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化学化合物汇总8篇

时间:2023-06-18 09:57: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化学化合物汇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化学化合物汇总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学 着眼 素质教育

那么,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挖掘素质教育能量呢?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鉴别能力

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个方面,决不能代替整个化学教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它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和品德。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所有,化学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化学教学形式。

例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稀释浓硫酸 读液体体积 引燃酒精灯 检查气密性

分析:A、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内壁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B、量取液体时,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C、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D、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槽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

解:A、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图中操作正确,故A正确;B、量取液体时,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注意视线的位置,图中操作正确,故B正确;

C、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操作错误,故C错误;D、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利用的是装置内气体的压强改变,有气泡冒出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故D正确。此题答案应选C。

本题是实验操作型题目。是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通过练习要求学生了解量筒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浓硫酸的性质和稀释方法;了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另外,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如建筑工地上生石灰倒进水里就会使水沸腾变成用于砌墙的熟石灰,像铁、铜等金属露在空气中就会生锈,白开水加入白糖当糖超过一定量是就会出现沉定等等,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要养成观察思考物质变化的习惯。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不一定都在化学实验室里,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也不可忽视。

二、成立兴趣小组 开展有效活动

学校里都按学科成立兴趣小组,化学兴趣小组与其他学科一样,能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办化学手抄报、初中生世界阅读剪辑、化学变化小游戏、科幻故事等等。但课外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的活动,要培养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学生的理论,在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价值就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2、某块农田里的农作物的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茎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的边缘和 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根据以上特点,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经过分析讨论后,判断该农田缺少氮元素和钾元素。为了补充这两种元素,农民决定将碳铵和草木灰混合使用。请回答:农民施用肥料的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铵态氮肥和显碱性物质混合能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

解答:不合理;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溶于水呈碱性,能与碳铵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氨气,降低肥效。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解答本题要理解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能生成水和氨气。

再如,带领学生走进田间,认识农民常用的化学肥料如钾肥中的硫酸钾、氯化钾都是速效化肥;呈酸性的,如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钾等;呈碱性的,如硝酸钠,硝酸钙等;中性化学肥料,如尿素。走访农民,走进化肥厂调查了解肥料的科学使用,及其使用原理。如果没有时间,可布置学生,抄录化肥袋上的说明,然后到学校进行汇总整理。补充拓展书本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剖析典型题目 训练解题能力

典型题目要剖析给学生,才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题目的选择上要突出新颖、有代表性、有时代性和独特性,能使学生通过题目的研究学会一种思维方式,去解决一类问题。教师和学生每讨论完一道题目应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总结、归纳、提炼。

例、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

A、 B、 C、 D、

分析:可以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A中是两种单质,B中是两种化合物,C中是一种化合物,D中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解:由图中可知:

A、两种物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两种单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不正确。

B、两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两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C不正确。

D、一种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做出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D不正确。

所以此题应选B。

本题是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典型题目的剖析后,还要精选适合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精选的习题中既要有“形成性练习题”,让学生透切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新授知识,使新旧知识迅速融合,形成知识体系。又要有提高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深化和拓展,逐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对书本中某一章节的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一、“承”即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重视基础知识点的“厚积”之功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化学也不例外。基础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复习兴趣、自信心,使成绩稳步提高。复习时仍以课本为主,以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为指导,将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印发导学案),通常一个单元为一课时,知识点由简而难。本人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为了学生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每个单元中总是一个知识点集中3-5分钟先不看书独立回忆写,实在想不起时再看书,写完后小组里统一答案,然后选一名代表展示。同学们交流讨论有不同意见的,教师点拨答案统一后,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把不同章节的相近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复习,促使学生将知识网络化。知识点一课时后进行知识点的运用,第二课时对应练习,通常是限时三十分钟的闭卷练习,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集中精力做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

除在课堂上有要求,在课下要求学生自己学会注意几点:(1)学会整理、归纳。掌握主干脉络,辐射相关知识点。(2)要重视理解,不要机械记忆,学会融会贯通。才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才能在考试中审清题,进行合理的推理。(3)多读多记、巩固记忆,化学知识点和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有些知识需经过反复记忆才能永久性记住,做题时才会用的得心应手,沉着应考,考出好成绩。

二、“启”即在扎实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之上“有所思”,通过积累汇总合并串联相关知识点

《论语?为政》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化学复习同样不复例外,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点的目的就是在于铺垫“思”的基础。有所思,才能有所得。在化学复习第二阶段,教师应该将复习重点转移到“启”的方面来。

承上的目的即是启下。初中化学专题复习分为五个专题进行复习,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不再注重简单记忆性的复习,而要注重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揭示其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分子和原子、单质和纯净物、化合物和混合物、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酸碱性和酸碱度等。这些概念的应用试题往往都是学生在考试中易丢分的地方。所以,在复习中应对这些概念仔细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在具体情境中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灵活运用。

科学探究的专题复习,是以化学实验为依托的试题,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复习中应明确实验考查要求,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实验:(1)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2)掌握使用仪器、实验操作的技能;(3)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常见气体,常见的酸、碱、盐等;(4)能对问题的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能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重点复习实验探究,如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对容器内压强增大或减小相关内容的探究,辨别黄金饰品的真假等。

自2005年河南省课改后的中考试卷把过去的化学计算变为综合应用题中的一部分内容的考查,分值也从5分降为3分化学计算对于中考来讲,计算的总体难度下降,但是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降。对应的措施是(1)认真审清计算题的题意,从自己的知识网络中找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2)从题意中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遇到混合物的质量一定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再计算。(3)通过典型的例题来提高审题的准确性和做题的规范性,做到思路清晰、步骤规范、答案准确;(4)让学生总结出解题的规律;(5)关注本年度与化学有关的国内、省内的重大事件相关内容的有关计算。

三、“链接”即在横向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知识点串接,打造系统知识体系,冀求知识点的“薄发”之功

苏轼在《杂说送张琥》提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通过对基础知识点的重点掌握和知识点体系的横向汇总,通过大量而充分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主体必然会自我要求在化学复习之中达到“薄发”的思维欲求。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精讲多练;小组探究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识

在现实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观察,并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得出结论,由于很多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不够了解,认识不足,阻碍了他们的化学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化学很深奥,只有进行实验才能涉及到,所以觉得化学很难,产生了抵触心理,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之中。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重要性形成正确认知,而是想此种教学目的的有效方式便是依托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笔者在化学课程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化学问题进行认真观察和思考,进而依托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实现对此类现实问题的解决,如此一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并非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重要的生活实践技能,从而效度化地提升了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增进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比如,课堂上我会提问,为什么很多钢铁都会生锈,什么状态下的钢铁生锈速度更快?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现,跟水接触过的钢铁跟空气接触后便会加快生锈。由此,我引出了铁与空气作用会生成氧化铁,在纯氧气中能生成氧化亚铁的课题,再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以上过程,学生们便了解了钢铁生锈这一实际生活中时常发生的现象以及发生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

二、注重构建化学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创设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点的精准理解与应用。结合以往的初中化学课程授课经验能够发现,对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其养成细致观察、缜密思维以及大胆创新的能力,而欲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则化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具体而言,教师应当注重对化学知识采取精讲的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知识,领会难点知识,同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亲身实践操作的契机,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实践,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的习得与内化。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过碳元素的知识内容后,为学生演示了氧化铜还原实验,在实验中分别应用了氧化碳与碳进行还原,并将二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晰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而加强了学生对碳元素化学性质的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组成了初中的化学知识。比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面很广,跟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以及诸多的化学方程式相关联,根本不可能单独讲授某个知识点,那样的话不仅教师传授不清楚,学生更是学不明白。如果将他们结合起来,找出他们的关联以及差异,而后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思路清晰,掌握知识更有成效。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进行不断的摸索、创造,将知识点进行总结、补充,对化学实验进行提升、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实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检验结果。有的课堂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对化学有更近距离的认识。由此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以及自学的能力。大量的实践说明,正确安排知识系统,而后精讲多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觉、主动。并且集中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能够有效找到学习的疑难点,进行突破,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三、小组探究,有效提高群体的总体学习质量

(一)分层次分级编组

要进行分层教学,就一定要摸清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在课堂提问以及平时测试的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各方面情况汇总,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将实验班的学生分成含有好、中、差学生的层次学习小组,为了避免由于分级分组造成学习不良学生受歧视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采用班级内异质分组做法,这种分组不打破学生座次,不宣布学生等级,只宣布每组学生姓名和对每组人员的分别要求。这样的分组法避免了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让优生没有了骄傲自大的情绪,中间生没有敷衍了事的想法,更不会打击差生,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不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更产生了学习的荣誉感,激励各组之间相互学习和竞争。让学生之间加强学习和沟通,鼓励学习进步的学生,适时调整进步大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升对其要求,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注意力、意志力等。

(二)按级定标异步达纲

教学目标要具有客观性和可测性,教学过程才能更加全面、科学的展开。制定分层目标具有三个必要前提:对教学大纲的深入研究、对教材的透彻分析、对学生的充分了解。要明确好层次目标,从教材内容来看,可以分为记忆性目标、理解性目标以及运用性目标三种。在制定目标时做到保“底”而不封“顶”,保证每位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改变过去“一刀切”、“一步到位”的做法,及时掌握好每类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比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化学底子不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掌握好几个基本金属如铁、锌、镁的性质,金属的活动顺序要熟记,教材中的化学方程式要能书写下来;对中间生,要求他们能够理解更多的金属与酸、盐、氧气反应的性质,可以进行活泼金属和盐酸作用产生氢气的实验,化学方程式熟练书写;化学学习的优生,不仅要学习好以上知识点,更能经过自身实验,将金属的活动顺序排列出来,如用铁、铜、盐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来检验铁、铜、银的活动顺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得他们可以掌握好自身所能够承受的学习重量,让每个学生学习起来都游刃有余。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良好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让化学教学产生趣味,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多媒体介入化学的教学当中,有的知识就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就更加理解知识点,掌握知识更加轻松、快速。多媒体还具有娱乐的功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使学生的精力更加集中到知识的学习当中。例如,在《自然界的水》中涉及到“水的电解”,在实际进行的电解水的实验中,学生所能了解到的就是水在电解时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并不能了解电解时水具体发生的变化。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水在电解时发生的肉眼看不到的变化过程。可见,多媒体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以及变化过程,更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更加积极的学习化学。

作者:黄厚永 单位:福建省罗源县鉴江中学

参考文献:

[1]孙燕萍.优化问题链,提高化学教学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11).

[2]孙信军.浅谈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11).

[3]高建萍.学到高效课堂——浅谈新课程标准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6).

[4]李木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7).

[5]李灯发.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试析[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2).

[6]张瑞科.浅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张允岭.激情——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体现[J].理科考试研究,2016(12).

[8]温会敏.以问题为导向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园,2016(7).

[9]康忠逊.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数理化学习,2011(8).

[10]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11]徐志强.初中化学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Z1).

[1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篇4

关键词: 化学用语 符号 复习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符号,是一种统一的国际性科技语言,是研究化学的工具。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始终,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能。只有掌握好化学用语,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因此化学用语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备受重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考化学复习的重点。

一、新课标下与中考相关的化学用语

(3)意义不清;

(4)化学方程式书写不完整。

如何纠正学生在学习化学用语方面出现的常见问题,以及改变“教师讲出汗,学生躺着看”的被动局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下面我提出几点建议。

1.化学用语的教学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化学用语是由拉丁文、阿拉伯数字、汉字等多种文字或图形组成的表达化学意义的符号语言。它是化学学科的学科语言,同学习其他语言一样,对化学语言的学习也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学习化学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学生大都学过英语,熟知英语有字母、单词、音标、句型等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且这些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的,化学语言中也有类似的“字母”、“单词”、“音标”、“句型”等形成化学语言的基本要素。

化学语言中的“字母”——元素符号

化学语言中的“单词”——化学式

化学用语中的“音标”——化合价

化学用语中的“语句”——化学方程式

2.将“自主学习”贯穿于复习活动的始终。

复习不应是旧知识的简单汇总,而应是更高层次重新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归纳、融合,在新的起点下重新认知和建构。要利用学习化学用语的目的、意义,激发学生“想学”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会学”的学习策略,如用“五字一组”记忆法记忆1~20号元素的名称符号,用“五字一组”押韵记忆法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15种元素的名称符号,用元素化合价口诀帮助学生识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运用竞争机制努力使学生“坚持学”,通过同桌互检、小组竞争、自制卡片、猜化学谜语、名实结合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学习持之以恒。

3.利用概念图梳理知识,整合知识。

概念图就是用图表形象地把某一单元中所有概念,用连接线及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从而清楚地呈现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可以帮助学习者组织、构建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核心概念,使知识网络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检查、发现知识的不足和错误,并及时补救。

师生共同绘制化学用语概念图通过分析、比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形成,并使学生通过概念图直观、快速地把握一个概念体系,避免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些零散的、孤立的事实与概念。

再如利用概念图把化学方程式分类:

化学方程式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摇其他反应

4.利用概念图诊断,促进学生自省纠错。

概念图可以诊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如师生共同完成纯净物的化学式概念图后,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的类别、特性(颜色、溶解性等)列举相应的化学式,学生间互相评判对错,并不断完善补充。

5.通过习题巩固化学用语,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复习整理,学生对化学用语已经有了较系统的认识,但对化学用语知识的应用还不够深入,还要通过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考化学用语试题大多取材于课本,以课本出现的化学用语为主,试题形式较单一,因此给人的印象是只要肯死记硬背就能把试题做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从近年全国部分省市的化学中考试卷可以看出,考查化学用语的试题在取材的广泛性、内容的真实性和命题思路的灵活性等方面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结合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试卷中一些典型化学用语试题,就试题体现的新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提高平时对化学用语复习的针对性。

(1)重视试题的情景设计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把学生捕捉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融在一起考查,题目构思新颖,充分体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命题思路。由图给信息可知:A图表示N2,B图表示3H2,C图表示2NH3,据此即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答案:N2+3H2=2NH3

可见,新课程对化学用语的考查,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均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命题者打破了传统的命题思路,从不同视角进行命题,既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又很好地考查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及类比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有效检验了学生阅读能力、信息提取和加工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方向,师生双方在中考复习过程中都必须注意把握,特别是教师更应首先把这种能力立意的理念融进平时的教学中。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一次到位,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达到会写、会读、会用化学用语的目的。为此中考化学用语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着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强化书写的规范;

3.精选习题,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新科技成果的习题类型的训练。

篇5

一、备课方面

把课备得精、备得细,是保证课堂效率的首要前提。备课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如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备重点难点、备问题设计和教学方式等。把知识脉络理清理顺,同时要特别注意思维引导,即教师一堂课要用什么思路引领学生理解知识,怎样更易于学生理解,最后的知识着落点怎样能尽可能地少和轻。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弄清楚,学生认为难,难在哪里,哪里突破不了。

二、上课方面

1.认真组织教学。提前进入教室,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所谓的准备包括教材、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思想上的准备。

2.激发兴趣,培养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乐学。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对于新开科目尤其重要,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3.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必须根据课堂实际灵活决定哪些该讲,哪些计划讲却可以不讲或少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进行思维引导和方法指导。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并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三、作业布置方面

1.要控制作业量。作业太多学生就容易应付,要不就抄,抄的时间长了,就不会思考了。

2.要控制作业的难度。太简单学生不在乎,太难学生不会做就干脆不做,作业起不到应有作用。

3.要精选题。选一些与课堂新授知识有关的重点题、典型题以及促进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主干知识的题目,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4.要进行一些有必要的重复,必要的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样可以巩固知识。但是不必要的重复一定要避免,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

5.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就做最基本的,比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配套习题认真做。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要求配套习题认真做;对于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要求要高,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6.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

四、质量检测

1.即时检测。课堂上,利用课堂前几分钟的时间默写,检查上节课所学化学用语,写完收起来等讲完新课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当堂改出来,进行反馈。

2.阶段性检测。学完每一个单元,都要对学生进行测验,并且认真批改,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平时的测验。

3.在课堂上处理习题时,老师要少讲,让学生起来讲,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对于重、难点知识,最好的突破就是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解决问题。

4.每次测验完,都要有目的的找一些学生谈话,及时给以肯定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并和他们一起制定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五、适当的激励机制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并能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方法。

在当前课堂教学时间如此短的情况下,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的起点,在听课之前把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先学,了解学习的大致内容及结构,以便能及时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同时,把预习过程中感觉有困难的地方做标记,上课时可作为重点听讲。

2.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经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不懂的地方作为上课的听讲重点,这样听讲效率比较高。听讲时要认真作好必要的课堂笔记,把教师讲的重点知识与知识形成过程记录下来,已备复习时用。课堂上要及时配合教师,尤其重要的是要积极地独立思考,跟得上教师的思维。认真听讲,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就要把它完成。下课前要把本节课重点知识进行回顾,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问老师。

3.课堂反馈。做题时必须强调的是做而不是抄。教师讲评过的题尽量做到不再出错。

4.复习课时,要事先把知识点进行分类汇总,使散碎的知识能够前后衔接起来。比如,对溶解度的复习,把有关这部分的习题汇总起来进行复习,这样知识点比较集中,遇到问题时,及时问老师,但必须经过自己思考后再问。拿到题目时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并做好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储备,自己先做,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再及时问老师,这样经过思考再问就会产生顿悟。

篇6

关键词:多种媒体;兴趣;合作;情感

化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初中化学,掌握一些化学基本常识及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及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四条途径:

一、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1.继续发挥传统教具的作用。如进行元素符号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把元素符号制成双面书写的卡片,正面写拉丁文字母符号,背面写汉字名称,用“钅”旁、“石”旁、“气”旁、“水”底、“氵”旁区分金属元素(固态金属)、非金属元素、气态元素、液态元素。其使用方便,帮助记忆效果好,是其它教学媒体所不可取代的。

2.充分发挥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化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失去化学课的学科特点。我们还尽量把教师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3.恰当运用投影媒体,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化学实验中的瞬间反应稍纵即逝。我们把这种反应现象绘制成投影图片,在实验之后映出,让学生再观察模拟的实验现象。通过覆盖片上的文字说明和给出的符号与数据,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效果很好。投影字幕片可以节省课堂板书板图时间。

4.化学实验装置零件组合叠映投影片可以随时复习化学实验装置的合理组装,不仅可以在投影仪上放映,学生在白纸上也可随处进行复习,兼有学具功能。

5.由化学教师自行设计,电脑专职人员编程制作电脑动画辅助教学。如化学实验由于装置不合理或违反操作程序会造成试管爆裂、有害气体溢出等现象,现场实验不安全,而这部分内容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电脑动画的演示效果极好。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1.发挥实验的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发起兴趣。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既是教学所必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手段。演示实验要确保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大,要多组织学生实验,发展和稳定学习兴趣,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先做好示范和讲解。怎样操作,怎样观察、记录,如何分析实验现象,如何完成实验报告,都要一一指导。同时,要增做一些实验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趣味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分子一节时,为充分说明分子的特性,笔者增做了“碘蒸汽扩散”和“水与酒精混和时体积减少”的实验,让学生看到化学变化奥妙无穷,化学世界就像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很多明珠等待着他们去摘,立志从现在开始学好化学。

2.利用图表直观的特点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教学录像、多媒体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对学生理解知识起相当大的作用。化学实验挂图,学生不但喜欢,而且对仪器装置、实验操作,突出本质特征的实验现象都能一目了然,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如在初中化学系统复习时,将常见仪器和主要实验挂图在实验室中张贴,学生往往怀着深厚的兴趣去观看、思考,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这一难点若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采用挂图讲解,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有味,效果颇佳。

3.利用趣味的比喻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讲课时语言要准确、明白,动用一些比喻可加强学生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如讲原子构成时,比喻为:假设原子有一座十层大楼那样大,那么原子核却只有一个核桃那样大,相对来说原子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4.运用通俗易懂的口诀

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记忆,不仅要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加强理解记忆。要尽可能把一些必须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既通俗易懂又琅琅上口的歌诀、口诀或顺口溜等形式表达出来,以帮助记忆。如:讲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编这样的顺口溜:查、装、定、点、收、立、熄;再如:讲授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顺序时编这样的口诀,氢气是:早来晚走,酒精灯是:迟到早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又如讲授收集气体方法时编这样的口诀,与水作用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微溶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三、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默契配合,教师在感情、语言、教态、自身素质等方面都感染着学生。首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阂。同时给学生创设宽松有序的课堂环境,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知的欲望,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提出,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

其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对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钻研教材和大纲、习题中的问题和阅读材料等,同时尽可能多的预见课堂上有可能发生情况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要灵活、恰当地处理在课下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授课的语言生动、简捷、准确,板书流畅、美观,教态优雅、大方,表情从容、自信,教学方法灵活、实用。所有的这一切都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学生因“信其师而亲其道”,由此对化学产生浓厚的感情。

第三,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提问和测试,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当问题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但在提问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化学教学水平

1.小组合作研究抽象疑难问题

对于分子、原子、元素的知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最大疑点。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可能感到模糊。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微观模型,让学生对照模型去描述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这样,小组内学习气氛反而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然后每组发言,班级给予评价。在逐步的评价中,学生逐步发现了分子、原子、元素的区别和联系,相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变红这一问题的处理中,笔者安排学生在实验室里先分组完成几个实验:(1)向水中加石蕊;(2)向水中通二氧化碳后再加石蕊;(3)在稀盐酸或稀硫酸中加石蕊。通过以上实验,小组内讨论是哪一些物质能使石蕊变红,然后再做加热实验进行验证。结果问题自然明朗,比教师直接讲述效果要理想一些。

2.小组合作完成综合实验

粗盐提纯和溶液配制是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教师讲好后再由学生完成这一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耗时也较多,往往实验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放手让学生在空余时间共同协商处理方法:包括实验所用药品、仪器、步骤、计算方法以及组内成员的分工。然后汇总到教师,教师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组方案进行公示,请班级成员加以修正与补充。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每一个人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找出自身思维的不足。通过动脑、动手,可让学生充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演示实验中,天平在化学变化前后可能不会平衡,这样可能造成实验后得不到正确结论。白磷燃烧后如果瓶内白烟较多就立即称量,指针会偏向砝码一边。硫酸铜与氢氧化钠两种溶液混合时,如果氢氧化钠溶液的量较多,相互混合后若不及时称量,指针会偏向药品一边。学生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可能会发现上述现象。如果教师刻意把现象引申到平衡或说明大致平衡将会使学生留下疑点。学生发现了,教师应该肯定。然后教师重新组织实验,天平却重新平衡。这时学生一定能得到关于质量守恒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天平不平衡的动机。教师可以就“天平不平”这一专题组织一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准备,甚至可上网查询或咨询物理教师。然后小组发表意见,小组间相互评比。这样学生便能较全面地分析了问题,而且逐步意识到进行化学研究应掌握的一种思想方法:控制变量。

参考文献:

[1]马晓霞.现代教师素质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4).

[2]何彩霞.对化学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测评和思考[J].化学教育,200l(5).

篇7

关键词: 职教化学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何高效地发展其认知水平?这一直是国内外教学关注的焦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发展离不开“同化”和“顺应”的基本过程,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有更加深刻的阐述,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可见,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发展潜能,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关键在于帮助受教者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其核心精神至少包括了四个维度的要点:体验、自主、合作、践行。

站在化学教学的视角上,职教生的初中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较薄弱,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学信息,探究求知的学习意识欠缺。面对化工专业课程,学生的兴趣需要激发,加之知识难度陡增、工程学应用性强,学习自信心急待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不畏困难的科学态度,从无机、有机化学的基础课开始,转变学习方式,注重自主探究、开展合作学习,为职业技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完善的教学策略能帮助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生成中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打开职业的大门。本文拟对教学策略的细微之处谈谈做法。

1.感悟反思,提升科学信念的高度。

狄尔泰认为:“只有通过体验我们才可能把握实在,从而解决精神科学如何获得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有效知识的问题。”受教者的体验已成当代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学生需要在课堂中直观地感受现象、深刻地理解规律,最终对事物确立稳定的态度。感悟和反思是体验式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学生建立了直观的感性认识才能内化形成独特的情义认知,适时进行反思内省才能促成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例如,在讲解电解质溶液一节时,可以从生活中的矿物质运动饮料入手,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完成溶液导电实验。当通电后灯泡亮起时,学生自然对电解质水溶液能导电有了视觉的感受。这时,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电解质溶液?其导电性强弱如何?有学生拿食盐、烧碱、白醋等来尝试,观察到实验灯泡的亮度不一,深刻理解了强弱电解质的定义。最后,反思实验中的成败之处,会发现交流电解质强弱与分子结构的相关性。本课使用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了发现问题的好奇心、敢为人先的自信心和直面挫折的上进心,把科学的态度养成融入学习之中。

2.自主探究,增加基础知识的厚度。

施瓦布指出:“教师应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应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当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时,会调动知识储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新理论纳入已有的认知图式。这样他们获得的就不是机械重复的短时记忆,而是熟练掌握的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反观教师,亦能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松绑,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思维碰撞中夯实知识体系。

例如,在“金属的腐蚀和防腐”一节中,教师提供资料展现金属腐蚀的危害性,让学生自选金属类别和周围介质,探究电化学腐蚀和金属腐蚀反应。根据学力平衡、能力互补原则,教师可划分活动小组,实验分析金属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物,并绘制反应方程式。结合金属防腐的生活经验,学生分组选取不同方向研究,从金属的结构、防护层、电化学处理、介质处置等方面展开研究。这样,课堂容量大,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更高。

3.互动生成,拓展专业技能的深度。

在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生成教学像一个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预设生成则像一列按照精准的时刻表行驶的火车”。可见,生成教学能培养一种开放容纳的学习态度,给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拓展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课堂上,气氛热烈、学法灵活,学生有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能深度发展操作技能,提升专业素养。

例如在讲解晶体的基本类型时,教师可以突破从类型概述到实例分析的教授线索,让学生讨论列举常见晶体,逐一探讨其熔沸点、晶格微粒、空间构型,分组绘制晶格结构示意图,从微粒种类、范德瓦尔斯力、硬度和密度等方面列表比较各晶体所属类型。最后,全班汇总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由教师讲解化学式量和反应方式。根据教材顺序,到金属一章中,教师再以铝、铜、铅等物质为例介绍金属键和金属晶体,巩固学生的晶体知识。

4.校企合作,开阔职业取向的广度。

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加突出实践特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职教发展新导向。基于此,教师可在化学课程中突出企业指向性,把工程知识融入课堂,邀请企业参与课程方案的制订和评价,联系单位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使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直接接轨。

例如,在制订金属及化合物的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当地企业的生产情况制定参观实训预案,实地考查钢、铁、合金等常见金属的冶炼设备和工艺,模拟工用硬水的软化操作流程等。邀请企业负责人参详学生的学情认定和考核标准,重点讲授并考查生产实践性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学工共促。

当然,职业导向的教学中,学情反馈是必需的,教师可采用调查问卷、抽查提问、课堂训练、专题考试的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企业的岗位需求,适时补充热点问题,在探究和合作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完善课堂、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从生活和学科的视角看待糖类,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旧知和新知产生碰撞并促进知识体系重组;教学设计中多处用化学视角理解生活中的糖;强调学科观念建构,特别彰显变化观和能量观;渗透科学阅读的学习策略,将科学新闻、社会报道、化学史、科学数据等文本,作为教科书之外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

化学性质;科学阅读;能量;生活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基本营养物质》是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学与生活实际的重要连接点,我们选取了糖类这种人类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此时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也了解了乙醇、乙酸这两种生活密切关联的烃的衍生物,继续学习糖类等基本营养物质,可促使必修阶段有机物的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也为以后学习选修做准备。

学生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及化学阶段就已经接触了糖类,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认识,但也存在着一些错误前概念。良好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而课堂之内的正式学习更有必要修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由于糖类的结构和性质错综复杂,必修阶段教学不宜在结构上盲目拔高,课标建议要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所以我们着重将糖类的性质和用途紧密联系,结合化学史、新闻、生活经验、明星食谱等文本素材,引导学生联系基础知识开展科学阅读,尝试以各种糖类性质的应用串联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学习意义,凸显对事实证据的阅读分析以及随之带来的逻辑推理,这是尝试的一种创新。科学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先存知识的唤起,知识概念的完善和分享式阅读三个阶段,而不只限于情境的简单呈现。

但如果一味停留于联系生活科普化,不免失去了化学味道。所以从体现化学性质的多元变化以及体现应用意义的能量释放,两个角度帮助学生强化学科观念,是本设计反复强化的线索和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必修二糖的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们的设计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所以并没有割裂两课时;适当拓展内容,也意在丰富中学生在必修阶段学习有机化学的实用性,强调学科观念和学科逻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糖类的常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及主要性质。

(2)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基本鉴别方法,能简单辨别葡萄糖和果糖。

(3)了解糖类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糖类摄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结合化学史,生活经验,实验探究等基本方法,讨论交流,了解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主要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辨识科学信息真伪,追求科学逻辑思维。

三、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回顾旧知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你们吃糖了吗?请谈谈在初中阶段你对糖化学的了解。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糖的已有认识,活跃学生思维。

(二)基于糖类化学式的分类和归纳

【教师】请同学根据所查资料,将糖类分类汇总。

【板书】

[分类\&元素组成\&代表物质\&化学式\&来源\&______糖\&\&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__糖\&\&蔗糖______、\&\&______、\&______糖\&\&淀粉______、\&\&______、\&]

【过渡】根据表格填写情况,老师进行补充说明。

【教师小结】如何根据化学式初步判断单糖、双糖和多糖?

【过渡】这些糖类的化学式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可循,我们能不能归纳出一个通式来代表所有糖类?

【学生】发现规律,总结

【教师】是不是糖类都符合Cn(H2O)m这个公式?是不是符合这个公式的就是糖?

【学生】讨论、回答。

【补充】符合这个公式的不一定是糖,前面所学乙酸的化学式C2H4O2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

鼠李糖的化学式C6H12O5:它是糖但是它的化学式不符合糖类的通式。

【教师小结】通式的应用是有限度的,因此糖类大部分通式是Cn(H2O)m,但不是全部。

【设计意图】作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糖的已有认识,并更正部分错误前概念。

(三)从结构上辨别葡萄糖和果糖

【板书】绘制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

【教师】葡萄糖和果糖,它们都是单糖。它们的化学式都是C6H12O6,但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请同学们观察并发现结构式上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它们的官能团不同,结构不同。葡萄糖含有醛基,果糖含有酮基。两种物质拥有相同的化学式但是却拥有不同的结构,我们称之为同分异构体。

【教师】糖类中除了葡萄糖和果糖,还有哪些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做出猜想。

【教师小结】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淀粉和纤维素不是,因为它们化学式不能确保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两者的结构式,发现官能团差异,由此发现结构不同。它们是什么关系?这是学生脑海中的疑问,老师从而强化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必修阶段学生对醛基和酮基并不熟悉,但是简单提及、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是有必要的,不只是为选修做铺垫。更是为了建构学科观念必经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有机化学的复杂性是结构决定的。

(四)应用广泛的葡萄糖特征反应

(1)血糖检测――斐林试剂

【教师】有同学知道医院里血糖检测的原理吗?根据血糖试纸的变红程度,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

【学生】回忆生物知识。

【演示】呈现照片或实验演示:实验过程中蓝色Cu(OH)2变成了砖红色沉淀。

【教师小结】葡萄糖的醛基决定特征反应,Cu2+变成了Cu+被还原。因此葡萄糖是一种还原糖。斐林试剂检验葡萄糖,作为葡萄糖的特征反应之一可以用来血糖检测。

(2)镀银的原理――银镜反应

【科学阅读】阅读科学史:13世纪后半期,威尼斯人制得了玻璃镜子,后来变为水银镜子,但因为水银有毒。直到一百多年前,人们才想出一个法子用金属银来代替水银镜子。在硝酸银的氨水溶液里加进去葡萄糖水,葡萄糖水把看不见的银离子变成银微粒,沉积在玻璃上做成银镜子。

【教师】根据该原理实验室里如何制银?

【演示】在银氨溶液中加入葡萄糖溶液,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再次强调葡萄糖的还原性。并拓展以前家里用的水瓶胆,利用银镜反应的原理。

【设计意图】了解必修里的葡萄糖,一是对醛基的初步认识但不必深究,二是对有机化学中氧化还原的深入了解,不用太纠结于葡萄糖的氧化产物,却可以通过反应对象无机物的化合价改变来体会葡萄糖的还原性,这是学生建构变化观的重要过程:从初中分别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到必修一中整体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再到有机化学学习中重新“割裂”氧化和还原――这种回归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深层理解的必经阶段。

(五)由提供能量提到糖类的水解反应

【过渡】糖类对人类的最大意义是提供能量

【科学阅读】提供数据资料:“游泳界传奇人物、22枚奥运金牌得主菲尔普斯的一日食谱与众不同。早餐:3个煎蛋三明治、2杯黑咖啡、5个鸡蛋饼、3片法式吐司面包、3块巧克力小煎饼和1碗玉米粥。午餐:约455克的意大利通心粉、2个火腿奶酪三明治和特制的能量饮料。晚餐:约455克的意大利通心粉、1大块比萨饼和特制能量饮料。”

【提问】为什么菲尔普斯没有像很多其他运动员一样大鱼大肉补充高蛋白营养食品?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愿意结合自身经验谈下么?

【学生活动】发言

【补充】菲尔普斯的食谱中有很多碳水化合物,比如面包、小煎饼、通心粉等。这样的饮食结构特别适合菲尔普斯这样的运动员。人在运动时所需的能量来源有三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其中,通过食物摄入的糖变成血糖,而血糖供给能量的速度是最快的。也就是说,喜欢运动的人一旦有需要,其体内的糖将在第一时间变成能量“冲上去”。所以,人们如果经常从事短跑、游泳等需要短时间内爆发很大力量的运动,就应该多吃些碳水化合物,好保证能量的及时供应。

(1)如何最快获得能量――直接摄取葡萄糖

【科学阅读】提供新闻素材作为情境:2016年合肥某医院一医生在手术室内连续工作24小时,手术结束后疲惫不堪直接坐在地上喝葡萄糖液。

【教师】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糖类水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恢复精力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接受葡萄糖。

【板书】葡萄糖在人体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科学阅读】提供新闻素材作为情境:各类葡萄糖燃料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

【提问】如何设计葡萄糖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设计意图】具体事实的学习,是化学能量观形成的发展和基础,没有一定的事实积累,很难形成一定的化学能量观。(1)当实验无法表征葡萄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时,科学阅读的文本就成为一种间接素材。从最初的葡萄糖人体摄入,到葡萄糖燃料电池的前沿进展,给予科学视野的同时,更加引领学生对能量的转换途径有了更深认识。

(2)蜂蜜的水解切入到蔗糖的水解

【阅读材料】甜言蜜语,蜂蜜是甜滋滋的。蜂蜜可以减肥美容补充能量,恢复疲劳,蜜蜂从花中采得花粉,花粉中含有蔗糖,在体内多种转化的作用下,把花蜜中的多糖转变成人体可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果糖。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填写下列表格,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蜂蜜\&反应物\&催化剂\&生成物\&应用\&\&\&\&\&]

【实验探究】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min后取少量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调溶液pH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煮沸3~5min,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代表书写蔗糖水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拓展提问】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使用蜂蜜来做这个实验?

【设计意图】没有单独通过实验室中蔗糖的水解来说明双糖的转化,而是另辟蹊径,结合蜂蜜的制成来讲述蔗糖的水解――蜂蜜主要成分是蔗糖,不能发生和葡萄糖类似的反应,但是它水解后的产物有葡萄糖,可以根据葡萄糖的特征反应来判断,所以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双糖的水解反应方程式。

(3)多糖的水解供能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罗列其他糖类的水解。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补充】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板书:多糖水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小结】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纤维素只有在食草动物胃中水解。淀粉可以水解为葡萄糖,为人们提供能量。纤维素帮助人们消化,有些营养学家称之为膳食纤维。

【科学阅读】回顾之前的菲尔普斯的食谱中进行分析:两次出现了“通心粉”。菲尔普斯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拓展解析】这和通心粉在胃里被消化吸收的速度较慢有关系。对于喜欢运动的人来说,不应该让主食在胃里消化得过快,否则容易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而快速升高的血糖水平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又会迅速下降。于是,人又一下子没了力气。反观消化速度慢的食品,它们能够像“缓释胶囊”一样让血糖水平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人的运动状态就会相应稳定,因此特别适合喜欢运动的人来吃。除了通心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粗粮、豆类、薯类都是消化速度慢的主食,纤维素含量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淀粉的水解速率。它们比精米、白面更能让人在较长时间里维持不错的体能。

【教师】“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吃饭时要强调细嚼慢咽,为什么仓促嚼的米饭味道和细嚼慢咽的米饭味道不一样?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做出猜想。

【实验探究】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学生活动】边做实验,边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请根据实验现象,做出相应的猜想。

[现象A\&现象B\&猜想\&变蓝\&未出现砖红色沉淀\&\&变蓝\&部分出现砖红色沉淀\&\&未变蓝\&都是砖红色沉淀\&\&]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早已了解淀粉的水解反应,因此另辟蹊径,探究淀粉水解程度。影响淀粉水解程度的因素有:时间,温度和试剂的量等。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可以科学地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设计意图】围绕提供能量的主线来说明糖类的水解反应,最终还是为了给人体提供能量。化学能量观是一个不断深化、有机联系的结构化内容,因此学生的化学能量观建构应该注重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性。(2)对于多糖的水解探究,终究还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化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教学,需要重视方法教育。

(4)代糖不是糖――不提供能量

【教师】代糖结构和糖类相似,但是代糖不是糖。代糖不提供能量,只提供甜味,糖类既提供能量又提供甜味。

【补充】对于一些嗜甜却又必须要控制糖分的人时,除了控制糖类的摄取外,用代糖代替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但代糖不可以吃多,会消化不良。

【设计意图】选修才仔细通过结构来说明代糖不是糖,必修方面就一带而过。糖类在人们的认知中代表着 “甜”和“供能”。为了解决人们追求甜味,但也要抑制摄取糖类过度的问题,人们发明了代糖。但是人们解决了“甜”,也成功使血糖浓度保持稳定,但代糖无法解决“能量”问题,这是一种对比,更是一种观念强化。科学观念形成于学习、实践活动之中,又左右着人们的学习和实践活动(3),所以代糖的补充教学意义更在生活实践之中。

(六)课堂总结

用流程图表示糖类各个知识点。总结糖类是什么,糖怎么转化,糖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合理摄取糖类保障人体健康。

[参 考 文 献]

[1]姚远远,陈凯.初中化学教科书中能量观的建构[J].化学教育,2013,(5):7-22.

[2]梁永平.论化学学习中的能量观建构[J].化学教育,2008,29(8):7-12.

[3]何彩霞.对“科学主题”、“科学观念”的认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15(3):51-5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