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职业发展的具体路径8篇

时间:2023-06-19 09:25: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职业发展的具体路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篇1

1 职业能力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职业能力分析是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基础。为进一步明确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每一工作项目所包含的工作任务,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探索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的标准体系,以便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核心课程的开发提供合理依据。通过对深度合作企业,尤其是对正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企业以及部分高职院校师生的广泛调研、座谈、工作现场观察与访谈、工作体验、企业专家交流、职业能力分析会等多种途径,总结提炼出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进而形成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分布汇总表,明确每一岗位所要完成的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以此为基础,确定相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构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提供依据,为科学编制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2 职业能力分析的组织与实施

2.1 职业能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①文献分析法。在职业能力分析会召开之前通过查阅、分析100多篇论文、10多部著作,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相关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如英国零售学徒职业资格标准、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等)等诸多资料,整理出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的基本框架,后期在专家座谈交流、企业调研、问卷调查等环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文献研究,丰富和完善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②实地调研法。先后通过企业调研、兄弟院校调研、学生实践岗位调研等环节进行实地调研,共调研深度合作企业12家,兄弟院校13所,走访50多位正在企业岗位培养的学生。

深度合作企业现场调研。与企业管理人员座谈的形式开展调研,调研的内容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展开,调研的对象包括企业的运营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门店店长、片区经理、运营督导等。调研的结果经过汇总梳理作为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兄弟院校调研。着重了解其深度校企合作形式、合作内容、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具体实施、职业技能及其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先后调研的兄弟院校有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10多所院校。

③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针对历届毕业生、历届订单班学生、部分校友、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等设计不同类型的调查问卷展开调研,着重了解从事营销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相应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调研所得内容经过整理作为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资料。

④工作体验法。每学期至少派出一名教师到深度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专职企业实践,至今已有7名专任教师先后在企业实践。专任教师通过具体的岗位工作体验和实践,能真实地、具体地掌握营销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各项能力要求,并且在岗位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工作的,也能收集到大量的一线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的信息。这些是职业能力分析最重要的、最真实的信息来源。

⑤座谈法。1)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市场营销专业每年组织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专家进行座谈,围绕就业岗位、岗位能力需求、人才培养等展开研讨,形成了本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的重要材料。2)订单班及现代学徒制学生座谈。每学年组织一次企业订单班座谈会,每3个月举行一次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座谈会,邀请校内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运营部经理、门店店长、全体学生就订单班、学徒制运作情况、人才培养情况、岗位能力培养情况等展开研讨,这个活动为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积累了丰富的原始材料。3)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研讨会。每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专家、校内外专家就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涉及到的人才培养定位、就业岗位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实施等方面展开论证和研讨。4)百果园职业教育联盟研讨会。2015年底,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百果园公司发起,联合境内外15家院校和行业协会,联合成立了百果园职业教育联盟,搭建了一个行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每年至少要召开两次会议,专门就职业店长的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合作等进行研讨,这些研讨的内容也为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

⑥案例研究法。市场营销专业与百果园公司及其他企业已开展多年的深度合作,有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就业,通过对部分毕业生职业成长路径的研究,梳理出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百果园公司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下企业实践锻炼的专任教师至少跟踪研究5个优秀的店长、5个表现一般的店长、5个表现稍差的店长,通过对其每个月的工作报告、职业发展情况、公司及员工评价,并通过对其进行个体访谈了解职业店长的科学成长路径。截止目前已跟踪研究个案80多例。

⑦头脑风暴法。举行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行业专家研讨会,通过头脑风暴法,行业专家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畅所欲言,围绕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业务岗位及职业发展路径自由发表个人见解,会后项目组工作人员进行汇总、梳理。

2.2 职业能力分析会的组织

①确定分析岗位。通过前期的调研、座谈和文献研究,分析得到了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发展路径等,确立了本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市場调研、产品销售、客户服务、营销策划四大类别,主要集中在产品销售岗位,每一类别的岗位根据其工作内容及工作复杂程度可分为4~5个层级,根据行业企业的对岗位工作内容及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得出如表1所示的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发展路径表。

表1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但是如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话,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由于是和特定的行业或企业开展合作,在进行联合培养之前已定向了学生的学徒岗位、培养目标等,所以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类别就比较具体,而不会呈现如表1中所列举的那么发散;二是由于现代学徒制学生实施在岗培养、在岗学习,学生边学边做,工作即学习,学习的内容非常具有指向性,所以其职业发展年限就大大地缩减和提前。

在前期的调研中,针对国内10多所兄弟院校市场营销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得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销售类,为此,针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结合表1中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发展路径,制定出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发展路径,如表2所示。

②邀请行业专家。根据分析的岗位,按照以下标准来选择职业能力分析会的行业专家:1)有营销一线工作经历,目前从事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与培训等岗位工作。2)熟悉和了解营销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及职业发展路径。3)具有营销、管理职业素养,工作严谨。4)能用语言精炼地表述营销岗位任务需求或所需具备技能。5)能很好地与人协作。6)工作期间能全身心投入。

根据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岗位特点,筛选出18位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并发出邀请,提前告知职业能力分析会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等,并将相关资料如职业能力分析表格、行业专家职责、工作流程、职业能力分析表述用语等,提前发给行业专家,以做好充分的准备。

③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邀请职业能力分析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第一场职业能力分析会着重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岗位类别及不同学历层次职业发展路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岗位技能要求。第二场职业能力分析会着重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岗位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职业发展路径等内容,形成了职业能力分析表。

④整理职业能力分析表。通过研讨,把市场营销通用能力与指向性非常强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技能,如表3所示。

2.3 职业能力分析表的制定

借鉴德国的BAG职业能力分析法和北美的DACUM职业能力分析法,选用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根据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所面向的培养层次,适当调整了学习水平栏目,制定出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该表由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工具等)三大部分构成,职业能力除了专业能力外,还包括了职业素养,并对每一职业能力也进行了程度标识。

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制定的过程如下:

第一,整理职业能力专家在两场职业能力分析会上的意见,使用规范的职业能力术语和表述进行修正,形成初步的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第二,结合本专业积累的已有相关基础资料,通过进一步梳理,结合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英国零售业学徒标准、合作企业等公司营销岗位说明书及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等,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分析表。

第三,将整理出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发给相关企业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对相应任务和能力点进行再次确认,形成最终的职业能力分析表。

第四,为了使制作出来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现实情况,选择了商贸流通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百果园、名创优品、麦德龙、百安居等公司开展进一步的调研,并咨询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深圳市连锁经营协会的相关人员,根据行业企业反馈的意见对职业能力分析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职业能力分析报告。

第五,根据专家提供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报告。如表4所示。

3 职业能力分析的结论与成效

3.1 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基本内容

通过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得出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确定了在学徒培养期间4个职业岗位及毕业初始岗位共31个工作项目,118项工作任务共计519条职业能力。另外,通过分析还确定了各岗位所共同需要的13项60条关键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分别为职业规划、沟通交流、数字应用、革新创新、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责任(安全)意识、组织能力、其他等。职业能力共分为5个级别,具体详见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3.2 职业能力分析的效果

①提升了专任教师对行业企业的充分认知和了解。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大大提升了专任教师的行业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通过与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进一步了解到目前商贸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各项能力需求。

②明确了现代学徒制市场营销专业学徒期及期满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在前期的调研中,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企业的反馈,项目组得知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为产品销售类、营销策划类、客户服务类、市场调研类,并找出了各类别岗位群的职业发展路径。而基于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稍有不同,主要原因是学徒是通过在岗培养的,所以针对其面向的商贸流通行业企业,其职业发展路径相较于非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下的学生要有所不同,主要體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联合培养企业会专门针对学徒设计一个岗位(比如储备干部);二是其晋升速度会较快,学徒期满后80%的都可以走上营销管理的工作岗位。这就决定了其整个职业发展的路径是不同的,为此,需要在培养期间根据岗位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训练和培养。

篇2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双轨制

作者简介:钟琳,女,1982年生,经济师,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办公室主管,主要从事人事管理工作

随着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油气田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领军顶尖人才的需求倍增,通过研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发展方式,畅通人才发展路径,鼓励人才走技术专家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矛盾,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1专业技术人才定义及特点

专业技术人才是知识型员工的一种,主要指掌握具体知识,利用知识创造出高价值的产品和成果,为组织和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结合油气田企业实际,本文将专业技术人才的定义归纳为:专业技术人才是指系统地接受过一定层次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并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各类人员。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包括:

1.1独立自主性强

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不同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工作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更强调独立工作中的自我管理,对工作场所、时间、方法、进度等方面的灵活性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要求较高。

1.2注重工作价值

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具有创造性、协作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更倾向于持续学习,更多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探索创新,协同合作,创造出高价值的产品和成果。同时通过解决新问题、理解新事情等方式,不断促进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提高。

1.3成就动机强烈

专业技术人才渴望工作的挑战性,除工资报酬外,工作的目的还在于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自我发展的成就感,得到认可与尊重。

2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措施

2.1岗位培训

一是岗前培训。新参加工作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实习,撰写实习报告。二是岗位技能提高培训。参加油气田企业内部的年度培训项目,同时有针对性的系统外培训和自主培训。三是持证上岗培训。鼓励个人获取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社会资格证书和资质等。

2.2学历培训

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历深造,或进行英语、计算机、写作、财务知识等单科知识的学习充电。

2.3“师带徒”培养

针对新入职的大专院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新调入人员等,以导师、徒弟双向选择,规范培养周期、细化各阶段培养内容、强化考核方式、落实指导教师与培养对象奖惩制度,结业成绩与业绩考核直接挂钩,使员工的培养更加规范和有序,促进青年人才尽快成才。

2.4“科研项目经理”管理制度

通过推进科研项目制管理,挖掘专家型技术人才,在项目运作中锻炼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懂科研、会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

3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路径

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路径主要以职称、职位晋升为主。

3.1职称晋升

按照企业相关管理制度,主要通过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展现自身专业特长,撰写出高质量的著作论文,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和发明专利等,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3.2职位晋升

根据业务需求及岗位配置,对有管理才能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竞聘上岗,择优录取。

4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发展中的不足

4.1缺乏系统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和管理体系

首先,管理层及员工个人对职业发展规划和管理的认识不足。在进行具体人员管理时,管理层普遍认为提高薪酬待遇及福利水平是留住现有人才、引进外部人才的有效激励措施,对员工多实行物质激励,反而忽略员工对自我实现的更高追求。此外,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对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原则、责任划分、组织管理、具体实施等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管理体系运作。

4.2双轨制通道缺乏转换,发展路径“窄、短、堵”受传统管理

体制和用人机制影响,企业虽建立了管理类、专业类双路径职业发展通道,但二者间不能互通,专业技术人才顶多评为高级技术职称,但在地位、收入待遇上低于行政序列的相应级别。同时,专业技术人才转入管理发展通道,自身也无法专注于工作创新,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管理人才发展通道,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不协调。

4.3薪酬正常增长机制缺乏,激励作用不明显

从具体执行层面,薪酬政策的激励功能不足,没有突出知识、技能在薪酬分配中的价值,尤其高层次技术人才和拔尖人才的薪酬待遇无法很好体现其价值和贡献,同时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各单位薪酬结构、津补贴项目、管理办法差异较大,加大了单位之间、不同类别人员之间的不平衡,不利于发挥薪酬制度的积极作用。

5结论与建议

5.1构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管理体系

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包括自我规划和企业协助两部分,依靠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轮岗等发展机会促进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职业发展规划和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效果无法立刻显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员工依赖组织的支持实现自身发展,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提供必要制度支撑,对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原则、责任划分、组织管理、具体实施等形成系统性的管理运作体系。

5.2畅通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篇3

[关键词]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生涯高原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30-02

1职业生涯高原的概念

西方研究者主要从晋升(promotion)、流动(mobility)以及责任(responsibility)三个角度对职业生涯高原进行概念解释。美国职业心理学家Ference(1977)最早从晋升的角度提出“career plateau”概念,译为职业生涯高原或职业高原。他认为,“职业生涯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同时他根据影响员工达到职业高原的组织和个人因素,将职业高原分为结构高原与个人高原。结构高原是指在一个组织内缺少员工发展所需的机会,组织无法满足员工个体职业发展的需要,而使员工达到职业高原;个人高原是指员工缺少进一步晋升所需的能力和动机,是因个体自身因素所导致的职业高原。Veiga(1981)将职业生涯高原的含义进行了扩充,他将职业高原定义成“由于长期处于某一职位,从而使得个体未来的职业流动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变得不太可能”。1988年,Feldman和Weitz对职业高原的概念又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认为现实中组织存在“明升暗降”(being kicked upstairs)的现象,从晋升和流动两个角度定义职业高原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因此,他们认为职业生涯高原是指“个体工作上接受进一步增加责任与挑战的可能性很小”。

2职业生涯高原的成因分析

2.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员工的年龄、能力、人格特点等。①年龄。一般来说,中年员工遇到职业高原的情况比较普遍。20~40岁的阶段,是人的奋斗期,而40岁后,除了少数人获得进入高阶层的机会,其余的人则很难得到晋升,因此可能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另外,由于中年员工对新事物接收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较差,因此更愿意任用年轻的有创造力的员工,这必然导致许多中年员工失去晋升机会。②能力。职业高原一般发生在职业生涯的维持期,此时员工已熟练地掌握了与工作相关的大部分的技能和信息,一旦缺乏进一步获取知识与提升技能的挑战,也可能会出现职业高原现象。③人格特点。人格特点与职业高原也有一定关系。例如,个性激进急躁的人,晋升的愿望可能较个性温和的人要急切,产生职业高原的可能性较大;另外,有研究表明,外控型的员工较内控型员工而言,对工作更不满意,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因此发生职业高原的比例相对较大。

2.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满意度、家庭生命周期等。①家庭满意度。家庭满意度高的员工,由于生活得更幸福,且家庭事务牵扯的精力也相对较小,因此对工作会更有兴趣、热情和精力,发生职业高原的可能性要比家庭满意度低的员工要小。②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与个人的职业生涯有密切联系。家庭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单身期、新婚期、满巢期、空巢期、鳏寡期。单身期和新婚期由于没有孩子的负担,工作中的动力较足。而满巢期是家庭生命周期中家庭关系最复杂的阶段。这时候员工在家庭中的责任重大:既要抚养、教育子女,还要赡养父母,同时还得顾及与配偶之间的关系。这些不仅要求个人对家庭在感情上有更多的投入,还需要有稳定、可观的收入,以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因此在满巢期,员工家庭负担重,一方面可能会把对工作的投入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员工可能将注意力从工作本身转移到组织的福利奖酬上,较少关注工作创新及自身知识更新。这就导致了员工业绩水平停滞不前,最终引致“职业高原”的出现。

2.3组织因素

结构型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与组织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和职业路径的影响:①组织结构的限制。由于职位晋升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激励员工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些被提升的员工将比提升前负有更大的责任,拥有更大的权力,同时也往往得到更高的工资报酬,更好的福利以及其他特权。扁平化和网络化能提高组织的效益,是现代企业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组织结构的这种发展趋势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管理层次的大大减少而导致中间管理岗位的大量消失,这无疑使组织中原本就十分激烈的职位竞争变得更为严峻,并客观上促使企业中的绝大部分员工在有限的晋升职位面前,不得不面临职业生涯高原时期的到来。②职业路径的影响。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职业路径的长短与多寡对职业高原的产生有很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职业路径越长或者越多,员工遇到职业高原的可能性越少。在许多企业的职业路径设计中,员工的职业发展只能从一个特定的工作到下一个特定的工作的单阶梯途径上进行纵向发展。

3职业生涯高原的应对策略探讨

3.1个体应对

Rantze和Feller(1985)提出了四种个体解决职业生涯高原问题的策略:①精心法(placid approach)――接受这种状态,尽力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②跳房子法(hopscotch approach)――在原有职位不变的情况下,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以求得在其他方面较好的发展;③跳槽法(change of uniform approach)――离开组织并在其他组织中找到相似的职位,希望通过环境的变化解决这一问题;④创业法(entrepreneurial approach)――通过尝试、创新等途径努力开发他们现有的工作,成功地与决策者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Rantze和Feller认为这种方法是解决职业生涯高原最有效的方法。以上四种方法对员工个体应对职业生涯高原提出了有益的参考:①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己面对职业高原的类型。如果是组织高原,则是不可避免的,应当积极调适自我,接受现实;如果感到工作内容缺乏挑战,则是内容高原,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②提高个人能力,挖掘自我潜能。在工作中,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进行职业培训去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不断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去开发自我的潜能;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进行充电,为以后的职业发展争取更多的主动性,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③寻求上级反馈,认识工作缺陷。通过寻求上级的真实反馈,员工可以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在认识到自我优势的同时也能认识到自身的劣势,从而为全面提升自我谋求后续发展预先做好准备。

篇4

关键词:铁路;职业;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32-03

1基层站段基本概况及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铁路管理的体系为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管理。铁路站段组织结构一般为:段行政设办公室、安全、技术、劳人、计财、教育、材料、武保等科室。党群组织设纪委、工会、团委,下设党群工作办公室段,段属下设车间及生产班组。

在绩效管理方面,基层站段对管理干部实行绩效考评制度,把安全生产、违章指挥、管理失职等问题均纳入管理办法,对违规干部严格按规定给予待岗。对分管或包保(联系)的部门、车间、班组发生事故或安全问题追究问责、联责考核,将考评情况纳入业绩档案管理,对综合考评优秀的给予提拔任用,作为干部职位晋升的主要渠道。对普通职工主要考核职工在“两违”、“安全质量”等方面进行打分,排在末尾给予低聘、分流。

在教育培训方面,主要采取师带徒、工作实践和工作轮换的在职培训方式,部分特别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业务骨干采用高校学历教育以及到先进的公司脱产学习的方式。

在员工晋升渠道方面,职业发展通道可用图1、图2中可表示出来,其中,晋升是基层站段员工常见的职业发展形式,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员工总是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职务水平。

2铁路基层站段职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生涯管理就是建立一套能够识别员工发展需要和职业潜力的系统,并借助该系统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活动。目前,铁路企业在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从基层站段的科技人力资源来看,科技人员数量少而且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呈金字塔形。高学历者少,铁路企业中应该以技能和技术人员居多,并且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还占了大多数,这说明学历结构偏低,难以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2人员配置不够合理

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主要反映在隐性缺员的问题上,即“在编不在岗,在岗不达标”现象,如人在车间技术岗位的定员内,但不在相应的岗位上工作。或者人虽然在岗位上,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要求,这使技工岗位的隐性缺员问题尤为突出,显现出这些岗位的人员紧缺问题。再由于这些岗位人员的流动较少,造成员工的年龄普遍偏大。

2.3缺乏成套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基层站段目前尚未建立适时的职业生涯管理跟踪、反馈及服务体系。缺乏成套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不仅仅是成本的浪费,而且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

2.4职业发展通道单一

在铁路企业内部,职业生涯通道往往是单线条的,员工的职业发展仿照行政管理的结构,由单一的管理职位提升。对企业来说,一方面管理的岗位毕竟有限,从来都没有足够的高层职位使每个人的升迁成为现实,另一方面把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员工提拔到管理岗位,对企业本身也是一个浪费。对个人而言,单一、狭窄的发展通道无法实现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管理岗位可能并不适合自身的兴趣和能力。

3铁路基层站段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有效开发员工潜力资源的一种管理方式,能有效抑制企业与员工个体在目标整合上的偏差,并避免由此造成的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的丧失。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不仅能满足自身人力资源需求,而且还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工作氛围。

3.1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全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不仅仅是对那些已被公认的人才的培养,对那些基本素质好具有创造潜力的人进行开发,还必须注重对潜在人才的不断发现挖掘和培养,为他们创造成才的转化条件。通过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倡导,员工致力于自身的职业发展,企业也得以迅速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根据目前基层站段的人力资源结构,需要大量地引进高学历人才、技术性人才和年轻的职工,形成阶梯式的人才结构。高速铁路的动车组和快速客车的开行,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电子、精密机械检修维护的高级技术人才。

3.2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匹配

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的要求,帮助员工设计制定出既符合个人发展需要,又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同时,帮助员工逐步实施这一计划,使员工的个人奋斗行动与企业总的目标和发展计划相结合,通过有计划培养可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准备后备高级管理人才,最终达到员工个人发展及自我实现与企业长远发展的互动双赢的效果。

3.3建立成套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3.3.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招聘与配置

基层站段在招聘人员时既要强调职位的要求,又要重视应聘者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要注重了解应聘者的职业兴趣和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这是企业正确地使用和培养人才的基本条件。企业在招聘同时要注意真实地向应聘者介绍企业的情况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机会。否则,由此而造成的误解将影响应聘者对企业的忠诚,增加其辞职的可能性。

3.3.2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培训

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员工素质的提高而且这种素质不一定要与目前的工作相关,这就有赖于持续不断的培训。基层站段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既要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要考虑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与他们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使员工在每次职业变化时都能得到相应的培训,同时也应鼓励员工自行参加企业内外提供的各种培训。

3.3.3以职业生涯发展的绩效评估

基层站段在规划职业生涯过程中,对员工可通过采用测验、自我反思等方法针对个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行为特征等进行系统、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对价值观、兴趣和技能等进行自我测评。通过向员工提供有关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方面的信息,如企业规模、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人力资源的发展政策等,使员工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帮助员工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路线。

3.4为员工发展设计多重职业通道

由于铁路企业机制改革后组织结构扁平化,同时,伴随科技的进步,社会中大量复合型人才的涌现,双通道式的职业发展只能满足部分员工的发展需求,在此,本文提出职业生涯管理网格模式,如下图3所示。

网格式职业生涯路径为企业的骨干员工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职业生涯路径。作为企业内复合型优秀人才可以继续沿着原有职业生涯路径发展,也可以进入其他的职业生涯路径,图3是一个网格式职业生涯体系。新员工有机会进入任何一种不同的职业生涯路径:工人技术生涯路径、技术管理生涯路径或是行政管理路线。同时,由于在这三种路径中,员工薪资水平相近,发展机会也较为相似。职业生涯网格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员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企业提供相应的条件下,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进入不同的职业生涯路径中,因此,员工个人的发展可以不必局限在某一个职业生涯路径中,他们也可以选择一种最符合自己的兴趣和技能的发展道路来前进。组织在选择某职位空缺的候选人时,也可以考虑在其他职业生涯路径上发展的员工。这为企业用人、留人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石金涛,唐宁玉,顾琴轩.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梁俊.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西南交大硕士论文,2004.

[3]王煦.CH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4]罗哲,孙飞.职业生涯管理―实现组织和个人双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3).

篇5

关键词:包钢稀土;派遣员工;职业发展;研究

包钢稀土是稀土生产、科研、贸易基地,行业的龙头千亿企业。始建于1961年,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12年底有员工万人,目前的用工形式以合同工、派遣员工、劳务派遣员工相结合,以某直属厂为例,派遣员工约占6.8%,因为每年派遣员工的考核末尾淘汰制,本文单独研究其职业发展。派遣员工职业发展是包钢稀土开发员工潜力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是提高这个群体应对职业风险能力的积极措施。

一、包钢稀土派遣员工类型与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包钢稀土派遣员工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务派遣、另一类是是人才派遣,本文派遣员工专指人才派遣,即派遣应届本科毕业专业不对口的或大专学历应届毕业生,被派遣的人才就是派遣员工。

1.缺乏对自己的全面了解,难以对自己进行较好的定位。自我定位是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派遣员工的自我分析是通过对自己性格、爱好、特长、学识、技能、智商、情商、经历、社会关系等的剖析,并能准确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从而能够对自己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避免员工的职业发展定位不准确或者定位方向错位。

2.忽视职业发展规划的工具,评价体系不完善,流于形式。从员工的内在需求看,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作出决策,对于自我定位、职业发展路径选择、人生设计和规划,单凭他们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很难把握的,需要专门机构的人才测评和职业咨询的帮助,需要职业发展规划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人员的辅导。

3.配套体系缺乏,实践环节薄弱。配套制度的建设是保障职业发展规划的关键。就包钢稀土目前的情况而言,要想使得派遣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制度贯彻下去,必须要有配套制度的建设,离开制度保障,职业发展规划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包钢稀土派遣员工职业发展实现的计划

派遣员工职业发展实现的计划可以基于以下设计思想:

1.站在包钢稀土战略的高度,对所有派遣员工岗位进行设计与分析,设计职业发展路径。在于立足于包钢稀土内部岗位,不单强调管理和技术类型员工对包钢稀土的重要性。

2.以岗位和员工为基点设计职业发展。首先以岗位为基点,建立包钢稀土内部职业发展体系;然后在职业发展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差别,参照岗位等级能力标准设计适合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

3.基于人岗匹配的思想,通过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的岗位胜任素质作为职业发展阶梯等级能力标准,结合员工的绩效水平和员工的素质能力进行人岗匹配,判断员工与岗位的符合程度,设计符合员工个人特点的职业发展。

4.采用系统化的思维方法在设计派遣员工职业发展时,将员工职业发展的全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每个环节和步骤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利用数据库管理,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包钢稀土员工职业发展的动态管理。

表1 职业发展道路设计流程

三、包钢稀土派遣员工职业发展的思路和内容

1.包钢稀土派遣员工职业发展思路

派遣员工根据自己的实际,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逐步实现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子目标,通过实现小目标,实现长远目标,如表2所示。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些小目标,也需要精心的规划和设计。通常实现具体目标要经历如下阶段:首先确立目标,如果该目标符合整个的长远职业发展目标,则将目标具体化,并设计成可以执行和操作的行动以及程序;如果有多种供选择的程序,可通过比较,挑选一种最理想的方案,然后实施,并检查实施的结果。如果符合目标,就进入下一个目标,否则可能需要重新评价实施方案。

表2 职业树规划表

2.派遣员工职业发展内容

派遣员工在进行职业发展管理时,通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个人的特点是什么,适合什么样的发展类型,职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可能遇到的机会与选择是什么等等,如果圆满回答了这些问题,职业发展管理就会比较成功。

(1)设计职业发展道路。目标的选择是职业发展的关键,进行职业发展路线选择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个人希望向哪一条路线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二是个人适合向哪一条路线发展,这里可以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特长、学历、受教育背景等客观条件,从而把握自己的能力取向;三是个人能够向哪一条路线发展,从而把握自己的机会取向。当然,职业发展路线也可能出现交叉与转换,在动态环境下,以职业发展目标为指针,审时度势的制定短期目标,从而实现长期目标。

(2)分解派遣员工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可以先努力在基层工作积累经验、培养能力,然后逐步向中层管理部门努力,最后向终极职业发展目标。在制定出总的职业发展目标之后,对照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比较自己与这些岗位的差距,并通过目标设置和计划实施,逐步缩小差距。

(3)制定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计划。在制定实施职业发展目标计划时,需要考虑达到目标的途径、所需的能力、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先从短期目标开始实施,逐个实施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根据组织的战略管理策略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四、包钢稀土派遣员工职业兴趣能力

本次活动针对包钢稀土内部派遣员工做职业兴趣能力调查,共调查不同岗位不同职务40人,就本次职业测试调查问卷共180题目分技能型、艺术型、研究型、社会型、经营型、现实型共六种,并分别对各个员工编号以及记录他们各自的测试分数,记录形式如表3所示。

表3 职业能力测试

将依次得出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比如各行、各列横向与纵向,综合考察个人与全体的加和成绩和所占比例,得出如下的能力图表。如表4所示。

表4 职业能力测试分值分布

对数据进行精简、分析,踢出个体因素,横向比较得出个人所占总体权重,纵向比较得出此种类型能力占综合能力权重。此次我们踢出六个得分偏离常识的个体干扰,得出所占分值比例均在20分以上的派遣员工所占各类型技能、艺术、研究、社会、经营、现实所占比例依次为61.76%、29.41%、41.18%、80%、76.47%、52.94%。如下图所示

从而我们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社会型和经营型所占比例位居首位,验证了当前国家、企业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环境下当前派遣员工是适合这种环境和体制的。

2.社会型占分值最高说明当前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个体也在工作中自觉和不自觉中形成了合作和沟通的习惯。

3.技能型所占比例较高说明当前派遣员工的工种设置和个人能力是匹配的。目前包钢稀土派遣员工都在技术操作岗位工作。

4.派遣员工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艺术和研究型人才,这样企业可以依据当前的环境对这一部分人适当的调整岗位和职务范围,从而更好的发挥个人才干,更大的促进企业效益。

五、包钢稀土促进派遣员工职业发展的措施

1.建立多重职业路径加强职业指导

包钢稀土在分析工作性质、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所从事职业岗位进行合理的归类,力求能够设计出与包钢稀土特点和派遣员工发展相协调的职业通道。职业通道应力求详细、完整。可以从进入包钢稀土开始,一级级向上发展的所有可选择的职务以及该种职务所需具备的个体心理品质、能力、个体综合素质和经验等。应通过具体的职业指导和咨询,帮助员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公司应尽可能地了解员工的职业性向和能力特点,如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安全型和独立型等,根据员工的职业性向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2.职业发展讨论和职业咨询

公司通过举办职业发展研讨会,对员工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指导,引导员工把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相结合,使员工明确职业发展成功的多样性。

3.包钢稀土应加强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指导

职业发展规划需在人力资源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这样会提高员工对包钢稀土的信赖度。如果发现职业发展规划偏离了方向,也便于及时得到修正和调整。

4.提供阶段性培训、健全配套体系,优化职业发展规划的体系

完善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为了满足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的全面需要,包钢稀土有必要建立和健全职业发展规划体系,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5.完善包钢稀土员工职业发展的全程管理监管

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是一个全程管理的活动,离开了人力资源部门的监管,派遣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就很难有很好的反馈体系及长效发展。

六、结束语

帮助包钢稀土派遣员工做职业发展规划,以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准确自我定位,科学规划未来,以期实现双方长效双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徐笑君:职业发展管理规划与管理[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五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一、项目背景介绍

现有体制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较为单一,职业发展通常以岗位晋升为主,常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大多数的员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由于职业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无法形成看业绩、比能力的良好氛围,大大影响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鉴于此,嘉兴电力局着手建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二、项目实施过程

1.体系设计阶段。设计能级认证体系,并向员工推广职业生涯理念。通过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让员工看到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希望,让每个员工都“有盼头”;通过制定企业对员工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能力要求,提出让员工明确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的目标,让每个“有盼头”的员工“有目标”;通过建立职业生涯能级认证体系和员工个人发展计划,让员工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有保障,让每个“有目标”的员工发展“有保障”。

2.实施验证阶段。第一,验证成果,完善体系。验证体系设计阶段的成果,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第二,积累经验,形成模式。通过试运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可复制的认证推广模式。第三,制定制度,提供思路。制定职业生涯管理制度,为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闭环管理提供思路。

3.业务完善和系统开发阶段。第一,业务完善方面。制定了市级供电企业岗位图谱,建立管理、专业支持、规划、建设、电网运行维护、营销6个族群,族群又细分为27个序列和73个专业。每个专业划为1~9级,帮组每个员工找到准确定位;确定了职业生涯实施的总体流程,明确其核心环节能级认证具体步骤;编写了电网运行与维护族群和营销族群共计26个专业的能力模型和认证标准,为员工的能力发展提供了刻度尺和指南,更加具体有效地量化工员工实际能力;绘制了电网运行与维护族群和营销族群员工的纵向和横向发展路径,进一步明确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的目标。第二,系统开发方面。开发设计了职业生涯管理系统,将能级认证申报、评审,个人发展计划制定等职业生涯业务流程信息化、规范化;构建了全局、部门、班组三级能级认证机构,搭建了能级认证的基本管理框架。将所有员工的能级认证纳入三类流程,实施分级管理和控制;建立项目经验库和业绩成果库,为能级认证、人员调配、人才选拔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三、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介绍

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是一个员工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相结合的过程。企业通过岗位图谱、认证标准、能力模型的制定、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能力提升平台和机遇的提供、能级认证的组织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员工指明发展路径与阶梯。在企业的制定的框架下,员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成能级申报、参加能力评审、确定发展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等环节,主动纳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将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能级认证过程作为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以事实评价法为核心理念,分能级申报、能力评审、结果反馈、计划制定、业绩归档几个阶段完成企业对员工能力等级的考核评定。

1.能级申报阶段。企业绘制完整的岗位图谱,将所有岗位分为管理、专业支持、规划、建设、电网运行维护、营销6个族群,族群又细分为27个序列和73个专业,每个专业划为1~9级,为每个员工找到准确定位;制定了1~9级的能级认证标准,编写了电网运行与维护族群和营销族群共计26个专业的能力模型和认证标准,更加具体有效地量化工员工实际能力,编制过程中选择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可衡量的、能描述的能力、知识和技能通过合并整理形成最终的能力模型,能力模型的编制完成为事实评价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依据。并将这些能力分成指导下应用、独立应用、精通与技能权威四个层级分级描述。依照能力模型,设定胜任岗位图谱上各岗位必须达到的能力标准,澄清岗位应展现的行为;建立员工项目经验库,搜集员工工作经验和经历,为实施事实评价法提供基础数据。员工则根据企业提供的工具、标准和数据,结合自身工作业绩,填写申报材料,完成参加能力评审的各项准备工作。

2.能力评审阶段。如何客观、公正地衡量和评价员工的能力是职业生涯发展体系的核心环节。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并借鉴了先进的企业能力管理经验,采用事实评价法实现对员工能力的量化评价,解决了传统员工能力评价方法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问题,使整个能力评估过程客观、公平、公正、规范和透明。能力评审分材料评审和现场能力评审两个步骤,分不同等级、专业成立若干能级认证组,以能力模型和认证标准为依据,以员工申报材料和现场能力表现为对象,以现场技术问答、仿真机测试、笔试、个人述职、无领导小组讨论、辩论等现场环节为主要手段,实施材料评审和现场能力评审。

3.结果反馈阶段。员工根据企业反馈的能级认证结果和推荐的职业发展路径,参考岗位图谱、能力模型等,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员工除在本专业选择纵向发展通道外,还可根据个人能力状况和兴趣,选择横向发展路径,拓宽职业生涯道路。

4.计划制定阶段。员工根据企业反馈的认证结果,认知自身能力水平,对照能力模型和认证标准,充分了解和职业发展目标间的能力差距,查询出需重点发展的能力项,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学习与发展计划。企业汇总分析员工的发展计划后,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轮岗等支持平台和机遇。

5.业绩归档阶段。能级认证结果归档后,员工可实时查询,以检查发展计划的实施效果。企业在各级人才选拔、公开竞聘、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技能竞赛等方面也具备了有力的数据保障,使企业充分了解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长期表现,避免了采用笔试或面试选用人才时的随机性和偏差性。

四、成果及运用

2012年,嘉兴电力局组织了八个直属单位462名员工参加能级认证,共409名员工通过认证,通过率达88.53%,其中2级1人,4级8人,5级60人,6级81人,七级129人,8级100人,9级46人。通过本次能级认证的开展,建立了首批员工业绩数据,为今后的人力资源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中,对于员工能级认证结果的进一步深化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设想:

1.与企业管理、技术、技能通道的人才选拔相结合。建立职业生涯等级与人才能级之间的关系,打通由普通员工向企业人才迈进的通道。

2.与管理人员选拔、竞聘相结合。通过能力项查询分析功能,查询与某个岗位要求能级的匹配度在设定范围内的所有员工,并作为管理人才竞聘中是否录用的指标之一。

3.与培训信息征集和业务实施相结合。利用员工认证结果分析功能,查询员工能级认证通过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设置“拔优”和“补差”等培训课程。

篇7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8

一、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段

①匮乏期。初任教职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都相对匮乏,这时他们常常遇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产生深深的挫折感。②成长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新的环境中适应下来。通过观察、反思、观摩,大概经过2~3年,逐步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③高原期。从教后5~8年,教学实践知识和智慧渐进丰富,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他们开始满足于现有的状况,对教育革新和新生事物渐渐产生敷衍而缓慢的态度,步入“高原期”。④持续增长期。从教后8~15年,教学经验和技能日趋丰富,能站在更高的人生高度重新诠释和取舍教学内容,社会地位提高带来的尊严和成就感驱使他们追求更大的目标,会主动抓住机遇开始探寻专业成长的各种有效路径。

二、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基于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经历的几个阶段,如何缩短匮乏期,丰富成长期,加速高原期,延长持续增长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1.集体备课

在很多国家,教师的工作被描述为“孤立的”,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和紧凑时间内迫使自己在孤立中完成如此一致的使命,这无疑是个最大的讽刺,同时也是教学的最大悲剧。因此,欧美国家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孤立状态,教师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受到鼓励。我国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大胆创新,开展大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农村和城市教师集体备课,实现资源信息交流的最大化。通过面对面或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激发更多集体智慧的碰撞,得到有经验的前辈教师的引领,减少青年教师自己盲目摸索的时间。

2.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主要内涵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学环境,配套的丰富教学课件资源。精品课程建设以本学科课程基本体系为基础,大胆开拓创新,探索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革新。鉴于此,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无疑是一条促进其成长的有效路径。他们成为建设团队的一员后,首先要对总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后续过程还要不断接受各种任务,在精品课程的设计、分享、交流、不断实践与接收验证的过程中,需不断与外界保持动态联系,关注最新发展,搜寻相关信息,以充实精品课程的建设。

3.教学反思

研究表明,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布鲁巴赫等人提出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行动研究等五种具体的反思方法和途径,也有人从理性的视角提出反思的过程应当是: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成长。不管是具体的途径还是理性的视角,教学反思的目的都在于对已形成的教学知识的信念,对待学生的信念以及对自身能力和自我发展的信念给予以检核、评价,转变那些不正确并对教学实践产生消极作用的信念,必要时甚至要对自己的信念系统予以整合与重建。

4.在职培训

无论从职业发展还是自我发展的角度,青年教师接受正规的在职培训都是必要的。西方很多国家很早就重视教师的职后发展,提倡开放型的师资培养制度。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倡导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研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有个专门的组织叫教师中心,给有强烈职业发展动机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在职教育,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教师中心的终极理念就是服务于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研究表明,有的教师虽然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但仍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感到困惑和犹豫不决,而成长较快的青年教师都是善于应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借助内外环境的有利因素,在实际中主动寻求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可见,教师必须注意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并重视这种积累和反思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篇8

一、研究背景

现代企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核心专业人才的力量,媒体行业的兴衰成败则有赖于节目生产人员源源不断的高质、高效的产出。据统计,媒体行业中,包括记者、编导、责编、编辑、播音主持、摄像、后期制作等岗位在内的节目生产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通常在70-80%。这些核心专业、技术人员往往非常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但传统的单一行政晋升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向上发展,使这些节目生产人员陷入了职业瓶颈期和事业困境,与此同时,职业通道的阻塞还带来了薪酬、福利水平滞后的现实问题。建立专业人员职业通道,为这些节目生产的核心人才打开职业发展的上行通道,有助于帮助员工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让优秀的员工能够得到充分的认同和激励,实现他们真正的归属感,有利于员工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最终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保持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通道阻塞成因及后果分析

1.职业通道阻塞的成因分析

媒体行业中,节目生产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通常在70―80%,这些核心专业人才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强烈的专业素养和事业心,更加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及职业生涯规划,传统的单一行政晋升通道,阻碍了这些专业性人才的上升空间,大部分具有较高行政职级的人员均集中在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支持、辅助部门。职业晋升需求大于供给,晋升供求的不匹配是造成媒体行业节目生产人员职业晋升通道阻塞的根本原因。

2.职业通道阻塞的后果分析

职业通道的阻塞不仅使这些节目生产人员陷入了职业瓶颈期和事业困境,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消极影响,“官本位”的思想日益蔓延,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下降,组织也开始减少这些节目生产人员的招聘与培养,节目生产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普遍范围内的消极怠工现象,使企业、组织内部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工作氛围与企业文化环境。这些人中,在管理才能上颇有资质的人便另辟蹊径,走上了行政化的道路。还有一些年轻、有能力的核心人才则选择了跳槽到条件更优越、发展空间更大的平台。

晋升通道阻塞还会给员工随之带来一些现实问题,如薪酬、福利水平的滞后,社会地位的不能得到提高,员工普遍缺乏归属感等等。

三、职业通道再设计

1.确定岗位序列及职位等级

(1)确定岗位序列

依据媒体行业中的职能划分、各岗位职责及工作特点,分为管理服务序列、技术序列以及专业序列。管理序列主要包括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支持、辅助部门(如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频道内部的综合科、宣传推广科等)的岗位;技术序列主要包括承担节目的录制、制作、播出的技术支持部门的岗位;专业序列主要包括各频道内的节目采编人员及播音主持人。

(2)设置职位等级

设置职位等级主要考虑媒体行业中节目生产人员的职业生涯周期,以及知识、能力、素质和技能成长特点,等级的设置要与等级晋升可能需要的年限相匹配。我们假定一般员工的职业生涯为25年,职位的晋升通常需要3―4年,因此我们将专业序列和技术序列的职位等级设为6级,分别为首席级、资深专家级、专家级、核心骨干级、骨干级、基层业务人员。同时,与此相匹配的管理服务序列的职位等级也为6级,分别为主任、副主任、主任助理、主管、高级专员、基层业务人员。

2.设计各通道等级的任职资格标准

设计各通道等级相对应的任职资格标准,建立胜任素质模型,以各岗位的胜任素质标准作为每一名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中的能力等级标准,突出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素质及贡献度所占的权重,同时亦要体现出各序列中各等级的差异性。针对媒体行业的特点及工作性质,各通道等级的任职资格标准应包括学历、职称、资历、业绩和获奖情况五大维度范畴。各通道等级的具体任职资格标准可参照组织内部节目生产人员的岗位说明书而制定。

3.设置等级晋升方式

等级的晋升方式分为聘任制和晋升制两种。聘任制更体现了组织中的员工竞争意识,以及组织对核心人才的激励机制。晋升制是指在一定的晋升周期内,当员工符合更高一级的任职资格标准时即可晋升。针对媒体行业的特点及工作性质,可采用低等级实行晋升制和高等级实行聘任制相结合的等级晋升方式。

4.设定职业发展路径

节目生产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包含纵向的职级晋升和横向的跨序列拓展,纵横两个维度支撑起了整个晋升通道的框架体系。“纵向”的职业发展路径包含了管理序列的行政职级晋升通道,以及专业序列和技术序列的专业职务晋升通道。“横向”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指当员工到达一定职级或职务后,可跨序列进行工作转换。“横向”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对“纵向”职业发展路径的辅助与补充,二者相结合,便构成了立体交叉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纵横结合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能够很好的解决媒体行业中高行政级别岗位数量不足的问题,使这些核心节目生产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不仅如此,工作的重点也由对岗位价值的评价转向了对员工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及素质的评价,提升了企业人才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四、职业通道再设计的配套设施

职业通道再设计后,将原有的单一行政职级晋升通道转变为管理序列、专业序列和技术序列的纵横相结合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为保障这一体系得以顺利实施,需配以相应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培训机制、职业通道评价考核机制、及人才印记和人员退出机制。

1.配套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纵横结合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中,对于不同序列相同职位等级的人员也应具有相同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减少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对组织职业发展通道管理造成的影响,使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及性格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纵向职业通道,不再受传统行政职级晋升思想的束缚,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激励这些员工在专业方面、技术方面钻研的积极性和热情,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最终实现组织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也是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2.人才引进、培养和人员退出机制

伴随着职业通道再设计,建立起各通道等级相应的胜任素质模型,可为组织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人员退出提供现实依据。因此组织应建立起配套的机制措施,选拔、培养组织发展的领路人,以及管理、专业和技术方面的高端核心人才,这是推动组织创新、发展和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组织也应为持续实现人岗匹配,能力、绩效和薪酬之间的匹配,以考核、评价为依据,对不能达到任职资格要求或持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调岗、降职和辞退等,健全、完善组织的人员推出机制,切实解决组织中员工“能上不能下”和“铁饭碗”的问题。

3.职业发展监控与评估机制

职业发展监控与评价机制是对职业通道再设计进行监控、评估与检验这一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实用工具,它是完善这一纵横结合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步骤。伴随着这一配套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的监督职业发展通道体系的实施和运作过程,而且可以定期评估这一体系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及时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及运行不顺畅的环节,进而逐步改进和完善组织的职业管理机制。

五、结论

节目生产人员是媒体行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如何更好的发挥这些核心专业人才的价值,是组织创新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建立、完善节目生产人员职业晋升通道,并从薪酬和福利待遇,人才引进、培养和人员退出,职业发展监控与评估方面给予扶持,创造一个良好的节目生产人员职业发展环境,增加生产序列和技术序列通道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节目生产人员晋升通道的畅通,为这些媒体行业的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组织的节目生产和创新能力,实现组织与员工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