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课堂教学五步法8篇

时间:2023-06-20 17:05: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五步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五步法

篇1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是一套学用结合的新教材。新教材采用听说领先的结构功能教学,图文并茂,语言 地道,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它使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必须改 革传统的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新型的课堂教材结构 ,笔者认为采用五步教学法,是最佳选择。

    一、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五步教学法符合认识规律

    从哲学角度来说,“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从理性认 识到实践的辩证途径实现的。”五步(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教学法中,“介绍”这个环节就是教 师将新的语言知识示范表演,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操练”这一环节,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 一次飞跃;然后以“练习”这个环节,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 程的第二次飞跃;最后巩固阶段,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认识规律告诉我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往 往是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五步教学法遵循的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认识过程。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必须经过语言环境的过滤,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运用,否则就看不出其语言功能。书上的文字和老师的讲解,只是语言知识,把知识化为能力,要经过反复练 习才能掌握,语文能力是培养出来的,五步教学法提倡把每节课大部分时间(大约35分钟左右)交给学生,让 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言语操练中学习言语并形成熟巧。

    2、五步教学法符合语言习得规律

    美国语言学教授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论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外语学习理论,他提出关于外语学 习的五个假设:[1]习得是无意识地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近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2]自然习 得时,学习者是按一定的可以预见的顺序学会语法结构的;[3]习得在外语学生中起主要作用,是形成流利地运 用外语的能力的关键途径;[4]主张外语教学的输入,即学习材料应该超出学习者的现有能力(i+1,而不是i ),因为只有当学习材料含有略微超出现有水平的语法结构时,习得才会产生,但学习材料必须是“可理解的 ”。[5]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动机强烈;信心十足,自我感觉良好;心情轻松,焦虑程度低),才 会产生真正的习得。

    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与语言习得规律完全吻合的,例如教材中语言材料的选择与编排,以及学以致用的 教学目的。五步教学法的课堂结构形式更是符合习得规律。克拉申认为:流利的口语是不可教的,只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自然形成,课堂上大量的操练和练习,不就是为语言的习得创造条件吗?另外五步教学法教学形式生 动活泼,灵活多样:对话、表演、唱歌、游戏,就是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感过滤”的学习环境之中,去学习 可理解的、有趣的(i+1)学习材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场所。

    3、五步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

    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与西方国家的学习者不同:[1]中国学生普遍缺少语言环境,因 为我国是单一语种的国度,平日学生除了汉语外,很少接触外语;[2]学习材料来源有限,主要局限于教师和教 材;[3]进入青少年期的中国学生,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的“语言习得机制”逐步丧失,必须进行 有意识的学习是中国学生习得外语的主要途径;[4]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教育还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 。针对以上现状,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是英语课堂。改革旧的课堂结构势在必行,五步教学法的课堂 上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操练英语的机会,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五步教学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怎样运用五步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以及每个步骤教师应承担的任务,《教师教学用书》中已阐述一清二楚 ,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这里简单提一下采用五步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五步教学法与 传统教学截然不同,每个环节的顺序与时间要严格控制,例如第一步“复习”是温故知新,以往教师只是简单 概括上一节课内容,而五步教学法应采取提示、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回顾所学知识,以对话形式既复习知 识又复习技能,时间不宜过长,约7、8分钟;“介绍”是讲解新课内容,时间只能占用1/4课时,否则又成了满 堂灌形式;关于“操练、练习、巩固”是三个环节,不能混为一谈,但有的老师没有进行充分操练,就匆匆进 行俩俩对话,结果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乱哄哄;有的害怕“练习”阶段自由对话、做游戏会影响课堂纪律,干 脆取消练习;有的认为五步教学法就是口语练习,整堂课热热闹闹,忘了“巩固”阶段应落实到书面练习上。 综上所述,五步教学法在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往往会变成穿新鞋走老路。要正确地运用五步教学法,必 须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具有一套训练有素日臻成熟的教学方法;还必须努 力钻研教学,熟练驾驭教材,才能使五步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 交际能力的场所。

    三、五步教学法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五步教学法相比:

    1、传统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五步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2、传统教学采用“满堂灌”注入式教学,五步教学以交际法为指导,是以“精讲多练”为原则的启发式教 学。

    3、传统教学把学生当作观众,自己演独角戏,课堂形式单调、枯燥,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热情;五步教学融 知识与趣味性为一体,课堂形式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2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是一套学用结合的新教材。新教材采用听说领先的结构功能教学,图文并茂,语言 地道,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它使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必须改 革传统的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新型的课堂教材结构 ,笔者认为采用五步教学法,是最佳选择。

1 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1 五步教学法符合认识规律:从哲学角度来说,“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从理性认 识到实践的辩证途径实现的。”五步(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教学法中,“介绍”这个环节就是教 师将新的语言知识示范表演,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操练”这一环节,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 一次飞跃;然后以“练习”这个环节,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 程的第二次飞跃;最后巩固阶段,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认识规律告诉我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往 往是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五步教学法遵循的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认识过程。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必须经过语言环境的过滤,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运用,否则就看不出其语言功能。书上的文字和老师的讲解,只是语言知识,把知识化为能力,要经过反复练 习才能掌握,语文能力是培养出来的,五步教学法提倡把每节课大部分时间(大约35分钟左右)交给学生,让 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言语操练中学习言语并形成熟巧。

1.2 五步教学法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美国语言学教授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论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外语学习理论,他提出关于外语学 习的五个假设:(1)习得是无意识地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近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2)自然习得时,学习者是按一定的可以预见的顺序学会语法结构的;(3)习得在外语学生中起主要作用,是形成流利地运 用外语的能力的关键途径;(4)主张外语教学的输入,即学习材料应该超出学习者的现有能力(i+1,而不是i ),因为只有当学习材料含有略微超出现有水平的语法结构时,习得才会产生,但学习材料必须是“可理解的 ”。(5)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动机强烈;信心十足,自我感觉良好;心情轻松,焦虑程度低),才 会产生真正的习得。

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与语言习得规律完全吻合的,例如教材中语言材料的选择与编排,以及学以致用的 教学目的。五步教学法的课堂结构形式更是符合习得规律。克拉申认为:流利的口语是不可教的,只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自然形成,课堂上大量的操练和练习,不就是为语言的习得创造条件吗?另外五步教学法教学形式生 动活泼,灵活多样:对话、表演、唱歌、游戏,就是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感过滤”的学习环境之中,去学习 可理解的、有趣的(i+1)学习材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场所。

1.3 五步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 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与西方国家的学习者不同:(1)中国学生普遍缺少语言环境,因 为我国是单一语种的国度,平日学生除了汉语外,很少接触外语;(2)学习材料来源有限,主要局限于教师和教 材;(3)进入青少年期的中国学生,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的“语言习得机制”逐步丧失,必须进行 有意识的学习是中国学生习得外语的主要途径;(4)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教育还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 。针对以上现状,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是英语课堂。改革旧的课堂结构势在必行,五步教学法的课堂 上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操练英语的机会,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数学;实效性;高效课堂

教育要回归本质,学校要科学发展,“减负”和“增效”是硬道理。究竟如何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实现“增效”,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五点体会。

一、要积极合作探究,“学”得主动实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老师应用。但有的课堂,合作只有形式却无实质,老师在没有明确责任、没有进行分工,甚至是没有给学生问题的情况下,就让学生交流合作,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合作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没有好奇心的驱使,没有思维的探险,没有批判性的质疑,既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更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有时教师虽然提出了问题,也往往是一个问题出示后,马上就去问学生,“谁已经有想法了?”“你想到了吗?”等。问题刚一出来,就想让学生有一个答案,学生哪有时间去合作探究?所以,我认为合作学习要有实效性,就应该让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有组织、有目的进行探究性合作。

例如,在教学《读数、写数》一课时,我就充分创设时间、空间环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践,一个学生动手摆出一个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摆的写出相应的数。最后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读数、写数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要注重课堂提问,“问”得合适有效

合适的、有实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设计较好的课堂提问,有时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很多课上老师问的多,学生答的多,像乒乓球一样抛来抛去,真正有思维价值的却不多,即使有也没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所以课堂上问题并不在多,而在于质量,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等腰梯形的定义》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什么叫做梯形?”由于是新授内容,学生凭记忆可以简单复述,因此,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教学气氛平淡。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提出问题“某某同学认为,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显然,后一个问题由于具有批判性,学生在回答前,先要根据梯形定义进行辨析,再要能举出不满足定义的反例,所以,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会觉得有成就感,因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其他同学的听讲注意力也相应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要加强激励评价,“评”得科学实效

激励评价语言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应用。“你真棒”“你很有个性”“你很聪明”等激励语言的使用,使课堂气氛变得很融洽,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激励评价语言的使用也应具有实效性和原则性,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如果教师不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存在问题,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都一味地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听多了不仅觉得乏味,更有可能导致那些随大流的学生养成不去思考、探究问题的坏习惯。因此,激励评价要适时、适当。

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做到准确不能模糊、严谨不失幽默、独特不乏创新、生动还要丰富、中听更要中用。用准确的语言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要精编课外作业,“练”得扎实有效

在2011年湖北省下发的《“减负”十项规定》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的课外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这就对教师如何合理布置家庭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作业少而精,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

家庭作业的布置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对掌握情况的反馈,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练习,因此,优化作业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将作业按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较差的学生选择A层次,中等能力的选择B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选择C层次。这样的设计避免了作业的单调枯燥,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五、要认真反思教学,“思”得客观实效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辨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

篇4

关键词:“疑一展一评”;“六步教学法”;小组合作;主体作用;教学质量

经过几年的学习借鉴、摸索实践,我校物理课堂教学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高效课堂“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从“疑一展—评”角度展开教学,课堂主体充分地体现了“疑—展一评”诸要素。课堂设置是某种教学情境下通过设疑,师生之间的展示,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三方面,实施“六步教学法”。

一、“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

预习落实一小组合作—课堂展示—质疑探究一当堂训练一反馈矫正。

二、“疑一展一评”诸要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因此,物理的课堂主体,要充分地体现了“疑一展—评”诸要素。“疑一展—评”基本要素如下。

1.课堂教学中的“疑”

我们的物理课堂大多是从“疑”开始。课堂导人可以设置在某种教学情境下通过设疑,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人手,设疑方法有:(1)通过视频等形式设疑的教学引入方法。(2)通过科学、有效的科学提问的教学引入方法。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就是一个充满设疑、解疑的过程。答疑主要是指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和解决。在物理课堂中,我们要求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不会、不懂的问题教学,大胆让学生反馈学习疑惑,这也是“疑”的呈现。

2.课堂教学中的“展”

“展”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师的展开讲述,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二是学生的精彩展示,是学生在对新授课内容了解、记忆、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来实证学习目标达成的精彩再现。

课堂教学中有学生自我展示预习的过程,有让学生展示其学习的历程,教学时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展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组织者、合作者,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语言表达能力,满足学生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课堂教学中的“评”

“评”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评估,一是测评。评估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在“疑”环节当中所提出的问题来评估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当然因为这种评估是建立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偶然、偶发性,教师也不一定能掌握到学生真实的学情。测评则是对评估必不可少的补充,它通过一定量的精心设计的试题,一一对应地反映出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操作过程

在“疑—展—评”的基础上“六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预习落实一小组合作—课堂展示一质疑探究一当堂训练一反馈矫正。五个环节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预习落实

教师在新课教学之前,先布置新课预习提纲,预习提纲由浅入深,具有梯度和广度,突破重点,突出难点,抓住教学关键,使学生在预习中积累问题,给他们心里设下知识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为他们课堂上有言可发创造条件。从而使学生通过预习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一小半,并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对于物理科来说,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也可把“学生自习”这一环节放在课堂前10分钟进行。

2.课堂展示

教师把本节知识拟编成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并板书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要探索的目标进行课堂展示。

师生按预习提示的提纲顺序逐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对于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大多让学生来展示,讲解其实验方案,演示其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在展示和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通过探究的“切磋”、学具制作技巧的“展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再次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学习新知识,逐个讨论学习要点中提出的问题。采用的方法还可以是学生登台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登台讲解学习中指定的问题。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随时提出疑难问题,讲解者还可以提问台下的学生,台上台下共同配合,取长补短,不仅完善了知识内容还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

3.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是课堂教学中“评”的主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解决课本的疑难问题后,教师通过课堂检测或课堂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的训练,引导学生当堂完成课堂练习,这让学生通过小测试或课堂练习对本节的学习有成功的体验。

篇5

复习这一教学步骤对于英语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通过知识的重复再现增强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种复习不是将学生已学过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机械的重复和孤立的再操练,而是要把握住语言知识内在的规律和联系,精心设计复习的方案,把已学过的内容以多种重复再现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下几种方法都是这一教学步骤中常用的练习形式:

1.师生问答法。教师可以采用任意口头提问的形式,要求学生迅速作出反应;也可以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连锁操练形式,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表达能力。

2.看图复述法。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和多媒体直观展示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视觉的刺激,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单词,或要求学生用英语快速地描述图上的人、物和景象等。

3.串词联句法。教师提供关键性的句型和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快速替换操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句型掌握的熟练程度。

4.游戏表演法。教师还可以利用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言游戏和角色表演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的同时,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

二、介绍(Presentation)

在完成复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的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呈现教材内容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单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等将单词词义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起来,让学生边看实物或图片,边听教师的发音,边联想单词的词义。通过眼看、耳听、脑想等多种感官有机配合、协调活动,使得学生第一次感知的印象既形象直观、又直接深刻。在学生建立起音、义的直接联系之后教师再引导其进行该词的书写,通过跟读和拼写,就能大大提高学生识记的效果。同时,对话和课文内容的介绍也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师应尽量多使用图片、实物、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创设语言环境,通过边说边演和以动作、手势、表情等为辅助的手段,使学生在具体、实际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话语的意义。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介绍新的语言材料的同时用英语组织教学,就会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语言的氛围中,从而使听觉和视觉协调活动,将感知、思维和语言紧紧结合起来。这样输入的语言信息不但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理解、主动运用语言的习惯和能力。在学生真正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再分析有关句子的结构,通过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和句子中具体说话时的时间、地点、条件、在场人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和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类比,使学生真正理解其语法内容,避免和减少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出现错误。

三、操练(Drill)

在学生感知了语言材料后接着教师就应对其进行操练。这种操练是以使学生掌握结构形式为主要目的的。习惯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没有模仿和重复,就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正确读出单词和记忆单词,更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句子。教师要精心设计操练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操练。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既是设计者、组织者,又是指挥者。操练的方法可以有跟读法、复述法、替换法、并句法等。通过这些操练形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组成结构句型的有关的词,还要模仿它的语音语调,做到准确无误地记住句型,甚至无需教师的帮助就能够脱口而出。在操练过程中,教师要不停地变换操练的形式,引进竞争机制,使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去进行反复操练。在操练中教师要努力兼顾集体与个别,更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既能避免因操练形式单一而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又能扩大活动面,保证操练的密度和广度,有效地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提高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

四、练习(Practice)

在进行了充分的机械操练的基础上转入的练习是指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前提下去活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性的应用操练。在这个练习阶段,教师应逐渐减少对学生的约束,让学生学会尽可能地独立运用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义,从意义性的练习逐步过渡到交际性的练习。意义性练习是介于机械操练与交际应用之间的一种练习形式。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并提出一些范围和要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接着可以逐渐转入交际性的练习。为此,教师必须对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加以发挥、扩大和活用,努力创设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教师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扮演的角色是裁判员、监督者或监听者。学生在看图说话、情景对话、角色表演、讨论、询问、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务的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和发展。

篇6

虽然“三主五步”教学法得到了重视并且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能够看出,广大教师正在自己的课堂上认真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施着探究性教学。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堂却发现,学生探究所取得的实效不大,有的甚至是低效的。有些课当中的探究过程只是走过场,有形无神。那么,怎样才能把“三主五步”教学法落实到实处呢?本人根据“三主五步”教学法的含义在教学中作以下小结:

1 激趣导入,乐于探究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它对后面的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

数学情境的创设就起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的作用。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孩子的天性,尽可能富于童趣,生动活泼。在可能性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学生从口袋里摸球,每人多摸几次每次摸球后随即把结果记录下来。交流的时候,由于各小组汇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怎么有的小组摸到的全是红球;有的小组一会儿摸到红球,一会儿摸到黄球;而有的小组一个红球都没有摸到?这里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急于想知道自己小组口袋里到底装了哪种颜色的球。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下面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

同时儿童好胜心强,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乐于尝试、探索。对于数学情境中包含数学问题, 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提的问题是:“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个长方体到底哪个体积大一些?”学生们凭借自己的经验,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可以把两个长方体分别切成一个一个相同大小的小块,然后数一数哪个长方体中含有小块的个数多,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就大呗!”老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紧接着指了指墙上挂着的空调说:“类似这样的长方体也能切吗?”学生们一时无话可说……又经过对几种方案的激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找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渴望研究,学习起来自然格外认真、主动。

2 设疑导思,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独立探究离不开学生对探究权利的自由支配。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权利和探究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式,设计自己的活动方案,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等方法,在研学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做到“学生会自己解决的,不提示;学生能自己思考,不暗示;学生能自己评价”。让学生形成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教师不暗示学生探究三角形三内角的方法和途径,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你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吗?”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结果。事实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独立运用“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等方法顺利地开展探究活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是180度。

3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独立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前面说到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通过运用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我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安排小组的合作探究,新的探究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下产生了,有一个小组用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利用长方形四内角的和是360°探究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360÷2=180(度)

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中教材把梯形转化成已学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倒梯形的面积公式,除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外,有的学生擅长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来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又出现以下几种探究情况:

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和的一半,宽是原梯形的高,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同样转化成三角形的同学会发现三角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还是原来的高,由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不同的转化,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推倒梯形的面积公式,思维得到了提高。

4 升华方法,实践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教师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真分数,假分数”时,在学生经历了探究“怎么样把三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这一真分数产生的过程后,教师组织学生说想法,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得出:把每一块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块;也可以把四个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共3个四分之一块。然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把9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来体会假分数产生的过程。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并布置课外作业:你可以去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实际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

5 及时评价,引申探究

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是进行“三主五步”教学法的持续推动力。在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数学;五步;课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68-01

五步教学法以整体、系统、动态的观点处理好课标、教材、教师和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开展模仿性尝试和探究性尝试活动,组织变式训练,提高训练效率,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法。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教师通过给出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制订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的进度和方法,把启发思维、鼓励学生尝试探究,及时进行归纳小结,并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念结合起来。

一、提出目标

目标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布香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教学法。教师在每堂课之前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好当堂课的目标要求,它主要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德育目标(态度、情感、价值观),做到“三位一体”。

二、指导自学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独立阅读能力、抽象能力、理解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这种教学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线,而是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线。自学的结构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训练。

三、探究创新

1、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中,传统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以教师为“榜样”,照教师的“想”,照教师的“做”,照教师的“说”,以“教师为中心”,不管其合理不合理,都是强制学生接受教师的愿望、兴趣、思维、意志,使学生完全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泯灭了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才能,使原本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变得墨守成规,严重阻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

发展,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所以,世纪之初,学校教育面临着观念的转变。作为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视为自已的神圣使命,改变传统的、阵旧的教育观念,坚决

摒弃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错误作法,自觉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

2、突破旧的教学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中小学生的“创新”往往源于其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源于其一定的新体验和新探索。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家长(一切包办代替)和首长(我说了算)。师生关系是使命与服从的关系,使得学生的思维总是束缚在教师的思维框框之内,很难有所创新。

3、改革旧的教学方法

(1)重视个性培养。(2)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3)开展模仿教学。

4、改革旧的考试制度

(1)改革旧的考试制度。(2)废除百分制。

四、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是在完成作业、实验操作、改错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系统性的知识技能。小结的方式可以是教师依据板书进行知识点的再现与深化,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系统与方法、数学思想的提炼,还可以让学生在彼此的补充中完成本堂课的小结。不管是采用哪种形式的小结,教师“言简意概时的总结都是不可或缺的。数学课堂的小结应该包括:知识的小结、与前面所学知识的关系小结、数学思想的提炼、结构特征的提炼、审题要素的提炼、结表达方式的提炼等。

五、变式训练

依据本节课和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设计变式训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借此来了解和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数学课的变式训练是指与教材的例题、练习题、习题在解题思路、方法上都不同(不符合常规),但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答的题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法就是要依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突出体现初中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同时,使初中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93-01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中只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知识传授与能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把握课堂教学的形式和结构,针对传授内容灵活施教,是处理好上述关系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自由随意性的教学,使教学的结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他们学得轻松自然,学得扎扎实实。

在小学数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运用“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收到了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学校在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教学成果基础上创立的,它把每堂数学课的教与学、讲与练分为五个步骤: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尝试、巩固性练习――评讲――独立性练习。

一、复习旧课

数学课的内容联系性极强,一节课没学好,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即使上一节课学会了,小学生记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也可能会忘记。因此,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复习旧课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复习内容不应只从上一节课、这一单元内容或这一册中去考虑,而应从整个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体系上去考虑,找出与所要讲的新课内容有联系的部分去复习。比如教“小数的加减法”时,就可从“整数的简单计算”一章中找出相应内容进行练习;教“分数的四则运算”时,就可从“两、三步计算的试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章节中找出相应的内容进行练习。这样的练习内容既好又精又妙,好就好在与新传授知识联系紧密,精就精在可举一反三,妙就妙在通过练习能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促进新授知识的学习。复习性练习的方法应多样化。口算、板演、问答、复述等均可运用,要防止简单、单调、枯燥乏味。要掌握好时间节点,不能影响新课任务的完成。

二、讲授新课

每讲授一堂新课,先让学生在课外或课堂上预习,教师要提出预习的要求,然后由学生自己看书,并且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应结合新授课的讲解进行解答,或者由学生进行讨论解答。这样,教师讲有重点,学生学有目的,使教与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否则,如果教师盲目地去讲课,往往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教师却花费了很大气力,学生真正不懂的内容教师却忽视了,这样就会事倍功半,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要使他们消除种种顾虑,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提出的问题简单与复杂、科学与不科学,都要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使他们明白道理。讲授新课要特别注意少而精,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或者通过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只需做好点拨工作,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对于学生难以弄懂的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气力去讲解,不能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直到他们弄懂、弄通为止。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问题时,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动脑筋,而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分析思考。要记住陶行知的话:“一切真理要由学生去获得,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三、尝试、巩固性练习

一个新的知识讲授后,必须及时让学生进行巩固,必须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教师根据练习反映出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改正教学方法。尝试、巩固性练习主要采取板演形式,选用基础题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算。

四、评讲

主要是对尝试、巩固性练习中反映出的情况进行分析,评讲的形式应分为教师点拨、学生主讲,在评讲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板演提出追问,追问的目的应是使学生的练习入“理”入“法”,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解决问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解决问题,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五、独立性练习

每节课要安排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性练习时间,这是数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的练习题要有基本题、变形题、综合题几种,还可采用选择、填空、判断、改错等多种形式。通过独立性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独立性练习时,教师要进行巡视,若发现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在全班进行提示,但要注意保持教室的肃静。

以上五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讲授新课是五个环节的核心,其他四个方面都是围绕它来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中心,步步扎实、环环相扣。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强调教师的讲,更强调学生的学,着眼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教师系统把握教材,注意纵横联系和区别,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智力得到发展,学习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