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7:05: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22-01
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员在基本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进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的集中实践环节。但目前来看,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论文整体质量。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更好地解决它们,使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2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作态度不端正。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训练。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需要,更是培养目标的需要。可是,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重视。相反,有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马虎应付,存在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学生则存在惧怕心理。因为除了完成一般毕业论文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以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用全英文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成人业余学生,没有能力用英语来写论文,因而缺乏相应的自信。
1.2 论文观点不明确,叙述多,论证少,类似经验总结。
由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既要检查学员的语言水平,又要考察论文内容,因此对学员论文的新颖性要求不高,但一定要求观点明确。有的学员在Introduction 部分写了不少的字,但不知道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例如题目为"O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the High School"的论文,作者在开头部分讲了"In a word, English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iddle school. I will discuss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ccording to my teaching experience."看了这些内容,大家认为他下面要写的是经验和心得体会,至于主要观点是什么,读者依然不明白。这种不能明确论点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符合规范的。
针对以上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2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教育方向)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具备学术性(scholarly)、创新性(original)、规范性(formal)这几个毕业论文的基本特征外,还具备了英语教育方向的独特性:即职业性(professional)和过程性。
具体来看,本科英语的毕业论文设计分为问题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报告几个阶段。学员的研究必须针对其课堂中确确实实反映出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要求;实施阶段必须严格监控,保证有一个月的实施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如实评估;项目报告,也就是最后的论文必须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要体现指导过程。
3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论文写作实践环节的措施
根据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及学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措施。
3.1进一步提高本校指导教师、外聘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3.2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为依据,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针对论文写作环节有一本专门的指导书《论文项目设计》(顾曰国主编,外研社出版),但是以往由于各种原因,我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笔者建议应该由专门的老师系统的讲授这门课,让学员了解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论文的特点及特殊要求,从而避免把普通高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与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混为一谈;同时,通过讲授这门课,让学生熟悉英语论文写作流程,明确英语论文写作规范,少走弯路。
3.2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学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中要加强基础语法与句型的训练,加强词的词性、用法、搭配等的学习。辅导教师则可以通过加强对《高级英语写作》这门课的面授辅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涉及语言文化课程的面授辅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跨文化交际》这门课中就有很多)把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结语。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实施过程,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学员毕业论文写作的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只要指导教师能帮助学生端正论文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的目的,建立积极的撰写心态,同时合理地指导学生选题,安排论文撰写时间,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开放教育本科英语阶段的论文写作的质量一定能得到大的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也一定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本方向涉及学前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1.幼儿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观察、分类、运用时空、确立关系、数量化、测量、实验、解释数据、下定义等)培养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2.幼儿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其获得方式研究 3.幼儿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其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4.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6.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7.幼儿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研究 8.幼儿自我概念获得方式的研究 9.不同依恋关系的幼儿入园适应教育方案研究 10.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 11.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干预方案研究 12.婴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13.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14.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研究 15.幼儿交往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
(三)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 1.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3.幼儿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研究 4.0-3岁幼儿的健康教育研究 5.农村幼儿的健康现状与教育研究 6.幼儿户外体育锻炼研究 7.幼儿体育与幼儿安全研究 8.幼儿园保健老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9.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 10.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特点及其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11.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实践研究 12.以情境为导向的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四)幼儿园的课程 本方向涉及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策略,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等研究。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审核与监管研究 2.幼儿园课程评价与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3.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4.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5.西部地区农村学前一年混龄教育课程研究 6. 幼儿园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研究 7.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 9.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 10.幼儿园课程管理研究 11.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 12.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运用动态评价指导幼儿学习的研究 14.整合观念下各领域教育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研究 15.各领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
(五)游戏与玩具研究 幼儿园游戏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发展,游戏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教玩具的开发与利用等研究。 1.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 2.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3.游戏资源及其开发的研究 4.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性游戏研究 5.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游戏中的幼儿学习、发展评估与教育支持研究 7.不同年龄班角色游戏中模拟实物与替代物作用与效果的比较研究 8.不同结构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行为的关系研究 9.结构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与游戏中的数学经验研究 10.沙水游戏的辅助材料投放与游戏中的科学经验研究 11.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适应性策略研究 12.幼儿文学作品鉴赏与表演游戏的开展研究 13.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14.益智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的关系 15.幼儿合作游戏的年龄特点及其促进研究 16.农村大班额背景下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17.混龄幼儿共同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18.幼儿自发游戏的观察、支持与引导研究
关键词:播音主持;教育模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13-02
本科音乐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与平台,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知识学习,而且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与个人内涵修养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当前本科音乐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当前的教育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也只有发现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认真分析,才能寻找到正确的改革探索策略。
一、播音主持专业当前的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节目影响着千家万户,影响着数以万计的观众,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是很重要的。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是同人才质量成正比的,高质量的人才是创作高质量节目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各个高校培养的播音主持人才的素质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对于这种现状,我们只有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去寻找问题。
(一)理论知识培养的内容单一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它为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撑。因此,在任何学科专业领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完整的知识系统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像播音主持专业,它虽然是以语言表达艺术为主要学习方向,但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播音主持人员要想把工作做好,他还必须拥有广泛的知识面,特别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学、历史、社会学、经济等各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但是本科音乐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于学生专业课的培养上,这样太浪费教学资源和学生的时间了。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压缩如播音发声、普通话的训练之类的专业基础课,而增加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内容,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现状落后于业界的需要
首先,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由于播音主持院校的快速发展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本科音乐学校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重大的,必须打造出一支教学能力很强的教学团队。现在有的高校甚至聘用非本专业的教师,目的是为了解决播音主持专业师资力量短缺的现象,这些老师可能出身于中文、艺术等专业,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特点、学生现状以及业界情况根本不了解,更谈不上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根据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业界的需要。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当前的播音主持教学也是落后于业界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科音乐院校在与业界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业界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很多学校唯一的了解业界需求的方式就是通过每年学生的就业情况,而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院校组织了解人才培养上出问题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调整。况且,在高校内部,对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的变动上具有一定的惰性,任何一点内容的变动都需要各级领导的同意才可以,这就造成了“按部就班”的教学现状,这也是播音主持教学落后于业界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生缺乏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不仅是一个大学堂,而且是检验人才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像播音主持专业这样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是如此,然而,由于学校资源的限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生活与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使他们缺乏有效地社会实践活动。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一直以来学校的教师都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以学生教育为目的与社会事业单位、企业团体的沟通与合作仅仅局限在请一些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或者媒体从业人员进行简单的知识讲座,这也是人口头的描述,与教师的讲授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其次,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他们刚刚从高中校门中走出来,很多人经受高中炼狱般的生活,觉得自己在经受了高中学习的压力折磨后,不想再下大工夫来学习,认为现在该是好好休息的时间了。而且凭借自己的社会经验、社会阅历与社会关系,他们也没有能力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因此,不少学生在学校内仅仅是安于现状,而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此外,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是不错的,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要吃苦耐劳,而且要看别人的眼色办事,现在的学生养尊处优,很少能够忍受这些气,这也是学生不情愿参与社会活动的原因之一。
最后,从社会媒体单位的角度来说,这些播音主持专业的实习生没有实践经验,更没有镜头感,而且在校学习的东西可能太过于基本、落后或者单一,而无法满足实践活动需要,更何况实习生大都是学校里的学生,实习单位也不情愿让他们去一线干一些累活。因此,便给他们安排了一些轻松的事情,这无形中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习水平。
(四)精英人才培养趋向于大众化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媒体传播范围与传播效果的不断提升,为了营造正确的社会观与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道德氛围,播音主持人员的工作职责已经打破了传播的播、报的任务,而向着更深层次的新闻播、报、评的方向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从业人员不仅是外貌好,能说普通话等基本条件,而必须具备这一领域精英人才的特性。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完成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一方面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在减少,而各高校招生的数量居高不下。从目前各高校的招生情况来看,其对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在逐渐降低,而人数却在逐年递增,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大众化的教学模式,而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结果造成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不仅缺乏个性化色彩,而且连本专业最基本的东西都无法掌握,更不用说培养出精英式的人物。随着社会大众欣赏品味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媒体对于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镜头效果与普通话水平要求越来越低,因此,很多人才并不是出自播音主持专业,而是从其它文学、体育、艺术表演等专业引进过来,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各大高校的深思,从生源素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等方面下足功夫,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
总之,以上是笔者发现的当前本科音乐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还是其他各类学校播音主持专业存在的通病,需要采取措施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包括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郑晓燕.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办学现实问题及对策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月第29卷第5期.
[2]蔡贺.播音教学实践课程现状研究[J].甘肃科技,2009年10月第25卷第20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讲解、课堂作业和期末考试来评价成绩,使学生处于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被动局面,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出现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
1.学位论文大量抄袭,研究方法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严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设计和完成科研工作的一个综合表现。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其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过于简单,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内容了解不全面。加之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及成绩评定标准过于宽松,个别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大量抄袭原著文献,将教科书的内容、网上下载的文章和已毕业学生的论文等资源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调查中发现,采用文献综述和总结性评述类的约占51.2%,通过课题设计,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撰写的有价值的论文很少。由于本科阶段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足,使体育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反省,用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投稿论文选题不当、写作格式不规范。投稿论文是研究者将科学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一种形式。与学位论文相比,其审查通过的标准和条件会更加严谨、更具科学性。在投稿论文中因存在选题不当、题目大而空及写作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使体育学术期刊对稿件的录用率低至10%,体育类核心刊的录用率更低仅为5%左右。而且,不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甚至体育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中也存在应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类似缺陷和不足。
3.申报的科学研究课题缺乏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目前,各级体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种类及数量不少,但由于课题申请者所掌握的国外文献不足、信息交流少、学术视野窄、不了解各学科前沿动态、选题仓促及科学研究方法不当等原因,有不少选题重复、内容缺少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实践价值和经济效益不高等现象。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的课题设计质量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评价不高。科学研究能力反映一个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也是评价高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汪元榜对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教师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及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满意度均达到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的满意度还不到34%。本科生认为自己科研能力好的只占11%,近90%的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5.课程内容严重老化,开设的时机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目前,我国22所综合性大学的多数体育专业研究类课程开设时间较晚,除几所学校在三年级第一学期之外,普遍都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或者四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科研方法课。而且教材内容严重老化,主要罗列各项内容的一般操作方法,还达不到技术的层面,可参考的专著和书籍也少。最为明显的是,在国外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专著,体育专业研究生及体育科学研究者必读的Thomas和Nelson合著的《ResearchMethodsinPhysi-calActivity》一书,自1985年以来已第4版,而国内还未见该著及相关内容的翻译与报道。以致对国外前沿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充分,体育科学研究很难与国际接轨。
二、实践性教学过程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作为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评价学生体育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熟练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课程。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时数等具体内容,对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和系统整合,可使实践性教学成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
1.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2学时,因尚无实践课程时数,在课堂讲解中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对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部分作为课外作业来编排。实践性教学的实际操作部分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依据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32学时内将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单独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课程结束后利用课外4周时间,将全部内容系统的整合和融会贯通,形成实践性教学模式。
2.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模型。实践性教学过程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至参加论文报告结束。其具体过程可包括学生寻找问题、设定问题、检索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及写出论文等内容。同时,全班同学也参与每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互相提高,使课程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互动平台。另外,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给予认真、切实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完成的科研论文不仅包含科学研究的因素,而且写出的论文符合科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规范。
3.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写作论文的系统训练,大多数学生在了解本课程分解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课程全部内容的有效衔接和使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论文写作过程,学生不仅掌握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规范,而且也学会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报告的形式,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训练。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他们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学会阅读论文、设计研究计划、撰写论文和报告论文。另外,参加学生论文报告会的教师也认为,本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创新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建议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体育教育专业2年级蒙语授课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目前,许多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水平还不高,对体育领域相关内容的了解不足。为此,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层次,还不能升华或转换为具体技能。因此,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每个独立单元内容变得更加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了解和熟练掌握不同单元的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为各单元内容的整合和相互衔接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和程序,将课程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链接,课堂讲解与实际操作同步实施,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更加透彻,明确重要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熟悉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提高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能力。
2.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尚无蒙古文教材,采用汉语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对汉语水平不高的蒙古族学生来说,首先遇到语言这一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蒙汉语双语教学,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学会阅读相关科学研究的汉语文献。因此,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计算机蒙古文软件普及率不高,撰写蒙古文论文存在文字输入及编辑等困难,学校图书馆应免费提供计算机蒙古文文字处理软件等相关操作平台。
3.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体育相关领域蒙古文论文及参考文献甚少,加之缺乏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学生检索文献还需要传统的图书馆文献检索,费事、费力,又不全面、不系统,为论文的写作带来不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收集蒙古文文献,还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在CNKI等学术网站检索论文的方法。对此,学校图书馆应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
4.增设论文写作课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实践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理解课程相关内容、熟练相关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其应用本课程所学内容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本课程开课前,可增设“论文写作”课程,通过有效的论文写作训练,使他们的论文格式及内容的表述更加科学和严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让学生撰写论文的教学形式。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及文献、整理和分析资料、依据科学论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通过公开的论文报告会评定成绩。
(一)本科生导师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体育专业人才,并以此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始终是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价值观之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要实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内在价值,首先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方面的多样化,是当前经济社会 发展特征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上也要多元化。许多学者也将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体育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运动队、学校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专业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也充分体现了体育院校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然而,现有的体育专业教学多采用分班级或专项的理论与技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不同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性格牲征以及发展需要。因此,在保证体育专业人才必需的基本规格的基础上,推行蕴涵因材施教理念、以个别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本科生导师制,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学分制尚未完全化的缺陷,减少“齐步走”、“一锅煮”的模式化弊端,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体育工作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多规格人才,满足运动队、学校及社会 体育领域等众多部门对体育专业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本科生导师制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体育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
作为高等教育的固有价值之一,促进个人发展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形象表述,也是体育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部门尊重学生价值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来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的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许多“90后”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更加明显。此外,体育专业的本科生还有着普通高中、业余体校、武校甚至武术世家的家庭教育等不同的教育背景,其对体育专业的职业精神、文化内涵与道德规范等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体现了相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差异性、个性化特征。然而,目前以分班级或专项为主的理论与技术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工具性的教学内容束缚了体育专业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程式化的教学组织抑制了其对理论与技术自由探究的空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其技战术创新思维的生成。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在指导的内容上的针对性、组织上的灵活性、方法上的多样性,可解决“教”的给予与“学”的需求的矛盾,是造就个性化体育专业人才的有效制度和途径。
二、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同国外一些著名大学所采用的本科生导师制相比,我国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初始阶段。从推行的广度、深度来衡量,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仍不规范、不成熟。本研空从制约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因素出发,分析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面临这些因素是否能有效实施解决手段,从侧面探讨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
(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定位问题分析
制度定位模糊是我国体育院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众多体育院校对本科生导师制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位:①借用英国对导师制的定位,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②作为学生管理与教育制度;③作为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咨询制度或顾问制度;④作为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常规形式的重要补充;⑤作为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⑥作为帮扶困难学生的服务制度等。本科生导师制是否是一种教学制度?若是,其与学分制是平行的制度,抑或是学分制的一种补充?本科生导师制是课程主渠道、课堂主渠道、课堂主阵地的辅助形式,或是与其享有同等的地位?本科生导师制是思政教育、管理或服务制度,或是集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是具有管理职能的制度,或是不具有管理性质的纯指导性制度?上述因素的混淆不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许多体育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然而,国内许多体育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开办体育专业所实施的管理模式已经具备了解决以上问题的良好基础。在现行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管理模式下,应给予本科生导师制以下三方面的定位。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的关系。本科生导师制不具有教学管理性质和功能,也不是检验“教”、衡量“学”的标准体系。因此,本科生导师制不享有与学分制同等的效力,只是学分制下为减少由混学分、凑学分引起的选课盲目性、片面性,为满足弹性学习、自主发展需要进行的重要补充。第二,本科生导师制与班主任、辅导员制的关系。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而本科生导师主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一些工作,在职责上不能越权、包办和替代。第三,本科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关系。任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注重理论与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学位论文等。本科生导师不能完全仿效研究生导师。普通体育院校对其进行了特殊的定位,北京大学将其定位为顾问导师制,浙江大学明确规定本科生导师不直接承担教学责任与管理义务,只是对教学管理的补充。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可作以下定位:导师对学生在理论与技术的广度、深度发展方面负有指导的责任、兼顾学分制下技术与理论课程选择的指导,并协助开展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二)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的问题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缺失,是许多体育院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许多体育院校中,作为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双主体,两者的关系往往是松散的、自由的,类似于学习伙伴,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在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建立校(院)、院(系)、高水平运动队与裁判队伍等多层面的组织领导体制,创设适合体育专业的运行机制。在指导关系的确定方面,可根据导师的资历、技术、裁判、理论和教学水平与学生的特点,通过双向选择来确定指导关系,而不是“指腹为婚”、“组织安排”的导师确定方式。在双方的联系方面,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定期安排固定的交流时间,地点和内容而定。此外,还可采用专项课课堂、运动队训练、运动会栽判合作等方式增加指导和交流的机会。在导学管理考核方面,可融导师自我评估与学生、院(系)、督导组、与其他运动队教练员、裁判员考核于一体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导师与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
1.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
2.面向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3.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金融本科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探索
4.对开放教育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5.应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6.新建金融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选择
7.浅谈金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8.大类招生:理工科院校金融本科培养的新模式
9.卓越金融本科人才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10.以就业为导向,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1.基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金融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12.浅谈当前我国金融本科教育的有效性
13.独立学院金融本科教学方法研究
14.浅析金融危机下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5.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
16.科林·贝克教学模式在金融本科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17.基于校企合作构建金融本科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8.新建应用型金融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9.提高开放教育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0.创新型金融本科教育模式优化与机制完善探究——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为例
21.台湾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的借鉴——基于台湾东海大学与福建江夏学院金融本科教育的比较
22.基于岗位需求的金融本科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构建
23.对金融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4.校企合作形式下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5.金融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26.汽车金融本科专业的开设必要性分析与人才培养计划初步设计
27.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8.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29.高职金融本科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30.普通高校金融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探析
31.对金融本科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32.综合性大学金融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33.美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4.高校金融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35.构建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实践分析
36.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37.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8.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卓越金融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39.本科教学中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内容侧重的探讨
40.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41.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42.论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内容改革
43.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44.基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
45.英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46.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47.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思考
48.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49.基于SWOT分析的工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50.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1.金融专业本科教学操作化需求趋势及改进
5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教学改革
53.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54.商业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5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特色建设初探
56.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和教学改革——以应用型地方财经院校为例
57.试行指导性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开办金融本科试点实践的思考
58.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
59.金融危机背景下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60.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思考
61.基于R语言的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62.基于学生能力成长的“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深化与实践——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类本科专业为例
63.完善教学设计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国际金融》教学设计为例
64.以专业为导向构建金融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数教学体系——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
65.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内容侧重和教学法的选择
66.金融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改革设想
67.“应用型科研”: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再探索——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68.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69.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70.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71.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72.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73.“证券投资学”在研究型大学本科金融专业中的教学探讨
74.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
7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推行开放型教学模式探讨
76.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
77.民办本科院校《网络金融》微课开发困境和策略研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探讨
79.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选择
80.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哈尔滨金融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81.“3+4”分段培养的“2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研究——以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为例
82.金融国际化环境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路径
83.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84.金融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探析
8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合作办学的瓶颈及应对
86.金融会计本科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87.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探讨——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
88.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89.论顺应本科教育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调整
90.《金融计量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与优化研究——基于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
91.应用型本科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
92.金融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3.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的转型与变革——以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94.金融数学本科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95.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
96.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97.浅析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及优化路径
98.闽台高校本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存在问题与对策
99.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100.关于金融统计学本科教学方法的思考
101.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102.问题式学习法在本科《公司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
103.浅析本科金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104.新建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金融知识体系构建与教学
105.金融专业本科层次全英教学模式的探讨
106.金融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优化设计
10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108.复合型人才培养融入金融数学本科教学
109.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0.财经类本科院校《公司金融》教学与经济学基础教育
11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基于哈尔滨金融学院学生体育行为分析的思考
112.面向21世纪金融本科教育改革刍议
113.浅谈影响新建本科人才培养与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以哈尔滨金融学院数学教学为例
114.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115.《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116.地方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117.山东省在校生自考本科金融专业课程培养方案设计
118.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9.地方本科院校新办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12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121.金融危机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
122.新建本科院校系部科研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为例
1993年国家体委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5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拉开了序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发生改变,群众体育的组织方式多样化,有的选择健身俱乐部、有的选择广场舞、有的选择健身协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国家急需培养大批技能全面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健身指导人才的急切需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在社会的迫切需求和国外大众体育的启迪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创办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部分高校开拓性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在专业设置上大胆对传统体育专业进行改革。提出“以师范体育专业为主,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实践的办学经验积累,部分体育院校与重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都相继开办体育教育专业的延伸专业,如体育康复、体育保安等,给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专门的社会体育人才。部分院校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时间:天津体育学院(1993年)、上海体育学院(1999年)、成都体育学院(1996年)、湖北大学(1999年)、山西大学(1998年)。开设了体育康复、体育保安等专业,在当时还未规范的情况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雏形初现。高等师范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萌芽期的主要特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各行各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洗礼,传统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主要以培养师范专业教师为主,市场化的社会对非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超过对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健身需求,在经济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一些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率先开始试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非师范专业体育人才。但是此时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并无先例可以借鉴,参考国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经验,各高校只能自己摸索发展。其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体育和健身人才为主;课程体系以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课程为支撑;师资以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
四、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开办情况
1993,天津体育学院与国家体委群体司合办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机构——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科研所,承担了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任务。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对不同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天津体育学院在国内率先探索论证、创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科)。1994,原国家教委批准在体育学专业目录中增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试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天津体育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设立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高等体育院校。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程与教材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于1997年,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中被批准为正式本科专业,是全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创始者,同时也为我国其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建立提供了最初的办学模式和思路,为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本专业本科学生修业年限为4年,将在4年内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实践、论文等学业任务,为深化专业教学与社会接轨,专业课的设置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逐年调整,主要专业课程有: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器械健身、健身健美操、高尔夫、网球、水中健身、瑜伽、街舞、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等。
五、天津体院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
1.确定了为体育健身市场服务的专业方向,专业定位与发展顺应了体育健身市场需求。
2.通过改革与建设,使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准确、更符合社会需求,构建出了一套符合社会需求、科学合理、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3.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更趋合理,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更加符合并适应社会需求,师德和教学与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进一步得到优化。
4.实践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功能作用。
5.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在本领域就业率、就业层次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运动康复专业 核心课程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前言
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医学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为主,培养目标是康复医师?目前,我国康复医师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临床上执行治疗方案的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却发展缓慢?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全国部分高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希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专业的人才?本次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希望为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由两类人群组成?一类是来自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10所体育院校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3所医学及师范类院校的相关专业负责人,共计26人;另一类是来自西京医院康复科(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实习基地)、陕西康复医院康复科、陕西省兵器工业部521医院康复科等5所医院的康复科主任和教授,共计12人?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运动康复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以及相关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资料等;第二,专家访谈法。与近几年在教育部撰写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的8名专家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第三,问卷调查法。对多所体育类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毕业考核环节、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期望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专家访谈结果
8名专家都认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环节应该加强,应结合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运用康复知识的能力?截至目前,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人数达145人,专业师资力量配比、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在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实践性教学对运动康复专业至关重要,如何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全国各院校的学缘结构和办学特色不尽相同,各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方案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PT、OT师的职责、残疾运动员的医学分级、心脏病的康复、膝关节损伤的康复、骨科康复新技术新理论等是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对就业趋向有指导性意义的内容?
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基础科目(包括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应用性专业科目(专业基础课)、专业性科目(核心课程)等几个部分,其中每部分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教育平台开设专业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包括物理疗法技术学、肌肉与骨骼临床康复治疗学等几类课程,同时增加实训环节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实习长达半年,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见表2)?
在对比开设康复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结合西安体育学院开办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制订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研讨团体,拟定了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以及相关学时的分配比例等?人才培养计划强调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同时强调了限选课和专选课的教学,分别以50%和15%的比例进行合理设置,并增加了临床医疗和基础医疗的课时。同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以1:1的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其中适当增加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此外,实习基地均为市级三甲医院的康复科室,同时编制了完整规范的教学实习指导大纲,并配以系统的考核方案?从2012届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来看,预期的培养目标并未达到,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调整与改革?改革思路如下:第一,准确把握教育定位,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第二,正确制订评价体系与标准;第三,毕业考核形式多样化,重视实训操作?
4. 结论
(1)在对多所开办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调研之后,笔者发现,由于西安体育学院地处西北,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明确的就业范围就是在西北五省各级医院的康复科。
(2)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虽然教育部在编写专业大纲时已经划定一定的核心课程范围,但应根据各院校特色保留基础内容,凸显特色课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就是西安体院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特色?
(3)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新培养方案的毕业考核要求中应将毕业论文改为围绕医院大病历的毕业设计?
(4)结合我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行核心课程的设置,增加实习时间,将原有的10周实习时间增加至24周?
参考文献:
[1] 雷桂成:《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方向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8卷第1期,第103-105页。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 http://,2008?
[3] 喻洪流、胡秀枋、沈力行、钱省三:《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教育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10卷第44期,第182-184页。
[4] 黎健民:《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5卷第4期,第71-73页。
[5]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7卷第4期,第1-5页。
[6] 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5卷第1期,第96-98页。
[7] 刘政治、黄岩松、陈卓颐:《中医康复专业发展的前景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0卷第3期,第95-97页。
[8] 戴红、卓大宏、卫波:《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第18卷第12期,第739-742页。
[9] 陈卓颐、罗治安:《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卷第2期,第8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