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精神疾病如何预防8篇

时间:2023-06-16 09:27: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神疾病如何预防

篇1

精神卫生范围明晰化

*人民医院科长告诉记者,人们常说的;精神病;其实是不可与精神卫生化等号的,精神卫生范围更广,失眠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症、躁狂症等,这些都是精神卫生的范畴,这些情况不加重视和专业的治疗,可能会造成精神分裂症。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这些都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怀。

精神卫生状况趋于年轻化

正确认识疾病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

抑郁症是神经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持续性疲劳和内在动力缺乏、精力减退。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生不如死等,是一种危害性相当大的慢性疾病,而且致残率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易患抑郁症?又应该如何预防和祛除抑郁呢? 专家告诉记者:;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建议大家在遇到压力时尽量想办法释放,比如找朋友聊天,或者找心理医生倾诉,做一些户外运动。总之,遇到压力要及时排解,在压力中更好地适应,这样不容易患精神疾病。

篇2

今天是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201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当天上午,XX市健康教育所、*人民医院在市人民广场举行精神卫生宣传活动,向市民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精神疾病知识,全力打造心灵净化之旅。

精神卫生范围明晰化

* 人民医院科长告诉记者,人们常说的“精神病”其实是不可与精神卫生化等号的,精神卫生范围更广,失眠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症、躁狂症等,这些都是精神卫生的范畴,这些情况不加重视和专业的治疗,可能会造成精神分裂症。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这些都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怀。

精神卫生状况趋于年轻化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报告显示,到2016年为止全世界共有约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而全国精神卫生病发率呈上升趋势,并且趋于年轻化,比去年增加了千分之一,在我市住院病人中,最年轻的精神卫生患者是12岁,精神卫生问题年轻化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正确认识疾病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

抑郁症是神经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持续性疲劳和内在动力缺乏、精力减退。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生不如死等,是一种危害性相当大的慢性疾病,而且致残率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易患抑郁症?又应该如何预防和祛除抑郁呢? 专家告诉记者:“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建议大家在遇到压力时尽量想办法释放,比如找朋友聊天,或者找心理医生倾诉,做一些户外运动。总之,遇到压力要及时排解,在压力中更好地适应,这样不容易患精神疾病。”

网络使用成关注焦点

篇3

【关键词】 长期住院 肇事 肇祸 精神疾病 自杀意念

安康医院主要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这些患者住院周期长,出院困难大。本次研究试图通过对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发生情况的分析,提出一些更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这类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5年以上,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和上海市监护治疗管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条例诊断标准的普通精神病人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336例,均为男性,入院后一直服用一种或以上抗精神病药物。随机抽取肇事肇祸精神病人50例(监管组),平均(34.91±2.71)岁,平均住院时间(9.20±0.94)年;其中精神分裂症4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的2例。普通精神病人50例(普通组),平均(35.63±2.91)岁,平均住院时间(7.86±0.69)年;其中精神分裂症4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的3例。两组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1] ,主要针对近1个月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对两组病人进行评定。该量表共26个条目,包括绝望因子(正常值2.51±2.11)、乐观因子(正常值0.49±0.71)、睡眠因子(正常值1.31±1.33)和掩饰因子(正常值1.31±1.21)等4个因子,总分(正常值5.61±3.39)越高,自杀意念越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1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设P

2 结果

2.1 普通组与监管组自杀意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的当前自杀意念测评总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82、2.31、3.32、7.72,P均0.05)。

3 讨论

自杀意念多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和偶然性,而自杀行为往往不是偶然的或无原因发生的,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主要与婚姻、经济状况、心理状况、人际关系、精神和躯体疾病等有关[2]。研究表明,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建立精神疾病的诊断[3];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与自杀关系最为密切的精神疾病[4],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如何预防其自杀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了解其认知、情感活动,掌握其自杀意念发生情况,进而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安康医院长期住院精神病人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自杀意念发生率更高。普通组自杀意念总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值,这可能与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及病人长期住院难以回归社会而产生的一系列负性情感体验和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所产生的对既往病态行为及行为后果的自责自罪心理或其精神分裂症本身伴有的抑郁症状等因素有关。监管组自杀意念总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普通组(P

本次研究认为,对于安康医院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应从多方面观察了解病人的认知、情感活动,定期有针对性地予病人做心理疏导,必要时予病人做有关自杀意念的量表评定,以掌握病人当前自杀意念情况,为早期认定和提供支持奠定基础。同时,还应积极取得社会与家属的支持,协助解决人为造成的不良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对确有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病人,应立即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改善病人不良情绪,矫正病人不良认知及行为模式,最终使病人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综上所述,安康医院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影响的危险因素较多,预防其自杀行为发生,在做好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着重处理出现的抑郁症状,着重降低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心理累加效应,并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不同的预防措施,而不是仅仅解决处理某一具体危险因素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病人的生存质量,杜绝自杀等意外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 286.

2 肖水源, 王小平. 我国现阶段自杀研究及预防工作的几个问题[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3, 36(3):129-131.

3 郝伟. 精神病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72.

4 李献云, 杨荣山, 张迟, 等. 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2(4):281-283.

篇4

1.1一般资料

样本选自2010-03—2012-01在我院住院且戒酒成功即将出院的患者,共入组86例,均为男性,年龄35~62岁,平均(47±7)岁;饮酒时间9~44年,平均(17±8)年;饮酒量(纯乙醇)180~880g/d,平均(420±51)g/d。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酒依赖诊断标准。②治疗效果均为戒酒成功即将出院患者。两组患者性别、文化、婚姻、住院次数、用药种类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③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与研究。

1.2方法

1.2.1出院前教育内容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酒精依赖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及出院教育,而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包括患者家属在内的家庭式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由两名主管护师(责护组长)带领10名护士(责任护士),随机分成两组,固定针对干预组或对照组实施健康教育。主管护师及护士均进行系统统一培训,两组均采取2次/周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利用每周二、周六探视时间集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具体如下:①第1~3周动员及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关系,采取互动方式与其沟通,了解其家庭成员及家人对患者的关注度;讲解酒精依赖的临床表现;戒断症状;住院戒酒的必要性;酒精替代治疗及脱瘾治疗方法;戒酒失败的原因及对策;酒后导致的法律问题等,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过程有全方面的了解。②第4~6周主要讲解对酒的重新认知;酒精成瘾对本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不良性格、行为和生活方式与酒依赖的关系;患者对酒精产生心理渴求的原因;复饮的征兆及如何预防复饮;家庭及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的影响;饮酒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危机等,并讲述有关成功戒酒的实例,向患者家属提供尽可能多的保健及护理知识,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成功戒酒的信心。③第7~9周采取互动治疗方式、成功戒酒患者现身说法谈经验等方式,让患者与家属、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互相体谅,相互鼓励,互取成功经验,学习他人成功方法等。④第10周向患者及家属作相关出院指导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如何定期来院复查,如何遵医嘱进行药量增减,如何与医护人员沟通及寻求帮助,并将相关健康教育内容打印装订成册发送给患者,建立互访档案以便电话随访及患者咨询。

1.2.2出院后延续教育内容

两组患者出院后,对照组即停止健康教育干预。干预组则延续进行为期8次的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安排为:出院后4个时间节点内,每个节点进行2次干预。内容为:强化疾病知识的认知;如何克服性格中的自我为中心、偏执、非社会化等薄弱环节;强化对酒的理性认知,从内心抵制饮酒;学习新的行为表达方式,体谅他人,正确人际交往;行为治疗:与戒酒同伴结伴外出,将自己置于旧环境的暴露中,提高对酒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1.3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精神疾病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复饮率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出院后随访2年,将两组治疗依从性、疾病复发率及精神疾病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年等不同时间节点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将两组患者酒精复饮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酒依赖患者出院2年后的疾病复发率为16.28%,而对照组为72.09%,这也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说明患者家庭成员的参与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疾病的康复效果。酒依赖患者在医院成功脱瘾后只是解除了患者对酒的躯体依赖,而对酒的精神和心理上的依赖还要持续2~3年,患者的人格特质(主观意志薄弱或人格损害),家庭,社会,心理不良因素明显者更易复饮。除以上患者的自身因素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也尤关重要,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培训,增强家庭和社会对其的关注,给予充分的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十分必要。造成酒精复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酒依赖者普遍存在着对外界环境的易伤性,遇有压力时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表达及宣泄,不能正确求助他人,与家庭成员及朋友沟通障碍,职业技能不能重建等都易加强患者对酒精的心理依赖与渴求。因此,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使其掌握正确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十分重要。酒依赖者家庭成员对疾病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效果,由于患者家属对酒依赖疾病常识及戒酒知识的掌握,患者定期到医院精神科门诊的复诊率就会增加,治疗的依从性随之提高,疾病的复发率也大大减低,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存价值得以体现。

4结语

篇5

【关键词】双重督导;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32-02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double supervision of rural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he influenc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 Methods: 75 cases were randomly meet the conditions of the rural living in schizophrenia, to control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medication adherence to patients with dual supervision that hospitals and families of patients with double medication adherence supervision, first in the hospital patients to family education and ment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knowledge family support intervention guidance, after discharge to hospital patients who regularly supervise and control group, only in a patient in the hospital, after discharge drug supervision by the hospital only family no longer intervention, afte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survey. Results: patients with dual supervision medication compliance improvement, treatment, symptoms control initiative enhance ideal, the recurrence rate is reduced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Double steering;Schizophrenia;Medication adherence

精神分裂症是我国精神疾病之中最常见、多发疾病,近几年我国农村发病率较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而且还加重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而症状的控制主要以长期口服药物为主。调查显示[1],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维持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城镇。为改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笔者对7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施行双重督导即医护人员对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和服药督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家庭支持的服药依从性督导,结果在改善服药有依从性、安全性方面效果良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从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出院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75例,分成干预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平均年龄(27.6±1.92)岁。对照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平均年龄(29.6±1.67)岁。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干预组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双重督导即医院和家庭对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的督导,首先在住院期间医院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服药督导并且还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和家庭支持干预的指导,出院后在家庭严格督导的同时医院定期对患者进行督导,包括电话及家访。另外医院还自制患者随访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生活习惯、服药情况、家庭支持等。专业人员根据患者健康档案记录,采用电话追踪及家访的方式,分别于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两个时间段,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随访,并根据调查表内容逐项询问、记录,以期掌握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并从治疗依从性的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教育、督导,使患者能够坚持服药,同时提醒家属完善家庭心理系统,配合专业人员进行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及服药督导工作,防止疾病复发。

1.2.2 对照组:对照组医院仅在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服药的严格督导,并且住院时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和家庭支持干预的指导,患者出院后的服药督导仅由家庭单方面督导,医院不再进行干预。

1.3 评价指标:“按时按量服药”者评为依从,“药在服用,但未按时按量服用;或未服药”者评为不依从[2]。复况依据监护人提供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精神分裂症复发按照CCMD-3诊断标准[3]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比较:见表1。

2.2 两组出院后复发率比较:见表2。

3 讨论

表1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例,%)

表2 两组出院后复发率比较(例,%)

3.1 影响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

3.1.1 知识局限:患者对精神疾病防治常识缺乏,对病的概念认知仅限于普通的生理性疾病,对精神或心理方面疾病缺乏认知,患者及其家属有一部份人认为躯体无不适感即是无病否认有病,对疾病的文化信念差异,少数地方容忍病态行为,担心成瘾、致癌、丧失生育;或认为病已治好,不需再服药。

3.1.2 经济条件制约:社会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影响患者依从性,农村由于其特定的原因即形成了其依从性差。患者工作和劳动能力下降致使其少或无经济收入,加上患者要长期服药使家庭支出增加,造成难以承受的家庭负担。

3.1.3 身体原因,症状的影响:患者过于强调夸大人的主观控制能力,认为自己不需服药也会好,也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情感,忽略药物的治疗作用,过多关注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药物副反应存在恐惧和厌恶心理。

3.1.4 自知力缺乏:文献报道[4],50%~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仅迫于家庭的压力接受治疗。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支配下拒绝服药[5]。

3.1.5 与家庭社会相关的因素: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相当匮乏,且农村人群对精神病知识知之甚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都怀有耻辱感和难以接受疾病,所以很容易动摇对疾病的继续治疗[6]。家庭成员对疾病的了解情况和态度也会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2 双重督导对提高服药依从性有积极作用:复发率的高低与患者能否坚持服用维持剂量药物有关,社会支持系统好者,服药依从性好,复发率低[7],因此,提高服药依从性是现代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8]。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出院后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导致患者不能正常的、按时的、准确的服用药物,从而导致精神症状的复发,笔者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后进行双重督导,指导患者家属如何识别复发的“预警症状”,如何预防复发,怎样给患者进行家庭护理等等,从医院和家庭两个方面对患者服药进行督导。进行双重督导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好转,治疗主动性增强,症状控制理想,复发率明显降低,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吴敏仙,周玲,李焕民等.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642

[2] 朱紫青,张明园,瞿光亚等.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研究(I)[J].四川精神卫生,1996,9(2):73-76

[3] 中国精神科学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7

[4] MintzAR,Dobson KS,RomneyDM.Insight in schizophrenia,a mela-analysis[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03,61(1):75

[5] 于瑞彦,冯梅,寇子辉.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护理时实践与研究,2008,5(5A):78-79

[6] 付华秀,杨孝忠,姚立萍,等.家庭护理干预对农村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9,9:4-5

篇6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具有长期病程,高复发率为特征的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在如今发病率 、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99%以上的患者生活在社区,与他们的照料者共同居住,这无疑给承担长期照料任务的家属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国外自90年代开始, 就强调患者家属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长趋势和进行心理教育对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增加就业率、减少复发等方面有重要作用。Helen等[3](1994) 的研究证实, 患者家属迫切需要得到专业的干预和指导。

我国学者黄红[4](1998) 认为,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教育, 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十分必要, 有利于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增加回归社会几率、延缓衰退进程等。杜建军等[5](1996) 对 58例参加抗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与对照组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部分家属有心理障碍, 认为有必要在抗复发工作中对病人家属进行心理咨询及精神卫生指导, 讲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及抗复发中的一些问题,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技能。

近年来 ,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Arey 等人[6]总结了 4 202 例病人的报道 ,结果发现在照顾病人的家庭成员中 ,存在着较高比例的心理障碍。在苏格兰实施的研究[7]发现 ,有 77%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主要家庭成员大体健康问卷 (GHQ)总分高于普通人群 3 倍 ,社会适应自评量表 ( SAS - SR) 显示他们总体适应能力低于普通人群。精神病人的家属常受歧视 ,有羞辱感 ,其结果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原有的社会活动或改变了活动形式。Phillips[8]等对中国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进行调查 ,采用 Camberwell 家庭问卷 (CFI- CV)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 1491 人中有 899 人(占 60 %) 存在中度至重度的耻辱感。

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了测查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同时也影响到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回归社会几率和社会功能等康复指标[9~11] 。

我国近年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也有一些研究,张玉娟等调查资料显示患者家属现有的精神疾病知识明显不足,陈春发等经过调查认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复发患者家属关心患者疾病复发的早期识别及应对技巧,希望参与患者康复目标的确立,并期望医生提供患者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有针对性的指导[12]。

精神科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护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工作的延续与发展(如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宣教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综合方面考虑,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客观需求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有研究表明,患者最容易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为个别教育,其次是集体教育、宣传手册和示范教育。提示我们在采取个别教育的同时,应缩短办板报的周期,宣传患者最需要了解的疾病知识。此外,出院患者需要进行如何预防疾病复发、复发先兆、诱发因素、家庭护理方法、维持治疗时间、疾病和药物对婚姻、生育及对子女的影响等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患者开朗、乐观、坚强的性格,促使患者学会自我调控,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负性压力;同时要向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传授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出院后能及时获得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关怀、鼓励和尊重,改变患者及家属或照顾者不良的知、信、行,建立良好的尊医行为,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13]。

目前存在问题:①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当长时间内,大多数医院延续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热衷于被动执行医嘱的功能制护理,没有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尤其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琐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多,生活护理量大,医护人员大部分时间从事常规医疗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对精神病患者个体的健康教育没有制定出针对性的康复计划。②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对精神卫生知识认识了解不足,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导致患者及家庭对精神疾病认识缺乏,给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带来很大困难。③精神科普知识及人文知识欠缺精神病患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医护人员掌握有关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对社会人文知识缺乏,不能准确把握与患者交流的切入点,患者对医护人员不能产生信任感,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持怀疑态度,使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④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技巧对健康教育内容不能灵活运用,语言生硬,医学术语使患者无法听懂,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宣教疾病知识不感兴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对策及建议:①重视对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转变观念,向现代化的护理模式转变,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关心和爱护这一弱势群体。对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从思想上给予重视,通过健康教育能够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模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②在宣教过程中,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社会经济地位、民族、职业、年龄、不同知识面、各层次患者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要求医护人员要有广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边缘知识来丰富自己,了解各行业的工作特点。定期安排对患者讲授精神卫生知识,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着重讲解,分析各种症状存在的原因、性质及表现形式,鼓励患者写心得体会,并帮助分析,以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症状的认识能力,促进医患相互交流,以此发现和解决患者潜在的其他心理问题。③对当事者采取的态度要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就问题的所在给予指导,特别重视与精神病相关心理因素,因为许多疾病诱因都与心理问题有关,而心理疾病的发生大多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有直接联系,在实际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与患者交谈影响疾病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环境等因素,更要向患者说明影响疾病的心理因素,因不同的人对心理冲突有不同的防御机制,如果不能应对就可导致不同疾病的发生。④有针对性健康宣教: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医护人员首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强烈的责任心及奉献精神,尽其所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医护人员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以减轻患者症状,取得患者对治疗的合作。⑤针对自知力缺乏的患者,以劝导其接受各项常规治疗和检查、以自理生活为主;对恢复期有部分自知力的患者,可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如药物剂量增减对疾病的影响等,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以促进疾病康复;对出院前自知力恢复的患者,指导患者如何坚持服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疾病的复发,早日回归社会。⑥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医患沟通指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是在交流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患者获得相关疾病的护理、康复等相关信息,同时也含带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思想、感情、需求、愿望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期达到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应用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流,掌握沟通的技巧,安慰、劝说和鼓励患者,使患者心理接受医护人员,愿意同其交流,愿意述说自己的痛苦。只有真真切切地将患者视为亲人好友,才能让患者感到亲切、周到,这些都是保证良好交流所必须做到的,从而缩短护医患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疗护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医疗护理活动之中,教育方法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形式,在实施教育中强化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教育的意识,重视医患关系沟通,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医护安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医护工作过程也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同时,患者也时刻观察医护人员的言行。不断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及理论文化水平,通过健康教育的非药物治疗,使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达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目的。医护人员应合理运用沟通技巧,使患者从医护人员的言行中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和被尊重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患者要回归社会前,同时也要指导家庭对患者的支持教育,用父母的挚爱去安抚患者创伤的心灵,用兄弟姐妹的真情使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使患者感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分子而感到安慰,为重返社会奠定第二步基础,同时要提前做好单位同志及领导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待他们要热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歧视、冷嘲热讽,要让他们在单位、社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及早成为有用之人,使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家庭、社会[14~15]。

参考文献

[1] 石光,崔泽,栗克清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投放研究(二).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71~375

[2]张明园.减少精神障碍的未治率-献给2001年世界卫生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2)

[3]Helen RW, Eileen JH. Needs of family caregiver synchronic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 1994, 20: 5571

[4]黄红.精神病人家属的心理行为与病人康复.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1998, 4 (2): 93

[5]杜建军.参加抗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研究.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1996, 2 (2、3合刊): 1471

[6]宋立升.精神病患者对家庭的影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4):214~ 217

[7]The Scottish schizophrenia research group. The Scottish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study, ⅣPsychiatric and social impact on relatives [J]. Br J Psychiatry, 1987 ,150:340~ 344

[8]Michael R.Phillips, Veronica Person, Feifei Li, et al. Stigma and expressed emotion: a study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members in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2, 181:488~ 493

[9]李明泉.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07,23(5):661~2

[10]杨勇超.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与心理干预.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40~241

[11] 李惠仙、黄芹.城市与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干预2004,1(3):119~120

[12]程金莲,韩屉范.山西省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9,31(11):648

[13]凡娅,史惠.15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53

[14]任竟惠.浅谈护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中医,2003,25(8):42

篇7

1药学心理学的概念

所谓药学心理学,即是以药理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把心理学和药学有机结合起来的,通过借助药品自身以外的信息刺激,以达到与所使用药物类似或加强的疗效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外称之为phal~naceuticalpsychology。1979年,为有效解决现实药学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一些具有心理学研究背景的药学家试图把心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药学心理学正是基于此种背景下诞生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药学心理学逐渐转变为一门独立学科。药学心理学在药学保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发展至心理药效学和心理药学两个分支学科。

2心理药效学的概念及其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临床药学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心理药效学。所谓心理药效学,即指当使用同种药物时,不同心理诱导的存在导致了相异的药理效应出现的关于心理学、医学和药理学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其目的旨在通过借助药学服务人员的优秀心理诱导能力,以充分唤起病人抵御疾病的内在源动力从而达到最佳药物疗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心理药效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关注心理因素,因为病人是心理药效学起作用的内因基础,通过主导动力因素(包括药师、医师和护理人员等)的心理诱导作用,从而发挥最佳的药物临床效果。实践证明,“安慰剂效应”是心理药效的最直接表现,而性格不同的病人对相同药物将出现不同的药效反应。一般来说,热情、积极和乐观的患者使用安慰剂之后大多会产生较明显的心理效应;与之相比,急躁、消极和悲观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却并不明显。总的说来:充分调整、调动患者的心理,用热情、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同时药学保健服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帮助,使其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促进其早日心身康复,最终获得最优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性格千差万别,为发挥最佳的心理药效作用,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治疗工作:①将治疗方案明确告知患者,借助心理药效,可达到较好疗效。该方式适用于被动求医类型患者的家属或主动求医类型的患者,对其说明所患疾病的类型、病因及所需治疗方法,并指导其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和将来如何预防疾病等相关知识。②暗示疗法。该方法适用于那些患有癔症性缺失或感觉缺乏的患者。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大多利用该方法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而利用安慰剂效应来进行辅助疾病的治疗工作,能获得更佳的疗效。③不定期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并赢得他们的信任。利用机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搞好思想交流工作,这有利于深人了解患者病因。医务人员应努力加深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治疗的认识,争取更佳的治疗效果。

3心理药学的概念及其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心理药学同心理药效学一样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又被称为精神药学。狭义上的心理药学是-V]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过程(主要包括患者用药过程中药物选择及用量等药物信息)的一门学科。而宏观上的心理药学则有更大范围的研究对象。患者情况的不同加上治疗环境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了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药学的应用范围不同。具体来说,心理药学的应用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药物治疗的教育,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②结合精神疾病治疗相关的精神病学方面的专业文献和报告来指导患者健康及监控等工作,并积极推荐使用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法;③结合精神药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相关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根据病人的临床诊断结果,以制定有效、合理和全面的治疗方案。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为2005年10月~2006年6月从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商丘市精神病医院)出院的痊愈显著进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6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脑及躯体疾病、酒精及药物滥用者。随即分为干预组(药物治疗+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和对照组(药物治疗)。干预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28.3±8.1)岁,病程(6.1±3.4)年,复发次数(3.1±2.3)次;对照组男性4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28.9±7.6)岁,病程(5.8±3.1)年,复发次数(3.4±2.5)次。经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也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

1.2.2 复发标准 以出院3个月后再度出现任何阳性和阴性症状,且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中分值≥3分,持续时间超过1周为复发。

1.2.3 干预措施 采用讲课及训练的方法,由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干预。(1)采取集体与个别心理干预:对待病人在康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每次30~60 min,内容有如何正确对待精神病症、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学会药物自我处置方式等从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了解复发的征兆及自我应对方法、教会病人如何调节自我情绪、如何预防疾病复发等知识。(2)社交技能训练:采用讲课、讨论、角色演练的方法,每2周1次,每次60~90 min,使病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询问及求助等社会技能。(3)家庭干预:每月1次,每次不少于40 min,为家属讲课向家属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讲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护理方法、对病人行为的正确情感表达方式,教会家属如何观察病情变化及复发的早期征象和应对方法。有特殊问题时与医务人员联系,持续时间2年。

1.2.4 评定 对照组患者只给予维持量抗精神病药物,不作任何干预;干预组除坚持服药外给予综合干预措施。两组分别在干预的第3个月末、1年末、2年末进行DAS和PANSS评分,随时记录复况,干预结束时统计复发率。

2 结果

2.1 两组DAS评分比较 干预开始后3个月时,两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在1年和2年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社会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PANSS评分比较 干预开始后3个月时,PAN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而在1年和2年末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复况 干预的2年内,干预组复发12例,对照组复发34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77,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为复发性疾病,多次复发可导致社会技能下降,单纯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目前,在我国精神分裂症住院后多采用关闭式管理,忽视了对病人社会能力的培养,致使病人出院后适应不了社会环境,造成多次复发。因此,积极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环境,充分调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心理社会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于评分和PAN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精神症状好转及社会功能恢复和保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干预期内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积极的进行综合干预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减少复发,使病人保持应有的社会功能,掌握健康的生活及社交能力,从而防止病人社会技能的下降,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有显著效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