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09:25: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主要作法及措施
1、做出了决策部署。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发展服务业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省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后,县委政府立即做出了部署,确定了服务业发展重点,二是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十一五”期间工作的重点。提出了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突破的发展目标,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加。三是明确了发展重点。着眼于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把交通物流业、商贸流通服务业、休闲娱乐业和房地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县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抓住了我县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对于推动全县服务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了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一是加快了所有制结构调整。近年以来,我县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放开经营范围,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推进全县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改革,加大了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服务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逐渐呈现出多种渠道投入、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发展格局,增强了全县服务业发展活力。二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了对困难企业的破产改制力度,促进各类资本的流转重组,先后对粮局下设的家家乐连锁店、紫云商场等进行企业改制,推进了我县流通企业改革,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注重加强与服务业企业的沟通,努力搭建服务业人才资源开发平台,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育人、留人观念,以多种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确保了服务业人才政策落实到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
3、培育了一批先进典型。近年来,全县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加快全县经济发展十分必要。一是建设连锁超市、扩大覆盖网络的典型。一峰公司、志高量贩等发挥规模优势,创新运营机制,积极构筑小超市大连锁的日用品营销网络,由城区商业区向社区、由城市向镇村延伸,在日用消费品、粮油、餐饮等方面实现了大连锁。二是依托商务局大企业加快自身发展的典型。*县金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不断整合农村连锁经营服务网络,20*底在全县建成了309家农家连锁超市,形成了覆盖整个乡村、服务所有居民的县、镇、村三级服务连锁经营服务体系。三是改进服务方式,力求消费者满意的典型。农业部门推行上门服务,积极开展“送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及时将农药、化肥、种子等物资送到农民手中,文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县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严重影响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1、总体规模仍然不大,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仍不够高。近年来,*县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工业经济摆在首要位置来抓,服务业的发展相对高速发展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显得过于缓慢,*县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占gdp比重偏低。据初步统计,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7亿元,同比增长16.9%。第二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49.4%提高到55.9%,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地区生产总值23.5%,全县三次产业比重为20.6﹕55.9﹕23.5。
2、城镇化进程较慢,制约服务业发展。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城镇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进程,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尽管*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效也非常显著,但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年,*县城镇化率27.84%,比全市、全省分别低7.95、6.16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偏低,农村人口相对较多,使*县服务业发展空间狭小,客观上制约了服务业总量的扩张。
3、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新兴行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县服务业的构成仍以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20*年这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52.8%;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的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规模不大,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2.5%;信息中介、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旅游业开发的程度不够,行业竞争力不强。
4、服务业企业单位规模小,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县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存在单位数量少、规模小,难以形成竞争合力和竞争优势的问题。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以及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1、发展思路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家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比起牢固的“工业强县”理念,“服务业兴县”的观念仍然薄弱。我们必须实现从强调“工业强县”向强调“工业强县、服务业兴县”和“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要树立服务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服务也具有生产性。同时深化对资本的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决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忽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就无法发展现代服务业。
(2)抓好思路定位: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产业、资源、人文等优势,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投入,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消费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努力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品质、加快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想协调、与国际市场相对接,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
(3)抓好规划布局。规划就是财富,规划就是金钱。科学规划是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要用超前的眼光搞好阶段性发展规划,要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下,合理制定*县服务业发展规划,要制定*县20*年-2010年服务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二要用科学的方法搞好功能布局规划。根据全县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为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镇化与服务业,配套形成布局合理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围绕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发展大物流、大旅游、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业,
(4)、抓好项目建设。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服务业发展也必须扭住项目建设这个总抓手不放,依靠项目的支撑拉动,实现服务业的快速繁荣。一是加大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围绕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利用各种招商活动搞好项目的包装推介,瞄准国内外规模大、实力强、管理先进的服务业大企业、大财团,着力引进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一批企业总部、金融保险总部、贸易总部和研发总部,引进一批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引进一批家政服务、托老托幼等社区服务项目,引进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综合性娱乐设施,带动服务业的上当升级。二是搞好服务项目的启动繁荣。服务业项目不同于工业项目,其启动繁荣需要一定的过程。对在建的项目,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争取早日建成运营;对基本建成的服务业项目,要帮助搞好二次招商,通过集中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业户的引进入驻,迅速聚拢人气,及早发挥效益;对已运营达效的项目,要强化规范管理,确保长期繁荣。三是完成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三里沟金鑫商贸城、东城区大型宾馆等项目规划建设进度,带动服务业发展。
(5)、抓好环境建设。服务业本身就是环境经济,能否加快发展繁荣,关键在环境,要害也在环境,必须通过优越宽松的环境为服务业培植繁荣创造“温床”。一是放宽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研究落实配套政策,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切实放开放活,努力形成一整套扶持服务业发展、向服务业倾斜的政策体系,并抓好政策的兑现和落实。实践证明,哪里政策优惠、环境宽松、人文和谐、各类生产要素就可能向那里聚集,就会形成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消费”的洼地,就能使优良环境成为吸引投资和消费的“引力场”,这已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要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农业已免征农业税,第二产业也给与了很多税收政策,而给与第三产业的支持却不足。二是优化政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部门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三是营造诚信环境。以诚信建设为载体,重点推进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引导业户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努力打造“经济安全区”。
2、发展目标
20*年至2012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到2012年,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年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以上。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实力较强的区域业中心城市。
3、发展重点以及重点项目安排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服务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集群化的产业发展道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推动现代服务业不断向集群化道路发展,有效借鉴发达地区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发现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中制约着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27-03
1 前言
现代服务业是随着工业发展程度的不断推进而兴起的,依靠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催生出一批为现代化企业服务的服务型产业。[1]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从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和国际产业发展经验来看,集群化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优化布局的新方向。
近年来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3年安徽省通过不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逾两千亿元,增速达到了17.1%,增速居全国第2位。通信网络、数字媒体、创意会展、动漫网游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涌现,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的完善。传统优势的服务业发展和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不断涌现,改善了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构成,使现代服务业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产业关联度的不断加深。
现代服务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兴的企业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产业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就现在的产业发展而言,学习发达地区经验和产业结构升级方向,从产业集群的视角下发掘新的模式和发现现存模式的不足无疑是一种改进产业结构的途径。
2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分析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的不断扩大,迫使产业从事者开始寻求最佳发展模式。近年来,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开始呈现不断趋向于集群化的发展。
2.1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也在不断演进,现代服务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环境促使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不断走上集群化发展的道路。
2.1.1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在市场运营过程中必然会走成本最小和利润最大的发展路径。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来看:第一,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大量的相关产业和相互支撑产业的集聚,从而使企业经营成本等交易成本下降。第二,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有强烈的溢出效应。集群化发展可以加深产业的纵深化发展,产业部门内的相互采购形成有效需求。
2.1.2 产业转移政策是集聚的重要动力
产业转移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企业地区性转移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的方向和内容往往带来被转移地区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设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集中落户一批具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的企业,通过接收苏浙沪地区的外溢资本和过剩产能,不断拉动新的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增长点,形成制造性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2.2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很好地迎合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通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主导企业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和相互支撑产业的发展,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通过追溯以往的经济发展经验和借鉴现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探究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三种主要发展模式。
2.2.1 商贸性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前期,主要凭借着商贸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发展,主要特点在于迎合市场需求,以商贸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产业集聚区。CBD型产业集聚区大多建立在城市经济的中心城区,集中布局了高端酒店、展会中心和娱乐休闲场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化的发展模式。而有效需求是地区性商贸金融中心的形成的决定性条件,消费和投资的需求才能形成资本的流动和资金的投入,这些是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的基础。
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的发展状况,创建地区性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充分挖掘本地的市场需求的情况,建立起适合城市发展的中央商务区,以最高密集度的空间设计来满足城市发展,充分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商贸、商务服务业,推动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和会展展览等联动发展,促进中央商务区的合理有效发展,充分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产量和质量。
2.2.2 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对传统工业注入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工业制造业的共同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为满足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为生产性产业提供研发产品信息、设计制造创意、采购物流方案和市场营销手段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从事工业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市场建议、管理理念以及人才技能培训等服务。
集聚区内通过积极引进金融保险类服务行业部门为工业制造类企业的发展运营提供资金和保险业务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通过市场运营管理和需求分析企业的入驻,帮助企业进行专门化的市场分析和进行客户群体的定位。生产业的集聚不仅能够促进生产类产业的发展,也为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徽省拥有许多传统工业城市,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等,发展受制于单一的工业化发展,对经济和环境形成了一定的不协调性。充分利用生产产业的集聚,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传统工业急需的金融业务支持和产品市场化的营销需求,建立起迎合市场需求的现代化物流产业园区和工业发展支持产业园区,运用现代化服务业的支持可以使传统工业焕发新的活力。
2.2.3 现代服务外包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借助于世界资本和国家或地区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外包型现代服务业主要指达到国际水平并且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类产品,往往集中于软件开发和动画制作的现代化产业。这些新兴的产业大多前期投入较少,依靠专业化的技能和熟练地技术操作完成国际业务往来,借助于政府的政策措施和资本支持往往能推动产业迅速成长,并形成专业化发展的产业集聚区。
安徽省的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较晚,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设施的发展,政府优惠政策和相关产业的改革为安徽省的现代服务业外包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机,不断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和改进传统的管理理念,促使通过加强对技术的投入和对管理理念的创新,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外包产业园区。通过促进一大批中小型服务外包公司迅速兴起,初步形成软件信息系统研发、动画创意制作、数据分析和其他的信息类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建立起产业连锁反应链条,统一推进地区性的技术和信息贸易的建设,加速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产值近年来不断增长,充分发挥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吸收就业的作用。然而,安徽省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亟待处理的问题,制约着产业的现在的发展空间。
3.1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均衡
3.1.1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地域分布不均
安徽省目前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合芜蚌地区凭借固有的经济优势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截止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合肥有892家,芜湖有218家,蚌埠有193家,马鞍山有162家,四市合计占全省55%,其他12个市仅占45%,合芜蚌地区加上马鞍山市占到了55%以上,其他城市仅占剩余的45%。空间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使得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联动性不足。
3.1.2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效果差
近年来,安徽省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众多的小微企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体,占到了现代服务业的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小型企业的创造性较强但集聚性效果不佳。且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多是同类产业集聚,缺乏功能性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上相关企业的联动发展的功能性集聚效果较差,同类相关的产业过多集聚会带来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往往会造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的效果难以发挥。
3.2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协调
3.2.1 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13年全年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增长了近15个百分点,达到了千亿元的营业收入水平。但是新兴现代服务业行业部门增速没有达到预期,如科学技术研究部门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仅为8.1%,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等行业部门的增速在新兴行业部门类增长较快,仍低于整体行业发展近3个百分点。
3.2.2 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不足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生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也没能充分发挥潜力,安徽省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较长,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生产性企业,而近年来安徽省关于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欠缺,没能充分发掘制造业的优势带动生产业的发展。
3.3 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欠缺
安徽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人才的流入和发挥人才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现代服务业是科技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安徽省的人才成长环境还比较欠缺,造成省内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性人才流出。企业人才培训环节也是企业发展的短板,企业往往无法在短期内衡量人力资本的收益作用,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
4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解决措施
安徽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如何近一步提升产业的可持续性和加速经济转型成为重要议题。现代服务业是是各地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充分发掘现代服务业的潜力,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加速推进目前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的完善。
4.1 统筹规划,加强功能性集聚区的建设
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近年来产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区域之间的总体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差距,区域发展的协同并进往往存在一些困难,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来不断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布局和结构,促进地区间的共同发展,整体效益的提高。
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产业模式的选择,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展和加强集聚区内的功能性集聚。安徽省皖江城市带的设置以及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园、外包服务园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加强对这些产业园区的功能性集聚建设的指导,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内部的协调性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稳步前进。
4.2 支持新兴部门发展,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新兴企业的快速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且易于形成更强的产业结构和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鼓励科技研发和工业设计等行业的发展,为科技产品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推进现代化物联网的建设,更好地促进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商务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够充分发挥新兴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的衔接。
传统的制造业发展仍然是安徽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于为传统工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优势。促进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能通过引入金融服务行业能够为传统的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也能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市场研究、运输仓储、营销策划等各方面的服务产业部门,能够使生产业与工业制造业相互联系、相互发展。
4.3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现代服务业具有专业化和创新性的特点,人才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产业要求在于不断加强员工技能培训,积极引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紧缺性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安徽省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吸纳和引进优秀的人才,并且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优越的职场环境和职业发展前景。完善校园人才培养体系无缝对接目前的社会型人才需求,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能够为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提高不同类型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建设的工作。追随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安徽省内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代文,秦元建。基于产业集群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3):123-125.
(2)裴长洪,谢谦。集聚、组织创新与外包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视角[J]。财贸经济,2009(07):5-15
(3)何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上海为例[J]。经济纵横,2008(03):77-79.
(4)程利华。安徽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在全国的地位[J]。中国统计,2012(11):40-41.
(5)张益丰。生产业产业集聚的有效形成:鲁省证据[J]。改革,2013(11):55-64.
(6)崔日明,李丹。我国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2):37-41.
(7)朱吉玉。安徽崛起之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绥化学院院报,2013(8):126-130.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但拉动作用不明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006年,我市服务业实现税收6.4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27.4%,其中服务业提供营业税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服务业已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在增大。但从我市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长期以来处于60%左右,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贡献率在30%左右,我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还未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良性互动,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还任重道远。
(三)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其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十五”以来,我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稍有上升。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4.98万人,比2000年增加6.78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000年20.6%提高到2006年的25.4%,上升了近4.8个百分点。尽管我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持续下降,但就业比重仍高达33.9%,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9.9%不相称,这表明我市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五)农村服务业发展落后。我市农村服务业总体上看处于萌芽、分散状态,仍是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我市服务业单位主要在城市,面向农村的较少,且农村服务业主要以农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等传统行业为主,而与“三农”工作关系较大的科技、信息、农村金融、商品流通、法律咨询等行业相当缺乏。相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而言,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农村的客观需要。
二、制约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城镇化进程滞后。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人口须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专家认为,一个城市最低的规模经济人口是50万,而我市不把湘东10万人口统计在内,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约46万。城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集聚效应,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煤气、公路、自来水、公交、电力、卫生等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存在着部门或行业垄断,民营经济难以介入,从而使这些服务领域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2006年,萍乡服务业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
比重虽然高达55%以上,但主要是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中非公有经济占比分别达96.2%、94%的贡献,而在其他行业如邮政,水利、公共设施管理、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继续占绝对比例,同时,文化、商业系统、物资流通业、旅游、广电等体制机制不活,改革步伐缓慢,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服务体系培育还不完善。
(三)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
、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但我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我市服务业的建议
(一)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推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文件)的规定,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相关措施,对我市的服务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与工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点线面结合起来、与近中期和中远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我市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成立相关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
(二)突出重点,发展本市特色服务业。通过抓重点、抓特色带动全市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巩固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改造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依法放开各类市场,放宽经营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办教育、医院、研究所、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培育和壮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链,建立和完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社会投资及法律保障体系。三是推动为农服务的服务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利、交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发展特色服务业。我市要着力从旅游业、物流业、社区服务业中创造特色,增加服务业的竞争力。旅游业要着力建设生态武功、红色安源、杨岐名寺、义龙洞等四大旅游区以及中国傩文化园主题公园,突出“工业摇篮、绿色家园”主题特色。物流业要按照“城市大商场、城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社区服务业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创办养老、托幼、健身等各种便民服务业。
(三)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要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尽快把研发、信息、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搞上去,争取把生产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在萍乡,走出一条制造性与服务业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还要把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社区居住,提高中心城镇人口聚集程度,增加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扩大中心城镇服务业的经营领域,使中心城镇服务业发展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带动周边小城镇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状况及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状况
2003年,顺义区GDP总值达到18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是16.1:43.4:40.4。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九五”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顺义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五大产业群落,显现了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一是以天竺出口加工区、空港工业区为依托构建的高科技产业群落。已吸引入区企业284家,其中跨国公司63家。二是以林河工业区为依托迅速崛起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落。目前已初具规模。三是以燕京啤酒等食品饮料企业为依托构建的都市型食品饮料产业群落。四是以时尚体育、现代物流、都会业为依托正在构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落。五是以“三高”农业区、观光园区为依托,“山水田林路”农业功能、生态功能与城市设施功能共享,构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群落。
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济总量偏低 GDP占北京市GDP总量的4.1%,经济总量偏低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与1995年相比,顺义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趋向是合理的。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地区之间不均衡,产业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同步。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 近些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机制等软硬环境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亟待完善。
构建服务业大区的意义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客观规律需要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在不同阶段的构成和作用是不同的。三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构成国民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时,必然占据主要地位并相对高速发展。而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如果没有相应的服务业跟进,经济发展必定受到限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成为“瓶颈”。于是,第三产业成了第二产业制约性的环境资源。
从历史上社会分工,商业的产生、服务业演进升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第三产业的范围扩大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比重增加成为扩充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地位提高,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也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标志;种类多极化成为人民生活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就业的广阔领域。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把顺义区建成首都重要功能新城区的需要
为了解决近年来首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集聚、建成区无序蔓延、郊区发展缓慢滞后、区域协调发展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北京市对未来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发展方向做出新的战略规划,赋予了顺义新的城市分工和功能定位。按照规划方向,顺义的未来将是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高度发达的首都重要功能新区。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扩充顺义区域经济总量的需要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顺义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依然是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九五”以来的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对顺义区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无论是增幅、增速和贡献率都排在首位。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进入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目前,顺义区正处于第二产业二次创业阶段,在新的基础上新一轮产业升级正在推进。可以预见,在工业化步伐加快后期,必将带动服务业的更大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因此,适时调整经济结构,是打造绿色国际港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充经济总量的迫切需要。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改善优化当前顺义服务业结构的需要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演变看出,顺义区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如物流业增加值在三产业中的比重已达到25.4%,占全区增加值的10.26%。传统服务业升级缓慢,重点行业差强人意。相对于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传统服务业在总量增加的情况下比重下降,影响力减弱。
构建服务业大区的思路与对策
基本思路
顺义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首都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助优势、发展优势、突出优势,着力打造规模相当、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大区,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充区域经济总量,实现“绿色国际港、全面建小康”的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到2008年,服务业GDP要由现在的53.7亿元达到160亿元以上,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要占到42%左右。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顺义区服务业的新的增长点和中坚力量。特别是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逐步改善和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空间和产业布局
对顺义区发展服务业优势资源的再认识
交通枢纽优势:首都国际机场是得天独厚的垄断资源。扩建后的客运吞吐量可达到6000万人次,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因此,顺义区具备了总部经济、航空物流发展的优势条件。
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京、津、唐大北京产业圈的要地。铁路、高速、快速、环路发达,符合中枢物流“就车站、就港口、就码头”的条件。
大背景优势:北京功能重新分区,在“新北京、新奥运”战略中,顺义成为国际交往、贸易、物流、体育休闲度假的功能新区。
国家和北京市的一批重点项目。如首都机场东扩、奥运场馆、新国际会展中心等,是构建服务业大区的重要条件,相继启动会产生互动、连锁的放射效应,带来服务业的几何增长。
区位优势:适合都市型农业发展。这种都市型农业是采摘、观光、休闲、度假的集合,具有一、三产业的叠合功能。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要求,其地理位置应处在市中心50-100公里处生态环境较好的环状地带,上风上水、交通便利的顺义正处于这一位置。
“Shopping Mall”的选择位置。“Shopping Mall”是现代商业的升级形态,一般选择交通便捷的都市边缘区,是市民一周生活用品的“打包”购物场所。顺义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适合。
自然资源优势:“百里山川与两河一地”的优势。顺义有靠近北京最近的山地,两条大河流经顺义,还有最大的一片湿地,环境资源良好。
具有整合潜力。对浅山、湿地、河流靠近大都市等资源进行整合是打造品牌和规模的优势。
产业基础优势:第二产业二次创业和重大工业项目给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机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首钢冷轧带钢平移等重大项目,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来自于第三产业本身的基础。顺义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虽不是绝对领先,但在某些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只是需要升级,一些新兴业态颇具研究和开发潜力。
空间布局和产业重点
空间布局:以三区、三带、一圈为框架,三十个重点项目为支撑,构建顺义服务业核心区,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全区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区包括空港区、建成区、新城区。
三带是指温榆河生态走廊、潮白河生态走廊、一脉东山生态走廊三个服务产业带。
一圈是打造环潮白河――东山300里生态旅游产业圈。
产业重点:都会业。按照区域总体规划,以机场地区为重点,建设都会产业群落。
商业:巩固、提升传统商业,大力发展现代商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Shopping Mall及超市。
旅游业:在“绿色国际港、时尚休闲地”的定位下,整合资源,着力打造300里生态旅游圈――以奥运水上公园为龙头,规划出处处见景、步步生情,内容迥异、四季贯通,集吃、住、玩,体育健身、采摘观光、轻松娱乐、文化享受、休闲度假于一体,一气呵成的旅游休闲产业圈。
体育产业:以潮白河生态走廊为核心区、一脉东山生态走廊为附属区,以两个奥运场馆为龙头,高尔夫球、滑雪、射击、赛车等高层次体育运动为一条线,形成水、滩、草、山四季内容不同、丰富多彩的商业性、群众性的体育健身、休闲群落。
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进程中导致的企业总部与加工基地在空间上分离的组织形式,是当今现代服务业的新概念,是首都经济的新内容和重要载体。顺义区发展总部经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国际机场,大力发展航空总部是顺义的重点。
对策思考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继续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从历史发展阶段看,顺义区工业化过程还远没有完成,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加速城市化和全面小康步伐,目前首当其冲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况且,顺义区发展的大格局也只是初步建立了框架,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凸显品牌、扩充总量。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构建服务业大区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服务业发展战略地位 要正确认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演进规律,把握不同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主要推动力的来源和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经济结构,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要抓紧制定《顺义区委、区政府关于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的若干意见》,并对总体规划、阶段目标、具体任务作出部署。
加强研究、制定规划,明确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布局 一是制定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二是制定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布局,使服务业协调健康发展。三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相关委、办、局和公司要抓紧时间对产业现状、发展前景进行调查研究,推出行业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扩大)会议和市精神,牢牢把握“放大桥港优势、转变发展方式”这一工作主题,以服务民生和促进产业升级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发展”的政策机遇,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抓紧规划编制,加大有效投入,加快载体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与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和全面小康的良性互动,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
二、工作目标
年全市服务业工作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增长23%;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服务业地税收入增长19%;服务业规模以上投入34亿元,增长26%。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居前列。
三、工作举措
(一)以产业配套为目标,积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1.主动配套先进制造业。以制造业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为契机,更加突出生产服务,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围绕产业链,加快引进、建设涵盖研发、设计、交流展示、商务资讯、贸易、培训基地、标准设定、检测、总部基地等服务项目。鼓励工业企业将研发机构从生产环节中剥离,充分发挥市内各类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实现“科技与经济”、“成果与转化”、“产品与市场”三个环节的无缝对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科技创业园建设,着力招引项目入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抓紧经济开发区电镀中心、物流中心建设,为电子信、精密机械企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和技术支持。
2.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抓住大道、开发和铁路建设契机,以“两区三园一带”为载体,瞄准这一国际物流中心,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大桥桥头堡物流园区、开发区公共保税仓库,整合各类运输方式,发展多层次、多方式集疏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二)以服务民生为重点,抓紧发展现代商贸业。
3.加快商业圈建设。抓住世博会契机,引导和提升消费层次,调整完善市区商业网点规划,抓紧制定中心镇商业网点规划,实现市区中心商圈、镇乡(园区)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全覆盖。配套崇大桥开工、开发和“两区三园一带”建设,构建新的城市副中心和商业次中心,尽快完善商贸、文化、教育、卫生布点规划,形成与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开发配套的新商圈。重点加快工业园商务中心建设,推进精细化工园、船舶工业带商业配套建设。
4.着力培育专业市场。按照“产业推动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与区域板块经济相配套的专业市场。不断壮大电动工具、水产品批发等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建材、钢材、苗木、畜禽等一批专业市场,争取再创1个省级专业市场,2-3个市级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中心。继续推进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确保今年年底前各镇乡均完成至少1个规范化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5.深入拓展农村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流品牌企业进农村开设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准超市、便利店、早餐店、维修店等,大力推广便民服务连锁经营。鼓励“一店多用”,加快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扩大经营品种,增加服务项目,确保年内村级覆盖率达80%以上。扎实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扶持政策,扩大农民家电消费,为我市农民提供更多实惠。
(三)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6.抓紧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独特的文化,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旅游业发展定位和布局。等承载重点旅游开发项目的镇乡要把旅游规划纳入镇乡规划盘考虑。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融合为方向,将景点建设与生态、商贸、会展建设结合,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延伸旅游产业链。
7.逐步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星级酒店建设组织推进力度。在市区重点推进博圣广场星级酒店项目建设。在工业园、精细化工园、船舶工业带重点建设一批商务酒店和餐饮集中区。等旅游点规划镇乡,要在完善交、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重点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特色餐饮、特色市场,培育餐饮龙头企业和连锁经营品牌店。
8.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加强特色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海韵”旅游品牌和“北”城市特色。抓紧项目申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鼓励农庄、山庄、生态园等现有项目创等级旅游景点,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加大项目招商力度,高起点规划开发圆陀角湿地旅游度假区;依托渔港风情、海鲜美食,规划建设渔港风情休闲区。加大重大旅游项目实施力度,重点跟踪等项目的深度规划和建设进度。发挥“海洋之乡”、“教育之乡”、“版画之乡”的品牌效应,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文化品牌。
(四)以优化产业为导向,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9.积极引导知识服务业集聚。围绕经济结构优化要求,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和科技人才兴办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等各类新兴服务业。加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科技创业园等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提高孵化服务能力。关注新区等知识、人才、技术集中的区域,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到我市设服务外包点,推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力争年内在服务外包上有所突破。
10.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围绕城市品位综合提升要求,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项目管理、科技服务等咨询管理类中介组织,会计、税务、审计等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资产评估、证券、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类中介组织,律师、仲裁、公证等法律型中介组织,文体、教育、旅游等文化娱乐服务型中介组织。各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引导管理,促进本地中介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四、组织领导
(一)完善组织机构。调整充实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发改委。各镇乡、园区都要建立由分管负责人挂帅的服务业工作班子,配备专人负责本区域内的服务业组织推进工作。
(二)确定发展规划。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编制、不断细化全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各镇乡、园区根据各自产业发展特点,围绕全市总体规划,制定本区域服务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三)加强政策引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税费征收、金融信贷、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引进和扶持重大项目,培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创服务品牌,开拓新兴产业。同时,过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向服务业,促进银企合作,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人才政策环境,把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工作计划,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趋势明显,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服务业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服务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结构向服务业为主的转变。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1%,2004年进一步升至68%。一大批国家实现或接近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如1990年到2004年,韩国服务业比重从50%提高到62%;俄罗斯从35%提高到60%;印度从41%提高到52%。同时,服务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等产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如日本的信息服务业创造了一个超过14万亿日元(约1260亿美元)的大市场,吸纳了57万多从业人员,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美国信息服务业2000―2005年期间增长32.15%,是美国GDP增速的2倍多。2005年美国信息、金融、教育培训、专业服务业和商务支持产业的总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接近服务业产值的一半,约占美国GDP的32%。很多传统行业也不断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趋于提高,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连锁化零售企业已成为零售业最主要的趋势,在欧美连锁业零售额已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0%~60%。
服务业中技术创新作用更为突出。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而制造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和其他生产等,基本上经过了一个以信息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浪潮。1990―2001年,金融中介和专业服务公司的创新率分别是50%和60%,远超过了同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平均水平。1981―2001年20年间,美国服务业累积R&D经费投入额为4422.1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是同期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的1.56倍、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的2.13倍、汽车工业的1.99倍。
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融合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多数OECD国家产品生产中,服务投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加入延期付款、培训、服务合同、咨询服务等服务,以新的服务领域来获取竞争优势。许多在行业中领先的制造商,都是在其传统制造业务上通过增加服务获取竞争优势的,如通用电气、施乐、惠普、IBM、海尔等,这些企业的利润大都来自服务增值。通用电器公司通过服务来创造75%的利润。IBM从硬件业务的基本服务中得到了其收入的33%包括计算机租赁、维修和软件。
服务业国际转移明显加快。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以其为载体的服务业转移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转移的主要形式: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它公司,其中IT服务项目外包是热点。目前,全球仅软件项目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印度约有300亿美元外包项目,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业务离岸化集中在电话客服、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等行业。三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企业,为了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
现代服务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目前,现代服务业集群主导着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现代服务业集群有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如纽约、伦敦等现代服务业集群。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但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华尔街CBD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还有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服务业集群发展,如东京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与纽约、伦敦不同的是,东京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仍是日本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随着日本经济从“贸易立国”逐步向“技术立国”转换,东京“城市型”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以新产品的试制开发、研究为重点,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精尖新”工业,并将“批量生产型工厂”改造成为“新产品研究开发型工厂”,使工业逐步向服务业延伸,实现产业融合。
沿海发达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广东、山东、江苏等省结合本地实际,迅速就加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特色载体,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广东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结构逐渐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十一五”期末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形成立足广东、服务全国、粤港澳东盟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山东省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5%以上;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亿美元;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实现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切实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江苏省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总量
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保持在全国服务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生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
突出服务业发展重点。广东省提出,要壮大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5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推进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3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两个生活服务业。2007年12月,广东省进一步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体系,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使现代信息服务业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山东省提出,要大力促进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等生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做大做强6个重点产业,即: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健全完善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江苏省提出,要着眼于发挥江苏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商贸、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
建设服务业发展载体。山东省在《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培育服务业发展三大载体,即重点培育50个重点服务业城区、5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和100个重点服务企业。2007年底,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快培育服务业三大载体的意见》。江苏省提出,要根据全省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市化与服务业,配套形成“四带”、“五区”的服务业空间格局。即,依托“四沿”产业布局,建设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带、沿江基础产业服务集聚带、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带和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聚带;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主要交通枢纽,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在重点开发园区布局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广东省在《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发展格局。加强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现有的国家级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在经国家有关部门公告保留的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内,加快建设移动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创意、工业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和软件服务外包等一批省级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专业园区和特色现代信息服务业专区。
出台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江苏省提出,要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空间,在准入领域、税费征缴、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等方面给予公平待遇,降低进入门槛,加大财政支持,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对需要重点发展的生产服务业和服务业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对需要大力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和我省传统服务品牌,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增加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支持重大服务业项目、重点服务企业和品牌的发展。清理有关服务业的现行政策规定,消除对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限制,营造服务业发展的最佳环境。广东省大力加强对信息服务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从2008年起一定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经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盼,从2008年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新办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国家规定,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项目或产品,在广东省累计投资额超过其公司注册资本60%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不到60%的,按其投资额占其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
加快我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服务业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一定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做到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政策上更加到位,措施上更加有效,扎扎实实地做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增强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组织领导。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各部门要把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深化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尽快建立科学、统一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和分析制度,逐步把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
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着重研究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知识密集、发展前景好的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强化我省服务业的优势领域,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等领域的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根据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重点抓好中央商务区、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商贸市场、文化服务业、旅游休闲等园区,努力建成一批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服务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快引进一大批
服务业高端人才。积极在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增加招生规模,重点加强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动漫游戏、软件服务等行业人才培养。利用好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探索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高技术服务业;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高技术服务业概述
高技术服务业,这个名词在我国最初是在《2003 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中被提出来的;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因此,在现有的文献中,国外学者并没有对高技术服务业作相关的研究。与“高技术服务业”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专业术语主要有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等。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高度发展后会呈现“服务化”的新趋势,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约占全部GDP的70%左右,美国占比超过了75%,印度也已经达到了50%,而我国的服务业仅占GDP的42%。2011年美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5万亿多美元,而我国的正好是美国的一半,为什么在煤炭、水泥、钢铁等产量都远远高于美国的情况下,GDP总量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服务业上,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上产生的差距。
高技术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逐步融合成的一种新兴服务产业形态。高技术服务业对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国外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全球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发达国家产业模式的巨大转型,实现了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美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服务业已逐步取代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支柱力量。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业进出口国,总体规模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并且占GDP比已超过了75%。美国的现代服务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业等总量已接近服务业总量的一半,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2%。
(1)区域产业链是美国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科技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和衍生产品形成一体化运作,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保障了产业的稳定发展,如纽约的服装产业链、硅谷的电子产业链、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链等;(2)都市区是美国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载体:提供了全美国84%的就业机会,却创造了85%的全国GDP产值,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强大的资金以及聚集的信息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制造业向郊区转移,为高技术服务业提供了集中发展的空间,比如纽约曼哈顿老城的华尔街CBD金融区;(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目前,美国是全球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产品已经超过了传统产业的其他所有产品,成为最大的出口产品,2002年,美国创意产业达5351亿美元,GDP占比超过的5.24%。
(二)日本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日本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了全国GDP的63%,处于世界领导地位,信息通信业、批发零售、汽车租赁服务占据前三位,高技术服务业产值增加值从1985年的450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1万亿美元,21年涨幅超过4.5%。
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最快,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软件开发与编程是日本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订单式软件已超过总销售收入的50%。日本的动漫产业模式完整,全球60%的动漫产品出自日本,年产值230万亿日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10%。
东京是日本的金融和管理中心,服务业占GDP的80%以上,东京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金融、银行、保险、物流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城市化发展模式为高技术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东京拥有日本17%的高等院校、全国1/3的研究和文化机构,为高技术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欧洲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高技术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在欧洲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从1985年的1.3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5万亿美元,21年间涨幅超过3.2%,其中英国的保险、金融、咨询等高技术服务业占全国GDP的70%以上。
欧洲国家有着独特的工业设计优势,在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更注重产品的外形设计是否更温馨、更舒适。全球的大型公司都非常关注新兴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比如Philips始终把“精于心,简于形”的设计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中,以高科技的实力为全球消费者设计时尚个性化的产品。
欧洲在金融服务和第三方物流(3PL)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法国金融服务业经过长达两个世纪的演练,金融体系逐渐完善,目前法国拥有各种金融机构6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银行总资产7万亿欧元。英国的金融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每年产值190亿英镑,GDP占比超过5%,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凭借着语言、贸易、高质量配套服务等优势,伦敦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企业对物流的需要和较高的物流管理水平是欧洲第三方物流能快速发展主要原因,领军企业主要有Exel、Maersk、Schenker等,涉及的领域主要有高科技、制造业、汽车等,服务遍及全球。
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技术服务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对GDP的贡献仅占4%左右,而且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
(一)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高技术服务业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的水平,对北京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北京GDP达到了11865.9亿元,其中高技术服务业1901亿元,占比16%。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能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便于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更快更准地了解全球最新科技动态。北京的高技术服务业以创意产业、研发产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为代表,尤其是软件、动漫游戏、移动增值服务等, 并大都集中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2009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超过12000亿元,增长速度超过20%,引领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上海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上海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和北京、深圳一起成为软件排行国内前三的城市,在网络游戏产业方面上海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上海的教育培训、文化传媒、医疗卫生、创意产业等行业发展也很快,对GDP的贡献逐年增加。2009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2108.11亿元,同比上涨20.2%,其中软件产业1206.19亿元,同比上涨20%,是信息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互联网服务业268.1亿元,同比上涨42.1%,成为信息服务业的新亮点。
(三)广州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州的高技术服务业已经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生物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并涌现出大业信托、网易、达安基因、广州毅昌等一大批广州本土的高技术服务业领军企业。目前,形成了以原创动漫为主的动漫产业集群,现有动漫相关企业120多家,从业人员1.5万,年产值规模达到了100亿元,位居全国首列。
四、国内外高技术服务业的比较
(一)高技术服务业外部环境
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凭借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使本国的高技术服务业得以较早、快速的发展。近些年来,全球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势头已经超过了高技术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而我国的高技术服务业是近几年才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起步晚、经验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走了不少弯路,但也卓有成效。
(二)高技术服务业内部环境
高技术服务业的最重要的发展是聚集发展,即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例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北卡罗来纳的研究三角园等。国内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各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等,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工业园、产业园,比如北京中关村、南京软件园、深圳科技园等。但部分园区没有自己的特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些软件园虽然产值量逐年上升,但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弱,软件产品和服务基本处于软件产业链的低端,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及中东部城市发展较好、较迅速,而西部城市发展滞后、缓慢。
(三)高技术服务业其他方面
在各国、各地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上,当地政府都在法律、资金、减免税收等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优化基础环境、开放服务业市场,为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发展优势,制定详细、适宜的规划,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这样才能使高技术服务业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吴畏.美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J].华东科技,2011(4):21.
【关键词】东盟;服务贸易;现状;影响因素;发展战略
一、引言
2007年1月14日,中国和东盟10国签署《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意味着中国和东盟各国将逐步减少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为充分发挥《协议》对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推动中国及东盟各国服务业发展,各成员国应根据自身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确定自由化进程。因此,分析和研究东盟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东盟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1.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总体规模上看,近20多年来,东盟服务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5710①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3694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57%上升到2009年的5.69%。东盟服务贸易的出口额由1990年的288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776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45%上升到2009年的6.10%。东盟服务贸易的进口额由1990年的283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918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69%上升到2009年的5.30%。
由图1、图2②可以看出,东盟服务贸易规模在1997年以前增长缓慢,由于199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贸易规模有所下降。在近10年来,东盟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大幅度提高,增长速度很快。在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
东盟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在1990年到1997年迅速上升,199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有大幅下降,但很快恢复上升趋势,并保持了稳健的比重和上升势头。从总体上来说,东盟服务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逐年增加。
2.东盟服务贸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趋势。从服务贸易增长图(图3)可以看出,东盟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均大于世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增长率,说明东盟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显着。除去1998年金融危机和2009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东盟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1994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超过25%。2007年《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的签订更是为东盟服务贸易增添了巨大的动力,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使东盟服务贸易加速发展。
在东盟各国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服务贸易总额增长速度较为明显,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
3.东盟各国服务贸易规模不均。虽然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在20多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都显示了平稳的上升趋势,但是各成员国的服务贸易额,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差距巨大,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状态。
以2008年为例,新加坡的贸易总额达到1835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各成员国家水平。依据服务贸易额比重、增长速度以及增长潜力,可把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贸易规模最大的新加坡;第二层次为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第三层次为文莱等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
4.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总体分类来看,东盟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如旅游,运输仍占主导地位,集中在资源禀赋有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此外,新兴的服务行业有着较大的潜力,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其中进口以其他商业服务,保险和特许权利使用费和许可证费;出口以其他服务行业,金融服务和通讯服务贡献较多。
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分类结构来看,东盟各国的产业各具优势。新加坡、马来西亚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泰国的旅游服务业独具特色,竞争力较强。东盟各国中,新加坡服务贸易领域主要集中于知识含量高的新型服务业:如通讯、金融、信息及技术、其他商业服务等。其他国家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如旅游和运输业。除新加坡外,各国总体处于逆差状态,但在旅游及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具有竞争力,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服务出口以旅游业为主,除旅游,其他服务贸易有明显顺差外,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较高的服务部门均出现逆差,这和各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鼓励密切相关。
5.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用商品进出口额与服务进出口额的比例来衡量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度。世界总的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匹配度较为稳定,而东盟国家除印尼的匹配度较为稳定外,其他国家比例较大,变化较大,说明大多数国家处于服务贸易的发展期,发展的空间较大。
此外各国的匹配度都有所上升,表明货物贸易的增长高于服务贸易的增长。无论从总数、份额还是质量上,除新加坡外,各国的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多数国家服务贸易多年处于逆差状态,与各国总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多数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国际交换中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同时也意味发展的空间较大。
三、东盟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东盟服务贸易回归模型
选取如下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进行实证分析。我们用自变量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来解释因变量东盟服务贸易总额。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本文中,我们采用服务贸易出口增加额代表服务业发展水平,用东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代表货物贸易发展水平,用FDI流量代表FDI规模,用GDP代表经济规模。数据来源于东盟UNCAD数据库,以1980—2008的数据为样本,用计量软件EVIEW3.1对建立的方程进行回归,结果
说明模型对于样本拟合程度较好,针对,对于给定的显着水平=10%拒绝原假设,检验通过。对于给定的显着水平=10%对应的统计量均大于,检验通过。
以上检验结果说明自变量,联合起来对于因变量的确有显着影响。检验通过说明各自变量分别对于因变量也有着显着的影响。
转贴于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所以有可能出现“伪回归”情况,故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在不同的显着水平下,每个变量的的检验统计量均大于相应临界值,说明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由于上述序列存在单位根,我们分别对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的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别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一阶单整不存在,一阶不平稳,二阶单整。
3.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思想: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式平稳的。为了检验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是不是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我们需要做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G检验法,证明对于残差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从而说明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存在协整关系,他们之间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即说明上述回归方程合理。
4.结论分析
由回归的参数可知,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呈现正相关性。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154392百万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054849百万美元;FDI流量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671628百万美元;GDP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089456百万美元。由此可知,在影响东盟服务贸易水平的四个因素中,FDI规模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经济规模次之,货物贸易发展水平影响最弱。
四、东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东盟应当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发展,继续扩大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项目,大力促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重点部门的出口,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速度。
东盟各国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各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但是传统旅游业也已发展成极具竞争力的势态,因此,在旅游业服务方面,东盟国家应致力于开发有差异化、创新性的旅游服务,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走出一条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此外,东盟国家应当积极有效地扩大旅游开放、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将旅行社人力资源培训、信息系统开发管理、酒店洗衣、绿化等附加值低的环节进行服务外包,提高旅行社管理水平。大胆开展合资开发旅游资源,利用外资调整旅游业的投资结构,开展东盟旅游服务链,形成东盟国家之间的旅游连锁。
从目前来看,东盟各国计算机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计算机信息服务产业对于服务贸易影响微乎其微,除新加坡,东盟各国在计算机信息服务领域的竞争力水平都较弱,急需加强和提高。
服务贸易的核心是技术服务贸易,而计算机信息服务业正是属于附加值较高的新兴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大大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还会对其他其他行业提供新的商贸机会,因此,计算机信息服务业是东盟重点开发的优势服务业。东盟国家可以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对风险基金设立的引导、协助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立等措施,充分调动科技发明者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有序的科研体制。此外,东盟各国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引导FDI集中而有效地流入计算机信息等高附加值的行业,促进服务外包出口。
《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10国进一步发展双边投资,更广泛地开放服务市场,但是,目前东盟成员内部在对待外资方面采取的服务贸易政策差异较大。东盟成员国也应该进一步进行政策调整,以便扩大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投资与合作。
站在应对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战略高度,只要中国与东盟各国都能着眼于长远利益开展合作,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协调,我们有理由相信双方的服务贸易将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整理得到.unctadstat.unctad.org.
②数据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均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整理得到.unctadstat.unctad.org.
参考文献
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查贵勇,陈霜华.中国和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