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化学工艺概论教案8篇

时间:2023-06-16 09:28: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工艺概论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工艺概论教案

篇1

[论文摘 要] 本文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地域美术资源的拓展,将现有的资源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为基点概括为石窟艺术、美术文物与考古、民间工艺美术三大资源群,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化构建,对其在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途径提出可实施方案,为基于网络的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在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资源日益呈现开放性的特征,教师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已没有必然的优势,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愈来愈丰富、更具选择性。因此,信息化也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效率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基于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教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成为日常教学准备的基础工作。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将丰富、生动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域美术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突破公共艺术教育一成不变的内容、直线式美术史知识灌输的积弊,已成为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之一。作为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其传承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实施高校艺术教育的最佳资源之一。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是极具潜在价值的教育基点,具备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优越条件,应当在当前的艺术教育课程中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那些蕴涵了丰富的美术学科知识、具有艺术教育价值的地域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并逐步转换成基于网络进行存储、传输的数字形态,完成其信息化构建,以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仅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拓展和应用的途径。

一、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体系的构成

西北地区是中国美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彩陶、壁画、石窟、岩画等均是中国原创艺术的载体和宝库,也是西北各民族在历史、文化、民俗形成等方面的宝贵纪录。合理利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这一宝库,将其引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梳理这些珍贵资源的基本内容,并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来归纳,初步构建资源体系的框架。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来概括,这些独特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 石窟艺术资源群

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和桥梁,西北地区石窟艺术的遗存,有着比内地、沿海地区更加广泛的资源分布,而且体系完整、衔接紧密,保存相对较好,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特征。石窟艺术带自东向西知名度较高的有庆阳的南石窟、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库木吐拉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等,形成了从北魏到明清时期近千余石窟窟龛和雕塑,壁画达6万多平方米。这些石窟在从关中、陇东到河西走廊、新疆绵延数千公里地域中,构成了跨越了1000余年时间的石窟艺术带资源群,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石窟艺术长廊,真实地记录了西北地区宗教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以及宗教、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面貌,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2. 美术文物和考古资源群

西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汇集之地,数千年间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址和珍贵的美术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武威的铜奔马、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美术文物类资源中较突出的有莫高窟藏经洞文献和彩陶艺术。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半山文化彩陶,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记载了中华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等诸多因素看,都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美术考古类资源中较著名的历史遗迹有横贯东西的岩画艺术带和星罗棋布的各种历史遗存。闻名遐迩的岩画艺术带由新疆的阿尔泰山岩画、天山岩画、昆仑山岩画、嘉峪关黑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等组成,其他的古代遗存如关中地区的历代皇室墓葬、大地湾地画、河西地区的汉、魏、晋墓壁画及画像砖、嘉峪关、阳关城址、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以及各地的长城、峰火台等等,都是西北得天独厚的美术资源宝库。

3. 工艺美术资源群

工艺美术“通过与其物质功能相适应的抽象物态和形式组合来概括地反映生活,从而侧重于表现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主观感受和情感”,[2]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应用性艺术,与所在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息息相关。西北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区,历史上曾是手工艺最先发展、繁荣的地区,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其中很多项目现在都已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西北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包含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工艺品两大类,实用工艺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必需品,如少数民族的服饰、器皿、腰刀、编织等;装饰工艺品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手工制品,如雕漆、洮砚、剪纸、皮影、刺绣、面具、砖雕、各类草编、鼓艺、各种石艺、布艺、毡艺和藏族的堆绣、酥油花等。这些工艺美术资源风格独特,历史悠久,颇负盛名,共同汇聚成繁花似锦的西北“工艺美术资源群”,许多品种已形成了新兴的传统工艺产业,成为一方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二、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区域性共享的网络资源库系统,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并接入校园网,使资源库得以在高校内顺畅地运行,在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在确保指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立项资金、专业协调、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与热情。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专业资源库建设有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让教师了解本资源库的设计框架、功能及工作流程;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尝试具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把生动、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根据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要求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实现信息化转换,资源的采集是关键的环节,首先需要明确采集的种类和分工合作方式。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构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专题资源数据库,其在高校的应用部分包含系统管理、教师教学和学习资源三大模块,由政府牵头,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和教师共同进行分类资源采集,并进行权限分级管理,以确保资源库能够顺畅地运用到课程教学活动中。[3]

1.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本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以保障资源库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及对并发访问的控制。对于非特定的用户访问,可采取限定IP地址的方法,控制访问本资源库系统的用户数量,而资源库的特定用户组,则按照类别赋予其不同的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上传信息的质量。

2. 教师教学模块:这个模块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和交互式教学平台,由二级管理员和教师管理员共同维护。资源管理平台可以使教师用户实现教学资源信息的浏览、下载、查询、更新,上传信息的审核、入库、分类,保证应用过程中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统计分析资源的使用率。交互式教学平台可以提供虚拟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模式,选用网络教材、电子教案或教学视频、共享桌面、共享白板、常见问题解答、BBS进行教学,教师在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双边和多边的专题研讨,还可以通过作业组件、解答问题组件、测验组件和教学效果分析组件来开展教学工作。

3. 学习资源模块:本模块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导航平台和丰富的学习内容链接。学习导航平台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索引、地域美术资源分类明细、搜索引擎、个性收藏等。学习内容链接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有教师教学资料和相关资源信息。学生可以查看授课教师的网络教材、课件、电子教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视频、演示和案例等,在线学习、做笔记,也可以直接查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点,或根据网址资源库提供的相关链接,展开拓展型的学习。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数据库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综合的角度去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文化系统和各高校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使之不断得以充实和更新,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相应的地域美术资源尽管范围很广,但是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资源才具备研究和利用的价值,需要围绕课程目标选择能够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社会生活、理论认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整体地感知艺术与生活,增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三、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资源的优越性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应体现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超越。网络的虚拟性与多元性特征,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资讯传播形态,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克服了文本语言无法超越的障碍,建立了全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1.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基于网络环境的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级链接来仔细观察、研究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的细节”,[4]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营造生动的情境学习环境。网络艺术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创造情境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传媒手段来讲授课程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使用。[5]例如关于敦煌艺术的内容,可以引入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实施的“数字敦煌”项目成果,即梅隆基金会在国际上率先开发的基于ArtStor艺术数据库的“梅隆国际敦煌档案”, 主要内容是22个莫高窟典型洞窟的数字化资料,以及42个洞窟的虚拟漫游,使学生们在校园内就能获得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和身临其境的视觉震撼。

3. 开拓全新的师生互动渠道。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课程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尊重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课程提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核计划都放在网页上,可供学生随时参考,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电子邮件和开辟BBS讨论区,教师则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流、辅导、考核,获取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也很方便易行。

四、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

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把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1.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合理地进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并进一步推广到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相关理论课教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对西北地域美术资源布局与内容进行全面、详尽的调研和分析整理,完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框架体系。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采集第一手的文字、数据、照片、影像、实物等原始素材,充实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内容,并不断更新,尤其是及时补充那些因工艺、材料或其他原因濒临流失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种、新的美术文物考古发现以及近代美术的精华部分。

3. 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时代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开发专题数据库,尽快建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专业网站或网页,使各资源所在地、各院校、专家学者拥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得以存储、展示,并与专业研究机构、博物馆等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地区间、校际间、教师间教育成果的交流。利用国际互联网真正让西北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进入更为普及的教育领域,从而扩大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影响,开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4.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内容。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选编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并提升教师的网络技能水平。教材的选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三大美术资源群的内容纳入课程范畴,使学生既能学到全国统编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又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从而适应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在精通学科内容的同时,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学会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学会WebQuest、Blog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技术,并自如地驾驭网络平台,汇集专题资源,高效地组织教学。

结 语

由三个资源群为框架构建的西北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是西北的瑰宝,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艺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借助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把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地域美术资源进入主体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更是一个对地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 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15.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9.

[3] 陈思慧.构建基于网络的学科专业资源库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62~65.

篇2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及工艺学,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学习兴趣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高校的扩大招生,普高热的持续升温,致使中专招生出现滑坡,学生质量急剧下降。其中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自卑心理强,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这一切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面对无法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者在高分子化学及工艺学教学中,正视教育对象的入学基础,以“求新、求变、求异”为原则,以“精选内容、淡化推导、加强应用、突出能力”为宗旨,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教学知识点进行环境与人文教育渗透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史都是科学与人文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历史,通过学科发展史教育渗透人文教育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笔者在高分子科学发展史的教学中,通过我国解放前后高分子学科及工业发展情况的对比比较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精神。通过学科发展史上杰出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如介绍高分子科学始祖---Staudinger的大分子学说以及科学史上有关高分子的概念的争论,加强学生对高分子概念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科学家对真理的弃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比如介绍2000年高分子科学界诺贝尔得主白川英树等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之快,社会更需要懂得合作精神的人才,借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者就是密切结合教学知识点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比如结合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利用的教学,笔者补充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废弃物的利用至少有两个基本意义,其一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地球;其二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单体主要来自石油。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从长远看石油等资源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们必须采取积极手段,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做到“变废为宝”。在教学中结合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利用问题,导入环境保护意识,导入生态平衡观点,导入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环节。免费论文。针对环境教育渗透笔者专门撰写有论文详细介绍如何与教学紧密结合,这里也就不再多废笔墨。

教学实践证明,结合教学知识点进行环境与人文教育渗透,不仅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二、 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和调整

为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除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以外,还对目前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归纳和调整。

首先是绪论部分,“绪论”,说白了,就是每门课的开场白,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种“吹嘘”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怎样在“第一次课”中把它吹响、吹好,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精力抓过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水平有显著相关。高水平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朝向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条件。而优异的学习成绩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是相互影响的。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绩与学习兴趣互为促进,达成良性循环。我们正处于e时代,信息来源广,如何唤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并投入时间和注意力,值得授课者思量,而笔者以为仅有丰富的内容是不够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在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兴趣的诱发,因为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不间断的建构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智力与思维能力。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去主动自发地学习,就必须创设情景和条件,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绪论教学中,在选择教育内容上要挑选有代表性的、新颖的材料。于是笔者将教材中的绪论与第六章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绪论课只介绍学生认识高分子与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科学发展概况,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大量高分子材料有感性的认识,而将绪论中有关聚合物的基本概念、高分子链的形态结构等理论性知识与第六章的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整合在一起作为第一章高分子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在高分子基础知识学习章节中安排了高分子科学术语及基本概念(包括单体、高分子链的相关术语、高分子链形态的相关术语、重复单元、结构单元、单体单元、聚合度、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聚合物结构式及聚合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等内容)、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主要介绍聚合物的结构层次、聚合物的宏观状态以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聚合物形成反应与聚合实施方法等内容。免费论文。从而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使学生感到学得实在,学有实用。免费论文。

其次是聚合反应部分,在讲授时以聚合反应机理为主线安排各项内容,先讲连锁聚合的典型代表自由基聚合,再对比介绍逐步聚合,主要是自由基聚合与线型缩聚的对比,最后介绍聚合物的化学反应。在聚合反应教学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原理相似或相关;许多种类聚合物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也相似或相关,在学习中容易混淆。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能使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同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达到职业教育“够用、实用、会用”的要求还减去一些理论推导工作,增加一些应用知识的介绍,与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大量高分子材料品种对上号。比如,在高分子的分子量控制,动力学方程的建立等章节中多处出现一些类似的数学推导,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需要大量课时。通过多年的实践,把详细的数学推导以参考文献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数理基础好的学生去自修。这不仅满足对丰富的高分子化学理论知识内容的要求,也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需求,同时,这对鼓励自学、培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也是有益的。

最后是工艺部分,这部分在于编写的教材中是两章的内容,一章为合成工艺,一章是加工工艺。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节省学时数,笔者也进行了适度的增减和调整。在教学中抓住四种聚合方法和典型的产品进行教学,比如介绍本体聚合方法,接着就介绍乙烯高压气相本体聚合及其加工应用,以此为代表说明塑料的加工;介绍溶液聚合方法后笔者删减了教材中丁二烯的配位溶液聚合,而是增加了醋酸乙烯酯溶液聚合并醇解、再缩醛化制维尼纶的工艺,借此说明纤维的加工。再就是采用比较对比的方法介绍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以丁苯橡胶的生产为例说明橡胶的合成和加工工艺。教学实践证明,将原本两章的内容变为一章进行组织教学,即节省教学时数,又具体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 采用多媒体授课

制作与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及课件,已在2002和2003级学生中试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板书的时间,而且电子课件能做到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大大丰富了课程的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电子课件除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准确外,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到化工生产现场,既延伸了课堂又增强了课堂说服力,使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对实际有明确指导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对创新充满激情。

四、 增加教学的实验环节,建立一套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高分子实验是《高分子化学及工艺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为了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尽管教学学时数和实验条件有限,笔者仍创设条件开设了有机玻璃、酚醛树脂、尿醛树脂、乙酸乙烯酯乳液聚合及聚乙烯醇缩甲醛--胶水的制备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比较两大类型的聚合反应的特点,感悟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比空洞的理论说教效果好得多。在课程实验过程中,还可利用操作间隙与同学们讨论相关原理、技术、知识、经验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有意义地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兴趣,准确地把握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去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

为了避免实验设备有限,一部分学生赶马混骡,还建立了一套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把实验考核安排在各类实验中进行,着重考查学生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训练的效果,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四方面考核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预习(15%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作好预习报告,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前提问口试(15% )。及时检测学生预习实验情况,不合格不予准许实验;实验操作(40%)。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地使用仪器,正确地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实验报告(20 )。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认真处理,解释实验现象,并对相关实验的思考题进行认真回答;实验作风、卫生、纪律(10 )。要求实验过程中保持安静、专心实验。其中实验报告除了考查学生所写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外,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讨论部分。看学生能否联系已经学过的理论和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实验条件、实验的方法和技术等做出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对于有独特见解或有创新思维学生的实验报告,将给予“综合分析讨论附加分”,加以鼓励;而对于分析讨论一般的报告,则不建议给予高分。实践表明,这种考核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个环节,从而使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得到更有效的训练和提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些措施也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其锦. 非本专业的“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J]. 教育与现代化,1995(3):28-31

2.冉蓉,丁泽扬,潘固平,王跃川.轻化工程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04,14(1):52-54

3.王香梅,张丽华. 关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1):42-44

4.韩冬冰、王慧敏. 高分子材料概论 [M].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3年

5.于. 高分子化学及工艺学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年

篇3

关键词: 纺织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纺织新材料》

双语教学在我国本科教学中开展已经很多年了,但是由于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水平上有差异,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目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方法其实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校响应教育部的要求,各专业积极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对于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并无现成的答案。这些问题也就成了制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几年来,在盐城工学院校教改基金的支持下,笔者通过纺织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开设纺织新材料双语教学的实践,对纺织工程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方法进行探讨,供从事纺织工程专业课程及其他专业双语教学工作的同仁参考。

一、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

在选择双语教学的课程时,要注意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不能因为双语教学而破坏了课程体系内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和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专业课双语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英语课特定的教学方法,又要采用专业课特定的教学方法[1]。

《纺织新材料》是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介绍纺织新材料的种类、结构与性能等。随着纺织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作为纺织主要原料的纺织纤维更是呈快速发展态势,涌现出许多新型天然纤维、新型再生纤维和高技术纤维,体现了多元化、环保型、功能性和高性能的特征。这些新型的纺织材料特别是高技术纤维主要来自国外,有关的文献和使用手册,基本上都是用英文撰写,这就要求在本领域从事教育、研究、开发的工作人员,能够用英文熟练地检索、阅读、理解有关的内容,并能用英文娴熟地撰写比较地道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和文档。因此,在《纺织新材料》这一专业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前沿知识的必要,而且使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到一些专业的通用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法[2]。因此,选择《纺织新材料》进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改革方案。

二、纺织新材料课程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建设具有特色和针对性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开设使用英文教材和采用中英文讲授的纺织新材料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大胆尝试[3]。因为没有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所以纺织新材料教材建设是该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当务之急。我们正在编写纺织新材料的试用教材。在内容上,我们力求简洁明了,大量选用了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图片、表格,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纺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所编教材的内容涉及现有的二类新型纤维,即新型纺织纤维(new textile fiber)和高性能纤维(high-performance fiber),前者包括新型的天然纤维(彩棉、彩毛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竹纤维、天丝等),再生蛋白质纤维(大豆纤维、牛奶纤维等)和合成纤维(PBT,PTT等),后者包括用于纺织复合材料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芳香族聚酰胺、碳纤维、玻璃纤维等高性能纤维。

在各章节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导入式教学方式。先介绍综述性文章,即介绍每一种纤维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其特点是内容全面、易于理解、实用性强;而后再详细介绍各有关纤维的基本知识,切实保证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例如,在新型再生蛋白质纤维这一章,教材的第一节内容为总结性的回顾,主要介绍这一材料研究的发展史和这一类型材料所涵盖的类型。第二节内容为新型蛋白质纤维的结构和性质,在了解结构特点和性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后,结合具体的纤维类型,再分别介绍大豆和牛奶纤维的制备工艺和相应的性质。此外,在教材编写中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材后面安排了若干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内容主要为近年来的一些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例如,耐化学、耐热、传导性、防护功能、高感性等高技术纤维。这对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扩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

三、纺织新材料课程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要求

对于担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用英语讲课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因为在日常工作中,写个电子邮件,用英语和老外简单交谈,或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作一个英语报告,可以说都不是特别困难。然而,用英文讲课,既要让学生听得懂,又要生动活泼,能用英语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开几句高雅的玩笑,谈何容易?而用英语教学,就更为困难。所以,一个教师如果不是在国外住上许多年、教过书,能用英文思考,而是仅仅在国外进修过或甚至只读了一个学位,我认为要用英文讲课也是勉为其难的。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足够的教师能达到这个层次,所以也不必操之过急。对一般教师来说,如果能用英文教材和英文讲稿,再出一些英语的作业和考卷,就足够了。但是有条件的话,请一些外籍专业教师或在国外有很多年经历的教师,给学生上全英文的课,当然是最好的。同时,年轻教师有机会的话,应出国进修,尽快提高英语水平,将来也可以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授课。

四、纺织新材料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1.课前准备

对于教师,课前用英语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关键,包括用尽可能地道的英语写教案与教学多媒体,并准备用英语组织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英语,还必须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备课时,要吃透教学内容,一些术语的定义和重要的原理需要翻阅多本原版教材,选用学生容易理解、含义明确的表达[4]。对于英语不是很好的教师,课前还须熟悉几遍。因此,教师使用双语教学的工作量会比用单纯汉语教学的多很多[5]。

对于学生,课前要做好复习、练习和预习工作。其中预习尤为重要,是上好每一节双语课的关键。学生要仔细阅读教材,从词汇入手,可以说专业生词是双语课堂教学的主要障碍。对于这些障碍,一方面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加以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把生词的拼写、读音、词性、用法及例句记在笔记本上;对于课文,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可以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查找背景材料。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运用。

2.课堂教学

(1)教师尽量使用英文,实施全英文讲授。

首先,用全英文板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渗入式教学方法[3],较浅显内容用英文讲授,考虑到有些新概念需要建立或重点和难点讲解时,可以采用一半中文、一半英文的办法,把英文讲过的内容用中文再提要一下,然后逐步过渡到全英文讲授。在PPT中穿插与章节所学内容有关的英文材料,教师解释强调专业词汇并翻译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2)学生参与教学,增加互动环节。

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师需积极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营造讲英语、写英语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消除胆怯心理,敢于用英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课堂提问是促进双语教学的好方法,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和英语的实际水平,在回答问题时,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一般教师用英文提问,如果所提问题涉及的专业名词比较多,则将问题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先将其译成中文,再用中英文语或或全英文回答[6]。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每周组织一次类似英语角的活动,在小组中用英语来讨论课堂中的问题,小组中遇到不懂的可以及时向其他小组或老师提问。

3.课后作业和考核方式

有些双语课程的作业和考试中只是要求能看懂英语题目,而回答却是用中文,这对提高学生应用专业英语词汇的能力其实是不利的。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核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又可以为用英文考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阅读一些英语学术类的文章,并熟练地使用专业词汇。

课后作业中布置一些翻译听力题或英语练习题,以使学生熟练和加深对所学单词的理解。同时发放一些国外书籍中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介绍完成的作业[4]。

为避免学生对用英文考试的畏惧,平时每周做一次POP Quiz,每次十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尝试着用英语句子或段落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内容,并且加强语言组织和应用能力,从而适应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英语答题考核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孔令剑.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5(4):118-120.

[2]雷丽文等.《材料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5):127-128.

[3]张枫等.材料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20(1):106-107.

[4]张飞燕等.工科院校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及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23):31-3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