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09:57: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探究能力的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激发兴趣,张扬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识字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识字兴趣是识字能力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是识字能力的萌芽阶段。真正的兴趣能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力,能成功地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自制力差,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分钟左右。依据这样的身心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避难而易,让学生先借助汉语拼音读生字的字音,这时他们就会想,这个宇会读了,又该怎么写呢?此时教师要巩固并提高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对生字的学习欲望,并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一些独特的想法和做法,学生会因此而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心,享受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二、渗透规律,探究方法
汉字是一个严密而丰富的整体,是世界上最为特殊的文字之一,它是具有表意体系的古老文字。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意,因意而音,其中蕴藏着许多造字的规律。教学时,在有意无意间渗透这些规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选择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科学探究在物理教材中尤其体现在实验上,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探究性实验作为相对于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笔者从教十几年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以下见解,仅供同仁参考。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验证性实验在教材中已有完美精确的实验结论,实验之初不必猜想假设,实验完成也没有必要评估交流,学生无论实验效果如何,都可免费享用此结论,甚至不必花费任何气力便可坐享其成,谈不上能力培养。而探究性实验一般没有明确结论,学生实验之初就需认真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实验,评估交流猜想的正确与否,最终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结论。所以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和评估交流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点。
1.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猜想假设是探究的指路灯,是实验探究的目标。猜想还可吊起学生的胃口,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中去,但猜想并非凭空瞎猜,不着边际的胡猜乱想。虽然有牛顿、爱因斯坦在当时看来不可想象的大胆猜想,才有了万有引力、相对论,但这些理论是他们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得出的,而非一时冲动,脱口而出。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1.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合理猜想
初中物理阶段的猜想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这对学生将来在高科技未知领域的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实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生活经验:拉一辆车,装的货越重,需要拉力越大;路面越“难走”,拉力越大。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当然猜想和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速度有关也是合情合理的,有错误才对正确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探究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时,依据串联电阻的特点很自然猜想出:(1)R=R1+R2,(2)R=R1+R2,(3)R=R1R2……尽管这些猜想都是错误的,甚至不可能猜出正确结论,但同学们都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实验中去,经历挫折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结论。无论探究过程、结论,记忆都尤为深刻,使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快速提高。
1.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想敢说
在猜想中,有的学生怕猜错不敢说,这时正确对待猜想特别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你的猜想在“猜想”这一环节中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之说。实验考试中猜想的填空是不能空的,猜上就是正确的,树立学生敢于猜想的自信心。
1.3对于学生的猜想,要不吝鼓励和表扬
恰到好处的表扬和夸奖会使人像喝了蜜一样甜,学生尤其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后,更感觉在同学面露了脸,甚为光荣,更加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对于错误猜想,是允许的,教师切忌否定,言语打击,甚至耻笑,否则,学生将低头沉寂,无人敢说。
1.4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上课时,老师板着面孔,对有“动作”的学生怒目而视,甚至大声呵斥,是不会有积极猜想的。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学生不再受束缚,没有思想压力,自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此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状态。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绽放,各种猜想才会产生,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充分展示。
1.5适当引导,循序渐进
探究中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有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教师应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例如: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的猜想往往仅局限于电压、电流,考虑不到这么多,教师要耐心引导,不可急躁。
2.培养学生的评估交流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猜想的正确与否,实验验证固然重要,但实际物理实验不是物理模型,它涉及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给实验现象和数据带来偏差,导致不完善或不正确的结论所以指导学生做好评估交流,去伪存真,获得探究成功,才能培养更深层的探究能力。
2.1指导学生评估实验步骤设计的是否合理
实验步骤设计的不合理,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失误。例如:在《测盐水的密度》时,我分给各小组一样的盐水,但测量结果有的组明显偏大,各小组又都坚持自己测的对,经过交流评估他们的实验步骤,发现测量过程中,有的小组是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再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用m2-m1得盐水的质量,然后倒入量筒测体积,这样做将使所测质量与体积不对应,因为烧杯壁上附着一部分水倒不出。有的小组是先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然后减去倒入量筒后剩下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1,得盐水质量m-m1。经评估交流,改正了不合理的步骤,提高了探究能力。
2.2评估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
实验结论与学习知识有明显出入,再次正确操作仍然如此,交流评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探究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后,发现小灯泡的电阻也随之改变,得出“电压越高,电阻越大”的结论,这与老师强调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极不相符。通过评估交流得出是“温度”对电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2.3评估交流实验中系统误差带来的差异,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中,器材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物理模型,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力,存在电阻,自身重力等,使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有出入。例如:理论上,动滑轮省一半力,即F=1/2G,但实验无论多么规范,实验数据都不可能得出F=1/2G,评估原因是动滑轮有重力,有摩擦,不可避免再如: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时,总电压U与各灯泡电压之和总有些误差,评估发现实验电线、灯座存在电阻,而理论分析通常忽略它们的电阻。通过评估,使学生对理论分析和实际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未来更高层次的探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4评估交流实验是否单一、片面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自主探索
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与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主动的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全过程。自主探究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去学习,同时自发地加强交流,少走弯路,可以说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自行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学习任务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对美术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教师要切实领会新课程理念,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把学习美术的行为变成自发的、主动的、探索性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具有广阔的空间,需要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断探索,选择最优方案,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很可能就像“无头苍蝇――盲目乱撞”,也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探究也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自主探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美术教师的主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指导学生分析现状,确立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指导学生设计、规划学习程序,探索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实施学习计划、突破障碍、攻克难点,完成深层探究;指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自我调整,巩固探究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自主探究的促进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如在《桥》这一课,笔者在课堂上先用八双筷子演示搭建了一座桥,然后要求学生分组用筷子搭桥竞赛,看哪个组搭得又快又好,最后利用卡纸设计并制作一座有创意的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兴奋着、充满热情地策划着,有的小组甚至为选择哪种颜色发生争执。对于课业的知识点:如竹桥、石桥、木桥、藤桥、铁索桥、钢筋水泥桥等材料种类;桥的桩、墩、拱、梁、架、柱、索等支撑部分结构;桥面的交通部分、安全与装饰的护栏部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自然能自觉地去探究与领悟。当然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培养。充分利用美术课程特点,拓展多种教学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新课程体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强调美术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与社区活动、学生生活紧密相联,服务社会,服务生活。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美术学科特点,利用这种特点,拓展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良好途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激励、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之一。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自主学习的水平、进程和效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进行自主探究的必要条件,因为这往往是促使学生进行发现和创造的萌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课外美术兴趣小组,学习内容丰富又广泛。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情感、兴趣等,采取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内容,开设不同的学习课程,如书法、绘画、篆刻、电脑平面设计等兴趣小组。这些成员往往来自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龄阶段,或许此前他们根本不曾相识,但大家都怀着一份共同的热情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心愿都是一样的,对于这样的兴趣小组,学生热情高,兴趣浓。所以在这种强烈求知欲的环境中,只要教师做好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一触即发,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各种课外美术设计与制作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
课外美术设计活动,常常贴近社会生活,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常常没有机会派上用场,若在此时创设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必将使他们信心倍增,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实践证明,知识技能只有通过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得到不断的拓展。而且,课外美术活动还可以弥补许多在课堂中无法掌握和领悟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创设机会让他们参与各类课外美术设计活动,如为社区出宣传栏、为球赛和文艺晚会做海报、为商家的促销活动与展销会做广告、绘制POP、帮助设计规划与布置各类展厅、参与家居环境摆设或家庭小装饰的设计与制作等等。也可以通过写生风采活动、黑板报等学生生活中的实用美术活动。我们知道,凡是能够参与这些设计与制作的学生往往都是因为存在某些方面的强项,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老师才同意他们参与这类活动。尤其是一些美术特长生,他们专业精,能力强,往往能够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因此,这些学生自身有成就感,在同学间也有优越感和自豪感,也就乐于参与,甚至还可以带动一批同学,他们一旦介入必然全身心投入,探究能力也定能“立竿见影”。
当然,在课余设计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实践、收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也挖掘他们的潜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能感受成功的乐趣又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四、各级各类的展赛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必要形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169-01
一、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切入点
实验探究就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完成教学应该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力求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具有探究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探究意识的切入点。
1、借助物理学发展史上的著名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实验,它给我们留下了不仅在于实验的结果,更在于实验探索的本身。物理学家精巧的设计、独到、深刻的分析方法。例如,伽利略著名的斜面实验,牛顿研究苹果运动的实验,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实验,都可以去追溯物理学家思考、研究问题的源头。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某些著名实验的设计思想,可以找出实验中要解决的物理现象或规律的方法、探究设计者完成这一实验可能用到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给学生相应的探究思维的启示,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
2、用实验探究的观点、方法解决物理相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在教师的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上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引导学生用实验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靠逻辑推断而必须用实验验证。例如,在光的反射的实践教学中,如果你这样设问:透明的物体和不透明的物体都能反射光吗?很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是透明的物体能反射光而不透明的物体不能反射光。这时候,教师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不能一票否决。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的思考、实验探究提供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更好的培养。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构探究性演示实验
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探究性的教与学。教师在课堂上建构探究性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给于示范,而且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对前辈们所做的实验质疑,从而产生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兴趣。例如,教师画出如图1所示潜望镜的结构后,设问:我们要看到远处的物体应怎么办?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就会得出如图2所示的潜望镜。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要看到清晰、放大的像,应怎么办?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进行实验探究,可能会得到如图3所示的潜望镜。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设凝,一步一步地对实验进行改进。
学生通过教师这样的长期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长期这样做,学生可能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探究意识。
二、充分铺设、激活学生探究欲望的兴奋点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探究方法,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激活探究欲望。探究性实验教学比验证性教学更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究”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我们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探究的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探究欲望的激活,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着力开发探究能力的生长点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去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强化实验设计的探究性。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的原理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去了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开发探究能力的生长点。
1、科学的设计实验装置
设计实验装置,这是实验操作的起码要求。设计实验装置科学的真伪性,对研究的物理现象或规律,直接地、间接地有所不同程度地影响。同样的仪器,设计的装置不同,所研究的物理现象、规律就有所不同。实验装置的设计的合理性的程度,对学生的探究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
关键词:幼儿;倾听;能力培B;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48-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倾听作为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一种行为能力,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专家研究表明,3岁~12岁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倾听能力的养成也要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培养幼儿倾听的兴趣
一般来说,3岁~6岁的幼儿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好动,理解力相对较差,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如果选择幼儿没有兴趣的教学方式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只有选择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内容,才会让幼儿集中注意力。
(1)善于寻找并抓住幼儿关心的话题。幼儿关心的话题往往是他们感兴趣和喜爱的,例如电视里的动画片、少儿电视频道等,是幼儿每天都会关注的。作为教师,可以将幼儿关注的话题作为倾听的切入点,寓教于乐,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活动,让幼儿站起来说一说他看过的剧情,让其他幼儿听,听听他说的是不是和电视里的一样,只要他说出来,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幼儿下次讲得更好。幼儿本身就喜欢听故事,所以在其他幼儿讲述剧情的时候,都会认真倾听。这样一来,孩子们倾听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不仅能认真听同伴说,而且会更多地关注少儿节目,以便下次能够讲得更好。
(2)选择适合幼儿倾听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倾听内容。大班的孩子可以选一些相对较长、情节曲折、稍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聪明的喜羊羊和狡猾的灰太狼的斗智斗勇,虽然每次灰太狼都没有吃到羊,可是它依然不放弃,一直不停地向羊村进攻。而小羊们也非常勇敢和聪明,每次都能想到办法脱身。故事里面的每个人物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猜猜、讲讲、听听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形成丰富的想象,从中收获兴趣和倾听的激情。
(3)及时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让幼儿在激励中认真倾听。幼儿总是希望得到大人的鼓励,教师在幼儿心里又是极其重要的人物,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指导,运用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上说错了一个词语,有的幼儿及时发现并勇敢地站起来纠正错误,这正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可以将一朵小红花奖给他,以鼓励他的认真倾听和勇敢纠正错误,引起班内幼儿的惊讶和羡慕,从而告诉他们,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
二、尝试多样化方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1)用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幼儿倾听的积极性。用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人倾听的积极性,对幼儿也不例外。因为有了任务意识后,就会积极地完成任务,认真听讲。在听一个故事之前,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比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之前,事先提出问题,“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小动物?最后它们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妈妈的?”提出这些问题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故事,等老师讲完故事后,请幼儿站起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好的可以奖励小红花或者小星星。
(2)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积累才可以形成的。例如,每天的点名就是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好机会。在点名的过程中一定让幼儿认真倾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灵敏,能一次就听清自己的名字。在这当中教师一定要进行鼓励,孩子因得到鼓励而更努力去倾听,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开始时是有规律地点名,然后把点名册上的学号打乱了无规则地点名,幼儿对这种方式特别感兴趣,每一次都会安静地倾听是否叫到自己的名字,慢慢地,就在点名时养成了好的倾听习惯。
三、家园共育形成合力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努力的同时,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由于部分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忽略了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没有进行倾听教育。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需要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可定期开展有关倾听内容的家长座谈会,广泛交流家庭教育中的倾听困惑。对家长而言,应积极主动与幼儿园教师保持联系,共同学习和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及教育经验,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倾听训练,从而逐步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是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重视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以幼儿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依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将倾听渗透在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参考文献:
“活”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室里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如教师所预设,学生的思维常常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是探究实践活动的集中概括。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几点特征:
1.物理问题情境特征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基本特征。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雾、雪山、雾凇等自然景观,创设“雾、雪、冰、霜的形成原因”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思维开放特征
“科学探究”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必须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首先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接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老师总结得出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体现了“科学探究”思维的开放性。
3.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科学探究”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简单机械”的教学过程中,我带学生走进社区的健身场所,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探索简单机械的知识。把“科学探究”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学生探究的兴趣浓厚,个人能力也得到提升。
4.学生主体特征
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特征,让学生成为这种研究活动中的主体和受益者。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验证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做了“比较湿毛巾折叠晾晒与展开晾晒”“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二、老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担当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并必须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资料,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进成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组织“科学探究”活动
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
(1)指导学生确定探究方向。探究方向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确定探究方向。
例如,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2)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①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践活动。②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③指导学生写好“科学探究”报告,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和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3)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科学探究”的成果。
(4)指导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扩展和巩固,养成探究习惯。
3.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本身也是“科学探究”的积极参与者,教师的积极参与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最大鼓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师生情感,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4.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出评议
评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我把学生 “科学探究”活动的文字性材料及时在班级或小组内分析评议,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参与评议的过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教师应成为 “科学探究”过程中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在 “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物理“科学探究”过程中,切忌单纯从应试角度片面关注探究的过程、模式和思维方法。要积极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发展,从而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例如,在和学生共同探究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式和实例后,我对“热传递”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展,让学生思考:“冬天和夏天吹空调时风栅的角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的实用性和无穷的智慧。学生会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有集体意识、有责任感、有智慧、有方法、有教养。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的研究性较弱,仅停留在能做好实验的层次上。
2.实验量小,难度不大;与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不够。
3.实验内容的范围较窄,仅以物理实验为主,第二课堂、实验室实验等内容很少。
4.实验的学术化倾向较重。教学中突出了“教”,忽视了“学”,凸显了以本为“本”,忽视了以“人”为本。
综上,传统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兴趣、获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有限的。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意义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2.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把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在探究中享受学习乐趣。
3.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完成新一轮课改的任务,实现人本化教育。
4.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未来社会的公民和未来的物理学家。
三、发挥探究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自发、主动发现、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后发现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产生探究问题。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例1.某学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的体重看起来相同,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学生提出:“为什么高跟鞋鞋跟对湿地的压痕会比平跟鞋深?”这种把观察到的现象直接问题化的表述方式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方式,这是因为:第一,它把现象转化为问题时,在行为上比较简单,只要把现象的描述加一个问号便可以了。第二,它没有把对上述现象的认识转化为一个科学问题,因而缺乏明确的探究方向,给形成探究假设和制订研究方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把发现的现象演变为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对现象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例如以上例1中,高跟鞋和平跟鞋对地面作用的不同特点是力的作用面积不同,造成地面的破坏效果不同;这一科学问题,还可以发展为“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什么因素有关”这一探究问题,通过探究便有可能形成压强的概念。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应该是逐步的,在获得新的发现之后,学生首先应该能够提问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学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学生经过一定案例的积累,并随着物理知识的丰富,逐步提高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
2.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培养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但多数情况下,为了使科学探究进行下去,教科书需要介绍探究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学生较少有锻炼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显得特别必要。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探究结果。我们的做法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设计,小组之间、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哪组设计的方案好,对确实设计有困难的教师加以积极引导。例如设计“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通过推理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的假设之后,通过逻辑思维,很容易分析出实验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怎样测量磁性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电流,怎样改变线圈匝数。这时就可以发动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
“1.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A: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学生B:看它能吸起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学生C: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把被电磁铁吸住的铁块拉开时弹簧计的读数)有多大。
2.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学生D: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学生E:用增减电池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比较电流的大小。
3.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学生F:使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电磁铁产品。
学生G: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
兼顾考虑实验是否精确、器材是否普及、操作是否简便等因素,发动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学习条件,可采用C、D、F,或者用A、D、G和其他方法组成探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又张扬学生的个性,通过讨论,促进生生之间的情态和信息交流,相互启发、促进,达到共同提高、培养能力的目的。
3.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的能力。
在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时,如果由于实验环境的影响、实验条件的改变或者实验者的疏忽,造成收集数据的失真或部分失真,将会对探究结果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得出与真正的科学结果完全相反的结论,致使探究者对这些错误结论信以为真。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但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每组3~4人,组内角色分工明确,有负责统筹组织的组长,有负责发言的,有负责记录的。组内角色轮流转换,上一次你当组长,这一次你就负责记录,依次类推,这样使得组内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可以各抒己见、质疑,营造学生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分工与协作。实践两年,效果非常好,有的平时少言寡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提高都很大,只要一说探究,便非常兴奋,表现出成功的喜悦。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如果不进行实验,不收集科学数据,实验探究便无法进行下去,就不可能形成探究问题的结论。
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在交流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对学生的探究,及时恰如其分地启发,因势利导地调动探究过程。
4.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分析论证和评估能力。
一、探究能力在预习中培养
根据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预习,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预习必须结合实际有所选择,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进行预习,不是每种类型的课都适合进行预习,也不要在预习的过程中搞“一刀切”,人为地给学生画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
从预习的效果上看,学生完成预习的质量与他们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是紧密相关的。那些思维迟钝一点的学生展示的预习成品大多采用抄书的形式,从他们的预习成品中,很难发现他们通过预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那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往往采用标注的方式,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书上用一些自定的符号标注出来,这样,在听课时,就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可以说基本达到了预习目的。
二、探究能力在查找资料中培养
课前,我把要讲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由于学生认知风格各异,找到的资料也五花八门,而且有的与课上所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
课上,在讲清本节课的知识后,我都要安排讨论交流环节。通过这节课,要达到三个目的:①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大家,获得伙伴们的认可,从而体验到劳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②在小组或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将原来杂乱的信息条理化。③通过交流,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将本节课有关的信息纳入到各自不同的知识网络中去。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与甄别,保留有用信息,剔除无关信息和错误信息。
三、探究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交流能力受他们认知水平、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等因素的限制。我在进行这个过程时,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分三个阶段进行的。
(1)师问生答形式:在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表达能力低,在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师问生答的交流形式。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学生提出问题形式:到了中年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发展,而且在低年级,学生的置疑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培养,因此,部分学生根据课上所授的知识提出一些疑问。
(3)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形式: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上面简单的交流形式了,出现了师与生、生与生多边互动的交流形式。
四、探究能力在体验中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尝试着进行两种形式的体验。第一种是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另一种方法是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内在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在已经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再体验,这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