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水上音乐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6-16 09:27: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水上音乐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上音乐教学反思

篇1

重建家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这里,周刊呼吁广大读者为灾后重建建言献策,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共渡难关!共建一个家!

反思中建设我们的家园

文/梳雨浅画

“天府之国”的四川,遭遇了这场令举世震惊的劫难。从废墟中抬起的双眼,把目光投向充满希望的明天,也应该反思被埋葬的昨天。

我们反思,为什么在灾难的脚步逼近时,我们浑然不觉;在灾难的魔爪降临时,我们束手无策;而在灾难不断肆虐时,我们惊慌失措?加强全民的科普教育和自然灾害防御机制的建立已刻不容缓。

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世世代代赖以托身的土地,被开挖、采掘得千疮百孔?那些深埋千年的矿藏,难道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些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就非得要在我们的地球上形成一段又一段“肠梗阻”?那些可供子孙享用几世的资源和林木,难道就一定要在我们的手中成为累积的财富?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是永葆“天府”富庶的秘诀。

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美丽的山川,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来旅游、探险,却在旅游安全设施方面疏于防范?为什么热门景区的门票一涨再涨,一个又一个新开发的景区却被废弃?有多少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在招商引资的旗号下,把美丽的自然景观交给了一些缺乏社会责任心和长远战略思想的企业开发?自然景观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急功近利的野蛮开发,让许多自然资源不堪重负,让许多过眼云烟的旅游项目留给大地狼藉一片。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比开发本身更为重要。

我们反思,青城山的脚下,为什么环绕着一排排豪宅、别墅;白水河边,为什么矗立起一个个“欧洲小镇”;九龙沟的腰间,为什么缠绕着一个个常年闲置的培训中心和度假村?当大自然展现她的美丽和柔情时,我们亲近自然,恨不得投进她怀抱里,把她的美丽据为己有,而忘掉了她也有狂躁残暴的时候。重建的家园,最好与自然风景保持恰当的距离。美来自适度的距离,保护自然,也保护自己。

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楼倒掉一幢又一幢?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受了那么重的伤?那些来不及绽放的花朵,凋谢在水泥、砖块下!那些治病救人的天使,坠落在沉重的预制板下!公共事业的建设,需要层层设防的监管。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重建,是否可以固若金汤,在灾难降临时,成为公众避难的港湾?

我们反思,如果在灾难来临之前,我们的通信设施有了足够的备份,我们的亲人会有那么多的担心和苦寻吗?如果在闭塞的山区,我们的道路四通八达,就算泥石流挡路,洪水冲垮堤坝,我们的救援力量是不是也可以如期到达?公共设施的建设,也许更需要现代化。

我们反思,如果我们离乡背井,转移到了他乡,我们的乡亲是否能够继续来往?我们的少数民族,是否可以欢聚一堂?我们世代相传的风俗,是否可以长此以往?

建设,需要聚集众人的力量;重建,也需要反思过往。重建的家园,是古老巴蜀文化的延续,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和谐和安康。重建的家园,是百废俱兴,百业兴旺;是公众利益的体现,是百姓安居的天堂。

重建要点是财政出资与灾民参与

文/苏振华

此次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重建资金将是一笔天文数字,估计以千亿计。尽管重建资金来源呈多元化,但要形成稳定持续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要依靠中央财政出资。我国经济经过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中央财政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财政实力,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达5.1万亿元,加上国企利润、各项收费收入,据专家估算,国家可支配收入近10万亿元,因此,中央财政是完全具备全力支持灾后重建的出资能力的。

解决资金来源仅仅只是一方面,重建过程中面临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巨额的重建资金进行高效使用,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1998年水灾之后的重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重建资金被滥用、施工质量差形成大量的豆腐渣工程、重建工作被形象工程化、灾民并没有得到真正实惠。此次重建必须在制度上作出安排,以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在重建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民众参与机制,包括如下几方面:

其一,资金的使用要透明化,资金投向的决策过程、可行性论证过程都要公开进行。在这些过程中,为了保证资金使用方面的公信力,应该制度化地吸收志愿者、专家尤其是灾民代表作为特别监督员,对资金使用的全程进行监督。

其二,重建项目的发包,应该以公开透明的招投标方式进行,以避免暗箱操作和有关方面的中饱私囊。至于私下收受贿赂甚至的行为,则更是应该彻底杜绝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重建过程应该制度化地吸收灾民作为建设的主体,所需要的劳动力应首先吸收当地劳工尤其是灾后失去工作的灾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为当地灾民提供暂时性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在地震中的损失,提高他们自救的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大灾之中,灾民蒙受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若得不到有效救助,灾民尤其是失去了亲人的灾民会丧失生活的信心,让他们获得一份有希望的工作,将能帮助他们提高重建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有助于他们尽快从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悲痛中走出来。如果这次重建不能杜绝地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那必然会形成新的灾难隐患。灾民对此有切肤之痛,由他们作为建设主体,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

让所有校舍都成为最安全的地方

文/杨逸 王文华

据公布,四川大地震中倒塌的校舍达到6898栋。在公众对校舍倒塌提出质疑之时,四川省教育厅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评估,将倒塌原因归纳为五点:地震超过了预计强度,校舍难以抵御;灾情发生在上课期间;学校建筑在抗震方面存在着设计缺陷等。(《南方日报》5月28日)

我不想讨论这样的评估能不能服众,因为导致建筑在地震中倒塌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只想说,强震中有挺立不倒的学校。如果校舍的建设都达到了应有的质量标准,一定不会有那么多死伤者。谈及校舍的倒塌,很多人都会提起北川刘汉希望小学。这个农村小学原来是危房,是出身教师之家、当过教师后来又创办汉龙集团的刘汉出资建的新校。校舍建设过程中,汉龙集团严把质量关,一直采取甲方供应建材的方式,将材料质量的关口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地政府的监管,也细致到位。

如果地震不可避免,而临震预报又是世界难题,那么给人们提供震不倒的房子,无疑就是守护生命的关键。在此,笔者建议:

一是国家建设部门应该迅速本着科学的精神收集相关倒塌的建筑资料。收集和保管好这样的建筑资料作为将来问责的证据,让那些无良的承建商、失职的审查者,一一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此才算对得起泉下有知的罹难者。

二是借鉴日本国的做法,对中国地震带上的学校乃至全国所有学校落实防震加固措施。“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这是日本防震灾的一个基本原则。1923年的那一场日本关东大地震,导致了日本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当时的日本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规定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川大地震造成许多教学楼倒塌,众多学生遇难,这一消息也给了日本政府极大的震惊。5月16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专门讨论加快学校危房改造的进程。会议决定,由中央财政安排主要资金,争取在5年内完成全国4.5万栋公立中小学校校舍的补强施工。

三是从体制上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要想彻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必须从体制入手,进行一场建筑领域的革命,比如可以尝试由出资人自己选择建筑队伍、出资人全程参与监理等。

让所有校舍都成为最安全的地方,在下一次的自然灾害中,才能少一些无辜生命逝去的悲剧。

灾区重建更要注重心灵家园

文/了悟新斋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我们除了要给予他们以物质的支持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之外,还应该重视对他们心灵的抚慰,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让他们早日从恐惧、焦虑、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中走出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创造明天美好新生活。

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学的心理调节方法:

其一:暗示调节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一切都会过去的”等等,可以用来缓解心理压力,释放不良情绪。

其二:呼吸调节法。

呼吸调节也是放松调节的一种。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消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急躁和疲劳。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

其三:想象调节法。

受挫心理调节能力并非要等到受挫后再来培养,而是在平时就要训练。想象调节法即是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挫折情境和紧张的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想象调节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学会有效的放松;其次把挫折和紧张事件按紧张的等级由低到高排列出来,制成等级表;然后依据等级表由低到高逐步进行想象脱敏训练。

其四:音乐调节法。

音乐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通过心理作用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性情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和振奋精神的目的。美妙动听的音乐,不仅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培养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松弛情绪。采用音乐疗法消除疲劳时,可选择以下音乐:《梁祝》、《田园交响曲》、《水上音乐》、《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青年圆舞曲》等。

其五:自我调节法。

篇2

       名家论坛

        (1)增强文化兴校的规划意识 王继华

        (4)教育与社会的改造——知识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叙事 毕世响

        理论探索

        (10)儒家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的相关言论探析 王灿

        (15)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特色 魏登云

        (19)道尔顿制在中国的文化反思 陈祥龙

        (23)文化发展繁荣基本诉求与内容管见 曾铁

        (28)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植凤英

        (32)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旭东 钟福祖

        (37)“根”之教育——谈乡土文化教育与地方民俗传承 郑伟斌

        (40)新时期农村教育资源现状的剖析与对策 顾丽敏

        (43)思政教育与古代文学无缝衔接的探讨 杨丽彦

        (46)多彩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透视 曹蔚

        (50)“黎从榕”地区侗族音乐整体性保护探索 龙佑铭

        (54)成长小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蒋红霞

        (57)环境色彩、嗅觉、免疫反应物与运动员心理研究——以贵州省红枫湖水上基地皮划艇运动员为例 刘郁

        (63)从民俗文化视野中透视民族个性的哲学意义 杨庆黎

        (66)论西南地区阳戏的传播途径 吴电雷

        (72)triz理论视域下新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 谢泳涓 潘中田

        (76)影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表达的认知因素先导研究 李炳林 王景洁

        (81)高校档案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探讨——以贵州大学为例 刘敏 张家玲

        学术争鸣

        (84)高校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理论解析与选择原则 张海钟

        (90)“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周建新

        教学教改天地

        (95)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臧胜楠

        (100)《普通昆虫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廖启荣 郭建军 宋琼章

        (103)“国培计划”与贵州农村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廖光珍 刘莲芬

        无

        (107)重特色强学科,科学发展结硕果——前进中的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无

        区域教育文化纵横

        (110)清末民国时期梅县新式教育的办学主体 夏远鸣

        (114)现代化进程中的梅州客家教育文化 刘达志

        (118)重入“祖荫”:客家宗祠助推教育的文化资本探析 周云水

        (125)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 钟晋兰

        (131)“声教南暨”——新加坡客属应新小学史略 罗爱花

 &n

bsp;      文摘之窗

        (135)继往开来,迎接汉语国际教育的新阶段 许嘉璐

        (135)“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 袁祖社

        (135)美国工程教育的政策动向及其启示 姚威 邹晓东 胡珏

        (135)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索 杨德广

        (135)光明时评:教育机会平等须改革招生指标 胡乐乐

        (136)教育部出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办法 无

        (136)教育部团中央发通知部署高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无

        (136)上海今年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将实现远程联网管理 无

        (136)南京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家教将被解除聘用关系 无

        (136)奖学金怎变“抽大奖”? 无

        无

        (f0002)梅州的教育文化 无

篇3

名家论坛

(1)增强文化兴校的规划意识 王继华

(4)教育与社会的改造——知识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叙事 毕世响

理论探索

(10)儒家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的相关言论探析 王灿

(15)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特色 魏登云

(19)道尔顿制在中国的文化反思 陈祥龙

(23)文化发展繁荣基本诉求与内容管见 曾铁

(28)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植凤英

(32)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旭东 钟福祖

(37)“根”之教育——谈乡土文化教育与地方民俗传承 郑伟斌

(40)新时期农村教育资源现状的剖析与对策 顾丽敏

(43)思政教育与古代文学无缝衔接的探讨 杨丽彦

(46)多彩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透视 曹蔚

(50)“黎从榕”地区侗族音乐整体性保护探索 龙佑铭

(54)成长小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蒋红霞

(57)环境色彩、嗅觉、免疫反应物与运动员心理研究——以贵州省红枫湖水上基地皮划艇运动员为例 刘郁

(63)从民俗文化视野中透视民族个性的哲学意义 杨庆黎

(66)论西南地区阳戏的传播途径 吴电雷

(72)triz理论视域下新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 谢泳涓 潘中田

(76)影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表达的认知因素先导研究 李炳林 王景洁

(81)高校档案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探讨——以贵州大学为例 刘敏 张家玲

学术争鸣

(84)高校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理论解析与选择原则 张海钟

(90)“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周建新

教学教改天地

(95)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臧胜楠

(100)《普通昆虫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廖启荣 郭建军 宋琼章

(103)“国培计划”与贵州农村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廖光珍 刘莲芬

(107)重特色强学科,科学发展结硕果——前进中的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无

区域教育文化纵横

(110)清末民国时期梅县新式教育的办学主体 夏远鸣

(114)现代化进程中的梅州客家教育文化 刘达志

(118)重入“祖荫”:客家宗祠助推教育的文化资本探析 周云水

(125)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 钟晋兰

(131)“声教南暨”——新加坡客属应新小学史略 罗爱花

&n

bsp; 文摘之窗

(135)继往开来,迎接汉语国际教育的新阶段 许嘉璐

(135)“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 袁祖社

(135)美国工程教育的政策动向及其启示 姚威 邹晓东 胡珏

(135)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索 杨德广

(135)光明时评:教育机会平等须改革招生指标 胡乐乐

(136)教育部出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办法 无

(136)教育部团中央发通知部署高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无

(136)上海今年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将实现远程联网管理 无

(136)南京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家教将被解除聘用关系 无

(136)奖学金怎变“抽大奖”? 无

(f0002)梅州的教育文化 无

篇4

一、邕宁壮族八音等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所谓“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将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D、铙)、石(磬)、丝(琴、瑟)、竹(箫、})、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恰)八类,即八音。邕宁壮族八音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乐器组成,曾受“广州八音”文化影响,后又吸收了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步演变成今日以唢呐演奏为主,打击乐为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有“八音一响,喜事连连”一说,可见该艺术形式在当年的流行盛况。1983年,邕宁县文化局组织文艺专干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活动,对壮族八音这一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组建起以农民为主的百人“邕宁农民八音队”,形成了更具浓郁民族气息和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在原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器基础上,增添了四人齐擂的大鼓、师公“岳”鼓、壮家姑娘喜爱吹奏的无孔笛,另外加入壮族人民喜欢唱的壮族山歌“嘹”调、彩调、采茶调等,在单纯吹打表演的基础上配以“抬花轿”、背新娘、师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风情表演,并在演奏内容上创作了一批热烈欢快的新曲目。此后,邕宁农民八音队每年都出现在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上,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和当地百姓,还应邀参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迎宾和表演活动,在中外嘉宾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宁壮族八音已经成为邕宁的“文化品牌”。

尽管邕宁壮族八音等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在政府层面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民间艺术与当代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有相当的距离。

二、在艺术教育领域融入民间民俗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广泛搜集邕宁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素材

为了把邕宁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我们的园本课程,我们两个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集、民间采风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间民俗音乐的音像及文字资料,包括一些邕宁原生态的山歌、歌谣、舞蹈等。我们组织教师走访邕宁区文体局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邕宁各地特有音乐形式的传承情况;走访邕宁区花婆节研究会,了解花婆节节庆活动内容;前往邕宁区最负盛名的“八音之乡”――蒲庙镇那路村,在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乡八音传承培训基地那路小学调研、学习,并走访了壮族八音第六代传人黄才定老人;到“嘹山歌之乡”新江镇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乡村百灵鸟之称的潘碧清老师了解、学习嘹山歌的知识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届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更是我们学习采风的良机,每次我们都会派老师去现场观摩、拍照、记录。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融入艺术领域园本课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活动中。本土的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本土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艺术都是适合幼儿的,关键在于幼儿对它们是否熟悉和感兴趣。如果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便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唤起幼儿欣赏和表演的兴趣。

1.音乐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首先挑选那些幼儿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素材,直接应用于我们的园本课程。如白话歌曲《大西瓜》《花婆送福》,嘹山歌《星星》,白话童谣《团团转》《点虫虫》,舞蹈《鲤鱼与白鹤》《蚂y舞》等。这些音乐作品,内容生动,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如:嘹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词诙谐有趣,歌曲旋律中透着民间艺术的特有魅力;舞蹈《鲤鱼与白鹤》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鲜明,表演者的表情诙谐有趣,舞美造型独特、新颖。其次是筛选、整理、改编一些成年人所参与的、稍显陈旧或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艺术活动素材,使之更具时代感,更易于被幼儿接受。如:民间流行的《花婆送福》歌曲原来的歌词较长,幼儿不易理解和记忆,旋律也不够美,我们从中截选了一段幼儿易于理解和演唱的词、曲,稍加改编,使之有说有唱,非常适合幼儿演唱,深受幼儿喜爱;大班舞蹈《鲤鱼与白鹤》是根据邕宁区百济乡一带的一个传说故事改编的,原来是成人舞曲,音乐旋律多变,舞蹈动作难度较大,我们先从舞曲中截选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动有趣的音乐并稍加编辑,再简化原来的舞蹈动作,配上鲤鱼和白鹤的动作,改编成了幼儿喜欢和易于接受的幼儿舞蹈。这样的舞蹈编排工作,对专业的要求较高,但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算小有收获。

2.美术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选编了那些幼儿易于接受、有助于提升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课程内容。如大班综合艺术活动《春牛》,引导幼儿用莲藕、杨桃等材料给春牛设计花纹,不但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还可以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之后,把自己制作好的春牛舞起来,合作活动的氛围非常热烈。

(三)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隐性课程,创设环境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营造民间艺术教育的氛围,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

1.在特定区域创设兼具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双重功能的互动式环境。我们巧妙利用楼梯、走廊、墙面、门窗和房梁等空间位置,布置了大量含有邕宁民间元素的手工艺术作品,有春牛五谷庆丰收图、竹匾花婆脸谱、农家小竹楼图、布艺画、蓝印花布、泥塑、创意草帽、创意蒲扇等,为幼儿营造一种民间艺术的氛围,丰富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此外,我们还在幼儿园的创意空间提供了竹筒、稻草、五谷、布艺、竹匾、蒲扇、灯笼、草帽、藤艺、石子、种子、树叶、瓶子、纸筒等材料,让幼儿与环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动,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自主绘画、剪贴、拓印、编、捏等方式“创作”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力。我班乐乐一直对美术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动手,说自己不会画画,但是在这个丰富的创意环境中,他主动选择喜欢的石头进行涂鸦,涂得很专注,作品完成后还很兴奋地拿给其他小朋友欣赏,并慢慢爱上了美术活动。还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里画画时喜欢模仿别人,在创意坊欣赏了别人的艺术作品后,竟脑洞大开,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了。

2.在开放式区域为幼儿的艺术创作体验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把民俗音乐室创设成开放式的活动区。每个星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至两次的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在里面选择喜欢的活动区角,自由地舞动、吹打、唱跳,分享快乐,提高自信。我们的“民俗音乐室”以“邕宁八音文化”为主线,通过图片、墙饰等把邕宁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礼》《壮乡歌舞乐》《抢花炮》《龙狮庆丰年》等展现出来,让幼儿进到音乐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民俗音乐室,我们还创设了“小小音乐室”“妆扮区”“龙狮庆丰年”“壮乡歌舞乐”“表演区”等几个区角,每个区角都有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妆扮区”有各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环保自制服饰和化妆品,“龙狮庆丰年”区有大鼓、竹筒鼓、锣、镲、唢呐等乐器以及我院老师自制的竹龙、纸龙、狮子、春牛等音乐活动材料。

3.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本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将本土音乐融入各年龄段的早操,配合体育老师创编《簸箕操》《铜鼓操》等;利用晨间、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民间民俗歌谣、乐曲等;亲子运动会上运用自制的“纸龙”“布龙”“竹龙”“牛头”“狮子”等道具开展《龙戏珠》《舞春牛》《狮王争霸》等游戏活动。

最后,引导幼儿直接参与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动中,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节”活动极富地方特色,我们会告诉家长带上幼儿,让幼儿实地欣赏独特的民间表演和民间趣味竞技活动以加深认识,再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去再现“花婆节”的热闹景象。

(四)开发适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

《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遵从这些基本原则,我们以邕宁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兴趣,发展幼儿人格。

1.音乐教育要用音乐打动和陶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将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当中,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表1为我院大班“舞蹈《鲤鱼白鹤》”的活动教学案例。

2.美术教育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如:结合邕宁八音文化艺术节我们设计了“我的小铜鼓”手工装饰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铜鼓,知道铜鼓是八音艺术节的主要乐器;农历三月十二是邕宁传统的花婆节,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漂亮的花婆脸谱”绘画活动,初步激发幼儿对花婆文化的兴趣,将花婆“乐施好善,济贫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儿的心里;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上有个花灯会,我们便设计了一个亲子“创意花灯”手工活动,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传播环保理念;结合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我们设计了“五色糯米饭”手工撕贴活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庆期间,我们设计了“创意龙”“春牛”“我的小花炮”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便于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表2为我院美术教研组开发的系列民俗文化美术课程。

篇5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一《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并通过了解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二《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三《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篇6

 

一、邕宁壮族八音等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所谓“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将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缚、铙)、石(磬)、丝(琴、瑟)、竹(箫、茂)、匏(笙、竽)、土(埙、击)、革(鼗、雷鼓)、木(柷、敌)八类,即八音。邕宁壮族八音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乐器组成,曾受“广州八音”文化影响,后又吸收了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步演变成今日以唢呐演奏为主,打击乐为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有“八音一响,喜事连连”一说,可见该艺术形式在当年的流行盛况。1983年,邕宁县文化局组织文艺专干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活动,对壮族八音这一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组建起以农民为主的百人“邕宁农民八音队",形成了更具浓郁民族气息和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在原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器基础上,增添了四人齐擂的大鼓、师公“岳”鼓、壮家姑娘喜爱吹奏的无孔笛,另外加入壮族人民喜欢唱的壮族山歌“嘹啰”调、彩调、采茶调等,在单纯吹打表演的基础上配以“抬花轿”、背新娘、师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风情表演,并在演奏内容上创作了一批热烈欢快的新曲目。此后,邕宁农民八音队每年都出现在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上,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和当地百姓,还应邀参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迎宾和表演活动,在中外嘉宾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宁壮族八音已经成为邕宁的“文化品牌”。

 

尽管邕宁壮族八音等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在政府层面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民间艺术与当代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有相当的距离。

 

二、在艺术教育领域融入民间民俗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广泛搜集邕宁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素材

 

为了把邕宁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我们的园本课程,我们两个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集、民间采风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间民俗音乐的音像及文字资料,包括一些邕宁原生态的山歌、歌谣、舞蹈等。我们组织教师走访邕宁区文体局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邕宁各地特有音乐形式的传承情况;走访邕宁区花婆节研究会,了解花婆节节庆活动内容;前往邕宁区最负盛名的“八音之乡”——蒲庙镇那路村,在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乡八音传承培训基地那路小学调研、学习,并走访了壮族八音第六代传人黄才定老人;到“嘹啰山歌之乡”新江镇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乡村百灵鸟之称的潘碧清老师了解、学习嘹啰山歌的知识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届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更是我们学习采风的良机,每次我们都会派老师去现场观摩、拍照、记录。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融入艺术领域园本课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活动中。本土的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本土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艺术都是适合幼儿的,关键在于幼儿对它们是否熟悉和感兴趣。如果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便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唤起幼儿欣赏和表演的兴趣。

 

1.音乐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首先挑选那些幼儿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素材,直接应用于我们的园本课程„如白话歌曲《大西瓜》《花婆送福》,嘹啰山歌《星星》,白话童谣《团团转》《点虫虫》,舞蹈《鲤鱼与白鹤》《蚂箨舞》等。这些音乐作品,内容生动,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如:嘹啰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词诙谐有趣,歌曲旋律中透着民间艺术的特有魅力;舞蹈《鲤鱼与白鹤》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鲜明,表演者的表情诙谐有趣,舞美造型独特、新颖。其次是筛选、整理、改编一些成年人所参与的、稍显陈旧或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艺术活动素材,使之更具时代感,更易于被幼儿接受。如:民间流行的《花婆送福》歌曲原来的歌词较长,幼儿不易理解和记忆,旋律也不够美,我们从中截选了一段幼儿易于理解和演唱的词、曲,稍加改编,使之有说有唱,非常适合幼儿演唱,深受幼儿喜爱;大班舞蹈《鲤鱼与白鹤》是根据邕宁区百济乡一带的一个传说故事改编的,原来是成人舞曲,音乐旋律多变,舞蹈动作难度较大,我们先从舞曲中截选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动有趣的音乐并稍加编辑,再简化原来的舞蹈动作,配上鲤鱼和白鹤的动作,改编成了幼儿喜欢和易于接受的幼儿舞蹈。这样的舞蹈编排工作,对专业的要求较高,但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算小有收获。

 

2.美术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选编了那些幼儿易于接受、有助于提升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课程内容。如大班综合艺术活动《春牛》,引导幼儿用莲藕、杨桃等材料给春牛设计花纹,不但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还可以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之后,把自己制作好的春牛舞起来,合作活动的氛围非常热烈。

 

(三)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隐性课程,创设环境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营造民间艺术教育的氛围,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

 

1.在特定区域创设兼具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双重功能的互动式环境。我们巧妙利用楼梯、走廊、墙面、门窗和房梁等空间位置,布置了大量含有邕宁民间元素的手工艺术作品,有春牛五谷庆丰收图、竹匾花婆脸谱、农家小竹楼图、布艺画、蓝印花布、泥塑、创意草帽、创意蒲扇等,为幼儿营造一种民间艺术的氛围,丰富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此外,我们还在幼儿园的创意空间提供了竹筒、稻草、五谷、布艺、竹匾、蒲扇、灯笼、草帽、藤艺、石子、种子、树叶、瓶子、纸筒等材料,让幼儿与环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动,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自主绘画、剪贴、拓印、编、捏等方式“创作”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力。我班乐乐一直对美术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动手,说自己不会画画,但是在这个丰富的创意环境中,他主动选择喜欢的石头进行涂鸦,涂得很专注,作品完成后还很兴奋地拿给其他小朋友欣赏,并慢慢爱上了美术活动。还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里画画时喜欢模仿别人,在创意坊欣赏了别人的艺术作品后,竟脑洞大开,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了。

 

2.在开放式区域为幼儿的艺术创作体验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把民俗音乐室创设成开放式的活动区。每个星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至两次的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在里面选择喜欢的活动区角,自由地舞动、吹打、唱跳,分享快乐,提高自信。我们的“民俗音乐室”以“邕宁八音文化”为主线,通过图片、墙饰等把邕宁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礼》《壮乡歌舞乐》《抢花炮》《龙狮庆丰年》等展现出来,让幼儿进到音乐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民俗音乐室,我们还创设了“小小音乐室”“妆扮区”“龙狮庆丰年”“壮乡歌舞乐”“表演区”等几个区角,每个区角都有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妆扮区”有各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环保自制服饰和化妆品,“龙狮庆丰年”区有大鼓、竹筒鼓、锣、镲、唢呐等乐器以及我院老师自制的竹龙、纸龙、狮子、春牛等音乐活动材料。

 

3.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本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将本土音乐融入各年龄段的早操,配合体育老师创编《箱箕操》《铜鼓操》等;利用晨间、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民间民俗歌谣、乐曲等;亲子运动会上运用自制的“纸龙”“布龙”“竹龙”“牛头”“狮子”等道具开展《龙戏珠》《舞春牛》《狮王争霸》等游戏活动。

 

最后,引导幼儿直接参与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动中,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节”活动极富地方特色,我们会告诉家长带上幼儿,让幼儿实地欣赏独特的民间表演和民间趣味竞技活动以加深认识,再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去再现“花婆节”的热闹景象。

 

(四)开发适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

 

《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遵从这些基本原则,我们以邕宁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兴趣,发展幼儿人格。

 

1.音乐教育要用音乐打动和陶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将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当中,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

 

2.美术教育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如:结合邕宁八音文化艺术节我们设计了“我的小铜鼓”手工装饰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铜鼓,知道铜鼓是八音艺术节的主要乐器;农历三月十二是邕宁传统的花婆节,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漂亮的花婆脸谱”绘画活动,初步激发幼儿对花婆文化的兴趣,将花婆“乐施好善,济贫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儿的心里;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上有个花灯会,我们便设计了一个亲子“创意花灯”手工活动,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传播环保理念;结合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我们设计了“五色糯米饭”手工撕贴活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庆期间,我们设计了“创意龙”“春牛”“我的小花炮”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便于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表2为我院美术教研组开发的系列民俗文化美术课程。

 

三、反思及展望

篇7

[关键词] 电影音乐;情感氛围;审美期待

音乐在现代电影中的审美功能与领域正在不断拓宽。音乐在影片中是导演最喜欢用来表达情感、烘托环境、营造气氛的有利工具。[1]与画面相比,无论是引用现成的音乐作品,还是为某部影片专门量身定做的原创音乐,在渲染影片基调、营造特定的场景氛围,实现观众与人物、影片主题的情感共鸣上有鲜明的语言优势。一方面,不同风格、配器与节奏的音乐,总是能够引起不同观众相对统一的情绪体验。这种相似的审美感受基于人们长期以来对音乐审美价值的一种共识,是音乐与个体进行情感沟通的基础。创作者可以利用这一审美规律,去调动观众的情绪体验,从而充分实现影片的抒情与表意功能。另一方面,音乐与具体画面、情节相结合时,其所指更加明确和具体。在不同的电影时空中,能够带给观众以不尽相同的审美感受。这是电影音乐魅力的集中体现。

虽然音乐在影片中是碎片化的,但却并不妨碍观众审美体验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音乐在影片中经常以这些形式出现,正是为了观众对影片的审美需求与期待。观众可以通过音乐来回顾、体悟电影画面,获得视觉上的延展性,并进一步引发对创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思考,进而获得与影片创作者的情感沟通与共鸣。[2]本文从观众审美期待的角度,通过分析观众对音乐情感氛围的理解认同与在此基础上所生成的情感共鸣两个递进的审美层次,探讨了音乐对影片情感氛围的营造。

对电影时空氛围的理解与认同是观众对影片审美期待的基点。电影音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这种作用体现在音乐对电影叙事背景的构建上。叙事背景本身涵盖了特定的历史年代、地域特色与社会文化内容。对于观众的现实生活背景来说,总有或多或少的差距。音乐在这里能够配合画面,起到很好的解释与说明作用。令观众能够相对清晰感受影片所特有的时空氛围。如,由梦工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影片利用五声调式的东方音乐很好诠释了故事的时空背景。影片一开场,梦工厂的LOGO就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在竹笛声中,一位头戴斗笠、手提短棍、身后飘着长尾的侠客在水上飞奔,当他在云朵间跳跃,锣声也打着节奏。当侠客甩出钓线,铜锣声响,影片启幕。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这种开场方式与戏曲开场非常接近,所以具有很高的识别性。影片正式开场后,伴随着竹笛,阿宝在梦中幻化为熊猫大侠,头上的斗笠和身上大氅有着典型东方韵致。片中阿宝与师父抢包子一段,音乐也具有浓浓的东方韵味。短促的打击乐配合着阿宝迅捷的动作,为了美食不顾一切的他,跳跃、瞠目、弄舌,运用一切身体机能来抢夺包子。而这一段的音乐,用小型打击乐器的清脆音色,快速敲击出配合画面动作的节奏,与画面中的筷子和包子等中国元素配合,良好展现出影片的中国背景,同时满足了观众对中国元素的审美期待。

其次,一部影片的影像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情感基调。张扬或内敛,客观纪实或抒情写意,明朗或晦暗等,每一部影片都有其特定的叙事基本语境。理解并认同这一语境,也是观众能够获得丰富审美体验的关键一环。电影创作者在音乐的艺术处理上要注意契合影片的特定语境,并使其帮助观众去理解和体悟这一情绪氛围。只有观众对影片整体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才能够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种种,全身心投入到影片所营造的虚幻时空当中。如,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钢琴师》,影片的音乐与画面相互配合,将观众引领进战火纷飞的波兰。影片在肖邦的钢琴曲中开场,黑白影像的纪录片风格,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1939年的华沙。音乐轻柔而温婉,城市中的人们一片繁忙的景象。跟随着连续的音乐,画面切换到一双手在钢琴上弹奏,他就是波兰的天才钢琴家席皮尔曼。在他弹奏的同时,炮声响起,墙皮脱落掉在他的身上,他仍然镇定弹着,流畅的琴声显示他没有丝毫紊乱。导播人员示意他赶快离开后就走了,接着炮弹的冲击波将演播间的玻璃震碎,受了轻伤的席皮尔曼才选择离开。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无疑是席皮尔曼在德国军官要求下弹琴的镜头,气若游丝的席皮尔曼在手触到钢琴的瞬间还有些迟疑,他颤抖的手落下,发出了一个上升音阶,接着流畅音乐从其指尖倾泻而出。他弹奏的是肖邦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在开始的一小段缓板后,乐曲开始进入正题。席皮尔曼弹奏出的音乐,并没有表现出自己受到的侮辱和国破家亡的哀伤,而是沉静地诉说。随着手指在琴键上的舞蹈,乐曲慷慨激昂,既是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也是对纳粹罪行的控诉。

最后,音乐可以展现人物与特定环境之间的总体关系。电影是通过特定的时空与情节叙事来表现个体生存状态、揭示某些生命现象,进而展现人性与灵魂的艺术。因此,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即两者的关系本质是影片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电影时空的基本情感氛围。音乐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揭示,使观众理解影片的情绪基调。这种矛盾冲突可能长久柔韧,也可能短促激烈,个体对矛盾的处理方式是抗争还是妥协,其结果是成功还是挫败,在音乐当中都有相应的预示与铺陈。如,吉姆・谢里丹执导的《我的左脚》,片中的音乐将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充分展现出来。片中,克里斯蒂的母亲再一次怀孕,肚腹日渐隆起的她还要照顾克里斯蒂。在一次她背着克里斯蒂上楼后,她要去下楼打电话,此时音乐一直带给人紧张不安的节奏,在下楼过程中,母亲摔倒并昏了过去。克里斯蒂听到母亲摔倒的声音,从床上一跃而起,背景音乐也在这时突然提高音量,并且打击乐器敲打出紧凑的节奏,配合着克里斯蒂急促的呼吸。克里斯蒂好不容易只靠左腿挪动到楼下,爬到门口的他拼命用脚踢门。此时保姆听到声音赶了过来,急促的音乐也随着保姆推开门上观察孔而结束。继而平缓的音乐响起,母亲也被送上了救护车。音乐不但将克里斯蒂与环境的冲突表现出来,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

当观众对影片的情绪基调有了一个清楚的认知后,便能够自然地融入到影片的叙事氛围当中去,并随着影片情节的逐渐展开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此时,电影音乐创作者的主要任务便转变为实现观众对影片情感氛围的共鸣。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它能够在情感上找到与观众沟通的节点。情感共鸣以理解和认同为基础,是观众更高层面上的审美期待。

首先,音乐可以通过配合情节的起承转合来实现影片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做了充足的铺垫之后,观众的情感逐渐累积起来,需要寻求一个恰当的突破口来得到释放与宣泄。一方面,怎样选择与情节发展、情感走向相契合的音乐,最大限度调动观众的情绪是电影创作者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如,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中,影片的配乐,尤其是主题音乐的恰当运用,使观众的情绪在积累后充分点燃,使观众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情感氛围之中。当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杰克在冰冷的海水中,而萝丝在水面仅能容下一人的木板上,杰克要萝丝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当气若游丝的萝丝发现有救生艇返回救人,她赶忙呼唤杰克,但他已冻僵。此时主题音乐《我心永恒》响起,萝丝惟一的生存希望就是游到旁边一个冻僵的人身上拿口哨呼救,她对着杰克说“我永不言弃”,接着掰开杰克冻僵的手。在主题音乐声中,杰克慢慢沉向海底,而萝丝实现誓言,坚定活了下来。这一段音乐诠释了二人纯洁无私的爱情,也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

另一方面,音乐实现观众情感共鸣的审美效果还要重视音乐出现时间点上的选择。对这个“点”的精准把握,往往能使音乐最大限度发挥出审美价值,使整个影片的情感走向与情感节奏更加协调自然和错落有致。如《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之死是影片悲情的,弦乐在华莱士高呼“自由”的同时,达到悲壮的顶点。在此之后,苏格兰贵族罗伯特带领华莱士的部下与英军奋勇战斗,沿着华莱士的足迹继续前进。在华莱士的旧部将他的长剑高高抛起,激昂的交响乐同时响起,风笛声飘在弦乐的上方,不再犹豫,不再哀怨,而是充满了奋进的力量。可见,影片音乐与情节并不一致,或前或后,使影片更加“跌宕起伏”,情感层次饱满。

其次,音乐也可以通过配合影片人物命运与心理世界的起伏变化,来实现情感共鸣的美学效果。影片作为展现个体真实生命状态,揭示复杂人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物命运的沉浮与精神世界的起落,都是影片所重点刻画和表现的审美客体,也是影片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所在。不同人物的生命际遇与生活选择往往能够实现一种“移情”的效果,使观众感同身受、真情流露,从而实现其认识生活、感悟与反思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需求。优秀的电影音乐能够出色契合观众这一审美期待。如,李安执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但有视觉奇观冲击观众的眼球,更有音乐来诠释人物的内心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片中,当派从海豚不断越过的水平面上看到有一艘油轮后,他高兴地发射了信号弹,但那艘船还是越走越远。此时,低沉的弦乐响起,道出了派的失望心情。在夕阳落下后,月亮升起来。派在救生艇上与老虎孤独相对,此时的音乐叮咚敲击,与静谧的佛教音乐类似。派向大海中望去,先是穿梭的闪着荧光的鱼群,接着是各种神秘的海洋生物,而沉船上的各种动物也纷纷向他涌来,派仿佛看到了宇宙进化的进程,而在海洋的最深处,则是母亲和沉船。这一段音乐如水般流淌,打击乐的节奏敲打着派孤寂的心,也敲打在观众的心头,从而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综上,一部影片的播放形式是线性的,并且有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观众对一部影片的创作和接受过程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的解读与审美经验的介入过程,使作品的审美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由抽象变为具体。[3]因此,观众的审美喜好,对影片的题材选择和视听语言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审美过程中,观众会融入其个性化因素去解读影片,从而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可见,电影音乐的审美价值并不仅在于让观众了解和认同影片的情感诠释,更在于契合观众的审美期待,提供给观众更加宽广的审美空间,从而使其获得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欣.论电影音乐的审美认知[J].黄 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3).

[2] 王磊.浅谈音乐对电影情感的诠释作用[J].芒 种,2012(20).

篇8

关键词: 校外;艺术教育; 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56-02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来实现,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少年宫作为校外艺术教育的基地,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1校外艺术教育的应有之意

校外教育活动有诸多原则,而有效性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有效性原则是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的、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积极进取、勇于表达的原则。"因此,校外教育活动与有效性思维是互相融合的。再者在当前教育状况下,课外教育没有应试压力,没有功利性,更适合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更能发挥个人特长,发扬个人的表达能力。

2校外艺术教育的优势所在

艺术教学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表现活动的源泉,因为有效思维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独创性、跳跃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艺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自我个性和表达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先天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3校外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做法

在欧美国家,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自我表达式能力是全民都参与其中,在校内校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他们有类似儿童馆和儿童博物馆的艺术教育,围绕着培养创造性,个性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适应现代社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绘画为例,他们重视的不是个别能夺得绘画大赛名次的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而且并不注重他们绘画表现的结果,而是注重整个创作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的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同时更多的是课外活动,在社会和大自然中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比较国内外艺术教学差距,愈发认识到跟上时展的节奏,加强艺术类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对于我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和工作者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效教育应是校外艺术教育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反思和改变,这种反思和改变体现在:重新树立对教育对象的认识,重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立精神和自我表达意识;把艺术教育从过去重知识、技能教育,转变为重素质、重能力、重审美教育;教学方法由过去单一教学规模变为开放的、综合的教学活动,更加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我作为一名校外艺术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结合平时工作实际,谈谈注重有效教育的思考:

3.1立足本土,潜移默化。

艺术的创新来源于每个人的经验,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艺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作灵感。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传授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倡导有效教育教学。

美术教学中,我们注重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写生。结合我市美术课题《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的研究》的推广成果,带领学生对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进行研究、揣摩和学习;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对四牌楼、八字桥、金东方、菜花地、水上森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进行写生活动。同时开展优秀作品点评,邀请当地书画名家进行教学和交流。

音乐舞蹈教学中,结合本地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学习家喻户晓、耳濡目染的戏曲,如京剧、淮剧等;开展茅山号子、板桥道情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快板书创作,让学生参与节目排练,在校园艺术节中登台亮相,一展风采,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艺术的表现离不开生活,只有立足自身的生活、身边熟悉的环境资源,才能创造出真实而优秀的作品。本土的就是世界的,立足本土立足生活,让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体验成功。

3.2改变观念,重视老师。

教师"有效地教"是学生"有效地学"的重要前提。好的学生要有好的教师去教育,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有具有"有效教学"观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

首先是树立新型教学理念。老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教师创新就是要使教师建立新型的理念,把真诚的微笑洒向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师必须明确艺术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是怡情养性的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教师应把新的教学观贯彻到平时教学中,应用有效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表达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次坚持"育人为本"教学方针。教师须做到:摒弃"以本为本"理念,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逐步建立起"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结合艺术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作灵感。

第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及时充电,积极参加培训,扩大知识面,增加专业技能,提升基本功;积极参与艺术比赛、艺术创作类交流与展评。学习如逆水行舟,教学亦是。为了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充实新的知识,我们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们外出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给自己充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项艺术类比赛,以赛代练,磨砺自身,提升能力。我们的老师们在江苏省和泰州市多项活动中多次夺魁,取得累累硕果。

第四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具有个性品德学生,必须具有有效性的方法。好的理念必须要有好的方法来实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创新自己教学方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将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到教学之中,并在教学之中不断完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着重主体,学生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性的人,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审美过程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寓教于乐。正视学生的潜能,承认学生能主动发展,视教学过程为学生发现、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获得过程。在平常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效地学。

第一诱发学生表达的意识。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从好奇开始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激励手段,精心创设情境,在吸引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愿望,从而有利于个性张扬的形成。

第二引导学生善于发问。"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 "学起于思,思源一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新钥匙。在平时教育中,应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始预习质疑,课中学习质疑,课后复习质疑。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在质疑、解疑中培养了自主精神。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