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09:27: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调查的主要流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审计;内部控制;调查了解;内容;方法
所谓内部控制测评,是指通过审计人员的调查和了解将审计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用情况进行的相关测试,以评价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健全性,最终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活动。内部控制测评通常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主要业务领域来进行,即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类型和经营管理特点,将其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主要业务领域,针对各个业务领域分别评估相关的控制风险水平,并将该控制风险水平归结到相关账户中去,作为制定各交易类别或账户余额实质性测试计划的依据。例如,对于生产型企业,可以将其业务划分为:销售和收款业务、采购和付款业务、生产和存货业务、货币资金业务、工薪业务、固定资产业务、筹资和投资业务七个主要业务领域。而对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非盈利组织,其主要业务领域可以包括:收入业务、工薪业务、非工薪费用业务、货币资金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的前提是进行调查了解并记录内部控制,也就是说作为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展开调查了解,并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进行记录和描述。
一、调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
1、针对被审计单位整体了解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监督要素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应当从控制环境着手。调查了解时,审计人员需要获取前面所述的控制环境各个要素的有关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评价被审计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态度和意识;对风险评估要素进行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被审计单位如何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的重要性。比如,如何将管理目标、经营计划和财务报告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并了解防范风险的措施;对监督要素进行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被审计单位日常性的监督检查方法,即管理者为监督各项工作的运行而使用的预算、计划、责任报告等制度与方法,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2、针对被审计单位整体和各个主要业务领域了解信息与沟通要素
审计人员应该将会计系统作为调查信息取得和沟通要素的重点,因为会计系统也承担着会计监督和核算功能。在调查会计系统时应查明以下事项:被审计单位业务类别以及经营范围,会计系统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会计系统信息来源情况以及重要的会计凭证,会计系统相应的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合法性以及会计报表的项目,审计单位会计系统与其他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等。
3、如有必要,针对被审计单位各个主要业务领域了解控制活动要素
审计人员调查了解控制活动要素的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展开工作的流程组织、信息传递方式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组织分工,各个业务部门的相关凭证与记录的设置和运用,独立的检查程序等控制手段的设置情况。
这里之所以说是“如有必要”,是因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测试和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始终贯彻“自上而下”的原则,即不一定要详细地了解其内部控制的所有政策、程序和措施,也没有必要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所有环节,而应当关注主要的、高层次的控制环节,“自上而下”地实施内部控制测评。
为了合理制定审计方案,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和信息与沟通要素中的会计系统一般是审计人员所必须了解的内容,但对控制活动了解的范围和程度则可能因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控制环境的优劣而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被审计单位认为内部控制并不重要,则控制活动即使设计得再健全,也很难保证其职能的有效发挥,此时审计人员可不必进一步了解控制活动,直接将控制风险评估为高水平,不依赖内部控制。
二、调查了解内部控制的方法
1、询问
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不论是初次审计取得的信息,还是更新以前年度审计所获得的信息,都应该以询问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为起点。在询问对象的选择上,应该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的各个层次,这样能够保证了解到情况的真实性。因为向不同层次的人员询问同一方面的内部控制问题,可以达到相互验证,可以从侧面验证被询问者答复的真实性。
2、检查
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文件和管理制度进行检查。被审计单位为了设置、执行和维持其内部控制,必然有大量的文件记录。审计人员应当审阅这些文件,在查阅这些文件的同时,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帮助审计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方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过程生成的凭证和记录。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凭证和记录,如固定资产验收单、工时和工资记录、内部审计报告等。通过对内部控制凭证和记录的检查,能够使审计人员更好的理解和全面认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方法。
3、观察
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实地观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执行和开展。除了检查凭证和记录,审计人员还可以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编制的凭证和记录、执行正常会计和控制活动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情况的了解和认识。
4、穿行测试
在实施穿行测试时,审计人员选取记录某类业务发生的一张或几张凭证,然后沿着整个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过程对它们进行追查。如发现实际情况与审计人员的工作底稿中对内部控制的描述不一致,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底稿进行修正。穿行测试能将观察、询问以及检查等方法方便有效地结合起来。穿行测试的目的不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对既定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那是内部控制测试的任务。但如果进行穿行测试所选定的经济业务有代表性,也可将其作为内部控制测试的一部分,这时,有必要对已检查的文档进行详细地记录。
如果审计人员实施的是再次审计,且在以前年度审计中进行过内部控制调查了解,那么可以通过查阅以前年度的工作底稿,获取这些信息。大多数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本年度的审计。另外,审计人员还应关注被审计年度内部控制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并更新相应的内部控制信息。
三、对内部控制调查了解情况进行记录的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文字说明法、调查表法或流程图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记录,并形成工作底稿。这三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1、文字说明法
文字说明法也称记述法,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在开展调查的过程中通过文字的方式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记录的方式。文字说明法比较灵活,简便易行,描述的内容可详可略,适用范围广,特别是适用于那些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的中小型被审计单位。另外,实务中它还适用于记录控制环境、一般控制和实物控制方面的情况。
但是,这种方法缺乏层次感和形象感,不便于资料整理和对比分析,而且有可能遗漏内部控制设置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存在广泛控制的大型被审计单位。
2、调查表法
调查表法也称内部控制问卷法,是指审计人员使用内部控制调查表的形式,向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人员或有关当事人调查了解其内部控制设置情况并加以记录的方法。
审计人员根据其对被审计单位应具备的标准内部控制的理解,事先设计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模式化的调查表,通过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回答,检查其应有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应该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否设置,以此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采用调查表法,关键是针对需要调查了解的控制系统及控制点,设计拟调查的问题,编制调查表。其中,调查问题的设计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调查和评价工作质量。
调查表可使审计人员获取明确的调查答案,有利于对内部控制情况的分析评价。因此它比较适用于调查了解各主要业务领域的控制点和控制措施,以及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
3、流程图法
流程图法是指审计人员以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图形,将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文件编制程序、业务处理流程等内部控制情况,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加以描述的方法。
流程图法既可用于设计评价流程图,也可用于绘制现状流程图。评价流程图是反映最基本内部控制要求的流程图,通常由审计人员设计,以作为评价现状流程图的参考模式。现状流程图则是描述被审计单位现行内部控制状况的流程图,既可由审计人员绘制,也可由被审计单位设计绘制。
绘制流程图时,审计人员应注意下列事项:自始至终表示控制流程,并涉及分支流程走向;详细注明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尽可能表明凭证账表份数及去向;尽量使用符号语言,而将文字语言用于“流程图说明”。
流程图法的特点是直观明了,它能通过一目了然的图式,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明晰地展示出来,较为明确的指出了关键控制点,能够很清楚的识别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但是流程图绘制难度较大,并且要结合审计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掌握和使用,且控制流程之外的控制措施,如实物控制等无法直接反映。因此,将几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将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
内部控制产生于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贯穿于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被审计单位存在管理或者经营活动,就需要相应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包林成.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8.
Abstract: Investigation of land use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work, It is mainly on land ownership, boundaries and types of land use right area of the investigation summar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This paper is to survey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ol used by land use survey system design and function are introduced.
关键词:土地利用调查;土地信息系统
Key words: Land Use Survey;Land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P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27-01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概述
1.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以县为单位查清农、林、牧、副、渔、企事业单位以及各村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界线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并在此基础上,逐级向上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分布和利用情况,以满足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发展的需要,为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服务。
1.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步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流程为:①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培训与试点;②外业调绘与补测以及净耕地系数的测算;③内业转绘;④土地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⑤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地权属图;⑥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说明书;⑦土地初始登记;⑧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⑨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在以上步骤中,除了外业调绘工作需要进行人工实地调查测量,其余工作均可借助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完成,可以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
1.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1.3.1 业务流程分析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系统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等功能。
1.3.2 数据流程分析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业务流程,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系统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分方面的数据: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②土地统计数据。土地统计数据均为表格数据,包括土地统计台账、变更记录一览表、土地统计簿及地类变化平衡表;③土地统计分析数据为由地类变化平衡表生成的分析表格数据;④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重点是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和土地统计台账表格数据。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输入输出设计
2.1.1 输入方式设计①初始土地利用现状图输入:共有扫描屏幕数字化、手扶跟踪数字化仪数字化和图形数据转换三种方式。②变更图形输入:当变更内容较大时,采用出示图形输入方式输入;当变更内容较小时,采用屏幕几何作图方式输入。③外业记录手簿、变更记录表输入:外业记录手簿,包括,包括图斑、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类三类手簿;对于变更记录表,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共用一种表格。它们的输入方式采用键盘录方式。④土地统计台账输入:设计为交互录入方式。
2.1.2 输出格式设计 ①图件输出: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等,输出格式设计有素图、彩色线画图和彩图三种输出方式。②表格输出:对于土地统计台账,分为设计简表和标准表两种输出方式。
2.2 数据处理设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设计多个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初始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形库建立流程、面积计算与平差数据流程、变更数据处理流程和土地统计数据处理流程。所以需要根据不同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数据处理设计。
2.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主要对系统维护、初始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信息查询六个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功能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任务,以及信息系统本身的特点,可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功能分为系统维护、初始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等。
3.1 系统维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按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进行的。要使系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系统维护能进行行政区域代码、地类代码的设置和信息系统的相关配置等。
3.2 初始调查初始调查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形数据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图形编辑及图件制作等。图形数据输入主要是指调查底图的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包括土地利用图斑的权属、地类编号、所在的行政村等基本信息。图形编辑主要完成在底图上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包括图斑边界、行政界线、零星地类、线状地物的输入和修改。图件制作主要是指各种成果图件的制作。
3.3 变更调查变更调查主要完成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变更以及变更记录表生成和管理。
3.4 土地统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等,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要从宏观上了解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数量、质量、分布以及结构。这一任务基本上都是由土地统计子系统完成的。
3.5 土地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总结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这些经验和问题是在了解调查区域土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概况出来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土地分析子系统的功能是采用定量的方法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
[1]周蓓,陶君.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字化内业处理初探[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2):180-181.
关键词:石油企业 合同管理 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大港油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45-02
一、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的方法
合同管理的风险评估方法是指采取何种方式对合同风险进行评估。从逻辑上来说,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是前后先继的,先进行识别然后进行评价与估计。但从企业管理工作的宏观角度来说,合同风险评估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笔者认为,企业合同风险的评估是一项基于经验的科学,需要依据一定的方法对企业合同运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运用生产,业务流程法和调查表法识别与评价合同风险。在掌握合同流程的基础上设计调查表,先选取少量调研对象发放调查表,听取调查表试填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后。修改和完善风险调查表。调查表经过几轮的试填一反馈一修改后,形成正式的合同风险调查表。按照上述方法将调查结果进行筛选和分析,按照统计学的方法,大致可以估算出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系数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此次合同风险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和建议。可以说,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强烈管理实践色彩的创造性工作。
二、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的案例分析
按照上述生产,业务流程法和调查表法我们可以首先设计出石油企业风险评估调查表的内容。调查表的内容设计是否科学以及是否符合现实需求是调查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对于合同风险进行评估的调查应该是基于对企业现有合同管理工作的关键点以及同行业企业合同风险的显露点来进行设计。
参照中石油公司合同风险评估调查表的设计原则与设计内容,笔者对大港油田合同管理的风险评估调查表设计了内容。并依据合同管理风险与合同法律风险将上述调查表进行了分别设计。设计了两大类7小类29个具体的指标。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上述29个具体指标设计成了调查问卷,对大港油田及其所属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笔者将对下述两大类7个小类29个具体指标进行介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1.合同外部风险要素调查与统计。合同外部风险要索主要指的是从宏观上来说影响合同运行的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合同外部运行的主要指标体系有:(1)合同管理人员指标体系。合同管理人员是企业当中专门从事合同管理的专业人员,是否具有合同管理人员以及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与风险评估水平。因此影响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评估水平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因素,即合同管理人员指标体系应该设计为合同风险评估的首要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具体设置如下几个分项指标:公司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合同管理部门负责人的法律工作水平、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能力、相关部门对法律工作的支持程度、法律人员配备的充足性、法律队伍的稳定性六个子项。除了上述平面设计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上述人员的数量以及稳定性与有效性等。(2)合同管理制度指标体系。良好的制度是预防危机与管理危机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笔者认为,石油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是影响企业合同运行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围绕该部分应该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该项可以包含:制度健全程度、制度明确程度、制度动态调整性、制度和谐性四项内容。制度健全程度考察制度的全面性;制度明确程度考察制度的明晰性;制度动态调整性着重考察随时间发展,制度能否及时调整,以减少制度对实践的不适应情况;制度和谐性重在考察有无政出多门、相互矛盾的情形。(3)合同管理流程指标体系。管理是一种流程控制,合同管理的流程控制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石油企业合同应该按照《石油企业合同管理规定》等行业性操作过程进行操作,从合同签约依据维护,到理顺管理流程,最后到合同验收环节。都要傲到合规性操作。笔者认为该部门可以具体设计业务流程规范性、业务流程效率性、业务流程可操作性、业务流程有效性四个子项共同构成合同管理流程风险。业务流程规范性以考察各予公司所制订的合同管理业务流程是否符合公司规定和管理要求为主;业务流程效率性考察合同管理业务流程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可操作性主要考察所制订的业务流程是否符合管理实践,有无不合理之处;业务流程的有效性着重考虑流程操作的效果,业务流程能否有效地防范预计到的合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4)合同管理系统指标体系。随着《中国石油合同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应用,系统用户能够全面掌握合同签订的流程,及时跟踪合同的审批情况,缩短了合同的签订周期。同时使合同经办人员和审批人员加强了合同签订、履行、验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便了合同的日常管理,基础资料的检索、合同运行状态的跟踪,明确各类合同的流程。在选择了合同类别后,合同将在系统中自动匹配相应的类别和审批流程,使合同审批更加方便,推进了合同管理的进步,提升了合同管理的水平。笔者认为对于中石油合同管理系统的执行情况应该单独设计指标体系进行调查,具体可以分为信息及时性、可靠性、有用性和网络安全性四项。
2.合同内部风险要素调查与统计。(1)合同缔结指标体系。合同缔结指标体系是指在合同内部运行过程中,合同缔结阶段所产生的风险因素而形成的调查指标体系。缔结合同风险的指标体系可以设置合同相对人风险(合同相对人在资信、资质、履约能力方面存在瑕疵)、书面合同风险、合同审查风险、人风险(合同签定人是无权人)等。目前,石油企业的大型合同都需要按照招投标的法律程序完成合同的邀约与承诺过程,因此合同缔结的指标体系可以依据招投标过程中具有风险的环节来进行设计。具体来说,可以设计如下子项目:招投标合法性风险、招投标规范性风险、招标人风险(此种情形下石油企业是投标人)、投标人风险(此种情形下石油企业是招标人)、评标专家风险(此种情形下石油企业是招投标活动的一方当事人)。评标专家风险主要是指招投标管理机构对评标专家选择不规范以及评标专家职业道德是否很好执行存在风险。(2)合同文本指标体系。标准合同对于防止合同文本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防范合同风险的水平。中石油花费巨资开发并在其系统内推广标准合同影响重大,意义深远,可以提高合同管理效率、改善合同管理质量,所以将其单独考察。标准文本风险重点考虑了标准文本的覆盖率、文本的质量水平、标准合同的适用性三个方面。标准文本的覆盖率能够反映是否覆盖了合同业务的全部领域、标准文本的质量高低能够反映合同文本的质量水平,标准文本的适用范围能够表明是否明确,标准合同的适用性能够反映标准合同在实践中的使用程度。(3)合
同履行指标体系。合同履行指标体系是将依据法律经验的判断及行业经验的判断,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设计而成的风险调查指标。笔者认为,合同履行环节的风险点主要有合同履行风险(交易双方或者合同相对人未按照约定方式履行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行使或者不当行使了相关的抗辩权利)、合同变更的风险(未按照国家合同法律或者合同的约定而变更了合同标的,使合同履行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发生了变动)、合同解除风险(未按照国家法律或者合同约定正确行使合同解除权等)、违约责任风险(合同当事人出现了违约事由,而没有按照法律或者合同约定追求其违约责任)。
三、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的基本路径
上文中笔者对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大港油田合同管理的风险评估调查进行了个案推演。结合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与路径,我们可以总结出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的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风险控制应纳入危机管理体系。合同风险不是石油企业的偶发事件与突发事件,而应纳入企业的危机管理进行系统管理。合同是企业微观运行的法律表征,合同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的风险,因此合同风险的控制应该纳入企业的危机管理体系,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石油企业合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制度体系。
2.合同风险的识别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合同风险的识别是合同管理的起步,也是对合同风险进行控制的基础。石油企业应该建立起合同风险识别机制,由专业人员利用专门知识与专业方法对企业合同的运行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动态运行着的合同可能存在风险的关键节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风险评估与防控。
关键词:税收管理流程再造征管改革信息化
一、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一)流程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
管理思想的创新不是独立发展的,是建立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的创新,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推动了对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的思考,引发了管理创新。三次产业革命带来了相应的管理革命。
以蒸汽机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劳动分工、专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管理革命;以电力的应用和汽车、飞机等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全面质量管理、及时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以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企业流程再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管理革命。流程再造由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的哈默博士首次提出。1993年,他和钱皮合著《再造企业》一书,进一步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再造运动。
(二)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
流程再造理论是从企业管理开始的,要求对企业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重塑。哈默博士形象地阐释为“打破鸡蛋才能做蛋卷”,并将其定义为“重新开始”。对流程再造理论可作如下简要归纳:
核心思想:通过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借助信息技术,使企业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流程再造是一个持续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
基本内涵:(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和人的有机结合,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将串行工作流程改造为并行工作流程,尽可能实现信息的一次处理与共享使用机制。(2)建立面向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级,缩短高层管理者与员工、顾客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意见和需求,及时调整经营决策,改变职能导向下层次过多、效率较低的弊端。(3)运营机制以流程为主,以顾客为导向,突出全局最优,不是局部最优。(4)人员按流程安排,不是按职能安排,实施团队式管理。(5)沟通突出水平方向,不是垂直方向。
二、流程再造理论对税收征管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
税收征管改革作为一种管理变革,在寻求新的突破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流程再造理论作为国际最新的管理理论,在指导税收征管改革实践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
(一)流程再造作为第三次管理革命,必然对税收征管产生深刻影响
当前,税收征管改革正进一步深化,作为执法管理的税收征管与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具有共性。其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左右,其发展的战略和思路也必然受到管理思想演变的影响。税收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单机运行到网络运行,可以看出税务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于微机的“机”,突出机器的功能,通过模拟手工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侧重于电脑的“脑”,自动生成报表资料,分析监控税源、征管过程和征管质量;第三阶段也就是现阶段,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化成为税收工作的“载体”,穿透行政管理层次,打破层级管理界限,使一些部门职能“虚拟化”,结果将带来更大范围的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不同层级机构事权的调整以及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引发建立电子政府等社会性流程再造。
(二)流程再造给我们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带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流程再造产生的背景与我们改革的背景一致,都是基于信息化。信息化具有穿透时空,打破行政层次和部门界限的功能,不仅带来流程的改变,也为流程的再设计提供了支撑。我们应当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按照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对现有建立在计算机模拟手工操作、依靠纸质传递基础之上的流程进行再设计,并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使之与信息化的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效用。
启示之二:流程再造追求的目标与我们改革的目标一致,都是追求绩效目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我们应当围绕目标,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清除无效管理活动,简化管理环节,并优化组合。
启示之三:流程再造以顾客为导向的原则与我们税收服务的要求一致,都是着眼于满意度的提高。同欧美政府再造一样,在税收工作中引入“顾客”概念,并以“顾客”为导向,将给我们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不仅可以建立起从“基本不相信纳税人”到“基本相信纳税人”的服务机制,让纳税人在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将内部上下工作环节作为顾客对待,有助于解决征、管、查等协调衔接不畅问题。
启示之四:流程再造涵盖重组,但绝不仅仅是重组,也不是改良。流程再造本身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再造的不仅是流程,同时还有人员观念、思维方式、管理习惯、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的转变。我们用流程再造思想指导改革实践,从流程着手,以流程为导向,着眼于流程和实现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的调整,不仅可以达到重组目标,而且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实现税收管理质的飞跃。
(三)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必要性
新一轮征管改革,无论是模式结构的科学性,运转的效率性,还是监控机制等方面,都较旧的征管模式有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的征管流程是基于传统的手工征管方式设计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流以纸质资料传输为主,层级多、环节多、重复劳动多,信息在传输中易于衰减、失真,效率低下。
2.组织结构呈层次状,不必要的工作分配环节多,无实际意义的核批多,横向联系协作不够。上级、下级单位职能部门配置基本相同,工作分配层层下达。许多常规事务都必须层层报批审核,影响工作效率,不仅纳税人不满意,税务干部也不满意。实际上,大多数核批环节并不掌握更多信息,只起到“信息经纪人”转手、传递信息作用,没有形成信息增值。上下沟通基本呈直线型,部门界限明显,导致横向部门间信息相对封闭,本位意识强,协作意识不够。
3.流程设计不合理。现在的征收分局、管理分局按职能划分,使得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时要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跑;即使征收、管理集中办公的,纳税人也要在不同职能窗口之间跑,呈单点对多点形态。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却是多头找,呈多点对单点形态。如: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供票资格认定、征收方式核定等由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去调查,没有很好地将这些类似活动整合起来。对纳税人基本信息重复采集、多次采集,不仅对纳税人形成客观干扰,自身也形成重复劳动。
4.分权制约尚未到位,执法权力垄断依然存在。征收、管理和稽查分离体现了系列间的制约,但管理分局、稽查局依然是集权形态。管理分局仅仅是将征收职能、稽查职能分离出来,管理人员仍然从事综合性管理,还留有专管员的权力特征。稽查局虽然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但仅仅体现在内部职能的划分上。
可见,当前的税收征管机构是职能导向型组织机构,底座庞大,呈“金字塔”型;按职能划分事务和流程,导致环节过多、责任不明,与总体目标缺乏关联度;并且以机构职能为中心配置相应的税收征管流程,而没有以流程为中心对整个税收业务进行系统梳理、整合,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征、管、查衔接不畅,纳税人感到不方便。
如何革弊创新,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以前的改革往往偏重于局部调整,有头痛医头之嫌。以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独辟蹊径,会让人豁然开朗、一目了然。
三、税收领域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
根据流程再造理论和现代税收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税收领域流程再造应当确立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对内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制约,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税源监控四大绩效目标,坚持以流程为导向、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分权制约、团队式管理四项核心为原则,建立符合税收信息管理规律的税收事务处理主流程,以税收信息化提高流程运行效率,整合各类要素和资源,再造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再造。
(一)按照税收信息运转阶段分析税收业务基本活动,再造主流程
遵循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税收业务与纳税人的关联度,识别税收事务处理主流程是再造的第一步。
信息运转分为三个阶段,即收集、核实分析、增值利用。在考查流程必经环节时,真正影响运转时间和信息传递质量的环节是“税收事务处理流程基本单元”。对现有各个部门职能行使过程和各个单项事务的处理过程进行归纳,并忽略内部的、个别的、不常发生的管理活动后,我们可以把税收事务清晰地抽象为咨询、受理、调查、核批、评估、检查、执行7个基本活动单元(见图3),组成咨询検芾項调查椇伺鷹评估椉觳闂执行的主流程(见图4)。
从税收信息的运转阶段看,咨询、受理体现信息的收集,调查、核批体现对信息的核实分析,评估、检查、执行体现信息的增值利用,这就构成收集椇耸捣治鰲增值利用的信息流。从征纳双方的联接方向看,咨询、受理、核批体现纳税人找税务机关;调查、执行体现税务机关找纳税人;评估、检查体现国税机关与纳税人的交互联系,形成了受理服务椀鞑楹耸禇评估检查的工作流。(二)以流程导向代替职能导向,再造组织机构,整合人力资源
符合流程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信息的快捷传输。据此,目前需要对现有组织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1.进行地市级数据集中处理,实现征收部门职能的虚拟化。撤销县以下征收机构,原有征收职能上收到市局,其中数据集中是再造的基础。
2.以流程为导向,将县局原征收、管理、稽查机构整合为咨询受理核批、调查执行、评估、稽查机构。各机构内原则上不再下设股室,代之以紧密协作、及时补位的团队式组织。体现凡是纳税人到国税机关办事的,都由咨询受理核批机构处理;凡是国税机关找纳税人的,都由调查执行机构承担;国税机关与纳税人交互联系的,设立评估、稽查机构。原稽查机构的选案职能由计算机系统和评估机构承担,审理职能上收到县局法规部门。
咨询受理核批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税收咨询,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开具,认证报税,发票领购、缴销、代开、监开,自印发票核批,税收管理证明开具,防伪税控系统发行。
调查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一般性调查,包括开业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供票资格认定、个体户定期定额、税务登记、延期申报、民政福利企业年检、税种认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防伪税控企业认定等调查;信息预警;涉税物品收缴;催报催缴;漏征漏管户、停业户、非正常户的巡查;涉税文书送达;税务稽查结论执行;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实施。
纳税评估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对评估对象的约谈、评定处理等;审计性调查,包括按账征收户注销登记清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调查、超税负返还调查等;增值税专用发票日常稽核;税收计划的制订与落实;税源调查与预测;欠税管理;重点税源管理。
税务稽查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税收检查,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市稽查局还应负责一般案件审理。
3.引入能本管理理念,结合干部能力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合理配置咨询受理核批、调查执行、评估、稽查机构人员,做到人尽其能,能尽其用。基层领导可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点向计划、组织、协调、监控、考核、狠抓落实转移。
(三)面向流程,再造衔接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流程的跨部门特性和信息技术的穿透时空功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工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以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以主流程整合各个子流程,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作方式、控制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营造规范高效、具有持续改革能力的运行环境。变任务式分项处理事务为按活动单元集中处理事务,变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一点对多点的管理服务为点对点的管理服务,变信息的部门间传递为流程的环节间传递,变纵向层级控制为主为横向过程控制为主。不论哪一环节接收工作任务信息,相关工作即会通过流程启动。
1.以主流程整合各个子流程。
把县局机关、原管理分局核批事项推向前台,使咨询、受理、核批活动集中到一个办税服务厅办理,使办理涉税事宜的纳税人与国税机关单点接触;具体行政行为在不影响分权制约的前提下能归并的尽量归并,同时调整部分活动先后顺序,简化管理环节和表证单书,可以较好解决纳税人反映比较强烈的多头跑、多次跑问题。
在办税服务厅设置综合服务岗或主题服务区。在县局办税服务厅,取消窗口间的职责界限,设置“综合服务岗”,每个窗口都可为纳税人办理咨询、受理、核批等各项办税事宜;在地市级的市区办税服务厅,根据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频度,可设立发票服务、综合服务、出口退税和自助服务4个“主题服务区”,解决以往办税服务厅分工过细、忙闲不均的问题。
整合归并调查、执行活动。按调查性质和业务难度,将调查分为一般性调查和审计性调查。在分类归并调查活动的同时,对办理开业登记的纳税人一段时期内可预见的需调查事项,即使其暂未申请,也一并进行前置调查。将开业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供票资格认定、个体户定额核定和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等多项调查业务合并,一次到户采集。同时,纳税人在一定期限内申请这些事项时,办税服务厅可以即收即办。将催报催缴,巡查,涉税文书送达,稽查结论执行,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实施等项执行活动归并。鉴于审计性调查与纳税评估关联较大,可将这项职责归并入纳税评估机构。
清除非法定管理环节,同时简化部分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管理。以往,基于自身控管需要,许多常规事务都要层层报批审核,设了一道又一道关口,给绝大多数遵纪守法的纳税人带来麻烦,客观上形成“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状况。如开业税务登记,只要纳税人申请资料齐全、合法,受理部门可先行发证,然后将相关信息传递给调查部门进行事后调查,环节可大大减少。
2.具体界定流程启动方式和运行方向。以行政主体能否主动实施行政行为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据此,可将税收事务处理子流程分为依申请启动的流程和依职权启动的流程,同时要转变管理理念,尊重纳税人基本权利,实行无依据不检查,无异常不约谈。
依申请启动的流程是由纳税人申请启动,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受理即办,在纳税人手续完备的前提下,由受理岗直接核批办结的事项,可分为直接受理核批流程(如发票领购、代开、监开等)、调查前置受理即办流程(如一般纳税人预认定、正式认定等)和调查后置受理即办流程(如开业、停业、变更税务登记等);另一类是受理转调查,指受理后将一般性调查事项转调查机构,或将审计性调查事项转评估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再回复给受理岗核批的事项(如供票资格、定期定额、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税种认定,延期申报、按账征收户税务登记注销等);再一类是受理转调查转核批,指受理后将一般性调查事项转调查机构,或将审计性调查事项转评估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再上报地市局(含)以上国税机关核批,由地市局直接回复受理岗的事项(如自印普通发票、开票限额百万元以上(含)防伪税控企业资格认定、超税负返还,税收优惠审批等)。
依职权启动的流程主要由税务机关针对未按规定办理涉税事宜的纳税人强制启动。一般分为三类,即由调查执行环节直接启动;由调查执行环节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启动;由评估环节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启动,直接流向纳税人或转稽查。
3.构建系统控制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和税源监控。流程再造后,组织机构、工作职责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管理层级减少,部分事务性审批环节简化,有的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强化管理等等,此时,强化对内对外的管理和监控是关键。
一是分析控制。对内,通过程序检测、人工提取分析,定期发送结果,监控考核兑现,同时反复检测分析,跟踪监控整改情况,规范、制约操作行为和执法行为。对外,建立监控指标体系,筛选、比对、分析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监控纳税人经营、核算、纳税情况,实现征管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统和网上申报系统数据的有效比对。根据整体管理需要,分析宏观税负,分析地区、行业税收指标,查找征管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规范征纳行为。
二是标准控制。运用知识管理理论,集中专家智慧,制定规范而又可以通俗化解读的作业标准体系,明晰作业权限、内容、方法、时限和流向,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将个体的直接管理经验变成全体干部的间接管理经验,把税务干部因业务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导致的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减小到最低限度。
三是智能控制。智能控制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征纳行为进行自动控制。将一些作业标准、程序,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核批标准通过计算机固化设定,拒绝违规的操作行为、执法行为。同时自动记录过程,明晰责任流转,减少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制约了受理、核批事务集中办理可能带来的随意性,强化计算机智能控制。如在个体定额核定上,系统自动对应行业、路段的标准定额和各因素影响权数计算定额,核批人员只能在系统允许的浮动幅度内进行人工判断,超过浮动幅度的必须说明原因。又如在供票资格认定上,系统自动根据纳税人领票、销票数量与频率,实时调整每次购票量。
四是流程控制。也就是流程之间的关联控制。流程再造后,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将流程中上下活动单元之间、上下环节之间的承接关系、递延顺序和时间质量等要求寓于工作流中,形成了互相协作、互相牵制的格局。
五是柔性控制。根据税收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组成临时性的组织,对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部分进行检查,以查找、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所形成的控制。如:对内组织的执法检查、随机抽查等;对外组织的漏征漏管户巡查、上级布置的专项检查等。
4.以整体价值创造为导向,实施绩效管理,激发组织活力。以往,衡量绩效的标准是工作时间或工作量。实际上,这种衡量标准是不尽合理的,因为其绩效与整个流程的绩效是不成正比的。应当通过建立TAU(税收活动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和组织评价体系,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关联,使每名干部都成为组织中一个活动单位,即TAU,人人代表组织形象,人人都对绩效目标负责,激发个体、群体奋发向上的活力。可为每个TAU设置三张表:《TAU工作日志》、《TAU绩效表》、《TAU收益表》。《TAU工作日志》以系统记录为主,辅以人工记录和领导确认,详细记录个人每天工作内容。《TAU绩效表》将组织目标分解成与个人相关的绩效目标。《TAU收益表》将工作绩效与个人每月的工资、奖金挂钩。让TAU实行自我管理,使每个干部成为自主自觉的“创造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缺乏活力的“任务受体”,充分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5.建立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拓展信息增值应用空间。信息化建设与征管改革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流程再造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也开辟了以流程为导向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信息化是流程再造的直接动力,也是实现流程再造目标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流程再造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没有流程再造,信息化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建立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世界上实行成功再造的通行做法。目前,税务系统正面临税收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的任务,无论是CTAIS设计或是金税三期开发,都应当以科学合理的流程作为基础,并且兼有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支持科学流程的畅通运行,体现先进的科技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论有机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管理”。
流程再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可以相信,流程再造作为税收征管改革的新思路,将对未来的税收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甘华鸣《业务流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2)甘华鸣《管理创新速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国)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棗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美国)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加拿大)加里斯。摩根《驾驭变革的浪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刘靖华等《政府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流程改进缩短无效等待作用
近年,“群众满意”成了各医疗单位竞争的关键。在日常的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护理服务尤为重要。在护理服务的各流程环节中,优化服务流程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基础。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患者离院等待时间的长短,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满意度,干扰护理服务质量。如何优化出院患者的护理服务流程,缩短离院等待时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院内“流程改进小组”对妇产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进行了有效的流程改进,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4月住院接受手术患者286例,对患者进行了住院满意度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设及的问题即:对医院的环境、医疗技术、护理技术、收费项目、服务满意度等多个方面。整个调查过程共发放调查问卷286份,收回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有效率95%。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影响患者满意度优为突出的问题是患者离院的等待时间偏长。同时,对科室工作人员作调查、对比,结果相一致。这说明,患者离院时间长,是造成患者及家属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方法:①针对调查结果所显示的“患者离院等待时间过长”是造成患者对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医院由行管科室牵头,病区护士长协助,成立了院内“流程改进小组”,对2011年1月~2012年2月住院妇产科患者1560例的出院等待时间进行了统计,将数据进行了汇总统计,利用SPSS 13.0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妇产科患者离院等待时间平均178.33分钟。对其原因分析显示,主要与是否输液,是否拆线,是否及时完成出院医嘱的录入,是否及时完成出院记录书写,是否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否及时领取出院带药等有关。②制定科学的项目目标:将妇产科患者离院前的有关事项进行统计、分析,将目标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确定是出院之前所能完成的部分。包括新生儿筛查的所有事项,出院记录的书写等。第二部分为确定出院才可完成的部分。包括:出院患者的录入,出院记录的书写,出院带药的领取等。同时结合国内外多家医院患者离院等待时间的参考,将我院妇产科患者离院等待时间的最佳目标制定在110分钟以内。③项目目标依据:以妇产科患者可承受的平均离院等待时间为原则。由病医责任护士对出院患者自通知出院开始计时,至患者离开病房为止,所需时间进行统计,并附以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一项为患者认为最满意的离院时间值,设定时间应达到患者满意率90%以上为标准。
流程改进措施:⑴落实临床路程,规范医疗行为:将制定的临床路径和单病种限价在妇产科各病区实行推广应用,要求妇产科病区患入径率达60%以上,以此规范诊疗流程。这样可使医疗护理以至患者都非常清楚住院期间的每一天的工作流程。同时,院医务科、护理部在每个月的科室月报会上对各病区的入程和单病种推行情况进行通报,监督和促进临床路径的实施。⑵规范护士工作职责,增设护理文秘岗位:临床护理文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①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领导下,协助病区非医疗性的一切日常事务。②对入出院患者进行非医疗性教育。③协助即将出现的患者办理手续,登记并整理病案资料,预定车辆。④打印各种化验单及病区物品的整理、清点。⑤整理资料,做好各病区之间的事务传递。⑥协助科主任、护士长做好数据统计及临床教学所需教案、材料等。我院在各病区增设护理文秘岗位后,更加明确了护理岗位职责,减少了护士非专业性工作,使护士能有更多时间处理护理相关问题[1]。工作中由于护理文秘岗位的加入,替代了患者自己去做或者等待责任护士去做的一些事宜,大大加快了出现患者办理出院的环带流程时间,优化了服务流程,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2]。⑶规范医嘱书写:要求各病区在文书书写及开具医嘱时要规范,药名、剂量要清晰可见,避免影响录入医嘱的速度,病历室严格按照“2012年山东省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中所要求的时间规范及时正确的书写,以免影响参保患者出院时办理结算,报销环节的时间。⑷改善出现流程:当天早查房时,医生应尽可能的首先处理出院患者的医嘱,病历等。如遇到一早安排手术时,应提前1天下午开具出院医嘱和书写出院记录。遇到出院患者多时,应分开时间段办理出院手续,以防在当天因出院患者较多而增加患者等待时间。同时医院统一制作了规范的出院流程图表和文字说明强贴于病区公共区域。供患者在住院期间充分了解并提前备齐所需资料,出院当天需要拆线,主治医师应尽早给予拆线。⑸实行持续质量改进:为确保流程的持续推行,由院内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科不定期进行临床督导,查看推行情况,使工作流程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并不断地反馈实行持续质量改进。
结果
“流程改进小组”对妇产科各病区每2个月进行1次数据采集,收集了3组数据158例,采用规范软件包进行了数据处理,计算得出:改进后患者离院等待时间平均89.22分钟,与改进前的178.33分钟相比,缩短了99.11分钟,两组数据相比,说明流程改后效果显著。
讨论
通过缩短了离院患者的等待时间,可以更好的安排新入院患者入院,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病陪人的满意度,同时,减少了病区加床的使用率,缩短了护士用在转床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可预料性护理风险的发生[3]。
“流程改进”不但缩短了离院患者的等待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的各项需求得到及时满足,改善了护患关系。医院有效的沟通,周到的服务,良好的形象,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形成威望,来院就诊、住院患者也不断增加,促进了应该的双重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燕红.合理配置护理人力,保障护理工作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3,3(4):42-45.
关键词:税收管理流程再造征管改革信息化
一、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一)流程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
管理思想的创新不是独立发展的,是建立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的创新,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推动了对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的思考,引发了管理创新。三次产业革命带来了相应的管理革命。
以蒸汽机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劳动分工、专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管理革命;以电力的应用和汽车、飞机等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全面质量管理、及时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以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企业流程再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管理革命。流程再造由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的哈默博士首次提出。1993年,他和钱皮合著《再造企业》一书,进一步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再造运动。
(二)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
流程再造理论是从企业管理开始的,要求对企业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重塑。哈默博士形象地阐释为“打破鸡蛋才能做蛋卷”,并将其定义为“重新开始”。对流程再造理论可作如下简要归纳:
核心思想:通过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借助信息技术,使企业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流程再造是一个持续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
基本内涵:(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和人的有机结合,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将串行工作流程改造为并行工作流程,尽可能实现信息的一次处理与共享使用机制。(2)建立面向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级,缩短高层管理者与员工、顾客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意见和需求,及时调整经营决策,改变职能导向下层次过多、效率较低的弊端。(3)运营机制以流程为主,以顾客为导向,突出全局最优,不是局部最优。(4)人员按流程安排,不是按职能安排,实施团队式管理。(5)沟通突出水平方向,不是垂直方向。
二、流程再造理论对税收征管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
税收征管改革作为一种管理变革,在寻求新的突破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流程再造理论作为国际最新的管理理论,在指导税收征管改革实践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
(一)流程再造作为第三次管理革命,必然对税收征管产生深刻影响
当前,税收征管改革正进一步深化,作为执法管理的税收征管与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具有共性。其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左右,其发展的战略和思路也必然受到管理思想演变的影响。税收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单机运行到网络运行,可以看出税务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于微机的“机”,突出机器的功能,通过模拟手工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侧重于电脑的“脑”,自动生成报表资料,分析监控税源、征管过程和征管质量;第三阶段也就是现阶段,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化成为税收工作的“载体”,穿透行政管理层次,打破层级管理界限,使一些部门职能“虚拟化”,结果将带来更大范围的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不同层级机构事权的调整以及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引发建立电子政府等社会性流程再造。
(二)流程再造给我们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带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流程再造产生的背景与我们改革的背景一致,都是基于信息化。信息化具有穿透时空,打破行政层次和部门界限的功能,不仅带来流程的改变,也为流程的再设计提供了支撑。我们应当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按照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对现有建立在计算机模拟手工操作、依靠纸质传递基础之上的流程进行再设计,并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使之与信息化的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效用。
启示之二:流程再造追求的目标与我们改革的目标一致,都是追求绩效目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我们应当围绕目标,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清除无效管理活动,简化管理环节,并优化组合。
启示之三:流程再造以顾客为导向的原则与我们税收服务的要求一致,都是着眼于满意度的提高。同欧美政府再造一样,在税收工作中引入“顾客”概念,并以“顾客”为导向,将给我们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不仅可以建立起从“基本不相信纳税人”到“基本相信纳税人”的服务机制,让纳税人在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将内部上下工作环节作为顾客对待,有助于解决征、管、查等协调衔接不畅问题。
启示之四:流程再造涵盖重组,但绝不仅仅是重组,也不是改良。流程再造本身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再造的不仅是流程,同时还有人员观念、思维方式、管理习惯、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的转变。我们用流程再造思想指导改革实践,从流程着手,以流程为导向,着眼于流程和实现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的调整,不仅可以达到重组目标,而且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实现税收管理质的飞跃。
(三)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必要性
新一轮征管改革,无论是模式结构的科学性,运转的效率性,还是监控机制等方面,都较旧的征管模式有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的征管流程是基于传统的手工征管方式设计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流以纸质资料传输为主,层级多、环节多、重复劳动多,信息在传输中易于衰减、失真,效率低下。
2.组织结构呈层次状,不必要的工作分配环节多,无实际意义的核批多,横向联系协作不够。上级、下级单位职能部门配置基本相同,工作分配层层下达。许多常规事务都必须层层报批审核,影响工作效率,不仅纳税人不满意,税务干部也不满意。实际上,大多数核批环节并不掌握更多信息,只起到“信息经纪人”转手、传递信息作用,没有形成信息增值。上下沟通基本呈直线型,部门界限明显,导致横向部门间信息相对封闭,本位意识强,协作意识不够。
3.流程设计不合理。现在的征收分局、管理分局按职能划分,使得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时要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跑;即使征收、管理集中办公的,纳税人也要在不同职能窗口之间跑,呈单点对多点形态。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却是多头找,呈多点对单点形态。如: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供票资格认定、征收方式核定等由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去调查,没有很好地将这些类似活动整合起来。对纳税人基本信息重复采集、多次采集,不仅对纳税人形成客观干扰,自身也形成重复劳动。
4.分权制约尚未到位,执法权力垄断依然存在。征收、管理和稽查分离体现了系列间的制约,但管理分局、稽查局依然是集权形态。管理分局仅仅是将征收职能、稽查职能分离出来,管理人员仍然从事综合性管理,还留有专管员的权力特征。稽查局虽然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但仅仅体现在内部职能的划分上。
可见,当前的税收征管机构是职能导向型组织机构,底座庞大,呈“金字塔”型;按职能划分事务和流程,导致环节过多、责任不明,与总体目标缺乏关联度;并且以机构职能为中心配置相应的税收征管流程,而没有以流程为中心对整个税收业务进行系统梳理、整合,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征、管、查衔接不畅,纳税人感到不方便。
如何革弊创新,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以前的改革往往偏重于局部调整,有头痛医头之嫌。以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独辟蹊径,会让人豁然开朗、一目了然。
三、税收领域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
根据流程再造理论和现代税收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税收领域流程再造应当确立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对内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制约,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税源监控四大绩效目标,坚持以流程为导向、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分权制约、团队式管理四项核心为原则,建立符合税收信息管理规律的税收事务处理主流程,以税收信息化提高流程运行效率,整合各类要素和资源,再造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再造。
(一)按照税收信息运转阶段分析税收业务基本活动,再造主流程
遵循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税收业务与纳税人的关联度,识别税收事务处理主流程是再造的第一步。
信息运转分为三个阶段,即收集、核实分析、增值利用。在考查流程必经环节时,真正影响运转时间和信息传递质量的环节是“税收事务处理流程基本单元”。对现有各个部门职能行使过程和各个单项事务的处理过程进行归纳,并忽略内部的、个别的、不常发生的管理活动后,我们可以把税收事务清晰地抽象为咨询、受理、调查、核批、评估、检查、执行7个基本活动单元(见图3),组成咨询検芾項调查椇伺鷹评估椉觳闂执行的主流程(见图4)。
从税收信息的运转阶段看,咨询、受理体现信息的收集,调查、核批体现对信息的核实分析,评估、检查、执行体现信息的增值利用,这就构成收集椇耸捣治鰲增值利用的信息流。从征纳双方的联接方向看,咨询、受理、核批体现纳税人找税务机关;调查、执行体现税务机关找纳税人;评估、检查体现国税机关与纳税人的交互联系,形成了受理服务椀鞑楹耸禇评估检查的工作流。(二)以流程导向代替职能导向,再造组织机构,整合人力资源
符合流程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信息的快捷传输。据此,目前需要对现有组织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1.进行地市级数据集中处理,实现征收部门职能的虚拟化。撤销县以下征收机构,原有征收职能上收到市局,其中数据集中是再造的基础。
2.以流程为导向,将县局原征收、管理、稽查机构整合为咨询受理核批、调查执行、评估、稽查机构。各机构内原则上不再下设股室,代之以紧密协作、及时补位的团队式组织。体现凡是纳税人到国税机关办事的,都由咨询受理核批机构处理;凡是国税机关找纳税人的,都由调查执行机构承担;国税机关与纳税人交互联系的,设立评估、稽查机构。原稽查机构的选案职能由计算机系统和评估机构承担,审理职能上收到县局法规部门。
咨询受理核批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税收咨询,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开具,认证报税,发票领购、缴销、代开、监开,自印发票核批,税收管理证明开具,防伪税控系统发行。
调查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一般性调查,包括开业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供票资格认定、个体户定期定额、税务登记、延期申报、民政福利企业年检、税种认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防伪税控企业认定等调查;信息预警;涉税物品收缴;催报催缴;漏征漏管户、停业户、非正常户的巡查;涉税文书送达;税务稽查结论执行;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实施。
纳税评估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对评估对象的约谈、评定处理等;审计性调查,包括按账征收户注销登记清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调查、超税负返还调查等;增值税专用发票日常稽核;税收计划的制订与落实;税源调查与预测;欠税管理;重点税源管理。
税务稽查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税收检查,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市稽查局还应负责一般案件审理。
3.引入能本管理理念,结合干部能力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合理配置咨询受理核批、调查执行、评估、稽查机构人员,做到人尽其能,能尽其用。基层领导可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点向计划、组织、协调、监控、考核、狠抓落实转移。
(三)面向流程,再造衔接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流程的跨部门特性和信息技术的穿透时空功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工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以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以主流程整合各个子流程,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作方式、控制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营造规范高效、具有持续改革能力的运行环境。变任务式分项处理事务为按活动单元集中处理事务,变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一点对多点的管理服务为点对点的管理服务,变信息的部门间传递为流程的环节间传递,变纵向层级控制为主为横向过程控制为主。不论哪一环节接收工作任务信息,相关工作即会通过流程启动。
1.以主流程整合各个子流程。
把县局机关、原管理分局核批事项推向前台,使咨询、受理、核批活动集中到一个办税服务厅办理,使办理涉税事宜的纳税人与国税机关单点接触;具体行政行为在不影响分权制约的前提下能归并的尽量归并,同时调整部分活动先后顺序,简化管理环节和表证单书,可以较好解决纳税人反映比较强烈的多头跑、多次跑问题。
在办税服务厅设置综合服务岗或主题服务区。在县局办税服务厅,取消窗口间的职责界限,设置“综合服务岗”,每个窗口都可为纳税人办理咨询、受理、核批等各项办税事宜;在地市级的市区办税服务厅,根据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频度,可设立发票服务、综合服务、出口退税和自助服务4个“主题服务区”,解决以往办税服务厅分工过细、忙闲不均的问题。
整合归并调查、执行活动。按调查性质和业务难度,将调查分为一般性调查和审计性调查。在分类归并调查活动的同时,对办理开业登记的纳税人一段时期内可预见的需调查事项,即使其暂未申请,也一并进行前置调查。将开业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供票资格认定、个体户定额核定和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等多项调查业务合并,一次到户采集。同时,纳税人在一定期限内申请这些事项时,办税服务厅可以即收即办。将催报催缴,巡查,涉税文书送达,稽查结论执行,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实施等项执行活动归并。鉴于审计性调查与纳税评估关联较大,可将这项职责归并入纳税评估机构。
清除非法定管理环节,同时简化部分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管理。以往,基于自身控管需要,许多常规事务都要层层报批审核,设了一道又一道关口,给绝大多数遵纪守法的纳税人带来麻烦,客观上形成“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状况。如开业税务登记,只要纳税人申请资料齐全、合法,受理部门可先行发证,然后将相关信息传递给调查部门进行事后调查,环节可大大减少。
2.具体界定流程启动方式和运行方向。以行政主体能否主动实施行政行为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据此,可将税收事务处理子流程分为依申请启动的流程和依职权启动的流程,同时要转变管理理念,尊重纳税人基本权利,实行无依据不检查,无异常不约谈。
依申请启动的流程是由纳税人申请启动,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受理即办,在纳税人手续完备的前提下,由受理岗直接核批办结的事项,可分为直接受理核批流程(如发票领购、代开、监开等)、调查前置受理即办流程(如一般纳税人预认定、正式认定等)和调查后置受理即办流程(如开业、停业、变更税务登记等);另一类是受理转调查,指受理后将一般性调查事项转调查机构,或将审计性调查事项转评估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再回复给受理岗核批的事项(如供票资格、定期定额、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税种认定,延期申报、按账征收户税务登记注销等);再一类是受理转调查转核批,指受理后将一般性调查事项转调查机构,或将审计性调查事项转评估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再上报地市局(含)以上国税机关核批,由地市局直接回复受理岗的事项(如自印普通发票、开票限额百万元以上(含)防伪税控企业资格认定、超税负返还,税收优惠审批等)。
依职权启动的流程主要由税务机关针对未按规定办理涉税事宜的纳税人强制启动。一般分为三类,即由调查执行环节直接启动;由调查执行环节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启动;由评估环节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启动,直接流向纳税人或转稽查。
3.构建系统控制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和税源监控。流程再造后,组织机构、工作职责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管理层级减少,部分事务性审批环节简化,有的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强化管理等等,此时,强化对内对外的管理和监控是关键。
一是分析控制。对内,通过程序检测、人工提取分析,定期发送结果,监控考核兑现,同时反复检测分析,跟踪监控整改情况,规范、制约操作行为和执法行为。对外,建立监控指标体系,筛选、比对、分析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监控纳税人经营、核算、纳税情况,实现征管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统和网上申报系统数据的有效比对。根据整体管理需要,分析宏观税负,分析地区、行业税收指标,查找征管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规范征纳行为。
二是标准控制。运用知识管理理论,集中专家智慧,制定规范而又可以通俗化解读的作业标准体系,明晰作业权限、内容、方法、时限和流向,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将个体的直接管理经验变成全体干部的间接管理经验,把税务干部因业务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导致的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减小到最低限度。
三是智能控制。智能控制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征纳行为进行自动控制。将一些作业标准、程序,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核批标准通过计算机固化设定,拒绝违规的操作行为、执法行为。同时自动记录过程,明晰责任流转,减少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制约了受理、核批事务集中办理可能带来的随意性,强化计算机智能控制。如在个体定额核定上,系统自动对应行业、路段的标准定额和各因素影响权数计算定额,核批人员只能在系统允许的浮动幅度内进行人工判断,超过浮动幅度的必须说明原因。又如在供票资格认定上,系统自动根据纳税人领票、销票数量与频率,实时调整每次购票量。
四是流程控制。也就是流程之间的关联控制。流程再造后,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将流程中上下活动单元之间、上下环节之间的承接关系、递延顺序和时间质量等要求寓于工作流中,形成了互相协作、互相牵制的格局。
五是柔性控制。根据税收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组成临时性的组织,对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部分进行检查,以查找、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所形成的控制。如:对内组织的执法检查、随机抽查等;对外组织的漏征漏管户巡查、上级布置的专项检查等。
4.以整体价值创造为导向,实施绩效管理,激发组织活力。以往,衡量绩效的标准是工作时间或工作量。实际上,这种衡量标准是不尽合理的,因为其绩效与整个流程的绩效是不成正比的。应当通过建立TAU(税收活动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和组织评价体系,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关联,使每名干部都成为组织中一个活动单位,即TAU,人人代表组织形象,人人都对绩效目标负责,激发个体、群体奋发向上的活力。可为每个TAU设置三张表:《TAU工作日志》、《TAU绩效表》、《TAU收益表》。《TAU工作日志》以系统记录为主,辅以人工记录和领导确认,详细记录个人每天工作内容。《TAU绩效表》将组织目标分解成与个人相关的绩效目标。《TAU收益表》将工作绩效与个人每月的工资、奖金挂钩。让TAU实行自我管理,使每个干部成为自主自觉的“创造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缺乏活力的“任务受体”,充分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5.建立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拓展信息增值应用空间。信息化建设与征管改革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流程再造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也开辟了以流程为导向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信息化是流程再造的直接动力,也是实现流程再造目标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流程再造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没有流程再造,信息化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建立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世界上实行成功再造的通行做法。目前,税务系统正面临税收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的任务,无论是CTAIS设计或是金税三期开发,都应当以科学合理的流程作为基础,并且兼有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支持科学流程的畅通运行,体现先进的科技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论有机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管理”。
流程再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可以相信,流程再造作为税收征管改革的新思路,将对未来的税收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甘华鸣《业务流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2)甘华鸣《管理创新速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国)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棗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美国)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加拿大)加里斯。摩根《驾驭变革的浪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刘靖华等《政府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 :二调、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控制
Abstract: the second land survey is in "golden earth"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t link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national strategic investigation, the purpose is to grasp regional land use quantity, type, distribution and ownership,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second l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 basic process and data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based on GIS of urban land survey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and summarize.
Keywords: two tone, databas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data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根据国务院部署,从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简称二调)。二调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1-2]。土地调查数据库作为国家基础数据库,也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3]。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展开,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建设也全面展开。通过对调查成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同时,在统一标准的要求下,实现国土信息资源共享。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则是“金土工程”中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成将是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要步骤之一。结合笔者参与的项目,依据国家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探讨了“二调”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建库流程以及建库过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的若干注意事项。
二次城镇土地调查主要技术路线
结合笔者参与的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及青岛市李沧区城镇土地调查及地籍数据库等项目,介绍一下基本的技术路线即项目的主要工作流程。其基本流程如图 1所示。
在开展土地调查前,首先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①包括影像资料、地形图、原土地发证资料等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用以作为土地调查的底图;②工作范围的划定、制定工作计划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在进行完前期准备工作后,开始进行野外权属工作。
野外权属调查(即野外调绘)是“二调”建库工作中野外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调绘的工作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①将权属界线和地类界线,用规定线划和符号在调查底图上表示出来;②将影像上没有而又需要的地物,采用测量技术和方法补测(有别于仪器实测)标绘在调查底图上;③将地物的属性,如坐落、权属单位、地类编码、图斑编号、耕地的梯田或坡耕地类型、线状地物宽度、国有或集体权属性质、名称注记等标注在调查底图或《土地调查手簿》上,最终获得能够反映调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原始调查图件和资料《土地调查手簿》等。野外数据采集之后,再利用“二调”建库软件处理、建库。
图 1城镇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基本流程
进行完权属调查后,下一步需要进行地籍测量工作,包括图根控制测量、地籍相关要素信息的采集等各项工作内容。依此获取各地籍的空间位置信息。
城镇地籍数据库建立流程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系统设计主要是以图斑为基本单元,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采集、编辑与处理,为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提供实用的工作软件,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共享,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在GIS平台下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4],采用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正射影像和GPS测量数据等为主要基础资料,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系统。
数据的数据库建立的一般步骤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入库要素的选取、图形数字化、坐标变换、属性数据整理编码与输入等一系列过程[5]。大多数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建库的基础数据是电子地图数据,因此并不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其建库主要过程见图 2。
图 2数据库建库流程图
数据入库数要是将行政区(XZQ),宗地(ZD),地类图斑(DLTB),房屋(FW),行政区界线(XZQJX),界址点(JZD),界址线(JZX))以及地形部分文件导入。通过选择“文件” 菜单中“导入cass数据”子菜单默认导入。
界址点(JZD)与界址线(JZX)也可由宗地(ZD)文件生成,地籍数据入库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是“数据处理”菜单中的自动编号,属性赋值,图幅编号赋值等,并依据数据库标准,对地籍数据进行一一检查修改。
地类界线(DLJX)由地类图斑生成,选择“工具”菜单中的“面生成线”,之后再进行地类界线属性赋值即可。
在金图软件中有街道与街坊的定义,所以需要将行政区与行政区界线分别复制给街坊和街坊线,街道需要在所有数据入库后进行合并,由街坊生成街道。生成后的街道和街坊,依据数据库标准进行属性赋值。
摘要:培训需求调查工作是一个系统化、流程化的工作,在电力企业由各层级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本文结合对企业发展战略背景进行概述,总结了培训需求调查工作开展的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相关工作现状,提出了有效开展调查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 :电力企业 发展战略 组织保障 系统 流程 专业管理
一、电力企业培训需求调查的意义
1.是培训系统有效运转的前提。培训系统流程由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及反馈组成,培训需求调查是整个流程的首要环节。通过深入基层单位及职能部室,运用调查问卷、专家小组座谈等方式,对岗位人员知识、技能及态度水平进行分析,才能找到组织发展期望与个人现状之间的差别。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急需开展的培训内容,找寻最有效的培训方法,预算培训费用,为培训专项计划及培训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决策。
2.为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资源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开展需求调查工作,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各专业发展状况、人力资源基本状况、电网结构及建设、技能人员队伍现状等情况,结合对现有实训基地及实训室的数量、地域分布、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培训功能、培训设备与现场同步状况等情况进行分析,从管理机制、师资配备、资金投入、培训需求与资源现状等方面,总结网省公司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培训功能定位,对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内容进行预测。
3.通过交流合作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开展需求调查工作,培训管理部门通过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人员配置变动、企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变动活动中,和其他部门之间保持更密切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为培训收集到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同时,将所收集的信息形成书面报告后,更容易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得到组织上的支持和保证。
二、电力企业培训需求调查现状
1.领导重视不够。电力企业主管培训高层领导一般由主管生产领导负责,对培训相关专业管理知识储备不足,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管理,而对于人才培训与开发没有在战略层面予以重视,在企业变革加快的过程中,不能提高理念层面的工作部署。人力资源部是培训的主要管理部门,而从领导到专责的整体学习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制度文件要求,做好全员能力素质分析工作,未能向公司领导提供决策数据,更加阻碍了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2.组织实施不严密。各单位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只是对开展调查活动进行通知,各专业部门按照时间节点上报后,仅仅对结果进行搜集整理,并未开展可行性、实效性分析,形成了调查报告,就直接将需求调查项目上报,使得调查结果并不能反映实际问题。
3.管理人员专业管理技能水平不高。培训需求调查由培训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开展,从前期计划、组织实施及分析提炼都是由培训管理人员负责,这就要求相关负责人熟悉相关业务流程,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具有沟通协调能力。而在电力企业中培训管理人员大部分非人力资源专业出身,持有企业培训师资格率较低,大部分人只忙于日常琐碎工作,而对相关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对工作缺乏思路和实施技巧。
三、如何开展需求调查工作
1.争取高层支持。人力资源部应及时把握公司战略转变及改革发展,及时了解国家及公司相关政策,及时掌握工作岗位内容变化及分析工作,并充分利用人资管控系统信息统计数据,尽量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领导层及时汇报企业人才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争取领导的支持,然后开展调查工作。
2.进行人员培训。为保证培训需求调查工作能够按照流程高效开展,在调查工作开始前应该对调查小组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培训需求工作的作用、开展流程及开展方法等内容。从长期来看,培养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培训管理队伍,是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应加大培训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考核,可以通过考取企业培训师资质奖励等方式,提高专业技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