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化学所有知识点8篇

时间:2023-06-18 09:57: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所有知识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所有知识点

篇1

(一)提出问题

教师在对教学大纲总体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上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创设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创设提问是最关键的环节,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

1.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大纲中的重点提问,把重点问题解决了,教学一般重点也就掌握了,也就是先难后易的过程。

2.使基础生物化学知识与实际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形成创设的问题必须呈现与日常的相关情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例如提问“为什么吃糖也会长胖?”“长跑锻炼之后为什么腿会酸?”“酸奶是不是往牛奶里面添加了酸就变成了酸奶?”“为什么饿了就感到头晕眼花?”等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二)自学思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营造开放、轻松的学习气氛,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通览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题,不再仅仅在课堂中机械地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样就有效地降低了传统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所造成的教学缺陷。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在先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对重点内容进行标注,对不理解的内容以“打问号”形式进行标注。同时,教师要课堂上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自学遇到的障碍,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遇到有难点的章节,比如“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链”,设置小组讨论,以4人对坐为宜。小组内互相提问并互相解答疑问,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

(三)充分解疑

这一阶段以教师解答学生疑问为主。解答学生所提的所有问题,一方面联系现实生活着的例子,丰富课堂信息。如讲到酶原激活的时候以自身胃没有被自身胃蛋白酶溶解为例;另一方面,教授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总结收尾

教师以提问已经解决的问题为线索组织学生总结本堂课的重、难点内容,以确保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点

二、问题式考核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在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模式上,笔试成绩占主要部分,而课堂表现、试验成绩以及课后作业成绩等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死记硬背生物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采取随堂提问的方式,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一方面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晓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通过随堂提问的检查形式,能够有效地帮助高校生物化学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

篇2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54-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产生,微课就是其中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内容更加具体与生动。初中化学是较抽象的并涉及很多化学现象,利用微课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热情。

一、微课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微课适用于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化学涉及了很多化学知识点,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很难将那些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讲解清楚,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使用微课视频教学能起到层层引导的作用,利用微课教学中直观形象的动画以及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并进一步消化。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语言教学而言,微课具有更强的直观效果,并且使用微课讲课更加生动与具体。

(2)微课适用于抽象的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想象力。对于想象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有很多化学现象不能理解,也就比较难理解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难点制作成微课,利用动画以及图表、图片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现象。例如,在讲解“水分子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虽然化学课本上已经有了水分子的图片,但是缺乏直观性,学生对水分子破裂这一现象还是会难以理解。如果通过微课视频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理解程度。

(3)微课适用于化学实验过程中。化学教学中会有很多的化学实验,涉及大量的化学方法和化学过程的验证。这类知识点虽然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直观性不强,操作性也不够好。而将这些化学实验制作成微课视频的形式,并配上相应的文字,就能更加有效地将化学方法与化学过程展示出来。

二、微课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1)微课教学使用的安全性。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有些实验演示本身就具有一定危险性,有些化学物品具有毒性和腐蚀性,这样的实验需要在特定的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会更加安全。微课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微课学习也能直观地观察到实验发生的反应,同时有利于实验安全性的提高。例如,在讲解“我们周围的空气”时,教师需要利用红磷对空气中的成分进行测定。红磷燃烧时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具有较强腐蚀性的酸性氧化物,不能直接用手或皮肤接触,也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气味。这种实验在实验室进行演示时会比较危险,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微课视频代替实验演示,学生也能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2)使用微课视频的重复播放功能拓展学生知识。化学学习时包括了很多“点”的教学内容,比如教材的解读、题型的精讲、对考点的归纳等一系列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些化学知识点时比较零散、杂乱。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微课进行教学,将所有知识与内容以短小精炼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理解程度,根据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进行疑难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同时,微课具有重复播放的特点,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反复地观看微课视频,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促进后进生的转化。例如,教师可以将所有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进行分类,通过微课视频有规律地展示出来,呈现给学生整齐、组合完整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对于一些需要识记的化学药品,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其特点罗列出来,并配上图形,加深学生对化学药品的印象。

(3)利用直观的微课教学突破化学知识重难点。化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但是理解抽象知识点仍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从而突破化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利用微课形象生动的动画,使学生直观地观察更加微观的世界。例如,在讲解“粉尘爆炸”时,粉尘爆炸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如果进行化学实验会有很大的危险性,而仅仅通过看多媒体,学生又很难感受到粉尘爆炸时所产生的威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微课教学,将其制作成直观的微课视频,在化学课堂播放,让学生进行感受,并且避免了危险。

三、结束语

化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主要通过化学实验展开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效果一直处于不十分理想的状态,而利用微课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微课教学具有直观与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适当地采用微课教学使得化学教学效果提高。但是,微课教学不能适用于化学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红艳.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6(10).

篇3

关键词:探究型化学实验题;PQ4R策略;模式化解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8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33

探究型化学实验题是当前各地中考化学重点、热点题型。试题在素材选取、材料组织、考查知识点的设置、整合等方面比较创新,既考查学生双基,又考查学生将书本知识迁移至新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能力,体现了化学学习中“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在每年中考阅卷中发现,这一类试题都是失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 ,皆是这类试题阅读量较大、信息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阅读理解及从试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偏弱有关,而这部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所花精力也不少,付出很多,收获却不大。实践中笔者发现,PQ4R策略演变后形成固定解题模式,在应对探究型实验题时效率很高。

一、PQ4R策略演变介绍

PQ4R策略由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在罗宾逊的SQ3R学习法上改良而来,在实践中得到认可和推广,该学习策略初期在语言、文史类教学中应用较广,通过实践,将该学习策略稍作修改应用到化学课堂,更符合目前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养成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所谓的PQ4R学习策略是指Preview(预习),Question(设疑)、Read(精读)、Reflect(反思)、Recite(复述)和Review(复习)[1]。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它将阅读、理解、运用等揉合在一起,能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很好地锲合。教学中我们将这六个步骤以如下释义介绍PQ4R策略演变:

Preview:粗读。即对试题进行第一遍阅读,以获知试题的目的、所涉及的知识点。

Question:阅读问题。以了解试题围绕的操作、反应原理、化学用语、所需要的能力策略等,即对试题的细节点作初步了解。

Read:精读,带着问题进入题干去寻找相关知识节点,同时理顺命题者的意图,寻找隐含条件,结合图、表、数据去分析试题。

Reflect:反思。即将在精读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与问题进行初步结合,判断因果关系与显隐信息之间的逻辑是否正常,作答是否合理,表述是否清晰、规范。

Reply:写出答案。即完成试题的作答过程。

Review:回顾。对试题及所有相关的信息,包含问题及解答在内的所有内容作一次认真的回顾,看是否存在理解不恰当,回答与试题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若有则修正。

二、PQ4R策略演变后在探究型实验题中的应用举例

探究型实验题常常包容较大的信息量,有源于学生现有水平而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而适用的解题模式。这对学生而言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PQ4R策略演变后更是兼顾了解题习惯又兼顾了解题模式的培养,嵌入平时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

例[2]:小婧同学所在的活动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分到“镁带能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探究课题,请你和她们一起探究。

(1)CO2气体的的制备

用如图装置制备CO2气体,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

组装仪器时,m、n插入橡皮塞的次序是先装

后装 ;若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优点是_____。反应中若选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________。

(2)探究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小婧将燃着的镁带插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带燃烧剧烈,在集气瓶内壁附着白色物质和黑色固体。镁带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呢?

[提出猜想]

猜想Ⅰ:产物是氧化镁和碳;

猜想Ⅱ:产物是氧化镁、碳化镁(MgC2)和碳。

提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

小原同学查阅到资料:氧化镁能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在热水里的溶解度较常温时大;碳化镁亦能与热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和氢氧化镁。

[实验分析]

为了探知白色物质成分,小组同学们实验如下: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热水至固体不再溶解,没有气体生成,则猜想____不正确;

②为验证另一种猜想中白色物质的成分,请你帮助她们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_______;实验现象_____。

若这一猜想正确,则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反思]

通过本次探究,你对“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有何新的理解: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以“二氧化碳气体能否支持镁带燃烧”为背景设计的实验探究题,整合了实验仪器、实验技能、实验策略的选优和新的实验课题的探究等。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面对陌生问题时的应对能力和解题时的敏捷性;重点考查了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PQ4R模式在本题中的运用如下:

P(粗读):通读题意,本题分两块进行,一是气体的制备,二是新问题的探究。

Q(阅读问题):试题考查仪器名称、操作中的细节、反应速率的控制、实验原理;镁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物的探究、化学守恒思想、新物质的检验等等。

R(精读):阅读时围绕重点细节,例如:“仪器名”、“装置安装的先后次序”、“选择相应仪器的优点”、“化学用语”、“白色物质、黑色固体”、“猜想的根据”、“氢氧化镁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情况”、“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对燃烧的新认识”等等。

R(反思):相应考查点的内容命题意图是什么?所有的信息是否均已经挖掘出来了?我这样作答是否符合知识间的联系?

R(写出答案):在答题纸上规范作答。

R(回顾):在以上阅读及思考中有没有未关注到的知识点?知识的应用及迁移有没有不够顺利的地方?等等。

总之,PQ4R学习策略演变后应用于探究型实验题的解题,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关注解题细节,注重思维的严谨性,增强对知识点关注的深度、广度,尤其是形成模式化解题能力将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在传统的C#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的教学思路是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技能范围,先各个击破地讲解零散的知识点和语法,再进行综合训练,是一种从零到整的教学思路。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所规定的内容,但这种传统的知识驱动式教学法以知识为核心,由于知识是很抽象的,所以有时学生很难理解各个知识点在综合编程中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无法确定相应知识点的掌握尺度。在进行综合程序设计时,学生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的程序设计,往往表现得无从下手,只能依靠老师提供的思路和技术依葫芦画瓢,往往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并不能利用在学校所学知识立即开展工作,而是需要企业进行培训后才能上岗。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是脱节的。

2.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基于传统的知识驱动型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国内也早就引进了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所谓的项目驱动却还是以知识为驱动,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举例和举一反三,所举例子或许是接近实际工作项目,但却只是其中与知识点相关的一个小应用,而整个课程中针对每个知识点所举的例子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实际可行的项目,学生无法整合而且也无法体会知识的具体用途。因此,学生还是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点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技巧,缺乏知识迁移能力。另外,随着课程难度和深度的增加,许多枯燥和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老师所举的例子缺乏趣味性,就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教学事倍功半。所以,目前的程序设计教学方法也无法实现高职教学与企业就职的衔接。信息化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当前高职程序设计教学的现状,使得学生真正学有所用,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

3.基于兴趣导向的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3.1结合学生兴趣和企业需求,精心选取实践教学案例

设计贯穿整个课程的实践教学案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案例的选取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兴趣和企业需求,案例所涉及知识点应是企业所需主流技术,案例本身应该使刚接触C#程序设计的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以,在案例的选取上,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首先,案例的选取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因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走向工作岗位,脱离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也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可以走进企业,从企业中寻找项目和课题;第二,案例不能太复杂,否则学生在刚接触项目时就会因为感到太难而失去信心;第三,案例应尽可能不脱离教材上的内容,不然学生会觉得失去了学习的主线;第四,案例的选取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第五,为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选取的案例中也应该涉及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最新的知识和技术,鼓励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并解决问题。基于以上原则,选取“基于C/S结构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实践教学案例。另外,由于每位同学的兴趣点不同,也为了课后更好地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选取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小的案例,如贪吃蛇、打字母、俄罗斯方块等小游戏或在线考试系统、网上购物商城等,让每位同学任意从中选择一个或自己另选一个感兴趣的小项目在课余时间同步完成。

3.2由整到零讲解知识点,分阶段完成整个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避开传统的从零到整的讲解,而是从整个项目的整体出发分阶段地讲解知识点,通过完成项目的过程来学习零散抽象的知识。首先,从整体上介绍整个项目的功能需求,再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将庞大的项目按照课程知识体系分成多个阶段的任务,并规定完成每一任务的课时数,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案例的开发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本课程共108个课时,按照课时进行划分,教师可以把整个项目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其中,系统总体功能、数据库设计、系统测试等由于不是本课程的重点,所以分配课时数相对较少。从下表中可以看出,该项目完成的同时,学生也学完了本课程的所有知识。对于每一任务,教师先通过演示已经做好的软件来讲解我们将要完成什么功能,然后引导学生该如何来实现这些功能,包括涉及到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怎么用。接着,让学生实际动手完成此任务,在此过程中如有不懂的,随时可以向老师请教。等大家都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挑出完成比较出色的两个学生给大家演示并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和思路。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演示一遍实现该任务的全部过程。每完成一个任务,通过如此反复的理解与实践,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术,而且离完成整个项目又进了一步。

3.3强化学生实践演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教师从一开始就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并将课堂实践纳入考核范围,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否则掉队的学生很可能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学不好该门课程而放弃。而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信心必定增加,兴趣自然提高。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完成该任务。并要求学生下课后利用新学的知识和技术同步实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如男生可以选取游戏开发项目,女生可以选取购物商城系统开发。通过这种课堂的高强度训练,以及课下的自主学习,学生不仅能较好地系统地掌握所学课程知识,并能熟练地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4.结论

篇5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300分。Ⅰ卷(选择题)的满分为126分,选择题一包含了18道单项选择题,每题6分。其中物理部分有5题(14-18题),共30分;选择题二有3道物理多项选择题(19-21题),每题6分,共18分。因此,物理部分赋分占Ⅰ卷总分的38%。Ⅱ卷(非选择题)的满分为174分,共10大题。其中物理部分有4题(22-25题),总赋分72分,占Ⅱ卷总分的41%。两卷合计,物理部分共120分,占总分的40%。

2试卷的整体结构特点――稳中有变

Ⅰ卷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将选择题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4选1,第二部分为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型3道,全部是物理题),这有利于调控整张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而Ⅱ卷仍然是4道大题,排在化学、生物前,仍采用尽可能同一学科相对集中的安排。因为2005年理综卷中首次由单项选择变为不定项选择,直接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考生失分现象普遍较为严重。因此,今年将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明确分开,对调控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有益。对于2006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的题型分数比为:选择题42%,非选择题58%。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比例大致相当(即物理:化学:生物=120:108:72),试卷的赋分值也符合《考试大纲》中的规定,并且自04年以来一直保持这样的稳定势态。这些都体现出理综试卷的稳定性。

试题考查的均为单一学科的知识,未出现学科间综合题。这种“拼盘”组卷模式,充分考虑了理科中这三个学科的特点,考虑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有利于比较深入地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中学的基础教育、教学。从中学基础教育的实际现状与需要出发,这种“拼盘式”的结构在近几年应该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3物理试题分析

今年的理综试卷物理部分试题大部分以常规题、传统题出现。试题强调基础,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突出学科内综合,考查能力。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3.1考查知识点及赋分情况

3.2物理试题的特点

3.2.1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知识点布局合理

一张试卷想对中学所有章节及知识点进行考查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者,对于一份包含有理、化、生三门学科的综合试卷,物理科题量必然受限。因此,考查的内容只能是学科里的主干核心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点布局应与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和考生的后续学习的需要紧密联系。各部分内容分布的比例在符合上述原则和考试大纲有关规定(力学38%、电磁学38%、热学8%、光学8%、原子物理学8%)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调整。

由上表可以看出,作为物理学科的核心主干内容的力、电学部分总赋分102分,占总分的85%,而热、光、原子物理各部分只有1道选择题。还可以看出,试题中包含的知识单元有:质点的运动、力、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振动和波、热和功、气体、恒定电流、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和折射、原子和原子核。可以说覆盖了《考试大纲》中列出的15个知识单元(除实验、单位制)的87%,从考点的统计来看,主要考查的有:力学中的“力和运动”、“能量守恒”、电学中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场”、“磁场”、“电磁感应”。

选择题强调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其覆盖了物理学科的五部分内容。单项选择的难度都不大,如17题题目要求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古树死亡时间,这道题考查了半衰期的公式,只要理解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就可以得出答案。

而不定项选择考查的知识点就明显多于单项选择,这就需要考生透析相关的概念、规律和公式,对物理过程简单地进行综合分析推理。

3.2.2试题体现以能力立意的特点,突出对考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试卷考查的能力层次范围广,包含了《考试大纲》中提出的五种能力要求的考查,并且试卷以考查较高层次能力(如推理、分析综合能力等)的试题为主,进一步加深了高考内容的改革要求。

另外,试题对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明显增强。众所周知,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一个学习物理的人来说,其数学水平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越是高层次,这种能力越重要。今年的重庆理综卷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为明显的试题就是最后两道解答题(24、25题),其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主要有:方程组联解、比值法、讨论法以及数学推理法等,强调了数学能力的重要性。24题题干中提到“粒子的电量与其表面积成正比”,考生就应该想

后得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A球始终应在B球的左侧,所以第二组答案不合题意,应舍去。这种经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在物理上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实际以及所得结果的物理意义如何,都需要进行讨论和判断,这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还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这几年高考评价报告中,通过对考生的答卷进行分析统计,可以明显看出,考生的运算能力较差,并且他们不会在有些试题里,在某些步骤中适当的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物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2.3试题注重对考生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

今年重庆理综卷的实验题,在题型设置上,仍然沿用了2004年以来的考查方式,一个实验大题包含了2个小题,这两小题分别选自2个板块的内容,主要是力学和电学部分,其中第一小题相对较易,第二小题较难,是实验题的核心,这种方式扩大了对实验知识的考查范围,降低了单个实验题的分值,提高了试题的信度和区分度。今年重庆卷的两道实验题主要还是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但推陈出新,对考生实验能力的基本素质做了测试。

22题的第一小题:(1)用已调零且选择旋钮指向欧姆挡“×10”位置的多用电表测某电阻阻值,根据下图所示的表盘,被测电阻阻值为____Ω。若将该表选择旋钮置于1mA挡测电流,表盘仍如图所示,则被测电流为_______mA。

它打破了多年来对力学中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读数的考查,改为考查万用电表的读数。虽然万用电表的读数比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都较容易,但是据笔者统计到的1978年到2005年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中,还从未考查过万用电表的读数,唯有2005年北京自主命制的理综卷中考查到了该知识点,由此相信此题的通过率不容乐观。

此小题看似降低了难度,但的的确确是考查出了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基本仪器的读数,更是折射出学生是否真正的使用过该仪器做过实验,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实验而得分。这正符合新课程中对考试评价改革的精神,并非要用很难、陷阱很多的考题去拉开考生的差距,这也为高考命题者“不知如何在笔试下命题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做过实验”指明了方向。

实验部分第二小题是用学生熟悉的“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装置来测量重力加速度,这就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将这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相同或相似的实验中去。

从题目的设问来看,其实该题是考查了打点计时器中纸带的处理问题,即实验中数据的处理和误差的分析。实验题的一个重点而且较难的问题就是误差分析,考纲对误差的要求是“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结果,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运算不做要求。”这就要求考生选择器材、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减小误差;实际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时注意减小误差。这也是侧重考查考生的基本实验素质,达到了“只有动手做过实验才能得分”的实验命题思想,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4总结

综观2006年重庆理综试卷可以看出,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国家《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加强多种能力的考查,坚持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题目的立意、情境、设问角度及方式都比较科学、可信、灵活、新颖;试题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考查内容有较为合理的覆盖面和比例,也能反映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体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篇6

[关键词]微课;商务决策模型;教学设计

随着网络带宽的加大,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以及移动终端的日渐流行,“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信息时代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学生自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点,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实现高效,边界的个性化学习。以往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微课在全球范围兴起,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1-2]。

一、微课的定义和特点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适合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体验[3-4]。

微课追求短小精悍。“短”视频长度短,教学视频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小”为主题小,为课程中最底层的知识点,具有不可再分性,不能再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单元,一般为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精”为设计、制作、讲解精良,微课将课堂中老师单一的声音变成了有声有色、有趣、互动参与性强的视频,还可以使用大量的图片、音乐、故事等元素;“悍”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通过多维度的感官刺激,微课的教学效果要更加的震撼。

二、《商务决策模型》微课教学的设计步骤

微课制作首先不要为微课而微课。不考虑应用的、盲目的微课设计开发注定是徒劳的。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准备的,微课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因此在微课制作之前,首先要保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优质的,好的课程就是好的课程。真正好的微课,技术是浮云。

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培训课程开发模型之一。ADDIE模型就是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到评估(Evaluate)的整个过程。Analysis-分析,对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任务、受众、环境、绩效目标等等进行一系列分析。Design-设计,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设计。Development-开发,针对已经设计好的框架、评估手段等,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撰写、页面设计、测试等。Implement实施,对已经开发的课程进行教学实施,同时进行实施支持。Evaluation评估,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课程及其受众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下面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在《商务决策模型》微课设计中的具体过程。

(1)分析

《商务决策模型》是授课对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属学科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决策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掌握定量预测方法,博弈论,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法的基本优化原理,掌握其中常用的模型和算法,具备一定建模和求解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决策方法,了解典型的决策案例,并能将决策方法初步用于管理实践。本课程的基础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本课程侧重于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的模型优化。

针对这样的课程,我希望微课的内容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微课实现对难点和重点反复观看,达到较好复习和巩固的目的。

(2)设计

微课着眼于“提供知识、培养技能、转变态度”的功能。微课可简单分为知识类课程微课,技能类课程微课以及态度类课程微课。在认真分析《商务决策模型》课程的内容后,明显可以看到其包含的知识模块既有知识类课程微课,也有技能类课程微课。

在了解了大量的微课制作技巧后,选择了操作简单实用的录屏和拍摄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录屏主要以PPT展示配合老师的讲解,拍摄是拍摄老师对着手写板演算。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后复习的时候,结合老师的PPT自己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推导和演算。例如,我选取了回归分析中的最小二乘法作为微课的一节。在这一节中我首先将利用PPT录屏的方式讲解最小二乘法在回归分析步骤中的具置,然后在手写板中具体演算最小二乘法的步骤。

(3)开发

在制作之前,先制作流程图,将10分钟的微课流程展示清楚,弄清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并且对较为重要的步骤写上关键的语句,防止录制的时候遗漏一些重要的说明。制作微课前先准备好全部的素材和工具。微课制作的时候先制作出一个效果,看一下是否理想。完成一个完整的微课制作后,首先自己对微课测评,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语言是否通顺,语句之间的过渡是否流畅,画面和语句之间是否匹配,写字板的撰写是否清晰,微课是否已经将所有计划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经过反复修改后,对多余镜头画面进行删除。

(4)实施

拿着已经制作完成的微课作品和自己设计开发的流程图,讲解给相关的老师,还有上课的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看看微课制作的效果,请他们对微课提出意见,分析意见的可行性,对微课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5)评价

在ADDIE的整个过程中,不断评估检验,反复修改。看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成果。对完成的微课,进行自我评价,制作的时候方法是否值得改进,为下一个微课的制作总结经验。将制作好的所有微课上传至重点核心课程的网站,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

三、结论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结合课程设计出有效的微课,灵活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127-131,2013(323):127-131.

[2]张艳英,薛岩频.《个人理财》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3):85-88.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5-73.

[4]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65-73.

篇7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掌握基础医学其他课程和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等。物质代谢这部分内容化学反应式多、受到多种酶的精细调节,并涉及能量计算的问题,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历届学生反映生物化学本身是一门难学的课程,而物质代谢的知识点分散庞杂,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学起来更加抽象难懂、枯燥无味。从历年考试试卷分析来看,笔者发现这部分题目的得分率相对较低。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如何抓好物质代谢章节内容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就医学生物化学物质代谢部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获得有赖于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师授课前必须熟悉教材,吃透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突出重点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针对所授内容备好相应的例子,恰当的例子不仅可以使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讲授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酰coa经肉碱载体转运进入线粒体时,就可以“减肥”这个学生都较关注的话题为例,提出为什么女性专用牛奶中添加肉碱就能减肥?对于某些非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如鞘磷脂代谢、不生成atp的氧化体系等,可不在课堂讲授,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只有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熟悉上课内容,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在听课时才能做到全神贯注、有的放矢,才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因此,只有将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物质代谢途径错综复杂,所覆盖的知识点多,且大部分都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果运用传统板书教学,平铺直叙地讲解,难以展现代谢途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思维松懈,课上完后头脑可能还是一片空白。而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能将抽象、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讲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其反应过程步骤多,就把具体过程在ppt上展示,并采用动画效果,将重要内容(关键酶、耗能数目)用颜色标示出来加以区别,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这样,一方面给学生以整体感,理解代谢是一个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可有选择地个别讲解其中的重点步骤。通过多媒体教学,使难以理解的生化反应机理通过图像、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 联系生活实践,结合临床知识

物质代谢涉及很多生物分子、生化反应和众多的代谢途径,它们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和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网络。通过来自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会联系在一起,枯燥的知识变得更易理解接受,也更易记住。例如,在讲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时,可以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为什么进行长跑、跳远等剧烈运动后肌肉会酸痛,过段时间便可恢复正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回答出肌肉酸痛是因为在无氧运动时,葡萄糖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的结果。为什么过段时间酸痛会消失?很多学生马上会想到是因为乳酸消失的缘故。这时我们应接着提问“那么乳酸是如何消失的呢?”问题的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再讲乳酸循环,就是乳酸经血液运输进入到肝脏,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肌肉参与氧化功能。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感到了学习的喜悦,做到了寓教于乐。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将临床知识与理论联系起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在以后从事医疗工作的过程中养成时时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良好习惯。如讲授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时,首先给学生看张痛风症患者的图片,使学生对痛风症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临床上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白化病是常见的疾病,学生知道其病症但不了解其病因。教师就可以将白化病的病症与酪氨酸酶缺乏而导致不能合成黑色素的知识联系起来讲解。通过这样的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不纯粹是抽象的知识,而是与临床密切相关。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由被动记忆转变为主动摄取,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 运用列表对比法

运用对比法在物质代谢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不仅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更教会了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学习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可以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首先列出需要比较的项目,再引导学生填充其内容,最后进行讲解。糖酵解和有氧氧化是糖代谢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可以从反应部位、对o2的需求、终产物、atp的生成方式、生成数目、关键酶及生理意义七个方面列表总结,比较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讲授核苷酸代谢时,嘌呤核苷酸代谢和嘧啶核苷酸代谢的合成途径都包括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两个过程,可以从原料、合成部位、合成过程、限速酶四个方面来比较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两种合成途径。另外,两条氧化呼吸链、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四种血浆脂蛋白的合成部位与功能等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和条理化,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而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转贴于

五 巧用趣味记忆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应物质代谢的内容特别零乱,概念容易混淆,记不清或记错概念,经常张冠李戴。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趣味记忆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三羧酸循环”是生物化学课程各种类型考试的重点,如果靠死记硬背,那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用顺口溜的形式教大家记住:“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如讲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时,编制歌诀“酮体一家兄弟三,丙酮还有乙乙酸,再加β-羟丁酸,生成部位是在肝,肝脏生酮肝不用,体小易溶往外送,容易摄入组织中,氧化分解把能供。”这样简短的语言就把酮体的成分和意义概括出来。记忆八种必需氨基酸可以利用谐音进行联想,编成一句话“一两色素本来淡些”分别代表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缬氨酸;三种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可谐音为“麻油花生”来记住。这样一来既使“死记硬背”变得轻松有趣,又能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六 知识巩固

篇8

    生物化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等。物质代谢这部分内容化学反应式多、受到多种酶的精细调节,并涉及能量计算的问题,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历届学生反映生物化学本身是一门难学的课程,而物质代谢的知识点分散庞杂,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学起来更加抽象难懂、枯燥无味。从历年考试试卷分析来看,笔者发现这部分题目的得分率相对较低。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如何抓好物质代谢章节内容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就医学生物化学物质代谢部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获得有赖于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师授课前必须熟悉教材,吃透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突出重点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针对所授内容备好相应的例子,恰当的例子不仅可以使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讲授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酰COA经肉碱载体转运进入线粒体时,就可以“减肥”这个学生都较关注的话题为例,提出为什么女性专用牛奶中添加肉碱就能减肥?对于某些非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如鞘磷脂代谢、不生成ATP的氧化体系等,可不在课堂讲授,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只有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熟悉上课内容,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在听课时才能做到全神贯注、有的放矢,才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因此,只有将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物质代谢途径错综复杂,所覆盖的知识点多,且大部分都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果运用传统板书教学,平铺直叙地讲解,难以展现代谢途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思维松懈,课上完后头脑可能还是一片空白。而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能将抽象、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讲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其反应过程步骤多,就把具体过程在PPT上展示,并采用动画效果,将重要内容(关键酶、耗能数目)用颜色标示出来加以区别,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这样,一方面给学生以整体感,理解代谢是一个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可有选择地个别讲解其中的重点步骤。通过多媒体教学,使难以理解的生化反应机理通过图像、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 联系生活实践,结合临床知识

    物质代谢涉及很多生物分子、生化反应和众多的代谢途径,它们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和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网络。通过来自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会联系在一起,枯燥的知识变得更易理解接受,也更易记住。例如,在讲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时,可以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为什么进行长跑、跳远等剧烈运动后肌肉会酸痛,过段时间便可恢复正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回答出肌肉酸痛是因为在无氧运动时,葡萄糖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的结果。为什么过段时间酸痛会消失?很多学生马上会想到是因为乳酸消失的缘故。这时我们应接着提问“那么乳酸是如何消失的呢?”问题的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再讲乳酸循环,就是乳酸经血液运输进入到肝脏,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肌肉参与氧化功能。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感到了学习的喜悦,做到了寓教于乐。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将临床知识与理论联系起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在以后从事医疗工作的过程中养成时时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良好习惯。如讲授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时,首先给学生看张痛风症患者的图片,使学生对痛风症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临床上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白化病是常见的疾病,学生知道其病症但不了解其病因。教师就可以将白化病的病症与酪氨酸酶缺乏而导致不能合成黑色素的知识联系起来讲解。通过这样的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不纯粹是抽象的知识,而是与临床密切相关。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由被动记忆转变为主动摄取,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 运用列表对比法

    运用对比法在物质代谢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不仅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更教会了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学习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可以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首先列出需要比较的项目,再引导学生填充其内容,最后进行讲解。糖酵解和有氧氧化是糖代谢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可以从反应部位、对O2的需求、终产物、ATP的生成方式、生成数目、关键酶及生理意义七个方面列表总结,比较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讲授核苷酸代谢时,嘌呤核苷酸代谢和嘧啶核苷酸代谢的合成途径都包括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两个过程,可以从原料、合成部位、合成过程、限速酶四个方面来比较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两种合成途径。另外,两条氧化呼吸链、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四种血浆脂蛋白的合成部位与功能等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和条理化,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而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五 巧用趣味记忆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应物质代谢的内容特别零乱,概念容易混淆,记不清或记错概念,经常张冠李戴。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趣味记忆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三羧酸循环”是生物化学课程各种类型考试的重点,如果靠死记硬背,那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用顺口溜的形式教大家记住:“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如讲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时,编制歌诀“酮体一家兄弟三,丙酮还有乙乙酸,再加β-羟丁酸,生成部位是在肝,肝脏生酮肝不用,体小易溶往外送,容易摄入组织中,氧化分解把能供。”这样简短的语言就把酮体的成分和意义概括出来。记忆八种必需氨基酸可以利用谐音进行联想,编成一句话“一两色素本来淡些”分别代表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缬氨酸;三种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可谐音为“麻油花生”来记住。这样一来既使“死记硬背”变得轻松有趣,又能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六 知识巩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