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7: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幼儿;自控;培养
我们一直说,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幼儿抓起,这也正是因为幼儿的可塑性。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还没有一定的是非观念,而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分约束,又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出于叛逆心理,孩子反而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幼儿的家长必须意识到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重要性,从孩子抓起,找出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幼儿的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培养,让幼儿具备是非观念,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进而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作为幼儿的家长、老师,我们必须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一、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幼儿的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太多事情,不知道社会的构成,对于“社会”这个词语也没有概念,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还不懂得去团结别人,礼貌待人,这样的表现并不是说孩子不好,不礼貌,这仅仅是幼儿年幼的表现形式。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给孩子讲道理,耐心教育,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从而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例如,孩子在幼儿期间,还不懂得去分享,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当孩子拿着自己最喜爱的糖果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让爷爷奶奶先吃,孩子肯定是不大情愿,或者直接塞到自己嘴里,这时家长就要充分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给孩子讲道理。当然,这些道理必须要是孩子能够接受的,跟他们讲,他们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的衣服都是爷爷奶奶一针一线缝制的,如果没有爷爷奶奶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吃不起糖果,所以,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必须先想到长辈,做一个孝顺的人,做到百事孝为先。
二、强化区域活动中规则自治
通过区域活动中的规则自治策略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这是促进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必要原则。“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了解规则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清楚遵守规则是每个人的职责,否则将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便和伤害。”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电视、录像、情境表演让幼儿体会感悟,或把幼儿遵守规则的实际情况录下来,再进行当场点评。通过分析来自身边的事,对幼儿更具有实际的教育效果,让幼儿从小就懂得执行规则的意义,树立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中,一般规则往往都是由教师制订的,幼儿往往是被动接受,是一种他律,而非自律。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不能做到自觉遵守。而采取规则自治,可以让幼儿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参与规则的制订,自己制约违规行为,体验违规行为的后果,使幼儿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孩子自身的要求,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使幼儿的主动性及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规则自治使幼儿更易于接受和遵守,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控能力的形成。
三、引导幼儿行动前学会思考
自古以来,人类的行为都是受大脑支配的,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去动脑,去思考,思考要怎样做才能做好,怎样做才是对的,当然,幼儿也不例外。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在孩子吃饭之前,都会先让孩子去背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每餐餐前让幼儿自己意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幼儿自然而然地就树立了是非观念,进而增强自控能力。还有很多幼儿园,在幼儿刚到学校的时候,会让学生先背诵一遍三字经。我们知道,三字经里边的内容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背诵也是很好的方法,值得借鉴。
结合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多个方面出发,利用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家长的语言肯定、奖罚分明的家庭制度,幼儿行动前的语言引导等等,并且由于幼儿的年龄因素,家长以及老师必须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找出适应幼儿的、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去引导幼儿,以防止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综合这些因素,从多个方面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要挠锥抓起,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一、孩子是一本书,我们打开它
游戏是孩子在幼儿园最主要的学习活动。为了游戏更好地开展,我们要让孩子逐渐掌握游戏的规则,并自觉遵守游戏的规则。当幼儿沉醉于游戏活动时,更可能出现教师们所谓的“不听话”“不守规则”的现象。这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幼儿喜欢和教师在一起的心理,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转变自己的角色身份,让孩子在角色身份的提醒下萌生出规则意识及活动规则。比如:在韵律活动《龟兔赛跑》中,很多幼儿喜欢表演乌龟,他们在表演的时候,都拥挤在一起,都不跟着节奏来走。这时候的场面比较混乱,孩子们扮演的乌龟是到处乱爬。这时,教师采取告诫的方法,收效往往并不明显。这时我采用的方式是作为幼儿的玩伴出现,也扮演乌龟,并以自己的节奏来做示范,提醒小乌龟不要跑到别的地方去,要不然的话就拿不到第一啦。孩子听到这话,又赶紧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二、孩子是一本书,我们欣赏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因此每对父母都必须通过对孩子的细心观察,并通过与孩子的交往和互动来了解他们。为什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特点?如果孩子从父母遗传得来的潜能加以诱发并促使发展,那么他们的学习规则是有基础的。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小社会。家长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规则会影响孩子去对待问题的方法,形成一些模仿性的规则意识。
孩子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孩子的活动就是他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他的能力得以表现并不断地发展的过程。家长那个开放日活动《毛毛虫》中,我采用了与音乐结合的画面吸引着孩子的眼球,不用任何言语,孩子就十分安静地听着老师讲述着故事。我用PPT形象地将毛毛虫吃东西的过程表现出来,幼儿很清楚地说出毛毛虫能吃什么东西,并根据东西的数量进行了数字的配对活动。孩子们表现得很积极,总是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毛毛虫吃食物的过程中,我用声音夸张地表现,幼儿能模仿教师张大嘴巴想象地表现。在学毛毛虫睡觉的时候,孩子们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安静地躺在椅子上睡觉,等着我数一二三,然后都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蝴蝶飞》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让活动进入。
三、孩子是一本书,我们品味它
日常生活或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争执。有的教师会担心争执会影响幼儿友善品质的形成和幼儿之间友爱关系的建立。其实,争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争论是幼儿学习适应社会的过程,在争论中幼儿学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如:幼儿在争抢玩具会发生冲突“我要,你不许拿!”“是我先拿到的”。这样的争执,迫使幼儿放弃那些不符合集体活动规则的想法,尽量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谦让。
在争辩中,幼儿把自己对事物的了解的一面合理的争执过程实际上是幼儿之间观点碰撞的过程,也是幼儿充分展现自己、努力赢得自我在另一主体的主观意识中地位的过程。正是在争执或“较量”的过程中,争执双方才逐步感受和认识到对方的存在,感受和认识自我以外的他者的利益的存在。没有争执,就难以寻求双方都认可的规则,一个人始终处于自我的包围之中,是不可能萌生出规则意识的。因此,相信幼儿能够解决自己生活中问题,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大胆地放手让幼儿解决他们之间的争执,是强化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方面。
四、孩子是一本书,我们剖析它
生活中,孩子常常会遇到一些新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成人看来或许是一些小事,但对幼儿却往往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我发现班上的小朋友总是去抢没有破损的书,稍有破损的书就倍受冷落,被小朋友扔来扔去,本来就有些破损,经过一番推扔,书就更加的破损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设计了谈话课《旧书,它怎么啦?》,向幼儿讲述了“朋友”之间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孩子们知道了自己不正确的行为,我趁势让孩子们和我一起将破损的书进行修理。以后在看书的活动中,再也没有推抢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认识到了保护书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些看书的方法。
五、孩子是一本书,我们呵护它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自控力;提高
很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商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但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高智商的孩子都能达到成功的预期。而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自我控制能力。因为即使是最聪明的孩子,也要面对玩游戏和写作业之间的选择。自控力即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锻炼并养成习惯,才能够真正获得自控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压力。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呢?[1]据笔者多年的农村中学教书经历,发现广大的农村中学生存在着意志力薄弱、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懈怠等比较显著的现象。而农村中学生的学习自控力普遍显得薄弱无力,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常常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有时甚至就找不到学习的动力,缺乏具体的目标。自控力是一个人心理成熟度的体现,没有自控力,就没有好的习惯,没有好的习惯,就没有好的人生。[2]中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自控力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控力呢?
一、提升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
目前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年幼的孩子们就常常托付给年迈的老人照管。老人们囿于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知识,在过份溺爱孩子的同时,又总是对孩子的一言一行缺乏高度的敏感性,从而包容甚至放纵他们,满足他们的一切所需,而不会恰当的拒绝,给予正确的引导。所以,很多农村孩子比较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态度:自习课大家都在认真做作业,他会旁若无人地在那边敲桌子,传作业本时将本子飞来飞去,脾气特暴躁听不得批评……
限于当下打工热潮的势不可挡,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农村孩子的父母都能陪在他们身边,在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但我们可以通过社区管委会和村委会的组织,对在家照看未成年人的老人们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贯穿案例、知识和法规制度等,让老人们能够正视孩子的优缺点,能够重视孩子的一言一行,从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认识自控力的重要性
自控力强的人,才能顺利地、迅速地根据社会的规范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正确、良好的行为坚持下去,从而获得成功;缺乏自控力则会严重打击我们的自信、自尊、自爱,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3]家长和老师们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历史上诸如为掩护自己身后的战友而活活被大火烧死、去喧闹的集市看书以考验自己等名人故事,或者给孩子们多看看一些名人传记,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孩子塑造孩子。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上的新鲜实例,比如那些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想法而违法乱纪的官员,也可以让孩子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自控力的重要性。
三、养成孩子的规则意识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识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规范或者约束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举止,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和谐有致。老百姓还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都要根据适时的生活情境调整我们的言行举止,才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受到影响。因此,不管是孩子的父母家人,还是学校里的教育管理者,加强孩子的规则意识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孩子就不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有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孩子们就不会随意插队不交作业……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因此,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控力,就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只服从法律和规则的自由的人。
四、客观地认识自己
一个名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引导他们客观地辩证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优点、自己的特长,无疑会促进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高孩子们的自控力。也许是表达一个善意的动作,让孩子懂得怜悯和感恩;也许是经历一次含蓄的拒绝,让孩子懂得自己拥有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也许是看过一朵花的绽放,让孩子体味这个人世的美好和温暖。当然,还有那些看得见的缺点,还有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然后孩子们知道,人生在世,总要去追求去拼搏,才能让自己更受欢迎更加优秀。那么,我们的课堂之上,就会很难再看到那些妄自尊大的言行和那些繁碎的管不住自己的举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农村中学的孩子学会反省也很重要,可以试着要求他们晚上记录下自己每天学习、生活中的得失,让他们在与自己进行心理对话的同时能及时省视自己的不足,直面自己的错误,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不断鞭策自己以提高自控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在成长,他的自控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相信有老师、家长、孩子自身的不断努力,他们也会为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而带来的种种收获而自豪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美术课堂规则意识策略
规则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世界因有了规则而变得和谐美丽,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学生的规则意识就是其对于这些行为准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在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是课堂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只有在有序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活跃,状态积极。美术课亦是如此,当学生有了较强的规则意识,美术课堂才会营造得更加和谐生动,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美丽的生命魅力。如何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感悟规则的实际意义,真正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美术课堂,近年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我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些策略,积累了一点经验,试述如下。
一、感悟规则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规则的内需
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首要内容。只有当学生建立了规则的概念,懂得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课堂规则是有效展开学习的基础与保证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初步规则意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可,激发他们对规则的内需。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日渐成熟,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他们同样能透过表象,洞悉问题的实质,所以和他们交流规则的内涵,引发他们感悟规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就显得意义深远。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现象,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真实意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
二、学生自主制定,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那么,我们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主地制定课堂规则,这样产生的规则才更符合“民意”,更能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正如孩子在游戏中,因为孩子自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些规则不仅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更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他们不仅熟悉这些规则,更能在游戏中用这些规则进行自我约束,所以美术课的规则也理应由孩子自己来制定并完善。由于我任教的班级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不仅能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规则,更能在与同伴或与其它班级的交流中不断调整完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努力,一套适合高年级的美术课堂规则就如期诞生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学生不仅乐于遵守,而且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规则的执行力度。
三、做好“第一次”,为学生有效遵守规则顺利导航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规则形成后,如何保证它的有效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第一次”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第一次违规时,大家所采取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规则在学习中的顺利运行,更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暗示作用,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切忌“雷声大,雨点小”,当孩子第一次执行某项规则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一旦出现“第一次”违规现象,更要及时制止,合理引导。
四、“共同体”的建立,让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双赢
规则的意义,不仅要使学生在互相监督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更要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与激励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我们制定课堂规则的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是乐于监督其他同学的违规现象,而对如何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如何树立自我的榜样激励同伴这些方面却显得有点漠然。针对这些现象,受“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的启发,在同学们的共同商议下,我们的“共同体”也产生了,这一举措不仅创意新,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非常有效。我们将学生分成两个一组,这两个学生便成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体”。他们将在所有活动中享受同等的奖惩待遇,例如课后的收拾与整理这一项常规,就必须由他们两个先各自清理自己的位置,然后相互检查,发现对方做得不到位的必须马上帮助完成,否则一经组长或教师发现就直接扣除他们的课堂卫生分,主要责任人扣5颗星,没有履行督促义务的学生扣2颗星。反之,在课堂上这一组学生如果合作有效,回答问题有质量,参与活动大胆积极,就可以获得奖励星,主要回答的学生加5颗星,在旁补充的合作伙伴加2颗星。这样的“共同体”由于利益与荣誉是共同的,因此他们在相互监督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几节课下来,我欣喜地发现铃声响后教室里安静了,课堂上学生们争着发言,他们更专注了,课后有的孩子会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星期四还有美术课,你一定得记着带美术用具啊!”还有的孩子主动帮助同伴丢垃圾,整理桌椅。更令我开心的是有些在年级里赫赫有名的调皮大将也被这些自己制定的规则“驯服”了,他们不仅不再调皮捣蛋,更是表现出了从未有的积极。所以只要全心投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找到更多富有新意积极有效的方法。“共同体”的建立,使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了双赢。
五、“持之以恒”“及时鼓励”,养成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幼小衔接 规则意识 培养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一个"小社会",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或章程作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就无法进行。有关调查表明,幼儿在初上一年级时心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浅薄,因此,我们要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规则,维护执行规则,提高规则的执行能力。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应由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面通力合作。努力通过培养这一时期儿童的规则意识,为其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有规则,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今年我是第一次教小学一年级,在开学的第一天就遇到孩子不愿上学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乐乐在课堂上随意喝水,还给他的同桌倒水喝,我就告诉乐乐:"上课的时候是不能喝水,更不能打扰同桌上课。"放学时,乐乐见到家长就说不愿上学,家长就问孩子为什么,他说:"我上课喝水了,和我同桌的培培也要喝,我就给她倒了点......"家长问道:"难道你不知道上课是不能喝水的吗?"孩子颇为委屈地说:"在幼儿园什么时候都能喝水,老师说想喝就喝。"接着,孩子又对家长说:"妈妈,我还想上幼儿园上学太没劲了......"这一事例中所呈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规则意识所造成的,从中我们也看出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对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二、幼小衔接中儿童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教育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二者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作准备,阶段性要求教育依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使教育内容、要求、途径、方法符合儿童发展,带有明显的、不同的阶段特点。人生任何一个转折都将面对新的规则,社会任何一处都会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社会角色须遵守不同的规则。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个不正常的社会,一个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的社会。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1]
三、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应由幼儿园、家庭及小学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有利于孩子顺利成长为社会人。根据一学期的观察和实践,下面重点谈谈小学对初入学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
1.自定班规
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让儿童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一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低年级儿童对自己身边的规则有了一定的认知,并能明白规则是自身生活、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有利于彼此之间相互认可。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而没有他们去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通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作为规则教育的突破口,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也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这样做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又鉴于初入学儿童年龄小,大道理听不懂或听不进去,因而我们多采用直观具体的形象或事例来帮助儿童去理解。让小学儿童自己制定班规注重的不是他们制定的班规有多全、多好,而是注重参与的过程,让儿童亲自参与制定班规这件事比儿童们制定的班规怎么样更有价值。
2.创造环境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对规则的崇尚与遵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就一个团体而言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在一个规则意识浓厚的环境中个体受群体的约束和舆论的制约,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的舆论约束,近而个体在群体的环境中,按照群体的环境需要来严格要求自己,摒除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适应团体、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形成塑造自己的规则意识。
3.树立榜样,在愉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精神奖赏的功效远远大于物质奖赏的功效,对于同学们遵守规则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要大力宣传、表扬,让学生感受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样的话,榜样的挖掘和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在遵守规则方面,注意把遵守规则好的同学作为榜样的学习,一方面,榜样感到了受表扬的愉快,另一方面让普通学生形成只要认真遵守规则就会受到表扬的一种意识。
4.采用自然惩罚法
教育虽然以表扬、鼓励为主要手段,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所以,适当运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好处。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儿童从他律到自律,适当的让儿童受到一些自然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老师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不同惩罚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2]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一个大的环境。但是这个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说明我们进行规则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努力通过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为其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规则;中班;进餐;习惯
一、培养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溺爱导致许多幼儿有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但饮食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让幼儿有序进餐,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使幼儿拥有良好的进餐规则意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1.形成一种良好的进餐规则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得以积累
受家长的溺爱限制,孩子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了,孩子想动但不许动。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吃,而由成人包办。于是,进餐规则意识原本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机会就没有了。
2.家长观念落后
家长只重视幼儿单纯知识智力的开发,如:买书、教幼儿拼音、汉字、数学等,不懂得去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则意识,更知道这一点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培养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规则是幼儿活动的保障,例如当前我们无论是幼教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非常强调活动自主的重要性,主张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
三、教师指导幼儿提高就餐规则意识的案例分析
案例回放:
今天中餐吃鸡肉,我说:“小朋友,今天的鸡肉里面有骨头,所以在吃的时候要注意,慢慢吃,用嘴巴抿,有骨头就吐出来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等吃完之后再将骨头拨进碗里然后倒进垃圾桶。”不一会儿,只听陆铭宇跑来说:“老师,蒋家兴要把骨头放在我的碗里。”我随着陆铭宇手指的方向看去,整张桌子都是骨头。而且几乎每张桌子都是这样,有的幼儿吃完饭之后也在努力地将桌上的骨头拨到碗里,但是桌面还是很脏……
案例分析:
中班的孩子已经能意识到哪些行为表现是不好的,哪些是好的,所以在案例中蒋家兴觉得自己将桌面弄脏了是不好的一种行为表现,不想让老师看到他的这种表现,然而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于是就将自己桌面上的脏东西扔进了其他小朋友的碗里,如果有一定的要求规则能让幼儿主动地去实行那岂不是两全其美?
活动策略:
动手操作是形成规则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支持幼儿去探究动手操作,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为其动手操作活动铺路搭桥。于是,我让幼儿用废旧报纸制作成小纸篓,让孩子用自己制作的小纸篓盛放桌面垃圾。孩子们使用自己制作的纸篓盛放垃圾,当看到桌面上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干干净净时,他们感到非常得自豪。通过幼儿的实践探索来解决问题,多为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从而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四、教师指导幼儿提高规则意识的策略
策略一:多让幼儿体验成功
清代学者颜昊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育家陈鹤琴也说:“小孩子喜欢奖励的,不喜欢抑阻的。愈奖励他,他愈喜欢学习,愈抑阻他,他愈不喜欢学习。”比如:教师将幼儿在排队等候、礼让、碗筷要轻拿轻放等画面拍下来作为墙面布置,能强化幼儿的良好规则意识。
策略二:家园合作,发挥家庭提高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优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老师。发挥家庭优势,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时间比较充裕,且亲情也可以作为保证。
1.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方面
我们首先要向家长宣传提高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向家长介绍一些经验和方法。
2.必须及时进行家园双方反馈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规则意识,应充分考虑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个体水平差异,再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进餐规则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园与家庭的每个用餐环节之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确进餐规则意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然后再带动家长提高认识,促进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形成,为使幼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
[2]王晓红.规则与自主.学前教育,2005(3).
一、利用儿歌,渗透规则
小班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儿歌的,我们便把一些需要孩子们掌握的规则编成儿歌,在孩子们学儿歌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如在上下楼梯时,我们一边走一边用儿歌:上楼梯,靠右边,一个跟着一个走,慢慢上,不拥挤,大家开心笑嘻嘻。每次走楼梯的时候我们都念一遍儿歌,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走楼梯的规则,遵守了秩序。在学穿鞋的时候,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一边学一边念儿歌:两个好朋友,出门走走走,头儿碰着头,张嘴笑呵呵。孩子们在儿歌中学会分清鞋子的正反,掌握正确的穿鞋的方法。就这样在老师的反复暗示、提醒下,秩序感就逐渐在孩子们中形成了。
二、标记提醒,物归原处
刚入园的小朋友,对一切都比较陌生,这时候,老师如果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喝水的小杯子、擦手的小毛巾、睡觉的小床等,这些东西上都有标记,并让孩子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标记,认识并记住标记。等孩子都记住自己标记后,老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他们,喝水的时候用自己的杯子、擦手的时候用自己毛巾、午睡的时候睡自己的小床 ……虽然有时候忙,却忙而有序,都会把原来的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也不会为了抢东西发生争执。所以,有了标记的提醒,孩子们很快会找到自己的东西,用完了还会自己放到原来的位置,就不需要老师跟在后面帮他们收拾。这样老师轻松了,孩子们也锻炼到了能力。
三、自我发现、理解规则
平时,我们会善于利用一些活动,让幼儿懂得生活中每一个小小的规则,都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这些规则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由于他们睡觉前没有把鞋放整齐,起来以后,有好几个小朋友因为找不到自己的鞋子在哭。于是针对这次突发事件,我让小朋友自己先想想找不到鞋子的原因,说说这样会导致的后果,然后再针对问题,请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当孩子们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后,才会深刻地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到规则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因此只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被他们很好的接受。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爱模仿,是小班孩子最突出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良好的秩序,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如在吃午饭的时候,我们都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讲话。可是我们老师和老师之间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讨论一些事情,结果孩子也跟着说起来,提醒了几次都没用。后来发现,只要老师开始讲话了,他们也就跟着讲,老师不讲了,他们也就不讲了。于是,在以后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这样孩子们吃饭时讲话的现象得到了改善,不需要老师每次都大声要求他们安静吃饭了。所以说,老师自身树立了榜样,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五、互相监督、强化规则
关键词:亲子游戏;自控能力;幼儿
幼儿自控能力是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幼儿按照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或在目标受阻时,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情绪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1]
实践表明,利用游戏策略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是最有效的手段。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能体验到成功和喜悦,还可以学习到如何自我控制及延迟满足,并最终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的亲子游戏可以全方位地开发孩子的多种能力,尤其是自我控制能力。然而在目前的亲子游戏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家长普遍对亲子游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和孩子做游戏就是陪孩子玩,只认识到了亲子游戏的娱乐性而对教育性缺少正确的认识。有些家长对亲子游戏的参与态度不积极,甚至逃避和厌烦和孩子做游戏,即便是经常进行亲子游戏的家庭里,也存在游戏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2]
幼儿的游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将亲子游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操作性游戏、娱乐性游戏、运动性游戏和智力游戏。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主要由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延迟满足四部分组成。在亲子游戏中家长可根据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有机地结合以上四方面内容,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1.操作性游戏中幼儿自控力的培养
操作性游戏是指利用游戏材料,训练幼儿小肌肉,以控制小肌肉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游戏。在操作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源泉。由于幼儿会专注于手部动作和材料本身,所以在规则简单的情况下,幼儿的自控坚持性表现得比较突出。以拼图游戏为例,首先家长要选取难度适中的拼图,组成拼图的卡片数量刚开始可以相对少一些,这样能够让孩子比较容易地体验到成功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增加对拼图游戏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拼图技巧的掌握逐渐增加卡片的数量。家长可以设定一个专门的“拼图时间”,告诉幼儿每次到了拼图时间就要自己把拼图取出来进行游戏,时间到了之后,还要自己将拼图放回,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觉性。
2.娱乐性游戏中幼儿自控力的培养
娱乐性游戏是指突出情绪体验,有情节、角色、音乐伴奏, 使幼儿在遵守规则过程中学会控制自身情绪情感。音乐、道具、角色是这类游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家长制造的情境越逼真和夸张,自控培养的效果越好。例如,扮演机器人的游戏,爸爸妈妈和幼儿一起站在幼儿的房门外,妈妈先说:我是最棒的机器人,我做什么你们就学什么,谁学得最像,就轮到谁做机器人。家长用拖把拖地板,让幼儿学着拖地板,家长要特别注意扮演的时候要逼真和夸张,最好是选一些适合的音乐来伴奏,这样效果更好。在扮演游戏开始之前,家长可以订立一些游戏规则,比如说话一定要一字一顿,动作也是一样,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之间一定要有机器人似的停顿,不能连贯,如果违反规则的话就要重新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延迟满足。
3.运动性游戏中幼儿自控力的培养
运动性游戏是指以大肌肉活动为主, 对幼儿在走、跑、跳等基本动作中, 按照一定的情节及竞赛要求来进行的游戏。以捉尾巴游戏为例,准备一条手帕或者丝巾。把手帕或丝巾的一部分塞在孩子的裤腰里,露出三分之二当做“尾巴”。孩子四面跑,父母在后面追,当把手帕或者丝巾抽掉时,父母就算胜利了。还可以让孩子追,抽父母身后的手帕或者丝巾。还可以玩穿鞋比赛的游戏,画好起点线和终点线,出发前先脱掉一只鞋子,把鞋子放在终点线后,家长和孩子的鞋子混在一起。比赛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逐个地进行,让幼儿学会等待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坚持性。
4.智力游戏中幼儿自控力的培养
智力游戏是指以自编棋类、智力竞赛形式进行的游戏,以训练幼儿对规则的遵守及抵抗诱惑、抗干扰等能力。以跳棋为例,跳棋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家长和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原本的游戏规则来进行,也可以让幼儿自己来制定游戏规则,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自觉性。随着游戏规则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家长还可以逐渐增加难度,比如规定在30步内必须将自己的所有子移出角,还可以加入吃子的规则,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延迟满足。
幼儿自我控制是幼儿社会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在培养儿童的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善于掌握时机,引导得当,通过亲子游戏活动,运用在游戏活动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材料,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就能促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为幼儿更好地社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玉娇.从社会性发展看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J].特立学刊,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