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09:27: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护理风险;应对策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人员流动性及人际交往的增多,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三无患者是指患者来医院时无家属、亲戚、朋友的陪伴,无姓名、家庭地址、身份信息,且当时无经济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由于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交流感知的缺失性和酒精中毒病情的多变性,使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护理风险不断增加,因此我们通过对我院2013 年 ~ 2014年急救中心共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122例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急诊护理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现报告如下[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13年~2014年共收治三无急性酒精中毒患者122 例,均为男性,全部由“120”急救车拉回;年龄在30~39岁37 例,40~49岁54例,50~59岁31例;昏睡期54例,共济失调期31例,兴奋期37例。28 例合并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皮肤擦伤,4 例眼外伤,22例头外伤;去向:留观95例,13例头外伤并发硬膜下血肿收入神经外科治疗,5例合并消化道出血收入消化内科; 3例合并心肌梗死收入ICU,3例合并酮症酸中毒昏迷收入内分泌科;2例院外死亡(考虑窒息)[4]。三无患者具体分类及收治情况见表1。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我院2013~2014年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事件及护理护理风险。
1.2.2 诊断方面 急诊科常见的疾病就是急性酒精中毒,治疗一些单纯的急性酒精中毒比较简单,就诊者的病因明确。不过部分三无患者,由于没有家属或朋友陪伴,无法证明身份,情绪往往不稳定,逻辑混乱,发病的时候往往没有在现场的人员,仅仅靠急救人员在现场获取的情况无法了解患者的病史,增加了判断病情的难度。医护人员要想正确及时诊断处理,可谓难上加难,很容易导致漏诊,部分情况下可能出现误诊,继而导致出现医疗纠纷。
1.2.3 病情观察方面 一般出现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往往是在短时间内发病的,并且病情变化很快,很多三无患者在急性酒精中毒后无法很好地配合治疗,难以顺利进行急诊工作。很多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的时候没有家属在旁陪伴,无法得知患者的既往病情变化,病情变化都要靠护士通过观察发现,日常护理工作中有可能因为护士工作繁忙,使得无法及时观察到病情变化。此外,很多三无患者往往还伴有既往史,会增加病情的复杂性。
1.2.4 医患纠纷方面 很多三无患者出现急性酒精中毒症状,到医院的时间一般都是深夜,赶上急诊的高峰期。再加上患者酒后很容易情绪不稳,导致难以控制自己,无法理智地就诊,很容易出现各种纠纷,增加急诊工作的难度。大部分患者当中以青壮年为主,若在救治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或死亡,无法让家属接受,继而导致医疗纠纷。很多的患者在酒精中毒之后会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导致发生跌倒或者坠床等医疗事故,这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
2 结果
通过对我院2013 年 ~ 2014年急救中心收治122例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在急性酒精中毒急诊护理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加强急性酒精中毒在医务工作者心中的重视程度,防止出现延误诊断的现象。
2.1应对策略 加强医务工作者对急性酒精中毒的重视,对于患者应给予全面诊断,防止出现错误诊断的问题。很多患者可能还伴有神志问题,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仔细了解病史,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记录患者的外伤情况。由于酒精中毒会抑制中枢神经,导致患者的应激力下降,无法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所以酒后的合并外伤较为常见[3]。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检查,监测其生命体征,若能早期诊断出急性酒精中毒导致的神经系统病变,对于后期治疗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2 加强病情变化的动态观察
2.2.1 生命体征变化 很多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若因为呕吐物反流入气管,可能出现窒息。所以,救治此类患者的时候要保持患者呈侧卧或平卧位,让其头偏向一侧,尽快除去患者口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出现窒息。在日常救治时候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动态观察,通常每隔0.5 h对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各测试1 次,若发现患者出现任何异常应尽快告知医生,对其进行急救。
2.2.2 意识状态变化 注意三无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仔细记录下患者出现昏迷和保持清醒的时间,此类患者的昏睡期通常不长,通过使用促醒药物纳洛酮两个小时后,通常都能够醒过来[5]。部分患者在经治疗后仍有可能持续昏迷,甚至还有部分出现加重的案例,对此,医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检查。通过对13例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进行观察发现,大多患者在刚到达医院的时候都呈嗜睡状态,经由CT检查也没有发现损伤,而使用药物后,护士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患者呼叫不应,汇报医生之后对患者进行复查,发现为硬膜下血肿,转由神经外科接受治疗。所以,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动态观察,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和疗效。
2.2.3症状体征变化 大部分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在通过一系列急救处理后,其中毒症状通常都能缓解。若其各项症状都没有出现缓解迹象,甚至会出现加重的状况,此时需要额外注意,对患者呕吐物的量、颜色进行观察,让患者进行放射检查,判断患者是否有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酒精性胰腺炎及心肌梗死的发生,一经发现,需立即通知医生,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可能诱发的疾病或并发症。对救治的122例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案例中进行分析,其中有2例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被收入ICU,有5例患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被收入消化科病房,2例合并酮症酸中毒昏迷收入内分泌科;4例院外死亡(考虑窒息)[6]。处置情况见表2。
3 讨论 提高对三无患者急性酒精中毒应对意识
3.1 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对于出现急性酒精中毒的三无患者,应控制患者酒后的情绪,对此类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高危人群加强注意。平日接诊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时候要提高服务意识。在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要尤其注意方式,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对部分话题应避免涉及,防止出现意外。
3.2 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由于患急性酒精中毒的三无患者属于急诊科的特殊群体,没有家属陪伴,也没有见证整个救治过程。所以,作为医护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根据事实进行记录,客观书写急诊病历,保持病历同医护记录之间的一致,应当尽量详细准确,让医疗文书具有有效的法律效力。若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诱发其他疾病导致死亡,在事后联系患者家属后要如实告知诊疗过程以及病情,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得到家属的理解。若发现患者的时候,患者已在院外死亡,要第一时间上报医院,若情况特殊应请公安人员介入。
3.3 强化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很多患者在急性酒精中毒后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对此,医护人员要注意巡视,有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约束,加强观察,若患者需要行动,要有专人进行搀扶,避免出现坠床或跌倒。这部分患者往往发病很急,病情变化快,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由于本院急诊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并提高了全面诊断、动态观察病情的意识,没有出现1例意外,保障了患者的安全[7]。
参考文献:
[1] 黄小红. 急诊无主患者的护理问题和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6(12) :72 - 73.
[2]陈丽娟,蒋顺山.对无助急诊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27―129.
[3] 马青梅. 248 例酒精中毒的急诊救护与危害性分析急诊[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87 - 88.
[4] 马书玲,秦豪杰,李凡,等. 47 例酒后死亡死检的法医学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2005,23 (2):134 - 135.
[5] 任疆,陈亚涛,徐兵.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内出血的诊治体会[J].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11,31(3):277 - 278.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gas station network expansion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with market share raise and increased profits, legal risk also raises. To safeguard the legal rights of enterprise, we tak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reduce, and prevent dispute as far as possible, also have a lot of successful cases, but the dispute also often occur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key 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mmarization, implementation. We should convert thinking, implement the responsible, and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control through improv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reduce the legal risks.
关键词: 风险;分析;防控;对策
Key words: risk;analysis;prevention and control;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73—03
1 网点拓展及经营中多发法律风险分析
1.1 资信调查不周全存在的法律风险 无论是网点租赁,还是网点收购,还是其他委托代办事项,在合同签约前,对相对方进行全面资信调查,是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第一环节。这是因为,若合同主体不合格将可能导致合同可撤销或合同效力待定;若土地系划拨或集体农业用地以及其他不合法使用土地,将可能导致合同无效,合同亦可能随时终止;合同标的物的权利状态也会影响到收购能否正常进行及租赁后加油站是否能正常营业。
因此,合同签订前,做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审查,即对相对人资质审查以明了对方是否具有合法主体身份;对合同标的合法性审查以明晰标的建设是否得到了政府规划许可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批准;对合同标的存继状态审查,以了解标的物的所有权状态、是否存在“一物两租”及合同标的物是否已经被抵押或被有权机关查封的情况,是确保合同合法有效、不被终止、不被撤销并规避相应风险的前提。如租赁加油站,根据《物权法》规定该租赁关系不得对抗已登记的抵押权;收购加油站股权,若未弄清相对方对外担保及其他涉诉事项,将面临承担相对方负债风险;收购加油站资产,若存在资产抵押,因物权优于债权可能会是收购希望落空。
但在网点拓展实践中,由于资信调查涉及面多又广,而且有些资料的取得也存在很大难度,“签约人不具有合法身份”、“拟收购资产存在抵押”等纠纷都多有发生。因此,在通过资信调查资料难以取得情况下,至少也应让对方做出真实性承诺并约定承诺不实如何惩罚来约束对方,稍有不慎,即会为后来的法律风险埋下祸根。
1.2 租赁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违约风险 租赁合同履行期限较长,因而随着情势变化,履行中发生违约风险的概率也高。一种情况是相对方受利益驱动,采取阻挠加油站正常营业、玩失踪不收租金等方式恶意违约,以宁愿支付违约金也要解除合同为要挟,要求提高租金,年租赁费被涨价。这主要集中在与个人、私营企业等社会单位签订的加油站租赁合同。另种情况是,由于政府规划变更使得加油站不再具备经营条件,或者加油站主要设备损毁后相对方不按约定履行修缮义务,使得继续履行已不可能而出现解除合同条件。在实践中易发的纠纷是,解除条件出现时没及时书面通知对方或者仅口头通知而没有留下书证,自认为合同已解除,实际解除时间严重滞后。在加油站已不具备经营条件,但合同实际解除前不得不继续支付租金,蒙受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对策
引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有投标报价风险、承包合同风险、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包管理风险、债权债务风险等。建筑施工企业如果没有风险意识,缺乏对经营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很难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下面对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及对策进行探讨,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参考。
一、建筑行业投标报价风险分析及对策
投标报价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因报价失误或因技术处理不当造成项目低价中标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近几年建筑市场供求情况来看,供小于求比较突出,有时出现一个建设项目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多达十几家,竞争十分激烈。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有相当一部分业主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确定中标单位,片面追求最低价中标,有的还将让利作为承包工程条件之一,并写入合同条款中。巨大的让利幅度势必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因不能有效消化压价让利损失而带来工程项目施工和安全生产管理难以到位,质量、工期和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甚至导致亏损等风险因素。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控制和防范投标报价风险,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报价,增加科技含量,努力降低施工成本,不断增强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由规模效应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首先,竞标阶段合理报价。在建设项目的竞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全方位搜集建设项目和业主方的有关资料,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建筑市场动态,深入了解建设项目施工环境,理解和吃透业主方的意图以及合同文本中的相关条款内容,在投标报价前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经营风险,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后作出决策。项目承接优先考虑的是是否盈利,不要盲目投标,盲目报价。同时建立以净利润和现金流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营风险。其次,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等,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增强企业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推行项目成本管理,以建筑工程中标价扣除税金后作为工程结算收入,再扣除目标利润后确定目标成本。施工中要以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等作为项目成本的重点控制对象,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重点管理。对超预算的支出要建立追加预算的批审程序,以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降低。
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
承包合同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签订承包合同时由于合同条款不全面,存在缺陷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同存在着单方面的约束性,责权利不平等,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着质量、工期、安全等方面的诸多经营风险;二是业主违约,拖欠工程款的风险。由于业主的资信程度存在问题,建设资金缺乏或违规工程的存在,使后续工程建设资金不能到位,给承包方带来资金动作困难。三是建筑工程先定价后成交的价格风险。合同标的,往往需要一定过程才能完成;受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材料价格有时会发生剧烈波动,合同的固定价、包死价均给施工方带来较大的风险。四是履约过程中的变更、签证风险。由于业主的原因,引起工程设计和施工图的更改,施工的自然条件和作业条件的意外变化等,工程量的增加,而业主不按时签证或回复联系单,给施工企业带来利益损失的风险等。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防范承包合同风险,必须具有合同履约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提高法律意识、履约意识。对能够预见的风险在签订合同前,通过合同条文加以约束,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其次,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就工程合同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流程。最后,要严把合同评审关。对重大承包工程项目要组织企业生产、技术、质量、安全、财务、预算等有关专家,在投标前,对招标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和评价,作出明确的评审结论,确定是否参加工程投标。在工程中标后、签订承包合同前,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规定的合约条款,进行综合评审,以避免承包合同风险的发生。
三、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析及对策
工程施工过程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组织不严密,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导致工期、质量违约,成本失控,安全事故等经营风险。施工过程风险的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行最重要环节。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必须加大过程监控,做好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经营风险的防范。第一,在开工前必须仔细研究合同,将合同条款逐条逐字消化,根据工程承包合同要求、施工图设计规范、施工环境,施工期间可能的气候变化等情况,结合自身施工技术水平,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第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制定科学严谨的进度计划,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建筑工程高效有序均衡施工。工程建设期间的进度计划调整要及时报送现场监理以及业主审批,以作为工期费用索赔的有效依据。第三,要根据工程特点,明确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加强对人、机、料、法四大要素的有效控制实现质量目标。第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施工,加强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与整改,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最后,要建立项目施工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施工生产工作责任制。总之,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有效管理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严格按国家工程规范与技术标准,全面履行工程合同承诺,确保工程项目按工程承包合同约定顺利实施。
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
分包管理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分包工程施工管理中,对分包商管理不到位,对分包工程施工过程监控不力,从而导致总承包项目的工期、质量、成本、安全等因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带来的经营风险。在当前国情和经济环境条件下,工程分包商结构复杂,难免泥沙掺杂,工程分包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而在施工生产管理中出现混乱和无序,造成总承包工程整体在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方面不能全面履行工程施工合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分包管理中,一是要严格建立工程分包商准入制度。按照程序验证工程分包商相关资质、营业许可证件,对其企业规模、各项管理制度情况、近年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合同履约情况、信誉度等进行审核,并作出综合评价,确认其可分包工程任务范围。二是签订合同时表述必须明确,数量条款、价格条款要清楚,工期、质量、安全条款要完备,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要明确,合同条款中要有违约责任约定条款和解决争议条款,不得有违反法律的条款,杜绝可能产生的缺陷和漏洞。三是对分包工程做到全过程的监管,严禁以包带管。同时加强施工过程的组织协调,与分包商队伍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工地现场代表要时时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施工,实现对分包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五、建筑工程债权债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债权债务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债务人的原因导致债权无法回收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风险,同时由于无法按时清偿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等有关债务,造成被债务人、相关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问责等风险。近年来,建筑领域的工程款拖欠问题日趋严重,有愈演愈烈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对工程债权债务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有效防范工程债权风险,防止发生工程资金链断裂。为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强化工程结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加大债权清收力度,有效化解企业的债权债务风险。首先,强化工程结算管理。一是要力争在工程合同中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进度款和工程竣工后结算款的时限有利条款。对于业主方有意拖延和无正当理由拒付工程款,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债权,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二是要加强对工程应收账款的时效监控,及时预报潜在的问题和可能风险。对由于被拖欠工程款形成的企业应收帐款,要认真测算其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成本以及融资遇到困难导致的潜在风险和危机。三是要不断强化工程款拖欠的清收力度。针对不同工程拖欠款的特点,适时洽商或签订还款协议、诉讼或财产保全、债权债务转移和实物抵债等多种有效措施,回收工程拖欠款,以控制工程款坏账风险。其次,强化资金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融集资金,以弥补资金的缺口和不足,规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满足施工生产经营需要。
摘 要 全面剖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分析可能发生的几种经营风险,采取措施做好风险预防,系统权衡风险和机会回报,合理选择风险和机会回报的最佳平衡点,实现价值创造,促进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经营风险分析方法 风险种类 原则 预防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的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企业价值的受损。“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抵御风险,长足发展。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然而企业的生产经营常受到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因此,企业应加强对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防患于未然,事先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和衡量。
一、企业经营风险分析方法
经营风险分析可分为财务因素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财务因素分析一般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而非财务因素分析则比较注重定性分析。在日常工作中,这两种分析方法经常是同时使用,相辅相成,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种类
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剖析,认为企业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政策及市场风险。是指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及产业政策导向政策的变化对行业、产品的影响及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竞争力(技术、质量、服务等)。
2.过程控制风险。容易出现的过程控制风险主要有:过分注意产品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透彻;对市场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等。
3.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应收应付款及现金流问题等)。
4.法律风险。因签订合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业严重经济损失(违约、欺诈、知识产权侵害)。这是当前企业经营风险比较突出的问题。
5.团队风险。指核心团队问题及员工冲突、流失和知识管理等。企业做大之后,人数将大大增加,企业也将更加复杂,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将产生。
6.领导风险。处于扩张趋势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经营者放弃过去曾经为自己带来成功的老经验、老办法,重新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结合现有业务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完善管理体制。
7.成就风险。有些企业在取得部分成功后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
8.企业核心竞争力风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集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机制、企业文化、核心技术等为一体的系列整合。任何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表面上是人才的竞争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基本原则
如何看待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风险?企业存在的一些风险,在高速增长时存在,在低速增长时同样存在,只是在变速后某些风险改变了表现形态,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千万不能因为是老问题风险不大,就可以放任自流。企业经营中不应回避风险,而应当在经营活动中学会分析风险、善于评估风险、积极预防风险、规避和转嫁风险,极力将经营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企业经营风险的预防
对一个企业进行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以及提出预警机制并不是为了要完全消除企业的风险(要想完全消除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对企业的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识别和评估,以提前采取措施,将其可能产生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内,尽力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1.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加强企业法制建设,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一是重视法律知识教育培训,不断健全法律服务机构,强化法律服务职能。二是建立、完善重大经营活动法律审查机制,规范法律服务工作程序,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开拓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依法追究对方违约经济责任。
3.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做好经营项目的风险评估。一是建立客户档案,全面考察对方的资信情况。二是签订合同要明确纠纷解决方式。三是要求对方提供担保,规避因对方未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引起担保无效的风险。
4.加强企业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陷阱和风险。一是建立、健全合同审查机构和管理制度,发挥内外部法律服务人员的作用。二是明确双方法律关系、合同性质及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正确运用合同担保制度,预防、规避合同项目风险。四是健全招投标机制,加强合同履行的过程控制和监督。
5.加强应收账款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应收账款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应收账款的统计和分析;二是定期召开企业经营活动及应收账款情况分析会,对合同的履行、资金回收、存在的风险等提出应对措施;三是制定应收账款具体操作规范;四是把应收账款与工资、奖金挂钩,作为考核企业及经营管理人员业绩的主要内容;五是建立、追究制度。
企业经营有风险,但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要在系统权衡风险和机会回报后,合理选择风险和机会回报的最佳平衡点,“自上而下”确保风险选择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自下而上”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切实采取防范措施,确保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运作中,双向联合最大可能地防范、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价值创造,促进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融鹏.企业如何防范经营风险.中国企业报.2008.01.31.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08-02
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赢利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利润,利润伴随风险;利润越高,风险越大。要想赢利就必须学会控制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产生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收益风险。在筹办初期,企业存在创业的风险,如何规划企业的未来与发展方向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在企业投产后的经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风险更是隐藏其中,资金风险、市场营销风险、新产品开发风险等,任何一环的疏忽和纰漏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授权风险、决策风险、内部牵制风险等,都对企业管理与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成为当今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
1.企业内部形成的经营风险。按照企业的构成要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由于构成企业的最基本要素是人、财、物和信息。风险也相应地分为:(1)来自于人的风险,比如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关键岗位或关键技术人员的流失。(2)来自于财务的风险,即和企业筹资、融资以及经营现金流等相关的各类风险。(3)来自于物的风险,即企业的产品生产或销售的风险、物流体系的风险,设备运行和工艺风险等。(4)信息的风险。企业的经营决策,离不开对各种信息的有效处理。而企业的成功经营,离不开这四种要素有效地流动。四种基本要素,也构成了企业的全部资源。而四种要素中任何一种风险,都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危机。一些企业管理者急于求成,在自身财力匮乏的情况下,多头举债融资办事,往往半途而废,项目失败后形成巨大的债务负担。有些企业盲目为其他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提供担保,一旦担保对象无力偿还,企业将附有连带责任,造成巨额损失。
2.企业外部形成的经营风险。在经济进入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处的环境并非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和开放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人口。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首先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其次,社会文化环境改变,对企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环境的改变,通常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环境,且有着极强的渗透性。结合中国经营企业的自身特征,将中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文化风险归类为精神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制度文化风险和物质文化风险四个方面,并在分析各种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企业经营者,应该时刻关注企业外部与自身相关的各种新技术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技术风险。最后就是人口要素变化构成的风险。人口的变化,通常会影响消费者的构成。
二、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对策
1.项目的优选是规避投资风险的关键。选择哪种项目进行投资,不仅仅是看项目的报酬率、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简单地比较一下哪个大就选哪个,而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科学的考察,通过对大量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选择、评估,尽量使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测定在一种相对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而减少投资风险。这个阶段应对项目的产业方向、政策范围、投资环境、市场前景、资金实力、管理水平等关键因素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力求所选项目最优。
2.组合投资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将资金同时投向不同的项目或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或几个投资者联合起来共同投资一个项目、或企业实行组合投资,优势互补,可以使企业各种生产经营能力平衡、配套,形成更大的综合能力,防御风险的能力就将大大增强,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所谓“船大经得起风浪”、“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是这个道理。
三、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控制对策
1.科学采购。优质的原材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优质生产,由于采购劣质原材料形成的“豆腐渣”工程,不仅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并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从“源头”上把关,避免企业隐患和风险的产生。可以借鉴政府采购制度或直接参与政府采购,加强内部采购制度,杜绝采购业务中的不正当、腐败现象的产生,实现“阳光”采购。
2.优质生产。产品质量是企业参与竞争、依赖生存的重要因素,质量上的每一点疏忽,质量上的每一个纰漏,都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的形象,甚至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以及员工的责任心等原因,或多或少会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和精品率,形成企业的潜在风险。要提高产品质量,关键的因素是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经营管理,同时严把质检关。各个名企业开拓市场的成功表明:市场相信科学,高科技是企业的生命线,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企业竞争的制胜之本,谁能最快占领当今科技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觅得先机,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3.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当今政府一再强调的头等大事,尤其是煤矿,化工和建筑等高危企业,当前这些企业出的安全事故接二连三,血的教训还在眼前,又一个血的教训发生了,叫人揪心。不仅使企业经济受损、声誉受损,更重要的是失去无数无辜老百姓的生命。这一个个血的教训发生,就是由于企业放松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只顾当前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加强内部管理,责任到人,防范胜于救灾,警钟长鸣,严于防范。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要承认风险,正确认识风险,科学评估风险,预防风险发生。
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适当的筹资规模和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3.在成本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在具体项目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风险决策法是:首先,在筹资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其次,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的方案;最后,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的方案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的方案中,根据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4.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虽然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复杂和困难的,对于一些处于高速成长时期的企业,因其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境况欠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防止因商业风险加大而增加筹资风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企业资产负债普遍过高,一般在70%左右,有的在80%以上,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中国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财务危机发生机率。
5.制定负债财务计划。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减少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订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并使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保持在安全区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其结构趋于合理,并要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减轻企业偿债压力。
6.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分析来完成。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企业危机,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分析和定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 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 P2= 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 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 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 P5= 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 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 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 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 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 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 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 三、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2、比较标准。对商业银行总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要由中央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社的比较标准应高于商业银行,因信用社规模小而抗风险能力差;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应由商业银行总行规定。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逐渐增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的发展,也使得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建筑工程经营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不但要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还应该做好对工程施工项目的评估,避免盲目施工经营所造成的危害,确保建筑工程企业的稳定发展。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我国建筑工程经济风险展开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影响建筑工程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1、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力度不足
相关工程施工企业调查分析显示,施工企业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施工自身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将无法有效排除施工企业的财务漏洞,无法正确引导施工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开展,最终影响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目前,我国多数工程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较为混乱,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力度严重不足,导致工程成本风险和经营风险增大,制约着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步伐。
2、建筑市场秩序混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数量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工程施工企业密集问题,依旧使得僧多肉少的现象没有得到良好改善,企业间的竞争却愈演愈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中也存在非常多的的问题和不足,影响到工程施工项目的正常开展。
比如,目前多数工程施工企业参与工程招投标活动时,往往会以低价中标的手段来提升自身中标几率,以保证施工企业正常业务开展。然而,由于施工企业缺乏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意识,导致原本不足的工程施工费用更加捉襟见肘,最终导致工程进度受到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底下,给工程施工企业和工程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施工企业的不合理待遇
在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甲方利用施工企业的经营心理,施工企业为维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被迫接受建设单位的相关要求来获取建筑施工机会。
然而,由于甲方同施工企业协议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和较大的不平等性,在施工企业未及时发现的情况下,盲目的开展相关施工活动,使得施工企业最终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同时,部分施工企业往往刻意将经营风险较多的转嫁给施工企业身上,由施工企业背负相关施工责任,导致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受到严重榨汁,导致建筑施工项目利润空间难以维持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
4、贷款拖欠造成财务风险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款到账问题,使得部分施工项目往往需要依靠企业贷款来维持建筑施工活动的正常开展。然而,在工程验收以及造价结算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企业无法顺利获取全部工程款项,工程结款拖欠问题影响到造价总额,致使施工企业无力进行巨额贷款的偿还,也无法维系企业的正常运作,最终导致企业财务问题的发生。
二、建筑工程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施工企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将建筑工程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建筑工程财务风险的有效应对,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避免相关财务问题的发生,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促进施工企业的健康成长。
1、加强企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做保障,企业必须要加优秀强财管理人才的引入,以提高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做好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测,减少经营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施工企业必须要正确对待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放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首位,加强同高等院校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引入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以壮大企业的财务管理队伍;对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要加强相关技术能力的培养,帮助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学习和完善,加强财务管理资讯的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升企业综合财务管理水平,避免相关财务问题的发生。
2、做好项目分析工作
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渐恶劣,建筑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导致部分施工企业盲目参与工程施工,而部分工程单位正是抓住施工企业经营态度,在工程协议中设置隐藏工程量和隐藏条款,从而给施工企业的正常施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最终导致经营风险,造成施工企业经济方面的严重损失。
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招投标工作开展之前一定要冷静分析,并充分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分析工作。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分析工作,要深入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了解建筑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隐藏问题和风险,将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的经营风险,避免相关施工企业经济上的损失。
3、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施工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应该积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人员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有力依据,没有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相指导,企业管理工作将会存在非常严重的混乱性。
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视力度,加强管理制度的制定,如管理人员管理内容的划分,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的考核,企业内部处罚力度的制定等等,便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在于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漏洞较为严重,使得财务工作以及日常审核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企业财务问题凸显,最终导致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
4、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重视,针对企业各项资金支出进行合理的分析,编制全面的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严格审批资金的调用工作,确保资金消耗的合理性;同时,财务管理工作应该从财务统计工作过度为财务统筹和前期分析工作,从根本上减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经营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随处可见,如果施工企业不对相关建筑项目中所存在的潜在危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挖掘,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经营风险较多,从合同条款到市场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带来一定的危害,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企业在开展工程施工建设前,必须要针对建筑工程的经营风险开展合理的评估和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 莫宁. 工程劳务分包管理的探索[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1)
[2] 史忠敏. 浅谈施工企业结算难的后果及应对办法[J]. 科学时代. 2009(02)
[3] 高震,许文芬. 施工企业风险及管理模式研究[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P2=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P5=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NextPage]
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方法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计算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2、比较标准。对商业银行总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要由中央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社的比较标准应高于商业银行,因信用社规模小而抗风险能力差;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应由商业银行总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