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7:05: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创伤骨科;骨折;治疗;外固定支架;效果
在创伤骨科患者的各类临床治疗方案中,外固定支架术便于操作、损伤较少、手术时间较短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且避免了二次手术[1]。基于此,本文观察并探讨创伤骨科患者接受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2年2月~2013年10月我院骨伤科收治的84例各类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8.7±6.4)岁;20例为上肢骨折,21例为下肢骨折;闭合性骨折损伤19例,开放性骨折损伤24例;实验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9.4±5.8)岁;23例为上肢骨折,20例为下肢骨折;闭合性骨折损伤21例,开放性骨折损伤2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骨科治疗,实验组则在接受外固定支架辅助治疗术,具体操作如下:嘱患者取常规平卧位,术前首先进行骨牵引,待患者全麻或者局麻后行X线片检测;取外固定螺钉2枚分别穿入骨折近端和远端两处垂直骨纵轴做复位处理,成功复位后可开始手术。细致观察两组临床情况并准确记录,术后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近似;术后患者卧床8w保持休养,同时应坚持开展常规护理,并通过X线片定期检测来观察和评估两组骨折愈合情况。经临床确认患者骨伤完全愈后后可由门诊手术室拆除螺钉与支架。
1.3 疗效评定指标 参考jorner-wrhu评分以及临床骨性愈合标准[2]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指标包括四个等级:①优:骨折损伤部位完全愈合,肢体功能活动基本或者完全恢复,无畸形症状;②良:骨折损伤部位基本愈合,肢体功能活动恢复良好,同时无畸形症状;③可:骨折部位无畸形症状,但愈合时间延迟,且肢体功能活动一部分受限,但并未严重影响正常生活;④差:患者骨伤部位出现畸形症状,骨折部位愈合时间严重延迟,对患者正常生活以及肢体功能活动产生严重影响。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①与对照组相比P
2.2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更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①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以及骨伤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固定技术的应用也逐步成熟,并开始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对于创伤骨科患者而言,早期应用外固定支架有利于维持骨折块稳定性,保持患者呼吸、脉搏、血压以及体温等生命体征,并降低出血量,确保患者骨折区域血流供给,为临床早期开展复苏救治创造了有利前提。肢体长骨骨折有一定几率伴发神志不清、严重失血乃至休克等症状[3,4],因此临床应把握最佳治疗时机,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采用外固定支架处理创伤骨科患者骨折处以后还需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应确保外固定架处于正确位置,因为通常情况下外固定架均通过金属连杆以及上下穿针的方法加以固定,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注意外固定架的固定螺丝是否存在松动现象,或者是否滑出、弯曲等[5],避免外固定架出现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发生移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应采用碘伏辅料遮挡钉道周围,谨防骨折部位发生感染,一般来说每隔3~4d应更换敷料一次。倘若针孔处皮肤出现张力症状,则应考虑做切开减张处理。此外,还应重视早期引导患者做康复运动,可进行主动式关节活动,但应注意循序渐进,保持轻柔动作,使患者肢体通过复健锻炼逐步恢复活力。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姚关锋,王新家,罗滨等.植入物与Halo-vest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35):6351-6356.
[2]王淑娟.自制下肢抬高支架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2):123-124.
[3]程建,郭杨,马勇等.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系统评价[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412-417.
[4]赵晶晶,黄若昆,肖凯等.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87-3389.
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损伤性疾病之一,骨伤科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功能康复[1],因此,骨伤科护理在治疗过程中作用重大,特别对骨科合并有其它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骨折合并糖尿病55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护理在其康复过程中作用巨大,现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28~75岁,平均56.5岁, 均为原患有糖尿病患者。损伤原因: 跌伤18例, 车祸伤21例, 其它伤16例。55例患者均在内科医师指导用药和调整饮食,控制血糖正常后进行手术治疗。
2.围手术期治疗 术前饮食治疗是保证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效果的重要步骤之一,饮食治疗的目的是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使手术得以顺利完成,并能减少术后骨折不愈合。同时术前根据监测到的血糖、尿糖进行血糖控制,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尽早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的应用须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术中应监测血糖,并注意禁止应用糖类液体,以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术后继续监测血糖、尿糖,并根据结果是否给予饮食及胰岛素治疗,术后饮食治疗的总原则是:满足骨折患者的生理需要,保证营养,又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含量, 不致发生餐后高血糖。术后胰岛素的应用根据血糖和尿糖监测的结果进行调整,直到达到满意控制。术前及术后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有利于骨折愈合,并防止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3.治疗结果 55例手术患者中有52例在本科治疗痊愈出院(其中3例出现切口感染,均经适当处理后痊愈,3例出现压疮经治疗后痊愈)。其余3例由于血糖升高不能控制, 术后转内科治疗后治愈出院。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血糖升高对骨折患者愈合的不良影响,根据患者伤情、体重等指标制订和调整饮食,进行饮食治疗。由于骨折愈合是一个必须有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以及微量元素铁、铜、锌等营养素的补充才能完成的复杂过程,所以,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食物组成和分配为:碳水化合物约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杂粮;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20%;脂肪含量约占总热量的25%~30%。同时,主食的分配应定量定时,根据患者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进行安排。另外,饮食上应注意以下事项:①注意控制总热量;②多吃富含胶原的食物:包括猪皮、猪蹄、猪尾等,里面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③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④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促进骨折愈合;⑤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降低体内钙、磷、镁的排泄,从而维护骨的硬度,促进骨组织的再生;⑥术后病人在能承受的情况下尽早恢复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对食欲差,不能满足术后恢复需要者,应静脉补充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必须保证每天的碳水化合物在120~150 g。
2.用药护理 护士应了解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剂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指导病人正确用药,发现有用药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特别注意使用胰岛素的护理:①胰岛素的注射途径:胰岛素的注射途径有静滴和皮下注射,掌握每种用药途径的剂量和方法;②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包括准确用药、注射部位的更换及胰岛素保存等,同时,注意监测血糖、注射胰岛素时应严格无菌操作;③胰岛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包括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及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发现后及时处理。
3.预防并发症护理 ①预防感染:因高血糖造成的高渗内环境抑制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对感染抵抗力,同时血糖、尿糖升高,有利于某类细菌生长,容易引起切口感染,因此应加强卫生宣教,增强抵抗力,一旦发生感染时要及时积极治疗,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本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由于骨折患者术后多数需长期卧床,因此必须加强尿道护理,对留置尿管患者,每日用0.1%新洁尔灭及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每周换尿管1~2次,鼓励病人多饮水,尿量保持1500 ml左右,以达到生理性冲洗尿道,促进尿道细菌排出,预防尿路感染。同时鼓励患者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并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3~4次/天,每次5分钟,必要时雾化吸入以利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发生。②预防压疮:由于骨折手术患者卧床时间长,翻身困难,骶尾部、足跟部等处易发生压疮,特别对于老年下肢骨骨折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更 容易发生且难治愈,因此,减轻局部受压,使用气垫,经常变换,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健侧翻5°~10°,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位并成一直线,将枕头放于腿下并支持背部,以免骶尾部、足跟部受压。容易发生压迫部位用50%酒精按摩,每日2~3次并垫上海绵垫;减少局部物理刺激,保持床单干燥、整洁。本组发生压疮3例,经积极治疗后痊愈。
4.功能锻炼 骨折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能很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其康复。①术后加强功能锻炼,加强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废用综合征发生,如下肢骨折,指导患者做下肢关节主动伸展和旋转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②指导患者掌握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同时指导病人出院后3个月定期来复查X线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确定负重锻炼时机。
5.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骨折合并糖尿病对患者负性影响大, 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糖尿病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了解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情况患者,用其能理解的方式讲解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法及效果,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让患者及家属明确糖尿病患者也能手术。由于老年性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思想压力大,易产生焦虑、恐惧、悲观情绪,心理恢复上有一定难度,有报道[2]欲使糖尿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好控制,采用针灸治疗调整很有益处,因此有条件的可请康复科协助给予针灸治疗。总之,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3],可减少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赛小珍.骨伤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
【关键词】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术;护理体会
胫腓骨骨折多因外伤所致。临床上,对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石膏外固定、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治疗是首选的方法等[1]。其中外固定支架具有简单、方便、经济、对肢体伤害小、易于进行功能锻炼等优势。但其也有自身局限性,易出现孔道感染、肌肉骨骼粘连等不良现象[2]。细致全面的骨伤科护理可以有效地避免与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对38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8例患者中,男28例,女10例;20-40岁26例,41-60岁12例,平均为(36±3.4)岁;伤口愈合等级Ⅰ期36例,Ⅱ期2例;左侧22例,右侧16例。所有病例均为开放性骨折。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彻底清理伤口,在C臂机透视下拉伸小腿复位,置入外固定针,固定外固定支架。
1.3 护理方法
1.3.1 一般护理 ①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脉搏、血压、呼吸、体温等,尤其是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现象,及时上报异常体温情况;②鼓励患者定时利用骨科牵引床上拉手抬起上身,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避免长时间仰卧位,防止坠积性肺炎;③床单位要求整洁干燥,每天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并对患者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改善其血液循环,避免压疮形成;④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等高维生素食物;⑤每天为患者腹部按摩一次,防止其发生便秘,必要时遵医嘱服用缓泻剂。
1.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聊天,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3]。医护人员还应当认真向患者讲解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特点和优势,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了解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促进患者早日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1.3.3 患肢护理 ①术后保持患肢抬高20cm,以利其消除水肿;②严密观测患肢的温度、颜色以及运动、感觉状况,注意足背动脉搏动状态。若患肢出现温度下降、色泽变暗、感觉减退等,说明患肢远端血循障碍,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及时处理;③必须高度重视防止钉道感染,重点加强局部护理。每天对针孔消毒2-3次,先用75%酒精棉球擦拭针孔周围皮肤,再用无菌注射器吸取酒精点滴于针孔[4];④注意观察伤口及针孔处渗血、渗液情况,定时更换敷料;⑤注意检查外固定支架是否有松动、移位,钢针是否有弯曲,患肢活动时骨折处是否有骨擦音,及时报告相关情况并请医生作相应的调整。
1.3.4 功能锻炼 注重指导和协助病人正确有序的功能锻炼。术后1天,可以先作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足趾伸屈运动,每次持续10秒,然后放松10秒,收缩10次为一组,重复10次,每天3-4次。术后3天,可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运动,患肢髋、踝、趾的主动练习,如直腿抬高锻炼、床上蹬车训练等。每天3次,每次15分钟。术后1周,即可进行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锻炼,刚开始时,以被动锻炼为主,幅度宜小,速度宜慢,随病情恢复,逐渐过渡到以主动锻炼为主,幅度加大,速度加快,以不疲劳为度,同时可指导患者扶拐杖患肢不负重下床活动,5周后即可指导患者逐渐增加负重练习。
2 结 果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本组38例患者均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且经摄X线片,骨折线消失或接近消失,愈合时间为5-9个月,平均6个月,患肢功能基本恢复到受伤前水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3 讨 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手术简便,护理要求高,防止伤口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点[5]。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体质虚弱,需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由于长期卧床,应防范其形成坠积性肺炎、压疮及便秘;骨折患者多有悲伤、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于病情的恢复很不利,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树立信心;外固定支架连通肢体内外,针道是伤口感染的易发部位,必须严格消毒,同时,要注意保持支架的稳定,防止其松动;功能锻炼能够促进肢体水肿消退、加速血液循环,防止肢体由于长期卧床而容易产生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组织粘连,护理人员要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早期适度的功能锻炼。通过实行一般护理、心理护理、患肢护理、功能锻炼等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淑丽,毕金秀,于主花.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式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72-73.
[2] 王贻芳,范广丽,孙佳,等.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术后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58-60.
[3] 杜丽鹏,张海燕.外固定支具在四肢骨折病人转运过程中应用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4):110-112.
关键词:新伤药水 冷湿敷髌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1-01
髌骨骨折是四肢骨折中常见的一种骨折,骨折后可造成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水肿,创伤后24-72小时为肿胀高峰期,局部肿胀瘀血,不但会引起明显疼痛,且常会出现张力性水泡而成为手术禁忌,所以及时缓解骨折早期的疼痛及肿胀,成为髌骨骨折早期护理的关键。本文采用新伤药水冷湿敷减轻髌骨骨折早期的肿胀疼痛,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09月收治髌骨骨折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3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肢疼痛(VAS评分)及肿胀程度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抬高患肢,托板外固定,指导踝泵功能活动;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新伤药水冷湿敷:用15×15cm2方纱浸泡新伤药水后放置冰箱中冷藏,取出覆盖于肿胀部位2-4小时,湿敷过程中以塑料保鲜膜包扎保持湿度,每天覆盖2次,每次间隔时间大于4小时,持续3-5天。观察两组的疼痛及肿胀并记录。
1.3 疗效评价。疼痛表现:疼痛指标按照国际疼痛评分法(VAS评分),分为三个等级:
A轻度疼痛VAS评分:1-4分。
B中度疼痛VAS评分:4-7分。
C重度疼痛VAS评分:7-10分。
肿胀程度评级[1]:
A轻度肿胀: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存在。
B中都肿胀:皮纹消失,但无水泡,较健侧肿胀高0.5-1.0cm。
C重度肿胀:皮肤重度肿胀,出现水泡,较健侧肿胀高>1.0cm。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PEM3.1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表1)。
表1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例(例)
组别例数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实验组5023207对照组50132512U值3.0143.0243.023P值0.0140.0410.0092.2 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比较
组别例数轻度肿胀中度肿胀重度肿胀实验组50211910对照组50151322U值3.0113.0563.124P值0.0120.0450.0113 讨论
3.1 髌骨骨折创伤后疼痛、肿胀是患者最突出、最直接的表现,也是术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肿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血管破裂、出血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外渗到组织间隙所致,同时由于疼痛,肌肉反射性痉挛等造成静脉回流障碍,使血管壁扩张,通透性增加,造成组织间质水肿[2]。这些病理改变如不及时纠正,将影响手术时机,重者术后可使切口皮缘坏死,继而增加切口感染可能性,影响损伤组织的修复,甚至直接影响骨折的愈合。因此,预防和治疗伤肢肿胀十分重要。临床亦有报道将中药制剂浸湿贴敷应用于各种创伤早期的肿胀、疼痛等[3-5]。
我院新伤药水为郑氏骨伤科创始人郑怀贤教授经验方,主要由黄柏、大黄、血通、羌活、独活、木香、没药、枳壳等11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相关的药理学临床实验研究发现上述中药具有抑制创伤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与炎症介质的稀释和运转,能抑制炎性细胞渗出、浸润,炎性介质合成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为组织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内环境。应用新伤药水冷湿敷减轻骨折创伤早期疼痛肿胀不失为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临床护理手段,减少了创伤早期的并发症,减轻了创伤全身应激反应,有利于缩短术前肿胀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2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湿敷过程中应保持药水纱布的湿度,当纱布干燥时立即用新伤药水淋湿纱布;②个别病人皮肤出现瘙痒、局部发红、皮疹等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用,清洁皮肤,必要时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③病人伤肢在术前需严格制动,避免因膝关节活动而加重肿胀程度。
本研究表明,应用新伤药水冷湿敷在减轻髌骨骨折早期疼痛、肿胀方面较常规护理方法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利远,张芸.B-七叶皂甙钠治疗创伤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9):517—518
[2]Neubauer Th,Bayer GS,Wagner M.0pen fractures and infection [J].ActaChir Orthop Trauma,2006,73(5):301-312
[3]莫菊英.渭良伤科油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压疮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6—77
[4]高少茹,林惠卿,郭少英,等.渭良伤科油治疗老年卧床患者I期压疮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79—180
[5]高少茹,林惠卿,郭少英,等.渭良伤科油和红花酒精治疗老年卧床患者Ⅰ期压疮的对比研究[J].护理学报,2006,13(6):1
关键词:骨科;护理;功能锻炼;并发症
引言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 老年患者在骨伤科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做好他们的护理工作,无疑是骨伤科临床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情况下护理老年病人的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如何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
1 老年人骨伤特点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骨与关节损伤及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明显的增高,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常见于老年骨质疏松者。①骨质疏松导致骨量减少、骨质量衰退,使骨的机械强度明显降低。骨骼丧失正常的载荷能力,以致较轻微的损伤,甚至躯体自身的重力即可造成骨结构破坏、骨连续中断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骨质疏松被认为是骨骼功能衰竭的表现。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是脊柱,尤其是胸腰段椎体,扭闪均有引起,一般第一次轻微外伤,患者仍能站立行走,不甚疼痛,往往失治。第二次再有轻微外伤时,腰部疼痛加剧,摄x线片或MIR检查时往往有新鲜压缩性骨折,又有陈旧性骨折,胸腰段呈后突畸形,其它好发部位是股骨颈部、肱骨外科颈部位、桡骨远端等。③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机制主要是骨量减少、骨质量衰退,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本身机械强度降低,对抗外加应力的功能减弱,遇到超过骨骼机械强度的外在应力,尤其是脊椎骨折,仅由于骨折平面以上躯体自身重力的作用,加之腰部肌肉强力收缩即可发生骨折。所以,患者并无明显外伤,只是腰部闪挫伤即可致脊椎骨折。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除与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相关外,还与暴力大小、作用力的方向及骨折好发部位有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骨骼本身退化与骨骼外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⑤老年骨折的诊断与年轻人不同,因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差,如椎体轻度压缩性骨折、股骨颈的嵌插骨折,因疼痛较轻,甚至不疼,功能受限不明显而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身高变短或者驼背畸形提示存在椎体的楔形变或压缩性骨折,老年人如身高较青年时低4cm以上,则提示存在重度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骨折,则是2个椎体或2个以上椎体发生骨折,患者自身躯体的重力作用即可造成椎体的变形与压缩。⑥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不仅治疗骨折,亦要防治并发症,防治结合,估计和预测疗效及预后是老年骨折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因老年人本人及家属对骨折治疗不积极,无信心,不配合等,只有50%的老年性骨折得到有效治疗。对股骨颈、转子部、外科颈骨折一般多采取手术治疗,对胸腰段骨折一般多用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对骨质疏松骨折在常规治疗骨折的同时,选用降钙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3次,每次1支(50u),效果甚佳。降钙素可降低骨丢失,对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有止痛作用。亦可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配合体能锻炼,增加日光照射时间,增加含钙量高的食物,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跌倒等。
2 老年人骨伤的应急处理
一旦遇到骨折,患者首先要做到的是静观别动,尤其不能搓揉。老年人骨伤的应急处理包括:①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应先止血和消毒及包扎伤口。要清除可见的污物,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②四肢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有出血时,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休。可用宽布条、橡皮胶管在伤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紧,以不出血为度,并且要隔1小时放松 l-2分钟。上肢捆扎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以避免损伤桡神经。③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纸板进行固定,然后用绷带或绳索悬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将双下肢捆绑在一起以达固定目的。④骨盆骨折,用宽布条扎住骨盆,病人仰卧,膝关节半屈位,以稳定身体,减少晃动。⑤如果受伤的老人脖子或腰背疼痛,这时要注意不能胡乱扶、抬伤者,一定要保持其脊柱部位处于伸直状态,绝对不能坐起来,以免压迫脊髓造成下肢瘫痪,最好在保持平卧位的状态下送往医院[2]。通过以上处置后,可搬运病人送医院。搬运病人动作要轻,使受伤肢体避免弯屈、扭转。搬运胸腰椎骨折患者,须由2-3人,同时托头、肩、臀和下肢,把病人平托起来放在担架或木板上。搬运颈椎骨折病人时,要有1人牵引固定头部,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然后在颈头两侧用棉衣等固定。搬运下肢骨折病人时,可由1人托住伤肢,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上肢骨折者多可自己行走,如需搬运时,方法同下肢骨折病人。
摔伤导致骨折,会造成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畸形[3]。因此摔伤后不可用力揉按受伤部位,出现肿胀时可使用冰敷。
3 老年骨伤患者护理
3.1 心理护理
3.1.1 文明礼貌, 亲切体贴, 在患者心中留下好印象
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尤其对老年患者, 讲求文明礼貌是护患交谈的原则。根据病情选择好卧床, 搬动时动作应轻盈, 切不可用力过猛,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3.1.2 确立远期治疗目标, 做好出院指导
病人要出院了, 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到此结束。还要为病人做好出院后的护理指导, 让他们在心理上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4]
3.2 营养护理
骨折的病人由于疼痛,卧床不活动,消化功能不好,可引起身体代谢的变化,最明显的是蛋白质的负平衡。外伤所致的失血也是体内营养的损失。骨折患者饮食有四点禁忌:忌偏食,保证骨折患者顺利愈合的关键就是营养;忌食难消化之物;忌少喝水,患者活动少,肠蠕动减弱,饮水减少,就容易引起大便秘结;忌过多食用白糖。在给病人作饮食指导时,要注意病人是否并存原发病.应根据老年人自身体质特点,如合并糖尿病的需给予低糖或无糖饮食.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病人需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等。
3.3 疼痛护理
3.3.1 保护病人皮肤
保持病人皮肤的清洁干燥及床单的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大小便后应及时冲洗并擦干,使用便器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擦伤皮肤,对病人的皮肤应每日用温水清洗1次,局部皮肤可用50% 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天2次或3次,促进血液循环。但有些部位不主张按摩,如已经出现反应性充血的皮肤,已经破溃的皮肤等。
3.3.2 减少对局部的压力
应用气垫床,并经常翻身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般2~3 h更换1次,翻身时注意避免直接拖、拉、推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如果病情不允许翻身的,可把手伸进臀下或在骨突处进行按摩,以防止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压疮。
3.3.3 其他注意事项
对有些和各种原因不能翻身的病人,可采取侧卧位倾斜3O°,对预防压疮较理想。这种侧卧倾斜可消除大转子及骶骨部位的局部压力,采用这种时可在骶骨上、肩胛骨下用枕头支撑保护病人,另放一枕头于两膝之间。不正确时,在骶骨及支撑面可考虑伸手协助,以帮助病人摆正。使用石膏、夹板、牵引的病人衬垫应松软合适不要过紧,经常观察局部皮肤和肢端皮肤的改变,以免肢端坏死。对易出现压疮的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7]。
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4.1 警惕心脑血管并发症
进入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改变,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脏收缩相对减弱,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出现[5]。此类病人一经住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 防止骨折延迟愈合
老年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分泌增高,以及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用钙剂及适量维生素D以增加钙的吸收和利用。
5 结语
做好老年骨科病人护理,要根据老年骨科病人的特点,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和疼痛护理,并积极的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这要求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为病人着想,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入手,充分体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理解老人的处境,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和不便,以周到热情的服务态度、准确的护理操作取得老年人的信赖,增强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11]。
参考文献
1 吕志瑶.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0):1356-1357.
2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2月
3 刘艳丽,刘丽珍.骨科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6,14(2):31-32.
1临床资料
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院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9例,其中单膝关节18例,双膝关节1例,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56~72岁。患老年性严重退行性骨关节病8例,创伤性膝关节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病程10~25年,均伴不同程度疼痛。19例患者在行术后功能锻炼之前都采用了中药敷()疗。
2术后辩证施护
2.1早期护理
术后48小时,临床上一般会让病人借助下肢关节功能训练仪(CPM)进行膝关节申屈活动锻炼。此期由于手术创伤,肢体经脉受损,气血受阻,气血淤滞,表现为肢体局部肿胀、疼痛,病人往往因疼痛而不能很好的配合早期功能锻炼。我们采用外敷1号(参三七、琥珀、红花等)药液外敷,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方法:取无菌外敷1号药液适量充分渗湿于无菌纱布上,贴敷于离手术切口敷料约5~7cm周围处皮肤,贴敷面积的大小可根据肢体局部肿胀面积而定,然后用保鲜膜覆盖,以防止药液过快挥发,保证药物充分吸收。待纱布干燥后撤除,清洁皮肤。每天1~2次,连做5~7天。
2.2中期护理
术后2~3周,术肢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但病人气血不足,脾虚肾亏,不利于创伤之处愈合。此期可应用外敷2号(自然酮、土虫、蛋壳粉、篦子王、鸡血藤、川仲等)进行术肢局部烫疗,有疏通腠里,益气生血,和营生新,接筋续骨之功效。做法是:取外敷2号药粉200g,加水适量拌匀后装入小布袋中成一小药包,装锅隔水蒸1.5~2小时,待出锅前往药包内浇入约50ml跌打酒后取出置于术肢膝关节周围(距离皮肤10cm左右),上面覆盖一次性中单,天气凉时可加盖被子,先让蒸汽疗,待药包温度适宜病人耐受时,将药包置于皮肤上,来回挪动烫疗,至药包温度变凉为止。在整个烫疗过程中,护士须加强巡视,观察并随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并调整药包距离,防止烫伤。
2.3后期护理
术后3~4周,术肢功能尚未恢复,气血亏虚,筋骨不得濡养,筋骨欠强,关节不得滑利,故有麻、冷、热不适之感。此时适宜用洗四方(香芳、石南藤、大力王、三叉苦、艾叶、穿破石、宽筋藤等)薰洗,以温经通络,通利关节。具体方法:将温热的洗四方药液半桶置于床边,病人坐于床沿,术肢平伸跨过桶的上方(膝关节对准桶的位置)足部用椅子支撑,再用一条浴巾覆盖住术肢和桶,充分的让药液蒸汽薰蒸一段时间,待药液温度适宜病人后再把术肢浸泡于桶内,不断用毛巾取药液温洗膝部,并不断活动膝及踝关节。
3体会
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疾病的认识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观点[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性疾病的成功,少不了全程的护理贯穿,术后功能康复锻练是一个重要的护理环节。为了能让病人更好的配合功能锻练,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适当辩证施护,局部外用中药,减轻了因手术创伤及早期锻炼所致的疼痛,能够顺利的配合各阶段的功能锻炼,对疾病的康复起着促进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112-02
胫骨骨折多为突发外力所致,是较为常见的长骨骨折,患者骨折后疼痛,担心术后并发症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等,内心多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1]。因此,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术后功能康复应成为临床护理关注的重点。循证护理可显著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2]。笔者在40例胫骨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循证护理,在提高术后膝关节功能、舒适度和改善心理健康方面效果显著,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2月40例胫骨骨折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26例,女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39.84±14.72)岁;骨折原因:车祸11例,高处坠落伤5例,外力砸伤4例;左胫骨骨折9例,右胫骨骨折11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性骨折7例;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4例,高中5例,大专及以上5例。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19~63岁,平均(39.18±16.47)岁;骨折原因:车祸13例,高处坠落伤4例,外力砸伤3例;左胫骨骨折8例,右胫骨骨折12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5例,闭合性骨折6例;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6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3例。两组患者既往无精神、心理障碍,认知功能正常,无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文化程度和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伤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步骤和干预措施如下。
1.2.1 循证问题 根据科室护理实践,结合胫骨骨折病理生理变化、手术特点和患者病情等,经科室集体讨论,确立如下循证问题:(1)胫骨骨折;(2)交锁髓内钉内固定;(3)膝关节功能;(4)心理健康、焦虑、抑郁。
1.2.2 循证支持与评价 利用国内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和维普数据资源库,并在PubMed数据库,检索近3年发表的科研资料,总结有价值的论文资料,并评价资料的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筛选出最佳护理实证。
1.2.3 循证应用 根据获得的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经验和患者的愿望、价值,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术前护理:入科加强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而舒心的物理环境。热心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诊医生和床位医生及护理人员,让患者熟悉医务人员,解除内心不安和担忧,并讲解胫骨骨折围术期注意事项,提高患者配合依从性。通过谈心、倾听和与家属聊天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便于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2)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性格、心理特点、文化、家庭等情况,逐步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释患者疑问,热心倾听其不适主诉,舒缓负性情绪,并邀请康复患者现身说法,打消患者对手术的顾虑,树立手术治疗的信心。采取听音乐、聊天、看电视等,缓解围术期焦虑、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并指导家属提供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保持身心舒适。护理人员采取谈心、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口服或肌注止痛药物。指导家庭成员给予亲情护理和经济支持,消除患者的担心和心理负担。(3)术后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手术部位敷料颜色,配合麻醉医生管理术后镇痛泵,当视觉模拟评分>3分,联系麻醉医生或床位医生调整镇痛方案,满足术后无痛心理,提高病情舒适度。仔细观察伤口皮肤颜色、有无红肿、疼痛,严防骨筋膜室综合症发生,严格无菌换药操作,遵医嘱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加强有效扣背、排痰,避免肺部感染,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饮水,避免尿道感染和便秘,同时加强皮肤护理,避免压疮。(4)康复锻炼指导:术后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等,提高患肢功能。术后3 d内主要进行患肢伸曲运动和肌肉主动、被动收缩、舒张运动,以提高肌肉张力和减轻骨折部位肿胀。如抬高患者20°~30°,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和?肌等收缩、舒张运动,脚踝、足趾的主动和被动运动等。术后3~14 d内逐步增加患肢抬高幅度,不负重,指导关节主动屈伸运动和髋关节收展运动以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后15 d后,指导患者逐步增加运动幅度,使膝关节90°伸曲,避免关节僵硬。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进行患肢负重锻炼,协助患者利用双拐步行,逐步进行下蹲训练,改善膝关节功能等。详细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嘱咐康复锻炼的方法、技巧等,并叮嘱家庭成员鼓励、监督患者坚持锻炼,留有健康热线,接受康复咨询,定期门诊复诊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3个月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和护理后舒适度变化,比较两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与膝关节功能呈正比,分数越高,功能越好。舒适度以简化舒适状况量表表示,总分30~120分,舒适度与分数呈正比。VAS评分总分0~10分,0分无痛,10分最痛[3]。心理健康以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表示,心理健康水平与分数呈反比[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膝关节功能和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舒适度评分 分
组别 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 舒适度评分
观察组(n=20) 17.86±4.56* 77.39±14.29*
对照组(n=20) 15.89±3.74 71.34±12.82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焦虑、抑郁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变化 分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20) 49.78±4.31 40.27±3.57* 50.13±4.25 41.44±3.55*
对照组(n=20) 49.59±3.86 44.28±4.17 50.66±3.83 43.78±4.51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交通事故导致的骨折发生率逐步增多,其中胫骨骨折使患者无法负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手术的目的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膝关节功能,但围术期患者遭受疼痛、卧床、不良环境刺激等易致身心不适,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且部分患者不愿主动康复训练,影响膝关节功能[5]。因此,加强胫骨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对提高膝关节功能和身心舒适度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截瘫等[1]。以往以保守治疗和腰椎间盘摘除为主要治疗手段。2000年-2012年,我院共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2例,近期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4~58岁,病史3~10a。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2 手术方法
在全麻下取下腹正中旁切口,长约20cm,自腹膜外将腹腔脏器推向右侧,X线定位后将周围组织分开,摘除髓核,切除纤维环及软骨板,用模板测试大小后,用适宜人工椎问盘及髓核置入并在假体前方置引流管1根接引流袋并缝合。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因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病人患病时间长,手术创伤较大,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我们应耐心与患者交谈,对症施护。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后康复程序、注意事项,并介绍典型病例,以消除不良的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1)术前ld备皮,备皮时防止损伤皮肤;(2)配血800ml,并完善各项检查;(3)为预防感染,术前晚给予抗生素;(4)术前常规禁食水,术前晚及术晨行清洁灌肠;(5)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
2.2 术中护理
2.2.1 该手术是在全麻下进行,应密切观察面色、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出入量。充分考虑大出血的可能,备齐用物。
2.2.2 保持输液的畅通,观察滴速、病人全身反应。防止电烧灼伤皮肤。
2.3 术后护理
2.3.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常规使用心电监护,每30min记录1次。观察液体的量、性质,经常挤压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正常50-400ml/d,色淡红,若引流量>400ml/d,色鲜红,应及时处理。术后24―72h引流量≤50ml可拔管。术后3-5dX线摄片,了解人工椎间盘置换情况。
2.3.2 脊髓神经功能观察。由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有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术后也可能因水肿、血肿压迫脊髓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因此,要求严密观察。术后要定时进行唤醒试验,72h内定期监测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及括约肌功能。本组病例均未出现异常。
2.3.3 护理。麻醉未清醒者,头偏向一侧,以免发生误吸致窒息。平卧6h后开始翻身,每2h1次,进行轴型滚动式翻身,防止脊柱扭曲,致人工椎间盘脱落。
2.3.4 胃肠道护理。由于手术牵拉,腹部手术病人在术后12-24h肠蠕动消失,随着木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一般术后48-72h整个肠蠕动恢复正常,开始排气或排便[2],因此,嘱患者待排气后进半流质,少食多餐;术后1周内禁饮牛奶及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免导致或加重腹胀[3]。
2.3.5 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是感染和腹膜后血肿形成及脊髓神经受损,人工椎体滑脱。因此,术后要动态观察病人体温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伤口局部状况(包括红、肿、热、痛等)。人工椎间盘滑脱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及早向病人宣教预防滑脱的重要性,告知具体注意事项,以加强防范意识。本组均未发生以上早期并发症。
2.4 康复指导
鼓励病人早期功能锻炼及深呼吸。24h指导病人做踝关节屈伸运动,3次/d,10min/次,20次/min,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2d开始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即绷紧大腿可见到髌骨上移和大腿肌肉隆起,放松时可见到髌骨下移和大腿肌肉隆起消失,3次/d,10-15min/次,40次/min。术后3d开始做直腿抬高运动练习(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3次/d,10min/次,30次/min。以增强肌肉力量,防止组织粘连。一般行单个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病人,可在锻炼前带上腰围,于术后1周即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下床活动;多个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病人,卧床锻炼1个月左右,可带上腰围,下床适当活动。注意保护措施,活动范围及强度应循序渐进。
2.5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早期不做上身下屈及左右过度扭曲的动作,尽量减少脊柱活动,以便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局部及全身感染,预防感冒及泌尿系炎症。
参考文献
[1] 林振福.骨伤科疾病诊疗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