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学生教育案例8篇

时间:2023-06-16 09:27: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学生教育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学生教育案例

篇1

【关键词】英语教学 生态课堂 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74-02

2012年底,笔者有幸参加了徐州市教育学会举办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江苏名师展示课。此次上课课题是译林出版社的牛津初中英语8A第二单元阅读板块的第一课时Reading

Schoollife。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各种评优课、研讨课、展示课等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均已对成熟了的阅读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新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也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建议。所以,要想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经过思考笔者决定以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所以,整节课的设计以引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合作”为指导思想,构建一节展示“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生态课堂。

教学内容: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2 School lives

Reading School life第一课时

适合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to u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aboutschool life,For example,mixed,senior,Buddy club,play softball,etc。

2、能力目标

1)To learn to use the following reading skills to get usefulinformation

Skimming

Scanning

Searching for details

2)To learn to know different school live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3、情感目标

1)To learn to cooperate in paixs and in groups

2)To understand the writers’emotions and attitude

教学重点、难点:

1.To learn to Use some words and phrases about school life

2.To develop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教学步骤:

Step 1 Leading-in

Showing some picture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school lives before class。

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伴奏下,滚动播放英、美国家学校生活的图片,在图片的旁边标注出相应的生词。

反思: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进行导入环节设计的宗旨,也是进行“生态课堂”教学的目的。由于本课的文本内容是介绍英、美国家的学校生活,因此,将原滋原味的英美学校生活的图片展示出来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为了解决词汇教学的问题,笔者在图片旁边标出了相应的英文单词,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轻松自然地掌握了mixed,softball,senior等生词。在播放方式上采取第一遍图词并出,第二遍有图无词,第三遍词图搭配的滚动播放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知识后有一个缓冲、思考、回顾和再巩固的机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背景知识,同时也扫清了阅读文章中的词汇障碍。

Step 2 Pre-reading

Read after the tape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useful infor-mation to complete the foliowing form。

Say: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British andAmerican school lives?Let’s go to a British school to learnabout their school lives。

反思: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走入文本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但是包含文本主要内容的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引领下,主动积极地了解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由于导入环节的图片都是英美学校生活的相关图片,所以,以学校生活的话题交流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让学生借助课文,通过边听边读的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信息,快速完成表格的内容,实现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为下一环节阅读技能的训练打下了基础。

Step 3 Fast-reading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wo articles quickly

2.Answer“true”or“false”questions

例如:(1)John’s favourite subject is English

(2)Students must not talk in class during Reading Week

(3)You can have driving lessors at the age of 16 in the USA

(4)Nancy and her friends go to shopping malls at lunchtime

反思:在对文章有了粗略地理解之后,通过进行Fast reading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快速获得主旨大意。为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课件上设置了两分钟计时器,营造一种快速阅读的氛围,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快速阅读,计时器时间在不断减少迫使学生不会被文章的细节所缠绕,使他们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阅读结束后,采取小组间竞赛抢答问题的方式,既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实现了学生自我建构,主动发展的生态模式。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尽量以每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为题本的来源,并采取选择对错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更快地找到答案,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Step 4 Careful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five tOpics in groups

Topics:(1)Home Economics

(2)Reading week

(3)Driving leSson

(4)Buddy club

(5)Activity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文章重点描述的五个话题。每个小组要以最快的速度针对五个话题各设计出3~4个问题,让其他组的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教师及时对抢答的情况进行评判。

反思: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合作学习并进行小组讨论产生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必须理解文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合作、交流、设计问题并回答问题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此环节中,老师只是一个答疑解惑的帮助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一方面,学生能够体验到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乐趣。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的及时鼓励和评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之间的竞争学习,更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Step 5 Post-reading

A Reading competition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wo articles loudly

先给学生3~4分钟的时间大声朗读课文,告知学生读完课文后要进行小组间的朗读比赛,同组的同学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朗读训练后教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参加比赛的小组,两个小组朗读同一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赛,教师给予及时的评判。

反思:在训练英语技能方面,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大声朗读来输入更多的语言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语感。因此,进行A reading competition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设计小组之间的朗读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

Step 6 A Task

Topic:If you have a chance to study abroad,which schoolwould you like to choose?Why?

学生先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话题的讨论。然后,请一位代表综合同组同学的意见后作出一份完整的陈述报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报告最完美。为了帮助程度稍差的学生,关注分层教学的效果,在屏幕上打出部分话题陈述的提示用语,帮助学生的语言生成。

篇2

    案例一: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小方和小菊正睁大好奇的双眼看大人们打牌,都是适龄儿童,她们怎么没在学校?一问才知道,由于并校,她们的山村小学撤并到村委会去了,孩子要到很远的地方上学,山高路远,六七岁的孩子就得住校,孩子依赖父母,常常要求父母陪着,一天两天可以,但是大人不可能不劳作挣钱,不可能日日陪同,父母只好放弃。

    分析: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为了集约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机构,一些地区实施并校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民的困扰,幼小的孩子生活如何自理,心理如何告别对父母的依赖。

    案例二:九年级春季学期才刚刚开始一周,小婷就消失了,她打电话和班主任请假说生病。班主任向家长询问情况,家长说孩子不在家,大家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小婷的讯息是在一周以后了,说是和一个社会青年去昆明打工,回家后的小婷再也没有回到学校,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她找到了“幸福”。

    分析: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学生趋向于性早熟,农村家长缺乏教育意识和监管,一些女中学生成了社会青年“追求的对象”,结果心理上的不成熟、懵懂和叛逆导致了她们迈出了不该迈出的一步,最终无法回头。

    案例三:文静的父母离异了,为了生活,妈妈去广州打工,留守的文静是八年级的学生,成绩还不错,但是由于多重原因,文静没有人监管,妈妈只好把孩子带到广州上学,但是离开家乡的文静并没有上学,她辍学了,和妈妈一起进了工厂,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

    分析:“读书无用论” 使许多一心想通过读书途径跳出农门的学生和家长失去了希望,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与其上学,不如挣钱更实际,只要能挣钱,一样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案例四:小彦的父亲在他才两岁的时候死于一场意外,随后是妈妈的改嫁,妈妈本来要带他一起去自己的新家,可是小彦的爷爷奶奶死活不放手,他们要留下儿子的唯一骨肉,妈妈无奈只好离开。爷爷奶奶的过度宠爱,让小彦的坏习气疯长,七年级刚刚开始,小彦上课越来越肆无忌惮,什么也不做,上网、抽烟、装病缺课,爷爷奶奶无论怎么说都无济于事,只剩下失望和叹息,小彦破罐破摔,干脆辍学了。

    分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广大的农村,爷爷奶奶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孩子的父母一般都忙于挣钱,有的早出晚归,有的远在异地他乡打工,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意识匮乏甚至是零,我们希望向他们传输一些教育理念,可农村的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未必乐于接受。

    案例五:小瑞是家里的二儿子,父母在外做生意很少有时间管理孩子,快过年了,父母的生意更忙,但是小瑞出事了,四个孩子一起骑一辆摩托车,小瑞的足底肌腱废了,走路要靠拐杖,父母为了他的伤痛倾尽所有,还要赔付一笔钱,因为他们其中的一个小伙伴已经当场死亡。八年级的小瑞无法再回到学校,因为他的后续治疗还不知道要多长时间。

    分析:国家的惠农政策让农民受益不少,农民从家用电器到交通工具一应俱全,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未成年人驾驶交通工具在农村比比皆是,交通事故层出不穷,这其中就有孩子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伤亡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叹息和哀痛。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衍生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学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背景来对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达到共建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弹性预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在预设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课上,要预设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还可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一、开拓教学空间,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空间只局限在课堂上,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除了在课上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学校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选择地运用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具有选择性的使用课本,没有必要将整本教材都讲解,比如说书上的自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画出学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老师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时代性并且符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材更加充实。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可以以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延伸,因此选择清代诗人高鼎的《风筝》一诗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写了儿童在誊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好多同学都有过放风筝的体验,能说一下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纷纷回答(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有话可说)

师:如果你想放风筝却被粗暴的阻止时,内心的感受会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难点: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

在课后的结尾处,可以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这样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丈本《风筝》的领悟,把全文的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在衍生式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来开设第二课堂,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体验

这主要是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体验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作者相匹配,产生共鸣。

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可以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延伸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课本范围之外的,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要进口教学目标,不可搞形式主义。

2. 延伸适度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拓展栝伸,并且不随意延伸,尽量把握延伸知识的度。

3. 注重创新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来进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延伸的形式,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学习方式

在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还有受动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合作性,总而言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封闭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真生的学习的主人,换言之,这就是一种合作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

在新课改中,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学习方式上,并且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片面失调调节为整体和谐,还可以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说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我调控;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真谛。然而,这也仅仅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更适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学中,应该让教师学会把多种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课堂案例;误区;解决策略

一、偏离教学目标的“泛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泛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自然是顺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理念的。可有的教师把课堂“生成”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做主”――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发现、去体会、去生成。这样,教师在教学准备时,无需花太多的精力进行烦琐的教学设计,试图削弱甚至消灭“预设”的地位与作用,将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目标全权交于“生成”来达成。这样的认识只会导致课堂目标的迷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与生成教学本义背道而驰的。

[案例1]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活动内容:让学生每6人一组,利用长度分别为4,6,6,12,18(单位:cm)的小棒摆三角形。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方式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代表发言。

师:任意选取3根小棒,共有多少种取法?

生1:我们小组通过摆小棒实践得出有7种取法。

师:其他小组得出的结果跟他们一样吗?也是通过摆小棒实践得出的吗?

生2:通过排列组合、有序思考得出7种情况,其实我们也花了很长时间的。

生3:我们组的想法是5根取3根,实际上就是5根舍2根。这将问题转化为5根取2根,思考起来会更简单一点。

师:好极了!许多时候,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思考,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取法中,哪些可以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呢?

生:有三种取法可以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

师:你认为满足怎样数量关系的三条线段能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呢?

生4:三角形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案例中体现了“动手操作――生成结论”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生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但是,在生成出“三角形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之前,师生主要精力在讨论5根小棒中取3根有多少种取法的排列组合问题中,虽然学生积极思考出了很好的排列的方法,但已陷入目标迷失状态,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纠正“泛生成”对策――在教学目标范围内进行生成

这种教学方式迷失教学目标,误导学生的互动方向,背离预设目标,并非生成教学之真正本意。课堂需要提倡动态生成,但并不等于没有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在预设的教学目标范围内进行生成教学,而学生则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主讨论、自主生成。

二、流于教学形式的“浅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浅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要求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为“知识的生成型教学形式”,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并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却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教学内容只求满足于点到为止,解读浮光掠影。这样的课堂生成的知识是简单、肤浅、低效的。

[案例2]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课堂中,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如图1,有一边长4米的立方体形房间,一只蜘蛛在A处,一只苍蝇在B处。(1)试问,蜘蛛去抓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2)若苍蝇在C处,则最短路程是多少?

师:请画出AB最短路线图,你借助什么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

生1: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再利用勾股定理可计算出最短路程。

师:AC之间最短又如何画?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讨论设计线路图。)

生2:通过计算比较AB+BC和AE+EC的长度(E是正方形边长中点),发现最短路线是后一种情况。

师: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还有一条路线AD+DC(D是正方形边长中点)。

生4:还有一条路线……(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了六条路线)。

师:如何验证你的方案确实有效、可行呢?

生5:把立方体剪开转化成平面来解释。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路后继续课堂其他环节。)

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基本上讲解完成这道题目,学生也知道了题目的结论。但教师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学生知道把立方体转化为平面来解释,但没有如何展开?教师也未明确解释学生所说的路线是最短的?教师出现上述“蜻蜓点水”的根源在于深入挖掘不够,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纠正“浅生成”对策――深切感受学生的身心世界

教学过程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这样才能摒除“浅生成”这条歧路。数学教学要成为思维碰撞、情感互动、心灵交流的生命历程,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先和文本对话。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有迁移,首先教师要有迁移;要学生感受,教师首先要感受。有效的生成就是教师在充分感受学生的身心世界的前提下实现的。

三、忽视教学差异的“瘦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瘦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要求课堂是互动的。师生间、生生间积极的双向互动会使课堂呈现多元、变动态势,从而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文本的理解有差异,对课堂上的问题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因此,有些教师为了考虑教学任务、教学进度,使课堂生成成为部分学生的生成,或对程度差的学生生成的问题一笔带过,这样的生成课堂是营养不良的生成。

[案例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节,教师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布置了如下问题:说说图中(如图2)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1:这个直角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啊?

生2: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疑惑地举手)平行四边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沿对角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可把这两个三角形叠在一起,不是重合了吗?

(小部分学生也表示赞同。)

师:那是把两个三角形转成了一个方向了。

生3:(低声嘀咕地)怎么转个方向完全重合就不行了呢?

生4:我还是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不都是平行四边行啊?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有区别的。

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所以答案也五花八门。对于这些出乎教师意外的问题,而教师的做法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生成的问题。

2.纠正“瘦生成”对策――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课堂中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特别是程度较弱的学生在知识生成遭遇障碍时,教师就应当在问题预设上下功夫,通过降低起点、层层递进方式,为他们体验知识生成“牵线搭桥”。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敏捷地把握过程,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切实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预设在课堂的动态演绎中显得尽善尽美,才有可能不断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四、违背教学实际的“预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预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的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课前对教学任务应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并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的“学”案,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不过也有一部分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教师在处理学生提问、质疑、回答等课堂“意外”时,仅以原教学计划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为标准,用简单肯定、简单否定或置之不理等应对形式,制止并预防可能违背教学预设的课堂生成资源,以使教学过程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推进。

[案例4](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师出示一道习题:如图3,在ABC中,已知BC=2AC,∠C=2∠B。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师:每个小组先讨论,再举手发言。

(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学生都积极地讨论着……)

师: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代表来讲讲。

生1:作AB边的中垂线DE,再连结AE,(如图4)可以简洁证明AEC是正三角形……

师:(没等学生讲完)是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生2:我们用相似来证明的。

师:(迫不及待地)很好,具体给大家讲解下。

生2:作∠C的角平分线CD交AB于点D。(如图5)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可知■=■;然后证明ADC∽ABC……

师:角平分线定理好像没有讲过,这个定理是超出大纲要求了,其他同学可能也不懂,有没有直接用相似来证明的方法呢?

生3:我有。延长BC至D,使CD=AC。(如图6)由ADC是等腰三角形可得,∠B=∠CAD。易证ADC∽ABD,从而得到AC:CD:AD=1:1:■。所以,∠ACD=120°,最后可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师:非常棒!大家掌声鼓励……

案例中,生1的方法是十分巧妙的,但没有回答到教师想要的方法(用相似的方法),而被教师用简单的评价一带而过,没让学生继续延伸这个话题;生2用到了角平分线定理,可见学生的知识是很丰富的。教师却以此定理超出大纲要求而仓促地打断了学生的思考,没有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上述做法就是对课堂出现的生成性问题的回避,一味地遵循原教学计划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为标准,而失去了(上接第153页)很好的生成性资源。

2.纠正“预生成”对策――教学预设进行弹性预设

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等,是有效生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弹性预设既要保证教学设计的权威性,又要为体现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而保留足够的调整余地。

总之,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自己设计的框架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解决生成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崔允,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晓天,胡光锑.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提问模式;教学方法

初中时期是学生各方面知识得到普及的关键时期。在针对学生的教育中,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学生在此阶段,心理思想等方面需要全面得到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混乱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当前我们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思想情操与个人理想上做好工作。因此,密切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利用基于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模式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一、针对生活化案例教学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当前的教育课本。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为主。意义是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同时要求通过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以其生活化、典型性等特点,能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尤其是针对法律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起到重要作用。

二、以提问模式实施教学,提升学生思维

学生步入初中后,心理等方面已经得到一定的成长。在个人的想法、思考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后续的成长中需要有人为他们引导方向。依据现在学生的发展情况,笔者建议教学中可以实施引导性的教学方案。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讨论研究能力,活跃思想品德课堂的气氛。同时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我们知道初中思想品德内容源自于生活,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基准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问题来诱发学生开展发散思维。如:在学习“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教学内容时,笔者以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开门之前》为背景来提出问题,即:你觉得这幅漫画说的是什么?想要反映什么?想想怎样才能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这样以问题为线索来引导学生思维,诱发其自主地探究法律规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拓展学生的思维范畴,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三、生活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流程

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实际案例

选择科学的实际例子很重要,是整个教学方案开展的基础。

教师在选择实际例子时要遵循上面的原则。选编案例的方法有

多种。

2.选择具有典范特征的案例

在我们初中的教学材料中就有一些案例供我们使用。这也是比较方便的选择,而且范例也具有典范特征。如:在学习《教师伴我成长》时,可选用教材中的案例:数学课上坐在副班长小强旁边的几个捣蛋学生正在“嘀嘀咕咕”地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站起来坐到教室最后一排的空位置上,但小强气呼呼地坐在座位上就是不动,大家预感到一场冲突即将爆发……通过让大家讨论这个老师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会怎么办,冲突将如何发展,引导大家换位思考,构建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3.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发现案列

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实际教学例子进行收集。这种办法也是选案中比较实用的方法。这需要老师在看电视、报纸或者上网浏览新闻时,注意到具有教育意义的例子。这些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和影音资料。另外,还可以动员学生收集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如:在人教版八年上《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讲自己父母和自己的故事。让大家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身边事例中感受父母的爱。

四、灵活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能力

当前教育模式发展较快,新课改不断延伸。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本中,也进行了不断的改善。课改内容与以往相比,内容覆盖面广,形式也更加开放。如:现在课本中存在的名人名言、想一想等内容。这些内容还会配上一定的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依据这些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研究能力、思考能力的发展。

总之,当前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结合学科的内容多渠道地启发、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书.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14).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功率 安全用电 家庭 教学

电功率不仅仅是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它还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在学习电功率时感到的抽象、困难,我们可以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的角度进行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脱离困境,掌握好这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电功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

一、电功率

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它是衡量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通常它用P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特(W),由它的定义可知P=W/t,其中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时间的单位是秒(S)。这个公式可以改写为W=Pt,由它可以算出用电器在一段时间中所消耗的电能。

电功率还可以由以下公式得出:P=UI,这是一个普遍实用的公式,它表示电功率与电压和电流成正比。当用电器不变且是纯电阻电路时,可以根据欧姆定律I=U/R进行变换得:U=IR、P=UI推出P=U2/R或P=I2R,这样就可以在只知道电压或电流之一的情况下,再知道电阻就可以求电功率了。

灵活运用各种公式的变形,熟记各种公式的运用条件,才能在做题时心中有数。

二、家庭生活安全用电

引起家庭用电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电路接入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等。针对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等问题只需更换电线,检查线路就可以了,对于电路接入用电器总电功率过大的问题,就可以利用初中物理中电功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功率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问题

物理并不只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一门和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轻松掌握,学以致用。

目前,中考物理题型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这值得我们重视:突出探究,重视能力;体现创新,迁移应用;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下面是电功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在家里我们总能发现电视、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上的铭牌标有电压值,那是额定电压值,用U表示,指该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就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用P表示。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值是一个定值,是不随用电器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与之对应的是实际电压值和实际电功率,实际电压值是指用电器在实际工作中两端的电压值,在实际电压值下工作的电功率就是实际电功率,根据实际情况下用电器两端电压的不同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实际电压,相应的也有多个实际电功率。额定电压值和额定功率只是一个参考,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下,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小,用电器就有可能运行不正常,如灯泡不能正常发光、电风扇转速变慢等,如果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上,同样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就有可能损坏用电器。通常在物理中也会出现关于这方面的题目,如题:“某同学自制了一只电烙铁,它的电阻为1100欧姆,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V ,把电烙铁分别接在110V、 220V、 230V的电路中,它的电功率各是多少?”这就说明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不同,实际电压可以有多个,实际功率也有多个,所以在学习电功率后就应该知道家里的每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是多少,不同时让多个用电器工作,以免使电路中的总电流过大而造成危险。

保险丝,它安装在开关中,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所以保险丝要选用电阻较大,熔点较低的金属,通常选铅锑合金。家庭电路中一般按照实际情况选择规格合适的保险丝,保险丝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当保险丝烧断时,如果不是短路,家庭电路中U是220V,由P=UI知, I过大,说明电路中接入的总功率过大,就需要减少家里同时工作的电器,避免引起事故。

要灵活运用公式P=UI,如果家里接入用电器过多,可以通过计算I=P/U,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如果电流超出家庭电路中电线的额定电流,就要减少接入的用电器,直到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电线和电能表额定电流为止,往往考试中也会涉及这类题目。

四、总结

考试中涉及家庭安全用电关于电功率的内容多是考查电路中能否接入新的用电器,能接入多少个用电器等,这都可以使用P=UI这个普遍使用的实验公式来解答,如果要用到其他公式,需要注意前提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易犯的错误,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如公式P=U2/R、P=I2R使用的条件,并列一个相关题目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加深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学多练来攻破这个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 顾福敢.第七讲电功电功率和家庭电路[J].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版),2011,(2).

[2] 陆坤.浅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学 [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

[3] 曾雕,刘勇.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检测试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24).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必要性;对策

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我们在这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特别是预防与应对挫折的教育对我们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对初中生的预防与应对挫折教育却差强人意,特别是对农村初中生的预防与应对挫折的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想使我国的教育得以真正全面有效的提高,农村初中生的挫折教育不容忽视。这是农村初中生健康成长和教育发展的迫切呼唤。

一、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目标定位不准

人的丰富性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复杂决定了中学生的挫折教育不是简单某一种行为就能实现的目标,对挫折教育定位上的误区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并最终对挫折教育的形式和效果都产生不利影响。对教育目标定位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将挫折教育单纯地定位于意志品质的锻炼。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受到过分的溺爱,农村的中学生也不例外。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很多教育者就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所以很多学校将通过军训、野外生存、冬季长跑等类似活动来锻炼提高学生的毅力、耐力等意志品质,作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农村很多中学在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无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身体极限,以至于使他们在挫折教育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失败教育。挫折教育提倡使中学生在挫折中磨练意志,进而获得面对挫折的经验,但这决不就是制造困难让中学生经历失败。如果把挫折教育等于失败教育,有意识的让学生过多感受失败,甚至人为的让学生经历过多失败,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挫折能力的提高是以成就感和愉悦感为基础,没有成就和愉快的体验,学生失败越多越没有信心,进而产生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绪反应。更会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而归因不当产生自卑、抑郁、攻击、厌世等不良后果。因此挫折教育决不是失败教育。

3、把农村初中生的挫折教育寄希望于短期速成。挫折教育强调耐挫能力的重要性,但耐挫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起来的,也不意味着挫折教育要立竿见影的培养起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在具体的挫折教育活动中,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分布、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只盲目的提要求,搞短期强化训练。那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事与愿违。挫折教育自身长期性与重复性的特征决定了其要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而绝不是仅靠几天强化训练就能速成的。[3]

(二)挫折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

我们的时代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并渗透到了农村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中。然而,我们挫折教育的内容的视野多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一些方面。

首先,就是农村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品质内容不够丰富。要么是重视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么就是只进行了理想、责任、人生观、价值观等只局限于德育范围的教育,却没有把这些内容融入到挫折教育的内容之中,更没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对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的有关现象联系不足。要么就是没有或者是很少联系到学生自身或与他人关系存在潜在问题的方面,往往是问题爆发后才进行教育和处理;要么是不能及时抓住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此外,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往往会回避涉及社会生活阴暗面的内容,其实这种做法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态度的。

(三)途径单一、方法简单

大部分农村中学因为条件有限,进行挫折教育的途径非常单一,方式方法也非常简单。很多学校往往是一个学期进行一两次越野跑或者拉练就算了事。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有意识的挫折教育,仅仅是班主任在班会上进行一下说教就算了事。这样的挫折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一个完善、系统的挫折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磨砺,还是对学生进行理解、自尊、激励、榜样等教育;只有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才能显著增强。

二、加强和完善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的认识,促进农村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更新

先进的教育理念决定着有效的教育行为,有效的教育行为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等各个环节促进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更新。

首先,作为导向决策者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指导机制,将有关挫折教育的理论学习任务下放到教师培训的单位,提出和宣传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理念及重要性,并进行相关的验收工作,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其次,作为导向执行者的学校部门要加强学习和知识理念的更新,组织鼓励学校教师学习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把挫折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探索自己发展挫折教育的空间,不能只重视搞好学习成绩,太重功利。

再次,家庭要学会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暖港湾,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挫折发生前对孩子进行预防性的挫折教育,在孩子遭遇困难时及时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危机。

(二)对教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首先,将挫折教育定位于素质教育,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得以更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对挫折以及在挫折后自我修复的能力是农村中学生以后健康发展的保证,是各种能力和素质中的底线部分,也是其保障部分。

其次,挫折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的系统性教育。因而,它不是通过某一个单纯的目标就能完成的。所以,不论是只单纯的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练,还是只单纯的进行失败教育,都是行不通的。

最后,挫折教育不仅是一种培养应付挫折的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也是一种尽量培养学生避免挫折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社会生活中必然有挫折,但不意味着任何挫折都不可避免,与其等挫折发生后被动的应对它,不如主动预防它的发生。因此,挫折教育首先应该着眼于帮助学生形成预防挫折的素质和能力。

对挫折教育的全面认识,定位于综合素质教育但又重点突出挫折教育本身的独特地位,才能在我们的教育中促使各种有利因素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三)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农村中学生挫折教育

1.通过格言、观念及案例教育,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第一,通过格言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双重作用。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结果因人而异。挫折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士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8]鲁迅也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人应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面对一切不幸。”通过此类格言,让学生认识到,挫折不仅仅给人以打击、失意和痛苦,它也能锻炼人的毅力,提高人的认识。

第二,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1]。比如,可以用张海迪,霍金等虽然都遭受巨大的磨难和挫折,但都战胜挫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案例,来说明冷静、客观的面对挫折的重要性。可以用马加爵等案例从反面说明不能冷静面对挫折,行为极端所带来的不幸和悲剧。这样通过两方面的对比,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挫折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激励一个人,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挫折时的态度。

2.因材施教,尊重农村中学生的个性

在对农村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我们要注意针对性,不能“一风吹”“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9]比如说,一般女生的心理状况要比男生差,更容易敏感、抑郁和焦虑。而初一女生跟初三女生的心理状况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时期男女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根据具体的时期给与他们侧重点不同的挫折教育,促使其健康成长。

当然,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根据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进行不同方式的挫折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要尽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发挥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农村中学生更容易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发出其内在的上进心,促使其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的自觉行为。而最好的榜样其实是来自于学生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所以,农村中学的教育者要留心收集学校、班级师生战胜挫折的教育素材,选择时机进行挫折教育。

农村中学生是全国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推动素质教育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中学生的挫折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教育的方法是不一而足的,还需要广大学者和农村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力争把对农村中学生的挫折教育工作更向前推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学校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3] 翟天山,杜时忠.逆境教育初探[J].华东大学报1999年

[4] 廖小龙,赵倩华.走进挫折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5-26

[5] 田世菊.论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0(11)

[6] 崔华芳.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55个细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

[7] 张素勤.关于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思考[J].中学生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3-04-25

[8] 周在熙,王彦林:中学生挫折教育探究[J].河南教育,2003-08-20

篇8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制精神;法律素质

一、法制教育对中学生的意义

初中学生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同时,法律素质也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更有可能会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差,其各项权利往往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侵害。因此,通过思品课当中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自身角度来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从国家角度来说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培养具有法制精神和法律素质的中学生,同时也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二、当前初中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最重要阵地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1)法制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法制教育的内容不仅偏少,而且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教材内容老化,案例滞后不生动,有的甚至偏离初中生的生活实际。2)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各个科目的重要程度不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对法制教育内容的足够重视,存在着应付现象。从而影响了法制教育的实施。3)思品教师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专业知识。遇到一些社会实际问题,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张冠李戴,甚至束手无策,无法解答学生的问题。导致法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4)教师实施法制教育的方法、手段,比较呆板、单一。有的甚至照本宣科,缺乏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法。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也是必要的,它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明显也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并不一定会守法,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知法只是前提和手段,只有让学生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的。

三、初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构想

初中的法制教育应该要有针对性,针对初中生心里和生理发育不成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及理性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法制教育应该力求内容丰富,教育形式生动活泼,通过直观,形象,多样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觉守法,护法和维权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实施法制教育要多层次,多手段。

1.加快法制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教师应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考虑课程改革的要求编写法制教育的校本课程。课程要以依法治国,建设法制社会,培养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青少年为目标。以贴近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案例为主要内容,开发出让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课程。

2.加强对教师尤其是思品教师的法律知识的培训。一般来说,学校法制教学的任务都是由思想品德教师担任的,而思品教师一般都比较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需要加强对思品教师的专业培训。

3.充分挖掘教材,利用课堂主阵地。法制教育在学校中的开展主渠道应该还是课堂教学。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让中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尊重他人的权益。在课堂教学中案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中学生最为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和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例如在讲解生命健康权的有关知识时,教师采取了近期发生的“雾霾北京,猪漂上海”等环境污染造成生命健康权遭受侵害的案例,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开辟第二课堂,巩固法制教育效果。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和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校举办了几期模拟法庭活动,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能大胆的展示个体特征,或法律知识渊博;或善于雄辩口若悬河;或以亲身经历去说服教育,通过这样的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让法制观念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