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8篇

时间:2023-06-20 17:05: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

篇1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信用差、融资渠道单一等难题,极大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诉求和持续性要求。为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各商业银行创造性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即以大企业为核心,以围绕在大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为主体,形成完整的金融供给供应链。同时,商业银行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获得相应利润,在帮扶中小企业的同时,创造性取得营收和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通过银企结合、产资并行的方式,实现了银行、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及特点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创造性提出的金融产品方案,其市场主体重点是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信用为担保,以供应链整体发展状况为出发点,经过系统评估与授信,以达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需求的目的。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传统信贷模式的诸多限制,以供应链系统上的核心企业和围绕其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为整体,进行融资方案的设计与评估,打破了以往对单个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供应链金融将金融机构纳入原有的企业生产与物流体系之中,形成相对稳固的发展模式。商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担保,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得到的贷款通过组织生产和产品转移,实现了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化,并进一步通过核心企业将资金流转到银行机构,形成封闭的链条。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围绕在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诉求,通过供应链系统信息、资源等有效传递,实现了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共同发展,持续经营。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1.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传统信贷方式的发展瓶颈,拓展了融资渠道,有效丰富和发展了信贷文化。商业银行创造性提出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以核心企业为主体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并根据信用评级及风险水平为处在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支持。这种模式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关系,通过银行的介入,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在某种意义上既提升了核心企业的销售业绩,又满足了中小企业扩大化生产所需的资金要求,更在整个供应链水平上改善了企业资源分配不均和信用失衡等状况。

2.供应链金融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之上,贸易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有助于银行合理制定融资支持方案,以达到充分利用资金的目的。供应链金融的显著特点是封闭性和自偿性,即企业生产、物流与金融支持形成封闭的产业链模式,而借贷资金的返还也是通过企业内部销售利润的获得来实现,从而排除了外在关联企业的实质性干扰。

3.供应链金融使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互通、互信、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其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化指标评价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方式,转而关注整个供应链整体企业的发展与贸易状况,通过核心企业担保,使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并通过对企业间贸易行为的有效评估,作出真实性判断和合理性调整,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稳定发展与链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析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市场自发,从而使银行的金融产品面临多样化风险和不确定性收益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市场价格风险构成了市场风险的主要内容。利率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我国实行固定利率制,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产品并不能完全根据市场化条件形成市场化利率,而实行这种机制的结果是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变化,银行发行的贷款利率并不能据此进行调整,从而使银行面临贷款利率变动的风险。汇率风险主要是在涉及本外币交换的企业贸易中,由于货币汇率波动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影响,进而使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货币交易面临汇率变动风险。市场价格风险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由于作为质押物,如企业存货等价格的波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波动是正常的,而这一特质在粮食、石油等大宗产品存货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较大的市场价格风险。

(二)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作为商业银行贷款授信的关键角色,在整个供应链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商业银行依据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发展实力、运营前景等有效指标,为围绕在核心企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授信贷款、信用支持等服务。因此,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和发展模式直接决定了中小企业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一旦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受到质疑,必然会影响到中下游企业的发展,并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威胁。

(三)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

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但实现自偿性的基础必须是存在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根据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真实交易关系,以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为抵押,有效满足处在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需求。在融资过程中,真实性的交易时和有效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形成的抵押是实现自偿性的基础,一旦出现虚假交易、伪造合同或融资程序的违法违规问题,并且银行在未了解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就对借款人进行盲目授信,会使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

(四)业务操作风险

业务操作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主要风险之一。由于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传统的信用评价模式,对供应链系统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安排,通过自偿性的结构设计、专业化的流程安排和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实现了与企业信用风险完全不同的还款来源。但由于人为操作环节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从而对操作制度的完善性、保密性和有效性产生要求,而一旦操作不当或违规,必然会加重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一)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识别预防管理

通过对市场风险的识别及成因的定性分析,从而对各种风险带来的得失及应对进行有效考量。实行市场化的利率机制是有效控制市场利率风险的根本方法,在当前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的方法来管理利率风险,套期保值的方式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汇率互换和利率期权等。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外汇持有期限、外汇种类及汇率波动程度进行有效控制,是汇率波动水平保持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对市场价格风险则可以采取拓宽抵押物的存放范围,增加抵押物浮动准备金和抵押物价格限定措施等手段,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有效管理。

(二)提升对全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企业的综合准入管理

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对链上各交易方发生的交易进行评估,并给与相关企业综合授信服务。因此,需要结合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情况,对已取得授信的企业进行主体准入资格检查和交易真实性确认,从而对链上各主体的经营发展能力、实际履约状况作出有效判断。这主要表现在:授信前,商业银行要对授信企业的交易情况、市场份额、信用状况、购销状况等进行实际调查,并对授信主体形成系统认识;授信后,要强化对授信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管理,保证授信企业能够正常经营、合理产销、如期履约。

(三)优化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各环节操作要点

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环节总多,操作风险复杂多变,商业银行要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业务流程优化、有效的岗位重新设计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安排。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复杂,因此要明确链上各主体企业的交易流程,并制定出具有代表意义的业务流程规范。岗位的设计要遵循人岗一体、岗责统一的原则,对与商业银行直接对接的岗位进行重点考察,明确职责权利关系。此外,还要对授信前调查,授信后维护等流程规范进行有效维护,以达到降低企业风险的目的。

(四)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

通过建立电子化的信息系统平台,使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加系统化和透明化,这主要表现为通过对链上企业交易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质押存货的电子化数据管理,减少了人为操作的空间。要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量、报表统计、库存及监管企业合作情况等工作的电子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供应链金融创造发展平台。

四、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渠道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市场风险、企业信用风险等多元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及供应链上企业需加强风险防范,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证和支持,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2

关键词: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银行金融业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各种银行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企业市场份额,各商业银行更是纷纷研发各种金融产品,借助企业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行的相关特点,积极创造新型的授信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向各大型企业和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推出各种供应链金融业务,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信贷中评级授信和抵押担保等多种限制,支持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介绍的是其中一种,银行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

一、什么是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

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指的是企业为了取得运营资金,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并以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向银行申请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其提供融资,其中贷款期限不应超过应收账款的账龄。这种融资的参与者是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其中融资的对象是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在运作中,债务企业起着反担保的作用,因此它应具有良好的信用,在融资企业出现问题时,由债务企业来弥补银行的损失。

二、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优势

1、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当今降准降息、货币流动性趋于宽松的金融政策下,为适应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银行如何更好的控制风险增加收益,是银行有效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早期,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客户,这种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行为,会导致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由于很多客户的物流并不活跃,因此还容易造成资金流和现金流不匹配,而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为银行开发更多的客户群体,尤其是信用度较高的优质客户,在这种业务模式下,银行服务的不仅仅是核心企业,还包括供应链中的上下企业,这就使得银行与供应链中的企业联系更加紧密,并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拓展潜在客户,为银行增加新的业务。对于银行而言,供应链整体信用要强于产业链上的单个企业,随着生产阶段的变动,银行提供的利率和贷款成数也随之变动,并随着授信风险而调整,这就能使银行能更好的控制风险。同时,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对物流和资金流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增加了结算业务的吸引效果。而且这种业务提供的金融服务涵盖面广,收益增长点也多,能促进银行各种业务的发展,达到风险控制和兼顾收益的双重效果。

2、有效调整经济结构

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行为中,银行为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安排优惠融资,拓宽了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利用率,从而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另外,将银行信用融入其中,能提高供应链成员的谈判地位和商业信用,使他们能建立起平等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能推动供应链上的产品流动,提高上下游产品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间接或直接的为银行和企业带来更多利益,这样,供应链中的银行、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都能得到共同有益的发展,从而整个供应链才能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下去,对调整社会的经济结构起着良好作用。针对大庆市的情况来看,属于资源型城市,银行积极推广应用这种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各种新的发展机遇中,不仅能使核心企业更加稳固,降低银行风险增加收益,同时还能带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对大庆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转型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3、支持大项目的建设

在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由于核心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信誉,通过银行在业务和资金管理上的支持,能够壮大自身的网络实力,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银行有着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在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融资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可以帮助核心企业管理好上下游企业。一般情况下,核心企业的实力较强大,但也会存在风险问题,一旦供应链中的某个企业出现融资困难或障碍,核心企业很快就会受其影响而导致金融风险乃至灾难。而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这样就能缓解供应链失衡的问题,降低了核心企业的金融风险,为其发展建设和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大庆市而言,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核心企业能够良好平稳的发展,就能更为积极主动的开发建设大项目,同时通过银行与市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沟通,银行与企业的对接会,和银行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的过程,更能有目标的培养重点客户,能有效的增强银行与核心企业的大项目对接效率,了解到重点项目的工程信贷需求,从而来支持我市重点大项目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对接的方式,能更好的了解到企业的耗能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投放等情况,对控制企业高耗能高排放和提高信贷质量有着直接作用,从而提高我市的经济效益。

4、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一直在信贷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它自身规模的限制和信用的先天性缺陷,因此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困境,按照传统方式很难从银行融资,而由于其资金紧张难以周转,很容易造成整个供应链的失衡。而且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由于规模大竞争力强而处于强势地位,对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交货、价格和账期等贸易条件上要求苛刻,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三、结语

银行应收账款供应融资业务是以大型核心企业为中心,选择资质优良的上下游企业,对其提供融资行为,这种金融服务业务突破了银行传统的授信要求,为银行、核心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极大的有利条件。

本文通过对银行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分析,来研究这项业务对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强大项目建设以及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并结合我市的情况做出了相应分析和研究。(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大庆油田支行)

参考文献

[1] 刘倩倩.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及控制[J]-时代金融(中旬).2011(5):28

[2] 陈琳.黄孝军.张靖雪.张璇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主要风险控制点[J文]-中国经贸.2010(18):88

篇3

1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该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核心企业,所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供应链节点企业实施的融资是商业银行承担的主要风险,在这一环节中,容易发生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不相符的情况,甚至收不回的情况。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进行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其中风险识别是指对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管理人员根据专业知识以及能力,合理的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归类风险性质,并通过分析,找出出现风险的原因;风险评价是指对风险带来的为好进行判断,分析商业银行是否能够承受;风险控制是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加以控制。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问题

2.1业务风险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受一些因素的不利影响,无法充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安全,仍然存在一些风险问题,造成风险问题主要是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有关的动产担保法律法规,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担保物的信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存款,另一种为应收账款,这样就无法为商业银行项目开展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其次金融业务未得到信息技术有效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在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加强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实际上信息电子技术投入不足,这样在融资过程中,对于额外割裂成本,就出现较大的情况,进而对供应链的资金信息流的有效对接产生不利影响。

再次金融监管结构理念需要积极的创新,对于银行业务创新,监督部门的金融监管结构理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强对金融监管结构的理念的创新。但是在实际我国金融监管结构理念创新性还有待加强,否则若不能加强金融监管,就会引发供应链金融监管出现风险。

2.2风险识别分析

风险识别对规避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的风险至关重要,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风险识别。首先法律风险识别,法律规范不完善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诸多风险。其次操作风险识别,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造成授信调查、融资审批等流程出现问题,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风险。除此以外,还存在两种危风险识别,一种为信用风险识别,另一种为市场风险识别。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实施

3.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法律体制,同时由于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对此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信用体制以及法律体制,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对中小企业的一些不良的操作行为进行限制,对于一些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用法律来制裁,以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重要的保障,避免出现发生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不相符的,甚至收不回的情况。通过这一措施,能够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优化了企业发展情况,这样能够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

3.2加强供应链的完善和发展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发展的还不够成熟,所以仍然存在许多的风险问题,想要更好的应对风险,就要从供应链本身入手,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建立系统分析与管理。供应链包括许多的子系统,而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所以通过系统分析与管理思想的建立,严格控制供应链子系统,使其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供应链缺乏较强的控制力,所以应通过内部控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旦发生违规违纪的行为,应严格进行处理。

3.3加强信息技术的介入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还应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应积极的建立网贷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力以及效率,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还能够严格控制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减少供应?金融带来的成本风险。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够加强对新客户群的开发,不需要只依赖于人员业务进行拓展,这样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4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的准入体系

为了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风险问题,还应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的准入体系,在审核过程中,首先应企业是否满足商业银行金融准入要求,其次还应对核心企业进行重要审核,一方面审核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以及信用,另一方面要审核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等等,这样就规范了市场的环境,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

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无追索买断;成本-风险-收益配比

一、供应链金融中各方的角色定位

(一)核心企业

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核心企业是最具有供应链大局观的成员,并存在为供应链整体利益的优化做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强激励。由于供应链和渠道链其他成员的绩效直接影响到核心企业本身的绩效,核心企业愿意其他成员融资的便利性和成本节约做出安排,包括直接信用的提供,或以信用介入的方式,对成员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提供支持。

(二)银行

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小企业业务正在成为银行提升贷款收益水平、加强客户粘性,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领域。。供应链金融的客户群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核心大企业及其战略伙伴,也包括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相关金融服务几乎涵盖了银行所有产品,收益增长点也覆盖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同时,供应链金融提供的多边谈判体制和内在约束机制,有效降低了客户开发、维护成本,提升了客户粘性,降低了客户流失率。

(三)供应链成员企业

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常常具有压倒性的谈判地位,一旦核心企业选定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主办银行,链条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将被动接受并乐于接受这种安排,依托核心企业与银行协商更加优惠的融资条款,通过参与核心企业与主办银行排他性的结算体系,更加紧密地建立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协作关系。

二、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模式及主要风险

以生产型企业单阶段生产周期的资金需求来看,银行融资的切入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采购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生产阶段的存货融资,以及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

(一)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是无追索的买断方式被广泛采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直接借记货币资金,贷记应收账款,可以理解为在给予一定折让的前提下,提前回收应收账款。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依据会计准则和自身理解确认的应收账款,可能基于银行对于应收账款确认充分条件而产生不同,导致提供融资的时间差异。

(二)存货融资

存货融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最为活跃的领域。对于钢铁、有色等大宗物资的融资大都采用静态模式,即要求质押货物特定化。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汽车、煤炭、钢铁、油品等成为存货融资新兴的主流担保货品。同时,操作模式进一步放松,动态的核定库存方式逐渐占据主流。随着《物权法》对浮动抵押方式的认可,生产线上的半成品、在途物资也逐渐被接受。

(三)预付款融资

预付款融资模式作为存货融资的延伸,也正在被接受,银行、客户及其上游企业的三方协议是最常用的模式。该模式被引入国际贸易中,即所谓的“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授信”业务。银行还开发出了订单融资、采购融资模式,即在企业收到订单后,预计将通过采购、生产和销售的过程在未来的2-6个月内发生销售回款的前提下,银行就可以提前给予融资。

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考核企业资质、业绩、财务特征和担保方式等,从单一主体经营、财务、市场等角度对企业综合实力、还款能力进行的信用评价。在供应链背景下,链上企业的风险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供应链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较高的信用水平和增级效用以及真实贸易项下产生的自偿性还款现金来源降低了上下游交易方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各环节主体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传递的风险因素又使各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不仅包括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还涉及到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风险、交易对手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交易资产风险、操作环节风险以及来自于物流监管合作方的风险等。

三、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核心企业和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准入管理

结合供应链总体运营状况对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的评审。一是加强授信前尽职调查工作。立足供应链金融业务特征,注重对授信主体和交易信息的并重调查,加强对主体承贷能力、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调查。二是加强核心企业的筛选。核心企业要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和相当的经营实力,能够承担起对成员企业信用加保的作用。三是坚持成员企业信用审查要求。重点选择与与核心企业业务关系稳健,各类财务和经营指标良好的成员企业。

(二)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对供应链金融审核、签约、核保、放宽的各个流程加强有效控制,制订专门的业务操作指引、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健全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贷前调查人员应按照模板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降低调查人员自身能力对调查结果的负面影响;与授信主体及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合同协议签订,印章核实,票据、文书等的传递以及应收类业务项下通知程序的履行等事项,要明确操作职责、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在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要明确资金支付、质物监控、货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流程、关注风险点和操作步骤要求。

(三)加强对质押品选择和动态监控管理

一是注重对抵质押资产的选择。应选择价值相对稳定、易处置变现、易保存的产品,对质权人提供相关的交易合同、付款凭证、增值税发票等凭证进行严格审查,有效核实质物权属。选择交易对手实力强、资信高,合作关系稳定、履约记录好、交易内容和债权债务关系清晰的应收款,应确保应收账款所依附的基础合同真实有效。二是要审慎选择物流监管方,充分发挥物流监管方“监管者”、“中间者”和“信息中枢”的作用,通过对质押物的监管来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巫刚,姚伊娜.物流金融与期货交割相结合的价值创造[J].物流科技,2007(10).

[2]浦徐进,唐建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与VMI系统中的风险防范[J].研究与探讨,2007(11).

[3]赵道致,白马鹏.解析基于应收票据管理的NRF-LC物流金融模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3).

篇5

【关键词】供应链 采购合同 规避风险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当今的市场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条供应链与另一条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全球化、技术发展、信息爆炸以及新经济体的出现使得企业之间必须要更密切地合作和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这使得采购活动将在企业间更多、更广泛的竞争。特别那些对采购价格依赖程度较高、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有时其产品还没有出厂,就由于原料采购价格的大幅变动,使得企业蒙受巨大损失。通过采购合同的形式对于企业采购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当今采购合同的主要发展方向。

1 采购合同基本特性

采购合同是采购方与供应方双方谈判协商一致同意而签订的调整供需关系的协议。采购合同是双方解决纠纷的依据,也是法律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证据,双方当事人都应遵守和履行采购合同。采购合同的特征:(1)当事人双方订立的采购合同,是以转移财产所有权为目的。(2)采购人取得合同约定的标的物,必须支付相应的价款.(3)采购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双方互有义务,供货人应当保质、保量、按期交付合同订购的标的物,采购人应当按合同约定的条件接收标的物并及时支付货款.(4)买卖合同是诺成合同。除了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况外,当事人在合同上签字盖章合同即成立,并不以实物的交付为合同成立的条件。

2 采购在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高效的采购对于企业优化运作、控制成本、提高质量以及持续性盈利等方面至关重要。专业生产能够更加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企业越来越关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增加了企业采购的比重,使得采购及其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1 采购在供应链供应关系中的作用

任何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获得最大的利润,企业要获取较大的利润需要采取很多措施,如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物料和信息的流动,提高生产效率、缩减交货周期等,因此,企业可选择恰当的供应商,同时将供应商纳入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实现信息共享策略。

2.2 采购在供应链成本中的作用

由于信息发达和世界经济高度自由化的结果,过去企业借助技术领先,市场垄断等所塑造的超额制造或销售利润正快速消失,加上消费者主义风起云涌,偏高的产品售价,将在保护弱者的呼声下逐步退让,终于导致企业必须以降低采购成本,来代替提高售价,达到提升利润的目的。

3 供应链风险是当今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中的生产和物流要素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采购、库存、分销、配送等风险源。供应链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对企业的业绩和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面临的供应链风险有供应风险、价格风险、库存风险、需求风险、运输风险以及金融产品风险等等。现代企业必须具有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能力。

在全球化竞争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日新月异,顾客需求的及时性不断提高,这些原因使得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各种新型经济体的不断涌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难度都将同时增加。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效率等问题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过供应链成员的多重博弈,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大环境之下,如何快速地搜索、挖掘、配置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关键要素。

4 供应链采购合同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新方向

供应链采购合同是指应用各种管理思想、理论方法,设计组合、执行和管理一批不同采购合同(如定量合同、期权合同、柔性合同或现货市场采购等)中合同的参数,以使采购企业实现降低供应链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服务水平的目标。

4.1 研究供应链采购合同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战略、商业运作过程和项目的开发通过同采购合同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合同需要分配企业的资源;供应链采购合同使得企业能根据已有合同基础,评价增加一个新合同对公司总体利益和风险的影响;供应链采购合同使得整个风险分析能够同企业目标和风险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4.2 供应链采购合同可以降低供应链风险

基于产品组合管理的采购合同战略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供应商组合,可以使得采购商有效配置企业资源、有效控制供应链存在的一些战略风险,如供应风险、库存风险等。

4.3 供应链采购合同管理决策

供应链采购合同管理决策是一门崭新的决策技术。传统的采购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采购管理。对采购人员不仅要求有运营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具备金融领域的知识,因为采购合同组合管理已经成为采购管理和金融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为更有效地指导企业提升采购合同管理决策的能力,必须明确供应链采购合同管理决策的主要功能和决策方法。该功能架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和编辑、优化和决策支持等3部分功能。在决策中,绩效目标主要指财务目标、运营目标、顾客关系目标和风险忍受度等;资源可用性主要指企业产能、库存水平、资源限制等;现有合同指当前存在合同的合同义务和重要事件等;单个合同的影响指收益预测和收益概率分布等;组合合同的影响指对其它合同的影响、风险指示等;最优合同策略指合同期限、价格、服务水平分析、期权、惩罚条款、再谈判条件等。决策方法主要有,第一、期权合同和长期合同采购组合管理决策。主要指采购商通过期权合同和长期合同组合向同一供应商采购物品,综合控制价格风险、库存风险和顾客服务风险等的决策策略。第二、期权合同与现货市场采购组合管理决策。采购商对非战略采购物品选择现货市场采购,将面临成本风险和需求风险,所以采购商可能选择应用期权合同与现场市场采购的组合进行采购。第三、多个期权合同采购组合管理决策。在非战略采购问题中,采购商会面对多个供应商提供多个期权合同的采购问题,并且不同供应商会提供不同期权价格和不同执行价格。

总之,现代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不断精瘦供应链的库存,这使得供应链自身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决策技术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的采购风险包涵了绝大部分的供应链风险,因而科学采购管理决策可以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提高供应链效率。本文提出的基于供应链采购合同研究,使得企业可以同时考察不同来源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期达到使用供应链采购合同来控制企业的总体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德礼,何勇等.供需链契约研究进展[j],管理学报,2006,3(1),117-125.

篇6

【关键词】供应链 采购合同 规避风险

当今的市场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条供应链与另一条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全球化、技术发展、信息爆炸以及新经济体的出现使得企业之间必须要更密切地合作和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这使得采购活动将在企业间更多、更广泛的竞争。特别那些对采购价格依赖程度较高、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有时其产品还没有出厂,就由于原料采购价格的大幅变动,使得企业蒙受巨大损失。通过采购合同的形式对于企业采购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当今采购合同的主要发展方向。

1 采购合同基本特性

采购合同是采购方与供应方双方谈判协商一致同意而签订的调整供需关系的协议。采购合同是双方解决纠纷的依据,也是法律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证据,双方当事人都应遵守和履行采购合同。采购合同的特征:(1)当事人双方订立的采购合同,是以转移财产所有权为目的。(2)采购人取得合同约定的标的物,必须支付相应的价款.(3)采购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双方互有义务,供货人应当保质、保量、按期交付合同订购的标的物,采购人应当按合同约定的条件接收标的物并及时支付货款.(4)买卖合同是诺成合同。除了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况外,当事人在合同上签字盖章合同即成立,并不以实物的交付为合同成立的条件。

2 采购在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高效的采购对于企业优化运作、控制成本、提高质量以及持续性盈利等方面至关重要。专业生产能够更加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企业越来越关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增加了企业采购的比重,使得采购及其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1 采购在供应链供应关系中的作用

任何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获得最大的利润,企业要获取较大的利润需要采取很多措施,如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物料和信息的流动,提高生产效率、缩减交货周期等,因此,企业可选择恰当的供应商,同时将供应商纳入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实现信息共享策略。

2.2 采购在供应链成本中的作用

由于信息发达和世界经济高度自由化的结果,过去企业借助技术领先,市场垄断等所塑造的超额制造或销售利润正快速消失,加上消费者主义风起云涌,偏高的产品售价,将在保护弱者的呼声下逐步退让,终于导致企业必须以降低采购成本,来代替提高售价,达到提升利润的目的。

3 供应链风险是当今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中的生产和物流要素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采购、库存、分销、配送等风险源。供应链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对企业的业绩和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面临的供应链风险有供应风险、价格风险、库存风险、需求风险、运输风险以及金融产品风险等等。现代企业必须具有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能力。

在全球化竞争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日新月异,顾客需求的及时性不断提高,这些原因使得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各种新型经济体的不断涌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难度都将同时增加。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效率等问题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过供应链成员的多重博弈,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大环境之下,如何快速地搜索、挖掘、配置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关键要素。

4 供应链采购合同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新方向

供应链采购合同是指应用各种管理思想、理论方法,设计组合、执行和管理一批不同采购合同(如定量合同、期权合同、柔性合同或现货市场采购等)中合同的参数,以使采购企业实现降低供应链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服务水平的目标。

4.1 研究供应链采购合同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战略、商业运作过程和项目的开发通过同采购合同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合同需要分配企业的资源;供应链采购合同使得企业能根据已有合同基础,评价增加一个新合同对公司总体利益和风险的影响;供应链采购合同使得整个风险分析能够同企业目标和风险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4.2 供应链采购合同可以降低供应链风险

基于产品组合管理的采购合同战略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供应商组合,可以使得采购商有效配置企业资源、有效控制供应链存在的一些战略风险,如供应风险、库存风险等。

4.3 供应链采购合同管理决策

供应链采购合同管理决策是一门崭新的决策技术。传统的采购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采购管理。对采购人员不仅要求有运营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具备金融领域的知识,因为采购合同组合管理已经成为采购管理和金融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为更有效地指导企业提升采购合同管理决策的能力,必须明确供应链采购合同管理决策的主要功能和决策方法。该功能架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和编辑、优化和决策支持等3部分功能。在决策中,绩效目标主要指财务目标、运营目标、顾客关系目标和风险忍受度等;资源可用性主要指企业产能、库存水平、资源限制等;现有合同指当前存在合同的合同义务和重要事件等;单个合同的影响指收益预测和收益概率分布等;组合合同的影响指对其它合同的影响、风险指示等;最优合同策略指合同期限、价格、服务水平分析、期权、惩罚条款、再谈判条件等。决策方法主要有,第一、期权合同和长期合同采购组合管理决策。主要指采购商通过期权合同和长期合同组合向同一供应商采购物品,综合控制价格风险、库存风险和顾客服务风险等的决策策略。第二、期权合同与现货市场采购组合管理决策。采购商对非战略采购物品选择现货市场采购,将面临成本风险和需求风险,所以采购商可能选择应用期权合同与现场市场采购的组合进行采购。第三、多个期权合同采购组合管理决策。在非战略采购问题中,采购商会面对多个供应商提供多个期权合同的采购问题,并且不同供应商会提供不同期权价格和不同执行价格。

总之,现代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不断精瘦供应链的库存,这使得供应链自身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决策技术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的采购风险包涵了绝大部分的供应链风险,因而科学采购管理决策可以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提高供应链效率。本文提出的基于供应链采购合同研究,使得企业可以同时考察不同来源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期达到使用供应链采购合同来控制企业的总体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德礼,何勇等.供需链契约研究进展[j],管理学报,2006,3(1),117-125.

篇7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 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 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 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 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 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篇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扩散;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2-0063-05

一、引言

作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有效方式之一,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迅速。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4.98万亿元。而风险问题一直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多,如李毅学(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展示了其评估过程,并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成为非系统风险的主要内容。实际上,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已经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集中于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两个方面。在信用风险识别方面,刘远亮、高书丽(201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信用风险识别模型对供应链金融中的小企业信用进行识别;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人(2009)为了避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中主观评价因素的影响,将主体评级和债券评级纳入到信用风险评价中,有效地保障了信用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而陈长彬、盛鑫(2013)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通过上述已有研究发现,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研究涉及很少,而信用风险在供应链网络中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研究不但能够保障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体系的完整性,而且能够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背景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不断生态化

随着生产分工的日益加剧和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演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由供应链单一环节的金融服务到供应链网络的金融生态优化、再到供应链金融生态的过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从原本单一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向上游采购应收款业务和下游销售预付款业务延伸,产生了基于债权的应收账款融资、基于货权的存货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三种模式。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也从融资服务向集合融资、支付、结算、保险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源于原深圳发展银行进行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试点,并在2003年率先提出“1+N”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其中,“1”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N”是指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成员,实质上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其上下游企I的授信服务中,有效地保障了供应链金融的风控问题。此时的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目的是满足供应链上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服务具有单一性。而随着企业竞合模式逐渐向供应链间竞争合作模式转变,供应链网络治理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不断深化,供应链网络治理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供应链网络的信息获取、资源控制及风险分担等功能不断得到发挥,金融授信模式将实现从不动产授信到动产授信、静态授信到动态授信、单一授信到整体授信模式的转变。供应链金融业务沿着供应链网络模式进行非线性延伸与扩散,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多元化和集成化。供应链网络的集成运动不断加剧,供应链网络中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加强,更多的商业生态元素被纳入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的集成动力机制。

在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集成动力机制的作用下,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商业形态(见图1)。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对整条供应链进行持续优化与协同管理的同时,严格把控真实贸易的交易环境,改变资金在供应链上的流通方式和存在形式,实现闭合式资金流通。实质上,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包含供应链网络的全部功能,并将投资、财务、会计和金融风控纳入其中,实现供应链网络交易的高效性。具体地说,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外部环境和参与主体两大类。外部环境涵盖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两部分:制度环境包括管制因素、规范因素和认知因素,管制因素涵盖法律、政策、规定等相关内容,属于工具性质的制度系统;规范因素与社会责任相关;认知因素属于群体对外部世界真实的理解。技术环境包括供应链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服务需求方、金融服务供应方、服务外包主体和监管机构。

(二)供应链金融本质: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

为了解决银企间的信贷隔阂,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一方面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增加新的业务点和利润来源。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信用的功能,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将真实贸易作为核心指标,以防控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风险。真实贸易存在于供应链生态系统中的交易主体之间,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在控制真实贸易基础上进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质上是将具有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与弱流动性的实物资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资金在供应链上的优化配置,增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流动性,即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发展。信用是解释银行、货币及实体经济之间内在联系机制的核心概念。信用与供应链金融在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发展方面具有一致。此外,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间存在的商业信用是供应链金融实现生态化的基础,也是供应链金融实现增量反应的前提,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不断融合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进程才会加速。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

信用创造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的过程,传统的信用创造是以商业银行为基础进行的,而现代信用创造的主体则突破了商业银行的局限性,各类非金融机构参与到信用创造中来。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创造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而受到金融体系的制约,非金融机构作为信用创造的辅助部分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扩张是在信用创造活动完成后进行的信用在供应链交易主体间的传递活动。信用扩张方向与供应链中商流方向具有一致性,原因在于信用扩张起始于交易双方的合同签署(订单),终结于下游贸易的回款。因此,在贸易中产生的相关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成为信用扩张的载体。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问题显著

在传统融资活动中,银行信用度量的对象是单个借款企业的信用资质,而在供应链金融中则变成了整条供应链金融的运行状况。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间关系紧密,连接性较强,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于金融机构的角度,“新巴塞尔协议”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象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指银行的资产组合由于市场波动、经济周期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可能损失;操作风险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国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有数据表明,供应链金融风险90%以上来自于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欺诈,包括控股权的争议、资本的抽离、隐性负债、非相关多元化投资、实际控股人的不良嗜好。其中,控股权的争议指供应链金融资产所有权在法律上出现争议,重复质押就是在存货融资业务中因存货所有权归属问题导致的典型控股权争议问题;资本的抽离指债务人通过关联交易将企业资本转移的行为;隐性负债指没有记录在资产负债表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性化的债务;非相关多元化投资指债务人获得资金后将资金用于其他途径,而非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贸易;实际控股人的不良嗜好属于个人道德问题,同样会带来信用风险问题。信用风险的传导性是信用风险扩散的前提,供应链金融的复杂网络则为信用风险扩散提供了媒介条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后果将对特定产业形成强烈冲击,其影响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风险难以企及的。影响至今的钢贸危机事件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典型案例。钢贸危机事件的核心在于质押物的重复质押,属于信用风险的控股权争议,之后发生的钢材质押物挤兑事件则是因为没能有效处理信用风险扩散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机理

供应链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供应链金融交易主体是市场中独立的经济主体,交易主体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矛盾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仍是个不稳定的系统结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部分交易主体的行为将对供应链金融产生影响。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递是通过交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的。信用风险的扩散同样是通过关联企业的相互作用进行的,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单个交易主体的界限逐渐动态化和模糊化,交易主体间具有高度关联性,也就是具有传染性。因此可以发现,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呈现出客观性、可控性、周期性和传染性的特征。客观性是所有风险种类的共同特征,即风险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控性是可以通过人为控制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周期性表现为信用扩张和信用收缩活动在供应链金融中交替出现;而信用风险的传染性表现为部分交易主体的失信行为将会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紊乱和信用传递链条的中断。

(一)信用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

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方向层面、线性层面和连续性层面进行划分。在风险扩散的方向层面,可分为单方向扩散、双方向扩散、多方向扩散和混合扩散四种。单方向扩散是指沿着一个特定渠道进行扩散,其扩散具有区域特定性、直接性和单调递减性的特征;双方向扩散是指风险扩散沿着两个相反的渠道进行,其扩散具有方向相反性、α餍院透丛有裕欢喾较蚶┥⑹欠堑ヒ恍远喾较虻母丛永┥,其扩散沿着多维度展开,扩散路径和扩散强度呈现非均衡性;混合扩散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且无法判别扩散的方向,扩散的可控性较差。在风险扩散的线性层面,可分为线性扩散和非线性扩散,线性扩散表示交易主体的风险扩散损失和风险概率与扩散的时间或其所在的位置是线性关系,非线性扩散则呈现非线性关系。在风险扩散的连续性层面,可分为连续式扩散和跳跃式扩散,跳跃式扩散又包括可去间断式扩散和纯跳跃式扩散两种形式。

(二)信用风险扩散速度

风险扩散速度表示风险扩散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受到风险扩散时间、交易主置和风险损失的影响。在风险扩散的时间进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风险扩散速度较慢;中期会迎来风险扩散的爆发阶段,风险扩散速度瞬间加快;后期风险扩散会处于动态稳定的时段,风险扩散速度平稳。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扩散速度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