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09:57: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临床免疫学综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医学检验专业; 临床免疫学检验;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学体系。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等院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医学生的需要[1]。为提高检验人才的素质,使之能适应国内外医学检验科学的发展,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2006年3~8月在医学检验专业主干课程《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中进行了中英双语教学的调查和实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阳医学院2003级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108人。
1.2 教学方法
采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临床免疫学检验》[2]。选择其中部分章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成双语教学CAI课件,教师做好中、英文上课的充分准备。授课采用以下4种形式:(1)采用中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课件(英文比例不超过50%);(2)采用中文教材、补充英文资料、中文课件;(3)采用中文教材、补充英文资料、中英文混合课件(英文比例不超过50%);(4)采用中文教材、补充英文资料、英文课件。授课时主要采用中文和英文并举的教学方式,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论知识点以中文讲解为主,对比较浅显易懂的部分,尽量用英语讲解,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英语讲授内容比例占到总内容的50%以上。
1.3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在实施双语教学结束后进行,由学生不记名填写。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涉及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授课语言(中英文)的应用比例、双语教学授课效果等。
2 结果
2.1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建议
见表1。本次调查显示,多数学生(65.8%)对《临床免疫学检验》采用双语教学表示理解和支持;多数学生(56.5%)希望采用中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课件(英文比例不超过50%);多数学生希望教师以中文授课为主,仅介绍个别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或在用英文讲授后,再翻译成中文。表1 医学检验本科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态度和建议(略)
2.2 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对于采用双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仅21.3%学生认为学习效果比单纯用汉语教学好,41.7%的学生认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比单纯汉语教学差,另24.1%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与单纯中文教学差不多;对于双语教学CAI课件,52.8%的学生认为不同英文程度的课件可作为双语教学的辅助学习资料,67.6%的学生认为促进了专业英语的学习,9.3%的学生认为可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与汉语教学相比,46.3%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使专业学习变得特别吃力,仅5.6%的学生认为可以学得很轻松。表2 医学检验本科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略)
3 讨论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应时展的必然,本文在我院医学检验本科专业课程《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中作了有关双语教学的调查和尝试,认为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功开展双语教学需要学生的配合。在实施双语教学之前,应对学生进行充分动员,让他们对双语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此项调查中,65.8%的学生支持双语教学,说明多数学生思想上是认同双语教学的,这是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但是仍有26.9%学生对双语教学持强烈反对态度,作为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这一部分学生应该认真分析其反对的原因。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给开展双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调查显示,仅7.4%的学生接受教师全英文授课方式,多数学生要求教师用中文授课,仅个别专业名词用英语表述,或在用一段英文授课后再作中文解释。许多(41.7%)学生担心使用双语教学会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有影响,并且46.3%的学生感觉双语教学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吃力,这也是部分学生反对双语教学的主要原因。应该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高考的选拔和低年级阶段大学英语的学习,已有一定英文基础,基本具备双语教学的条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只要努力一定能接受双语教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一定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同时这也提示,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基础英语的培养非常重要,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简单地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就能完成,只有通过多门学科、多年级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初期最好采取简单渗透式和过渡式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的难易、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调整英语在教学中的应用比例,特别要注重专业词汇的讲解。
3.2 师资
师资是双语教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3]。教师的外语水平和能力不仅是实施双语教学计划的关键,而且关系到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关键之一。大多数医学专业课程教师长期以来接受的是读写为主的英语教育,说听能力相对较差,往往只能做到较熟练地阅读或写作英文专业文章,真正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能力却很弱,发音也不够标准,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对英语读音的正确掌握,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英语发展,使双语教学进入误区。为弥补双语教师英语口语方面的不足,口语不太好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英文内容,讲解主要采用中文,使用中英文CAI课件辅助教学,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对英语口语流利地道的教师,应尽可能使用英文授课,辅以CAI课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讲的英文内容[4]。同时充分发挥优势,组织教师听课,观摩学习,帮助其他教师提高英文水平。作为院校方应重视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投入经费,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拔教师进行英语培训。
3.3 教材
教材是学生赖以领会、接受理论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5]。原版英文教材专业英文的表述规范地道,是学生学习专业英文的首选材料,但是原版教材价格太高,基于国情、省情和校情,购买原版英文教材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目前无法要求医学生全面使用原版教材。而且目前还没有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双语教材,国外教材普遍章节数目多、内容丰富、结构与国内教材相差甚远,无法同步使用,因此将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节选原版教材,以复印件作为教学教材,并准备其他英文资料供学生使用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过渡手段。我们在试行双语教学过程中,以规划教材为蓝本、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作双语教学CAI课件,同时印发一些原版的英文资料,提前把资料和课件交给学生,作为学生双语教学的学习资料,起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作用,基本上能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
3.4 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这势必要求增加学时,但高校课程的整体安排决定一门课程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要推进、深化和发展双语教学,必定要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被动式”、“聋哑式”的学习方法,教学方式上采取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所以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双语教学的重要内容[6]。学生普遍接受双语教学CAI课件的教学方式,认为不同英文程度的课件可作为双语教学的辅助学习资料,并且促进了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件新生事物,也是今后教育改革中的一条必由之路[7]。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并提出要用开出多少双语课作为衡量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8]。通过对《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对普通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学校和教师欲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和降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否则将不能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建领.加入WTO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应对——首届武汉地区教育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08-110.
[2]吕世静.临床免疫学检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8.
[3]冯振中,刘德纯.对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及思考[J].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5):568-570.
[4]陈同强,邓婷,林卡莉,等.医学本科生组织胚胎学CAI双语教学的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5):671-672.
[5]王文红.关于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1):28-29.
[6]童晓文,王淑娟.双语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的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7(3):27-28.
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合理归纳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结构特点,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大的版块,并对每个版块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特点进行归纳概括,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纵向把握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将免疫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两大版块、四大部分的内容,即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大版块,基础版块包括免疫系统介绍和免疫应答两个部分;临床版块包括临床免疫和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两部分。每一版块每一部分知识结构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要求同学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及侧重点就不同,免疫系统介绍的教学目标在于全面认识免疫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和功能,这些知识是对免疫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独立的一一罗列,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一些散在的横向的点;而免疫应答部分的教学目标则更应该侧重于理解由抗原启动各免疫成分逐级活化,最后清除抗原异物的过程和机理,这一部分完全是连点成线的过程。临床免疫部分教学目标在于如何将临床疾病与免疫应答有机联系起来,注重于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的教学目的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方面,将16学时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大版块。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侧重于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而综合性实验则侧重于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创新实验则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调动教学环节的众多因素,采用多元化手段
实施教学目标在明确各版块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节约教学资源,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如基础知识版块的免疫系统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基础性强,纵向联系不深,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法,教学形式上可以是老师讲授,教学课件多采用图片、动画突显知识特点,加深学习印象,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也可根据知识点整理出针对每一章的自测试题,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布置学生自测,强化教学效果。也可将自测题上传至学科教学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教师可通过自测题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此模块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版块免疫应答部分则是将前面的基础知识连点成线的部分,考查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构建知识结构导图法”[4],将由抗原启动各免疫成分逐级活化、最后清除异物的过程和机理绘制结构导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理解。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由老师讲解,也可以由老师提出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绘制,并举行绘图比赛。临床免疫部分我们主要采用“以病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借助临床病案的具体症状体征,分析免疫功能异常和病理性免疫应答的致病机制,便于学生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教学手段可以由讲授、病案讨论以及就某一方向提出选题,由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作出综述等多种形式组成。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主要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目的是让学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我们从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三个层次整合及进行实验内容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科基本实验技能和技术操作的掌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同时,也注重将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开拓科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新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课后实验室开放,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考核形式多元化,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医学检验专业是以面向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从事实验室工作为主,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和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医学检验基本技能的高级医学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仍然有重理论轻实践,而出现“眼高手低”,综合素质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几年来,根据用人单位和实习基地的调研表明,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深受欢迎,而高分低能的学生则备受冷遇。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几年来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多数一直以独立的按照课程为基础设计的教学实验室,通常为临床生化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临检实验室和临床血液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体制方面,实行的是“以建立实验室,以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造成实验室管理分散,功能单一,仪器重叠购置,资源浪费,效益低下,调配困难。在实验室教学方面,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实验方式老化,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卫生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1]。围绕跨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变旧的传统观念,打破现行课程框架,重新构建新型检验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2]。为此我校于2004年开始了以“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内容的改革。
2 紧扣临床检验发展,增开新的实验内容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实践性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50%左右,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实验,特别是以临床实验室所开展的项目为依据,使实验课的内容贴近临床,如临床生化和临床免疫学实验,实验以手工方法和自动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开设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再通过实习前的技能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老师点拨一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很受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欢迎,很多实习基地主动要求多放些实习生为他们工作。同时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实验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使学生接触到新的技术和方法。
3 组建临床检验实训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教学实验室涉及到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一些自动化设备又不可能重复购置多套件,因此教学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的发展极不平衡,教学实验室相对比临床实验室的技术落后,如自动化生化分析、微生物检验的鉴定和药敏系统、自动酶免分析仪、血液流变分析技术、质量分析技术、血气分析、超高倍显微镜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为此,在开设这些实验内容时,必须依靠临床实验室的人员及设备。临床检验实训部的建立,将解决实践教学与临床检验脱节的问题。实训部可分机能实验部分和形态学实验部分,机能实验部分主要承担临床生化、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形态学实验部分主要承担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脱落细胞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实训部所承担的教学由检验科教学人员共同协商解决。
4 探索新的实训教学体系
4.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检验医学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调整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技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以检验领域项目和技术归类为依据,如临床免疫学检验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从免疫动物开始到抗体鉴定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的实验材料和相关实验内容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教师只作相应的指导。分子生物学检验也从DNA提取到扩增鉴定的整个过程作一次综合性实验来完成。此外,实习前的强化训练也在实训部进行。
4.2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过去,实验教学多采用版书、挂图、幻灯和投影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将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入实验室,如形态学数码互动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细胞和细菌和图像标本中辨认,并和教师互动交流。从采集标本、标本制作、涂片染色、镜下判断、图像采集等系列过程,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体现[3]。
4.3 加大医学检验实训部的建设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同时,在重新整合原有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添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并建设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临床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等专科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平台。此外,还对一些常规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4]。
4.4 开展疑难范例讨论 为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临床检验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如一个谷丙转氨酶高的血标本,应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哪些疾病会出现增高,应排除哪些影响因素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方法紧密联系临床,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5 实践教学的课外活动
除了以实验室的课堂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之外,我们还通过以下课外活动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1 开放实验室 本课程群(5门临床检验专业课程)实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在开课期间每周1~2次,学生自愿参加,教师在场指导。在形态学方面,学生可以从标本采集、制片到阅片全程自己动手,对血液、免疫和生化检验方面,要求学生对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和常见故障的处理进行指导和强化。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5]。
5.2 开设第二课堂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到市中心血站、市疾病控制中心、市内各级医院检验科等单位参观、学习,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眼界,借助别人的设备、技术优势培养学生。
5.3 实施本科导师制 具体做法是: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带5~10名学生,进行资料查询、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分别就某一个专题写出综述,对课题进行初步的设计,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通过这一做法,大四、大五的学生每年在公开期刊5~10篇,提高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 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一进入临床检验实习就能很快入门,学习主动性加强,深受实习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为100%,大多数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98%的毕业生到单位试用期满后都能考取检验技师资格。
参考文献
[1] 石鹏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积极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7):505-508.
[2] 武高辉,杨韬,赵希文,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74(3):21-23.
[3] 陈丽华,周马冀平.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2-13.
【关键词】 黄芪;现代药理学;综述
黄茂,味甘、性温、归脾、肺经。是补气中的要药。具有补气开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广泛应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表虚自汗、肺虚咳喘、气虚水停之水肿、气血不足之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病症。随着现代医学对黄芪认识的逐步深入,植物黄芪中主要涉及多种皂甙、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亚油酸、生物碱、胆碱等等,其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黄芪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发生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生为特征的肾小球硬化[2]。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了肾小球早期高灌注、高滤过的发生,长期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引起肾小球损伤[3]。
1增强免疫功能 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著上升,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4]。包括胸腺、骨髓(在禽类为法氏囊);后者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它们是T、B细胞定居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5]。
2保肝、降压作用 它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效[6],含有黄芪多糖、氨基酸、黄芪皂苷、维生素及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压作用[7].
3心血管系统作用 有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对此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降低病人ST段抬高(或降低)的幅度[8]。而其在此方面的应用主要源于其广泛的药理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密度[9]。
4托脓生机:黄芪补气而具有良好的托脓生机功效,有“疮家圣药”之称。用于气虚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10]。如与当归、穿心甲、皂角刺同用之透脓散可治痈疽不溃;配白芍、丹参、生没药、生乳香、花粉[11]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芪皂苷类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和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其他成分还包括香豆素、叶酸、香菜碱、亚油酸、β-谷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12],具有多种药理作用[13]。而黄芪配以人参白术、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相配,组成“补中益气汤”[14]。主治脾胃气虚之发热及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脏器下重证。因其病本是中气虚,摄纳无力、升举无能[15]。临床常见有些大家畜反复感冒,反复治疗,而久治不愈,可用生黄芪配防风为主药,加生姜、桔梗、白术、陈皮、肉桂、生草、炒盐、葱白两长段等治疗,收效满意。外感初期,体不虚者黄芪用量宜小不宜大[16]。而中医诊断为肺胀,证属肺肾气虚,宣降失司。治以益气宣肺,补肾纳气法,方选补肺汤合平喘固本汤加减。处方:生黄芪60g,仙鹤草30g,款冬花、太子参各15g,紫菀、紫苏子、陈皮各10g[17]。
黄芪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漏出,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加肾血流量,调节肾小球滤过膜,减少蛋白尿渗出,减轻或延缓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18]。
总之,黄芪不仅有补气作用,而且气血阴阳兼而有之,故有“补药之长”之称。近些年来,黄芪进一步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取得了不少成绩,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19],它们可作用于多种免疫活性细胞、促进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深入开展对黄芪免疫活性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洪广祥.中华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几点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12(1):16-19.
[2] 韩玲,陈可冀.黄芪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234.
[3] 杜光、王丽.黄芪的免疫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 2001,(10)
[4] 董鹏迭,郭宪清.黄芪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论坛,2006,
[5] 祁忠华,林善金炎,黄宇峰.黄芪改善糖尿病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3):147.
[6] 耿长山等黄芪多糖对去T细胞小鼠促进抗体产生机理的探讨[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5;5(2):69
[7] 孙腾,杨建江,赵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2):247-248.
[8] 文丹,张金军,柯红.等.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6):369.
[9] Taska K,Kamei C,Tagmi H,et al.Antihypertensive efects of nisoldipine and reference in certain types of hypertensive rats.Arzneim-Forsch/drug res,1987,37(1):316.
[10] 张继红.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4):188-189.
[11] 卓安山等烫伤对大鼠T、B淋巴细胞功能影响及免疫调节剂对其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8;10(2):29
[12] 王海存,程鹏.黄芪对肝癌栓塞化疗患者的增效作用及外周血淋巴细胞Fas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13] (2):35-37.王锦鸿,陈仁寿.临床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679.
[14] 柏 乐,毕立群.黄芪注射液治疗肾性蛋白尿47例临床观察[J].上海医药,1998,19(1):15.
[14] 胡均,李健,刘文松,等.人胆囊癌GBC2SD细胞系中干细胞样SP细胞群的分离及其ABCG2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37(2):200-203.
[16] 潘智鸣等银杏、黄芪及其复方制剂增强机体特异免疫功能的比较研究[J].衡阳医学院学报25(1):19
[17] 欧阳静萍.黄芪降血糖机制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5, 24(11):688.
1 近视与其相关抗原
1.1 ABO抗原 近年来,ABO抗原已被用于免疫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上,已知的可能与ABO抗原有关的眼病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近视性屈光不正、老年性白内障及视网膜色素变性[3]。
有关近视的遗传方式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胡诞宁等[1]对近视眼患者家族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者,子代100%为高度近视。而有的资料却表明,双亲单纯性近视或变性近视,子代不一定都出现近视。孙成甲[4]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父母都有近视而其子女患近视的不足半数。还有人认为中低度近视的发病有肯定的家族倾向性,与遗传密切相关[5]。另外,通常人眼各部分遗传性不同,轴长、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后曲率遗传性大,而晶状体厚度及前曲率与遗传无关,Sorsby[4]认为决定近视眼遗传的主要成分是轴长。
1.2 HLA抗原 HLA是比ABO血型系统更为复杂和重要的强抗原系统。HLA抗原称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是具有极高度遗传性的多型性膜抗原[6]。HLA抗原根据其构造、机能,分为Ⅰ类和Ⅱ类抗原。
目前已知有20多种眼病与HLA抗原有关[7]。1983年王蓉芳等人[8]发现HLA-B8阳性者易患高度近视,而HLA-B15阳性者不易患高度近视。Пучковская[9]发现,先天性近视与HLA-B7和HLA-B12是有联系的,当近视患者同时有HLA-B7和HLA-B8抗原时,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升高。
至于HLA与疾病相关的机理目前学说较多,有拟态学说、受体学说、免疫应答基因、抑制基因学说、连锁不平衡学说等[10]。目前较为关注的假说是疾病易感基因学说。有人发现,自身免疫病的易感基因不仅与HLA关联,而且与一个特定的HLA单位体关联[11]。
1.3 S抗原 S抗原即视网膜可溶性抗原。S抗原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和致色素膜炎活性[12],它能诱发产生实验性葡萄膜炎和实验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而有关近视与S抗原的关系,目前报道很少。Стукалов[13]在对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免疫研究时发现,视网膜抗原的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的移动指数降低到0.52±0.1。根据免疫学理论,如果移动指数等于1或接近1,说明机体对此抗原无特异性免疫作用;如果移动指数明显<1,表示机体对此抗原有特异性免疫作用。这就初步证明了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机体对视网膜抗原有过敏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13],眼底严重的变性改变不仅见于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而且也见于中度甚至轻度近视,眼底的中央及周边都有变性改变,这些都不排除在屈光指数稳定的前提下,近视患者眼底并发症的出现与自身免疫性损伤有关。
1.4 胶原(collagen) 胶原是组织中主要结构蛋白。现已证实,胶原与组织的增生、分化、粘附与运动以及关节、电解质平衡等都有密切关系[14]。
胶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纤维蛋白群体,它们在结构、功能和组织分布上相互间有差异。在眼组织中,只有Ⅰ~IX型胶原被定位。在所有含有胶原纤维的结缔组织中都含有Ⅰ型胶原[15],Ⅰ型胶原的功能是给组织以抗张强度。
人眼的巩膜组织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而每个纤维束又由胶原纤维组成。在生化研究中发现,Ⅰ型胶原位于眼球的赤道部和后极部之间[16]。Marshall等[17]对老年人巩膜的超微结构进行免疫金染色,结果表明,Ⅰ、Ⅲ和Ⅴ型胶原在巩膜中是存在的,并且在单个的胶原纤维内联结得很紧密。
巩膜胶原纤维的直径范围很宽,大的和小的纤维可能有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巩膜的生化特性[15]。大纤维在胶原分子间交叉连接的密度大,所能承受的张力大,而小纤维与周围基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大,纤维间相互作用强[18]。
然而,当患近视时,巩膜胶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眼球后极部发生了明显改变,引起近视程度的加深[19]。Curtin等[20]用电镜观察了高度近视患者的巩膜结构,发现高度近视患者巩膜纤维多为板层结构且变薄,交织状态变少,纤维直径明显变细,纤维横断面中异常的锯齿样、星状纤维明显增多。以上情况造成了胶原纤维更大的可伸展性,并减弱了胶原纤维之间的稳定性,使得巩膜后极部纤维的周期性波动范围扩展到62~70nm[19]。Лазук等[19]认为巩膜胶原抗原结构破坏及改变的原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为此研究了各种类型进展性近视患者的血清和泪液中的胶原抗体。结果50%~70%的患者在血清中发现了胶原抗体,对照组未发现。在评价免疫应答程度时发现,良性近视患者血清中胶原抗体浓度较高,特别是学龄期后天性且无并发症的近视患者指标最高,而在并发有混合型周边玻璃体脉络膜视网膜变性的快速(年改变率>1.0D)进展性近视患者,包括视网膜漆裂、格子样变性和视网膜裂孔,在血清中“缺乏”胶原抗体。因此确定,患中、高度近视的儿童和青少年,形成了对胶原系统的免疫应答。可以初步推测,对于中、高度进展性近视患者来说,对胶原产生的自身免疫反应和血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堆积,造成了巩膜的损伤,切断了巩膜内分子间与分子内的联系,引起胶原免疫遗传基因的改变,使得近视得以进行性发展,而当对胶原的自身免疫反应“起动”时,血清中胶原抗体的存在是确定的保护因素,因此可以说,血液中胶原抗体的含量相对少时,特别是在眼底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时,这种相对低浓度的抗体可以成为巩膜免疫病理学改变的标志,这种改变也是对恶性近视的预报。
2 近视患者的体液免疫状况
Пучковская等[9]对56名年轻的近视患者进行了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IgG含量升高,IgM含量下降。而Казанец等[2]的研究结果是近视患者眼局部和全身IgM水平升高,以局部IgM的升高更为显著,而IgG变化很小。Стукалов等[13]发现,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血清中IgG降低,IgM升高,免疫复合物增加到98%±5%.对于不同类型近视患者的体液免疫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 近视患者的细胞免疫状况
Пучковская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性近视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含量较正常人低,T淋巴细胞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明显降低。Стукалов等[13]对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T淋巴细胞、辅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可以推测,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与近视发病可能有关。Пучковская等[9]的实验性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以65只新生家鼠为实验对象,用X射线照射家鼠的胸腺部位,结果损害了巩膜组织的正常发育,导致巩膜组织中发生变性改变以及胶原纤维的断裂,影响了巩膜的生物力学特性,成为了轴性近视发展的基础,而细胞免疫即是在胸腺的控制下形成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在近视的发病机理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视患者,尤其是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况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反应指标相似。对于不同类型近视患者的细胞、体液免疫状况,ABO抗原、S抗原,以及不同类型的HLA抗原、不同亚型的胶原抗原与近视发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这无论对近视病因的理解,还是在临床中用免疫方法预防、预测和治疗近视都将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杨钧.现代眼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63.
2 Казанец ли,Дюгвская ЛА.Состояние местногои системного
гуморалъного иммунитета улиц
с близорукостъю.Вестн Офталъмол 1988;(5)∶35-36.
3 杨朝忠.眼科免疫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
4 孙成甲.近视眼与ABO抗原关系的初步研究.眼科新进展1990;10(1)∶9-11.
5 Goldschmidt E,Faurschou S,Work K.The importance of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etiology of low myopia.Acta Ophthalmol1981;59(5)∶759-762.
6 水木信久,大野重昭.HLA抗原遗传子の构成と眼疾患との关连.日眼会志1992;96(4)∶417-431.
7 杨朝忠,李昭珍,林振德.老年性白内障与ABO抗原关系的初步研究.眼科新进展1987;7(4)∶7-9.
8 王蓉芳,赵桐茂,步坤矩,等.高度近视患者HLA类型的分布.中华眼科杂志1983;19(4)∶228-230.
9 Пучковская НА,Шулвгина НС,Вушуева НН,и др.Нарушение имму нологческого сосояния
организма у болвнЪых близорукостЪю.
ОфталЪмол Журн 1988;(3)∶146-149.
10 付体辉(译).HLA与疾病相关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0;12(1)∶33-34.
11 董桂玲,杨朝忠,张荣端.葡萄膜炎的免疫学研究.眼科新进展1991;11(4)∶52-54.
12 杨培增,李绍珍,潘苏华,等.视网膜S抗原的提纯及其致色素膜炎活性.中华眼科杂志1990;26(5)∶293-297.
13 Стукалов СЕ,Шелетнева МА,Куролап СА.
Клиникоиммун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
зпидем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ования при высокои
осложненнои миопии.Вестн Офталвмол 1995;(2)∶16-18.
14 鲁建华,郑效蕙.胶原与角膜伤口愈合.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1991;(3)∶216-217.
15 Marshall GE,Konstas AGP,Lee WR.Collagens in ocular tissues.Br J ophthalmol 1993;77(8)∶515-524.
16 Keeley FW,Morin JD,Vesely S.Characterization of collagen from normal human sclera.Exp Eye Res 1984;39∶533-542.
17 Marshall GE,Konstas AGP,Lee WR.Collagens in the aged human macular sclera.Curr Eye Res 1993;12∶143-153.
18 Parry DAD,Craig SA.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agen fibrils in connective tissue.In:Rugger A,Motta PM,eds.Ultrastructure of the connective tissue matrix.Boston:Martinus Nijhoff 1984∶34-64.
19 Пазук АВ,Слепова ОС.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иммуннои реакдии на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白介素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012-03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的免疫功能学逐渐成为了精神病学界的研究热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可能存在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系统的问题。电针治疗是指在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上,采用电针机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6]。目前,电针治疗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报道并不多见。所以,为了检验电针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特进行此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来自呼和浩特市康复医院连续性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即经过两种以上药物系统或间断性治疗而无效、且排除其他躯体障碍者)。实验时间从2009年6月~2010年2月。根据DSM-IV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随机选取无严重躯体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无烟酒嗜好和药物滥用、非妊娠和哺乳期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并分为药物治疗组和针药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9~63岁,平均(44.2±10.1)岁;病程5~38年,平均(19.5±9.5)年。针药治疗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0~58岁,平均(40.4±8.5)岁;病程 5~37年,平均(15.8±8.8)年。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药物治疗组患者于实验第1周及第4周脱落2例,针药治疗组于第2周脱落1例。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组 选用氯氮平治疗,剂量150 mg/d,1次/d,每晚口服,治疗观察时间为6周。
1.2.2 针药治疗组 除应用上述药物治疗外,每日针灸1次,并使用电针仪辅助治疗,时间为20 min/次,电量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电量为度;选取百会、印堂、四神聪、膻中等穴位,治疗观察时间为6周。选用长2寸的针具,手法为平补平泄。
1.3 临床评估
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第6周后,由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主治医生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状量表(SAPS)评定所有被试者的精神症状[7-8]。
1.4 实验室检测
所有被试均在治疗前1 d及治疗第6周后早晨6~7点取空腹静脉血5 mL,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采用 Elisa法测定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CD3、CD4和CD8试剂盒以及流式细胞仪均由BD公司提供;IL-2和IL-6试剂盒由 Beckman公司提供。所有样本均由同一名人员测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评定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6周后的BPRS、SAPS和SANS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1)。针药治疗组治疗6周后BPRS、SAPS和SANS量表得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 < 0.01)。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量表的减分率比较
经过6周的治疗后,针药治疗组的临床量表评分减分率显著大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比较
针药治疗组的CD4的水平在治疗后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P < 0.05),其他因子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IL-2、IL-6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2、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针药治疗组血清IL-2、IL-6水平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 < 0.05、P < 0.01)。见表4。
2.5 安全评估
试验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细胞免疫学的发展.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已成为精神神经免疫学中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很多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并且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主要是CD3、CD4、IL-2和IL-6的改变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尤其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亢进,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互影响。但三者之间的改变何为初始原因,何为继发因素尚难判断,故对精神分裂症进行免疫学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病理机制。
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9-15],额叶-纹状体-丘脑-颞叶回路的功能紊乱是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性基础之一,其中尤以海马、杏仁核的功能紊乱为主;免疫学的研究表明IL-2在上述回路中具有较高的代谢和合成密度。因此,增高的IL-2 水平将对上述这些大脑解剖部位产生特异性的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递质(如DA 、5-HT、Ach和NE等)的改变, 导致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另外,IL-2能增加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并且参与自身免疫和细胞生长。脑脊液中IL-2的浓度比儿茶酚胺代谢物与疾病复发的关系更紧密。本研究发现药物合并电针治疗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2水平均显著低于低于药物组,且药物合并电针治疗组各临床量表减分率大于药物组。说明电针合并药物治疗可以更好的降低IL-2水平,从而缓解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既往研究相似[19-20]。
IL-6是临床免疫学研究较多的细胞因子之一。既往研究证实DA和5-HT的功能受到IL-6的影响[4-6]。原因是产生IL-6 的淋巴细胞膜上有DA受体和5-HT受体存在,而这可明显提高额前叶与海马的DA和5-HT的活性与浓度。因此,可以说由IL-6浓度或活性的增高所引起的免疫功能的调节紊乱及其所促发的免疫损伤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21]。而在本实验结果中,针药治疗组的IL-6的水平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且药物合并电针治疗组的BPRS、SPAS、SANS临床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这说明通过电针治疗可能抑制了IL-6的生成,从而对精神分裂症的免疫功能紊乱进行了纠正,使精神症状有所缓解。
目前,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T细胞亚群进行的大量研究中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外周血中确实存在着T细胞比率显著下降的状况,而辅T淋巴细胞CD4细胞的降低可能是引发这一改变该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推测,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的β-内啡肽是明显增多的,而β-内啡肽具有降低CD3和CD4细胞的作用,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或降低。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激活的T细胞分泌的IL-2会反过来作用于T细胞使其扩增,而IL-2与其受体的高亲和力结合能使CD4细胞达到完全活化状态。但若是高浓度的IL-2持续对CD4细胞产生过量的信号刺激则会诱发CD4细胞启动凋亡程序,进而导致CD4 以及CD3等免疫细胞的数量降低等。在本实验结果中,针药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的CD4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和高于药物治疗组,与上述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5]。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16-17],针灸能改变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均有明显的影响。针灸的免疫效应主要表现在经其穴位刺激后能够引起局部的神经或感受器将其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刺激神经中枢释放神经递质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实现调控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针灸引起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促使其释放儿茶酚胺及阿片类物质等,进而作用于相应受体产生免疫反应。有研究表明,脾虚泄泻模型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和CD8细胞减少,而经针灸天枢穴后其CD3和CD4细胞数量均有所回升,且CD4/CD8比值也升高。本实验结果中针药组CD4水平治疗后高于治疗前,也高于药物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22-25]。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针药组血清CD4水平高于药物组,血清IL-6、IL-2水平低于药物组。针药组BPRS、SAPS、SANS临床量表评分减分率均高于药物组,针药组较药物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电针合并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缓解作用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即电针在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同时可更好地调节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相关的细胞免疫因子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向阳,周东丰,张培琰,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免疫功能的测定[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4):205-208.
[2] 张向阳,周东丰.精神分裂症免疫指标与精神症状的关系[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3):145-148.
[3] 许明智.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9):207.
[4] 张春运.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2,IL-6,IL-8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3(32):173-174.
[5] 司天梅,舒良,刘平,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细胞免疫改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1):48-49.
[6] 杨建立,贾福军.白介素-6及其受体与精神分裂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册,2003,30(2):121-124.
[7] 施永斌,张卫,赵宝龙,等.PANSS、SANS及SAPS量表一致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1999,11(1):23-25.
[8] 宋建成,费立鹏,张培琰,等.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中各分量表的评价[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2):86-88.
[9] Block W,Bayer TA,Tepest R,et al. Decreased frontal lobe ratio of N-acetylaspartate to choline in familial schizophrenia: a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tudy [J]. Neurosci Letter,2000,289:147-151.
[10] Deicken RF,Zhou L,Schuff N,et al. Hippocampus neuronal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as measured by proton magneticresonance spectr oscopy [J]. Biol Psychiatry,1998,43(7):483-488.
[11] Delamillieure P,Constans J,Fernandez J,et al.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of the thalamus in schizophrenia [J]. Eur Psy chiatry,2000,15(8):489-491.
[12] Deicken RF,Johnson C,Pegues M.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 oscopy of the human brain in schizophrenia[J]. Re Neurosc,2000,11(2-3):147-158.
[13] Blum BP,Mann JJ. The GABA energy system in schizophrenia [J]. lnt J Neuro Psychopharmaeol,2002,5(2):159.
[14] 岳英,徐一峰.精神分裂症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4):248-249.
[15] 熊鹏,张秀,王继才.精神分裂症与自身免疫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5(3):149-150.
[16] 张本,孟素荣,于江,等.智能电针仪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1994,14(1):17-18.
[17] 王衍山,杨万福.针刺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报告[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9):47-48.
[18] 丁关元,李风钢,张建华.针灸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53-54.
[19] 程健君,蔡念光.针灸对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J].江苏中医,2007,39(11):88-89.
[20] 陈建设,陈文垲.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机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6, 33(2):210-212.
[21] 赵若莲,王玉明,段勇.白细胞介素6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18):2757-2759.
[22] Lieinio J,Seibyl JP,Ahemns M. Elevated CSF levels of in-terleukin-2 in euroleptic-fre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J]. Am J Psy-ehiatry,1993, 150:1408-1410.
[23] Lacosta S,Merali Z,Anisman H. Central monoamine activity following acute and repeated systemic interleukin-administ ration [J]. Neuroimm unomodulation,2000,8(2):83.
[24] Sun ZG,Wang F,Cui LW,et al. Abnormal anterior cingulum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study [J]. Neuroreport, 2003,14(14):1833-1836.
【关键词】 慢性尿路感染/中医药治疗 综述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侵犯尿道粘膜或组织引起的炎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女性患者为多,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中老年女性发病率可增高到20%[1]。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其机理研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对慢性尿路感染发病机制的认识
尿路感染症见尿频尿急,属祖国医学淋证范畴。慢性尿路感染是指尿液赤色不甚,溺痛不重,淋漓不已,病程较长,因其有反复发作,遇劳即发的特点,当属祖国传统医学“劳淋”范畴。肾为先天之本,是元阴元阳之所,肾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一般认为肾虚是淋证发病的病理基础,亦是防治上的关键。
1.1 肾虚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慢性尿路感染的影响 中老年妇女全身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泌尿道退行性改变、粘膜防御机能减退,尤其是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尿路下段结构和功能改变[2]。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粘膜皱折丧失,影响尿道口的关闭。雌激素还能使阴道上皮细胞的糖原积聚,刺激阴道杆菌生长,产生乳酸,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对尿路病原菌在阴道内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雌激素也可影响尿路上皮的粘附性,使细菌不能粘附于粘膜,在排尿时随尿液冲出体外,减少尿路感染和复发[3]。沈自尹[4]通过长期研究发现,通过补肾法可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靶腺功能,有利于内分泌系统的协调。
1.2 肾虚与免疫功能下降对慢性尿路感染的影响 有研究证实慢性尿路感染缓解期所存在的肾气不足之证以全身和尿路局部免疫能力低下为内在病理基础,系肾气不足的本质所在。微生物的入侵是尿路感染发生的先天条件,由于细菌强大的繁殖能力加上患者可能存在的机体易感,即为中医理论上“肾虚”因素的存在,与现代医学认为泌尿系防御机能减退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相吻合。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患者尿中SIgA较低,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5-7]。有报道通过益气补肾法治疗,在肾虚证得到明显好转的同时,全身及局部免疫的低下状态也得到了纠正,说明了肾虚证与免疫机能低下存在内在联系[8]。
2 慢性尿路感染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慢性尿路感染作为多发病症,众多医者在临床上亦不断探求有效的治疗法则和方药,形成了很多新的观点,其研究趋势亦大致为中医专方专用、辨证分型治疗、分期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9]。
2.1 中医治疗
2.1.1 辨证论治 尿路感染慢性期治疗以扶正为主。慢性尿路感染缓解期临床多表现脾肾亏虚,治疗上应缓则扶正固本,自不必拘于淋证忌补之说。因此中药应选用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等补益脾肾之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方如左归丸、右归丸等,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一些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促使菌尿转阴[10]。
2.1.2 中成药的运用 三金片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补虚益肾、活血化瘀之功。其治疗泌尿系感染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三金片有良好的体外、体内抗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尿道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可增强小鼠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11]。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所含的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黄芩所含的黄芩素、汉黄芩甙元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及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2.2.1 中药联合雌激素疗法 由于老年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无症状性细菌尿特别常见,同时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逐渐减退,也为老年人发生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提示雌激素替代疗法[12](阴道局部使用雌激素霜剂和口服治疗)可恢复绝经后妇女泌尿生殖道萎缩的黏膜,使阴道菌丛重现乳酸杆菌,降低阴道pH值,因而有利于预防尿路感染再发。同时在联合运用雌激素的基础上,根据老年妇女慢性尿路感染具有肾气亏虚,下焦余邪未清的特点,运用补益肾气兼清利之药治疗老年妇女尿路感染又有确切疗效。如王氏[13]灵活运用已故名医张伯纳所创的二仙汤加上清热解毒的蒲公英、地丁草,对中老年妇女的慢性尿路感染有较强的针对性,且现代科学已证实二仙汤能有效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改善激素的分泌,而其本身无激素样物质。
2.2.2 中药联合抗生素疗法 以往对尿路感染的治疗只是在使用抗生素方面下功夫,目的是杀死或抑制病原菌、控制感染。但对免疫功能低下发生尿路感染者,单纯使用广谱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感染,长期反复使用还会导致霉菌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菌群失调,给临床治疗尿路感染带来很多困难[14]。现有提倡尿路感染慢性期运用补益药提高患者机体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防止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有利于其彻底治疗[15]。如孙氏[16]运用自制益肾康冲剂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用药后检测尿SIgA有不同程度提高。
3 小结
慢性尿路感染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疾病,绝经妇女发病率高,并且容易复发。UTI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有着各种不同的发病基础。宿主的解剖学异常,生物学及行为因素和感染病原菌的特性可影响其发病,雌激素水平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对UTI的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尿路感染的研究与治疗方面也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杀灭病原菌,抑制细菌黏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三个重要环节。中医治疗的原则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能取得较好疗效。慢性尿路感染患者有反复发作,病久多虚的特点,所以治疗上不能一味清利,而宜以补肾益元、清热利湿佐以益气活血。治疗原则当遵循以扶正祛邪,虚实兼顾为法,标本同治,这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提高慢性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今后的研究有待加强辨证用药疗效标准的规范化,借助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探求中医“证”的物质基础,有助于提高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层次。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01.
[2]曹宁生,郝丽娜,黄 琼.女性尿道综合征动力学病因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5,16(11):658.
[3]朱子军,马永江.尿路上皮的粘附性[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4,15(2):143.
[4]沈自尹.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四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技出版社,1996.79.
[5]Floege J,Boddeker M,Stolte H.Urinary IgA,secretory IgA and secretory component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Nephro,1990,56(1):50.
[6]Kusumi A,Kiyono H.Regulation of IgA production in mucosal immune system:Analysis by using cytokine gene knockout mice [J].Clin Immunol,1996,28(2):153.
[7]蒋云生,伍志刚,罗季安,等.尿路感染病人尿液和唾液SIgA浓度测定[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6(2):99.
[8]孙建实,徐艳秋,孟 宏,等.益肾康对慢性肾盂肾炎免疫病理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1(6):315.
[9]刘桂双,吴 迪.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4,21(4):35.
[10]宋 炜,董 征,宋维明.中医治疗尿路感染体会[J].河北中医.2004,26(6):430.
[11]周本杰,周兰珍.三金片治疗泌尿系感染的机理研究[J].北京中医,1997,(3):61-63.
[12]宋 莹.雌激素在治疗绝经期妇女尿路感染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00,10(2):661.
[13]王 怡,金文欢.加味二仙汤治疗中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25例[J].新中医,2006,38(6):67.
[14]鲍广君.尿路感染反复发作与机体免疫状态关系的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108.
临床检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过临床检验教学工作的经验积累,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检验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提高临床检验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对培养优秀的检验师有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对我国检验教学现状要有清晰的认识
根据文献综述和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检验医学专业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独立一体式”学院式管理方法,即检验医学的所有课程均统一制定和实施。(2)“专业+临床”管理方式,即检验教学与相关医院为一个机构,统筹安排教学与临床实习的检验工作。(3)前2~4年共同完成教学与临床医学系基础知识学习,最后一年分别进入不同的实习环节。虽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培训方式和课程目标等方面基本相似。要求学生先掌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使用的教材基本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2.认真领会临床检验学的教育特点
临床检验学科是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运用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寄生虫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现代化自动检测仪器,以感观、理化等检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进行快速而又准确的测验,从而及时获得有关疾病的病源、病理变化和机能状态的资料,为临床诊断作出重要的参考依据,甚至还可以成为某种疾病确诊的独立依据[2]。
3.如何提高临床检验教学质量
3.1采用案例情景教学,增强临床实践能力。
病例教学法采用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对一个具体病例的分析、推理及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难度适中、典型且具代表性的病案,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案讨论。讨论前一周将病案和思考题发给学生,同时提供一些相关期刊和网站。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既活跃气氛,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2合理运用启发教学法,激发检验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临床检验教学中,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从不同“突破口”努力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无比神奇的检验世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不断探索医学世界的精神。
3.3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临床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和动画等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育模式,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然后运用到临床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并茂、生动直观,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辅助动画或声音效果。多媒体的普及,使现代检验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一为多元,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渲染气氛,使学生快速理解枯燥的医学知识,教学效果好。
3.4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临床理解能力。
医学检验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基本验证型实验主要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和一般验证型实验为重点,适当增加实用性实验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将来圆满完成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设计型以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自发学习,使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为成为合格而独立的检验师打下基础。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医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适当增加检验系学生临床见习,加深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除安排检验科实习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实习,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将来临床检验工作的开展[3]。
以上方法,有些已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有些还需进一步协调准备,希望通过这些改进措施,能有效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能更好地服务临床的检验人才。总之,在临床检验教学中,应贯穿素质培养,培养出适应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的高素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教师应当从提高自身修养出发,完善充实自我,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以身示范、不断创新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唐荣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J].微创医学,2005,24(6):1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