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09:57: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教育的背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德育教育;主导方向;注重实际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处于核心和首要位置。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中,网络技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将德育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德才是做人的根本。在小学的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德育教育的核心位置,将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将其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去。例如,在教学的工作中,可以发挥各个学科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挖掘各种学科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因素加以教育。此外,教师的品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应该加以重视。
二、构建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内容
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内容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即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也要符合基本的价值体系。因此,要构建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内容,促进德育教育目的顺利实现。首先,要构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爱国、爱人民;其次,要构建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等;再次,要构建全球最关心的“关心”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
三、注重实际行动的德育教育
行动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和目的,也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加以运用。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加强工作:第一,给学生布置品德践行作业。结合德育教育内容,布置一些道德实践作业,如:公益宣传、打扫公共卫生、捡垃圾等等。第二,创设为他人服务的岗位。通过班干部轮换、小小值日生、为同学修椅子等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服务他人的实践活动中。第三,创设道德情境。组织一定的道德游戏,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道德情境中接受德育教育。第四,道德叙事途径。通过道德叙事,将好人好事讲出来,可以在学生之间起到感性模仿的作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
关键词:多元文化;和而不同;德育;多元智能;策略
随着沟通和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发展,当今世界呈现多元文化发展的的新格局。对于学校的德育教育而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在多元文化发展下的今天,已经很难再发挥其有效的教育作用,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转变德育教育的观念,更新德育教育的手段,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多元文化的形成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水平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多种思想得到了同时传播,导致社会上思想文化呈现多元趋势。西方的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等不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作用、相融合。“多元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后现论的发展,多元文化在20世界六七十年代开始扩大。从多元文化的性质角度,有学者给多元文化作了如下定义:“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各种文化的总称。多元文化既包含合理文化、也存在有害文化。”从宏观角度来说,价值观、信仰、风俗等都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从微观角度来说,多元文化即人们在生活中积淀和表现出的理性化的拥有智慧的东西。英国学者C.W.沃特森认为:“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指在一个社会里存在的多种文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则认为:“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不同信念、行为、肤色、语言的多样文化所组成,其彼此关系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理解多元文化,不可置否的是,多元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多元文化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主流文化强调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从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多元文化的发展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发展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拓展了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校通过德育教育手段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而另一方面,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也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例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所选择的文化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其教育价值是否与社会背景相适应,如何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不同文化的渗透和取舍……都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文化是思想形成的重要环境。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具有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在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1.多元文化直接能够导致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判断和选择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引起学生在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错乱。2.多元文化下势必多种价值标准同时存在于统一领域,容易使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失去对文化权威的尊重,模糊其价值判断标准。
(二)多元文化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具复杂性
德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学校德育内容的复杂化程度加深。而我国固有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以说教为主,在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不能将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学生道德标准由外向内的形成和树立。
(三)多元文化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影响
随着多元文化向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教育,多元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多元文化的涌入,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发生着改变。综上所说,可以说“多元文化”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和多方面的,如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开展,也很容易影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三、多元智能了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成为“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智力的发挥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与文化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等对智力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影响作用,文化对智力的养成作用充分表现在一个人的多项实际能力中。”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表达智力、运算感知智力、美感欣赏智力、多维想象智力、健康技能智力、交际交往智力和内心修为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能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利用学生的差异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1.“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额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2.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工作不应“闭门造车”,而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习俗、价值观等进行比较、甄别,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思想,有能力抵御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素。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策略的思考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德育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一)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原则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完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弘扬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在“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从而完善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完善个体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
(二)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开放性与民主性
多元文化造就了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多元文化全面渗透和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不应避重就轻地一味“关门说教”,而是要顺应时展,增强开放性和民主性,通过具有说服力的价值澄清过程有意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上靠拢。
(三)改革学校德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性
(一)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一个中职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智力水平等等,而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中职德育教育应当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智力水平的中职生,都能够切合实际的培养其个性化的能力和技能,在其个人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出作用,不断的成长。
(二)给中职教师提供更好的发挥空间
中职教师是中职德育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通常都具有非常专业的技能和较高的认知能力,中职德育教育改革给中职教师提供了一次充分发挥其个人能力和才干的机会,可以促使其更加努力的探索和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断的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的开发出更加合适的教材,相应的对于中职教师的个人发展来说也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三)更加凸显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成为中职教育的核心,课程的开发和改革都以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重点内容,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一致性综合性的影响。中职学校一方面要深入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方针,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给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社区、家长和每一个学生负责,履行好自身的职责,真正发挥出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二、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职德育教育的体制不健全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各种巨大的冲击,国外的各种新思想和发展新模式给我国的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仍然有许多中职学校采用过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再加上不完善的教育配套设施的限制,给我国的中职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受各种外来思想的影响,中职生的思想越来越难以捉摸,对于传统的和社会主义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反感,中职德育教育对于中职生来说相当于一种政治课教育,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对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上对于中职教育的理解普遍认为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主,只要培养的中职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就是合格的中职生,而对于中职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和作用基本都一无所知。同时部分中职教育机构也并没有做到对于中职德育教育高度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完全不去考虑实际的教育效果,这样就导致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受不到社会和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的重视。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中职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综合素质偏低,无法良好的融入社会中去,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僵化
部分学校的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太过陈旧,缺乏更新,完全脱离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还出现一些抵触情绪,使得中职德育教育无法良好开展。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种不良的思想充斥横行,而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仍然采用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事迹等等,与当前的社会现实严重不符,自然也无法吸引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影响其实际行为,更无从谈起如何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德育教育根本没用产生任何实效。
三、改善中职德育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中职生的德育教育
首先从思想上要能够充分认识到中职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性,采取多方面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提高他们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发展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个人思想问题。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选择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受过专业心理学课程培训甚至是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重新建立自尊、自强、自信。
(二)注重提高中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职德育教育能否良好开展,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师,应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辅导措施。作为德育教师,应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多学习那些具有时代性的、贴合学生生活的知识。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以更符合学生的年龄、觉悟程度、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和境界的方式来进行。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策略
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来自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大众传媒、网络等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暴力、黄色、赌、毒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冲击强烈而直观;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有限,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虽然大众传媒和网络带来的主要是正面影响,但其消极的一面绝对不能忽视。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2)来自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父母在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今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导致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姥爷过分疼爱,在家里往往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对孩子的溺爱,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导致孩子吃得了甜吃不了苦,听得进表扬听不进批评,促进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想法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小学的德育工作。另外,家长的不良表现,也对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传统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传统德育教育中非常纯真、单一的思想道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
(4)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依靠“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僵硬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德育知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将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依靠品德这门课程,没有同其他教育环节形成有效的合力。德育的孤立状态,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整合整个教育活动,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1)紧跟社会发展,适时更新德育内容。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基础。在小学德育内容上,要着重强调主体价值观,既要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要尊重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另外对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体系也应有所体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始终贯彻的主线。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关心、关爱、尊重、宽容、公平、公正、平等、诚信、团结、合作、集体、责任等价值观念。
(2)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a)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教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小学德育教育应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思想品质的形成规律,以正面疏导为主,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试着以伙伴、参谋的身份出现,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自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b)整合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德育工作。改变品德教育的单一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全校、全员教育模式。学校应明确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制定总体德育教育计划的同时,注意德育在其他教学活动、教育环节的融入、渗透情况,重视德育教学成果。
(c)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是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束缚,结合社会生活,结合大自然,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新模式、新方法、新资源的利用,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性、多彩性。下面就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作简单介绍。(c/1)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形象化、立体化的视听系统,可以巧妙地结合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要素,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拉近学生与事物的距离,减少隔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既可以将教学内容作成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可以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鲁冰花》、《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等。(c/2)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以单个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以小组或班级为范围进行讨论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探究,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品德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与别人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c/3)实地教学。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形式进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
(3)采取措施,减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加以抵制,对网络、电视等进行合理有度的使用。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
(4)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要构建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减少来自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适时更新德育内容,采用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效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德育教育问题 措施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智能手机等。儿童也无法避免的很早就接触了网络。网络已经走入小学生的生活,并为小学生打开了另一扇了解世界的门。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为小学生提供了新的娱乐和学习渠道,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中掺杂了大量负面、消极有害的信息,如果不加以筛选,很容易侵蚀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伴随着网络普及出现的这些新问题也给我们教师敲响了警钟,网络时代下的德育教育该如何开展,本文接下来将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归纳,希望能给各位教师同仁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据可靠资料显示,目前我国9岁及9岁以下儿童接触网络的人数高达80%,有些儿童甚至在刚学会说话的同时就接触了网络,成了十足的“老网民”。网络成为了继电视之后,最受小学生欢迎的室内娱乐“活动”。同时,很多小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高、时间长,其中很大一部分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超过了5个小时,当中有不少已经有了网瘾倾向。网络时代给小学生带来了更加多源的接触世界的渠道,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而耽误了学习,“网瘾少年”已经成了“网瘾儿童”。这种现象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网络德育教育应运而生。网络教育是最近几年刚刚产生的,但是它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它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问题。
1.学校尚未完全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
网络德育的出现也是最近几年,部分学校还未完全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也没有使用网络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究其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对网络教育认识不清,把网络教育等同于了多媒体教学,有的是并不重视网络对儿童带来的危害,而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其他工作上,有的则是认为网络教育是“偏方”,重视传统德育教育而忽视了网络教育,认为搞好了传统德育教育就可以了。总之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带来的都是对网络教育的轻视。学校没有系统的网络德育,也就无法在学生与网络之间搭起健康的桥梁。
2.学校德育网站建设工作相对滞后
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是以学科教学即课程为载体的德育渗透和以活动为载体的主题教育,利用网络开展各类德育活动还不普及,更不系统。学校德育网站相比主流商业、门户网站来说,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网络德育队伍缺少专才。网络德育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思想和渊博的德育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有效实施德育的能力,而现实恰恰紧缺这类复合型人才。二是专题性开展网络德育的栏目或内容与互联网上浩瀚的数据资源相比,有关网络德育的内容则显得数量贫乏、内容枯燥、信息滞后。三是学校德育还未把网络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阵地,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去抢占本该属于自己的阵地。
3.网络文化对网络德育带来的冲击
网络上的信息多元、繁杂且隐蔽。而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还未建立完全,很多东西对小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恶意谩骂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网络必然会被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所侵扰。导致小学生道德观的扭曲和蜕变,最终对德育、对小学生的三观形成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强化小学网络德育工作的措施
1.教师要在学科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如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可通过展示北京立交桥、天安门广场、虎门大桥等标志性建筑让学生理解,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再如充分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信息与法制教育,指导学生科学上网。
2.学校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在规划本校网站时,首先应将德育纳入其中,并配备专、兼职教师开发、建设,让积极的、健康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这一阵地,使德育以主动的姿态在学校网站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学校还要在校园网上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儿童网站,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3.家长要积极配合,为学生更好地接受网络德育
教育建立起保护防御作用的“网外网”需要明确的是,父母是保护学生网上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做好小学生网络德育,除了学校、教师的作用外,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积极发挥家校合作的双向引导教育功能,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而要达到此种可观的德育效果,家长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要“不甘落后”,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接受信息时代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网络专家克里斯蒂伯纳姆指出“教育儿童使用网络媒体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在于必须教育父母学会使用它们。”正说明了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道德价值形成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家长要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交流,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同时也要善于反馈,做到主动自觉的与学校、教师联系、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为学生更好地接受网络德育教育建立起保护防御作用的“网外网”,保证德育工作及时、有效、针对性强。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95-01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更为注重,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时间一长,此教学模式的缺陷逐步暴露出来。目前,尽管部分中职学校已开始着手实施德育教育,但由于学生对德育教育知之甚少,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低等诸多问题。为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大力度实施中职德育教育,在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一些要求的同时,采取一些手段提高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中职德育教育的发展问题
1.教育者的题
中职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普遍缺乏学习热情且较为叛逆的中职学生。因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往往要克服诸多阻碍,再加上没有升学压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他们将很多的心思放在平时的业余工作中,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2.学生的问题
作为社会中现存的大多数群体,中职的学生深受社会重视。由于这一群体被划分于普遍的教育范围外,被视作差等生,其叛逆期较其他群体更为长久,因此他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做些事情博取人们关注。通过分析,大部分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逃课现象严重、厌学情绪明显,这是社会不予以过多重视的主要原因。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教学理念的问题
社会对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学生学习旨在毕业后找到心仪的工作,鉴于此学校为追求招生率而着重宣传学校的就业率,却忽略了帮助学生确立就业的方向以及德育教育问题。同时,学校也未能对中职学生进行深刻地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建立规划,而是对中职学生采取放任式的态度,显然这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
1.结合中职学生的思想特征,搭建道德教育体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味地追逐升学率,造成学生出现了显著的两极分化问题,大量学生将许多不良习惯带至中职学校,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逐步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内化并逐步从行为中反映出来,此为德育教育的宗旨。通过新课程改革,中职德育课程以往的弊端得到妥善地处理,同时,其教学方式与课程安排也有所创新与突破,并逐步搭建起一条以德育教育为内核、多途径、多方式的、科学、合理的中职德育教育体系。
2.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中职学生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中职德育教育应重点挖掘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予以耐心疏导。在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核心要素,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也是中职德育教育的一大目标。所以,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3.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城市化;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与既往教育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初中德育教育实施,一定要充分结合各种背景、理念来完成,如果单纯实施理论上的教学,不仅无法得到理想的成果,还容易造成很大的阻碍,甚至是出现严重的缺失现象。城市化背景是不可转变的情况,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德育教育的可靠性、可行性方案,绝对不能单纯依靠主观想法来实施。
一、城市化对初中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城市化的价值观使得初中德育教育非正常化
对于初中德育教育而言,其本质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在个人的成长上得到较多的帮助,减少固有的不足,从而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塑造。但是在城市化的背景当中,很多地方都对经济过分的关注,在初中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并不高,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初中德育教育走向了错误的道路。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程中,各个区域学校都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教学理念上也得到了较大的革新,甚至是派遣学生、教师在城市参观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初中学生、教师,都特别的倾向于城市生活、教育等等,他们的这种心理上过分向往,导致自身的学习、工作等,都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更好体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国家的未来进步而言,并不是特别好的举措。其次,城市化背景当中,初中德育教育的某些手段、方法,表现的非常极端,甚至完全是通过强制性的教育手段来完成,表面上能够对初中学生做出良好的规范、引导,可实际上造成的内心想法冲突是非常严重的,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二)农村教育脱离自然环境,更为商业化
以目前的初中德育教育来看,农村教育脱离了自然环境,在商业化的表现上较为显著。相对而言,这种现象的出现,代表着初中德育教育进入到了缓冲的阶段。一般而言,城市化背景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强大背景,其是国家支持发展的路线,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创造出较高的价值。但是,城市化过程中,初中德育教育也会因此遭受到较大的波及,特别是在农村教育当中,必须要理性的面对商业化现象。例如,很多农村学校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完成自身的全面、持续建设。可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成为人才,或者是在城市中拥有体面工作后,很少会回到农村去支持建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人口外流不断严重,农村区域的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在教育层面上过分的对城市内容进行依赖,自身的先天优势无法更好的发挥出来,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出现了较大的隐患。
二、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奠基石”。而初中是一个孩子学习生涯中的“中转站”,它对孩子的德育有着至关性的作用。就我国现状来看,我国初中学生年龄大概为13―16周岁,它正是还是成熟与懵懂相互碰撞的时期。因而,在这个时期,为孩子日后的学习会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学校应该全方位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使其在小学所学的知识有所近一步了解和灵活运用,除此之外,初中德育的好坏也影响着孩子高中的德育。根据我国的调查,部分孩子离开教育的“轨道”正是由初中毕业后开始。
三、初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孤立性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施产生了孤立的情况。一般而言,初中德育教育的落实,必须要采用综合化的手段来完成,但是有些地方仅仅是采用了非常传统的方法来完成,这就导致日常的德育目标难以实现,最终造成的不良影响非常突出。首先,初中德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完成的,或者是对城市德育的教学经验完全照抄,在此种状况下,各个地方的教学趋向得不到良好的把控,而初中生本身又需要不断的发展,在教育矛盾的情况下,特别容易造成初中德育教育的恶行循环,甚至是出现强烈的矛盾,引起教育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其次,在孤立性的表现当中,城市化背景下的很多工作,都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对农村的关注度不高,以至于初中德育教育的表面化现象非常严重,无法按照最科学的手段来实施,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效率低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在成长的速度上是非常快的,无论是身体成长还是心理成长,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但是对于初中德育教育而言,其在效率方面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提升,以至于很多德育内容、目标,都未得到良好的成绩。分析认为,初中德育教育的效率低问题,主要是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德育教育在落实的过程中,单纯依靠书本上的内容来完成,伴随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他们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开始降低,师生之间的德育观点,没有办法达到统一,甚至在的目标上也无法积极的实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初中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第二,在实施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此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面也特别的不及时,即便是初中生出现了问题,依然无法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明确分析,也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意外状况,给国家教育敲响了警钟。
四、城市化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拓宽各个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渠道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既要对自身的优势充分了解,又必须在自身的不足上深入分析,应该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的拓宽各个学校的沟通渠道、交流渠道,促使大家在讨论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边倒的现象。现如今的城市化背景非常突出,很多学校都对城市著名院校过分的效仿,以至于初中德育教育走向了错误的道路。首先,各个学校在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将初中德育教育的目标有效设定,各个学校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德育的目标和具体手段。但是,在某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要深入的沟通的,特别是校园暴力问题,各个院校应该理清自身的矛盾,从而加强内部的梳理和外部的防护保障,避免造成校园暴力继续恶化的现象。其次,在学校的交流渠道当中,必须要与教育部门,相关的机构深入的联系。例如,部分初中院校的德育教育没有良好开展,出现了女生早孕情况,这对于教育发展是非常恶劣的事件,必须坚决杜绝。要求学校将学生的信息与相关的医疗机构等共同联系起来,在政府的作用下,促使学校对学生有个透彻的了解,将多方面的问题有效防备。
(二)政府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城市化背景当中,初中德育教育想要在将来得到一个良好的成绩,必须在教育经费上不断的投入,这就需要政府层面不断的努力。从既往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充足,甚至是出现了的现象。在城市化的大浪潮中,针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工作,必须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来开展。第一,教育经费需要与投入的学校相互符合,不能再按照既往的两极化方向做出投入。第二,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重点的地方进行投入。例如,部分初中院校的基础设施不足,应该作为重点帮扶的对象,然后将经费做出合理的花销,持续的改善基础设施不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向上级申请。第三,政府对于教育经费必须不断的分析,观察哪些地方需要继续投入,哪些地方需要缩减,这些都是要在日后工作中有效把控的。
总结
本文对城市化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展开讨论,现阶段的工作开展中,整体上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未出现严重的缺失和不足。日后,应该在初中德育教育方面开展深入的拓展,在教育体系上积极的健全,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尽量的对城市化背景积极的利用,而不是完全的顺应。
【参考文献】
[1]黄志明.论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J].科技展望,2015(22):283
[2]罹吧,匡桂红.有关初中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周刊,2013(11):60
[3]王建媛,宋春光.初中德育教育的优势和必要性[J].学周刊,2013(11):61
[4]宋春光,王建媛.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3(11):67
对于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来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其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培养人才的模式,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都会应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和不断创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中职德育教育概述
在中职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属于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特征。一般来说,中职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以企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职业教育生涯的规划,中职学校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和法律道德教育,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就业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根据相关数据研究显示表明,我国诸多的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深度落实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原则,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充分的认知能力。同时,很多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还都会是采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所谓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力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识的讲解,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和单调,从而使学生丧失对德育知识学习的热情。
三、互联网对中职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1.互联网改变中职德育教育的授课方式
在中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使用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打破了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的方式。在互联网模式下,中职德育教育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改变了教师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教学地位,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到更多的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问和补充,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2.促进教师水平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大众的信息传播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及时的获取与学习相关的信息与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增多。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的创新德育教育的知识内容,就会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德育学习需求,从而影响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促进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中职德育教育教学课程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進行德育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教授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及时发表意见。互联网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中职德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推行策略
1.积极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在积极推进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社会大众的发展潮流,善于为教学课堂引入新鲜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去了解新鲜事物。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造与学生进行心灵上沟通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日常学习的实际状况,以便于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给我营造轻松愉悦的德育教育课堂氛围,提高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教学质量。
2.严格教学,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相关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的使用教学语言,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学习作出正确的方向指引。在德育教学课程开课的前期,教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做好备课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创新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3.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从根本上促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依托互联网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选择最适合学生和让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互联网平台,构建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深度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计划,形成平等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以便于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4.丰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减轻了一定的负担,同时也十分方便教学教师去搜集教学资源,为传统的教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教学力量。如果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德育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仅仅注重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德育教育课堂的约束,积极实现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去认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五、结束语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会使互联网技术被社会大众普遍应用。互联网技术逐渐地渗透到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对社会大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查汗.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6,(39):244-245.
[2]任芳芳.关于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2):414.
[3]蒲清平,朱丽萍,赵楠.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03):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