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德育教研8篇

时间:2023-06-16 09:28: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德育教研,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德育教研

篇1

一、指导思想

1.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依据区工作布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任务与目标

1.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质量。

2.各位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学生。能联系周围,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配合学校教导处及其他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组的工作。

5.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培训。做好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练队伍

1.抓好骨干力量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研究氛围。在继续组织课题研究小组的基础上,让更多的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而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2.形成教研氛围

(1)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主动提供思品、社会、品德与社会信息,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3)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能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教师要学习美术课上的色彩形象、数学课上的统计方法、常识课上的试验对照法、英语课上的任务驱动模式等等,使品德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二)抓管理

1.备课

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联合备课方式,特别要注重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要求每位老师按学校要求上交每月教学反思(重点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反思,归纳至少一种教学模式),并在组内交流以、学习。

2.上课

(1)提出专课专用的要求,并以组内互查,教学处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反馈。

(2)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

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进行行动研究,有一套说课、备课、研究实录、课件及案例资料,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展示。

3.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也是学生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鼓励教师在评价时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利于学生发展。

(三)促教研

1.、常规教研

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做到定人、定时间、定内容。

2.教研展示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重点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教材教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强调“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促进学科教学发展。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学研究,立足课堂,实践反思,探索合课程教学若干模式,真正实现“以科研指导教学,促进新课程教学实效”的目的。

知识结构的建构依赖于不断地学习、汲取,要主动了解国内外前瞻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在实践中探索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做到在理论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能力,在交流反思中促进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积累教学实践经验。

(四)显特色

1.做好课题研究的安排工作。

2.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为思品课注入新的生机。

(1)现代媒体资源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走入课堂。

(2)图书资源

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生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

(3)家长资源

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五、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制订教学进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

三月份:上好常规课,备课、听课。准备、提交“xx区示范学科组评选”申报资料;第二届小课题结题。

四月份:上好常规课,备课、听课。申报第三届小课题。准备第一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基本功大赛。

五月份:上好常规课,备课、听课。新教材培训。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科研服务;教学;途径

一、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的内容

中职学校教育科研,即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聚焦中职学校教育存在的现象,以探索中职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从作用来看,中职学校教育科研能够促进教师汲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终落脚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有其独特性所在。在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方面,其可以利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管理为中心的德育研究。中职学校承担着中低层技能人才的培养重任。国家教育部门提出中职学校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育人放在中职教育的首位,技能培养放在第二位。因此,中职学校教育科研很大部分形成了以学生管理为中心的德育研究,其内容包含着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整体上的德育理念的构建,包括校园文化等;另一方面,在于探索学生管理模式、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管理艺术等,其研究主要是基于经验的学生管理实践,而较少涉及学生管理理念的更新。

(2)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研究。在教学方面,同样有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主要是围绕教学理念的引进、更新,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探索开展;另一方面,是宏观、整体上的中职课程体系设置的探索。从当前已有的教育科研现状来看,教学研究成为中职学校科研的主要方面。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直接推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3)部分以专业拓展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高校科研的范畴,在中职学校教育科研实施过程中,学术研究涉及比较少。然而,随着中职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增加、中高职衔接的需要、专业技能教学的提高等,以专业拓展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也将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科研的一部分。

除上述以外,中职学校的管理机制、管理体系、文化建设等也成为研究视域的重要方面。

二、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教育教学为教育科研提供研究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教育科研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提高。现阶段,中职学校教育科研以及在科研服务教学方面发展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从科研主体来看,缺失科研动力。教师是科研主体,又是教学主体,其身份具有双重性,科研主体是指教师承担科研任务;教学主体是指教师负责教学工作。从教研服务教学角度来看,科研主体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抓好教师科研,是直接有利于科研服务教学的。当前,中职学校教师普遍缺乏科研动力,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学校普遍对于教师没有科研要求;二是教师管理学生更多依靠本能和经验,缺乏足够的动力;三是教学由于学生素质所限和没有教学成绩压力,普遍比较随意;四是教师职称晋升与科研关联较小,没有压力。上述原因导致科研服务教学的科研主体,即教师,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没有主动从事科研的动力。

(2)从科研客体来看,缺乏成果转化平台。科研客体即科研主体进行教育科研的科研对象,包括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等。中职学校对科研重视不够,加上缺乏统一的科研负责机构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机构,以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性不高、应用率较低,科研成果并没有发挥实际的效用。

(3)从当前科研成果的内容来看,中职学校科研价值普遍存在科研成果价值不高、不具有普遍性、注重经验性和实践性而不注重理论性等现象。

三、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的途径

中职学校开展教育科研能够推进学校管理、德育管理、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等工作,在以教学为中心的要求下,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求新求变的大环境背景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能力,强化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结合中职学校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

(1)建立专门负责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中职学校的教育科研主要由专业相关学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中职学校本身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教务科主要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在校级课题立项、省市级课题选送、科研经费等方面缺乏统一管理,无法形成有效、有序的教育科研氛围。那么,中职学校推进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首要便在于建立专门负责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教育科研;负责课题立项、审定、结题等工作,负责科研经费的统一管理;负责组织教师参与省市级教育科研立项与评选;负责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负责组织教师参与科研培训,等等。从管理体制上来看,校长和分管教务的副校长担任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的正副组长,负责抓好教育教研各项工作落实。

(2)注重发挥并调动科研主体的主导作用。如上所述,教师是科研主体,又是教学主体,既承担教学任务,又可以开展科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二者紧密相结合,便可以使教育科研推动教育教学,又可以推进教师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有效地服务教育教学。

提升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素质,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推动教师研究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是推进教师掌握学科相关前沿发展知识,以实现知识更新,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此,中职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大力培养教师科研能力,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有序地推出并坚持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养,每个教研组、每门课程培养一名名师,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并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相关科研,在专项科研资金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相关的科研课题。

(3)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既能够及时地发挥科研效用,又能够增强科研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提高。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首先,要确立以德育管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方向的教育科研方向,着重于引进教学理念,推广德育管理和教学方法,同时,发挥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的作用,对成果进行鉴定和推广。其次,在科研过程中要借助相关科室和教研组的力量,以相关科室和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更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最后,科研成果以校本教材的存在方式转化。教师可以结合高校教材和自身对于本专业的研究与认识,探索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形成有成效、有特色的教材,从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4)加大普遍性、基础性的教科研项目研究。中职学校首要任务仍然在于教学方面,在开展教研方面,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入手,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较差、基础薄弱的特点,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要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学研究,以便找到更加符合实际的管理策略,还可以反过来研究其心理特征形成的根源,也有利于初中小学的教育开展。

篇3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 渗透对策

1.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1.1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

当前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涉及十分广泛,不仅包含学生个人性格的培养,还包含整个班级或者集体的合作精神培育。总的来说,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因此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对于个人来讲,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品质、性格和行为举止培养,如老师教导学生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应该迎难而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与他人友好相处;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渡过难关等。对于集体来讲,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具备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好地发挥集体与团队的重要作用。

1.2小学体育学科德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

当前进行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学校,一般设立专门的体育教研组规划进行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受到学校教导处的领导。这种管理机构设置模式比较普遍,并且组成简单、效率高,但是比较局限,不能与学生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相结合。还有部分学校拥有与校长职级制直接相关联的德育管理系统,这种模式为体育德育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搭建了重要的桥梁,并且从上到下加强了学校对于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水平、品质思想与道德观念的共同成长。

1.3小学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

学校在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师的师德培养。只有老师的道德品质提高了,他们才能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从而加大德育教育的渗透力度。当前小学对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不再像以往随便招收,而是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学业与道德水平。对于已经从事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学校也开始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其业务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使德育教学的展开更有效与迅速。

2.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部分体育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还有部分小学体育老师认为小学体育就是学生在学习之余的放松课程,只要能让学生玩好并且不受伤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至于德育教育应该是思想品德老师的责任,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因为这部分体育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德育与智育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促进作用。基于这种思想,他们在小学体育课中并没有自觉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即使学校已经制定出相应的德育教育培养方案,也会偷工减料、应付了事,德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完全由着自己的心情而定,完全不考虑教学计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除了思想不重视之外,部分体育老师还在行为上表现出了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他们一方面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不积极进行阅读和学习,因此并没有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当然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德育教育。

2.2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效率不高。

在小学体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具备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体育本身就包含着非常多的德育内容,但是一部分体育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保障,他们往往不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只是单纯地进行说教,并没有因人而异地积极探索适当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容易被这种单一的说教弄得心烦意乱,继而从内心排斥德育教育,不仅使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同样不利于体育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此外,德育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也是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之一,比如前些年我国对于青少年关于帮助他人的教育中心是见义勇为,但是这种方式明显会对没有足够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造成伤害,因此现在学校全部进行见义智为的德育教育,如果小学体育教师不了解这一思想的转变,仍旧教育学生见义勇为,势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3小学体育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培养,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稳定发展,或许当时并不能看出什么,但是从长远眼光来看还是十分有成效的,因为这种积累性和长期性,学生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显得很重要。但是当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仅仅是体育老师单方面进行,学校各级领导并没有对教师德育教育渗透的情况做出评价,也没有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规划。而小学体育教师在没有德育教育体系的监督和管理之下,往往用自己熟悉或者简单方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这不仅没有科学的说服力,而且会限制小学体育教育德育渗透的有效实施。

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研究

3.1提高体育教师渗透德育的能力。

教师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品格和道德的形成,因此学校要积极对体育老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自觉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从德育和智育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聘请行业有经验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问题解答,帮助老师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专业建议;联合其他学校举办经验交流会,交流彼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从而达到互相帮助、提高的目的;学校内部开展公开课评选活动,通过观看公开课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出评价,同时也使观看公开课的其他老师从中吸取经验,以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改正。

3.2健全德育评价体系,把体育教学落到实处。

降权德育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健全体育教师的师德工作评价体系,二是健全学生的品德评价体系。健全教师的使得评价体系有助于老师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给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标准,具体评价可以依靠一些考核办法,比如领导评价,学校领导根据每个老师平时的表现给予评分;再比如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因为彼此之间十分熟悉,因此评价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还有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是被教育者,老师德育教育的成效全部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健全学生的品德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老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种途径,老师的评价可以从客观方面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而自我评价是学生对于自身的认知评价,这两种途径的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学生的品德发展。

3.3提高小学体育教师选择渗透德育方法的能力。

每个学校或者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选择不同且适合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且要坚决抵制单一的说教,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游戏比赛法是德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体育游戏不仅使处于高学习压力下的学生有更丰富的课余活动,同时还为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环境,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尊互助、互相关爱和当今社会必需的竞争意识。

4.结语

在小学教学中,体育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本文立足实践,着眼未来,希望能对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有所启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篇4

自主教育涉及五个主要因素:学生、教师、德育、管理、生态,每个因素在不断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对其他因素产生作用。在对自主教育的理解上,我们始终将自主学习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通过自主教研不断深化教与学方式转变,丰富自主学习课程,有效开展自主德育,形成道德引领,推进自主管理,自主构建校园生活,从而有效提升学校品质。

一、自主学习:转变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一)转变教与学方式,建构自主高效课堂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发生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正确引导与激发,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堂才能生成智慧,实现高效。我们首先是明确提出“以学定教”,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促进科学教学观的形成;组织实验先行者分享成功经验,引领实践方向;邀请市、区教研员观摩教学,与教师共同研究新旧课堂,解决转变教与学方式遇到的困惑。其次,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提炼出自主学习课堂基本框架: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反馈提升。各个学科参照基本框架,遵循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对课堂结构进行相应改革,进一步形成一些操作性强的模式。我们积极避免课堂形式化和模式化,鼓励和提倡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完善教学策略,关注课堂生成,鼓励百花齐放。各学科教与学方式日趋成熟,大大提升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与丰富性。

(二)开发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学校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立足校本,整合课程,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实施课程校本化重构,改革并完善相应板块,使得课程更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发展需要,形成集人文修养、科学素养、艺术体育、展能活动4大板块50多门课程的“课程超市”,以“菜单式”让学生自选。如艺术课堂普及口风琴和版画教学,体育课堂引入足球、篮球、跳绳、韵律操和国际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丰富了自主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得有序、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使学习变得趣味盎然,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自主教研:改造“旧”教研,培养“新”教师

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自主教研主要从导向、方式、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着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的教研新文化,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引导教师体味教育幸福。

(一)改导向:基于课堂,立足常态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教研只有基于课堂,才能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学校校本教研紧扣课堂教学产生的问题,统一认识,明确基于课堂、立足常态的研究导向。

(二)改方式:刷新流程,突出自主

我们研制了一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全新的自主教研流程(见图1):

在新的教研流程中,研究问题由教师自由产生,研究内容由教师自愿选择,研究过程由教师自觉参与,这种自主性教研大大增强了教研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改机制:全员参与,团队攻关

我们举办全校性“沙龙式”研讨,建立团队教研机制,组建了由特聘专家、学科骨干和青年教师构成的跨学科的“学研共同体”。教研不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成为“每一个人”的事情。

学校目前拥有9项各级各类课题,涉及学科教学、德育、艺体教育等多个领域,参与教师达230人次。2012年学校被评为福田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13年6月承办福田区教育科研现场会,为全区教育科研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典型范例。教师在自主教研中合作共赢、互动发展,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三、自主德育:发展道德认知,改善道德行为

自主德育,旨在促进人与人(扩大到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部“三个和谐”,激发孩子心中“向善从善”的活跃基因,促进道德自律与心灵觉醒。

学生品德在认知上是道德判断力水平的发展,在外显上则是道德行为的养成。学校围绕“五善”(讲善言、存善心、行善举、正善根、扬善道)主题,组织学生编制德育材料,自主策划德育活动,从而在道德上强化自我反思和自我要求,从他律转向自律进而实现道德自觉下的行为转变。

(一)创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充分尊重师生的发展需要,让师生根据自己潜在的道德认知水平,自主选择道德认知内容,从而自发地推动道德认知发展,是自主德育的有效方法。学校改革升旗仪式,由原来大队部包办,改为班级轮流自主承办,“国旗下讲话”从领导“专利”,转变为教师全员参与、学生自主申报的主题演讲,变成师生传播正能量的平台,激发师生不断提高自我道德认知。同时,学校组织学生积极编写、自主阅读《善恶拔河》《品行养成三字歌》《让我们更美好》等校本德育系列读本。在编辑、学习《善恶拔河》一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去寻找、收集自己喜欢的“善”“恶”小故事,自己整理故事文本,自己创作故事插图,自己撰写阅读感悟,并与家长展开亲子探讨。整个创编、学习教材的过程就是学生内心一场“善恶较量”的过程。

(二)创新“道德体验模式”

情境相似性、角色可代入性的程度,影响着道德体验的效果。学校组织大队委经过集体讨论,结合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确定课间篇、卫生篇、环境篇、着装篇、如厕篇、综合篇等6个主题,并组织学生策划、拍摄了11个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专题“微电视”。针对“课间安全”主题,学生首先自行设计“课间现状”调查问卷,主动征得各年级班主任老师支持,发放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采访学校不同学科老师、安全主任和校长,搜集有关课间活动安全建议;之后收集整理资料,确定解决方案,设计脚本和挑选演员,最后组织拍摄。视频素材来自校园生活,视频演员都是学生自己。学生在制作和观看过程中,内心情感体验更强烈,角色代入感强,从而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各项行为。

在自主反思、互相影响、同伴引领、行为养成的良性循环中,学生的思想素质明显提高。

四、自主管理:加强自我认同,提升管理效能

教育现代化要求大力推动学校民主化建设,只有对各种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进行自主调整、自主管理,学校品质才能有效提升。梅林小学自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主管理,在学生层面积极创设管理岗位,增加锻炼机会,推动有序竞争,完善管理机制,凸显管理特色。在教师层面实行人文管理,开展文化引领,引导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能在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学生:全员管理+正向引领+特色创建

一是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增加参与管理机会。学校建立“班级责任区”自主管理模式,就近划分班级自主管理责任区,包干到班,落实到人;建立礼仪队以及秩序、卫生、安全“三色小马甲”等学生自主管理队伍,不拘一格吸收有热情参与管理工作的学生加入,壮大学生管理阵营;引入学生干部竞选制,改革优秀先进评选权,增加“民选”含量。大队委一律进行全校竞选,先是由学生自主报名,制作竞选材料向“选民”们作自我推介,之后通过学生电视台进行公开演说,最后由全校学生投票产生。二是凸显正向引领,强化局部表扬。我们整合形成以“班级夺梅、个人争星”为特征的“五梅竞开”评价体系,以五色梅花分别代表学生行为规范的五个方面,将个人表现和集体荣誉“对接”,并以“步步高”的形式形成荣誉序列引领学生不断向上。开展“梅林十星”系列评选活动,关注学生闪光点,强化局部表扬,多把尺子评价。三是集聚班级优势,开展特色创建。学校本着“以创建特色促进习惯养成,以发扬优点带动改正缺点”的理念开展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学生与教师讨论本班优势和强项,确定创建特色班级项目及评价指标,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最后由学校组织师生验收小组进行考评,验收合格命名挂牌;通过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教育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从而产生持久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文化引领+专业引导+价值认同

一是注重文化引领,提出“师生都是学校的历史,每个人对学校同样重要”,确立师生的管理主体意识。提倡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努力创设绿色人际关系。二是专业引领,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托起底部工程”,分层递进,推动全员发展。三是价值认同,注重“扬人所长”,发现和挖掘每个教师的亮点和优势,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平台。学校举办常态化的教育论坛,开展沙龙式研讨,支持教师成立或加入工作室,组织高层次、跨区域的经验推广和交流展示,推动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学校目前拥有英语、数学、音乐、体育4个区级特色教师工作室,是全区拥有最多工作室的学校之一。27岁的史冰清老师成为了福田区最年轻的工作室主持人。一批探索型、实践型、智慧型的教师崭露头角。

五、自主构建校园生活:增强快乐体验,实现自我超越

校园生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身心协调,意义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发展需求具有多样性,自主构建校园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坚持“自发性”原则,以有趣的大型活动推动全员参与

只有人人参与,校园生活对于学生才有意义。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开展读书、体育、科学、艺术、合唱等五大“校园文化节”,学生或当裁判、评委,或作选手、队员,或当啦啦队、亲友团,人人都是主角。常规活动注意推陈出新,增加选择空间,如学校每日例行的“快乐大课间”活动揉合了羊角球、少儿趣味田径等20项富有童趣的特色运动项目,学生可定期轮换选做,寓锻炼于游戏中,深受学生喜爱。

(二)坚持“差异性”原则,以丰富的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兴趣

为个性发展提供更多平台,校园生活对学生才更有吸引力。为此,学校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参加“红星足球俱乐部”“童心田文学社”“绿纽带亲子环保社”“观鸟协会”等20个学生社团活动,实现多样性差异化发展。如“绿点”环保社团在“世界环境日”组织参观滨河污水处理厂,了解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同学们现场充当摄影师、主播和记者,拍摄并制作环保MV在校园电视台播放,向全校师生普及污水处理知识,传播环保理念。

(三)坚持“挑战性”原则,以创新的特色活动促进自我超越

挑战与超越永远是校园中最让人激动的旋律之一。“校园吉尼斯”是学校别具一格的一项特色活动,其宗旨是让学生勇于展示,不断挑战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允许“自作主张”,申报挑战内容,挑战成功颁发“校园吉尼斯”记录证书。“百家小讲坛”则为资优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进行探究,将研究成果与同学分享。“美丽周末”活动是学校中高年级校园生活的“例牌菜”,每周五下午课后,学校提供舞台和音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40分钟的才艺展演。演出一切事宜从节目申报、策划排练,到舞台布置、主持串词、组织表演,乃至摄像、照相等台前幕后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负责整体把关、提供适当帮助。“美丽周末”已成为校园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自主构建校园生活,师生在自主教育的学校文化浸润下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成为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温馨乐园”。

篇5

一、适性德育的开展

适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其主要理念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道德性,其前提是尊重学生,含义也是丰富的,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内在尊严,意味着师生的人格平等,意味着无限地相信学生,意味着对儿童个人世界的尊重,意味着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等等,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扭曲的教育。二是研究学生。研究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实践性,是教育得以展开的基础。教育必须“目中有人”,只有研究学生,才能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背景,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结果,当然,这种“结果”既包括知识的收获、技能的掌握,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形成。三是发展学生。发展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目标性,是教育的落脚点。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基于合格”的而不是“统一规格”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而不是“统一水平”的提高,是各有不同而不是“人人如此”的成长,是学生的行为举止、兴趣特长、学业成绩、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1.实行年级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管理,制定并完善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并加强学生乘车和饮食安全管理。着眼于细节,重在对环境卫生、文明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坚持高标准、低起点、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积极开展人性教育,加强对善良和智慧等品性的涵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博大的慈悲胸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

2.重视德育队伍建设的深化。调整班主任的设置,加强德育骨干队伍的培养,努力探索班主任队伍专业化道路。创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促进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形成。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我校地处交通枢纽重镇,是吴江市交通安全情境教育基地。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交通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德育的品牌。目前,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交通安全你我他》,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教师开展辅导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从生命教育的角度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关注学生的心理。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辅导功能,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将学生行为规范细化为礼仪、卫生、就餐、做操、上课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并把评选的过程转化为教育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养成教育的主体。我们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周周评、课堂常规管理先进班和特色“苹果娃”的评比活动。各班在校级评比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相应的评比活动,使得我们的评比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探索适合学生的评价机制。顺应孩子的天性,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目的;启迪孩子的灵性、发展他们的个性,完善他们的人格才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所以,我们努力把握儿童的心理,基于学校的实际,确定把“平安、健康、美丽、聪明和快乐”作为学生发展的共性追求。为了有效地引领学生,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学生激励表彰机制的改革,深化特色娃的评选,开展红苹果和金苹果特色娃的评比活动,使得每一名学生学有目标、迅速成长。

6.加强德育资源的利用。积极联合家庭、社区等德育团体,充分发挥家委会、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挖掘校园环境育人的功效,使学生在幽雅和谐、催人奋进的校园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情感的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适性课程的开发

“适性教育”相关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因材施教”、道家哲学的顺应天性、王守仁的“顺导性情”以及卢梭的关于教育必须尊重儿童天性的论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等等,都与“适性教育”有着相同、相通或相近的理念。从实践来看,目前各校追求的“个性教育”、“为每个儿童设计课程”、“差异教育”等实践也都包含着“适性教育”的内核。我们认为,这些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往往体现在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两个方面。所以,我们所谓的“适性”,既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即儿童作为儿童的群体特征,“把孩子看作孩子”,把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区分开来,更要适合学生的个性,即儿童作为“这一个”的个体特征,把“具体的教育”与“普遍的教育”区分开来。无视儿童性的教育与无视个体性的教育都不是适性的教育。建立“适性课程”是我们实施“适性教育”的重要举措,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形势的要求,也是我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我校为吴江市AAA级特色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的办学强势项目,体育又是学校重要的办学亮点,与此相关的课程雏形已经形成。“十五”期间,我们在“做实基础课程”、“做强特色课程”与“开发生本课程”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适性课程”的校本开发,是我校“十一五”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继续聚集特色,完善特色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是我校建立适性课程的方向。

1.我们在省级课题“当代小学生适性教育的实践研究”深入实施的基础上,积极申报苏州市、吴江市两级科研课题“在适性教育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观察研究”、“生本课堂教学的研究”、“新时期小学生激励表彰机制研究”和“加强小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一线的学科教师还积极申报了30个年度课题,希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强化并落实课程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健全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形成通畅、规范的科研网络,建设一支数量可观的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拥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科研课题,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使我校适性课程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2.在适性教育理念下,我们突出课程内容的意义与价值,从学生的发展和本地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在艺术、体育、诗歌与交通教育等方面形成有着本校特征的系列特色教材,逐步在核心课程中寻找切入点,建立校本课程体系。继续以整合的理念,深化艺术、体育、交通和诗歌教育,并且在制度上成为常态,在价值上着力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1)艺术教育。学校致力于艺术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等路径让年轻的艺术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校园环境力求有较好的艺术氛围,学校网站上开设学生艺术展示的专门网页。注重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寻求新亮点和发展点。尝试学科与其他特色整合,寻求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艺术素养。

(2)体育。学校确立“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严格落实“五严精神”和“三项规定”,把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战场放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的健康指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抓好全员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搞好业余训练,确保足球、乒乓、门球以及田径等项目继续在全市领先。

(3)交通教育。我校是吴江市交通安全情境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品牌。目前,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交通安全你我他》,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教师开展辅导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生命教育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诗歌教育。为改善小学生的读写生活,探索“适性教育”的新途径,我校全面、深入、扎实地开展了诗歌教育。经过三年的实践,诗歌教育已经深入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中,并形成了学校的一项教育特色,“诗意校园”初步形成。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莺湖诗报》、《乐乐的诗》等,在完成诗歌校本教材编辑的基础上,我们将坚持诗歌吟诵活动与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诗歌吟诵活动与跳皮筋、踢毽子等传统体育活动相结合,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普及活动,如举办“我给诗歌配画”比赛、诗歌专题手抄报评比、诗歌主题中队会、诗歌书法比赛、红诗诵读比赛、迎新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建立诗歌教育评比制度,每年面向全体小学生进行“小诗人”和“明星习诗班”的评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适性课堂的观察

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是顺应天性。就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因此,我们理应关注学生的天性、特征、需求,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精神上更加自由快活地发展。其次是启迪灵性。灵性与生俱来,更多的属于一种生存智慧,教育可能无法培养灵性,却可以启迪灵性。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条件与机会,而不是用太多的教条和权威扼杀他们的灵性。第三是发展个性。个性发展教育,就是尊重、鼓励和发展个体独特性和优势的教育。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潜在的个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即所谓的“因性施教”。第四是完善人性。“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否具有向善、行善、扬善的人性,直接关系着他的思想定位、社会价值和人生走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的人性,用人性善的光辉照亮理想、温暖生活、美化社会。我们认为“顺应天性”是教育的方式与艺术,“启迪灵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性”是教育的目标与指向,三者的目标也有着各自的重点,有着不同层次的追求,在教育工作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实施。

我们的“适性教育”基于对学生的观察。从2006年开始,学校在市教科室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课堂观察研究。我们把“适性教育”建立在日常的教学与研究之中,把“课堂观察”作为实施“适性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使“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每一个教学日中,落实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中。

2006年10月,我们开始了以“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为主题进行的首次课堂观察,之后,把主题进行到底,坚持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学校成立了观察活动小组,先后分别组织了跟踪观察、骨干教师观察、自我观察、教研组观察、志愿者观察活动,到现在已经延伸到各教研组长自行组织的组内观察。观察的主题,从首次的“学习投入状态”到“教师提问”、“教师评价”等,经历了多次的观察,教师们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有的老师开始撰写观察日记,持续地记录、跟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教师们正在从“现象研究”深入到“关于对象的现象研究”,正在从“外在研究”发展为“探询内心世界的研究”。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使教研组活动内容更贴近教师的教学研究,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每周二下午的学科集体备课,各年级组常常围绕组内教师的课堂观察进行观察后的分析与研讨。它改变了以往教研组内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方法,不再套一些专业化的语言,也不是简单地打一个评价的分数,而是直面课堂教学的问题及现象的本身,做出自己的分析。教研围绕教育教学这一重点展开,激活了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变原来的形式化的走过场为现在的人人有话讲,个个会分析的“真研究”,真正促进了教师的观念改进与行动的跟进。

四、适性文化的营造

适性教育追求教育本身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一是回归儿童。我们的教育常常把孩子当作成人,常常忘记儿童的心理特征,忘记儿童是一个“成长中的人”,而不是“已经成长了的人”。这种“成长中的人”具有主动性,不是被动的成长,而是自主建构的成长;又具有成长性,不是“已经成长了”,而是“正在成长中”;不是“过去时”或“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这种处于“正在成长中”的具体主动性和成长性的儿童,有儿童的心理特征,有儿童的行为特征,漠视这种“儿童性”的教育必定是残酷的教育,是有违教育伦理的教育。二是回归生活。强调教育必须“存于生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是一种“活生生的教育”。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经验与体验,从儿童的经验与体验出发,通过教育来丰富儿童的经验与体验。远离儿童的经验世界,漠视儿童的体验过程,必定是“非适性”的教育。三是回归个体。教育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必须面对每一个人。“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片广阔空间,回归个体,也许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但这种理想境界,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所在,离开了“个体”的教育,必定是有违科学精神与教育道德的教育。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好的教育场,形成润物无声的校园特色文化。我校在适性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努力将校园建成一个温馨家园、生态公园、文化乐园。

1.营造温馨家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的温馨,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场所、食堂、过道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室等等都是为他们而精心设计,让他们所喜欢,为他们所接受,让一切教育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现,让所有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2.建设生态公园。学校现有的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0%,我们还美化花坛,增加花卉品种,让校园时时充满生机,学生在四季都能感受花的温馨,草的和谐。我们顺应学生的心理,设置孩子们喜欢的情境,将在校园东侧建设“闲趣园”,在操场西侧设立“野趣林”,安放石桌、石凳,在教学楼间设置学校“小小气象站”,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设立可分类回收的垃圾箱等等。

3.构建文化乐园。以现代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教育理念的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校园文化的创新。

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突出亲近学生、主导成长的思想,形成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特色,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温馨美丽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一是确定富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楼名、路名和广场名。二是建设开放式的适性教育展厅,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展示办学成果。三是建好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以“心理辅导课”为形式的团体性发展性辅导,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四是精心做好包括学校莺湖诗社等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体现学科教学个性化。五是办好12个宣传大橱窗,适时布置主题性教育图片,或展示能够体现学生灵性与个性的优秀作品。六是进一步提高标准,把学校网站建设成学校对外宣传的阵地和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七是建设师生书画展室,展示学校多年来艺术教育的成果,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在花坛中间,设置以诗歌为内容、以书法大家作品为形式的大理石板,营造更多的艺术味与书卷气。八是完善走廊文化,在教学楼的各个楼层建设文化长廊,规划主题墙面,反映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进一步彰显学校的特色。

加强学校节日文化建设。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能力、经验、兴趣与需要出发,以高度尊重学生为教育伦理,以细心研究学生为教育原则,以充分发展学生为教育目标,积极建设节日文化。每年5月为“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艺术特长的舞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每年5月25日为“交通安全宣传日”,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每年9月到10月为“读书节”,开展广泛的读书活动,培养读书习惯,构建书香校园。每年11月到第二年的3月为“体育节”,开展田径运动会、长跑、踢毽、跳绳等各种传统体育项目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每个学生都获得锻炼提高;每年12月为“科技节”,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学幻想画创作比赛及金钥匙科技大赛、航模比赛、劳技制作比赛等活动。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策略研究

一、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学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例如,竖直线意味着刚直、挺拔,横直线意味着平稳、开阔,曲线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圆形具有完满、流转的美,矩形有刚劲、整齐、对称之美,正三角形具有平稳、安定之美等等。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图形的同时,如果能够说明这些图形、线条的特点和它的象征意义,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如:在教学生认识长正方形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长正方形摆他们喜欢的东西,并且让他们说说是如何摆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想象能力,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图形美的另一面。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把120米看作单位“1”从分数意义的角度,或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怎样来解答这道题呢?这一下,学生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思维又活跃起来,经议论、尝试和思考,学生的解法又增加了几种

二、在情景教学中体现美感

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如小学一年级在教学1――10的数字时,教师可根据数学特点,出示图画,如:小棒1、鸭子2、耳朵3、叉子4,看到这些图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再如:根据某一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个总体的教学情境,让教学始终贯穿在情境中,学生既学的快乐,对知识点掌握的还牢靠。数学源于生活,必须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深化审美体验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大家都知道,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如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生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有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五、结束语

学生只有发现了数学之美,才能改变以往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学会欣赏数学之美,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本文从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挖掘教材体验数学知识内在之美、通过多媒体教学体现美感的教育、在小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使他们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美的所在,从而更加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材中美育因素的挖掘与提炼》,潮州长兴县,韩孔亮

篇7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德育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世界各国展开了一场关于“软实力”―综合文化的较量。现实生活中,上至“孔子学院”的增加,下至双语幼儿园的教育,无不体现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注重对下一代的栽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肩上的责任已不单单是教会孩子读书、认字、写作,更需要系统、科学地安排教学工作,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1系统化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意义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科学、系统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小学生和小学语文教师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一方面,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已不是以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不再单纯地教会小学生认字、读书,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取代了过去传统小学语文的死板呆滞的教学,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灵活掌控学生的发展状况,一切以有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为根本宗旨,无疑锻炼了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一改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状况,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在学校里也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欣赏优美的图画,有了更多锻炼自己语文表达能力的活动等等,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小学生的内在潜质。

2系统化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策略

2.1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成本也在逐年加强。根据调查,有45%的小学学校还没有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采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课程,更应当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对于一些抽象性的知识,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五颜六色的图片,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来提高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发挥小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得小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经过这样的训练,注重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更有利于以后学习能力的提升。

2.2培养读书兴趣

走访了几家小学学校的图书馆,里面收集了大量的小学文献,方便小学生阅读。作为一个汇集文献信息的重要枢纽,图书馆在现代小学中也开始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为此,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小学生到图书馆读书,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小学生读书,培养读书兴趣。如,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评选读后感文章活动,展现文学才艺活动等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读书计划,激发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小学生一生受益无穷。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充分使用网络读书,教给学生搜索方法,告诉给学生精彩网站,监督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处于一个心理发展速度较快的年龄段。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在面对事物时仍然会产生片面性认识,尤其是情绪化严重。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并经常组织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充分的让小学生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激发自己的潜力。同时,小学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认识未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语文知识,认识到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虽有挫折和失败,但努力和奋斗终将战胜一切。学校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定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积极创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多方找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学生用人类文明中最新最优秀的文化帮助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要自觉发掘利用各门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2.4强化德育观念

教育的核心是道德。因此,在对小学语文教学安排时,需要更加注重德育的培养。首先,根据小学生不同的性格,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向积极、开朗的性格方面培养,积极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可以模拟文章的部分情景,也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巩固和升华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其次,是小学语文老师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予以肯定和赞扬,对学生所犯下的错误要予以教育,使其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并得以改正。同时,学校可以进行德育观念的宣传教育,评选优秀德育学生等等,提高形式的多样性,强化小学生的德育意识。不仅要端正学生道德认知,更要规范学生道德行为,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自觉从心理灵魂深处区洁净自己。

2.5教学和实践相融合

根据理论可得知,实践和理论是紧密相连的。将小学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会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发展。比如,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联系各自的生活实践,学习教材安排的内容。还有,教材中谈到某一景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实地参观,让学生们实际去感悟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有一些专业教研人员成天端坐在办公室内搞理论研究从不深入语文教学一线,所发表理论都是纸上谈兵,看似美好其实谬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还要注意教学行为的信息反馈和教学反思工作,这项工作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结语

综上可知,系统化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小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根据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状况,合理、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工作,不仅仅有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丽平.扎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文化储备.中国校外教育(J).2013(01).

篇8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底数、工作底数;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区教委的工作精神;把我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推向新水平。

调研的对象、范围、方法、时间: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全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调研主要采取座谈、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教师共三个座谈会。分别从领域分析总结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调研时间,5月6月。

一、基本现状

(一)主要成绩: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显着的。

在房山区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征文和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均荣获了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或30分钟以上。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多数学生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75.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86.1%学生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表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划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2.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绝大多数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尊敬师长。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71%的学生能够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学生对长流水、长明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表示反感。

学生环保意识显着增强。90%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并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不当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见到垃圾会主动拣起。

3.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查,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找学校或老师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这证明学生的法纪观念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二)基本经验

学科德育方面:

近两年来,确立了十一五校级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发挥课堂主要渠道作用。使我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局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学校虽然确定了德育渗透的要点,但真正很好落实还有一定差距。存在文科德育渗透效果较好,理科德育渗透欠佳的不平衡状况。理科课程德育渗透的力度还应加强。

全员德育方面:

开辟德育工作网络化渠道,加强了全体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树立起德育全员化的观念。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从老干部、优秀青年到热心教育的家长,都纳入了学校的德育管理网络,从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庞大的工作体系,有效保证了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提供了优越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为了赋予校园环境以当代社会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们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今年在主干道又新增了12块宣传栏,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氛。有效地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取得可喜成绩。

班级建设方面:

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认真做好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其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班级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平等地与学生相处、真诚的交往,注意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一支有良好工作作风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班干部队伍。我校的《班级五项评比》制度,很好的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效果。

团队工作方面:

发挥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出好各种宣传板报,指导广播站开展宣传报道工作,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精心组织举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区域德育资源利用方面:

继续大力开展安全文明社区的共建活动,与琉璃河派出所、武警部队和敬老院建立了共建关系,积极与社区有关部门开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暑假学雷锋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敬老爱老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尊老敬老的良 好品质。

预防在校生犯罪方面:

我们请派出所领导作为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来学校上法制教育专题课,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组织学法征文竞赛;请公安干警来学校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犯罪事实教育学生;举行禁毒图片展览,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影片;我们还加强国防教育,用生动感人的英雄事迹教育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树立全人生指导,全人格提升的心理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模式。找准学生的精神需求,开发和设计教育内容,利用校园橱窗、班级黑板报或墙报、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保证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结合教育方面:

结合我校的实际,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这就使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途径和管理途径进一步拓宽,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社会化,教育的实效性显着增强。

(三)薄弱环节

尽管我们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对学生教育的深入性不够,教育的长效性不强

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上看,教师的说教占着很大成份,很大程度上属于知识性的传授层面,这就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道德认知的表面性渗透上。对学生的教育只是达到了入耳,还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

教育的长效性不强表现在:我们在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但是在离开特定环境,回到现实生活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良好教育效果有些很快消失,不能持久保持。

2.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德育工作缺乏系列性

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有系统性、体现系列性。是由于受社会形势的影响,使得《德育整体化纲要》没能系统扎实地得到实施,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

没有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就没有对德育工作的科学评价。因此德育工作者的地位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致使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成效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德育工作者的待遇与付出有一定差距,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上的新特点、新变化、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上的新特点、新变化

1.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包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显着增强。

在自主意识方面,主要表现为崇尚自我、发展个性倾向,集体活动中强烈的参与欲和自我表现欲以及人际关系中突出的自主、自立、自理的要求等。从学生思想的显着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变迁。

2.思想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

思想发展的不协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学生的行为表现与问卷调查结果却有着较大差距。二是良好的意愿与实践不协调。大多数同学都有良好的意愿,但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愿付出更多的劳动,缺乏毅力,忍不住寂寞,受不住诱惑,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

1.知行脱节严重

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学生能够明辨道德是非,但往往不能付诸实践,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调查问卷中学生表示坚决反对不文明的现象,但在实际中我们却看到不少同学不能自觉做到这些。

2.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不强

学校老师普遍反应,相当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比较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利益,人际相容性差,往往表现自私、任性、缺乏责任感。

3.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调查发现,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怕吃苦。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4.心理素质较差,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感情脆弱、情绪低沉、生活感觉无聊。承受压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三)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一是当前部分中小学生知行脱节、自我为中心、自私、讲实惠追求自我价值,以及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淡薄、纪律观念淡化等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社会上形形的思潮无时不冲击着校园,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的思想,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

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是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实际脱节。造成德育实效性差,使道德认知不能很好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

一是家庭教育中的德、智错位。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道德。不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这 种压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性格孤辟等心理问题。

二是当前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处于家长过分宠爱的包围之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懒惰习惯和自私的性格,人际相容性差,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三是某些家长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非常困难的。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对策

(一)提高认识,总体规划 我校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德育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价为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养成教育为载体,以实施奥运德育为契机,以表彰奖励为动力,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加强德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建立学习型和研究型德育队伍,使德育队伍向专业化迈进,培养和树立骨干典型,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加强德育干部团队干部与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德育干部、团队干部学习、研讨制度,建立评选、表彰德育管理优秀干部制度。加强对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检查、评比力度,每学年评估、督导一次。树立典型,培养骨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水平一流的班主任队伍。

(三)加强对德育管理的指导与评价。

我校坚持低、小、细、实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加强宏观管理,鼓励微观搞活。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教育工作,使学校自主发展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上有所突破。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学期进行一次主题教育活动评比。以教研组为单位,互检互查,学习借鉴。召开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

(四)结合新课程改革,继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课堂 教学(包括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学科渗透德育、思想教育的研究。我们要坚决把主渠道建设好,利用好,使知识和教育相得益彰。

(五)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基地途径。

加强青少年德育基地建设和使用,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好广播、板报、橱窗、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六)抓住有利契机,实施奥运德育

以奥运德育目标为统领,建立协同德育保障机制,使常规教育、主题教育有机结合,突出道德实践,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创出特色。

夯实基础,注重礼仪。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学习奥运礼仪知识。强化礼仪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