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09:27: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林业经济专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林权配套改革实施后,很多地区对林下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与当地民众致富以及改善生态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能够实现这一良性循环,各地政府应当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应当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信誉上的担保,银行也应当适当降低经济林下经济项目的资金借贷的门槛,及时满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方面的需求。举个例子,2013年甘肃省泾川县被国家林业局纳入首批20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之中,省财政加大了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每年预算列支100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其次,农村金融融资平台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充分结合项目和林农的实际情况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支持,尽可能地减轻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负担,以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的发生,间接地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政府管理结构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领导责任制度的方式,明确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权责,使各个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落实到具体人员,促进各级党政齐抓共管,使政策能够得到落实;其次,政府还应当实现职能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举个例子,广西省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针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计提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简化了一些不必要的程序,为林农利用林业资源自主创业和外来资本进入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最后,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完善林权流转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流转到外资企业、社会投资者手中的林地进行规范,建立产权市场,实现林地的公开拍卖,使林农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三)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化
首先,各地区应当重视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充分结合当地环境,谨遵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建立规模化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可以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将一些家庭经营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参与规模经营和市场开发;其次,应当重视林下经济作物种养新模式的引进,加强科技协作,积极与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体系之间的沟通交流,二者相互配合深入研究新品种,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机制,提高作物产值;再次,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应当严格制定行业发展标准,实现产业链。由于林下经济所涉及到得内容很多,所以一套科学的林下经济项目检验检疫技术标准非常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出台技术规程和行业守则的方式来避免一些作物质量不合格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科学合理地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当地林下经济的稳健发展;最后,重视技术培训工作,安排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向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优化其专业技术知识结构,以促进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
(四)树立正确的林下经济发展意识
对于一些林农没有正确认识林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问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首先,政府可以通过专题活动、讲座、广播等形式让农民和企业了解和掌握林下经济发展的概念、可能带来的效益;其次,政府可以树立一些林下经济发展的正面典型,给群众现身说法;最后,可以通过组织企业和林农去林下经济发达地区学习的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当地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热情。
二、结束语
关键词:林业经济;林下经济;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313-02
1引言
边发展边污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大量采伐森林获得利益来发展经济,这种完全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被淘汰。如何科学合理的引领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形成多样化的林下经济结构,可有效的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性能和维系了生态的平衡状态,促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下经济的概念
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的延伸,传统的林业经济仅依靠单一的林业产业为核心内容从事经营活动。而林下经济除了以林业为主的经营活动以外,还包括了以中药材、食用菌、疏菜等种植业发展经营,以畜牧、家禽养殖业发展经营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林下经济具有多样性,避免了传统林业经济单一模式所带来的经济周期长和产值低的问题,同时对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的安全,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发展林下经济的核心
林下经济以集体林场或林农专业合作企业为核心内容。这是由于贵州省大部分林业经营方式是以集体和个人为其主体所决定的。林下经济与林业经济一样具有很强的企业属性。一方面林下经济具备大部分的企业属性所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表现出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林下经济的经营和管理者都是从属于集体和林农合作企业,它们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仅是权属问题,还包括了管理层结构的不合理和管理机制的不科学所带来的系列问题,这都直接影响着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对林业产业的发展,阻碍着其各种优势的发挥。具体包括:资源和地域优势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以及技术优势的发挥。发展林下经济其核心是在保证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作为林下经济的核心的同时促进林下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充分的发挥它们的各种资源优势。
4把握林下经济发展核心内容的五大优势
4.1有利于落实相关政策
林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对林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营。其核心内容使得林下经济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制定的关于林业资源的相关政策和出台的相关法律保护政策,都直接作用于林下经济的发展。政策的落实使得林下经济具备了一定的行政关联、单位关联、技术关联和市场关联。管理经营林下活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对于一系列国家政策的解读和落实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4.2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的统筹
林下经济是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的人为使用林地、改变或者调整森林群落结构所从事的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开发,充分合理利用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手中的林地为基础,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的统筹。
4.3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和网络开发利用的普遍性。人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开放空间之中,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是社会各个主体对未来事物发展预测、制定后期策划的主要原始资料。从事林下经济的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多层次的信息来源渠道,获得第一手信息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或发展措施,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安全。
4.4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吸收
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改进、更新和创新奠定了基础。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作为林下经济实体有着自身的专有技术资源,还拥有着一定的技术网络,可以从中获得先进的技术支持,这对林下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5有利于科学地利用人力资源
集体林场特别是林农合作企业在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也有着相对集中的使用和调度这些人力资源的权利,其作为林下经济的核心内容,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5核心内容下多元化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5.1林下经济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所享有的自然资源平均量在递减。然而,人们的物质需求量却在增加,有限的自然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迫切的社会问题,需要将能源开发的主要对象转向植物,以便研发出更多的生物能源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能源草和能源矮林的发现和利用解决了这一社会问题。它们的种植作为以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为核心内容的林下经济,得到大力的支持,解决当下迫切的能源紧缺问题。
5.2林下经济的园林资源模式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其精神文化需求。对生活栖息地的环境要求不断增高、对审美意识的不断升华、对养生之道的探索、对休闲娱乐方式的要求增多和对出行旅游的需求增多,都促使并完善了我国园林产业。作为拥有大量林地资源的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观赏性能较强的植物,为城市园林建设工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具备了发展园林资源形式的林下经济。
5.3林下经济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传统的林业经济的发展就开辟了养殖各类家禽增加林业经济收入的道路。作为改进后的林业经济的林下经济应当延续林业经济发展的可观的、合理的、科学的道路。积极发展畜牧业,一方面为提供充足的生活原材料保证充足的货源,稳定市场价格,促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延续传统林业经济的开发模式,补充、丰富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形式,促使林下经济向多样化形式推进。
5.4林下经济的林药发展模式
以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为核心内容的林下经济,为了珍惜和充分利用每一份可用林地,增加林下经济的效益,利用未郁闭的林地进行中药材种植,可以增加林下经济的效益和丰富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形式,还可以不断地为我国的中医发展提供中药药材资源,稳定我国的中医药药品市场。
5.5林下经济的菜果菌综合种植模式
保持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形式,种植大量的蔬菜、水果和食用菌,是长期以来实践的经验。不同地区的林地具有不同的土质,可以种植出具有地方性特点的蔬菜、水果和食用菌。这些种植是最传统的和最基本的林业经济开发的发展模式,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林下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也离不开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的科学种植。
6结语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资生活需求,以科技作为推动力,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保留传统林业经济科学、有效、合理的开发,与时俱进,创新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向林下经济转移,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海英.浅谈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189.
关键词: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集约型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近年来,虽然我国林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林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实现 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因此,各级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终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提高对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认识
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知道,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大部分行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有待进一步改进经济增长方式,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来自于两种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经营主要是扩展生产范围,增加生产量,而集约型经营主要是以追求产品质量为目的,由此可见,看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发生明显转变,可以以林业经济的经营模式转变为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林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其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是大势所趋。各级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当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是说一味的追求集约型经营模式,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是很成熟,需要粗放型经营模式带动就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此情况下,要转变传统的一味追求粗放式经营模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种经营方式并存,更好的带动林业经济增长,也要充分认识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和程度。
二、调整林业投资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投资主要依靠国家投资,但是投资额不足,这就造成很多林业建设项目不能按照计划完成相应的建设,导致很多企业亏损,为了维持企业发展,就走上了粗放型经营道路,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林业投资效果不明显,有时会遇到投资大产出少的现象。为实现林业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建立林业经融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走规模效益的道路,并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实现林业产业多渠道融资模式,形成市场机制,增强竞争环境,这样就可以实现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持持续增长的目标。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力适当分流
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劳动者素质不高、劳动力过剩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会阻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一个引进先进技术、减少劳动力的过程,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的优势,但是在林业行业需要合理分配劳动力,在机械化程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要对劳动力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各个员工的能力,在对劳动力进行分流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且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工作,林业企业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工作能力。这样就能够为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1)加快实施科技兴林战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林业企业就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近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林业企业就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任。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科技转化率低,严重影响林业经济长期发展,在此关键时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把科技创新当作企业追求的目标,实现科技更好的为林业经济发展服务。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林业行业的不足,努力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依靠自身力量开发新产品,而且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做到有所创新。也要派遣优秀的员工到国外深造学习和交流,逐步提高我国林业科技水平。
(3)发展林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要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者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科研单位共建科研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人才,实现科技创新,使企业自身成为投资者也是受益者。
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强化宏观调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在林业经济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把资源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从而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是市场也存在不足之处,引发不公平竞争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制定一些引导性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并且加强对林业企业的管理和监管,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六、结束语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林业经济的发展任重道远。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典型粗放型的,这样不利于林业经济的长期发展目标,应尽快加以转变。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键要靠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强化宏观调控等,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第一推动力,提高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黄鹤羽,吴君琦.历五十年风雨,铸跨世纪丰碑一中国林业科技发展综述[J].中国林业,1999(10):8-9.
[2]普映山.论当前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战略[J].世界林业研究,2008(02):69-75.
[3]张蕾.半个世纪的奋进一中国林业50年发展成就和展望[J].中国林业,2009(10):4-7.
[4]林其屏.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J].当代经济研究,1997(0l):23-26.
[5]常子江.林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N].中国林业报,1996-02-01(01).
近年来,兰考林业在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大发展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这一中心,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积极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巩固兰考泡桐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绿化苗圃,大力扶持壮大林产工业。不断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兰考县生态环境脆弱,一直以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倍受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风起沙飞是当年在《焦裕禄》电影里面留给人们的兰考印象。多年来,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兰考县始终把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全县实现有林地面积26.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08%,兰考县也相继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如何推动林业效益的最大化,突显林业在全县“三年脱贫、七年小康”作用,需要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切实转变林业发展方式,重塑兰考林业新形象。
1围绕林业生态县建设,实现林业以短期经济效益为主向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转变
前些年,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应。在造林过程中,速生杨受到林农的青睐,在我县发展迅猛,杨树面积由2002年的10万亩增加至2008年的19万亩,而最具兰考特色的兰考泡桐,农桐间作面积由2002年的36万亩减至2008年的10余万亩。泡桐资源的逐渐减少,不但消弱了兰考泡桐的优势地位,也给我县的泡桐加工企业造成了资源危机、成本加大的局面。杨树资源的过量增长导致价格的不断下滑,林农得不到实惠,同时也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造成了一定难度。林业生态县建设实施以来,兰考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适时调整资源培育方向,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起点,巩固发展农桐间作,保持泡桐在我县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打造兰考“泡桐之乡”的品牌。2009年以来,新造农桐间作面积达30万余亩,兰考一杨打天下的局面得到了转变,生态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兰考泡桐的产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围绕林业种植结构调整,实现单纯木材生产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把调整林业种植结构,实现林业多元化发展,作为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
一是加快小杂果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果品产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果从奢侈性消费品演化为大众日常必需品,占大众消费品份额系数不断增加,饭后一个水果,成为一般的家庭生活必须,为经济林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扩大经济林发展面积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经过市场考察和研讨,按照“区域布局,规模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近年来,不断引导果农进行低效经济林改造,发展优质干、鲜果品生产基地,晚秋黄梨生产基地、映霜红桃生产基地、大棚桃生产基地、树莓种植基地、葡萄采摘园等一批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是林木种苗花卉业发展有新突破。前些年我县的林木种苗花卉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上以传统的分户经营为主,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底,苗木培育也以传统的乡土树种为主,市场竞争力底,经济效应不明显。近几年,我县把林木种苗花卉业作为调整林业种植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新的突破。实现了由传统的乡土树种培育基地向以培育优质乡土树种和优良绿化苗木相结合的多样性发展转变,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城关乡五爷庙、爪营乡凡寨村、张君墓胡园子村为辐射的林木种苗花卉业发展基地,专业苗木生产合作组织20余家,林木种苗花卉育苗面积5000多亩,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3围绕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实现由管理型向轻管理重服务的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林业队伍建设不断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工作作风,狠抓林业行政机关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建设.改进干部作风,提高行政职能,不断增加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为民服务本领。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组建基层林业中心服务站,不断提升林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科技转化含量。通过引进开发名优新产品,提高林产业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有兰考特色的林木产品加工、经济林果品加工企业,全方位提升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为林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后续保障。通过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增加必要的投入,建立健全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各类林业产业协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服务于林业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管理、经济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企业、相关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管理、财会、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实验教学体系。高等教育课程实验教学是以课内实验为主体,社会实践为补充的教学体系。当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了适应21 世纪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根据专业市场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受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模式和考试方式等限制,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实验教学课程偏少等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普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IT类与非IT 类资源,依托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角色扮演、模拟仿真、实战演练等形式的课内实训。这些课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理念传统守旧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我国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
响较大,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理念缺乏现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因循守旧,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讲授占到教学课时的95%以上,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既缺乏对实验环节的认识,也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经济建设、学科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二)课程实验教学科目少、内容单薄
我国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沿袭过去的“专才”培养模式,专业面欠广,课程实验设置僵化。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验,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实验课程,但是针对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验较少,跨专业的综合实验课则更少。此外,已开出的实验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大多是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很少,实验内容欠深入拓展,缺乏融会贯通的实验课程体系。
(三)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模拟实验平台,采用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实验目的、方法和实验内容后,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考核方式则以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为主要评分依据。这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仅针对课内知识,教学地点局限在机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师资设备薄弱
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均承担的兼职教师,专职实验教师较少,而兼职教师较大的课务压力和科研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许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在实际工作单位从业过,实验经验严重缺乏,所以在实验教学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和突破。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的条件而言,普遍存在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实验设备主要是计算机硬件和各类软件系统,缺乏可进行实境仿真的专业型仪器设备。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农林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知识、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获取直接知识,锻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从教学理念到实验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的创新型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一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新局面。
(一)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企业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高校教师应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特色意识,构建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应深入认识经济、管理类实验的特性,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加强校企合作,围绕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考核等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本着系统性、效益性等原则,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合设计。
(二)设计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农林科学理论知识以及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熟练掌握英语、计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方法与技能。为了实现这一培养要求,应设计“多平台、多模块、多层次”的完整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依托校内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体实践平台,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层次的理论课程开设实验课程,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对实验内容进行纵深拓展,加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实现从基础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的逐渐提高。当然,这样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和师资设备提出变革要求,可考虑适当延长课程总课时,以实现在理论课时不变或微缩的情况下增加实验课时;师资设备则需相应增强,并提高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此外,还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切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培养既适应我国当前农林业经济发展要求,又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1.课内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2.第二课堂实验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主要以专业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ERP 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国际贸易实务大赛等,大赛结束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操作和成果进行评奖。这一方式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信心、行动力及合作精神。3.项目管理式实验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理念。开放实验项目类型包括:⑴学生参予科研型:如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⑵学生科技活动型: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⑶自选实验项目型:由实验室定期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实验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提交实验结果,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鉴定合格的,可申请学分。4.社会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农林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分析,自拟或自选实践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通过进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
(四)增加投入,改善实验条件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条件是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加大人、财、物资源的投入;在校内实验室硬件方面,应扩大实验室的规模,购置满足学生实验要求的必需设备,通过不断地整合、深化、建设,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丰富的各类实验资源;在校内实验室软件方面,加快建设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辅助系统、个性化空间系统等,集成各种实验课程系统和经济资源数据库,借助校园网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设计提供良好的条件。实验中心应定期进行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安全环境检查,保证软硬件的配套性、完好率和利用率。
(五)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而言,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掌握专业新枝术、新工艺。高校要立足于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的培养制度,对实验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同时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人才;聘任社会上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此外,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激励和监督教师搞好实验教学工作,也是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管理、经济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企业、相关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管理、财会、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实验教学体系。高等教育课程实验教学是以课内实验为主体,社会实践为补充的教学体系。当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了适应21 世纪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根据专业市场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受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模式和考试方式等限制,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实验教学课程偏少等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普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IT类与非IT 类资源,依托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角色扮演、模拟仿真、实战演练等形式的课内实训。这些课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理念传统守旧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我国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
响较大,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理念缺乏现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因循守旧,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讲授占到教学课时的95%以上,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既缺乏对实验环节的认识,也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经济建设、学科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二)课程实验教学科目少、内容单薄
我国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沿袭过去的“专才”培养模式,专业面欠广,课程实验设置僵化。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验,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实验课程,但是针对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验较少,跨专业的综合实验课则更少。此外,已开出的实验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大多是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很少,实验内容欠深入拓展,缺乏融会贯通的实验课程体系。
(三)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模拟实验平台,采用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实验目的、方法和实验内容后,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考核方式则以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为主要评分依据。这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仅针对课内知识,教学地点局限在机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师资设备薄弱
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均承担的兼职教师,专职实验教师较少,而兼职教师较大的课务压力和科研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许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在实际工作单位从业过,实验经验严重缺乏,所以在实验教学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和突破。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的条件而言,普遍存在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实验设备主要是计算机硬件和各类软件系统,缺乏可进行实境仿真的专业型仪器设备。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农林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知识、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获取直接知识,锻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从教学理念到实验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的创新型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一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新局面。
(一)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企业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高校教师应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特色意识,构建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应深入认识经济、管理类实验的特性,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加强校企合作,围绕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考核等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本着系统性、效益性等原则,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合设计。
(二)设计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农林科学理论知识以及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熟练掌握英语、计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方法与技能。为了实现这一培养要求,应设计“多平台、多模块、多层次”的完整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依托校内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体实践平台,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层次的理论课程开设实验课程,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对实验内容进行纵深拓展,加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实现从基础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的逐渐提高。当然,这样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和师资设备提出变革要求,可考虑适当延长课程总课时,以实现在理论课时不变或微缩的情况下增加实验课时;师资设备则需相应增强,并提高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此外,还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切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培养既适应我国当前农林业经济发展要求,又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1.课内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2.第二课堂实验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主要以专业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ERP 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国际贸易实务大赛等,大赛结束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操作和成果进行评奖。这一方式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信心、行动力及合作精神。3.项目管理式实验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理念。开放实验项目类型包括:⑴学生参予科研型:如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⑵学生科技活动型: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⑶自选实验项目型:由实验室定期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实验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提交实验结果,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鉴定合格的,可申请学分。4.社会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农林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分析,自拟或自选实践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通过进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
(四)增加投入,改善实验条件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条件是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加大人、财、物资源的投入;在校内实验室硬件方面,应扩大实验室的规模,购置满足学生实验要求的必需设备,通过不断地整合、深化、建设,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丰富的各类实验资源;在校内实验室软件方面,加快建设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辅助系统、个性化空间系统等,集成各种实验课程系统和经济资源数据库,借助校园网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设计提供良好的条件。实验中心应定期进行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安全环境检查,保证软硬件的配套性、完好率和利用率。
(五)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而言,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掌握专业新枝术、新工艺。高校要立足于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的培养制度,对实验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同时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人才;聘任社会上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此外,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激励和监督教师搞好实验教学工作,也是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措施之一。
三、结语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是提高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农林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准确把握专业特点,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放眼未来,高校可考虑拓宽实验教学服务范围,依托先进的实验师资设备,服务于“三农”,例如建立呼叫中心、在线论坛等,帮助解决农业生产、涉农企业经营、农民投资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为我国农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翠霞,朱婧,卢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李锋.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个性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
论文摘要:根据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提出了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基础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课程模块。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该偏重经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资源与环境理论课程的设置。
当前,中国正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快速变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速度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第一强调就是“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林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上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是将农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多侧重于微观管理方面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探讨。尽管有的考虑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农林业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部门的角度来考虑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但没有将农林业自身的特点、农业与林业的差异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的没有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有的没有将所提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有的则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关的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加以设置,没有能够突出农林业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试从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这一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作些粗浅的探讨。
1改革的依据
1.1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国林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着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林业经营格局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具体而言:首先,在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开放的和实现产供销、林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尽管还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显端倪。其次,林业经营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部分地实现了市场调节,仍带有很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林地和林木这2个主要的生产要素正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人将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有一定规模的微观林业经济组织的形成正方兴未艾。第三,无论是林业物质性产品,还是林业公益性产品,尽管都还是供应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林业,但社会对公益性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林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木材产品为主,非木材产品的比重不大。尽管在现行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的多功能价值许多还难以得到补偿,但国家对其价值再现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劳力、资金等物质要素为主,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的贡献偏低。第六,林业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约束和挑战,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第七,林业从为工业作贡献转向工业反哺林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将不断加强。
林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及其规模化经营将是今后林业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将转制于民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等。其次,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意识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力量对林业经营的参人,他们根据各自拥有的生产要素及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及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与寻求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经营门路,从而使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或其他从业者,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各有侧重的户营经济或小型风险企业。诸如造林大户、果园大户、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类养殖大户、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户、木材及林产品流通大户、服务大户等各种类型专业大户的出现,同时又带动了其他农户的从业分化。把在这一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下乡创业者或规模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的经营者(经纪人)、林产品的流通业者等专业性人才称之为新型林业经营者。他们与以家庭承包责任地和自留地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力的输出为主要收人,以传统经验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简单再生产维持家庭生活为主要经营目标等传统的林业经营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再者,随着石化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的锐减和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以植物性资源为主的绿色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规模性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这一新兴领域的风险企业将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意识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这些新型行业的经营者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对象之一。
1. 2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客观要求
与工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农林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响和空间条件的约束,生产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林业的大规模集中决策、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难以形成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和定量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营林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做到精确的企业化的管理。在现实中,农林复合经营仍是农户经营的主流,微观经济组织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要手段而展开的。因此,对农林业的经营组织的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一般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基础经济理论和专业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侧重于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林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业的生产周期比农业更长。农作物一年可产出2 —3茬,甚至可连续产出,投人能及时得到回报;而林木生长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长达四五十年,付出的劳动一般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农地的收获主要反映投人的劳动,而林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二是与农业相比,林业在资源使用和产权交易上具有更强的经济外部性。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农业和林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农业相同,林业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农作物所远不能及的。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生态效益基本上不能实现内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致使林业生产经营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按现行的国家政策,流转后的农地可以在大农业的范畴内进行多用途变换,受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而商品林地却只能进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质不能改变;至于生态公益林还有更为严格的林种和树种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许抚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与农业相比,林业生产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面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生产活动也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积以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这既有经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业生产经营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坏容易,恢复难,农作物1茬失败可在第2茬恢复,而林木则要花一个轮伐期的时间,而且难于看护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则林地森林植被难以恢复或永久不能恢复,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设置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另外,在目前农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户的农林复合经营这一状况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林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是为改善其自身生活为主的行为,而非其主业。对此,与高等农业院校相比,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经济课程更侧重于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而农业经济课程应侧重于农户经济和农户经营管理上。
2培养目标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
2.1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对此,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需要应该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业经营者等3种人才。具体而言: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熟知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行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专门型人才。新型林业经营者主要是指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农林业关联企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和农林业关联企业的创业者。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定为:以森林培育专业为依托,着重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接受调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林企业、工商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政策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2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即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模块。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和企业经营这3大模块是与所培养的3类人才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而言: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模块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信贷,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博弈论,经济法等。农林业经济理论模块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政策学及农林业政策,农户经济学等;资源与环境模块包括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与管理学,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生态系统管理,林业与环境法学等;企业经营模块包括创业学,财务管理,农户经营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农林学概论,森林经理学,财经应用文写作,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学生必须了解农林业的一般技术和生产过程,应以农林业技术概论教授为主,加大实习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农林业的基础技术知识。其次,对于一些不成熟的课程的教学(如农林业企业的创业学),可通过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学手段来实现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普遍减少,许多只招收一个专业班级,建议本科生试行导师制,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生态需求;北京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76-03
一、北京生态需求分析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是当前北京市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北京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大城市病”。北京面临人口膨胀、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人文资源丰富而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城市二元结构日益突出等问题[1]。随着居民生活质量、品味及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市民时刻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洁净的水源和安全的食品等已成为居民的迫切需求。
当前,由政府主导和开展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北京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等都是政府围绕建设美丽北京、绿色北京、满足北京居民的生态需求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国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积累了较多经验,例如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影子规划”、新西兰怀塔克尔的“绿色蓝图”等,大多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空间绿化、交通运输方式、住宅和社区建设、城市自然区域的保护、能流和物流的规划、社会经济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实现[2]。这些生态城市的建设成果离不开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后盾[3],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平衡相协调,实现城市中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生态下系统的和谐。当前农林业生产活动过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资源环境。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关注范围也相应地由原来传统的农林经济问题扩展到农林业生产所涉及的资源环境问题[4]。在当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和农林经济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北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特别注意强化培养学生农林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主动适应北京生态的需求。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设置现状
(一)国内农林院校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设置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农业、林业和农村领域,研究如何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从市场运作的角度,对农业、林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学科。笔者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农林业知识的要求和课程设置中农林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情况,调查了5所当前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的农林类高校,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调查的5所高校中,除了中国农业大学外,其他4所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了对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其中浙江农林大学对于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是“掌握”。其他三所是“具有”。在北京林业大学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别提到了“熟悉(农)林生产及经营管理过程”。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农林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提出了对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
分析调查的5所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可知(见表1),农(林)业基础知识类课程主要以概论类课程为主,其中农业类高校侧重于农业概论,林业类高校侧重于林业概论。从开设相关课程数量和设置地位来看,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最多,均为5门,课程地位均是选修课;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均开设2门相关课程,均为必修课;而中国农业大学未开设相关课程。
(二)北京农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以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使命。该专业目前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善于深入调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在政府部门、各类涉农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农村社区和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企业策划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4]。综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见表2),其中关于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在选修课模块,均为限选课,包括《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论》、《农学概论》和《森林资源管理》三门课程。
(三)改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农林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和训练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林经济管理是基于农林业领域的管理,学生就业岗位定位在农林业企业、农村社区、林区等相关部门,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农林业知识,该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学科交叉型,因此农林业基础知识类课程是必不可缺的。国内有不少学者已关注此问题,有的提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涉农林知识薄弱,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这个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专业以内的不全会,专业以外的全不会”,并且难以吸引学生对农林领域的专业兴趣;针对“涉农知识薄弱、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建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农村、农民和农业基层,为“三农”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5]。有的认为,农林业的课程设置少,且没有针对性,应大力加强农业技能知识方面的课程设置[6]。在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中调查“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应加强哪方面课程设置”[7],统计结果发现,实践类课程是最受学生关注的,其次是农林类课程和经济类课程,可见学生对于农林业知识的需求比较强烈。在对浙江农林大学该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70.9%的学生反映需要加强实践类和农林类课程的教学力度。
通过以上观点和调查数据可以反映出,无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增加农林类基础知识课程都具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三、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建议
针对首都生态需求和农林经济发展概况,同时突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笔者认为目前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北京生态建设需求和学生对农(林)业技能知识的学习需求,进而无法充分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议:一是尽快修订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北京生态功能定位,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需求,确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适应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步伐,及时推动学校“卓越农林经济师项目”,完善课程体系,在第二平台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中添加《生态学基础》、《作物栽培学》和《动物养殖》三门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农林业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让学生了解农(林)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增强爱农、学农的自信性,激发学生“崇尚自然、热爱农林”的热情,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维护自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的理想情怀。通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既实现“具备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首都生态建设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开忠,李国平,等.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鞠美庭,王勇,孟伟庆,何迎,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王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环境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70-73.
[4]赵连静,李华,何忠伟.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3+1”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5]杨红强,邬松涛,杨加猛,贾卫国,王浩.我国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维比较与改革创新[J].林业经济,2014,(9):123-128.
[6]苏红伟.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