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7:05: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成人教育伦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人格商化;成人教育;功利主义;危害性;人格矫治
法国土伦大学曝出中国留学生买卖文凭事件,法国举国震惊,警方也随即介入调查。我国有些媒体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以中国造假劣根性牵涉到高等教育而已一笑了之。但更多的是指责、谩骂,怒斥现代学生的人格低劣。殊不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中此类事件早已司空见惯。科技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人格正朝着普遍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形成。
一、人格商化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大脑已经充分进化,人们已经能朝着自己所设定的方向自由行为并将自己意志定着其上。很早以前,我们还在为生存奋斗,现在却为利益不择手段。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从事经营活动,人人都以誊利为己任。民主主义者将此种情形称为“自由”,这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经济学者则称之为“经济人”理性。这预示着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能从行为与效益的反向运动中寻求利益最优化的效果。换句话说,经济社会中人格商化了。
从广义说,人格商品化是人格商化的另类表现形式。自然人的肖像、姓名、形象、声音,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商业形象等人格要素可以与人格主体分离使用并带来经济利益,名人广告、名人商标注册、形象代言等无不打上商化的烙印。
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人格也正在资本化了。经济学家往往只承认人力资本问题。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贝克尔则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问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实际上是深层次的人格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不断商化并获取利益的过程,进而使整个人格主体也呈现出商化的效果。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人生价值观也发生逆转。建国初期,社会崇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改革开放前期宣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独自实现的舞台。社会个体逐渐注重个性,崇尚自由和独立,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利益。
当今时代,个体人格商化的同时,国家、社会及各种组织也人格化了。从社会契约出发,人与人之间为了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争取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幸福最大化而不防碍他人同等的自由与幸福机会的实现,人们通常结成国家、社会或各种现实组织。这些单位在制定政策时已充分考虑到了内部成员的利益,他们将根据内部与外部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地寻找最佳策略,追求国家同社会及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事产、供、销等各种物质活动,也要从事阅读、创作、欣赏等精神活动,从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国家社会也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主要是教育手段塑造人的心灵、完美人的性格。但是人格商化却促使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人格畸形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成人教育中,也充斥着裸的人格商化现象,成人教育正一步步陷入功利主义的危机之中。
二、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机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又译为功用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它产生于近代英国,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功利主义基于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对于社会或政府来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职能。在成人教育领域,受人格商化的影响,人们较为关心的是成人教育的现实功能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行为目的来看,适应生活,适应人格自身取向使得成人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有效维持个人的生计并满足高新科技发展对人素质的需求,这样我们的现代成人教育视野缺失了人文关怀,功利主义思想正充斥整个教育过程。
(一)国家呦利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经济理念深深影响到国家的各项工作,成人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功利主义。这种豪情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为我们已由精英主义教育提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上世纪末所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但我们提前八年完成这个指标。2008年最新秋季学年新生人数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599万人,毛入学率达最高点23%。据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一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这种盲目冒进主义思想确实值得怀疑。
在国家人格化驱动下,教育正形成一种产业。早在1992年,中央就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首次把教育划入第三产业范畴,要求教育加快发展,更有效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世界贸易组织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划分为l2个行业,包括商业、通讯、建筑与工程、配送、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业、娱乐、文化和体育业、交通以及其他服务。教育作为服务产业融人全球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样教育冒进主义者将会更有信心发展教育产业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式方面,已经形成全日制为主体、函授、夜大、自考等为补充的成人教育形式,又推出69所高等学校网络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此外,还有党校这种内部学历教育形式。甚至不少高校在高等学校开辟了二学历文凭教育。在学历层次上,成人中专、大专、本科教育已经扩展到在职硕士、博士教育了,就是说,愿意花费一定的金钱,便可以轻易地取得成人硕士、博士文凭。
在学制期限方面,高等教育期限一再压缩,2002年以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开始把研究生培养的三年制,缩短为两年。2004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意见,十分明确地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以两年制为主。函授本科、专科教育分别由三年缩短为两年与两年半,甚至有些学校实行函授弹性学制了。
各种努力表明,不久将来,我们便能通过开放式教育,实现全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了。尽管在经济上我们的人均GDP国际排名还处于100多位,但我们首先可能在成人教育方面脱颖而出。
(二)社会功利主义
在经济功利的引领下,整个社会变得近乎疯狂。从社会评价体系来看,学历文凭已经成为衡量人的素质、技能、价值的重要指标,文凭是人的能力体现,用人单位招录员工首先确定文凭,职称、晋级、考核等无不与文凭挂钩,文凭也是单位整体能力的象征。但是在关注文凭表面价值背后,社会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拓展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如何将成人教育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从经济人理性出发,单位意图用最小的成本换来职工文凭,于是在职工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几乎没有经济投入。我国《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成为虚设,职工人力资源的获取完全是职工个人的事,资源的运用带来丰厚的利润却是单位受益。职工不能从单位得到经济时间保障,可能还会以请假、旷工为借口遭受处罚。《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成了一纸空文,成人教育完全成了个人自己的私事,各个单位可以从中解脱了。
受经费紧张及利益驱动因素的影响,高校也正沦为商化主体了。现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扩大生源,占领成人教育市场,许多高校在各地设置函授教学站点,就地聘请没有资质的教师,任由函授站松散管理,或者通过发行光盘的形式替代教师面授,甚至许多高校将函授站交给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个人承包。
在营利动机下,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教学环节过度简化必然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比较普遍现象。《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规定,本、专科函授教育毕业生必须达到高等学校同层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相应水平,函授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考试(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答辩(或毕业论文及答辩,或毕业考试)。面授及教师指导的试验、实习占高等学校同层次同专业授课总学时的30%左右。然而,现在许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时,任意简化教学环节,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自学被取消或极度弱化,面授时间过度压缩,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被取消学员大部分顺利过关。电大、二学历等成人教育情况都存在类似情形,远程教育情形更是不容乐观。
(三)个人功利主义
人们普遍认为,后现代社会将是一个“危机社会”,职位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个人和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准,进行终生的职业生涯开发。…对于个人来说,文凭便成了个体获得职业、凝炼自身价值的外在证明。凭着学历,个体可以避开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轻松的脑力工作获取优厚的待遇,凭着学历个体可以象征成功、笼罩知识的光环。
在此意义上说,学历只是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而已。于是参加高等教育获取文凭便成了一种投资手段。
另外,许多个体视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经营活动,获取文凭是其最终结果,参加学习是经营过程。个体付出经济与智力资本,最终获取丰硕成果“文凭”。在成本——效益衡量下,个体乐于寻找一种效益最大化的途径。由于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形式经济付出与智力投资有所不同。于是,个体便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何种教育。如果能力强者,可以参加自学考试,还可以节省一部分学费;次之,可以参加函授学习,但那需要入学考试。尽管现在的成人教育入学考试分数线极低,但依然有许多人不能通过。实在不行,就选择电大,那是无须入学考试的。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选择远程教育形式。无论哪种教育形式,一旦选择之后,其中所需花费的经济资本基本衡定,可以节省的便是智力资本了。于是面授不参加、作业不做、考试抄袭、寻人替考等现象无不显现出来。
三、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害性
功利主义促进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向往与实现,达到了近期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格的褊狭与学历的商品化。
(一)人格扭曲
文凭就其本质而言,是国家社会对个人通过艰苦的智力活动追求知识所达到的一种知识水平的确认。在文凭实现过程中,需要付出许多辛苦的汗水,而文凭商品化则抹煞了个人的智力活动,不利于公平竞争,也导致人格扭曲,破坏人格完善。人格的完善是指个体自觉的自我认识,维持身心的相对平衡状态,促使自己向着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根据理论,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人格商化却促使高等教育成了个人投资的工具,教育只是人们在获利过程中的一个准备阶段,通过文凭获取经济利益才是个体及社会的真正目的。在此意义上,教育过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为自我、为物质利益奋斗成了个体的座右铭。人成了纯粹意义上的“动物人”。在物欲至上,金钱万能观的冲击下,心理失去平衡,思想道德堕落。个体人格所需要的人格要素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调,以致涌现出了经济科技高度发达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偏差即当今世界的“野蛮行为”。
个人主义的盛行也是人格扭曲的另类表现。“功利主义观点的突出特征是:它直接地涉及一个人怎样在不同的时间里分配他的满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关心(除了间接的)满足的问题怎样在个人之间分配。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社会个体凭着智力、经济资本获取一定文凭,再以此投资,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能够处于社会上层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地位所得仅仅是自己的自我奋斗结果,理应受到社会的优待。与此相对应,欠缺经济、智力资本的人则只能沦为出卖体力、为人打工的下层了。因此,社会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也会产生隔阂,社会矛盾可能激化。
(二)学历商品化
在成人教育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文凭成了可以买卖的东西。一方面,文凭的实现过程充满经济动因。高等学校将各学科成绩轻易地卖给学生,上课、考试过程纯粹是形式,学与不学完全是学生个人的事,学校没有一点要求。这种买卖在我国的函授、电大、二学历及远程教育等过程中甚至是全日制高校中早已司空见惯。
另一方面,文凭本身就能成为商品,可能作为直接合同标的予以出卖。据《光明日报》报道,去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填写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60万人,这就意味着持有假文凭者的队伍是庞大的。而其中大多数是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学历商品化使得教学质量极其低下,以至“博士不博,硕士不硕”,成人专科本科滥竽充数。如果南开大学张爱民毕业论文抄袭、浙江大学博士后贺海波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因为全日制最高学历教育而成为新闻焦点的话,那么许多本科生包括函授、电大等论文全文抄袭也就不值得惊奇了。教学质量的低下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学历商品化也使得师生关系变成裸的金钱关系。在学历商品化中,学生不思学习,寻求一份好的就业是其目标;教师不安心上课,写论文、搞科研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只是附带工作。传统的恩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关系被老板与学徒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格矫治
成人教育包括函授、电大、二学历、网络远程教育等形式无不充斥着裸的功利主义动机,其根本原因是人格商化。人格商化促成个体参加成人教育的目的异化,也促使成人教育举办者目的异化。反之,功利主义也反作用于人格商化,以至恶性循环,致使教育日益陷入颓废境况。因此,为了矫治功利主义,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目的,矫治人格。
一个完整的人既需要理性力量,也需要人格力量,否则,就不是全面发展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倡导把科学和人文教育在新形势下重新统一起来,重视人的人格因素而不单单追求人的能力发展,走向“和谐的人格”的呼声,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成人教育应当把人的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使成人的知识和修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促使成人形成完整的人格。
Beck风险社会理论的独特视角下,阐述了成人教育的使命及成人教育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研究者从继续
学习、全民化学习的必要性出发,对知识学习重新定义,从知识经验的反思学习、个人主义危机下的学习以及责任伦理学习几个方
面论述了风险社会理论下成人教育的新内涵。继而从“使能”角色和“经纪人”角色论述了风险社会中成人教育的新使命。最后,在
国家提倡的终生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政策指引下,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从反思学习、品德学习以及社群学习等角度提出了成人
教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成人教育新要求
[作者简介]皇甫伟(1980-),男,河南商丘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及课程
与教学论;金朋荪(1954-),男,北京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及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69-02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
1986年发生事故以后,学者们就开始
十分关心由现代技术失误所引起的巨大风险。2011年日本福
岛核电站事故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更预示着全球风险社会的到
来。全球风险社会的概念自
Beck在
1986年提出后,学术界就
一直在热烈讨论着与之相关的议题。成人教育被视为国家社会
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社会建设,不论是个人所需,还是社会进步所
需,都需要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充实现。成人教育的走向如何,首
先需要探究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状况,相比较后现代、后工业社会
的提法,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是比较能够解释当
今社会形势面貌的。风险社会,顾名思义就是指社会中充满了
许多的风险,风险社会的来临,让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个人、
群体、种族、国家在当今社会里都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本文以此为基础,从风险社会的角度论述成人教育的必要性,同
时寻求它对成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一、风险社会理论下成人教育的新内涵
从
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寻求成人教育的启示,首先需要了
解
Beck对现代化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当前社会是第一现代工
业社会后的第二现代,认为没有一种学习是可以持续不变有效
的,所以人们需要随着时间进程的演进而不断学习。风险社会
的成人为应对风险社会的来临,首要任务就是要认清学习是人
之必需。风险社会要求个人需要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对环
境也要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需要个人积极地学习,永不停
止地学习。另外,在风险社会里,不只是弱势者需要学习,全体
人民都需要继续学习。因此,成人教育必须要突破以往的救残
补缺式的社会福利式或者社会救助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所有人
一起去创造一个共同解决问题的网络。
第二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首先来自于对知识和经验的反
思,不仅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反思,对实践经验的学习也需要
反思。因为,第二现代社会的风险依附于实践知识的更新,所
以,理论学习必须与经验学习相结合。另外,面对高科技与生态
环境等风险,成人还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从不同方面了解
各种风险议题的内涵,从不同的观点中解读与诠释,进而建构自
己的风险认知体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
个人化,个人主义化的危机使得成人教育工作需要把原本属于
私领域的内容、与个人相关的生命重大事件等内容也纳入到成
人教育范畴。最后,成人教育还要提升艺术教育和精神教育的
课程,提升个人的能力与品德,以帮助个人学会更有品位地生
活,学会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任何的知识理论是可以独霸
一世的,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学习标准、固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风
险社会更强调人们灵活应变的知识与能力。
二、风险社会中成人教育的新使命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人们只有投入社群,方能有真正的习
得,认为社会需要有一个协调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公共领域
机制,让各个不同的群体可以相互对话、达成共识,同时,还需要
通过所隶属的团体进行对话以求共识顺利达成。因而,为了培
育公民的积极参与,促进社会改革,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要
营造多样化的学习社群,让民众终生可以通过社群来学习,培养
他们适应社会风险所需的品德与能力。由此,我们可以从两种
视角来看成人教育所扮演的角色。
(一)“使能”角色
1.充实相关知识。面对高科技与生态环境的风险,成人学
习内容更多应是与高科技与生态环境等相关的知识。目前,民
众所掌握的知识许多只是与生活相关的常识,而对于高科技与
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内容并不是很清楚,但应对风险的智慧更
多来自于风险知识的拥有,绝非个体经验所能察觉到的,若只限
于个体实际生活经验所得,恐怕会导致陷入危机而不自知。所
以,成人教育需要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场所,使人
们了解到相关方面的知识。人们还需要注意的是“风险无专
家”,因为目前所知并不完全可靠,专家的观点也不完全是正确
的。诚如
Brookfield所言,成人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民众
质疑、解读、批判社会文化中习以为常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除了风险相关的知识外,人们还应该要知道的是一些程序、
行政方面的知识,比如在社群中如何参与讨论,进行风险分析,
作为决策的参与者,能迅速在知晓背景的前提下分析出政治经
济的基础、科技决策的正当性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也就是说,
知识必须与经验对话,通过讨论为成人提供思考以及协调知识
经验的机会。成人教育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人们有机会更多地了
解相关知识,希望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根据已有的信息知识和理
性来应对有争议的问题,形成自己清晰的理解。
所以,在全球风险社会里,人们需要把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大
环境相联系,教育的内容不仅需包含个人日常生活的私领域内
容,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共领域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更充
分地理解全球性或全国性政治经济危机的结构,明晰科技与生
态环境的风险,也才能真正参与到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过程中
去,充分掌握自己的决策权力。
2.促进社群动能。Beck提出民间“次政治”团体的原因主
要是对正式官方组织的不信任。但次政府作为自行组织的团
体,其参与运作者主要是拥有个人主义意识的个体,个人要与他
人建立亲密关系并不那么容易,这便是个人主义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然而,危机就是转机,个人主义化的另一方面,能促成人
们创造新关系,学会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的契机。虽然组
成成员拥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但这正是成人教育所要做的,
即培养真正有独立意识的个人。成人教育所要扮演的角色,便
是要在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中介团体中,促进
社群的动能。在社会的基层,如小区、工厂、部落、社团、学校中
创造个人参与式的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引起社会变革,促进全社
会共同学习。
(二)“经纪人”角色
风险社会的来临,使人们所遇到的困境成为一种集体性或
公共性的问题,所以需要重新创造出一个公共范畴的社会来解
决这个问题。要求人们除了学习个别行动能力以外,还需要学
习合作行动的能力。所以,成人教育要汇聚不同个人或不同团
体的关注焦点,以期共同面对社会的难题。也就是说在各个不
同群体间,人们仍然需要有合作行动的能力,所以,在“使能”角
色之外,成人教育还需扮演的是“经纪人”角色,即要促进各个团
体能相互协调、沟通,能一起创造一个共同解决问题的网络。如
前所述,就是要把亲朋、邻里、志愿性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公共性
的文化教育机构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精细有机的沟通网络。
三、风险社会对成人学习的新要求
时代的变迁使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众多学者提出,当今社
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里明确提出终身教育这一学习型社会
目标。可见,政府也希望能借助政策的推动,促使中国社会成为
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希望给人们提供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机
会,使人们在面临时代转变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时,能依赖终身学
习社会里所习得的知识与能力,适应新时代的生活,促使社会更
加稳定和谐地发展。
从风险理论中“以学习激发学习从而不断学习”的提法我们
也能看到风险社会理论对终身学习的重视。因为现代化持续不
断地快速发展,使现今社会面临种种威胁,在充满威胁的进程
里,问题会不断出现,所以我们也需要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
式。然而,人类的理性并不是万能的,所得出的解决之道,当然
也会有局限。所以,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有一种更宽广的态度
与胸怀,需要更谦卑地生活,不能只依靠知识,还需要有爱心。
人们除了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学习不同的知识以外,还需
要有包容、谦卑、积极面对未知的态度。所以,在成人教育过程
中,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人们的爱心,培养
人们拥有良好的品格与德性,这也是家长教育下一代所必需的
一种思想态度,不应该只看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更重视品德的
培养。
总结
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有以下两点
最为值得关注。
第一,重视反思学习,强调品德。风险社会的危机,归根到
底是工业社会过度自信所致,也可说成是人类的过于自信。危
机的出现,使人们要开始反思,不只是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反
思,还要对自己身处的环境进行反思。所以风险社会的来临,愈
发凸显出反思学习的重要。正因为反思,让我们看到了所学知
识并不完全正确,也让我们认识到学习的重点应从知识能力的
培养转为对品德形成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科技决策
所及的影响甚大,使人在决策时,需要有一种为自己、为他人、为
下一代负责任的态度,稍有不慎便可能会引起很大的社会灾
难。所以成人学习的重点,不应只是学识上的增长,更多需要培
养他们的爱心以及社会责任感。
第二,学会在集体中学习。虽然现今社会很重视个人的独
立性,但个人的全面发展,却离不开与他人共同相处,因为品德
的培养最后也必须通过社群集体才能最终实现。通过协调与人
接触,与人相处时所产生摩擦,才能更好地塑造出关爱他人,
为人为己负责的品德。个人也只有凭借其所依附的社群,才能
一、道德教育过程中要确立成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道德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利益的调节器,虽然从表面上看,她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以服从集体、社会的长远利益。但从根本上看,集体利益归根到底必然也必须归结为个人利益。科学的道德价值体系事实上正是个人正当合理利益的体现。伦理道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种人为的凌驾于人民头上的非人性的强制力量,而是为人而存在的一种生活规则本身的逻辑结果。这样,社会道德并非是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它既可能也有必要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成为个人内在的需要。个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个人既是道德的创造者,又是道德的实践者。道德既是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手段,又是个人人格、价值等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因此,道德首先是作为一种个人需要而存在,然后才是作为一种社会需要而存在。因此,在道德教育过中,特别要成教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到道德的这种“为我”的性质,尊重和发挥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将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陶冶,变“要我讲道德”为“我要讲道德”,才能使他们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将外在社会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力量,并逐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的道德境界。这里,道德教育只起主导作用,并不直接干预学生的道德生活。
二、要满足成教学生的合理需要,以激发其内在的道德需要,并转化为其道德的直接动力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因某种缺失而力求满足的内趋状态。当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内部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焦虑就成为一种刺激作用于自身,变成一种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也称内驱力。内驱力是个人行为最深刻的心理动因。因此,要促使学生做出道德选择、实施道德行为,莫过于激发其内心深处的道德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道德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它建立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因此,满足学生的低层次的合理要求对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成教学生而言,物质层次&如生理需求’基本上可以满足,关键是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合理的精神需求。如归属的需要、情感的需要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特别是成人教育一般都比较松散,成人学生一般都很难找到作为学生的归属感,而学校对于成教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况也不是很了解。因此,我们要以增强成教学生归属感和深入了解他们为突破口,因人而异地对学生的这些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并设法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如组织成教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创造机会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肯定他们在工作中的成绩,对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帮助等。这样才能转化其不合理的需要,并逐渐将其导向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另外,道德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同的道德需要要求可能处在不同的道德层次上,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所谓高起点和高标准,特别是要尊重成教学生作为个人所具有的不可侵犯的尊严和自主自决的权利以及正当的欲求和利益等。否则,道德就很可能演变成一种“非我”的存在,成为一种对“我”的苛求而遭到拒绝。显然,这种道德要求必然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道德要求而落空。只有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道德是为自己而存在,道德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需要,我们必须切入成教学生生活的实际,注重道德的层次性,构建自下而上、低重心、大众化、生活化并稳步提升的德育目标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水平。不可采取高起点、“飞流直下”式的道德灌输,以免挫伤学生的道德追求的积极性。
三、制定适宜的情境,激发成教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人是感性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存在。感情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道德生活作为人的生活,必然渗透着人的感情,并非是外在于人的冷冰冰的东西。没有人的情感参与就不可能有人的道德行为。
成教学生的感情生活一般来说比较稳定和成熟,这对道德教育是一个有利条件。但成教学生本身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之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现象影响,使他们的感情世界又显得非常复杂,某些反常的情感,如对某种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和情绪、对道德行为的冷漠等,又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创造适当的情境,通过实际中的事例,通过善恶的对比,让受教育者亲受感染,才能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情感,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道德教育一旦触动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拨动了他们善良的心弦,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积累丰富的道德实践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农民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62-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实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这是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农村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农村成人教育的根本是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农村成人教育以优化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开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农村成人教育,关键在“三力”上下功夫。
一、因人施教,增强农村成人教育学习的吸引力
提高农村成人教育学习的吸引力,关键是在学习的内容、培训的形式和时间的安排。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今天,农村成人教育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按需施训、因人施教。一要贴近农民的发展,增强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农村成人教育要贴近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实际,这种实际是把它放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三化”进程中统筹考虑。二要贴近农民的需求。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包括向农民传授农村实际的、丰富多彩的农技知识,也包括向农民传授非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开展电工、水工、维修工等培训,以便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国内城市工作和生活。对于青年农民,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安全生产知识,营造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良好环境,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对刚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要系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安全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达到零距离就业的要求。三要贴近农民的实际。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奔小康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举办一些长、中、短期专业培训班,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强调以学员为中心,采用讨论、模拟、案例、问题式的教学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做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农村成人教育要符合成人的特点和规律,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脱贫致富为落脚点,依托县(市)、乡(镇)、村成人学校开展多层次、多规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
二、健全制度,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驱动力”
加快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发展,是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全面提升农村成人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农村成人教育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农村成人教育以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为目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对农民实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它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农村成人教育要注重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统一。新农村建设农民不仅要获得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而且还要提高政治思想修养,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提高应用法律法规的能力。成人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以开掘与弘扬人的精神世界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需求,展现和不断构建人的内心世界,净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风貌,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农民的发展。尤其在当前农村政治生活淡化、对农民道德教育的主体缺失的情况下,农村成人教育应成为政治思想教育的载体,承担道德教育的功能,促进农民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促进农民的政治社会化。同时,农村成人教育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农民的知法守法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学会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一是农村成人教育要做好“优先向企业推荐农村成人教育学员”文章。针对企业“招工难”的现状,树立“帮助解决用工就是招商、办农村成人教育必须服务工业项目”的理念,把为企业用工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相结合,深入企业调研,强化就业指导,为企业服务,主动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采取多种措施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为“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服务。
二是做好农村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文章。把市场与企业之需作为农村成人学校办学的“风向标”,建立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以能力为本、适应企业需要的教学体系,积极推广“订单式”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培养,强化实训教学,道德教育,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人才规格、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与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相应的“配套”,实现企业、学校、学员三方共赢,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竞争力。
三是做好“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文章。继续运用农村成人教育资源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对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使之掌握1~2门就业技能,提高后备劳动力的素质,为农民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面向青壮年农民的“双证制”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科技能力和劳动技能。
三、强化保障,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支撑力”
1 有效的保障是农村成人教育稳步推进的基本前提。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成人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理顺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农村成人教
育应纳入当地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切实抓好“三教”统筹,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深化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套由上到下、畅通有序。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农村成人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事业,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政府应成为农村成人教育最有力的推动者。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综合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共同为农村成人教育事业谋划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与教育机构要充分认识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增加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定管理队伍。在财政扶持的基础上,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争取社会各界的捐资助学,建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基金。
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进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政指令性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明显的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为主要特征。但是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应该突出自我的特色,这种模式使医学成人教育缺乏灵活性。
1.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的目标不够明确
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很多学校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其目标是不断扩大学校的规模,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这种片面性的办学理念影响着医学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管理机制等,使得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失去特色。医学成人教育目标是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进行专业调整,但是其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也应该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
2.医学成人教育的对象层次不一
医学成人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面对的对象更为广泛。其一是医学专科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进行了医学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有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且这一部分学生通常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开始进修和学习,这一部分学习的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其二是一些高中或者中专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迫于社会形势的需要,为了能够找到工作而不得不开始学习。这一部分学生没有医学的基本知识,学生的基础知识底子也比较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这部分学生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方面会出现一些困难,也不能按时完成一些课余作业。正是由于学生层次的层次不齐,也要求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要更加灵活。
3.医学成人教育的在校人员学习时间约束性强
医学成人教育的在校人员大部分都是医疗单位的在职人员,他们不仅在单位承担着繁重的任务,而且还得兼顾工作和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在校人员的精力被严重的分割,学生只能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学习。即使是一些高中和中专尚未取得工作和成家的在校成员,也面临着找工作和满足自我物质需求的压力,在学习时间上也无法像普通高等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这些特征也表明了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二、促进医学成人管理的有效策略
1.突破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医学成人管理大都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先不说这种模式中学员的被动和机械,学员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结合,因为学员面对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学员对于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也无法全部参加,这就要求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制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建立网络课程和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学员的学习。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购买由专业成员开发的网络资源。各商业网络公司和专业训练团队、重点大学合作开发的医学精品课程,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为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是由本校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的教学课件。专业成员开发的医学教学资源,是面向全国医学教学的一般需求,教学的针对性较差,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能够得到运用,或者经过本校教师的微变动进行运用,这就需要本校医学教学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制作充满学校特色的医学教学资源。
2.结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医学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展的,但是医学成人教育是由自我特色的。医学成人教育更加主要对学生业余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过高,不能满足解决学生实践困难和指导实践的功能,同时,理论课程讲授的内容范围广泛,而内容浅显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医学成人教育要结合自我发展的特色,系统考虑学员的特征,制定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从实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其技术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利用学生的实践经验推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管理办法
1.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在年龄、资历、文化素质等方面差别较大
特别许多成教学生身兼学业与工作两项,管理范围大,牵涉面广,难度增加。为适应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日常管理及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集中;为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教育专业设置较灵活,课程变动大。
2.学籍管理过程呈现间接性,响应速度慢
成人教育的学生分布在社会各个工作岗位上,采取走动式上课模式,虽然每学期都定期集中授课,但时间短,主要靠学生业余自学、复习完成知识的积累及课程的考核。为此,学籍管理工作往往衔接不上,易中途中断,无法继续进行。另外,许多继续教育的分校及教学点承担了成人教育的招生、学习、学籍和教学等管理工作,管理过程实际为非直接性的远距离管理。
3.领导不重视,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部分学校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管理工作,缺乏对新形势下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未配备专职的学籍管理人员,学籍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业务培训较少,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学籍管理效率不高。另外,学籍管理的相关硬件设施跟不上,由于人力、经费投入不足,计算机系统未能及时换代升级,管理工作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成人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形势下完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对策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人员
学校要重视、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原则上成人高校应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学籍管理工作,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职能部门要有一名副院长主管学籍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学籍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硬件调协设施、安排责任心强并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管理人员专职负责学籍管理工作,并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学籍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健全和完善学籍管理的相关制度及实施办法
学校要积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学籍管理文件、精神及制度制定,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出实施细则、工作程序和运行模块。从制度上规范学籍管理的行为,从程序上严把学籍管理的质量,从运行模块中提高学籍管理的水平。通过学籍管理,使学生的个性与潜力在可能的范围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从而调动成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快成才、成好才。
3.加强与教学点的合作与管理
关键词: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方式
先生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是培养和谐的人――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现今,我国高校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上,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则相对薄弱,往往由学校划定专门的机构或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
1.在理工科专业课课堂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给理工科的自然科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但“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本身,还在于让学生了解这种结晶当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1]。自然科学与人文素质的紧密联系告诉我们,在理工科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2.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
笔者从2005年开始尝试在课堂上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专业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
2.1就地取材,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内涵。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学科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记住的。在讲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时,笔者谈到微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谈到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辛勤付出,并针对一些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谈了这样一个观点: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一些是知名的,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知名的科学家、工程师身上往往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而更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也同样值得我们敬仰。从专业学科中挖掘出的人文内涵,使人文素质教育尤为深刻具体。
2.2博览群书,找学科间的交叉点。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学生的知识面十分广博。教师如果仅仅只是加强专业知识的钻研,就可能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适当涉足其他学科领域会对教学甚至科研大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人文学科和本学科的交叉点,教师适当引申,不仅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例如:在广泛的阅读中,笔者发现《周易》中蕴涵二进制思想,然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该问题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一些自己的看法,后来很自然地将其引用到《数字电子线路》课程“数制与编码”章节的教学中,使课堂增色不少,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申,和学生谈起《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
2.3关注时事,找时事和专业知识的交叉点。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情,或多或少地会给我们一些人文方面的启示。因此,教师应关注时事,找到时事和专业知识的交叉点,在课堂上自然引出并加以引申,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例如:在《电子测量与仪器》的课程教学中,谈到“深空探测技术”,笔者很自然地引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这些举世瞩目成绩的取得是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象征,这无疑会增加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谈到“传感技术”时,举例引出“汶川”地震中使用的“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设备,然后给学生谈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谈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感。
2.4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引导。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地,因为学生亲身的体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其认识上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试验教学中,笔者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挫败感教育、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4.1加强学生挫败感教育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利用实验本身对学生进行挫败历练外,笔者有时会在实验准备阶段随机地给一些组的实验设备配上若干接触不良的导线或信号线,让学生在反复的测试、调试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2.4.2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
在社会中,人不可避免要与他人接触,在工作中,更是需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一般采取分组实验,一是实验的需要,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好和他人合作的关系。
2.4.3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语
将人文教育寓于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教师要注重把握实质,不拘泥于形式,不急功近利,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见缝插针。在这整个过程中,理工科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是关键。
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教育知识和理论包括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教育本质和职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课外校外教育、班主任工作等内容。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规律不等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