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09:56: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Web服务;Web服务发现;Web服务组合
1.引言
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是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这项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有些问题才刚刚提出,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深入,计算的手段还很落后,更多的问题还有待归纳总结。
动态电子商务是“着重于B2B的综合性和基础设施组成的下一代电子商务,通过调用Internet标准和通用基础设施,为内部与外部企业创造最佳效益”的电子化解决方案,它为企业提供了内部的商务流程动态重组,以及与外部客户信息系统间的动态延伸和连接功能[1]。作为实现动态电子商务的主要支撑技术,Web服务是在分布式计算、网格和XML等技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采用HTTP、SOAP等Internet标准协议与分布式Web组件,进行交互的自包含、自适应和自描述的软件组件。但是web服务的支撑技术UDDI和WSDL在解决服务的发现和组合问题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在注册中心UDDI的原始服务描述只能提供有限的关于其服务能力和动态行为的静态信息;其次,有关Web服务的描述对于原始服务的动态行为信息是不透明的,这样限制了在服务平台对其进行预推理;再次,由于WSDL是一种状态无关的协议,因此需要对执行的每个原子服务进行状态管理。
近年,学术及工业界对基于web服务的业务过程自动化展开了研究。BPEL4WS就是一种基于XML的工作流定义语言,它使企业能够描述基于Web服务的业务过程,同时作为补充,还出现了WS-coordination和WS-transaction等规范,共同构成了业务过程自动化框架。然而,BPEL4WS仅限于流程模型的规范化定义及Web服务的协同调用问题,没有直接解决Web服务的发现和组合问题。此外,它还假设包含在业务过程中的任务是独立执行的,创建BPEL4WS文档的企业管理人员掌握了有关的Web服务信息,同时BPEL4WS在定义企业需求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一点对实现分布式的业务过程管理至关重要。
所以,为了构建成功的电子商务系统,还需要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在构建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业务过程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首先,必须搜索(发现)包含期望功能及操作需求的Web服务以实现给定目标任务;其次,在发现相关Web服务后,需要一定的机制来简化结构和语义的不同问题。在实现这两个任务的时候,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用于构造完整系统的候选Web服务数量巨大;Web服务的自治性使用户不能在设计时确定其操作特性,这对整个系统的质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不同的Web服务采用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类层次定义接口参数,因此Web服务之间存在着结构和语义的异构性,需要解决不同Web服务或内部业务活动之间的语义集成,及输入、输出的互操作性。
下面主要从服务发现和组合两个研究方面进行分析评论,这也是系统构建过程中最关键的难点与热点问题。
2.服务的发现问题
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UDDI的一个主要缺陷在于其服务发现系统,没有附加任何语义信息的单纯关键词搜索会产生多个不需要的结果,而且在该框架内不能实现近似性。因此缺乏语义信息常常会导致不确定性问题,不能自动获得结果或服务组合方案。语义Web服务模式能够实现基于语义的web服务描述,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的自动发现和组合[3]。METEOR-S[4]是美国Georgia大学的LSDIS实验室主持的关于语义网、工作流和Web服务技术的研究项目,MWSDI(METEOR-S Web Service Discovery Infrastructure)在处理服务实例与用户查询请求的匹配时,使用一种简单的基于服务模板的匹配算法。该算法需要事先定义一系列的服务模板,服务描述文档和用户查询请求都遵循某个特定模板的格式书写,模板中的各项都要进行相应的本体标注。如果用户查询与服务实例使用了相同的服务模板,则进一步对服务模板中的各项作基于本体的匹配推理。MWSDI存在的最大缺点在于,整个P2P网络共享相同的注册本体,维护注册本体的一致性变得十分困难,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2P网络的自组织能力。OWL提供了功能和外延视图来表达Web服务的功能,其发现过程基于表达和匹配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匹配算法[5]。
杨圣文,史美林(2005年)[6]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本体论(process ontol-ogies)的Web服务发现技术,通过描述服务过程的匹配来提高服务匹配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服务的查找和发现过程就是过程模型中的过程本体论与查询中所用到的过程本体论相匹配的过程。Orri?ns,B,et al(2003年)[7]提出以RDF和DAML描述服务,用本体上下文关系进行服务发现。TANG Q.C,CHENG H.K(2005年)[8]用DAML+OIL描述Web服务,并给出相应相似度计算方法,该方法未定义输入输出和服务质量等参数,在服务发现时存在明显缺陷。Klein,M.and A(2001年)[9]使用LARKS语言定义Web服务,并用自定义的权重网络计算Web服务之间的相似度,该算法中自定义的权重网络需要人工干预,面对海量的Web服务,构造权重网络的工作量将会成为Web服务发现的瓶颈。此外,蔡月茹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P2P技术和语义网技术的服务发现机制,将服务的部署与服务的无缝地绑定在一起[10],张荣、申德荣、吴朝晖等人也都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服务的发现问题[11,12]。
基于QoS的服务发现:服务质量(QoS)描述了一个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提供有保证的QoS是Web服务在商业应用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如何动态地选择出最适合用户需求的Web服务正在引起研究领域的关注。文献[5]提出了一种新的服务发现模型,在服务查找过程中考虑了服务的QoS属性。该模型对UDDI进行了扩展,增加了一种新的数据结构,用于描述Web服务的QoS属性。另外,定义了一种QoS证明者角色,用于对服务提供者所宣称的服务质量进行验证。Chen H.G.,Yu T,Lin K.J(2003年)[13]提出了一种Web服务QoS架构(QCWS),在Web服务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增加了QoS。QoS根据收集到的Web服务的QoS信息作为服务发现过程中选择决策的依据。同时,为了确保服务提供者所宣称的服务质量,QoS在服务调用之前需要与提供者进行协商,通过接纳控制机制来避免因为服务器过载而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并防止贪婪的用户消耗过多的系统资源。Maximilien E.M,Singh M.P(2004年)[14]提出了一种Web服务框架(WSAF)和QoS本体来解决服务的动态选择问题。在WSAF中,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使用一种XML策略语言来描述服务质量通告和需求。服务首先从UDDI查询满足功能性需求的服务,然后借助QoS本体和XML质量策略语言进行服务选择。WSAF能够在QoS本体的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提供更加精确的服务匹配。杨圣文,史美林(2005年)[6]提出了一种支持QoS约束的Web服务发现模型(WSDM2Q),定义了一组描述Web服务QoS属性和信誉度的分类tModel,引入了QoS量化的概念,采用了QoS协商和反馈机制,支持携带QoS描述信息的服务以及基于QoS约束的服务发现。
3.服务组合问题
Web服务组合的复杂性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首先,Web上可得的服务数量剧增,用户需要对大型服务注册中心进行搜索;其次,Web可以进行实时创建和更改,因此组合系统要求能够在运行时发现变化并根据最新信息进行决策;此外,Web服务可以由不同的组织开发,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模型描述同一服务,但是并不存在一种中间语言可以用来以相同的方式定义和评估Web服务。所以,采用自动或半自动工具构建组合Web服务非常关键,对此工业界与学术界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
工业界的相关标准有Web服务的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PEL4WS[15],它描述了如何利用基本的Web服务组织成能完成复杂任务的组合服务,从而完成特定的商业目标。
在学术界,围绕着服务发现、服务描述、服务的QoS、服务安全、服务组合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6]。有关服务组合的研究工作主要从工作流和人工智能AI规划两个方面开展的。
基于工作流的服务组合:在很多方面,组合服务与工作流非常相似。组合服务的定义包括一系列原子服务及其间的控制与数据流,类似地,工作流需要指定工作项目的流动。因此当前有关柔性工作流、自动过程变更、跨企业集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自动Web服务组合提供方法支持。此外,动态工作流方法提供了根据具体资源或服务绑定抽象节点的方式。
eFlow是由HP公司提出的有关组合服务规范、制定和管理平台,它采用了静态工作流产生方法。组合服务采用图形化的方式进行描述,表示过程中服务执行顺序,并没有涉及复杂的服务接口信息的处理问题[17]。CrossFlow[18]与WISE[19]项目主要是提供组织间工作流管理平台,需要解决电子商务中业务过程的互连问题,它们考虑了B2B中的关键需求,如可靠性与外部可管理性等,但是没有考虑动态环境中多属性提供的选择问题。Liangzhao Zeng(2001)[20]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跨企业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它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集成业务过程。集成Agent根据用户的需求与服务发现Agent进行沟通,定位合适的服务agent并就服务执行问题与之协商。Liangzhao Zeng(2002)[21]提出了一种了基于业务规则推理引擎的能够实现运行中工作流进行动态组合和修改的动态工作流系统。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主要集中考虑动态过程的执行和管理问题。PPM(Polymorphic Process Model)采用了动态(由基于服务的过程环境支持)、静态(由基于参考过程的环境支持)相结合的服务组合方式[22]。
基于AI的服务组合:DAML-S(亦称OWL-S)是唯一一个直接声明与AI规划方法直接管理的服务语言。由服务执行产生的状态变更通过DAML-S中ServiceProfile的前提和效果属性进行指定。
情景演算:Mcllraith等人对Golog语言进行了扩展和改进以处理服务的自动构造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提供一种高层次的通用过程程序和客户化约束来完成[23]。
PDDL(Planning Domain Definition Language)[24]:为了表示基于PDDL的服务组合方法,McDermott引入了一种新的知识类型(操作价值)。DAML-S的研究主要启发来自PDDL,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基于规则的规划:Medjahed提出了一种根据高层声明性描述产生组合服务的技术[25]。该方法利用组合性规则确定两个服务的可组合性,包括四个阶段,即规范化阶段、匹配阶段、选择阶段和产生阶段。SWORD[26]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的Web服务组合的系统,能够重用已有的服务,实现新的组合服务。SWORD中的规则引擎可以产生服务组合顺序的计划,通过规则的触发,进行相关服务的调度,实现复杂的Web服务组合。
其它AI规划方法:SHOP2是用于服务自动组合的HTN规划器[27],它采用DAML-S规范描述服务,他们认为HTN中的任务分解概念与DAML-S过程本体中的过程分解非常相似,并且认为HTN规划器比Golog等其它规划语言更加有效。
还有学者采用理论验证研究者技术实现服务组合,其方法是基于自动演绎和程序综合,采用了一阶语言描述最初可获得的用户需求。
此外,不少学者从其它角度研究了服务的组合问题。Boualem等设计了SELF-SERV[28],通过利用P2P计算架构,提出了服务组合中的服务的协调机制、包装机制和路由机制进行服务的注册、和消息的交互。ActiveXML[29]是另一个在Web服务集成方面做得很出色的工作,由法国Inria的Abiteboul等提出,通过利用XQuery[30]实现Web服务调用和XML文档的结合,实现了P2P环境下数据和Web服务的集成,ActiveXML关注的是在文档中嵌入XQuery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查询,从而保证负载平衡等问题。Orri?ns等分析了业务过程模型的基本元素,提出了一种业务规则驱动的Web服务组合方法[7]。Zeng等人依据服务执行费用、执行时间、可靠性、声誉、及服务可获得性等规则,对服务运行时质量进行优化,讨论了多个独立Web服务的组合选择问题[31]。Tang和Cheng从服务中间提供商的角度研究了Web服务的定位及最优定价问题[8]。然而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现有网络的资源有限、生命力脆弱、QOS等级较差的特性,忽略了web服务最基本的瓶颈问题。王晓玲等(2005年)[16]描述了服务间的接口信息处理问题,并且把服务组合中的接口信息处理问题转换为XML数据的处理问题,然后引入基于文法的处理方法来解决接口数据之间的处理问题。SALIMA BENBERNOU,MOHAND-SAID HACID(2005年)[32],采用规范化术语和约束从句描述服务,提出了基于知识的Web服务发现方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构成动态电子商务的服务组件的发现及组合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实质性成果,但是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来说,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但大多数工作都不能处理服务的语义不一致性问题,不能动态实现有效构建动态电子商务系统的目标。在构成动态系统的服务选择、匹配及组合方面,现有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服务的语法、语义及操作特性等不同方面,需要很多的人工干预,不能实现系统的动态组合,同时导致了系统构建中组合服务评价指标的不当选择,使得构建的系统在可操作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因此,为了有效指导动态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还存在一些关键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2)目前有关组件服务的发现以及组合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方面,从构造完整电子商务系统的角度来看,缺少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和工具支持,不能有效指导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构建过程。
(3)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的发现、满足特定需求的服务组合以构成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业务过程方面,而没有考虑组合服务在服务平台执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在不同的领域或执行状态下服务组合阶段和服务执行阶段的内在联系,而这一点对于部署可靠、满足期望性能的动态、分布式业务过程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饶元,冯博琴.面向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集成框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11):1454-1458.
[2]Hongbing Wang,Web services: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s,Web Semantics:Science,Services and Agen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1(2004):309-320.
[3]S.McIlraith,T.C.Son,and H.Zeng,“Semantic web services,”IEEE Intelligent Systems.Special Issue on Semantic Web,vol.16,no.2,pp.46-53,2001.
[4]S.Oundhakar,K.Verma.K.Sivashanugam,A.Sheth and J.Miller,Discovery of Web Services in a Multi-Ontology and Federated Registry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Services Research,1(3),2005.
[5]B.Benatallah,M.-S.Hacid,C.Rey,and F.Toumani,“Towards semantic reasoning for web services discovery,”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3).
[6]杨圣文,史美林.一种支持QoS约束的Web服务发现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5,28(4):589-594.
[7]Orri?ns,B.,et al,A Framework for Business Rule Driven Web Service Composition[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3,2814:52-64.
[8]TANG Q.C.,CHENG H.K.,Optimal location and pricing of Web services intermediar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5,40(1):129-141.
[9]Klein,M.and A.Bernstein.Searching for Services on the Semantic Web using Process Ontologies.in The First Semantic Web Working Symposium(SWWS-1).2001.Stanford,CA USA.
[10]陈德伟,许斌,蔡月茹,李涓子.服务部署与绑定的基于P2P网络的Web服务发现机制[J].计算机学报,2005,28(4):615-626.
[11]张蓉,申德荣,于戈等.基于本体的Web服务查找和合成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9(10):921-925.
[12]吴健,吴朝晖等.基于本体论和词汇语义相似度的Web服务发现[J].计算机学报,2005,28(4):595-602.
[13]Chen H.G,Yu T.,Lin K.J,QCWS:An implementation of QoS-capable multimedia Web services,Proceedings of t he 5t 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media Software Engineering,Taichung,Taiwan,2003:38-45.
[14]Maximilien E.M.,Singh M.P.A framework and ontology for dynamic Web services selection.Internet Computing,2004,8(5):84-93.
[15]Curbera F,et al,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IBM/BEA/Microsoft Specifications,2002.
[16]王晓玲,郭志懋,周傲英.Web服务组合的基于文法的消息处理[J].计算机学报,2005,28(4):478-485.
[17]Casati F.,Ilnicki S.,Jin L.,Krishnamoort hy V.,Shan M.,Adaptive and dynamic service composition in eflow.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0,Vol.1789:13-31.
[18]P.Grefen,K.Aberer,H.Ludwig,andY.Hoffner,“CrossFlow:
Cross-organizationalworkflowmanagement for service outsourcing in dynamic virtual enterprises,” Special Issue on Infrastructure for Advanced E-Services,Bulletin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n Data Engineering,vol.24,no.1,2001.
[19]A.Lazcano,G.Alonso,H.Schuldt,and C.Schuler,“The WISE approach to electronic commerce,”Journal of Computer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15,no.5,2000.
[20]Liangzhao Zeng,Boualem Benatallah,and Anne H.H.Ngu,On Demand Businessto-Business Integration”,CooPIS01,Trento,2001.
[21]Liangzhao Zeng,David Flaxer,Henry Chang,Jun-Jang Jeng,”PLMflow-Dynamic Business Process Composition and Execution by Rule Inference”,TES2002,Hong Kong,2002.
[22]H.Schuster,D.Georgakopoulos,A.Cichocki,and D.Baker.Modeling and composing service-based and reference process-based multi-enterprise processes.In Proceeding of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CAiSE),Stockholm,Sweden,June 2000.Springer Verlag.
[23]S.McIlraith and T.C.Son.Adapting Golog for composition of Semantic Web services.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KR2002),Toulouse,France,April 2002.
[24]D.McDermott.Estimated-regression planning for interactions with Web services,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Planning and Scheduling,Toulouse,France,2002.AAAI Press.
[25]B.Medjahed,A.Bouguettaya,and posing Web services on the Semantic Web.The VLDB Journal,12(4),November 2003.
[26]Ponnekanti S.R.,Fox A.SWORD:A developer toolkit for web service composition.,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WWW2002).
[27]Z.Manna and R.J.Waldinger.A deductive approach to program synthesis.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2(1):90-121,1980.
[28]Benetallah B.,Dumas M.et al.,Declarative composition and Peer2to2Peer provisioning of dynamic services,Proceedings of t he ICDE,San Jose,CA,2002:297-308.
[29]Abiteboul S.,Benjelloun O.et al.Active XML:Peer-to-Peer data and Web services integration,Proceedings of t he VLDB,Hong Kong,2002,1087-1090,
[30]Boag S.,Chamberlin D,Fernandez M.et al.,Xquery 1.0:An XML query language,W3C Working Draft,2002.Http:///TR/xquery.
[31]ZENG L.,BENATALLAH B.,et al,QoS-aware Middleware for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2004,30(5):311-327.
[32]SALIMA BENBERNOU,MOHAND-SAID HACID,Resolution and Constraint Propagation for Semantic Web Services Discovery,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Databases,2005,18,pp:65-81.
项目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构建中的服务发现及组合问题研究(编号:桂科青0991097)。
作者简介:
>>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的国内文献综述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跨境电子商务构建新“物流”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状况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之物流机遇 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跨境物流如何提升 我国粮食物流问题与对策的国内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下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物流研究现状综述 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剖析 跨境电子商务催生物流新机遇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及其演进方向 义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京东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探究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服务的提升 浅析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零售物流问题探讨 东莞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骆宗伟. 跨境金融物流服务创新及保税物流园区个案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6):168-174.
[3]乔华. “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9):65-66.
[4]封云.加快天津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15,(04):7-10.
[5]杨云鹏. 自贸区空港物流综合信息云平台建设问题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8):47-48.
[6]丁俊发. 上海自贸区一周年给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储运,2014,(11):38.
[7]王林. 国际物流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两个市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流通经济,2014,(05):50-55.
作者简介: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综述
0.前言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电子商务所面对的群体是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主要取决于其消费心理,故,针对消费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综述也必不可少。本文将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消费心理的研究文献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综述。
1.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特征、变化趋势及制约因素
研究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的文献较多。应南凯在《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一文中专门对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原莉的《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兰亦青的《电子商务的消费心理分析》、李忠艳的《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裴玉玲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朱安平、Zhu Anping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及其对策》和齐新的《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分析了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和特征以及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
在《从消费心理透视电子商务》中,陈文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子商务的心理不足。刘源在《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及其对策》中探讨了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和购买行为以及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陈智勇在《B2C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研究》中分析了消费者对B2C电子商务的心理障碍,并提出了B2C电子商务公司应对消费者心理变化的对策。刘洋、徐小龙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蒋薇薇的《浅谈电子商务下的消费心理》中,作者均分析了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
牟永泉的《对电子商务营销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赵永欢的《探究电子商务消费心理》和 吴吉义的《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过程分析》也探讨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消费心理,吴吉义又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左臣真、罗贤春在《应对电子商务B2C模式中消费心理的策略分析》中分析了电子商务B2C模式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指出消费者眼见为实的购物特点和讨价还价的心里约束,随后对提升电子商务B2C模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2.基于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
针对电子商务消费心理而提出营销策略的相关文献主要有:蔡利的《基于顾客网络消费心理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王岩等的《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陈枭的《现代大学生电子商务中购买消费心理探究》、朱雯的《基于网络消费心理分析的网络灯具营销策略》、廖晓丽的《从消费心理看电子商务和企业营销》、黄国安的《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杨云峰的《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王岩等首先阐述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特点,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分析,提出了现代企业在电子商务中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的策略。陈枭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并提出了满足大学生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廖晓丽分析了当代消费者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阐述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现代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应采取的策略。黄国安在分析网络消费心理的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杨云峰则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心理特征、行为特征、风险感知等;其次从营销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对网络营销的影响,以及营销者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优劣势,并就营销者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采取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最后,就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来提高个性化推荐的效果提出了解决思路。
3.E时代环境下的灯具、旅游、图书电子商务消费心理
随着e时代的到来,灯具、旅游、图书等产品的电子商务也有了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灯具、旅游、图书消费心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朱雯在《基于网络消费心理分析的网络灯具营销策略》一文中,分析了网络营销中的几种典型消费心理并提出了基于网络消费者心理的营销对策。
关于电子商务旅游消费心理,梅偌霖在《旅游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一文中,在考察旅游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分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各方面有利不利条件,探索了如何加快我国旅游电子商务进程。同时分析了电子商务下旅游消费心理的变化及影响。
针对电子商务图书消费心理,《浅议电子商务时代图书消费心理》中作者刘月梅阐述了电子商务时代图书消费者心理现状,列举了电子商务时代图书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图书电子商务企业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国安.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市场研究,2010(8).
[2]廖晓丽.从消费心理看电子商务和企业营销. 天府新论,2007(z2).
[3]陈文阁.从消费心理透视电子商务.科技咨询导报,2007(1).
[4]兰亦青.电子商务的消费心理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27).
[5]应南凯.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商情,2009(9).
[6]吴吉义.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过程分析.电子商务,2007(8).
[7]千丽霞.电子商务营销中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2).
[8]李忠艳.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商业研究,2004(11).
[9]牟永泉.对电子商务营销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电子商务,2009(8).
[10]蔡利.基于顾客网络消费心理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时代金融(下旬),2011(7).
[11]黄国安.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市场研究,2010(8).
[12]齐新.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大众科技,2006(2).
[13]杨云峰.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京邮电大,2008.
[14]蒋薇薇.浅谈电子商务下的消费心理.东方企业文化,2010(12).
[15]朱安平.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及其对策.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5).
[16]刘源.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及其对策.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8(1).
[17]原莉.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职大学报,2007(2).
[18]赵永欢.探究电子商务消费心理.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3).
[19]陈枭.现代大学生电子商务中购买消费心理探究.管理观察,2010(17).
[20]左臣真,罗贤春.应对电子商务B2C模式中消费心理的策略分析.商场现代化,2011(6).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建模;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69-02
1前言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电子商务从设想到日趋成熟仅有三四十年的历史,而其普遍为人所认知并开始吸引众多消费者,成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普及是分不开的。毫无疑问,IT技术是电子商务的孵化器和助推器。在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中,电子商务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现象级力量。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传统供应链相比有了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其供应链具有更高的可见性,信息传递和更新速度更快,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的技术障碍不复存在,渠道商品的库存存放更集中,消费者对物流效率的要求成为电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商品定价更趋动态多变性,等等。
面对这些变化,国外有些学者已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建模研究中做了多方面的探索,而国内的同类研究却不多,这和我国国内电商在商业实践中的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照。
国外Swaminathan等人(2003)已就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建模问题进行了综述性的研究,他们从产品采购和供应商选择、供应链可见性和信息分享、产品分销和定价、定制化和延迟制造、决策技术等六个方面将2003年以前国际上有关的研究文献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论述。
显然,这个综述性研究成果的提出时间较早,当时有价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研究成果并不多,其中不少文献除了和上述六大方面有关外,与电子商务关联度并不高。因此随着电商的商业实践创新不断涌现,其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其中的部分内容已显得陈旧过时。
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文献所提出的方向性框架和其中个别研究成果仍具有一定价值。结合该文献提出的研究框架,就我国国内电商在商业实践活动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本文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建模方面,提出以下三个具有价值和潜力的研究方向。
2供应链渠道选择问题
除非是一开始就将电子商务作为其唯一经营模式的商业企业,其余涉足电子商务领域的企业都会面对一个渠道选择的问题,即一方面经营管理着各个门店、商场、卖场等实体店铺的商品销售,另一方面又在网上开设虚拟店铺,培育同类产品的网购消费市场。我们通常把前者称之为纯电商,后者可称之为非纯电商,也即电商领域中的传统零售商。在我国,知名电商企业中以纯电商居多,如天猫、京东商城、1号店、当当网、中国亚马逊等,而非纯电商较少,以原先经营电器销售的两家零售商组建的国美在线和苏宁易购为代表。
其实,在传统零售商涉足电子商务之前就有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即是否应当由原来的单一渠道销售经营改变为双渠道销售经营?进一步讲就是传统零售商增设一条网上销售渠道后的收益优化和渠道协调问题。而一旦形成双渠道销售局面,零售商的双渠道间同类产品商品定价和库存决策问题就成为供应链建模的研究重点。
国外研究者Chiang等人(2003)和Dumrongsiri等人(2008)分别就供应链双渠道问题展开了建模研究,是此类问题的代表性文献。从中可以看出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都将商品的网上销售视之为直销模式(direct channel),即一种在电子商务兴起之前,人们通过纸质媒体或电视上的广告和产品介绍,直接向厂家或中间商订购产品的零售方式。但事实上,传统直销模式和新兴电子商务之间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如支付方式、交易流程、物流效率等等,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网络信息的公开性,即时性与互动性,传统纸媒和电视直销的广告宣传是单向传递,其可信性和说服力有限,而网上产品的销售状况和购买者评价信息的即时更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透明真实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信息,对网购者的消费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此外,众多电商间的激烈竞争,使得物流效率成为电商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显然,这些在直销模式中被忽视的问题应当成为供应链建模中值得研究的方向。
在如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剧烈竞争的背景下,结合国内电商市场的现状,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就是,拥有双渠道的传统零售商和单一渠道的纯电商之间相比,谁的供应链绩效更高?谁的竞争优势更大?这也应当是未来供应链建模研究中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3快速反应能力问题
供应链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能力一直都受到商业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其本质就是供应链中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对大量到来的不确定需求的应对能力。其中生产制造领域的柔性制造就是应对策略之一,具体如将产品多样化点尽量延后,以满足不同地区多样需求的延迟制造(postponement)策略。直接面对市场的零售商更是始终承受着需求不确定的压力,有着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的内在要求。
实现快速反应的关键是要对随机需求信息的及时和即时把握,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IT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而电子商务正是信息和网络技术普遍应用下的产物,电商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跟踪了解各类网购商品的需求情况,根据即时反馈的商品销量和消费者评价信息随时调整商品库存订单和更新价格信息,因此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物流系统。
电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虽然只体现在零售端对需求的响应速度,但对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响应能力也无疑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电商可以通过VMI的形式和上游制造商和供应商达成局部合作协议,授权供应商管理库存,就此带动整条供应链的协作反应能力,缩短生产和分销周期,满足变化多样的网购需求。
国外供应链方面知名学者Cachon和Swinney(2009,2011)的两篇最新研究文献都和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有关,在这两篇文献以及其中所提到过往的相关建模研究中,学者们都以按照更新后的随机需求增加一份新订单的方式将快速反应模型化,但尚未看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的相关研究,结合电子商务的需求特点,应当可以挖掘出若干研究课题。
比如,按常理在电子商务这个受到网络IT技术强力支撑,需求信息传递与收集无障碍的供应链系统下,电商应当具备较高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商品库存管理中,可以做到JIT和零库存,整个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应该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实际情形却不是这样,例如我国的服装类垂直电商凡客诚品就被大量的商品库存所困扰,这无疑是个相当令人困惑的问题,值得供应链建模学者从信息共享和快速反应能力的角度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4电商商品定价问题
产品定价在传统供应链研究中并不是主流问题,传统供应链研究历来把库存水平、订货数量、订货策略、再订货点、供应链协调等问题作为关注重点,但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产品定价决策问题却变得十分突出,在我们先前提到的双渠道选择问题中,电商如何对通过传统零售渠道和网上销售渠道售卖的同类产品进行定价,就是其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决策难题。如今的电商已很少将网上展示的产品信息作为其广告推销的一部分,因为网购已逐步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人们会为了节省时间、价格低廉和方便快捷的原因直接在网上订货,形成真正的需求。涉足电子商务而采用双渠道的传统零售商应正视这一变化,制定出正确可行的商品定价策略。
我国国内中以无传统零售经验的纯电商居多,相互之间竞争剧烈,其中价格战是重要的促销和竞争手段,而消费者在网上浏览信息进行价格比较的成本几乎为零,且方便快捷,如何进行商品定价,在增加顾客粘着度的同时还要赢得竞争优势,的确是每个电商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决策。
由于需求信息能够被电商及时和即时掌握,并被快速归集和深入分析,网上商品的价格并不是长时期保持不变,而是一直处于一种随时被调整且不断变化的状态,这一点和传统零售不同,零售商通常只会在节日促销和处理季末库存时改变商品价格,多数情况下产品的价格是长期维持不变的。电商的这种动态定价策略也是供应链建模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且能够很自然地在建模过程中把库存水平的变化和价格的动态更新结合起来一起加以研究。
而最新的商业实践更是显示了电商可以利用对消费者自身信息的充分了解,在产品定价方面比传统零售商做的更细致,也更加灵活。例如,美国的电商staples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和收入情况对同一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不谈其技术细节和如何让消费者接受这种歧视性的价格政策,其定价策略对供应链的绩效水平的影响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再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网购经验中,都会感受到网上所购商品的价格和商品送达时间(即送货提前期)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如果所购商品价格相对其他电商较高,或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商品的送货提前期就会相应较短,顾客可以很快收到货品,终结交易;反之,如果所购产品价格较低,或是采用网上支付货款,商品的送货提前期就会相对较长,顾客收货速度变慢。电商的商品定价和送货提前期之间的这种关系究竟对电商的供应链收益有何影响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既往的研究中,尤其是相关的供应链建模研究文献中,价格通常都作为决策目标,和库存水平或订货数量结合在一起组成双变量决策参数,成为研究的中心,如早期Petruzzi和Dada(1999)所撰写的关于报童模型的综述性经典文献。而近期较典型的且和电子商务相关的文献有Moon等人(2010)所作的电子商务条件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动态定价和库存策略研究。在深入了解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以上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现实中正展开的各种电子商务实践活动,在电商的商品定价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研究潜力。
5结束语
电子商务在商业实践方面仍在不断推陈出新,我国国内的电商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与国外电商之间并不存在多大差距,甚至在有些方面是国外同行所不及的。但国内围绕电子商务供应链的研究仍稍显落后,在供应链建模方面尤显薄弱。其实结合中国电商的商业实践活动,其中有些问题因呈现本土特色而极具研究价值,本文抛砖引玉,从供应链渠道选择、快速反应能力和商品定价决策等三个方面,提出今后电商供应链建模的研究方向和一些初步的研究设想,希望能对国内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的深层次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Swaminathan,J.M.,Tayur,S.R..Models for Supply Chains in E-Business [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387-1406.
[2]Chiang,W.K.,Chhajed,D.,Hess,J.D..Direct marketing,indirect profits: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dual-channel supply-chain design [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20.
[3]Dumrongsiri,A.,Fan M.,Jain A.,Moinzadeh M..A supply chain model with direct and retail channel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7):691-718.
[4]Cachon,G.P.,Swinney,R..Purchasing,pricing,and quick response in the presence of strategic consumers [J].Management Science,2009,55(3):497-511.
[5]Cachon,G.P.,Swinney,R..The Value of Fast Fashion: Quick Response,Enhanced Design,and Strategic Consumer Behavior [J].Management Science,2011,57(3):778-795.
[6]Petruzzi,N.C.,Dada,M..Pricing and the newsvendor problem:A review with extensions [J].Operations Research,1999,47(2):183-194.
[7]Moon,Y.,Yao,T.,Friesz,T.L..Dynamic Pricing and Inventory Policies: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Dual Channel Supply Chain Design [J].Service Science,2010,2(3):196-215.
关键词: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一、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商务模式即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在当今经营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2.95万亿元,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73亿,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1%和33%.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服务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1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检测报告》,淘宝网、京东商城、库巴网等众多知名电子商务网站都因为服务质量问题而被投诉过。另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的统计,顾客经常投诉的问题主要有:产品与描述不符、产品质量差、送货迟缓、退款问题、订单无故被取消等。其中,投诉最多的是送货迟缓问题,占所有投诉问题的25%,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分别是订单无故被取消和退款问题。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8.5%的网络购物用户有过不满意的网络购物经历,28%的网上交易因为服务质量问题而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电子商务服务质量问题已经比较普遍。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未来电子商务的市场竞争也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服务上。如何提高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已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关注焦点。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研究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本文系统总结了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研究的主要成果,同时也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希望为电子商务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帮助。
二、 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研究综述
笔者主要对过去十年国内外发表的,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相关的文献进行调研,笔者发现关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电子商务服务内容的研究;第二类是对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第三类是对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接下来,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对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做综述。
1. 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内容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现阶段对电子商务服务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如我国学者赵学锋等(2007)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对影响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调查,采用Likert5级量表采集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后发现网站设计是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Hans H. Bauer等(2006)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网站设计是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主要内容。Gregory R. Hein和Joy M. Field(2007)将电子商务服务过程属性和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维度相结合,通过实证分析和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维度效度检验,得出网页设计是可操作化的电子商务服务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因子。
(2)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信息质量。我国学者李金林等(2006)根据传统环境下的SERVQUAL模型,识别出信息的可靠性、易用性是影响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的关键因素。赵学锋等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对影响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调查得出评价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5个决定性指标:信任、响应性、信息可靠性、个性化、网站设计。
(3)物流配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配送已成为电子商务遇到的主要障碍。我国学者苏秦,刘野逸,曹鹏(2009)从服务交互的角度探讨B2C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评估,认为人际交互质量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客户服务,另一方面则是物流配送。邱冬阳(2001)认为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保障,新型的物流模式将成为电子商务服务的重要一环。
2. 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研究。在已有的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仍未形成共识。因此,目前关于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属探索性研究。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认为国内外对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
第一种视角是从电子商务网站的角度来考察,主要围绕网站的特征。这种调研,顾客不需要完成整个购物经历就可以完成问卷,因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对网站特征进行了评价,对网站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LaylaHasan和EmadAbuelrub(2011)回顾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电子商务网站质量评价标准,提出了评价网站质量的4个维度:内容质量、设计质量、组织质量和用户友好质量;Hans H. Bauer、Tomas Falk、MaikHammerschmidt(2006)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实证分析,确定了5个主要的质量评价维度:功能性/设计、娱乐性、过程、可靠性和响应性。Gregory R和Joy M(2007)将电子商务服务过程属性和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维度相结合,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维度的驱动因子:网页设计(支付过程)、完成性/可靠性(准时配送)、完成性/可靠性(易于退换)、安全/隐私(隐私经历)、顾客服务(顾客支持)。闫敏、杨文红(2009)则认为提高网上商店服务质量水平的方法主要有:提高系统友好性、信息完整性与易得性、消费者个性化服务水平、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肖琨(2010)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收集样本数据,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到结果表明响应性/补偿性、易用性、效率、安全/隐私性、灵活性、可靠性是电子服务质量的六个决定因素。李君君、孙建军(2009)用因子分析法对电子商务网站质量维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果显示:电子商务网站质量的评价可以从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来进行。卢涛、雷雪(2008)参考SERVQUAL测量模型确认出了六个网络信息服务质量指标――有用性、易用性、有形性、可信性、实现性及回应性。冯亚北,张健等(2008)从交易过程视角和系统功能视角出发对电子商务网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选取我国购物网站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功能完整性是电子商务网站服务质量的关键基础。
第二种视角是从顾客感知的角度来考察,服务质量不仅仅是由卖家所提供的服务决定,还有顾客对服务的感知。Cristobal(2007)对有过网上服务经历的451名顾客进行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实证因子分析,得到顾客服务、网站设计、保证性和订单管理四个评价维度;我国学者申文果等(2006)以网络书店的顾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有形证据、可靠性、敏感性、可信性以及关怀性这5个维度;杨洋(2010)认为,电子服务的质量维度可以从顾客与电子服务系统、顾客与服务商的接触和事务处理的角度分为服务展示、服务传递、服务实现、服务交互等四类;Godwin等(2010)在对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满意度和购买倾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提出假设和构建模型得出影响顾客感知的维度:服务的方便性和网站内容。董大海等(2005)通过对感知风险构面已有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通过网络调研搜集数据,并使用因子分析等统计技术得出了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4个构面:网络零售商核心服务风险、网络购物伴随风险、个人隐私风险和假货风险。
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都比较认同的几个评价指标有:信息的价值性、使用的方便性、使用的安全性、网站的可靠性、回应性。
3. 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1)e-SQ差距模型。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是一个还不成熟的领域,尚未形成属于自己的系统完整的评价模型。现有的一些香港研究主要是基于传统服务质量评价模型SERVQUAL得到的。
服务质量概念模型是由美国营销学家Parasuraman等(1985)在1985年构建起的,该模型主要测量维度有: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沟通性、可信度、安全性、胜任性、礼貌性、了解/熟悉顾客、接近性。在此之后,Parasuarman等又以银行、产品维修与电信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把感知服务质量的决定要素从原先十个维度,缩减为5个维度(可靠性、响应性、移情性、保证性和有形性),并称之为SEVRQUAL模型。此模型是利用差值函数来测量服务质量的,即服务质量=f(感知-期望),并发展出了一种针对服务质量的测量量表,也称为Servqual量表。左文明等(2010)从PZB提出的经典的服务质量模型出发,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构成B2C商务网站服务质量的6个因素:可靠性、移情性、响应性、简易性、保证性和有形性。
Zeithaml(2002)在借鉴传统SERVQUAL概念架构基础上,提出电子化服务质量概念模型,即e-SERVQUAL(简称e-SQ)模型,该模型包含11个维度,分别是:能否成功进入、导航便利性、效率、定制化/个性化、安全性/隐私性、响应性、保证性/信任性、定价知识、网页的美观性、可靠性、灵活性。随后,Zeithaml又提出e-SQ四差距理论,即电子商务服务质量中存在四种差距:差距一是顾客对网站的期望与管理方对顾客期望的感知之间的差异,即信息差距;差距二是管理方对顾客期望的感知与网站的功能之间的差异,即设计差距;差距三是网站的功能与实际的服务传递之间的差异,即沟通差距;差距四是顾客的服务经历与服务方对外宣传之间的差异,即履行差距。差距四代表了消费者预期与感知之间全部的差异,这一差异是公司在其他三个方面(设计、营销和服务传递)缺口的函数。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相似,e-SQ的概念模型中履行差距是信息差距、设计差距和沟通差距的联合效应,它和顾客经历一起直接影响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进而影响顾客是否购买的决定。
我国学者常广庶(2004)在借鉴传统SERVQUAL概念架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也被称为e-SERVQUAL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部分:顾客对e-SQ及其后果的评价;企业应采取的改进网站设计和营销的步骤,认为电子服务质量存在四种差距:差距一是信息差距,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也是市场调查和需求分析的信息不准确,或者由于管理人员受主观因素影响,对顾客期望的理解产生偏差;差距二是设计差距,网站是企业提供电子服务的平台,然而有时即使企业拥有完全而准确的信息(即不存在信息差距),这种信息也往往无法完全体现在网站的设计和功能上;差距三是沟通差距,表现为营销人员对网站的特征、基础设施能力和局限性认识不足;差距四是实现差距,当网站服务水平达不到顾客基于承诺所产生的期望,就会产生实现差距。此外,作者还认为有5个因素决定服务质量,分别为: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可信性和移情性。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含义可能会发生变化,其测量尺度和相对重要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2)E-SELFQUAL模型。David Xin Ding,Paul Jen-Hwa Hu,Olivia R.Liu Sheng(2011)从自服务角度出发,通过文献调研,从中提炼出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所包含的4个基本维度:感知控制、服务便利、顾客服务和服务完成,并经过分析和度量,提出了E-SELFQUAL模型,作者是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借鉴e-SQ模型,同时借鉴信息系统的维度来进行研究的,但是该模型的视角既有别于e-SQ模型的视角,又有别于信息系统的视角,该模型整合了反应电子商务零售商基本作用的重要的质量维度,但是各个维度之间有着清晰的界线,且包含了与信息和系统有关的要素,同样包含了电子商务服务绩效的条款。
(3)卡诺模型。卡诺模型是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狩野纪昭教授于1984年提出的。该模型根据顾客的感受和质量特性的实现程度把产品质量划分为3个类型:基本质量、期望质量和兴奋质量。我国学者常广庶(200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此模型,他认为电子服务质量也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
基本质量是信息的完全性、准确性和易于理解性、链接的有效性和快速性、产品或服务交付的及时性、网站的可靠性和响应性、交易的安全性等,满足了这些基本需求并不会直接带来顾客满意度的提高。
期望质量是信息不断更新和信息陈列的清晰性与合理性、用户界面的友好性、交易的便利性、企业及其产品的声誉、订单状态的可跟踪性等,这些需求如果能够满足,会使顾客对电子服务和网站感到满意,若不能满足这些需求,顾客就会不满意。
兴奋质量是为顾客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产品的多媒体展示、丰富的相关信息,兴奋质量会使顾客非常满意,从而使企业的电子服务和网站获得竞争优势,占据领先地位。
卡诺模型对电子商务企业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但该模型仅仅是对电子商务的各个服务环节进行了分类,并没有给出提升服务质量的方法,且该模型是定性模型,而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属于典型的多因素综合评价问题。而现阶段对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多为定量研究,所以卡诺模型的应用范围不是很广。
(4)其它模型。常金玲,夏国平等(2006)应用Bayesian网络原理,建立了基于Bayesian网络的网站质量管理模型,此模型基于用户感知的质量,以总质量为中心结点,可以直接测量质量子属性为网络根节点,利用该模型的向前推理和向后推理,既可以对电子商务网站质量进行评估,又可以进行网站的质量管理。李钊等(2007)提出了将静态质量概念模型与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电子商务质量动态评估方法,并通过数据仿真建立了电子商务质量模型实例,对贝叶斯网络在B2C电子商务质量动态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将该评估方法与BP神经网络、决策树模型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使用该动态评估方法进行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和优越性。Tsuen等(2011)从多指标及其子指标之间相互依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混合网络分析模型以改进现有的评价方法。
三、 小结
从以上研究综述可以发现,尽管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内容和、评价指标确是从电子商务及其服务中提炼出来的,但现有研究主要还是把传统服务的评价模型或方法应用到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上,做了一些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已有的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评价,其中的评价方法或模型研究又更多地偏重于理论,实际应用方面的文献非常缺乏。因此,在今后的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研究中,还需要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评价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进而改进电子商务服务质量。
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研究将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除了上面谈到的待研究的问题外,未来的电子商务服务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管理方法,从而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HSU TH, HUNG LC, TANG JW.A Hybrid ANP Evaluation Model for Electronic Service Quality.Applied Soft Computing,2011,12(1):72-81.
2. UDO GJ, BAGCHI KK, KIRS PJ. An Assessment of Customers' E-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30(6):481-492.
3. HAYLA L, ABUELRUB E.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Web Sites.Applied Computing and Informatics, 2011,15(9):11-29.
4. 倪庆萍.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商务网站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上海应用技术学报,2011,11(1):60-63.
5. 杨洋.电子商务环境中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经济论坛,2010,(4):129-131.
6. 肖琨.基于SaaS模式的电子服务质量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0,(10):76-78.
7. 徐家俊.发展电子商务的探讨.商业研究,1998,(10).
8. 宋承敏.最近两年我国电子商务将会如何发展.电子展望与决策,1998,(4).
9. 夏钟瑞.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上海信息港建设.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电子技术,1998,(8).
关键词 定岗双元 电子商务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电子商务能以较低成本帮助企业发现商机、开拓新的市场、提升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更多的企业发现了电子商务的优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随着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扩展和应用程度的加深,各行各业对专业人员具备电子商务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人员具备电子商务能力都会有明文规定和要求。
1《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
主要让学生掌握进行网络营销的手段和创新方法,课程内容围绕进行电子商务所需的基本知识、电子支付手段、网上开店的技术、网络采购的技巧、网络安全的相关技术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岗位培养相关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立业创业的本领。
2《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设计思路
2.1设计依据
按照“课程案例引入提出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能力分析知识综述设计教学项目形成课程结构”的流程进行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能力相融合,以培养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相关技能为重点,对内容进行精简和序化,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心理认知整合,课程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直接知识的获得,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
2.2设计内容与模块
本课程设计为以下内容模块:走进电子商务、规划电子商务创业项目、C2C网上开店、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各模块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项目,分别是电子商务基础、电子支付、网上购物、电子商务项目网上创业方案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的整体规划、网站页面的制作、网上采购、申请网店并销售商品、网店营销推广、电子商务与物流、移动通信、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网络安全防范。
3《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体系设计
3.1典型工作岗位确定
课程组通过对本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就业情况的统计,以及调研了行业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的职业需求和要求,课程组与企业一线人员讨论了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明确了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的岗位有:市场调查员、高级销售顾问、电子商务文员、网络销售客服、营销推广员、网店运营管理员及管理人员等七种典型的工作岗位。
3.2典型工作任务确定
如果要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要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过程,这称之为“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在整个职业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必须根据工作岗位中设计的工作内容,按照工作流程继而分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并进行一定的归纳。《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课程组成员和企业一线的专家共同研究讨论,符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易于学生操作实践。
4《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教学建议
4.1关于教材
课程所选用的教材由课程组成员和校外实训基地一线人员共同讨论编写的校本教材:《电子商务实务》。本教材是按商务流程和岗位涉及的内容进行重新序化,按照项目化设计,依据“以任务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情景案例为驱动”思路来组织内容,每个项目下安排了多个任务,根据任务剔除重复的课程内容,将知识综述重新整合。因此,该教材可满足该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为课程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2考核方案
考核采用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通过项目考核与笔试考核两种方式的相结合进行科学的成绩评价。
(1)项目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考核随堂进行,涵盖了出勤、课堂表现、项目成绩等内容。
(2)笔试考核:以期末闭卷形式进行,由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题型构成,满分10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50%,在学期末进行。
4.3教学方法的建议
课程本课程在实训场室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开展课程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课程采取独立训练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依托 自编教材、不断补充最新的教学项目,积极开展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坚持形成性考核为主,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电子版教程、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演示课件、习题及教学参考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料。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5结论
根据对本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学生的跟踪分析,总结出的电子商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各个岗位的岗位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校课程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本文研究文献综述
1.5 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采购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2.1.1 常见采购模式的内容
2.1.2 传统采购模式的特点
2.2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
2.2.1 供应链的概念
2.2.2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2.3 供应链的特点
2.3 电子商务模式的理论研究
2.3.1 互联网+的含义
2.3.2 电子商务模式的内容
第三章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的现状
3.1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简介
3.2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的采购模式
3.2.1 机电五金产品采购的特点
3.2.2 机电五金产品采购流程
3.3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 SWOT 分析
3.3.1 优势(S)
3.3.2 劣势(W)
3.3.3 威胁(T)173.3.4 机会(O)
第四章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采购流程不合理
4.1.1 采购环节冗长繁杂
4.1.2 采购定价权缺失
4.1.3 库存管理能力不足
4.2 供应链资金流不稳定
4.2.1 资金流回笼速度慢
4.2.2 资金流占用程度高
4.3 采购需求较为分散
4.4 采购时效性不强
4.4.1 传统采购模式的时效性
4.4.2 JIT 采购的时效性
4.5 采购安全度不高
4.5.1 采购人员监管不力
4.5.2 供应链潜在风险高
第五章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的优化方案
5.1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5.2 构建合适的电子商务采购模式30
5.2.1 基本思路
5.2.2 组织架构
5.2.3 流程分析
5.2.4 运作模式
5.3 电子商务采购模式的优化效果
5.3.1 简化采购流程
5.3.2 保障供应链资金流
5.3.3 满足采购需求
5.3.4 提升采购时效性
5.3.5 提高采购安全度
5.5 电子商务采购模式实施中的注意点
5.5.1 电子商务采购模式实施将面临的挑战
5.5.2 探讨合理的应对措施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展望
摘要:外卖订餐电商模式是O2O电商的一个分支,也是O2O电商模式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应用。通过分析外卖订餐平台的现有的模式,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和亚历山大商业画布对国内外卖平台“饿了么”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丰富外卖订餐平台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 :外卖订餐平台;双边市场;商业画布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云财零点校园网”、云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基于用户接受模型的电子政务建设效益研究”(项目编号:YB2012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的信用管理模式、信任建立途径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71362016);《中国文化视角下商务智能(BI)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应用方法及其实证研究——以云南电子商务企业为例》(项目编号:71162005)研究成果。
引言
外卖订餐电商模式是O2O电商的一个分支,也是O2O电商模式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应用。O2O(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网上订餐业务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网上订餐的基本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跑腿模式”,主要是帮餐厅提供配送服务,并向用户收取一定的配送费,部分项目也可以从交易额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折扣作为配送报酬;第二种是“佣金模式”,主要集成餐厅后为餐厅带来订单,通过为餐厅带来订单并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一般是5%~12%);第三种是“定额服务费模式”,餐厅每年上交固定的费用,平台为其提供订单。简单分析一下前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不需要搭建平台,但是所能提供的服务受到人力资源和地域的限制。第二种模式相对于前者来说有了明显的进步,运用了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容纳大批商家。但是商家和平台容易形成对立。综上所述,第三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订单处理的困扰,也解决了商家与平台的对立。
1、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 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
传统的单边市场仅涉及商品的交易,而双边市场中,“平台”是其核心,通过实现两种或多种类型的顾客之间的接触获取利润。Rochet和Tirole(2006)提出了一个双边市场的定义:“如果通过提高一边的收费,同时同等程度地降低向另一边的收费,平台可以改变交易量,则称这一市场是双边市场”,所以,在双边市场中,价格结构可以影响双边的参与者。
关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刘启、李明志(2008)对双边市场与平台之间的关系作出综述,对研究的平台分类为中介、媒体、支付工具和软件平台这四种类型[1]。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也是针对这四个领域作出深入研究。熊艳(2010)对产业组织的双边市场作出综述,借鉴单边市场理论基础,对双边市场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市场行为和绩效等方面进行梳理并评述,并对双边市场理论发展进行展望[2]。岳中刚(2006)对垄断平台和竞争平台的定价方式进行研究。朗君(2010)对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的平台企业的定价策略进行研究。关于双边市场的综述的研究相对较多,而研究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
1.2 外卖订餐平台的研究
外卖订餐平台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尤其是2014年,所以针对外卖订餐平台的研究较少。王娜等对校园餐饮服务模式进行研究中提到网络订餐与共同配送相结合的餐饮模式[3]。段海梦基于外卖订餐软件的O2O电商模式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及优化[4]。
基于双边市场的外卖订餐平台研究更是存在不足,所以本文基于双边市场对外卖订餐平台模式进行分析及优化可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2、外卖订餐平台业务流程——以“饿了么”为例
2.1 基础流程
以“饿了么”为例,餐饮店每年需要交5000元左右的费用获得平台推广的权限,如图1所示。
“饿了么”外卖平台是一个明显的双边市场,外卖平台的收费应是向两边收费,即向用户和餐厅收费,但为了积累用户数量,平台对用户采取免费策略。这里存在网络外部性,平台的价值是随着双边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用户数量的增加也会获得更多餐厅的进驻,使得双边的用户的数量都增加,进而增加平台的价值。
为了更好的分析外卖订餐电商模式,本文以“饿了么”为例,运用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提出的商业画布具体分析该模式的客户细分(CS)、客户关系(CR)、渠道通路(CH)、价值主张(VP)、关键业务(KA)、核心资源(KR)、重要伙伴(KP)、成本结构(C)和收益来源(R),如图2所示。
2.2 流程优化
对于送餐来说,最大的体验是菜好不好吃、配送速度快不快等问题。对于这点,上述外卖订餐流程中并没有详细设计和优化。餐饮行业面对很多问题如食品安全、服务效率、缺乏专业化团队等,其中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最为关键。对于外卖订餐电商模式来说,一个统一的标准化订单流程和订单格式非常重要。线上线下用户数据、订餐数据以及资金的数据的流畅传递和处理都需要规范的订单流程和订单格式。
所以本文对原有的外卖订餐电商模式进行优化及业务流程再设计。
相对于之前的流程图,这里增加了一个“数据处理”模块,通过海量数据的挖掘,评出评分最高的几家餐厅推荐给用户,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向餐厅推荐常用客户,让餐厅更好进行客户关系管理。针对用户评论,不仅可以选出优秀餐厅,也可以对评分低的餐厅进行警告和处置,提高平台的整体水平。优化后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
通过商业模式画布,我们可以更好的分析新的需求,如图4所示。
3、问题及对策
目前外卖订餐平台基本采用第三种定额服务费模式,在这种模式里有“轻模式”与“重模式”之分。以“轻模式”为代表的“饿了么”、“美团外卖”也在往“重模式”靠近,即自己搭建一些配送体系以解决送餐这道难题。而以“重模式”为代表的“到家美食会”也在向“轻模式”靠近,即与自身拥有配送体系的餐厅合作,负责处理订单。这两种模式其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目前侧重略有不同,但都应该基于大数据优化其模式,做到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启,李明志.双边市场与平台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8,7:17-20
[2] 熊艳.产业组织的双边市场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49-54
[3] 王娜,唐佳俊,陈兴林,薛亮.浅谈校园餐饮服务模式的创新——网络订餐与共同配送相结合的餐饮模式[J].科技资讯,2013,19:238
[4] 段海梦.基于外卖订餐软件的O2O电商模式现状分析及优化[J].科技向导,2014,24:252
作者简介:
亓梓谕,大学本科,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