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17:06: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经济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威胁到农村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由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持续雾化,造成了农村地区的极端天气频发,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我国西南部的很多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村地区的贫困率在不断升高。而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村地区的农业灾害预警几乎不存在,当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往往受损最严重的是农民。当前,环境问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污染由城市不断向着农村蔓延,由东部逐渐向着西部转移。
2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1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法律保护体系
国家应该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环境法律保护体系,出立的保护法规和政策。将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纳入到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从法律层面上赋予“农业环保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的权利。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和督查力度,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确保各项法律和政策真正的落实到位。
2.2强化政府治理职能,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
在治理农村环境问题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点,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在农村经济发展决策过程中需要建立对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基层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农村建立激励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改进农村改革干部行政考核和任用制度,让那些“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并重视环境保护”的干部得到重用,从而激发干部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顺地方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关系,强化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职能。
2.3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
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优质、高效、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第二,还可以利用生物研究出能够分解多种有害物质的菌种,高效地消除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并积极地开展“水污染”治理工作。第三,开发生物农药、植物源杀虫剂和杀菌剂,减少“化学性农药”对水源和土壤结构的破坏。第四,积极推广“养殖业”生产良性循环模式,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引导“养殖场”积极建立沼气池,并将发酵后的“沼液和沼渣”进行再生产、再利用。第五,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
2.4加强生态文明村和美丽家园的建设
(一)商业性质的金融组织
现阶段黑龙江省内除了农业银行外的其他商业银行,都逐渐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取缔了县镇级支行,缩小其规模,降级后的商业银行变为了储蓄所,并且已经不具备放贷的权限。
(二)政策性质的金融组织
农村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指的就是农业发展银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起初只是简单地对粮食进行收购和贷款业务,近些年,已经开始逐步向有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实行以贷款为主,其他农副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到2007年初,全省共有近百家农业发展银行,员工近2500人。
(三)新型金融组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指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建立的民间金融机构,黑龙江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就是在黑龙江省各级相关部分的共同协助下建立起的金融机构—东宁远东村镇银行。
(四)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机构在黑龙江省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中包括基金会,民间借贷组织和扶贫社等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但这些民间的金融组织可能有些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从作用上看,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农民提供资金上的帮助,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二、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一)农村合作信用社融资渠道单一
农信社遍及黑龙江省的各个乡镇,是黑龙江省正轨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在黑龙江省的所有乡镇,都设有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也成为黑龙江省正轨金融组织的主力军,其发展也逐渐倾向“三农”倾斜。但是,农信社受到自身规模的影响,融资渠道显得十分简单,致使其资金来源有限,直接影响其存款的年增长率。在省内某些地区,农信社发展畸形,已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中城市中,利用吸收的农村存款,投放在城市的项目中,造成农村现有资金短缺,大量资金外流。
(二)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脱离民众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它的数量在黑龙江各个乡镇中基本保持不变。但从全省整体角度看,其总量并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业务集中在政策性的收购和金融业务,很少与农民直接发生金融借贷关系。导致农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及其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严重阻碍了外部资金的涌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黑龙江省内除了农行外,其他商业银行已经把工作服务的重心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转移了。单从省内各区县农村的农业银行的数量来看,每年都在减少,很多农业银行的网点都已经撤出农村,省内农村现有的农业银行因数量有限,很难实现规模性的发展,严重有悖于为“三农”经济服务的理念,没有利用县城优势资源,筹集资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资金支持。
(四)民间金融机构缺乏规范性
民间金融机构包括基金会,民间借贷组织和扶贫社等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在黑龙江省内的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这些民间金融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现有的资金供求矛盾,但是,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在借贷过程中大多程序简单,缺乏规范性的操作流程。由于这些民间金融机构都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在放贷中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具有盲目性的特性。甚至有些金融机构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民间金融机构虽然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弥补其他金融形式的不足,但其操作规范的严重缺失以及高利率的特点将给农村借贷活动带来不良后果。
三、探析黑龙江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农村信用社融资渠道与信用社改革
针对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农村信用社业务的问题,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大范围扶持力度,一定要切实依据农民实际的承受度,灵活的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或增加或降低,这样不仅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实际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还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在吸收外界存款方面的能力,大大的降低了农信社的经营成本费用,将其中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进行减免。同时还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成功向中央银行进行借款。具体来说,首先,要改革产权,将“自主经营发展以及自我约束和承担风险的原则”切实落实,将产权模式进一步的健全,将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其二,农信社要开发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将金融产品的种类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信社的电子服务各方面的功能。其三,对农信社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而对其进行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批评管理。
(二)加强政策支农力度,将服务联系民众
一般来说,只有农业发展银行在金融方面建立了健全的政策,才能对“粮棉油”在资金上进行大力的扶持,农业发展银行要切实依据“现代银行”的实际运作能力以及具体的要求,根据地方银行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业务开展方面的情况合理的划分分支机构,充分将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发挥到最大。在整顿改善的同时可以扩大其业务的开展范围,建设多元化的政策性的金融业务,例如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金融业务、开发综合的农业资源金融业务、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金融业务等等。改变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重点,将支持农产品流通转变为支持农业生产方面。对于那些比较基础的业务例如“农业基础建设”、“农业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开发综合”和“农业扶贫”等也要同时支持,将农业发展的脚步进一步推进。当然还要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大力的信贷扶持,彻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真正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加强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就农业银行来说,其改革方向为“必须立足三农”,要将城市和农村联合起来,对“三农”金融产品的服务当做是农业银行未来工作中的重点。当然农业银行还要将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将传统定位农村低端金融市场转变为定位农村高端金融市场。农业银行还打大力响应商业化改革的号召,将农业中的龙头企业当成支持的重点,并且大力支持一些乡镇中比较优秀的、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第二次的再创业和再发展,与农村信用社进行良好的市场“交叉定位”。农业银行还要将一些运作比较良好、资金运转灵活、具有较高商业化的龙头企业以及具备村镇化基础建设的大型工商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对象。积极的鼓励农业银行大力的进行改革和发展,依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方法将农村的农业发展做好做大,同时还要将农业银行中多余的一些从业人员或者是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可以改制为农信社或者是改制为小额贷款单位等等。
(四)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
就目前来说,要大力鼓励那些多种多样的经济主体去投资农村金融机构或者是兴办这样的机构,比如“农村相关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村中型或者小型民营单位”,还要对“农村个体经营人员”和“农村一些小企业”依据相关规定和其自身经营资本结构发放相应的贷款。将完善制度以及政策作为基础着手,推进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有效的、良好的运行下去。同时还可以提高“准备金的利率”以及“资金的充足利率”,将农村市场严格规范起来,实行相应的“风险责任制”等方法。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类似一些合作银行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合法化。使其走向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道路上。
四、结论
1.1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落后在国家实施免除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杂费之前,有很多农村学生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辍学,导致部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科技能力不强,劳动素质低下,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还有不少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落后,封建思想、迷信思想、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有不少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性,比如:赌博、酗酒、不讲卫生、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等。
1.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发展受制约。虽然近几年国家花了不少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农村幅员辽阔,历史欠帐太多,国家投资相对有限,农村的基础设施总的来说还比较薄弱,目前还有相当一部份农村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比如没有排灌设施、防洪设施、水土保护设施、田间道路设施等,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抗御干旱、洪涝、冰雹、大风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脆弱;部份山区农村,至今还存在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1.3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还不算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率不高,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普及程度较低,不少地方的农民至今仍然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仍然以传统的锄头、镰刀、犁、耙、箩筐为主,较少使用农业机械化。还有部分农民至今没有掌握已经推广多年的常规农业生产技术,比如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水稻规范化栽培技术等。农村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增长受限制。
1.4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由于受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的影响等。现阶段农村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第一产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林业、渔业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农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所占比例较小。如果不对农村经济结构作出必要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资源的全面、合理开发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1.5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等因素,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在生产安排上,一般都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较少考虑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农产品无论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相对有限,且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市场体系不健全,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流通的要求。目前,有不少地方农村乡镇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流通仍然以提篮小卖、小推、小贩式的分散营销为主。市场经济发展缓慢,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因素。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尽管在经济发挥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环境形势的恶化。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形势来说,也不仅只有不利的影响。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同时随着学科知识的深入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逐步加深,环境保护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另外,在相关政策和理论的扶植和指导下,人们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对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人们也通过全面科学的分析,制定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对环境进行治理和改造。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环境保护工作是有着促进的作用的。
2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2.1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
在过去,人们为了快速的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进行肆意开采和掠夺。由于当时的资源开采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有限,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同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还对地质结构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大量动植物灭绝,淡水资源大量减少,土壤荒漠化日臻严重,空气质量逐渐恶化。尽管,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也享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但随着这样的经济发展活动不断进行,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减少,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阻碍是多么的大。许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方面自然资源的匮乏,致使其难以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2.2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纵观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大量有害气体排入空气中,影响着动植物的生产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大量工业污染物和废气物在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后就被排放到水和土壤当中,使可用淡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大量减少,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差,人们肆意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这样的净化能力已经不足以完全将人们排放入系统内的污染物净化,就这样日积月累,生态系统中所沉积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环境形势严峻。特别是近些年来,温室效应、土壤荒漠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呼吸道疾病等与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快速上升,恶劣天气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长,人们的身心健康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正给今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惑。
3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策略
3.1增强环保意识
在过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所造成的。许多人对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缺乏相应的知识,也不知道环境受到破坏后所给自身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不足道的,不需要对自己太过严格。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环境破坏的伏笔。因此,在开展环保工作前,要着力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做起,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2增强环保监管
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工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逐渐在全国普及。但仍旧存在着一些污染排放量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为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环保监管工作,依法惩治这些企业,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另外,还要对社区环保、城乡环保工作进行监管,让这些工作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改善人居环境。
3.3提升绿色科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在绿色科技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许多先进的设备设施被投入到生产和环境治理上。一方面,这些新科技在运用到生产当中时,不仅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这些新科技投入到环境治理当中,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
4结论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源头和战略重点.中国是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按照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个阶段来演变和推进的.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解决结构的矛盾来获得一定的发展动力,进而调整经济结构,最后实现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而减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应该主要依靠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身的转变,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创造力,来缓解城乡之间的对立.
2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转变过程当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总结下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竞争力不够,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低,从而效率低下,无法形成规模.第三产业比重低,产业链短,产业关联度不够,依然沉溺在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而无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政府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但是因为容易资金断链、技术断链等一系列问题,往往没有展现应有的活力,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人力资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鉴于农村经济落后的产业效应,导致农村中的知识分子会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这样以来出现高效益农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小,长此以往,由于缺乏可靠的人力资源,农村经济发展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而且,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农村经济建设当中严重薄弱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高科技术产品少;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低.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农业技术的落后,所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产品自主创新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第三,存在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农村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厂污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农业生成手段对资源的不合理的过度利用,超过了生态环境自己调节的能力;第二,对工厂位置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第三,污染治理远远不够导致的污染.第四,农村干部素质偏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少有效的引导.只有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然而更为普遍的是,农村干部威信低,能力弱,凝聚力差,而且高龄化严重,这样农村经济缺乏有效的引导,快速发展很难实现.
3农村经济方式转变的策略
1.1没有建立完善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权大多是集中在重要的村干部管理者的手中,然而由于大部分村干部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仍存在着一些落后的思想,未能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农民未能有效监督管理者的工作,使得农村集体的资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很难发挥管理真正的作用。
1.2集体资产流失现象频发目前农村集体的资产管理出现资产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按照目前存在的情况分析,主要是由于资产的管理者私自改变集体资产的产权性质,这种情况多见于个人和村合资创办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企业,平频发个人管理者过多蚕食集体的利润或者股份的现象。此外,在集体产权发生转让或者租赁等情况时会出现个人或组织通过暗箱操作将成本压低,变卖集体资产或者低价折股等现象,甚至会出现管理者为己中饱私囊、和侵占集体的资产等违规违法行为,导致机体资产大量流失。
2.分析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2.1全面清核集体资产,明确资产存量农村的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共同的一项资源,必须对其进行规范科学管理,全面核查集体资产,明确集体资产具体存量。首先应对多样化结构和经营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核,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对农村的集体资产的产权归属给予明确界定,明确其资产的具体性质,是属于国有资产或是属于集体资产。其次建立相应且完善的资产账簿,对资产的产权归属和正确的存量关系给予明文规定,并通过城堡、租赁或者拍卖等方式正确处理长期闲置的集体资产,以实现集体资产的活跃性,实现集体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并对集体资产加强管理,提升资产的发展水平。
2.2转变思想,创新管理管理农村的集体资产应加强思想转变,创新管理,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以提高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和质量,防止集体资产受到恶意侵占。加强管理思想的转变是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具有现实作用和价值,并在实践管理的工作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管理权限等,确保将制度管理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为农村的集体资产管理创建牢固的制度保障。
2.3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在提供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应变能力能有效处理资产过程中出现的腐败、侵占集体共有资产、贪污等问题,因此可通过培训的方式,开设资产管理的相关课程提供管理人员学习,让管理人员在培训活动中学习到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创新的管理理念。此外在管理岗位的培训上,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岗位分配和管理,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以激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良性的竞争中提升资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资产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2.4建立牢固的监督体系牢固的监督体系是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的重要后盾保障,完善的监督体系是保障资产管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条件,能有效避免资产管理者发生侵占集体共有资产、等情况。建立牢固的监督体系应走群众路线,凝聚群众的力量,农村的集体资产要求实行公开的财务制度,并通过群众接受的方式给予公示,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共有资产的流动情况,构筑牢固的群众监督后盾,实现依靠群众的力量对资产管理充分监督的最终目的。此外应在监督体系中建立责任奖惩制度,对出现侵占集体共有资产和挪用公款等现象出现时,给予相应的责任惩罚,确保农村的集体资产管理的健康持续发展。
3.结束语
(一)开发和运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实体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但是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能运用到经济建设中,这就需要一个开发和运作的过程。首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实体资源进行分门别类,有效发挥其用途,以此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具有显性美的静态资源: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群等,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见证,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修缮、维护、宣传、美化,使之成为旅游资源,能很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转化和利用这些资源时,特别要在宣传和美化上下工夫。
1.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进行宣传。
制作成富有民族特色或风俗风情的短片、拍摄广告宣传片、作为综艺娱乐节目的拍摄背景或场地等。如湖南卫视推出的综艺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第5期节目,拍摄场地选择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草原的美景,蒙古牧民的民族服装,蒙古包、“移动房车”,特制的牛车、马车,这些都带着鲜明的民族印记。亲自去牧场挤牛奶,烹煮奶油茶,烤全羊和各种烧烤小吃,热烈欢快的篝火晚会,一系列的活动环节,无不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娱乐性、休闲性、直接性和体验性等特点。
2.政府根据各地民情风俗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一方面拉动内需,繁荣市场。
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生产基地,进行招商引资,扩大产业链,开发衍生产品,实现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3.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建筑风格或名人轶事,拍摄成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影响力。
如电影《刘三姐》的拍摄,使刘三姐的家乡和刘三姐勤劳、善良、不畏、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形象家喻户晓。建立或维护相关的文化场所,如建立博物馆。或根据地方特色或民情风俗建立影视拍摄基地。如浙江横店影视拍摄基地,江西萍乡的安源影视城。
4.直接作为旅游景点,配备相关的解说人员、解说词、宣传画册、录制成影碟等。在旅游景点定期组织各种民间艺人进行集中表演。
(二)发掘运作具有隐性美的动态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具有隐性美的资源。如: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这些资源大多属于动态的资源,要使这些资源转变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需要一个发掘和运作的过程。1.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建立档案库。一方面帮助和维护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鼓励其收徒授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2.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建立资料库。将这些资源制作成光碟;戏剧、曲艺、民歌等用文字记载下来,编写成书籍;用画图或制成模型的方式记录技艺的动作或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申报世界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便得到更好的保护或传承。另一方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持其多样性和民族性。3.选择可以用于产业化开发的资源。如: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一方面用于旅游景点的表演,为游客提供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将有着民族特色和民族印记的服饰、配饰等加工为文化产品,作为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出售,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新农村美育的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十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新农村美育有多种途径。
(一)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
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潜在的美术资源。如: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大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术的内容。在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术资源进行转化和利用,使其赋有“产品”的价值。一方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宣传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可以进入中小学美术的课程,所以需要进行筛选。一选具有当地地方色彩的。如:泥塑、剪纸、雕刻。二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如:美术课程的原材料是学生能够容易买到或容易获取的。三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如:泥塑、配饰、雕刻的造型,做成花鸟虫鱼的形状。四选具有人文意蕴的。如:剪纸中所体现的劳动之美,以及“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寓意等。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让农村学生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找准美育教育的关键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私相授受得以传承,所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美育教育的关键因素是人。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具有技艺性、保密性等行业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非常讲究诚信、友善、勤劳等优良品质的传承。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教师一方面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先自己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能进入美术课程的资源,并熟悉其来源、所含的文化和民族印记,再通过讲授和实践传授给学生。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耳相传、私相授受。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使学生不仅了解其表象的东西,更懂得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三是民间艺人的活动实践和影响力。四是爱好者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和影响,营造诚信、友善、求实、创新的氛围,为农村的新风尚的形成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寻求幸福感,建设农村新风尚
根据十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效的转化和利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不能只是静态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单纯性的保护、保存,必须关注保持这种文化的人们的幸福。以明确的意图更加积极地加以有效利用和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其本身具有价值,而是在传承这种文化遗产的关系之中,它的价值才得以生成。”全球最权威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认为:我们50%的幸福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10%的幸福由生活环境决定;剩下40%的幸福则由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决定,而幸福的秘密就在于这40%。两者的研究成果都认为: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1.培养孩子的幸福感,营造自然求新的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很多与自然界的事物联系紧密,如泥塑、剪纸、服饰、配饰的图案,很多为太阳、星星、月亮或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各种动物,这些都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应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关注其幸福感的满意程度,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营造自然求新的环境。
2.提升成年人的幸福感,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技能
经济是决定生活的基础。农村由于交通、信息、教育、就业等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所以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因地制宜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建立各种生产基地或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应在微观方面加以指导和提供实际的服务。因势利导,举办各种培训班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提高生存技能和文化素养;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农民回乡办企业;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积极向上的基层干部;开展好扶贫、帮困工作;加强交通安全和法制宣传工作。政府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干部经常进行自查自纠,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帮助农民树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的意识,培养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辱感、奉献感的新型农民。
3.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促进农村有序和谐发展
当前相较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言,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较上年增长12.4%,但由于基数低,依旧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955元。农业经济效益不高,难以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因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同时,还对对外贸易具有联动效应,能够减少外贸中的摩擦,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农业产品出口,存在着技术含量低,仅是依靠规模取胜,获得的经济效益极其有限。且农业产品不具竞争力,容易被他国的产品所取代。由此,通过寻找转变农村经济发展途径,依靠先进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源泉。其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响应十中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永续、健康前行。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资源紧缺,这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硬伤,但当前又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由此,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新农村又好又快的建设。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十六大后,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农业生产水平,还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收入等,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但也不能忽视了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且矛盾显现出日益上升的尴尬局面。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于产业比例失衡、竞争动力不足等。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一、三产结构失衡,表现于第三产业占据比例过低,且仅局限于商业、运输业、餐饮业等,而新兴行业很少涉足,如金融、IT等。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农村工业化,形成了非农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另外,科技型产业比例低,技术装备落后,员工基本不具专业素养,从而造成第二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弱,不具竞争优势。
2.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均衡
且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并未得到缓解。尽管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有所转变。但由于固有思维的惯性作用,造成重投资、轻消费的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主要体现于:农村基础配套设备相对落后,造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释放。另外,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严重影响购买能力,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即便手里有钱也不敢消费。另外,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陈旧,也是原因之一。
3.人才资源缺乏
造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当前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革新,以及创新与技术的升级,使我国农业产品已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于:农业产品低附加值,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少。且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农业产品优势竞争力的培育的阻力。另外,农村人才资源缺乏,也是原因之一。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转变途径: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即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以市场为导向,从而实现社会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科学加快城镇化建设,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步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消除各类社会经济差别,从而实现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平等发展。其次,大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以发展工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项目审批等。最后,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进程,从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鼓励民营企业兴办现代专业市场,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提升农业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2.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中央曾经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由此,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大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既使农村居民获得就业机会,同时能够促进其消费;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农村消费的社会经济价值。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竞争能力
针对当前农村高层次人才稀缺的状况,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创新联合模式,增加技术创新能力。由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空间的产品,以市场敏锐的洞悉能力获得先天优势,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另外,还要培育大量的本土化复合型人才,能够留在民营企业创造价值。
4.科学、合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