550亿元以上,2015年应该为650亿元以上。(2)转化结合:促进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提高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施加产业普遍性为重点。其一,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规模性。为此要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和完善省科技企业贷款担保资金管理,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可适当放大抵押、质押的担保倍数或通过账户托管方式发放贷款。符合国家《担保法》规定的知识产权可作为质押获得贷款。按国家规定,商业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科技产品出口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其二,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盈利性。首先需要抓紧落实政策资金,做好省市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专项资金的支出安排。还要发展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效应和示范效应。其次要通过科技银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担保体系、集合债券与信托、资本市场、科技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七个方面拓宽融资渠道进行转移,逐步使社会资本成为科技金融体系的主体力量。再次要争取将我省纳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优先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统筹研究设立振兴产业投资基金。还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扶持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以此施加盈利性。其三,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结构性。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再振兴过程中,要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实施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业发展。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扶持东北地区文化创意、影视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其四,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转化性。首先要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金融创新的结合重点开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以此加强新兴产业创新的转化性。其次要通过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做强做大辽宁省中药材产业链,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围绕我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扩大产业化、系列化规模。通过充分发挥技改贴息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大中型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3)方式结合:在产业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克服产业金融支持不足、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的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服务体系的支撑。其中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促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产值由省科技厅负责;服务业增加值主要考察由省服务业委负责;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省级创业辅导(孵化)基地由省中小企业厅负责;产业集群工程内容包括100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

篇2

0.引言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自此,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光明大道上远航,科技创新由此步入正轨,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各类创新企业也不断取得喜人的科技成果,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迅速成长。

自“科教兴国”,“863计划”等施行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校科技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虽然创新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质量却不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低于韩国日本等国家,而且,大量的创新单位和产业区创新实力不够,只是空有其表,无法最大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尽管国家对此大力支持,然而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尽管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某些领域十分落后,甚至有空白,由于起步较晚,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科技基础薄弱,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企业规模多数不大,缺乏足够的创新人才,国家投入力度缺乏后劲,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不足,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对于人才的培养水平不高,科技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三、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途径

1.企业应当增强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研发经费就是给企业的创新“加油”,投入越大,创新后劲就越大,实践证明,大多数科技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是惊人的,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都要保证科技创新经费的绝对充足,否则,多么好的科技项目也只能落个“流产”的下场。

2.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多的国外先进科研技术为我所知,企业可以确立“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研究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3.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无疑是坚强的后盾,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国家应当加以保护和鼓励,推广其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培养大批的优秀创新企业管理者,获得优秀人才的培养经验,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建立并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严格执法,净化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好知识产权,增强创新人才的信心。

4.提高创新教育水平。国家应当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科目的重视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创新的奖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同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的支持。

5.加大R&D资金的投入。以此来调整企业创新经费的支出的结构问题,使之趋向于合理,向发达国家看齐,使得企业创新技术支出达到其主营业务比例的3%~4%。与此同时,可以建立企业的风险应对政策,减轻企业面对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时的压力。

6.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 中小创新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弱势力量,他们受到自身规模小,科技实力弱,经济基础差,竞争实力差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国家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其政策优惠,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促进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

7.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应当确保“发掘得了人才”,“留得住人才”,学习应用好“一捆绳子”,“一条鞭子”的管理制度,例如华为,他们通过给予人才充分的奖金,股份话语权,上升空间的支持,又建立了“末位淘汰制度”,促使企业人才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伴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创新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严正课题,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的思考和探索道路上一路风雨兼程,我们紧随世界发展潮流,努力与国际接轨,同时根据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外管理经验,不断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条例,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

四、当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人民群众及企业管理者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全,导致很多专利成果申请不及时,甚至导致一些专利成果流传到国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由于对知识产权战略的不了解,缺乏全局观,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漏洞太多,无法有效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

五、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企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与世界接轨,努力了解世界上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切莫片面的追求企业的效益和规模等问题,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细节问题的忽略恰恰是导致企业损失的重要原因。企业领导者及企业创新人员都要认真的学习和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知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2.企业应当快速全面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外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经验,国外常见的管理体制有,集中式管理体制,分散式管理体制,行列管理体制等,企业在认真学写这些管理经验的同时,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3.引进一批具备丰富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以此来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增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优势,使得知识产权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避免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

4.企业应当有大格局,具备战略意识。应当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应当把知识产权利用好,发展好,具有全局意识和超前的眼光。

篇3

关键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问题及对策

1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概述

1.1 机械制造业的概述

所谓的机械制造业指的就是从事各类机械性方面生产的行业,包含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工作,如农业机械、化工机械、动力机械、纺织机械、起重机械、运输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工具、仪器以及机床等等,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机械制造业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上的支持,其发展的水平对于我国工业化的程度也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

1.2 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的含义就是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以及科学研究的总和,其具体指的就是科学合理的运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知识等,同时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和生产的方式,从而做好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且为企业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

2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未形成完善的分配体制

在我国石油机械的制造企业中,车间员工和管理者的薪酬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车间只负责生产的分配方式,而后续的产品的销售以及企业的经营都是由企业来总体管理的,在这种方式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际上就是分开的,车间与营销是没有利益关联的;而第二种则是车间也统一负责企业经营的方式,企业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市场的模拟,车间必须先向进行财务贷款才可以生产产品,之后的产品营销也是由车间负责的。采用这种分配方式时,一旦市场出现了突然的变化,企业的应对能力是较弱的,并且其对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会产生限制作用。

2.2 管理体制无法较好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现阶段,我国的绝大部分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都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改组而成的,通常都是对原来的机械厂进行改革和重组,在不断的改进其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总厂模式,也可能是更加先进的公司的管理模式。从表面上看,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体制确实是发生了变化,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却仍在采用着传统的模式和体制,而这一特点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自身结构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设置各类机构时,并没有体现出自主管理的权力,而是过分的强调了与上级部门的对应性。

2.3 新产品的审批流程过于繁琐

在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制度以及在分配和用人等方面,确实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当各个部门需要进行一些改革工作时,却还是需要各个上级部门进行一道道的审批流程。就拿即将要上线的新产品来说,首先是必须要上级部门的批准的,当确定了要研发一个新的项目时,在市场调研、编制进度规划以及论证可行性等方面都必须经过审批,而由于这些过于繁琐的审批流程,新的产品项目在审批完成后可能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生产时间,这样这个项目就可能出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同时也无法取得理想的市场反应。

3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策

3.1 坚定的树立科技创新观念,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的意识

作为一个石油机械设备的制造企业,企业的领导层应高度的重视对员工科技创新观念的培养工作,提升企业每一个管理人员以及每一个生产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吸收行业中的先进技术,发展自我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3.2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大力开展科技研发,同时应敢于创新

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生产研发的过程中,应敢于创新,这样企业才能生产出行业领先的先进产品,同时还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应做好自主研发工作,提升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能力,产品在某些方面应是出于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的,同时产品还应具备较高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争取市场份额,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而企业的领导层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做好新产品的储备工作,这样当市场出现突然的变化时,企业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

3.3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应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

作为企业的领导层人员,其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时,应将科技创新的发展纳入进来,并且应将其当作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面对着不断发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企业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其就必须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员工应能够更好的利用科技创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通过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还能够有效的降低产生的生产成本,这样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才能在价格上取得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而要想顺利的实现这一目标,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就应在研发、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本行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也能够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3.5 做好科技创新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升经济效益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求发展、求进步的过程中,应科学的运用各种不同的科技创新形式,举例来说,可以采取联营加工的形式,使员工更好学习行业中的先进技术,实现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3.6 借助于现有的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企业应不断的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应加大在生产设备技术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定期的引进行业中出现的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时认真研究该设备的操作流程和生产规范,从而较好的操作此类设备,以这些设备为基础,进一步的进行自主研发,从而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另外,还应不断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同时做好企业员工的考核和培训工作。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文章对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概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面对着石油机械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企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的对策,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素质,并且应能够利用现有的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从而真正的做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琳.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财会通讯,2011.

[2]陈耀.技术创新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J].中国橡胶,2010.

篇4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辽宁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其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客观、科学地皮昂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对于一个区域在一定范围内(如全国或地区) 科学地定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 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 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界定

科技创新能力从本质上可以分为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现代科技领域的管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能力的主体主要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其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和获得的科研奖励。目前关于技术创新的界定较多,所能达成的共识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其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专利、新产品和新工艺。知识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革命性力量。

在实际研发活动中,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经常同时发生,很难区分二者的界限。由于管理创新能力属于管理学范畴,目前主要是定性讨论,缺乏数据支撑和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的科技创新能力仅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特定区域运用技术基础设施,采用多种手段合理有效地配置科技人力、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科技创新体系是不同主体交叉作用的网络系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三大方面。其中,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是衡量科技活动的效率,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活动的最终体现形式。

1、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环境是由影响科技创新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及机构组成,通过各创新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保障。科技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环境在增强技术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这些要素只有在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

2、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

科技创新投入是指全社会为支持科技活动而进行的经费、人力等各种资源的社会配置,科技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科技创新投入要素主要是科技人员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人员是区域自主创新的核心,科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越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越强。科技创新投入是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所以科技创新活动的另一大投入要素是资金,包括购买仪器设备、技术引进、设备改造和消化吸收等研发活动的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集的主要来源有企业资金、政府资金、国外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等,其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是目前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

科技创新产出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科技创新产出有助于推动区域的发展与进步,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产出相对容易量化,主要表现为企业新产品产值、专利授权数、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指标。

3、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应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分为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科技成果同样可以分为知识创新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知识创新成果主要是和出版的著作;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是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产值。对于知识创新成果而言,要实现其价值创造的能力,必须在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上进行成果转化,成为现实中可以应用的技术成果。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结合以上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界定以及对于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本文认为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选取指标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即系统性、数据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

1、系统性

在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时,需要考虑到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几个创新主体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因此,在指标中要能够反映出不同创新主体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指标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

2、数据的稳定性

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需要考虑数据的稳定性,由于统计对象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导致某些统计数据中存在数据不连贯、波动较大的现象。因此,在选取指标中,需要选择一些比较平稳的数据,这样才能真实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

3、数据的可获取性

有些创新能力指标很难获取,或者获取数据的成本太高,所以在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定量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时,尽可能保证所采用指标可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和统计报告来获得相关指标的数据,或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指标数据。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系统概念, 它是由若干指标组合而成的指标体系。为了反映指标体系的系统性,本文将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同时遵循上述数据的稳定性和可获取性两大原则,确定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科技创新环境指标、自主创新投入指标、自主创新产出指标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二级指标分别是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数等,具体指标见表1:

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以辽宁为例

(一)数据与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年》和《辽宁科技统计年鉴2008年》中相关指标的数据。由于《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2009年辽宁科技统计年鉴》的论文数据均为2007年,所以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采用2007年的数据。

熵是应用于不同决策过程的评价或案例的效果评价时是一个理想的工具,熵可以度量获取的数据所提供的有用信息量,从而能够确定该信息所占的比重。在充分考虑创新环境、创新投入与产出和创新成果转化三大影响因素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客观赋值熵权法对辽宁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二)定量计算及结果分析

1.定量计算

(1)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计算各对象的综合评价值 。

通过以上定量计算得出辽宁及全国其他省区科技创新能力(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综合评价值及位次,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1)创新环境排名较高,但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和完善。辽宁省科技创新环境总体水平较高,但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辽宁省科技机构数和高等学校所属研究与发展机构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五和第二位,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数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分别排在第七和第十位。

(2)科技创新成果较多,但投入相对偏低。从科技创新产出指标来看,辽宁省科技创新成果较多,但是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少。从评价结果看,辽宁省科技经费筹资总额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在全国中排名分别为第八和第九位,相对于辽宁省科技创新的综合评价位次来看,投入相对偏低,低投入会制约了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低。辽宁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指标整体排名较低,某些具体指标远远落后于科技强省。

(三)分析与讨论

总体而言,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其经济发展地位基本一致,科技创新环境总体水平较高,但而科技创新投入较低,相对于科技强省的差距较大。科技创新成果较多,但转化能力一般。在创新主体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较高,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般,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较低。制约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其次是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人才建设。

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在提升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中的贡献比较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提升知识创新能力的作用较大,但对技术创新的贡献较小;企业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贡献薄弱。根据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可以把增强科技创新投入、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效率以及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作为主要的政策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沈菊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J]. 经济问题, 2005,(08) .

[2] 张克英,黄瑞华,朱爱辉.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在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分析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1) .

[3] 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上海统计, 2002, (08) .

[4] 张逾坤,吴见平,管连龙.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估及实证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 (01).

[5] 殷晓莉,王里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6, (06) .

[6] 荣飞,刘春凤.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态势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6).

[7] 唐炎钊,方旋,邹珊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估―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 (02) .

篇5

相关概念

1.创新2.0

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新一代创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模式的转变。创新2.0模式是知识社会中的新一代创新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它将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模式,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模式。[1]

创新2.0旨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创新的浪潮中,让每个人都能利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与周围的人共享创新知识,扩散创新理论与技术。

2.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

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是学习者在互联网上交流、互动的主要平台。它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集合了信息资源上传、审核、、个性化检索、资源管理、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是学习者存储知识、查阅知识、共享知识的重要工具[2],与传统知识共享平台不同的是,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提供了多种项目信息资源,学习者能够了解项目信息、学习项目经验、浏览项目成果,进而参与到项目中来,加强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丰富的知识、踊跃的讨论、实时的互动是其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若是空间内的成员积极参加知识共享,则可以使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成为汇集人气的平台,因此平台创建者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平台内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

基于创新2.0的创客知识共享平台资源类型及基本内容

1.资源的主要类型

创客知识根源于实践,它是创客通过创新、创造等一系列活动积累并不断地进行分析和反思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理论,这些信息资源有助于创客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如下表所示,创客知识共享平台资源通常可通过资源的属性、资源的载体以及资源的储存位置来进行划分。

2.资源的主要内容

(1)创客知识共享平台的信息内容

创客知识共享平台信息资源内容的建设主要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方面构成,其中,显性知识包括软件制作工具、硬件制作工具、科研资料等。隐性知识是创客知识创新的基础,因此需要通过激励机制促进用户将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这有利于平台信息资源的更新和积累。

(2)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的用户

学习者不只是资源的获取者,还是资源的组成部分,用户之间的跨界合作为协同创新提供了人力保障。

(3)创客知识共享平台的交互系统

交互系统由一系列的相关技术和软硬件构成,它对平台信息服务的完善及整合、信息交流的高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创新2.0环境下,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建设应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特点,?@样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传统的学习资源通常是一成不变的、相对滞后的,而知识共享平台上的信息资源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推送,并通过用户的兴趣爱好、操作习惯、知识水平等信息快速生成信息资源库,实现动态更新。具体来讲,有如下特点。

(1)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交互方式

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交互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资源丰富、操作方便等这些基础方面,它对用户表达出的各种细微感情都能进行更有效的识别,并对用户的潜在需求能快速做出理解及给予满足。时时感知用户需求的根本源头,解构用户行为之动机,并随之做出快速合理的应对措施。

(2)信息资源内容具有复合性

创客知识结构可称之为“T”型结构,这一结构由创客知识的横向展开与纵向深化构成。从横向来看,创客知识涵盖了学科本身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取得的理论知识以及亲身实践取得的实践经验。从纵向来讲,学习者要在许多相关专业领域达到或接近前沿,为其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创客知识的横向性与纵向性有机结合、密不可分。[3]

基于创新2.0的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信息资源建设

1.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资源建设的问题所在

(1)平台资源建设标准不规范

部分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在建设时将大量资金用在平台框架的搭建上,而其内在信息资源却未投入足够精力进行建设,有的是直接从网络上下载的,并无原创性可言。因为暂无规范的建设标准,所以各平台目前存在着内容重复度高、信息过时陈旧、精华知识缺乏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也使资源无法被高效地使用。

(2)隐性知识共享渠道受阻

隐性知识作为创客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者在常规工作、科研实践中通过自我创造和整理归纳形成的,这种知识具有私人性,不易精准阐明。隐性知识的特性阻碍了自身的传播渠道,限制了自身的传播范围,使得学习者很难将自身积累的隐性知识完整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学习者必须通过各种类型的交流沟通渠道,如学习团队、工作坊、经验座谈会等,来帮助隐性知识实现共享。但现今,大部分创客空间无法提供多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实践应用效果也不明显,且并无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虽然也有部分创客空间创建了自己的网站,但网站的整体利用率低,且在技术功能上无法进行开放式、交互式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这就无法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

(3)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匮乏

由于共享机制的匮乏,各创客空间只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自身平台的建设上,而忽视在建设的过程中与外部创客空间的沟通交流,致使各创客空间无法及时了解到外部信息,造成了各平台之间相似度高,资源内容重复性高,各平台之间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各个平台成了独立的资源孤岛。

2.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资源建设系统架构

创客知识资源建设由资源数据的管理建设、资源数据的服务建设以及资源信息访问的建设三个层次构成。资源数据生产、资源数据管理和?Y源信息服务在横向时间轴上组成了平台信息资源建设的三个关键阶段,其组成的平台信息资源体系结构如上图所示。

3.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资源建设基本方法

(1)整合泛在资源实现协作共享和跨界自造

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应根据以下三个原则进行打造:一是开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各类数字工具来进行产品模型的设计;二是协作共创,学习者在其中分享设计作品,开展产品共创;三是跨界自造,通过设计规划、电子信息、计算机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创客空间的自造,创客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更能收获跨界的实践体验和创新。[4]因此,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应具备很强的包容性,在资源建设时要整合多方力量,努力促进各学科、各研究领域的跨界合作,为知识创新提供条件。

(2)打通虚实空间实现无缝化按需学习

虚实结合的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个性化信息资源服务,让学习者的学习实现无缝化。学习者在知识共享平台上获取的信息资源,能够在实体创客空间中得到实践,并能够适时上传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学习者间的交流与反馈来评价知识的内化效果。[5]

(3)重点建设资源共享服务

通过激励机制促进用户主动分享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更新迭代。同时,也要建立汇聚、转化过程性资源及创意作品的机制和渠道,将学习者创作出的产品推向社会,促进学习者在实践环境下反思既有创造的不足和缺陷,以获得全新的更为贴合社会情境的灵感。

篇6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小散弱”向“高聚强”转变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简称:G20工程),就是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生物医药产业的底色就是创新。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要想让建立在新技术、新产品之上并具有战略意义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势必要改革、完善现有的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创新成本的最低化、成果转化的最快化。

北京市委市政府为G20工程制定了24字发展方针: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支持对象、贡献规模增量,其中第一条就是“创新工作机制”,明确了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

作为实施G20工程的牵头单位,北京市科委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重点在创新工作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第一,按照“一盘棋”的理念,建立相关部门协同作战的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条相对应的政策支撑链条,着力提升创新效率。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链条,涵盖了上游的产品创新、中游的药品生产和下游的临床应用,涉及科技、药监、卫生、人保等多个部门,只有部门联动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条链。为此,北京市科委与北京市药监局合作,共同建立“北京生物医药创新促进平台”,搭建新药审批绿色通道,监管部门提前进入新药研发阶段,及时给予服务,缩短了审批周期;与北京市卫生局合作,形成了“一品两规三剂型”的新型管理模式,使创新品种获得加分;与北京市人保局合作,推动了以重点企业创新品种为代表的医药新品种及时纳入北京市医保目录,在解决百姓健康需要的同时促进了创新。这些措施打通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效率,激发了创新的内生动力。

第二,针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量身定制服务措施,推行“一企一策”的服务模式。充分考量企业不同规模特点、创新能力、市场化前景等要素,把企业分为规模企业、潜力企业和引进企业,确定了创新实力强、研发投入比例大、具有一定产业规模或有很大发展潜力的100余家创新型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然后建立档案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并针对新版GMP、药品招标、企业重点实验室认证等具体问题定期召开协调会,制订实施支持措施,“贴身、贴近、贴心”服务好企业,使政策资源切实落在需求上、落在企业里、落在产业中。

第三,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并重,鼓励企业依靠创新实施“大品种战略”。北京市科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企业把重视科技研发、加大研发投入作为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有计划、成系统、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等专项。在科技计划组织方式上,采取公开招标、邀标、择优委托和稳定支持等多种方式;在经费安排上,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政府资金股权投资等不同形式,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同时,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平台搭建和标准创制活动。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重。顺应市场需求,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结合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与有关区县携手,为生物医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投资大、设备全、水平先进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不可或缺,但又远非一家企业所能为之。市科委携手创新企业聚集的大兴区(亦庄)和昌平区,共建以大兴(亦庄)生物医药基地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一南一北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生物医药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两个区域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篇7

更新观念,科学规划人才发展

改进和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应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管理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

一是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无论什么样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宝贵的第一资源。得人者兴,失人者亡。领导干部要经常自警自省,养成爱护人才、保护人才的品德,切不可嫉妒人才,埋没人才,浪费人才,要有埋没人才有罪、浪费人才是过的自责心理,自觉做到珍惜人才,保护人才,用好人才。

二是更新人才标准观念。古人云:“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任何人既有长处,又有不足,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圣人”,关键是要看主流,看本性,看其发展潜力。一个优秀的人才群体,应该是善于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效能整合的统一体,既要有帅才,又要有干才;既要有各方面都平衡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又要有掌握某项专门知识或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一定要坚持辩证的、发展的观念,关键是要做到扬长避短,用当其才,防止将人才标准简单化、片面化。

三是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早压担子早成才,人才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把人才放在适当的岗位上去锻炼,则是加快人才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给人才一个施展拳脚、经历风雨的舞台,使之在其位、谋其政,使其在独立应付各种复杂问题中不断地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四是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购买,而技术能力和技能水平是不能购买的,在人才培养上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按质检行业的人才要求,有步骤、分层次地引进培养。福建省纤检局领导班子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和研究讨论,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分阶段制定出人才开发规划,把规划落到实处。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标准,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考核依据,大力吸收和引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进一步发展积蓄后劲。2010年以来共引进本科以上人员40余名,目前人员结构为博士3人、硕士62人(含在读)、教授级高工3人、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38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77%以上,拥有国家标委会专家委员6名,完成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科研任务,建成了一支专业结构较合理、年轻有活力、后备力量充足的人才队伍。

畅通人才培养渠道,促进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近年来,福建省纤检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投入,构筑职工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的组织”,改变只注重人才的知识继承和积累,忽视知识创新和能力开发,同时抓好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开拓的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内部交流学习。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为不同类型的员工提供有效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促进人才潜能发挥。近几年福建省纤检局以讲座、座谈会、质量分析会、技术研讨会等形式组织各项培训,仅2012年培训人员近千人次。

二是促进对外合作交流。与东华大学签署了工程硕士生培养、东华大学学生实习基地、专业硕士培养基地等合作协议,推进员工学历提升工作;与闽江学院签订了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合作备忘录,多名高工以上人员被聘为校外导师和兼职教授。福建省纤检局还与院校双方多次进行了讲学交流,并派出技术骨干赴省内外同行实验室开展学习交流,共同探讨了标准化工作、科研项目及现代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合作事项,为培养既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具备应变市场的创新能力的通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安排驻厂跟班学习。安排员工到服装厂、纺织厂、印染厂等企业进行驻厂跟班学习,拓宽职工眼界,提高员工实践认知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制作视频教程。自编、自导、自演,把关键和常规检验项目的操作规范制成视频教程,供新员工学习培训和规范操作。

五是推广导师工作制。制定导师工作制暂行办法,对导师的任职条件、职责要求、选聘程序、评估、奖励以及被指导对象资格条件和申请程序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指导期内的学习和科研目标。目的是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工作质量,加快人才培养的进程。有6人获导师资格,14人成为指导对象,培养研究型的技术人才。

六是进行基础知识测试:每年举行基础知识测试,既是对全体技术人员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摸底考查和集体的检阅,同时也将作为福建省纤检局辅助岗位员工竞岗考核的重要依据,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测试中查找差距和不足,通过进一步的培训和学习,在强化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整体检测水平。

七是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加强岗位竞争意识,查找自身不足,在关键环节开展了岗位技能竞赛,从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考核员工的岗位技能。

建立用才新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创业,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建立“选人有条件,上岗有职责,竞争有规则,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用人制度体系和“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动态用人机制。

一是竞聘上岗,以才度用。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打破旧的用人观念,打破身份的观念,近年来每年都开展一到两次管理岗位竞聘,20名骨干通过竞聘走上管理岗位,实现“因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以岗定薪,动态管理”。

二是挂职锻炼,锻炼提升。先后派出4名技术骨干赴晋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挂任副局长、局长助理,到波泼时尚服饰开发有限公司等挂任总经理助理职务。到企业挂职为年轻干部融入基层、经受磨炼、展示才华和增强能力提供了机会,搭建了舞台。选派直属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到企业挂职,是人事制度的又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长远之计,它进一步拓展了干部培养渠道,为福建省质监系统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营造氛围,鼓励创新。建立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允许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让具有真才实学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先后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员工学历教育管理办法”、“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导师工作制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建立起“木秀于林,风必助之”的良好“养才”环境。

四是搭建平台,促其成才。三年来我们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标准进行检测设备选型,不断扩大检测范围和检测项目,通过“老带新”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和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提供机会参与到科研工作、标准化工作,承担新项目的开发应用,并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年轻同志担任项目带头人。科技研发工作呈现数量和技术含量逐年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也使一批学习能力强、有创造力的员工脱颖而出。2012年,福建省纤检局在总局科研项目数居全国纤检系统首位,并荣获“科技兴检三等奖”和“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等10余项科研和标准荣誉称号。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是需要关心和爱护的,并且要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认识人才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以宏伟的事业凝聚人才,以健康向上的文化凝聚人才,以有力的保障凝聚人才”的和谐氛围。

一是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委关于落实博士、高工等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经常关心并解决人才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尽可能创造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为人才成长创造优越的条件。

二是在工作上尊重他们。引导干部要有识才水平、容才之量、爱才之心、恤才之情、赏才之能的风范和胆识,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鼓励创新、探索和超越,倡导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容失败,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以公平、公正、公开求得理解和支持,组织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篇8

10月13~1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于第5次参加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Intertextile Shanghai Fabric,在三大主题展区(流行趋势空间、新技术创新空间、可持续发展专区),向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500家面辅料供应商,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全面推广“绿色制造”路线、工具和创新技术,推进行业企业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与全球纺织供应链的绿色发展。本次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从行业和公共服务角度,突出“创新性”和“公益性”,集新材料、新面料、新技术三大主题于一体。

打造“绿色制造”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

2015年“新技术创新空间”位于5.1号馆,展示面积达470平方米,共邀请了28项近年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同时,在展会现场还举办以“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交流”和“纺织新材料推介”主题交流日活动,开展技术交流近二十场次;在静态展示区,全面展示近年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纺织之光”公益活动项目、纺织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就展示,与纺织专业观众和展商进行对接和交流,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科技创新是纺织服装行业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驱动力,此次以“绿色制造”为主题的展会行动得到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的支持,共同重点打造科技创新空间InnoTex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主题展示和展会互动,重点从“可持续创新”、“有害化学物质管控”、“环境信息披露”三大议题展示“绿色制造”的趋势、技术路径和合作机会。“绿色制造”主题得到全球19个市场领导品牌组织“ZDHC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缔约品牌组织”及各品牌代表的积极响应参与,并在新技术创新空间与业界开展互动交流。

展会期间,中纺联社责办、中纺联科技部、ZDHC品牌组织共同开展了四项“绿色制造”主题活动,包括“为‘绿色制造’主题点赞+签名”,“可持续创新技术目录”业界意见征求,“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控信息交换系统试点招募”,和“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交流活动日,欢迎行业企业和各利益相关方的莅临展位参与和支持。

“新技术创新空间”展示科技可能性

今年在新技术创新空间展出的28项技术成果,都是近三年来荣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主要展示纺织新材料成果和纺织可持续发展技术两个方面,这些新技术和成果展示特点鲜明,令络绎不绝的参观企业印象深刻。

纺织新材料成果突出新型化学纤维产品、新型纱线产品,以及纺织功能性新面料等。主要参展成果有:青岛即发集团的新型壳聚糖纤维及产品、江苏奥神公司的聚酰亚胺纤维及产品、上海德福伦公司差别化纤维及产品、张家港中孚达公司的牦牛绒纤维制品、泉州海天的高蓬松摇粒绒面料,嘉兴天之梦公司双面丝绒面料,厦门三维丝公司的氟/醚复合材料,浙江荣盛石化、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鲁泰集团、如意集团、旭荣针织等企业也将带最新的产品进行展示。

纺织可持续发展技术成果突出现代纺织服装生产中影响资源和环境类的源头控制、末端治理及循环经济类技术成果;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工作条件的纺织生产监控和管理技术;影响消费安全的防控类新技术成果。主要参展成果有:苏州大学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江苏丹毛公司的羊毛植物染色技术、龙之族公司的发泡涂层技术、宁波大发化纤的废旧纺织品再生技术、张家港三得利公司的纱线连续涂料染色技术等近十项成果进行展示。

在“空间”活动现场开展主题交流日活动,其中,“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交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纺织新技术介绍,纺织科技创新实现纺织社会责任专家论坛。“纺织新材料推介”主题交流日活动内容包括:纺织新材料推介、纺织新材料应用研讨交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