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乐理教学方法8篇

时间:2023-06-16 09:27: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乐理教学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乐理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基本乐理 课堂教学 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85-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加强,音乐教育在各层次学校的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音乐课中不单纯教学生唱歌,还要向学生讲授乐理知识。基本乐理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作为合格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如何加强乐理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基础课,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在基本乐理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要想讲解透彻,并能达到使学生更好地应用于音乐实践中去的目的是有一定困难的,在基本乐理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想上好基本乐理课,必须掌握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住重点,掌握规律,强调内容系统化。

详略适宜,抓住重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重点处要讲得详细些,这就是抓住关键,有主次之分。

掌握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不管多么重要的内容,总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原位和弦和转位和弦的问题,其实就是以什么音为低音的问题。以根音为低音,就一定是原位和弦,以三音为低音,就一定是第一转位,这就是规律。把大三和弦的原位、转位讲清楚了,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对音乐理论基本内容,笔者主要参考李重光编写的《音乐基本理论》及张志文等编写的《基本乐理教程》。按照音乐体系、音律、音符与休止符、节奏与节拍、音程;大小调体系、民族调式、和弦、调的关系与转调等顺序给学生讲解,这样,使学生感到系统性强,逻辑清楚,重点突出,知识前后连贯,便于学习、掌握与运用。

同样的内容,在教法上也有难易区别。以“调”为例。由基本音级构成的音列的音高位置叫做“调”,听起来就难于理解,如果这句话可以这样给学生们讲,调式的音高位置叫“调”,这样听起来通俗易懂,便于接受。

二、理论概念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人类认识和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在教学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学得生动、具体,领会得深,记得住,才能体会到理论的重要作用。如在讲音程时,说C到F是纯四度,是协和音程,C到 #E是增三度,不协和音程,学生怎么也无法领会。特别是结合钢琴键盘,两个音程又是用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琴键,学生便无法理解。这时如果结合调式音阶,通过适当的谱例听一听,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并能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体会到了增减音程的不协和,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从听觉上也清楚地感受到它的不协和。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一定要讲清楚理论产生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可以比较完整地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本乐理是前人对音乐记谱和表现手段的经验性总结。其中概念繁多,要使每个学生理解和掌握,是不能死记硬背的。如讲各种音符的时值的关系,各种升、降系统的调号等,就主要靠启发学生根据规律,自己进行推算,这样容易掌握和记忆,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活动,能转化学生的智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有助于达到理解和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的目的。

基本乐理虽是一门理论课,但在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也必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因此,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无论是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还是调式音阶、转调等,都必须加强实践。这样,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并能熟练地应用。

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在基本乐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边讲边练就很有必要。如在讲五声调式五个音的时候,说明宫、商、角、徵、羽四个音;说出以D为角的宫、商、徵、羽四个音等等。新旧联系对基本乐理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基本乐理的许多内容,如音、音程、和弦、调式音阶;调式中的音程及和弦、旋律都是一脉相承的。

新旧联系的做法,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又便于接受新的知识,还可以使知识系统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如讲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及其解决,就可以联系什么是和声调式?和声调式有几种?什么是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都产生在哪些调式音级上?不协和音程如何解决?增音程与减音程的解决有什么不同?等等。把以上问题都搞清楚了,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应如何解决,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基本乐理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在课堂上解释各类问题,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单一。因此,必须安排一定的辅导时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做一些习题,以便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对有些易混淆的乐理概念如调、调式、调性等,可在辅导时通过大家讨论来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三、直观教学与抽象概括相结合

篇2

关键词:基本乐理教学 理解 记忆 方法

众所周知,基本乐理课程是音乐理论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入门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作为一门系统讲授音乐理论的课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形成阶段,具有丰富的课程内容。而面对这样一门音乐基础课程,很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却并不是那么乐观,通常表现为对乐理的记忆困难、思维混乱以及容易遗忘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乐理教师的问题。因此,如何才能在基本的乐理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不必花费太大的精力,而又能够获得丰富的乐理知识,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以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正是本文即将探讨的内容。

一、基本乐理教学中常见的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学校中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而随着学生之间基本乐理知识水平的差异化进一步提高,就更需要教师在基本乐理教学课堂中运用有效的方法使其快速理解。当然,不同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的基本乐理理解与记忆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通过对多个基本乐理课堂教学中的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进行调研后发现,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是口诀方法、游戏方法以及图表方法三种。首先,口诀法即是把理解和记忆基本乐理的方法编成口诀,利用押韵等特点来达到快速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游戏法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其能够通过在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快速理解和记忆基本乐理知识。而图表法就是利用图表来快速理解和记忆基本乐理,该种方法有着清晰、直观的感觉,目前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

二、基本乐理教学中常见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的运用

(一)口诀方法的运用

对于基本乐理教学中运用的口诀方法来说,其主要是将基本乐理内容编成押韵的口诀,这些口诀的编制和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从实践中进行提取,在提取归纳时还需要找到贴切的字词准确表达意思并达到押韵。可见,该种方法对归纳者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在学习《音程、和弦基本乐理教学记忆术――乐理教学记忆秘笈之二》时,有学者就将介绍音程及和弦协和性规律时其归纳为“纯一纯八极协和,纯四纯五全融合;大小三六能凑合,大小二七动干戈。”明显可以看出,通过该种总结,仅仅需要简短的几句话,便让我们很轻易地对极完全协和、完全协和、不完全协和与不协和音程进行了牢固的记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时刻留意对基本乐理知识的口诀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快速理解还能快速记忆。

(二)游戏方法的运用

在上文中已经论述,游戏方法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能够将枯燥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学习知识,并能牢牢地记住。比如:在学习基本乐理课程中“音名与唱名”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做出14张卡片,并将选出来的14名学生按照每组7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人手拿着一个音名,另一组人手拿着一个唱名,让他们通过某种游戏的方式找到各自对应的音名或唱名。通过一通游戏玩下来之后,学生也能够充分掌握了同一音级有音名和唱名两种记法,从而让他们能够真正在游戏中快速理解和记忆乐理知识。

(三)图表方法的运用

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图表的方法,最为直接的效果便是清晰、直观,而且学生最为容易接受,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而且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最为明显的。比如在对基本乐理教学中的“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的内容进行讲解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和记忆度数相同而音数不同的各种音程相互关系,可以向他们展示下图:

可见,通过把这些音程简要列出后只要将图中括号内的文字提醒学生,也即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白了相邻两种音程间的关系为半音,向左为减少半音,向右为增加半音,就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取得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能够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这门基本的音乐理论课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有效快速理解与记忆方法的运用,再加上教师的总结、引领,一定能够使学生的声乐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并在日常学习中形成一种理念和思维上的正确导向。

参考文献:

[1]姜秦丰.谈乐理教学中的“举一反三”[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

[2]李金玲.浅论基本乐理教学中调式调性的分析方法[J].音乐时空,2013,(08).

篇3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乐理与视唱练耳;创新教学

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视唱练耳是提升学生音乐理解力、审美力和音乐综合素养的主要内容。中职阶段音乐教育教学,要强调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的融合,要突出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体验,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当然,在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中,因教学实践性强,在课程组织及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如何从兴趣导向来增进学生对音乐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学习积极性,着实需要从创新教学方法上,强调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有效融合,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水平。

一、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融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从中职音乐教育实践来看,乐理及视唱练耳是重要基础部分,也是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新课改的实施,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知识理论灌输的局限,更是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为创新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为此,融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其必要性表现在两点:一是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对于乐理教学在过去多以“讲述式”为主,课堂教学相对沉闷,学生缺乏参与热情,更难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将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进行融合,将之来作为创新教学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实现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力。二是有助于顺应新客观发展需要。长期以来,对于传统音乐课堂多限于教师一言堂窠臼,无法体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理念,更难以关注学生的音乐诉求,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从教学改革创新上,转变教学理念,关注教学方法创新,特别是在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融合实践中,要着力增强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获得音乐素养。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音乐教育创新实践中,要立足乐理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相结合,要突出素质教育理念,不仅要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更要从乐理教学上渗透音乐实践,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如对于传统乐理课程多由专人教学,而与音乐其他课程融合度不够,特别是在视唱练耳融合教学上更是盲区。使得学生对音乐的热情降低,兴趣乏味。如在学习调式调性判断时,一味地从音乐理论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的形象进行感知,而如果将之与视唱练耳相统一,学生在理论知识分析与自我视唱实践感知中,更有助于从中分辨调式调性的风格与特点。再如在学习音程、和弦等内容时,如果将之作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则很多学生难以增强认知积极性,反而不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差异。而如果将之进行演奏成变化丰富的乐曲,将音程与和弦的内涵利用节奏与乐曲来表现,则有助于学生增强听觉分辨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还有在乐理旋律分析时,如果我们从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欣赏中来探讨不同旋律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从中感知和理解音乐语言,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审美情趣。

二、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创新方法

立足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融合教学中,响应课改理念,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迫切需要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中,积极探索可行的新方法和途径。

(1)小组化教学法的应用

在新课改理念下,通过对课堂学生分组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学生间交流探讨上,从组内学习交流、组间讨论分析中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乐理知识基础性强,而视唱练耳教学实践性强,两者的融合要体现在科学的学生分组上,要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供良好的条件,要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和学习。如在学习“音的强弱”变化时,将小组教学作为重点,让学生从分组学习上,自主参与到“节拍、节奏、拍子、排号等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探讨,结合不同的歌曲类型来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认识,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锻炼学生的自我鉴赏力和自主学习力。

(2)接替唱教法的应用

接替唱教法多应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目的是在学生接替演唱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启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唤醒,要鼓励学生从接替唱教学法的应用中,从自我对音乐的演唱中,增强视听能力和学习激情。如在学习“一个升号的大小调与五声调式”时,我们可以将视唱与练耳融合起来,并通过“接替唱法”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也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作品的调式差异。以“欢乐颂”为例,学生在接替唱法的应用中,通过对视唱小节的练习,学生们的活跃度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演唱激情被升发,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歌唱能力,也提升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可见,将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进行融合,鼓励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增进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从“唱”中来锻炼心理适应性,提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表现。

(3)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所谓分层教学,主要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强调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都有差异性,音乐教育旨在发挥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运用分层教学,有助于突出不同学生的才华,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当然,在分层教学中,要注重层次划分的科学性、针对性,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训练的分层化融合,要着重突出高效课堂教学。如在学习“五声调式的音阶特点”时,结合五声调式相关基础知识内容,要突出对不同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因此在分层教学上,利用A、B、C三层划分方法,将优等生化为A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五声调式的特点、骨干音、音级标记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中等学生化为B层,通过对B组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模式来进行探讨交流,特别是从五声调式的知识探究中,让学生从辨析中增进认识,提升学习水平;将学困生化为C层,集中从乐理知识的讲授与细化分解探讨中,让学困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好相关技能。

(4)学科渗透式教学法的应用

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合,旨在突出基本乐理与学生音乐素质能力的渐进提升。因此在实践应用中,要强调对不同学科的有效渗透,特别是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由于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对音乐的体验、认知、实践、创新能力有限,更应该从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中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在如和声审美与钢琴演奏教学中渗透乐理知识,为和声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节奏、鼓点等基础乐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节奏的变化,体验乐理知识的重要性。

三、结语

中职音乐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合教学,需要从不同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力和好感度,并着力从展现音乐教学价值,增强学生音乐素养上,变换和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玲.浅谈中职幼师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发展[J]. 音乐时空. 2015(01).

篇4

一、创新教育剖析

创新教育的进行围绕三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下面逐一剖析: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在创新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有强烈的创新意向,对创新有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自身调整,以稳定的状态长期投入到创新中。创新的意向从何而来?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即想要创新与不得不创新。想要创新的学生能从创新中得到利益: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物质方面较为清晰,可以明确知道如何让学生得到满足,较易实现。在创造过程中涉及的精神活动有,对现状的不满、对某一事物的喜爱、解决困难的喜悦、创造美好事物的成就感、被其他人认同的喜悦、面临挫折的沮丧、被阻挠后的愤怒或沮丧等。在这些精神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有人能够获得满足,愿意主动创新。

被动创新是指在人处在不利环境的影响下,不得不创新,以改变不利的情况。比如一道数学题,有多种解法,老师限制使用最常见的解法,学生不得不考虑使用新的方法。创新意识是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创新的状态下,这种创新意识是不会长期稳定的,因为使学生被动创新的环境不可能一直稳定存在。在创新中获得满足后,从被动创新发展为主动创新,这是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分别为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与精神力量,用于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难包括:自身遇到思维方面的困难,外界力量干预、阻挠。

首先对思维方面的困难进行分析。创新是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未知的事物。这个过程可以借用化学知识来说明:有机物有成千上万种,而它们的产生只需要碳、氢、氧三种本质的元素按照规则组合。创新首先需要把事物的本质抽离出来,然后找到本质元素之间的联系,发现制约它们行为的规则;用这种规则把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解决组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发现的理论规则,再次尝试组合。完成这些需要穿透事物本质的理解力、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不断训练来获得。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会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同样会受到一部分人的排斥。作为新事物的创造者,想要把这件事物分享给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获得认同或借此实现某一目的。但是分享是有风险的,需要预测分析风险,宣传新事物的优点,获得社会强势力量的支持,避免因此遭受打击,这是为人处事的智慧。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中小学的课业情况及学生能力特点选择以下教学方法:小学阶段学生没有音乐知识、鉴赏能力低可采用综合性表演教学法、识谱教学法、器乐教学法、视唱教学法,让小学生学习基本的乐理、乐器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在较高年级视谱唱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初中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时期可加强乐理知识的难度,采用视谱唱歌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器乐教学法,让学生唱出自己曲风,编出自己的歌曲,用乐器演奏自己编写的曲子。由于学生的鉴赏能力不完全,音乐质量不高,以鼓励创作为主,反对同学间的恶意嘲讽,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趋于理性,并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同时课业任务加重。以鉴赏和较高水平的创作为主,减少创作频次。采用欣赏教学法、音乐相关学科教学法、器乐教学法和创作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学科关联获取灵感,创作出曲子,鉴赏改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曲子的创作即是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曲子创作获得打破传统的勇气,创造新事物的快乐,强化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同于初中时的敢于创新,它是理性的升华,通过创新培养出学生对自己想法的肯定与自信,在创新的过程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传统弊端 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0-01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要素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关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义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又要求根据其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很重要,且阅读理解题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也很大,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成功应考也就十分重要。因此成功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明确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语言信息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情境,设定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识别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弊端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内容教学而忽视了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老师多注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的。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阅读材料,及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性的教学,缺乏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利用阅读材料将所要讲解的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一一灌输给学生,占用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将完整的文章肢解,这就让学生失去了对文章意义探究的兴趣,从而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和提高了。再者,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味追求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单一,这样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模式化的一种阅读习惯,疏于思索文正更深层的涵义,这绝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阅读能力。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应该转变、方法应该灵活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旨,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的主人, 从而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素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学生拘泥于一词一句的习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语言层次上,学会从客观上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传统的看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合不同主体的受教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一个高明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

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

2.注重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

将背景知识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去,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师来介绍,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给出。背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社会背景也不能忽视,因为阅读中造成误解的往往就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3.设身处地融入情感、融入社会因素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竞争等,同时,老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比如,告诉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并采取恰当的猜测技巧解决困难;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记录自己的学习成绩,适时地鼓励自己等等。鼓励学生深入到所读的文章中去,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视文章,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总之,阅读技巧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提供可供学生自己从本文中提取意义的策略和方法。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策略,阅读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相互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按照《普通高中英语教学标准》的要求,圆满地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素质。

参考文献:

篇6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虽然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仍没有得到太多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依旧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程度也不高,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重点依旧局限在考试的对错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改变和提升,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的抵触心理比较强烈。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认知能力还不到位,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依赖性还比较强,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繁杂,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文章,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根本没见过、听过的内容,学生头脑中很难浮现出相应的形象,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学习《彩色的翅膀》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图片的旁边可以配备一些词语,让学生仔细认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蝴蝶与西瓜之间的授粉联系。通过情境创设,自然巧妙地引出学习的内容,通过语言与音乐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了意境的交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文内容,领悟了其中所要讲解的核心理念。

2.强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大声朗读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稳定,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等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不管是口头和书面表达都需要学生的用词准确、连贯、句式灵活多变,内容具体、清楚。朗读能够使学生对文字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把握好各种句式,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背景,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体会,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反复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科学设计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一手段,把握好整堂课的节奏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认识制造一定的矛盾,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篇7

一、活动紧扣《课标》,形式多样化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中的小型活动,必须紧密地联系阅读教学的内容,针对《课标》和课文的特点、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听、说、读、写与认识、观察、思维能力的训练,达到多方面的培养,扭转过去只重视活动的趣味性、连贯性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内容的单一、形式僵化的局面。

如教学二年级《狐狸和乌鸦》时,教师为了搞课堂活动,指三名学生在黑板前进行狐狸和乌鸦对话的表演,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阅读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配合不明显,只是对内容的再现、从活动方式上看,只有少数人参加,不能面向全体,在培养思维上广度不大。在交换意见时,我们共同探讨了方法:①熟读课文。②分组讨论。③以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④抽小组板前表演。⑤根据表演进行小组评议。⑥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中的重点词、句从认识到表演进行指导,最终使活动和阅读有机结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比较适宜搞这样的活动,比如《狼和小羊》《谁的本领大》《狐假虎威》《狼和鹿》《九色鹿》等。

二、活动和阅读结合,重点落到目标

阅读教学活动中,结合阅读教学目的,对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动作、神态、表情都要进行认真思考,尽量符合儿童心理,做到目标化、规范化,如《狐狸和乌鸦》一课,要认真组织学生讨论课文重要内容,把握课文的来龙去脉,重点词语,如“狐狸笑着”“您”“亲爱的”“漂亮”“爱听”等在表演中的语气和表情,进而体现出表演狐狸奉承乌鸦的语句的特点,体现狐狸的狡猾;“叼起来、钻进洞里”,表现狐狸动作之迅速,说明狐狸早有准备。加强对语句、语气的理解,进而在表演中教师要提出对词语理解透彻,语言完整连贯,叙述准确,表演生动形象的要求。

三、活动中注意培养多种能力

首先,活动要有趣味性,有趣味性是搞好活动的前提。当然,在活动有趣味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让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面向全体学生;其次,要加强认识能力,表演能力的培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活动中,要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给予必要的指导,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阅读、质疑,用自己的认识能力、表演能力来理解关键词语,体会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发挥主体地位,活动有创造性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文章理解认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应有创造性地表演,通过表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为了交待环境,引起下文,狐狸在大树下时,要表演出它向树上看乌鸦嘴里叨的肉,直流口水,想办法骗肉吃的情形,其次要表演出乌鸦爱听奉承的甜蜜语句而“心里很高兴”的样子及一唱把肉掉下来的神态,最后表演出乌鸦喜欢听奉承的话而受骗把肉掉下来的沮丧。这样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及时、恰当的指导。在活动中,老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导演”“主持人”。

篇8

【关键词】调查 分析 教学方法 分析矛盾 批注 表演

关注学生的心理,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众多的研究讨论中,大家对学生的心理在学习和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达成共识。甚至研究已经细化到与具体的学科、具体的年级相结合,例如有董蓓非教授的《语文教育心理学》,把学生的心理与语文的教学规律结合,对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发展问题提出全新的解释。厦门的刘美兰老师还针对高三学生写了《高三学生学习心理问答》一书。在翻阅大家的研究成果发现,对心理在教学中的影响,大家提出的建议和策略更多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在教学中的心理引导作用,强调对学生渗透美学、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教育;二是注重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观念的转变,要求注重以“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在大家的启示下,我更希望能找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和尝试,我将以阅读教学为切口,谈谈在探求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方法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调查先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教学中通过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很暧昧。基于语文的学科特点他们认同语文很重要,但认为阅读、文言、写作三大块是“硬骨头”,导致他们害怕甚至放弃语文的学习。但语文在高考中的大分值比重,又让他们弃之不得。出于此原因我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展开了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与心理”的调查。调查主要从“识记内容”“课内外阅读情况”“课堂阅读教学情况”“阅读兴趣与方法”四个方面展开,在本校的高中三个年段进行,共投出700份,收回698份。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一些令人欣喜的“积极因素”,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消极因素”。积极因素:有87%的同学认为“阅读很重要”, 认为阅读让他们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中离不开阅读,在这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希望参与生活、主动学习;学生认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50%以上的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自觉主动地记诵经典名著,诗词名作,可见他们在心理上有接受语文知识的可贵欲望;学生渴望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追求阅读的个性化。消极因素:学生依赖性、惰性强。在高中众多学科的压力下,部分学生对语文兴趣不高,不够主动,在调查中回答“经典名著、诗词、精彩文学作品等方面,你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时,一半以上的同学回答“喜欢”或“比较喜欢”,但能自觉自发背诵的达不到20%,对于经典名著阅读结果则更为惨烈,只有10%的同学读过原著,大多数同学只通过读故事梗概或看电视来了解内容,应付考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喜欢网络阅读,不愿意纸质阅读;逆反心理较严重,对课内知识,老师要求的内容不爱读,但课外的新闻、随笔,网络小说等却能自觉阅读了解,对阅读内容有偏爱,侧重关注娱乐和体育等。

分析思考

调查研究涉及到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和方法”等心理学内容。在调查中我发现了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能自主选择符合他们成长阶段的内容的心理特点;他们并不是完全不喜欢阅读,只是他们爱阅读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进行;但是他们的阅读动机不是来自课堂,他们的阅读兴趣有时还受到课堂的负面影响;同时他们有自己喜欢的阅读习惯,但并不科学合理,需要老师的引导;他们的阅读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课堂阅读效果不佳,需要方法指导。

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动机取向,更多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否有趣的情绪角度对之进行评估,并据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中这样论述:“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这两条重要的理论都告诉我们得对这次调查结果好好思考,应该通过反思让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寻求改进。首先要想想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怎样才能触发他们自发自学的学习动机;其次还得考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兼顾课程要求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最主要的是老师需要给学生他们能够掌握的有效阅读方法,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探求方法

孙绍振教授对当前的语文课堂弊端的批判一针见血,他指出“现实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如果只是囤于作品表面的简单滑行,抓取几个字眼来求证一、两个简单的结论是容易的,但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不仅指出问题所在,更希望教师能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阅读的可操作性”,来帮助学生啃动阅读这块“硬骨头”。

一、分析矛盾法

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中孙教授指出“我们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找寻出文本中的‘矛盾’,我们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具体从操作方法上说,就是从作品与现实的矛盾、不统一的方面入手”,这指的就是“分析矛盾法”。 它主要是指寻找在作品中所出现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包括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这些看来“矛盾的东西”,细细品读之,可以有力地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对作品深层次的解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解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把握住文章中“我的主观情感”是文章的根本核心。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我的主观情感”,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解读文本,才能使阅读难题迎刃而解。在我的引导和指导下细心地同学发现了文中的几处“矛盾”:1. “幽僻、阴深深”的路与“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是相矛盾的;2. 在“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段,平常的“我”与现在的“我”有矛盾;3.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此处中的感受与前文的独处之景的美妙是大相径庭的,为什么身处热闹之境,“我”却什么也没有?这与客观事实不符;4.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段的描写与前面对“荷塘月色”和“月色荷塘”的描写是很不统一的。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四处矛盾,思考讨论后同学逐个解决,就能清晰地把握文中“我的主观情绪”,其实它是一个环形的变化:作者经过了“心里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又不宁静” 的心理历程。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不会只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精美比喻,注重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描写景物”的层面,这样解读文本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回到分析文本的正确道路上来,而不会让学生不明就里地认为朱自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教他们如何写景。

这样的阅读方法是让学生受益的,既能让学生找到探究问题、思考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掌握了科学且符合文本阅读根本的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是在句段、词语上动手术,那样不仅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又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是机械无味的训练,找不到阅读的根本,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动机疲乏,自然在心理上排斥阅读,特别是课内阅读。

二、批注阅读法

应该说我是很幸运的,在对名著教学苦于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下,有幸听了许鹄翔老师的讲座。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又善于思考的老教师,他给我指明了一个教学的方向:教书不是与学生做对,而是要迎合学生的喜好与需求,努力去寻找符合他们青春特点的教学方法。批注式教学法就是利用学生喜欢简短评论的特点,让学生针对某个篇章、某个片段甚至某个人物或者某个字词发表自己的看法,公开客观地展开讨论、评价,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阅读。这种方法它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长篇大论,只要能触及一点加以发表看法就好。它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吻合学生喜欢上网发表评论的习惯,把名著阅读与他们的生活习惯、阅读方式结合起来,是件美妙的事。

我尝试着在名著阅读上运用此方法,小规模的尝试,却也尝到甜头。我通过开设班级QQ群、班级论坛,每天名著中的某个精彩片段,还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贴”的形式在群上,先有个别学生跟随,在课堂上我及时展示并给予鼓励评价,渐渐地学生对这种新鲜的阅读方式表现出兴趣,在参与度和文章的评价面上都有大大的改观。随着学生的兴趣的提高,还可以利用班级黑板报、宣传栏等对发帖积极、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鼓励和奖励。激励机制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当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了了解,同时这种结果又能起到强化作用,就能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的学习。”

我们学生课业压力大,每科都有巨大的作业量,所以他们学会了选择。要求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语文上,这是不现实的,但采用这种“网络论坛”的形式非常迎合他们的口味,时间可以零散利用,名著阅读又能化整为零,只要利用课余饭后的时间都能进行,同时使用手机这快捷方便的工具,评论发帖时尚又有成就。把课堂里要求的内容转移到课外,在心理上他们容易接受,这诸多的好处让学生认同这种阅读方式,阅读积极性顺其自然地充分调动。

三、表演法

“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学”一直都是语文课堂倡导的模式。但我们往往因为赶时间、赶课程、应付高考把一切都模式化,都简单化了。“太多的老师掉进应试的陷阱”,雷夫・艾斯奎斯如是说。作为享誉世界的美国传奇教师,他找到了语文课堂的原点。“我们必须重新向课堂注入快乐的元素,表演《莎士比亚》剧,在表演中学生学会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学生学会了阅读,阅读没有捷径”。

当在校园艺术节上看到我们年段的同学为了表演课本剧,他们要学习把文章改成剧本,还要试着去选择符合人物性格的学生演员,作为表演者要努力让角色出彩。这些让他们学会去细细揣摩文章,品读人物的性格,斟酌人物的一言一行。此时教师,你还用得着追着他、逼着他去阅读文本吗?当我看到舞台上同学独特鲜活的表演时,我已经领略到了表演在阅读引导上的魅力。

青春需要表演,青春渴望张扬。因为高中正是青春焕发的时刻,他们渴望展现自我,如果我们给他提供施展的舞台,通过开展朗读、演讲、辩论、课本剧等表演方式,语文课的形式多了,花样齐了,语文课的魅力就加分了。学生们在展现自我的时候,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中他们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充分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体验到“思维舞蹈的快乐”。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部分特别强调:“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好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才会认真听课。”学生并不是讨厌学习,只是他们希望能更有益更高效地学习,但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与安排,高考独木桥的挤压,让他们又面临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和成长压力,因此学生们的学习心理容易出现矛盾而奇妙的变化。通过走近学生心理,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破沉闷的课堂模式,阅读课甚至语文课堂会更受学生的欢迎。所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绍振. 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南方日报社出版, 2004.

[2]董蓓非. 语文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美兰. 高三学生学习心理问答.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4]李海林,任玲. 语文课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 绍兴市中学语文研修网,2010(10).

推荐期刊
  • 吉它
    刊号:37-1239/J
    级别:省级期刊
  • 音乐生活
    刊号:21-1044/J
    级别:省级期刊
  • 音乐世界
    刊号:51-1078/J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