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8篇

时间:2023-06-15 09:29: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键技术与创新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篇1

[关键词]建设单位 电网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159-01

建设单位作为开展电网建设项目的主体,在当前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多、分布广、任务重的情况下,必须转变观念,除了做好基本施工建设工作之外,还应加强管理控制,及时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管理的积极作用,确保电网建设项目顺利落实,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1、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电网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实行,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落实与否密切相关。建设单位除了根据设计清单提供建设材料之外,还应加强落实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为施工扫除障碍。如果能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旦确定项目,就可快速开展工作,确保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针对电网建设特点,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征用变电站土地。土地征用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总体土地规划,并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意见。尽量选择建设预留地作为变电站的建设地址,减少农用地、基本农田的占用;如果能直接使用政府建设预留地,就可极大缩短征地时间,降低征地成本;而大量占用农田,既会提高征地成本,也可能延地周期,延误项目开工时间。

(2)选择送电线路经。送电线路经的选择也应与当地政府规定相适应,如果能降低林木砍伐数量、青苗赔偿数量以及搬迁建筑物等,就可减少相关成本费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有关变电站建设的征地、送电线路径占地的相关赔偿工作,如果与政府部门标准不相符,就可能增大赔偿阻力,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正式开工之前,必须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获得相关部门与老百姓的支持。

2、严格控制工期成本

在不同时期内,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限。因此,国家提出的工期定额是基于建设管理与技术管理的平均水平,主要针对正常建设条件,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科学制定,同时也考虑到劳动效率、项目组织建设水平、技术装备水平等,建设经济合理的工期定额。因此,在制定电网建设的整体计划时,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工期,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形象工程、政治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作为建设单位,必须注重提高工效,加大投入先进设施,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另外,不合理的工期也可能给工程带来安全事故及工程质量隐患,需加强重视。

3、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

在电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组织、规划之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制也非常重要。首先,发挥建设单位在整个电网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协调与管理;其次,授权监理方,按照监理的细则要求开展工作,履行监理代表职责。在合同执行以及工程项目、施工设备的招投标过程中,也要加强财务、审计、纪检、法规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减少暗箱操作行为,从源头遏制腐败现象。作为建设单位,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站与安全监察作用,严格按照电网建设项目的合同、规划、规章制度、规程、质量标准、监督标准等开展工作,提高项目质量水平。

4、提高项目质量水平

建设单位在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应帮助设计单位尽量搜集详尽的资料,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确保设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在设计施工图纸时,应结合电网的负荷大小、分布状况以及预测水平等,合理选择变电站站址、路径、设备主材等,严格审查施工图纸,减少施工图的错误与漏洞,为良好施工奠定基础。在工程正式开工之前,应审核监理单位的设备是否适合,包括施工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施工工艺等是否符合施工要求;严格控制材料采购关,尽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5、确保施工安全

对于建设单位来说,鉴于电网项目工程的特殊性,应该严格控制每个作业点的安全施工措施,尤其对于送电线路工程来说,涉及的作业点多、难度大、高空野外作业、技术复杂,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施工手段。在现代化施工管理中,加强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手段,对确保工程顺利竣工具有重要意义。

(1)检查施工前的施工单位准备工作。在开工之前,建设单位应严格考察施工单位资质,查看施工单位是否具备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做到依法开工;查看施工单位的“三级安全网”是否完善,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采取各项文明施工措施。对于电网建设工程来说,隐含诸多重大危险源,需采取相对应措施,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加强对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控制与检查,确保施工单位落实各项安全施工措施,以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落实项目第一负责人、“三级安全网”是否发挥作用、专职或兼职安全员是否履行职责、文明施工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各班组加强对危险源的学习以及技术改进;施工机械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使用得当;操作人员是否按照规程开展工作;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具备上岗资格等;是否定期开展安全交底会议,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否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组织安全管理活动等。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各种问题,应勒令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如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则立即停工,直到施工单位整改完毕后,方可恢复施工。

6、加强施工信息的综合管理

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基建管控系统与现场实际相符,加强项目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实现项目参建各方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建设单位的项目投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在电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重要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确保参建各方及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调整工作方式,提高施工质量,避免由于信息不畅而造成项目延期或者项目质量不佳等问题;通过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各部门的参建人员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办法与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电网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另外,通过信息共享还可及时获得施工进展状况,协调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邹仲生.电网建设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策划[J].中国认证认可,2011(2).

篇2

教学需要创新,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数学教师要富有想象力,对自己长期教学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做法大胆质疑,对传统的行为进行毫不留情的反思,充满活力的进行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自我。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几点;

数学教师要能创造性处理数学教材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达到更高的境界,不只是“教数学教材”而是“用数学教材教”,意思是说,我们有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我们要打破唯教材、教参的禁锢。如果这样,课堂容易失去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有的是平铺直叙,机械的劳动,有的只是应付与无奈。

(二)教材不是教条。数学教学要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着的用意,但也许大家知道,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金科玉律、切不可变的书中的引入,例题的选择,练习题的配备都是由学生的实际而因人而异的。

(三)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再加工。就是说在领会课标精神实质上。可从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状况出发,对教材进行改造,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创造性。

1.考虑教材的结构是否可以打破,能否把全章内容重新组合,内容先后顺序更换安排,教材内容有无增删、撤并处理的能力2.教材问题情境是否合适,或重新设置情境。3.例题或练习题是否更换几个或增加、减少几个等。

二、数学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上创新

对学生充分了解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条件,既要了解学生的广体的。数学学习情况,也要了解班级整体的普遍情况,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不至于学生懂得讲的多,不动的反而没有讲。

了解学生的方法可因班级情况和实际条件不同,经常需要多种办法综合选用,如:查测学生的现成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与学生谈话或座谈、测试、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控制性实验、向家长了解等,了解学生的渠道需要不断创新,不拘一格。

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性发挥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最难把握容易出现意外的场所,有一次我在听一位年轻

教师的公开课,教的是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例题:解方程2x2+7x-4=0,由于紧张抄例题时,误把系数“7”抄成了“9”,当他讲到Δ=92-4x2x(-4)=113时,发现Δ不是完全平方数,猛然意识到备课时有出入,赶忙把“9”改回成“7”抹去已解得过程,重新又套起公式来,这一举动我认为:为什么教师不将错就错接下去?2x2+9x4=0,不照样可用公式求解?

还有一次我在上一节平面几何课中板书一道题:求证:“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本来原题是指锐角三角形,因抄题不慎,遗漏了“锐角”二字,当让两位学生上黑板证明时,一生画成钝角三角形且把高坐在三角形外,这一意外,使我感觉到自己备课没想到自己这一情形,查教案原来发现漏了“锐角”二字,我沉思了一会,在学生证明完毕后,引导学生对题中三角形分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各种情况展开讨论,这样现场思考,与学生共同讨论,课堂反而活跃,学生画画,想想议议,收获信增,正是这种“现想现教”特别是艰难的带有失败的“现想现教”,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有效途径。

数学教师要创造性变化数学组织形式

我们要改变过去课堂上教师如何是钦差大臣,手中的教材就如同是圣旨,而学生就如同是俯首听命的 臣民。这样课堂上确实缺乏真正的互动和交往。而真正的互动和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没有上下,尊卑之别,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达到对问题的互相理解和把握。在交往与互动中,教师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智慧挑战,学生感受到了于老实力至上的冲突,其结果双方都发生了一定的正向变化,改变课堂组织形式,努力提倡小组学习形式多样化。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

例:学习完“集合”一章时全章的学习采用了游戏:先来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可能出现的错误,上课采取分组游戏队,每对选一名队长,负责安排“战术”,队长在开始的五分钟内召集本队同学找到错误题拿到一起,安排“参战”顺序,在轮派“挑战者”把错误题写在黑板上或口述,由其他对抢答,如出示题一分钟,后无人正确指出错误,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某对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崽考,把全章中的错误现象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要好的多。

当然,班级、小组、个人学习要根据内容和条件而变,有时可以先个人尝试学习,在小组讨论,最后班级讲解,有时可以先到班级学习,引出问题,在小组讨论。

五、数学教师要形式独特的教学风格

篇3

【关键词】: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系统;关键技术;创新

引言

电力行业并不是我国近年来新兴起的行业,其在我国已经存在多年,并且在各个行业中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今无论是人们的生活中,或是工作、生产领域,均离不开电力企业的支持。近年来为了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用电服务,我国不断创新设备检修技术,并且也在不断优化设备性能,但在整体状态检修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有待强化。电力信息通信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即会立刻对供电产生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此问题,我国不断增加技术、资金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而如今该方面也已经小有成就。

1、状态检修概述

状态检修实质上是对设备状态监测工作的拓展,将监测结果、分析结果等综合起来,并以此为依据从而创造出的检修方式,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设备状态监测;②设备诊断;③检修决策。其中状态监测是整个状态检修系统的前提,其也是为设备诊断提供相关数据的平台,其通过多种形式来获得当前设备的实际情况,如设备使用信息、神经网络以及专家系统等。若单单以信息通信设备为主,该方面的状态检修内容可以归纳为:①在线监测诊断;②设备检修;③检修后验收;④制定检修决策。

2、系统设计

该检修系统主要以三层B/S结构为主,整个结构构造与电力企业各方面均有所对应,且页面版式结构完整、美观,其中包含着大量功能,界面内容也得到了更大的丰富,并且该系统中融入了当代元素,使得该系统能够完全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操作。三层结构主要由应用架构、数据架构以及技术架构组成。应用架构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也可以完成巡检管理工作,同时也支持状态评价功能。除此之外其也可以与信息层信息进行交换;而数据架构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①业务数据;②基础管理数据,业务数据的功能在于,采集实时数据,巡视数据,巡检数据以及检修等方面的数据,而基础数据方面则可以分为参数配置数据,流程数据以及权限管理数据等;技术架构分为多个层次,如数据资源层、业务支撑层以及应用系统层等。应用系统层以日常业务管理以及数据采集管理方面为主;而业务支撑层是整个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其主要实现功能模块的搭建;数据资源层拥有大量的数据,由基础支持库以及设备台账库和数据分析库组成。

3、创新之处

3.1实现参数配置化管理

如今在状态检修系统方面已经初步实现了完善,并且也⒍嘀中滦图际跤τ闷渲校其中以配置化技术最为突出,其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①系统预警参数;②评估模型参数;③系统页面展现等。以上多种方式的应用均使得该系统基本实现了配置化,此种配置的优势在于,其具有一定的自动性、灵活性,可以在系统需要调整时减少大量工作,如当下的业务要求使得该系统必须做出调整,而实现参数配置化管理后,其可以通过修改少量代码来使该系统功能得到调整,甚至有些情况下无需对代码进行改动,也能够实现系统功能的转换。

3.2创新管理工作机制

目前该方面根据信息通信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完善了工作机制,使得该方面工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具体包括了批次巡检和检修、批量化检修等,同时也将各个设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此种机制使得传统管理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得到了改善,如今在该方面应形成了生命全周期管理,这对于通信设备的管理、维护、更新等方面均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是优化状态检修系统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3.3完善检修决策方法

检测决策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此方面我国电力企业也完成了创新,其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来决定决策方法,也可以利用辅助检修系统的功能来决定决策方法,其中评价结果是基础,将其与设备数据结合到一起后,即能够掌握到所有设备的使用状态和使用信息、数据,并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检测决策方案,此种情况下的检修决策方案通常更具实效性,其不仅可以减少运行风险,也能够降低检修成本,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3.4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创新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电力企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该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如今的检修系统虽然已经得到了完善,但其中应用了大量全新的设备,并且具有多种检修指标,长期使用后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在进行该系统的设计时,应将此方面纳入考虑范围内,如可以将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应用其中,或使用其他高效应用技术,如目前使用的缓存技术、逐步预加载技术等,此种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运行不会出现堵塞的情况。

结语

研究关于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创新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电力行业的整体发展,更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在设备维保方面,我国不断加大研究力度,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状态检修即为其中一种,状态检修系统的应用使得我国在设备维护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并且也针对该方面建立了相应的管理规范,虽然目前来看该方面的应用效果十分可观,但毕竟该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今后电力行业的发展中还要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诚,胡斌.一种继电保护在线状态检修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PIM模型[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1(04):40-44.

篇4

(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2061 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

篇5

(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2061 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

篇6

第一章“”科技发展回顾

“”期间,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科教强市”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市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期间,市财政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4亿元,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投入2.64亿元,同比增加179%、176%。年到年全社会投入研究与发展经费75.7亿元,同比增加158.5%。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46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440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7项,是“”的2.1倍;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15项,省内排名第一。与大学、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组织产学研需求对接53次,启动合作项目485项;完成科技项目招商2.2亿元。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5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是“”的1.84倍,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居全省之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应用。全市专利申请量10991件(其中发明专利3043件),授权6207件,分别是“”的3.32倍、4.7倍和3.02倍。新建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填补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新建国家和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其中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到200多家。中信重工、中钢洛耐院、LYC等3家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全国百强。

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期间,坚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300多项,开发300多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新产品开发,实现销售收入743.18亿元,利税185.79亿元。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30个重大专项,实现了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其中,24对棒大型还原炉工艺技术及装备等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以硅材料产业为龙头,形成了新型硅光伏产业。通过实施各类计划项目,有力支撑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市、涧西区被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区),市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实施以来,共有108家企业通过认定,居全省第二。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670亿元,增加值140亿元,分别是“”末的3.72倍、2.28倍。12家部属科研院所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是“”末的2.8倍。拥有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硅材料光伏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硅高科、尚德、阿特斯3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首批骨干企业。

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 选育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个(国家审定9个,省级审定17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00余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万亩,推广应用500万亩,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7.5亿元,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引进推广羊、奶牛等畜禽良种20余个,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培育牡丹新品种30余个,解决了牡丹周年开花关键技术,提高了牡丹的观赏性和产业化水平。实施交通科技扶贫项目56个,5个贫困县的40个乡镇4.6万农户受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培训农民20余万人。

科技支撑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期间,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5个,废水、废气排放减少20%,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多万元,有2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发展连翘、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20万亩,重点解决了物种资源创新利用、主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了药材的质量。开发出了5个中药新产品,实现经济效益1亿多元。在影响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方面,完成科技攻关项目43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立省市科普基地4个,普及和宣传了科学知识。

自主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的决定》、《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市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落实了科研院所反映问题办理周报制度,解决了制约科研院所发展的突出问题57个;实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工作制度;实施科技项目网上申报,规范了科技发展计划立项、评估和结题等一系列操作规程,建立专家委员会,完善了专家评审立项制度,保证了科技项目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

尽管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投资拉动、资源和能源消耗,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3.2%,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很少甚至没有开展研发活动,不少工业企业还是零专利。三是科技拔尖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既懂科技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四是科技投入还处在较低水平,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GDP)仅为1.63%,低于全国平均1.7%的水平,不能满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国家、省出台了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国际间在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同时推动了技术进步与转移,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

三是我市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时期,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为我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运用新模式加快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是我市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机构,一批国家、省创新平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较强的内生动力。

二、挑战

经济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科技资源流动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创新寻求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市的科技综合实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规划理念

一、基本依据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要求与部署,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精神和创新型建设的需要,编制此规划。

二、基本定位

本规划是一项科技创新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一项政府规划。

三、规划理念

一个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一条主线:以自主创新为主线。

一个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为核心。

一个面向:面向“十二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需求。

四个支撑:为市建立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为市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为市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市汇聚和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提供科技支撑。

第四章 规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团队,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末,建成创新型城市,科技总体水平和科技实力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

(一)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轴承、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社会发展(民生科技)、科技服务业等9大领域,突破94个方面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实施600项科技项目(见附表),投入研发资金30亿元,产业化资金1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实现利税450亿元。

(二)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

(三)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

(四)以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00人,培育3~5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

(五)新建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新建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认定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3~5个。在优势学科领域培育1~2个国家重点学科。

(六)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000件,授权量达到225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30%。

(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八)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总体部署

以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四大领域为重点进行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体部署。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轴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和发展思路,攻克66项关键技术,以产业集聚形式及技术创新优先为原则,培育壮大产业集聚区,全面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特色花卉及林果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蔬菜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施五大科技工程,突破18项关键技术,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

社会发展领域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安全生产等为重点,攻克8项制约社会发展的技术难题。

科技服务业以科技创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科技孵化、科技风险投资担保等服务为发展重点,为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

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施50个重大科技专项,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保持科技竞争优势。

第五章 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一、工业科技

(一)装备制造业

1.发展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部分企业在我国同行业中居龙头地位,在国家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集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系统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加工、质量检测及设备成套为一体的明显优势。拥有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451家,以其特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体系。

“”期间,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年,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80亿元。

2.发展思路

以促进“两化”融合为基本工作思路,突出核心制造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共性技术研究为依托,重点发展矿山重型装备、农用装备及工程机械、动力机械、节能装备、运输装备、材料加工装备六大领域。壮大配套产业,实现由单一部件生产向成套装备制造转变、由产品制造向工程总承包转变、由产品优势向产业集群优势转变、由比较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由装备制造向装备设计转变,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产业目标

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其中国际名牌产品3~5个、中国驰名商标20件;开发60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成套装备;年申请专利1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300件。到2015年末,全市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2500亿元。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装备研发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发内容

(1)矿山重型装备

关键技术1大型高效提升机研究开发

重点研发大型多绳缠绕式提升机的双机同步拖动技术;活动卷筒离合装置结构动力学及液压自动控制技术;盘型制动闸控系统的恒减速可靠性技术;大功率新型交—交变频、交—直—交变频调速拖动控制应用技术;提升机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等。研发最大拖动功率单机6000kW、双机2×5000kW、提升速度18~20m/s的大型高效提升机。

关键技术2大型旋回破碎机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旋回破碎机的破碎腔型优化;整机数字智能控制及故障检测技术;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及设计;滑动轴承运动及机理;物料破碎性能分析的研究等,分析不同种类,粒度物料对破碎机生产性能等重要参数的影响,为破碎机系列化,产业化提供依据。研发功率700kW、生产能力300~1800t/h的大型旋回破碎机。

关键技术3超细碎高压辊磨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辊压耐磨材料性能及制造工艺;超细碎(粉磨)工艺系统节能技术;进料、辊缝调节技术;辊面延寿技术;高压辊磨机关键件如可调进料装置、行星减速器、主油缸的制造技术;高压液压系统试验技术;辊压破碎机控制技术研究等。研发功率≥2×1600kW、规格≥Φ1800×1600mm的超细碎高压辊磨。

关键技术4特大型自磨及球(棒)磨研究开发

针对各种矿物进行粉磨工艺及粉磨参数试验,设备选型及合理匹配,矿物性能试验方法,磨机参数对出料粒度的影响,磨机参数对分级粒度和分级效率的影响,磨机的机械强度、传动技术、技术研究等。研发Φ12.2×11m自磨机、Φ7.9×13.6m溢流型球磨机、Φ4.7×6m水煤浆棒磨机。能耗降低5~10%。

关键技术5大型高效过滤机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物料性质的分析、脱水性能实验;过滤介质的适应性技术;滤盘直径10m以上整体滤盘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免维护结构分配头及中心轴的结构及内部流道设计制造技术;分配头耐磨材料的试验;大型扇形板结构;电气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及过滤机整机节能技术研究等。研发出料水分低于13%、处理小于200目的赤泥物料达到300~400kg/m2·h以上的大型高效过滤机。

关键技术6特大型矿渣立磨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加载系统和碾压技术;磨内流体质量、动量、流量仿真模拟,选粉机调节产品细度仿真模拟技术;关键件有限元热应力计算分析;耐磨件材料和工艺;液压操控和实时监控技术;矿渣粉磨系统研究等。研发磨盘直径5700mm、功率4800kW、生产能力160t/h的特大型矿渣立磨。

关键技术7特大型回转窑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大跨距三档筒体支承技术;托轮轴承组小长径比不刮瓦滑动轴承设计技术,双传动变频调速驱动技术;双液压挡轮装置技术;窑头、窑尾薄片多层复合式密封技术;关键件的制造技术研究等。研发Φ6.2×92m、功率2×1050kW、生产能力500t/h的大型回转窑。

(2)农用装备及工程机械

关键技术8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研究开发

研究人机工程技术;低排放柴油机电控技术;电控液压分动箱、差速锁、动力输出技术;闭心负荷传感液压系统技术;电控悬挂技术;四轮制动结构及控制技术;开发带同步换向传动系和动力换向和部分动力换挡传动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400马力产品,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整机性能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水平。开发大功率橡胶履带拖拉机及其变型产品。

关键技术9工程机械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压路机、挖掘机、推土机的数字化、集成化设计制造技术等,开发通用核心部件,不断完善产品系列,提升柴油机、箱/桥、结构件、液压件等内部配套能力。提高产品安全、可靠、经济性能,提升产品档次,满足市场需求。研发沥青再生、路面刨铣等路面施工机械。研制振动频率46Hz、振幅0.62mm的压路机,1.6m3挖掘机,169kW推土机。

关键技术10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研究开发

开发机具田间转弯、对行、卸粮等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一次作业同时完成玉米果穗摘收、升运、集箱和秸杆切碎还田,研制功率≥150马力、生产率7~18亩/h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研究块茎类作物识别及挖掘技术、输送分离技术和除秧技术,研制马铃薯(甜菜)联合收获机等。

(3)动力机械

关键技术11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概念和总体设计技术;系统匹配技术;高压共轨燃油系统设计及匹配技术;高效增压系统设计及匹配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油气混合优化及缸内燃烧优化技术;低负荷进气温度预热技术;关重件强化设计技术;关重件精确铸造、高效加工技术等。自主研发3800kW、排放符合IMOTierⅡ法规的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

关键技术12工程机械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究开发

通过采用成熟四气门技术,进行油气匹配和高压喷射技术(喷射压力大115MPa)以及增压器优化匹配、曲轴强化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改善低负荷扭矩特性,降低排温、排放,自主研发430kW、排放符合EPATierⅣ法规高速大功率柴油机。

关键技术13农机及车辆用柴油机研究开发

立足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装载机、压路机、推土机、叉车及中型发电机组等配套市场,提升增压器与柴油机匹配技术、大扭矩技术、低负荷性能改善技术,突破技术性能先进、节约能源的农机、车辆的大功率新型柴油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研发15~400马力、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标准的农机及车辆用柴油机。

关键技术14汽油机研究开发

保持小排量汽油机研发优势,在大排量和特种机上取得新突破。重点研究发动机性能匹配技术;电喷技术;活塞喷射冷却技术(背部冷却);双拨叉轴技术;高刚度的曲轴箱体制造技术;双凸轮轴带卸压技术油气分离技术等。研发功率:19/7000(kW/r/min)、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标准的新能源燃气发动机并产业化。

关键技术15大型燃气发电机组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低浓度管道瓦斯安全输送控制技术、气体发动机热电冷集成系统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研究,自主研制低浓度(燃气浓度≥8%)瓦斯安全发电装备,实现气体发动机热电冷联供。

关键技术16绿色混合动力发动机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双燃料混合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研究,突破发动机双燃料切换、替代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燃油消耗率60~100g/kW.h、燃气消耗率0.13~0.18g/kW.h的双燃料发动机。

(4)节能环保装备

关键技术17城市垃圾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装备

主要包括垃圾分类技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无机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用于二次燃料的燃烧器技术,分解炉设计制造技术,旁路系统研究等,并研制日处理垃圾500吨相关工艺装备。

关键技术18褐煤提质、堆浸提金新工艺及装备

重点开展各种煤质在不同温度、水分、压力、成型等工艺条件变化下高压成型煤的热效率、强度、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的改善状况研究;不同压力、转速、水分、粒度变化情况研究;矿石在实际破碎中的裂隙发育程度、以及筑堆后的矿堆渗透性变化规律研究;装备传动方式、进料形式和控制技术研究等。研发生产能力7~15t/h的褐煤提质装备,生产能力60t/h的堆浸提金装备。

关键技术19余热利用发电技术及装备

重点开展水泥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硅冶炼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玻璃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石灰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制定出余热发电设计规范;第四代篦冷机等条件下的高效余热利用技术;低沸点工质低温余热发电工艺研究等。形成余热利用发电先进工艺和成套装备(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实现以上领域的工程总成。研制10MW以上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双压系统并实现工程示范。

(5)运输装备

关键技术20军民两用雪地摩托车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及耐久性、雪地车的人机工程学、整车在低温环境下运行的可靠性及耐久性、发动机及动力传输系统的布置、车架材料及焊接工艺性能研究等。研制车速60km/h、800cc军民两用雪地摩托车,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关键技术21专用车辆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面向特殊应用的整车匹配及性能优化,车辆轻量化设计技术,噪声与排放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产品结构设计技术,动力总成及电子控制技术等研究。开发垃圾车、水泥搅拌车等专用车辆,逐步将汽车发展成为我市真正的支柱性产业。

关键技术22重型轨道车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动力选型、布置及其传递方案,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单元制动、逻辑单元控制、自动报警等技术;关键部件转向架的设计制造技术,轨道车传统的一、二系悬挂和减振系统改进,优化车体结构,控制车辆噪声,提高乘座的舒适性。研制522kW、最高运行速度132km/h的重型轨道车。

(6)材料加工装备

关键技术23钢铁冶炼及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大吨位转炉寿命;大吨位转炉复吹和自动吹炼技术;热连轧工艺技术,高精度轧制技术(AGC,板形控制,宽度控制);大吨位转炉、大型宽厚钢板轧机、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管材矫直机、冷轧薄板矫直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研发220t转炉、100~200mm×3500~4800mm宽厚钢板轧机、宽度≥1750mm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等。

关键技术24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开展冶炼工艺技术及铝板带、铜板带热连轧和冷轧、冷连轧工艺技术研究。主要开发Φ4.5m以上规格的大型铜冶炼炉,并开发锌冶炼炉和硅冶炼炉;研制1850mm铝板带、1300mm铜板带热轧机、热连轧机和冷轧机、冷连轧机,宽度大于400mm、厚度0.05mm以下的铜箔压延设备以及加工装备过程控制系统并实现产业化。这些装备中充分体现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技术特征。

关键技术25 大吨位节能型浮法玻璃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600吨/日至1000吨/日规模的大吨位浮法玻璃生产线的设计建造技术,研究开发适合大吨位浮法线的全氧燃烧、余热发电等环保新技术,提高原料、燃料等原材料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浮法玻璃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

关键技术26玻璃深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玻璃深加工设备,包括玻璃钢化、镀膜、夹层、中空、自洁、防水等工艺技术及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究APCVD生产FTO玻璃时反应器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机组、TCO玻璃镀膜机组,突破国外公司对先进LOW-E镀膜玻璃设备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TCO玻璃的商品化生产。

关键技术27高效、节能多晶硅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48对棒还原炉内气态物料流场、温度场以及多晶硅生长D-I-V曲线;研究48对棒还原炉的启动、运行、停炉等全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供控电设备等硬件研究制造和系统软件开发;研究48对棒还原炉结构和设备制造方案,包括底盘的密封、绝缘结构和材料选择;还原炉能量综合利用工艺方案;开发48对棒还原炉,能耗降低20~30%。

(7)重点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28现代设计技术

应用CAD/CAE/CAPP/CAM/PLM技术,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设计理论与创新设计方法研究,建立产品的数字化模型。开发装备寿命评估和可靠性设计、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虚拟设计及3D仿真技术;建立面向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数据库、标准库和知识库,构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技术标准、加工制造等环节为一体的集成工作平台,提高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键技术29先进制造技术

面向行业开发先进的网络化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关键零部件材料冶炼、铸造、锻造和热处理工艺,开发冶炼、铸造、锻造缺陷检测及防止技术;研发关键件制造工艺,形成典型零件的高效加工工艺、特大型零件的分体加工及装配、焊接工艺及热处理技术;开展零部件品质检测手段及方法、整机性能试验技术研究,开发相应的检验仪器及设备、试验装置等。

关键技术30节能减排技术

开展装备的设计、制造工艺路线和工艺方案、新型机床及控制节能技术研究,采用新型水基冷却液、清洗液等,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制造;通过装备运行规律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优化确定装备的主参数和设备间的参数匹配;开发装备的节能拖动及控制技术、动力传递性能的优化和匹配技术。

(二)轴承产业

1.发展背景

轴承是的特色产业,是全国三大轴承基地之一。轴研所是轴承行业唯一的国家级轴承技术研究所、全国轴承行业技术归口单位。LYC轴承公司是国内轴承行业用途覆盖面广、品种齐全、产品尺寸最大的制造企业。河南科技大学拥有全国唯一的轴承专业(方向)。年全市轴承企业20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2.发展思路

发挥技术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轴承、汽车轴承、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及功能部件轴承、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高速高精度冶金轧机轴承、大型施工机械轴承、第三代医疗器械主轴轴承等;研制数控磨床、高速磨床、精密冷碾扩机等轴承加工装备。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基础上再创新,提升高端轴承的制造能力和竞争力。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广泛吸引民营资本,形成轴承产业集群,拉长轴承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3.产业目标

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国际名牌产品系列1~2个。开发12项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年申请专利5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50件。到2015年末,轴承行业形成轴承生产能力3000万套,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以大型、特大型、精密轴承为主导产品,进一步巩固作为全国三大轴承基地之一的地位,建成世界一流的轴承研发制造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关键技术31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轴承结构优化设计;轴承密封技术;轴承零件加工新工艺方法;轴承试验技术;技术研究等。研发时速≥100km、使用寿命≥80万km、可靠度99%的城轨车辆轴承。

关键技术32汽车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单元,第二代重载卡车轮毂轴承单元、涡轮增压器轴承的设计方法、加工工艺,工艺装备、检测技术等研究。研发使用寿命≥25万km的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单元;使用寿命≥50万km第二代重载卡车轮毂轴承单元;转速≥10万转/分钟、耐高温600~700℃、使用寿命10~15万km的涡轮增压器轴承。

关键技术33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及功能部件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解决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用大型专用轴承的精密加工技术、热处理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高精度大型专用轴承的系列化核心技术;研发立车工作台主轴轴承、落地铣镗床主轴轴承、龙门镗铣床铣头C轴轴承、重型卧车主轴箱轴承等大型专用轴承,精度P4、P2,DmN值达到2.5×106mm·r/min。

关键技术34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包括1.5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轴承、变桨轴承、主轴轴承、增速器轴承和发电机轴承,百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耐腐蚀轴承、核电机组大型压缩机泵用轴承、辅机轴承、应急柴油机轴承,大型水电站起闸机轴承,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轴承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发使用寿命20年、可靠度99%的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

关键技术35高速高精度冶金轧机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镀涂层加工成套设备轴承,森吉米尔轧机轴承,1450、1500、1580、1600、1700、1750、1870、1900、2300、4300等规格冷热连轧和涂镀层生产线轴承,大型板坯连铸机轴承,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轴承、大型高炉风机轴承以及有色金属高精度轧机轴承,有色金属大断面及复杂截面挤压机轴承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制使用寿命轧钢120万吨的大型薄板冷热连轧线轴承,速度120m/s的高速线材轧机轴承。

关键技术36大型施工机械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大断面土压平衡、水泥平衡和硬岩盾构机轴承,大型挖掘机轴承,大型压路机轴承,大型工程车辆轴承,道路再生机轴承,大型履带吊轴承,全路面起重机轴承,架桥机轴承,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轴承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制使用寿命≥5000h,可靠度趋近100%的盾构机轴承,使用寿命≥30000h的水泥主磨机轴承。

关键技术37第三代医疗器械主轴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轴承结构优化技术;轴承降噪技术;轴承试验方法;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研制转速80~120r/min、端面跳动Sia≤0.025mm、平面度0.03mm的第三代医疗器械(CT机)主轴轴承。

关键技术38轴承加工技术及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高速磨削技术,CBN砂轮磨削技术(CBN砂轮的制造技术、修整技术、磨削冷却液),外表面磨削砂轮自动动平衡技术,快速消除内表面磨削空程的技术,磨削过程控制技术、轴承套圈冷碾扩轧制原理与工艺技术等;开发表面粗糙度Ra0.1~0.2μm的数控磨床、磨削线速度45~60m/s的高速磨床、Φ100~300mm精密冷碾扩机,研制轴承检测仪器与设备。

(三)新材料

1.发展背景

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市的优势产业,产业链基本形成,集群效应凸显,在硅材料、钼钨钛、新型耐火材料、铝镁板带、电子铜基材料、电子玻璃、高分子材料、超硬材料等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批准为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年,材料生产企业352家,其中,新材料企业165家。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

2.发展思路

开发新型材料,提高传统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品质,拓展其应用领域。依托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关键技术研究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合金材料、硅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特种玻璃、新型化工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资源,节能降耗,使成为辐射中西部的重要新材料产业技术中心。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新型材料50种,申报专利1000件以上。全市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800亿元,新建15个各类研发机构,把建成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合金材料

关键技术39铜及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无氧铜的提纯及熔体纯净化技术、铜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定向结晶铜超细丝生产工艺、高精度超薄铜带材精度控制技术、高性能铜带残余应力控制技术、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强化技术;开发高强度异型铜材及管材、无铅易切削铜合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带(Cu-Ni-Si、Cu-Cr-Zr系)、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铜合金接触线(Cu-Cr-Zr)及其辅件铜材。

关键技术40铝及铝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铝土矿资源综合开采利用技术;研究电解铝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及循环利用的工艺技术,超大型预焙槽生产关键技术,铝合金半固态铸造成型工艺技术,连铸热轧铝板带生产工艺技术;重点开发用机、汽车、轨道客车、船舶、集装箱等专用高精度工业型材和建筑装饰型材;研究铝土矿尾矿、氧化铝赤泥和铝加工废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41钼钨及钼钨产品研发

研究钼选矿和白钨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回收技术,滑石型钼矿选矿技术,钼冶炼脱硫、烟尘处理新技术,稀土钼钨制品的制备、钼箔的轧制、钼钨掺杂工艺、二钼化硅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发钼化工和板、带、丝等钼钨精深加工产品,全面提高钼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研究矿区环境保护、复垦、绿化和尾矿渣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42钛及钛产品研发

研究海绵钛的低成本生产技术,钛合金熔炼加工工艺、加工成型、无损检测、成型焊接、机加与表面处理等技术,重点突破高质量钛板带材、焊管成型技术、航空钛合金铸锻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钛合金新品种如航空航天用钛合金铸件、高尔夫球具用系列钛合金、医用钛合金开发、手表表壳用钛板材等,替代进口。研究电解法制备海绵钛技术。

关键技术43特种钢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研究特种钢的化学成分、冶炼及铸造、热处理工艺,攻克非金属夹杂物过多、夹杂物的构成及分布不均的技术难题。重点开发核电、轴承行业急需的超临界钢、超超临界钢、耐热钢、高温钢、军甲钢、无磁钢、渗碳钢、不锈钢等特种钢,填补国内空白。

(2)硅材料

关键技术44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纯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大功率电子和功率集成元件用3〞-8〞FZ级多晶硅生产技术;超纯多晶硅块料、棒料高纯清洗包装技术;24对棒及以上的大型还原炉设计、制造、工艺技术和多晶硅生产成套自动控制技术;研发高纯氯硅化合物(TSC)生产系统和多晶还原生长系统的节能降耗技术;SiCl4氢化技术;光伏级高品质低能耗定向凝固铸造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多晶生产副产品SiCl4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等;多晶硅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关键技术45单晶硅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重点研发8"、12"硅单晶成套生产技术,包括8"、12"CZ法和MCZ法制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单晶硅生长技术;8"、12"IC级硅抛光片和外延片加工工艺技术;8"、12"IC级硅抛光片质量检验技术;6"、8″太阳能级硅单晶、硅片生产工艺(节能、提高质量和成品率等)新技术研发;6"、8"重掺杂(B、Sb、As)工艺技术;6"TEOS背封抛光片的生产工艺;异变绝缘硅片生产技术。

(3)新型耐火材料

关键技术46高效长寿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节能铝电解槽用碳化硅基材料高致密技术、炼铁高炉用大型碳化硅风口组合砖制备技术、煤气化炉耐火材料综合长寿技术、焦炉用硅砖高导热技术、非晶合金工艺用关键耐火材料制备技术以及Hismelt炼铁技术用Cr2O3-Al2O3耐火材料抗剥落、抗侵蚀技术。

关键技术47新型节能及环保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化学法制备高温氧化铝、氧化锆晶体纤维技术,气凝胶制备纳米结构隔热材料技术,轻质材料微气孔技术,RH精炼系统、大型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无铬化技术,高温烟气过滤除尘材料耐高温技术,环保型炮泥制备技术,氟含量<2.0%的低氟和无氟保护渣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48功能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高效连铸用长水口、浸入式水口、塞棒材料的结构复合技术,冶金用透气材料透气孔道一体化复合技术,保温电解槽低导热层状复合梯度材料的制备技术,碳化硅高温过滤器孔径控制技术,过滤高温金属熔液杂质作用的泡沫材料制备技术。

(4)特种玻璃

关键技术49特种玻璃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在线多种彩色膜热反射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开发Low-E玻璃深加工技术;特种玻璃开发和研发能力中试平台建设;超白玻璃生产工艺研究;信息显示基板玻璃及太阳能光伏玻璃的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研究。

(5)新型化工材料

关键技术50精细化学品开发

着重研发高纯度电子级六氟化硫、三氟化氮、四氟化氮、六氟化钨、氟代烷基膦酸锂等产品的关键工艺技术,包括制氟电解槽腐蚀控制技术、多塔串联连续低温精馏技术、高纯度气体微量杂质分析技术、钢瓶预处理及洁净灌装技术。

关键技术51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

以聚氨酯、聚双环戊二烯、改性尼龙、均聚PP基复合材料、大型风电叶片用新材料、矿用提升机抗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为重点,着重进行其配方、工艺及成型技术研究。

(四)新能源

1.发展背景

新能源产业在太阳能光伏、锂离子动力电池、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年硅材料与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达45.6亿元,相关企业31家,已建成光伏发电示范工程2个。以尚德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年产能已达230MW。风力发电形成了电机、叶片、轴承、锁紧盘等关键件研发与生产配套能力。生物质能建设方面,全市户沼气总数达到34.56万座,总池容达到5.6万立方米。已建成2个应用生物质能技术的生产企业。

2.发展思路

发展新兴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依托重点企业发展太阳能光伏和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开发与建筑物结合的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风电技术,逐步实现装备成套;开发生物质能技术。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产品,获得国家专利120项以上,总体技术水平接近或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各类研发中心20个。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

关键技术52材料及光伏技术研究

研发硅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新工艺,控制薄膜的厚度、均匀性和致密性;研发大规格、高品质ITO靶材(纯度纯度≥99.9%,相对密度≥99%,电阻率≤0.2×10-3Ω·cm)高性能、低成本AZO靶材(纯度≥99.9%,可见光透过率≥80%,红外光反射率≥75%)的制备技术。开发太阳能电池用TCO玻璃镀膜(方块电阻≤15Ω;加权透过率≥81%)技术。

关键技术53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

研发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技术,包括新型低成本、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制备工艺、设备及系统集成技术,低成本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材料和非真空制备技术;研发350F-3000F系列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制造、检测技术;研发以光伏集成建筑(BIPV)为核心的并网发电应用技术。

(2)兆瓦级风电

关键技术5电叶片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对进口材料性能的分析,积累基础数据,构建材料有关数据模型,研制适合风电叶片的新型材料;研究风电叶片在潮湿、高温、强紫外线、强腐蚀等恶劣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改善性能,优化整体结构设计,延长叶片使用寿命。

关键技术55锁紧盘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利用数字化仿真设计技术,对锁紧盘的结构、强度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其使用寿命;研发数字化加工新工艺,提高加工精度。

(3)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

关键技术56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动力电池工作状态的在线检测等技术,开发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及模块、充电系统;研发连续化生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新工艺;研发自动化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构建生产车间的MES系统,降低生产成本。

(4)生物质能

关键技术57生物质能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沼气低温发酵技术;二氧化碳/氢气、甲烷/氢气等混合气体分离以及氢气的贮存方法;开发利用废弃动植物油脂和黄连木籽、油桐籽等油料林木果实,采用酯交换生产生物柴油的新技术;研究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燃料乙醇新工艺,实现原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组分分离,提高酶解效率及发酵强度,并提高工艺附加值。

(五)信息产业

1.发展背景

国民经济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信息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开发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污水处理工程智能化设计软件、日照采集分析软件等400多项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市场潜力的软件成果,现有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营业收入5亿多元。

在两化融合方面,制造业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程度、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等处于国内先进行列,4C技术普及和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制造业信息化单项技术的应用覆盖率达100%,新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了30%以上,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了10%。

2.发展思路

优先发展软件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外包、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数据处理、行业电子商务、动漫网游、动漫手游等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大公司到建立分公司和研发中心,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面向工业、农业、物流等领域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开发平台软件30余套,尤其面向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行业,研发高效、智能控制等嵌入式系统500余套;面向物联网应用,研发传感技术及其产品30种;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外包收入年递增50%;呼叫中心座席规模达到2万个;力争建设物流、畜禽、轴承等行业的全国数据存储中心,耐材、物流、钢质办公家俱等行业电子网站,信息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软件

关键技术58基础软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工程化开发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59应用软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面向离散型企业的车间MES系统,大型数控装备的控制软件,信息服务平台智能化软件,制造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软件;开发面向流程型企业的过程控制组态软件,过程仿真软件;开发嵌入式农机机载控制终端;开发小麦生产过程管理决策模型及智能系统等;开发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统一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硬件

关键技术60硬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平台、高灵敏度传感器、数字程控交换机、VOIP系统平台、NGN核心业务平台、长寿命智能型光电连接器、无源光器件、节能型CO2保护焊电源、RFID车载终端、钢丝绳质量在线检测仪、指纹安全产品、智能仪表(智能流量记录仪、圆度仪等)、移动通讯直放站传输设备等。

3.制造业信息化

关键技术61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集团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面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面向制造企业实施4CP/2E集成应用技术的二次开发,研发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组件技术、端到端的协同技术,动物溯源RFID耳标技术,“感知”工程推进中的数据及关键技术,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以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

(六)生物医药

1.发展背景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兽药生产方面,组建了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研发能力已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建成20万亩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成中药中间体提取分离产业化生产基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

2.发展思路

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和生物防治四个领域,促进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巩固兽用药品生产及研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10余种重大疾病和常发流行性疾病的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盒,研发出3~5种急需高效的新特药生物制剂产品;中草药的有效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获得5~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中药用药新技术、新方法;建立4个市级重点生物材料研发中心。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年专利申请量30件以上。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生物防治

关键技术62生物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针对病原体的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早期诊断关键技术,开发出新型高效抗病毒药物、特异性疫苗和保护性抗体等生物产品,提高市应对突发生物事件和高度传染性疾病爆发和流行的水平。

(2)生物制药

关键技术63生物制药研制开发

利用靶标发现技术,进行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关键基因功能的研究,发展“从基因到药物”的新药创制技术。基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研发分子对接、分子模拟以及分子设计技术,设计合成创新型药物。

(3)现代中药制药

关键技术64现代中药制药研制开发

开展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的研究。利用生物学技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高效提纯和复合改良进行研究。探索适合中药用药特点的方法途径,如中药缓释控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新型透皮吸收技术等,提高临床疗效;开发新型复合中药剂型制备技术,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4)新型酶制剂

关键技术65新型酶制剂研制开发

利用生物技术对产酶菌株进行基因改造和诱变育种研究,调整酶制剂产品结构,建立1个适合市工业和农业实际需求的生物催化技术系统,制备得到2~3种性能稳定、高产高效的产酶菌株;发展新型纤维素酶、碱性果胶酶、脂肪酶、蛋白酶等酶制剂,提高酶的纯度,改进酶的分离纯化工艺,增强酶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特异性;扩大酶制剂的应用范围,改善酶的活性,提高酶产品档次。

(5)生物基医用高分子新材料

关键技术66生物基医用高分子新材料研究开发

依据生物相容性机理,利用生物导向性及生物活性物质的控释技术,研究生物降解或生物吸收材料的分子结构、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等。研发仿生学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人体组织器官替代材料、治疗医用辅助材料及功能部件等。

二、农业科技

(一)发展背景

“”期间,市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旱作农业栽培技术、畜牧养殖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35.14万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独具特色,偃展、洛旱系列小麦新品种,洛玉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跻身于河南省前列,洛椒系列辣椒是全国四大辣椒品牌之一,旱作农业等配套技术研究优势明显。肉类总产量23.3万吨,禽蛋总产量13.7万吨,奶类总产量41.1万吨。

(二)发展思路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食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为中心,积极开展高产、优质农作物、蔬菜、花卉、林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调控技术研究和旱作生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农业循环技术研究;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优质畜禽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农业专家系统和网络平台,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三)产业目标

到2015年,选育15~20个小麦、玉米、大豆、甘薯、马铃薯、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单产较“”提高10~15%,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引进畜牧优良品种15~20个,肉牛、肉羊等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选育3~5个林果新品种,引进林果新品种30余个。培育8~10个牡丹、芍药等花卉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10-15项。

(四)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主要农作物、蔬菜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

关键技术67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利用优异种质材料做亲本,在传统育种技术基础上,结合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选育出适合黄淮旱作麦区种植的抗旱节水小麦品种,产量达到7500kg/hm2以上;选育出适合黄淮高产灌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产量达到10000kg/hm2以上。

关键技术68玉米新品种选育

利用国内玉米优异种质、外来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玉米资源创新和杂优模式研究,选育高产、稳产、多抗、耐密、适应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并研发配套栽培技术,产量达到12000kg/hm2。

关键技术69甘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利用二倍体野生甘薯资源及国外优良的亲本资源,以淀粉加工类型、鲜食类型、特用类型(紫薯、黑薯)为主要育种目标,采用有性杂交、集团杂交、系统选育等育种技术,选育高产优质、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甘薯新品种。鲜薯产量37500kg/hm2,薯干产量12500kg/hm2,淀粉产量9000kg/hm2。

关键技术70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国外抗热、高病、耐低温、耐弱光、耐贮运蔬菜种质资源、,结合航天搭载、多倍体诱变等先进育种手段,、选育高产、抗病、适宜保护地栽培的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新品种。

关键技术71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马铃薯野生基因种质资源,采用细胞工程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耐逆等性状,创制优质、多抗、适于不同用途的专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马铃薯新品种1-2个,品质达到鲜食或加工专用标准,抗当地二种以上主要病害,产量比相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关键技术72旱作节水高效型种植模式集成与示范

以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以降低粮食生产综合成本、提高水份生产效益为目标,分析和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研究高效节水型种植制度与种植模式,集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土壤墒情监测与适时灌溉预报技术等,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节水高效种植技术与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2.特色花卉及林果

关键技术73牡丹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筛选国内外牡丹、芍药新品种,尤其是晚(早)花、特(早)晚花材料,重点开展芍药属内组间、种间、野生种与园艺品种之间的远缘杂交,探索远缘杂交技术,提高远缘杂交结实率与发芽率;开展牡丹、芍药诱变(物理、化学)育种与倍性育种、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导入的技术研究,培育适合不同用途的牡丹(芍药)专用新品种。

关键技术74牡丹容器栽培技术研究

在设施条件下,筛选适宜于容器栽培的牡丹品种、基质、容器、营养液及综合栽培技术,培养不同规格(矮生型、中高型、高大型)的用于促成栽培或抑制栽培以及其他用途的优质苗木,实现牡丹周年供苗。

3.畜牧业及乳制品加工

关键技术75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研究

利用胚胎生物技术培育奶牛、肉牛、山羊、绵羊等动物新品种。以南阳牛、郏县红牛、小尾寒羊、伏牛白山羊、槐山羊等地方良种为研究对象,探索动物的繁殖规律和机制,建立新的繁殖方法和快繁新技术。使奶牛群体305天泌乳量由目前的4000-5000公斤提高至6000-7000公斤,肉牛胴体率提高至65%,肉羊产肉率提高至45%左右。

关键技术76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防控技术研究

采集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品种、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有代表性的发病猪群病料,应用RT-PCR技术对扩增各分离毒株的主要功能基因片段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全面了解地区PRRSV的基因类型、发病特征和PRRS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应用PCR技术对PRRSV阳性病料进行检测,了解其与猪瘟、伪狂犬病、流感等重要病毒性疫病的混合感染情况,建立完善的PRRS防控和监控体系。

4.农产品深加工

关键技术77大宗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利用喷动床和微波干燥技术,研发大宗粮食高效低成本干燥技术、小麦变性淀粉加工工艺;甘薯精白粉丝加工工艺;分析淀粉纳米化及纳米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特性,研究纳米淀粉制备技术、纳米淀粉粒度效应表征及试制、微细化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大宗粮食干燥成本降低10~15%;小麦变性淀粉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

关键技术78畜牧养殖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以牛乳为原料,研发ESL乳、低乳糖乳、免疫乳、中式双蛋白奶酪、微生物凝乳酶制剂及基因工程凝乳酶、高活性乳酸菌发酵剂和产胞外(荚膜)多糖乳酸菌等产品的关键加工技术;以鸡蛋为原料,研发卵磷脂、卵黄高磷蛋白、蛋黄抗体注射液、溶菌酶、蛋清寡肽等产品的关键加工技术;研发猪血血球和血浆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79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

重点进行果蔬高效低成本脱水干燥技术,大樱桃、金珠果梨保鲜与深加工技术,朝天椒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红色猕猴桃果酒加工技术,新型天然果蔬粉生产技术的研究。

关键技术80特色创意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通过筛选适宜制作干花、保鲜花的牡丹品种,研究牡丹干花、保鲜花加工工艺;通过研究牡丹开花与衰老过程中挥发油的代谢机理和牡丹种子籽油超临界萃取工艺,研发牡丹花精油、色素提取技术,进行牡丹系列化妆品开发;研发功能性无盆迷你果蔬园产品。黑红薯薯条(片、泥)旅游休闲小食品。牡丹保鲜花的观赏期达到3年以上,包装储存期达到5年以上。

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关键技术81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玉米秸秆综合处理技术,颗粒饲料、兽药载体、花卉肥料等产品的加工工艺,玉米秸秆粉微生物发酵关键技术,蚯蚓处理玉米秸秆关键技术,结合玉米秸秆精粗颗粒饲料对反刍家畜生产性能和肉质特性的影响研究,开发优良玉米秸秆饲料产品。

6.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技术、调控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82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技术、调控技术研究

针对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重点开展成灾机理、流行规律、病虫与寄主植物互作、病虫抗药性等研究,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完善早期监测和预警技术措施,建立适合市农业生产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研究制定以生态调控为主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7.农业信息化

关键技术83农业信息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农业信息综合管理数据库;面向主要农作物、牡丹、蔬菜和畜禽,研发适合市自然环境条件的高智能种养专家系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控、预警与管理技术;开发农产品条码与电子标签(RFID)、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农田基本信息解析与决策技术;研究农作物生长与产量关系模型;奶牛数字化精准养殖技术等。

三、社会发展

(一)发展思路

促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把发展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放在优先位置,把“感知”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攻克相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宽松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节能减排

关键技术84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照明节能技术开发,煤的气化、多联产及清洁利用技术,石油、天然气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燃气汽车用气的相关技术。

2.资源环境

关键技术85综合治污与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

可生化城市污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工业密集区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PM10控制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畜禽养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与利用集成技术;铝土矿冶炼产生赤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86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修复关键技术

引进和开发适用于重大工程和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物理、化学和生物结合修复金属污染土地技术。

3.医疗卫生关键技术

加强研究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食品安全中安全预警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87出生缺陷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发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等。

关键技术88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治技术,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

关键技术89食品安全中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技术及产品。建立食品企业标准信息跟踪服务与安全预警系统的相关技术。生物安全保障中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探测技术,化学毒剂在体内代谢产物检测技术,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等。

4.公共安全

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及公共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煤矿、化工、冶炼等生产事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生物安全等的监测、预警、预防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应急救援技术。

关键技术90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等。

关键技术91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煤矿中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开发化工、冶炼等有毒有害危险行业的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

关键技术92城市管理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技术,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新技术,研究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系统的相关技术。

四、科技服务

(一)发展背景

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信息等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机构300多家,其中专业科技服务机构70多家,“”期间,累计实现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2%,现有专职科技服务从业人员1500人。

(二)发展思路

以科技创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科技孵化、科技风险投资担保等服务为发展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服务网络,培育高水平的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市科技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集成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使科技服务业成为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三)发展目标

1.科技咨询业

到2015年,科技咨询机构超过50家,年服务性收入达到5000万元,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高级咨询师达到1000人。

2.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服务

到2015年,“四技”服务活动机构达到100家,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专利服务机构发展到10家,从业人员达到100人以上,专利服务年收入超过500万元;设立涉外专利机构1家、专利资产评估服务机构1~2家;建立专利技术信息推广平台,实现服务手段网络化和自动化。

3.科技孵化器

到2015年,全市科技孵化器数量达到10家;总孵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达1500家,在孵项目达到2000项以上,吸纳就业人员10000余人,自身服务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4.生产力促进中心

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发展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15家,覆盖九县六区;面向优势产业建立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5.生产业

面向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制造资源信息共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保证生产活动的高效运行。到2015年,全市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重点培育50家科技型生产业企业。

6.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科技资源,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轴承设计”、“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到2015年,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

7.创新服务平台

到2015年,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5家;重点实验室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2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20家。

(四)关键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93资源共享管理的平台软件开发

关键技术94数据库数据自动采集、传输、集成、对接和共享技术开发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目标的实现,提出以下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

1.健全科技领导组织体系

强化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科技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2.成立科技专家委员会

面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学科,成立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分设24个专业委员会,建立科技咨询网。专业委员会专家承担我市重大产业技术需求、产业发展战略、重大关键技术等咨询和论证。

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继续开展对市级有关部门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深化县(市)、区科技工作的纵向联动机制,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考核。

二、加大科技投入

1.财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到2015年全市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2.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指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到2015年,促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6%,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3%。

3.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民间资本、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到2015年建立5~7家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投资担保公司,为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资金500亿元。

4.加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并协助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到2015年,争取实现5~8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三、人才保障

1.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过程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引导项目单位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之成为集聚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载体。

2.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造就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物,到2015年,力争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0人,争取培养中原学者2~3名,科技领军人物10名,科技创新团队8个。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进一步加大对专利申请的补助力度,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到2015年,培育专利优势企业15家,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

2.实施技术标准提升工程

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实施标准提升工程,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

3.发挥科技创新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全面提升制造业品牌,优先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制造业品牌,推进“制造”向“创造”转变。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品牌,加快名优产品开发。做专做精服务业品牌,重点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消费型服务业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建出口品牌和国际品牌。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加强我市与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来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攻关,加强学产研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到2015年,要重点实施2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六、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在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的基础上,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法,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评审、异地评审、会议评审相结合,科学选项立项。加大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力度,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实施50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凸现科技对我市经济发展引领和支撑作用。

七、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建立产业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十二五”期间,面向我市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建立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篇7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工业立市”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投入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着力打造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家,创造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二)主要目标

到年,企业创新精神、自主创新能力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70%以上,建成科技创新型企业150户,其中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100户(超10亿元50户,超100亿元10户,超500亿元1户)。构筑企业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其中1家进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进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和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以上。把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园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重点任务

根据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市场前景,集聚创新资源,重点发展汽车与工程机械制造业等8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完善产业链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群,在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争取进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前沿。同时在语音技术等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领域中选择一批有核心技术、有优势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打造4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1)汽车与工程机械制造业。以汽车及总成的制造装配工艺及总成关键生产装备及生产线的开发、机器人联线技术、汽车试验装备开发、燃料电池及混合式节能环保城市客车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乘用车用节能环保型动力总成研发、新型齿轮及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无级变速电液控制阀的研发、工程机械关键技术的研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重点,着力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整车与零部件协调配套、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汽车研发制造体系。

(2)装备制造业。大力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巩固合力叉车、日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在全国领先地位,开发生产装载机、煤矿挖掘机、起重机等系列工程机械。加快发展输变电设备、大型液压机、大型潜水泵、大型水泥专用设备和石化成套设备等特色优势产品,支持企业建设大型装备加工中心。开发太阳能发电、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发电及节能设备,数控机床、智能仪表、模具等精密设备,激光加工技术与设备等。

(3)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业。以全钢子午胎及上游配套产品、日用化工产品、合成氨、离子膜烧碱、复、草甘膦、吡咯烷酮、有机硅等优势产品的技术升级和新型化工产品的关键技术开发为突破口,延长加工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

(4)新材料制造业。以木塑复合新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纳米碳酸钙改性大口径聚乙烯管材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高性能纳米陶瓷粉体规模化生产控制技术研究、新型橡塑功能材料制品研制技术、高档磁性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研究与产业化。

(5)家用电器制造业。以嵌入式技术在家电产品中应用研究、智能信息家电关键技术研究、超级节能冰箱的研发、新型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及产品的研发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重点,重点发展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争取早日建成国内外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

(6)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以下一代互联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电子产品研发、新型电子元器件及IC设计、基于SOA架构的ERP软件、3G移动网络规划及集中监控系统、道边机动车尾气监测仪、嵌入式操作系统、信息安全产品的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重点,加快产业化进程,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

(7)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推进现代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行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生物技术新药;运用创新中医中药理论,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创新药;开发化学性质稳定、生产工艺易于推广的创新型小分子化学药;开发具有市场前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化工生物技术和产品;提高药物制剂技术,开发新型释药系统。

(8)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生物质能源和材料专用玉米产业化技术研究、万吨级仁果类休闲食品原料多元复合保鲜贮藏技术及产业化、生鲜冷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重点,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完善产品规格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提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水平,构建产业链相对完善的区域性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2.打造四大新兴产业集群

(1)语音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围绕语音合成技术研究、语音识别技术研究、口语评测及语言学习技术研究、语言文本处理技术研究、音色转化技术研究、语音及语言的数据挖掘算法及数据挖掘技术、语音平台及芯片产品开发、口语评测及语言学习产品开发、语音行业应用系统开发与产业化等。

(2)公共安全产业集群。重点围绕城市内工业社区火灾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食品安全检测重大装备研究与开发、污泥厌氧处理技术开发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设备开发与产业化、大面积非水溶性有机污染物应急处理技术与新材料研究、开放式数字城市公共安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研究等。

(3)智能交通产业集群。重点围绕城市道路与公路交通信息采集与诱导系统、新型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开发与产业化、嵌入式道路交通信息装备开发与产业化、系列化车载智能信息终端开发与产业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研发、复合路网型驾驶自动考评系统开发与产业化、企业铁路运输管理、监控与调度综合系统开发与产业化等。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集群。重点围绕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中试开发、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站研发、大型光伏发电并网控制系统、MW级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组变流及控制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机并网变流器、电网中压系统过电压及过电流防护技术开发和应用、电动车辆先进铅蓄动力电池、环境污染物能源化研究、生物质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制造等。

二、保障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条件与环境

1.搭建平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共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创新链上、中、下游的对接与整合。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加强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立软件技术服务平台、汽车及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平台、新材料研发与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与服务平台、农产品深加工中试与孵化平台、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

2.强化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围绕优势产业和技术领域,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园等各类科技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满足创新创业需求的孵化器网络。建设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软件、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一批专业性孵化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信息交流、人才流动和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壮大经纪人队伍。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建设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企业的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检索平台和科技数据信息平台等,把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服务示范基地。

3.激活源头,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引导高校院所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调整办学思路和专业设置,加强面向企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各类高校院所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快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优势学科领域和创新人才。采取团队整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各类创新人才。推进引资引智,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在社会、行业和企业的不同层面,形成良好的人才结构体系,构筑一流的人才培养高地。

4.深化改革,建设一流的城市创新生态。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推进管理创新,灵活运用政策杠杆弥补企业创新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不足,降低创新成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研发任务。加强区域互动和国际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全方位、多层次支持各类企业、各类创新要素的发展,构建完整的创新链,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和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

5.营造氛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培植竞争、择优、公平的价值观,形成敢于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的创新理念,塑造“创新精神”。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创建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促进技术创新的组织体制。引导和激励企业家和广大职工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企业技术创新建功立业。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全面提升广大职工科学素养。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倡导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弘扬先进文化。

(二)分类服务引导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1.针对初创型企业,实施创新源泉整合行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面向初创企业的全方位、多元化、专业化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和输入机制,加快初创型企业的孵化、培育。尝试委托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托管政府孵化器,引导和推进孵化器管理与风险投资相结合,为初创型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服务和个性化的管理服务。

2.针对成长型企业,实施创新优势提升行动。加强科技“小巨人”的培育。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园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集聚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成长。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不断壮大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规模。鼓励行业自行组建或科研机构转制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作为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技术依托。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集聚战略,通过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推动资产集聚,加快成长型企业发展步伐,培育若干个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3.针对成熟型企业,实施创新产业聚集行动。引导和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具备一定产业优势的领域和区域流动,通过重点产业带动周边区域和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以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延伸产业链,大力进行配套招商,促使向上下游延伸,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产业供需和协作链,形成新的产业集聚。

(三)用足用活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

1.全面落实各类促进创新的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国家、省、市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促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各县(区)、各部门要全面细化和落实科技发展规划,把已有的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对培育创新型企业倾斜支持,充分激活社会各方面创新、创业的活力,推动本计划实施。

2.鼓励企业从资本市场上融资。通过提供财政担保、补贴等形式,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发展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功能,探索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健全发展担保市场,设立再担保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担保市场,逐步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担保形式、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争取在高新区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建设试点,积极引进证券、期货、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聚集发展。支持组建科技发展银行。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融资、上市。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给予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专项软贷款作用,扶持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各类创新风险投资公司,引导创新风险资本投向列入本计划的初创型企业。

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关键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48-0016-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建筑施工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大的进步。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便是例子。与此同时,我们既要看到建筑工程的光明前景,也要看到建筑工程的缺乏之处。建筑工程的关键技术与创新是建筑工程不断前进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增强建筑工程的关键技术、勇于创新是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的重要方法。高层建筑在当代建筑中尤为突出。

1当前高层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层建筑最明显的地方在于楼层数目多、高度高。但是,高层建筑不仅仅在于他的高度,更着重于他的建筑结构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功人士的数量急速增多,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急剧增长。高层建筑图纸的设计更为精进,施工技术的增强,这使得图纸套用的情况逐渐出现[1]。再者,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多、施工材料多、施工场地狭小,而且要面对连续性强的施工要求,施工技术质量指标高,需要各项工作的配合程度。高层建筑的设计图纸需在设计上对各楼层接受压力的不同程度进行详细的检测,避免受力不均的问题[2]。在建筑行业,为了牟利,缩减成本、以次充好等现象依然发生。不合格不合规的材料不仅仅极大的降低了建筑物的质量,而且也对居民的身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并造成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2高层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2.1高层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当中地基部分关键技术

众所周知,地基是整个建筑物的重要部分。地基对整个建筑物起到支撑、防震的作用,同时也是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首要环节。高层建筑物为了保证整体稳定性,地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埋藏深度深,这说明地基较稳,高层建筑物稳定性强。地基埋藏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2,桩基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3]。高层建筑地基的牢固性直接决定了高层建筑物整体的使用寿命和质量。在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有较强的地质适应能力,及时在含水软土层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的基桩基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地基坑度笔一般的地基坑度要深,所以,支护施工技术也是尤为重要的。不过,这也提高了施工难度,而且,难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

2.2混凝土施工技术与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抗压强度是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混凝土用水和水泥的强度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反之,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小。混凝土强度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有些企业自以为是的以为增加了水泥和水就能增强混凝土强度,这其实是错误的[4]。控制水灰比及水泥强度才能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高层建筑上部楼层受力小,下部楼层受力小,因此,在建筑结构上,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的小空间,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大空间。

2.3高层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当中的斜爬模技术

垂直面和斜面是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对于电动手脚架来说,斜面是不可以使用的,而垂直面却是可以使用[5]。在高层施工过程中,综合考虑空间因素,采用可分离式的斜爬技术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斜爬技术不仅可以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进度,还可以确保其稳定性,安全性。而且斜爬技术降低了成本。

2.4高层建筑项目土建施工中环保技术应用

高层建筑多在人流量集中的地方,而且在建筑工地,建有工人居住地,工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围绕在建筑工地,生活垃圾,生理垃圾以及施工中产生的垃圾,还有一些化学物质,就这样被随意丢弃在施工地,而未得到更好的回收。还有光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而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是需要提高施工技术,避免污染。除了提高施工技术外,隔音墙、污水池等措施也可以相应的避免污染。

3提高建设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与创新水平措施

创新是为了更好的节约成本、制造出更好的建筑物。创新是为了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运用新技术、新机器设备、新的材料、新的施工方法,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创新不仅仅指的是技术创新,还有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可以提升工程价值的变革。为了提升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创新必不可少。一味的采用原始模式,必然在建筑行业内被逐渐淘汰,从而消声灭迹,因此需要进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新材料:例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石材等。新技术:例如既有铁路桥梁加固与检测技术、机车无线同步操纵与制动技术、建筑外遮阳技术、锅合金窗断桥技术等。新装备:例如大型架桥机、盾构机、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载重吨级货车、和谐号动车组等。新工艺、流程:例如外墙外保温技术、液压爬模施工等。新部品、新建造模式:例如长沙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的第五代集成建筑体系、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的钢结构预制装配化可持续建筑技术,采用工厂化制作、标准化生产,既节能、环保,又节约创效,并彻底解决建筑“靠天吃饭”及依靠建筑工人生产方式和就业工人短缺问题。信息化管理:例如、云技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等。新管理模式:例如精益建造、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等。[6]通过关键技术和创新,使得建设工程能够最大化地实现成本低节省以及经济效益地提高,这也是当前建设工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施工方要注意对施工的关键技术进行采用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能力和生产水平。

4结束语

在关键技术上,我国高层建筑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而恰恰是这些关键技术,对我国高层施工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土建施工各项技术的积极创新和有效完善,同时能够对先进的高层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积极的引进并加以分析和研究,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探索,与当前所面临的各项问题相联系,在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同时促进高层建筑项目土建施工技术更高层次的发展。除此以外,在国家政府层面,也要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通过宏观调控的能力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深入探讨,不断提高研究层次,真正实现我国高层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在关键技术上的发展和突破,从根本上促进高层建筑行业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的顺利进展。从高层建筑施工便可以看过我国建设工程中关键技术和创新的不足,因此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为中国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贾琼.提高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水平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4):253~254.

[2]方华灿,吴小薇.渤海边际油田建设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与创新[J].中国造船,2013,44(Z1):34~40.

[3]张晨辉,柴绪政,梁舟舟,等.三峡枢纽工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J].硅谷,2014,6(11):63,55.

[4]叶浩文,邹俊,孙晖,等.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绿色施工关键技术[J].施工技术,2015,44(10):28~32,35.

[5]曹川川,张晁安.对市政道路施工中关键技术的几点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12):26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