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9:27: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近代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独立院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理工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17-02
笔者认为,历史教学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第二层是对历史史实的理解,第三层是对历史、现实的理解与领悟。
2007年全国高校开始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下简称《纲要》),从《纲要》开设的目的来看,第一与第二层境界是大学之前历史教学的重点,第三层境界才是《纲要》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懂得近代中国的三个选择,树立正确的“三观”,主动投身祖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纲要》课程开设7年来,学界在《纲要》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纲要》课程本身上,如充分发挥《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中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而对于课程面对的对象却没有太多涉及。
《纲要》课程面对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是否能有一套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必须要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异”, 运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对理工类独立院校《纲要》教学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也是符合因材施教基本原则的。
一、理工类独立院校的特点
中国大学与学生的层次的复杂性是有目共睹的,从清华、北大等龙头院校到其他重点本科院校,到普通本科院校,至三本独立学院、高职院校,这些大学自身特点及共自身定位有着很大的差异,也会在主客观上影响《纲要》等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学生在历史方面的素养也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学生历史、政治、人文知识相对不强。理工科院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理科生,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他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初、高中的教材中都有涉及,但是由于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非理科高考科目往往沦为摆设,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或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的认知。三本的理工类独立学院的学生历史素养和其他批次本科相比,可能还有更多的差距。
其次,对思政类课程有轻视抵触情绪。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中就存在重理轻文的问题。学生、家长、社会对文科的不正确认知以及就业压力等带来的导向,使独立院校的学生更是深受影响。他们的学费相对较高,就业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压力更大,他们更希望投入更多时间在实用课程与专业上,对文科类专业与知识特别是思政类课程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但独立学院学生思维往往更加活跃,有较强的可塑性。
再次,理工类独立院校对思政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理工类院校和其他类别高校相比,一般定位为技术或应用范畴,对思政类课程投入往往很有限。而对《纲要》等思政类课程往往不够重视,认为没有必要在此类课程上过多投入,课程设计课时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下限就可以,因而往往以大班来授课,教学安排往往是非黄金时段,再加上很多理工院校自身是没有思政类专业,师资和文科院校相比有很大差距。
二、理工类独立院校《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史论结合,以论为主。就《纲要》课程而言。文科类学生应侧重“论”, 基本史料可以花较少时间,重点在通过他们熟悉的史实和不熟悉的史实得出理论归纳与观点升华,使他们在大历史层面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政治方向。理工类独立学院学生历史及其他政治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很多历史事件了解相对粗浅,甚至有偏差。因此,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解决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线索。但是,绝不是像高中一样死记硬背,局限于知识点的记忆。笔者认为,史实做到基本了解就可以,着重点还是应放在“论”上,只不过和文科学生相比,“史”上花的时间更多些,在“史”与“论”两者之间,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是“论”为主,这是高校开设《纲要》的基本出发点。以《纲要》第二章为例,讲的是对中国早期出路的探索,对于文科生而言,、、过程及史实可以稍稍带过,重点放在这些早期探索失败的原因上,进行思想提炼。而理工类独立院校学生则可能要花相当时间在基本史实过程上,但也只是讲清楚基本就可以,不必过多涉及具体的过程及详细事件经过,如没有必要过多涉及后期领导争斗及腐化问题,但二者都是要得出这些探索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这一结论上。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纲要》课程的兴趣与求知欲。《纲要》能够利用的资源相对丰富,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必须改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多样性、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等特点,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取得较好效果;教学过程尽可能根据不同内容采用启发、互动、辩论、比较、专题教学等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不同方式进行。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如讲第一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时,可能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讲第六章中华民族的,可以利用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
再次,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当地历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是理工类独立学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达到历史教学第三层境界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笔者所在江西赣州,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地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过程利用这些红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真真实实的历史,能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笔者曾经布置过一次课外作业,题目是:写一位赣南籍贯革命烈士事迹及感想。很多同学做得很好,虽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在网上复制粘贴,但是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多同学表示,之前不知道赣南革命先烈有这么多英勇事迹,找资料才发现,先烈的事迹让他们很感动。
总之,《纲要》教学过程中必须区别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把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思想性与通俗性融为一体,达到《纲要》最终的教学目的,使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昨天,理解今天,把握明天,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佟守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理科的“因材施教”——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9).
第一条 为规范我行出口卖方信贷项下票据质押贷款业务,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控制贷款风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的票据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在向我行申请出口卖方信贷时,以其收到的有效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银行保函等票据正本作为出质的权利凭证所取得的贷款。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出口卖方信贷人民币和外汇贷款。
第二章 贷款对象和条件
第四条 借款人除应具备《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试行办法》中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与我行保持有良好的借贷关系,资信好,经济实力强;
(二)对外履约信誉良好,制单质量高,能按合同规定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出口任务;
(三)同意在我行指定的行开立共管账户或托管账户,并办理出口项目项下的结算业务。
第五条 据以申请贷款的票据:(一)必须是经我行认可的资信良好的境外银行开立或经境内银行转开的票据;(二)或是经保险部门承保的、可作为对外债权凭证的票据。
第六条 在贷款金额和期限超过信用证的金额和期限的前提下,我行不接受分批开立的信用证作权利凭证。
第三章 贷款用途、期限和金额
第七条 通过票据质押所取得的贷款只能用于出口项目项下的资金需求,不得挪作他用。
第八条 贷款期限计算从第一笔贷款发放之日起,至票据项下款项收妥之日止,最长不得超过票据有效期届满后的30天。
第九条 贷款金额不得超过出口成本总额减去定金和企业自筹资金之和。人民币贷款最高不得超过票据金额等值人民币的85%,外汇贷款金额最高不得超过进口用汇总额。
第四章 贷款程序
第十条 贷款申请。
申请人除提交申请出口卖方信贷必备的材料外,还应另行提交:
(一)境外银行开立的不可撤消的有效信用证正本;
(二)或银行保函;
(三)或交单后申请人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
第十一条 贷款调查。
(一)信贷部门按照《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贷款申请进行调查;
(二)与行国际贸易结算部门一起对票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条款的可操作性进行严格审查;
(三)对远期票据质押贷款,凡国别风险大、银行实力弱的,应要求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保险权益转让我行。
第十二条 贷款审批和发放。
票据质押贷款的审批和发放按《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试行办法》和《中国进出口银行项目评审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借款人在与我行签订质押协议后方能签订借款合同。
第五章 贷款管理
第十四条 票据质押贷款的管理按《中国进出口银行卖方信贷贷后管理试行办法》及本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 借款人应在我行指定的行开立托管账户或共管账户,票据质押贷款项下的人民币和外汇结算业务,均应在上述账户中办理。
第十六条 作为权利凭证的信用证正本,交行保管;银行保函、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交我行保管。
第十七条 在收汇后,可不受贷款本金是否到期的限制,行应配合我行主动从结汇的金额中扣收或结入借款人在行开立的共管账户,共管账户内任何资金的使用都须经我行的批准。
第十八条 票据质押贷款的展期、逾期按《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贷款展期和贷款逾期管理试行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借款人挪用票据质押贷款的,按借款合同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则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方式;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82-01
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依然面临严重挑战。国际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又是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的重要力量。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如今,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不仅远超出了需要的合理水平,还逐渐成为我国调整货币政策的负担。
如何对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是一个值得思索的课题。各方面迹象显示,内忧外患的当今外汇储备局面将加速我国改进外汇储备管理的步伐。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所谓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兑换货币以及用它们表示的支付手段。因为外汇储备涉及一国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但是,数额过于庞大的外汇储备,并不是一件乐观的事。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本国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但是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外汇储备太多,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外汇储备是某种形式的外国金融资产,是对国外的间接投资,外汇储备的增加实质上是把本国可以由自己使用的实际资源借给外国使用。
二、对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建议
有专家表示,我国的外汇储备应该控制在8000亿到1.3万亿美元的上下限,即人均600――1000美元即可。超出部分则着重考虑进行多元化管理。其中,外汇储备分流,是一个表现。对于超额部分,以下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用我国外汇储备进行国有资本的补充,我国应当借鉴国有银行改革经验,以一定量的外储注入一些关键行业和企业,帮助进行国有资本的补充。
其次,以一定的外汇储备购买战略资源,特别是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众所周知,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的计价与结算货币为美元,而且就目前国际形势而言,从长远角度而言,我国有必要储备一定量的战略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如建立以国家能源基金为代表的财富基金,以此方式来购买。购买能源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既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升值,也是一种促进民生的投资。
实际上是用其他收入来为未来的能源安全投资,从而实现保障民生和经济安全的目的。但是,如果大量购进石油,则会导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可以通过对石油输出国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方法来进行能源安全投资,长久且风险相对较低。
再次,发行外国债券,以一定量外汇储备发行外债,既可外流美元,也能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做到一举两得。
第四,鼓励民间持汇,我国关于“藏汇于国以及藏汇于民”的问题在学术界的讨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了。个人认为国家财政完全可以凭借外汇转移支付方式,解决国内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社保养老等基础民生问题,用外汇储备完善和改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最后,引进和培养海外人才。从战略人力资源角度而言,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我国也应该制定中长期海外人才培训规划,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有计划地将政府官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等派往海外进行学习与培训。
与此同时,可以考虑在海外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建立研发机构,通过出资引进海外人才的方式,直接利用当地人才。
三、对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反思
以上这五条基本方法,归根到底只是治标之策。从治本的角度来讲,我国还需要改革外汇储备的生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以此从源头来治理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就中国的外汇储备的管理而言,当前亟待解决的是外汇储备的结构和外汇储备管理效率问题,而不是外汇储备多元化分流问题。
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美国国债价值缩水与美元贬值的双重挤压,政府要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好巨额外汇储备,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努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货币合作。
我国应该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改革,诱发财富在提高经济实力、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的推动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大量资产以价格变动或者风险对冲的方式升值获利。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人文性
1 引言
历史和社会教学不只对学生智力开发和知识增长有着重要而特殊作用,并且对学生意志品质、性格气质、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素养等素质的形成同样有着显著的作用和影响。历史和社会教学是初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的基础课程。但是在目前的初中历史和人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的希望让学生考出高分,以便中考能考出好成绩,考上好的高中,从而使得教师忽略了从教材中发掘人文内涵和精神,忽略了通过历史和社会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和社会教学应改变目前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提高的现状,积极探索发现历史和社会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并用适当的方式方法,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历史和社会教学人文性的作用
探讨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的人文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探讨其作用,即历史和社会教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人文目的。
2 . 1 培养正确社会历史意识
有学者说“历史意识是把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企望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灵活动”。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学要用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使学生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会初步运用基本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并发展学生的社会历史意识,要以历史知识作基础,同时渗透思想教育要求,如爱国意识、参与意识、忧患意识以及民族意识等。
2 . 2 培养优秀民族素质
当前,一部分青年学生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忘却优良传统,使民族气节下降甚至消失,民族意志变薄,做出一些不顾国格、人格,损害民族情感的事。这表明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民族素质低的培养。因此,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重视用培养学生的民族素质。我们的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华夏儿女。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应该好好利用优秀文化来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素质的培养。
2 . 3 培养先进国际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是国与国间也存在许多隔阂和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造成隔阂和问题的原因是各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而且这种历史和社会文化间存在差异。要想很好的解决国与国间因历史和社会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就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国际意识。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社会,还应该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树立起“ 和平的公民责任、民族间相互依存、国际理解以及人类友爱的意识”,使我们的青少年能够正视别的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承认彼此间的差异,不因为彼此的差异而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理解合作。
3 、通过历史和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明确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是传递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后,我们就需要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对于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我们不应该以一种观念去解读。比如在讨论20世纪40年代初的“ 珍珠港事件”这一重大事件时,应该在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原理进行分析的主线,同时不排除别的一些分析方法分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得出不同的历史观点。这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学习“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这一主题的第二节“古代文明”。我国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成就史的教学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在学习第三节“近代探索”时学习中国近代史,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近代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如何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和奋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弘扬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还可以从近代中国历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教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外,近代中国是古代史的延续和现代史的前奏。学习近代史将帮助学生系统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4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材,素质教育出现。人文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历史与社会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上述分析中提到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采用正确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唐一.简探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13)
[2]周策宇.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浅谈[J].湖南教育,2000,(18)
[3]刘海燕.新课程下初中历史学科教研工作的新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随着教学现状不断地发展、改革和创新,初中历史学科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可是,最近几年的初中历史成绩在中考比例中总是变化无常,作为历史老师,我们不得不努力地去适应现行的教学现状。以下是我个人对初中历史学科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和分析,希望对广大同仁的教学工作能有所帮助。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1.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变化与改革。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初中历史课程在我州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先是把历史作为会考科目,初一、初二历史老师匆匆忙忙地给学生上完课程就等待初三会考,那时候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应付心理,反正会考及格就行了,大部分都是临时抱佛脚。后来又在初中阶段取消会考,把历史改为县统考科目,而且把历史老师的教学成绩放在全县排名,但只是教到初二就结束了,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种状况持续不久,历史又恢复了县统考,历史老师和学生又开始回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经过这些反反复复的变化,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科目只有通过考试,老师和学生才会认真对待。
2.在初中,历史教学得不到重视。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主观上把所学科目分为了主科和副科,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打心底排斥副科,重视主科。学生们把学习时间大都花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主科上。正是觉得初中历史属于副科,在安排课程上时间也较少,有的学校每周甚至才有两节历史课。课时量少且不说,而且几乎都是把历史课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第一节,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两节课教学效果很不好。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考试成绩就会不太理想,渐渐地,部分学生就放弃历史学科。老师们应该能够意识到,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是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各个学校、各位老师要高度重视它,改变历史是“副科”这样的不正常定位。
3.不懂历史的老师在教初中历史。非专业历史老师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知识连贯不起,掌握的史实不多,知识讲解不到位,很多时候连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在教学中只是念完课本一遍,然后就让学生自学。这种教学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可是,即使学生乏味了,不喜欢历史,这部分老师还总是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们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不想给自己充电。再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历史专业,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了,学校应该让这些具有历史思想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胜任初中历史教学。因为学生所学的科目与科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历史学得好对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都有很大帮助。
4.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滞后。当前,特别是农村初中仍广泛沿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那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按照先划重难点、然后背诵的教学方式,很少真正根据教学内容传道、授业和解惑。
二、高效历史教学的策略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科对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人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好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不但能增加自己的知识,还能壮志,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转折性质的重要事件,通过对中国的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史的教育,它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史观有重要作用。主要对初中教材中史演变的情况以及相关原因作了简要阐释。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比重;历史教育观
中日关系史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史,为了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抗战史观,让青少年对有比较全面且正确的了解,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史的教学十分重
要,它承担着向青少年学生传递准确的抗战史知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抗战史观的重要责任,因此必须客观、公正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抗战史讯息。
一、初中教材中史内容演变的情况
从我国教学大纲经历的五次较大调整来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关抗战史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每一次教材的重大调整与变动都是在对原有教材进行反思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革新、准确,同样也是通过对不同阶段学生素质的研究,将教材内容更加灵活化、人性化,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比较易于接受,它同时也是教学工作者新的教学出发点。其中,对于初中历史教材涉及抗战史部分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是对日军侵华部分的变化所进行的阐释。
1.对于日军侵华罪行的描述在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
对于从1980年到2001年间五次教学大纲的调整,教学大纲中日本侵华罪行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表格直观地反映出来:
■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得出,总体上,对于日本侵华罪行的描述在教学大纲中所占的分量呈现的是上升的趋势,其中变化非常明显的是在2000年,到2001年虽然有所下降,但
其所占的份额依然在10%以上。
2.对于日本侵华罪行叙述语言的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历史教材语言的表达追求精确化,通常是仅仅利用短短的几十个字描述一个具体的事件,其中对于日军侵华的描述同样也是如此。以下摘取1987年教材中对于的描述:“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仅仅短短的一句话,蕴含了许多抽象的信息,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看,其中巨大的信息量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理解不了的。90年代以后的教材大纲针对这个方面有了很好的改变。如:为了让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历史,在教材上新增了许多相关图片和事例,这种改善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内容演变原因的探究
1.初中历史教育观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历史教育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同时对历史教学本质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历史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从而使教学内容也发生了一定改变。
2.是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的需要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初中历史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关注度并不高,初中、高中以及大学阶段对于历史教材的区分并不显著,这样的情况导致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困难度非常高,致使许多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使历史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新课改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是教材内容变化的部分原因。
3.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使人们对相关历史的认识趋向客观全
面化
随着对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人们对于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其中突出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学术思想更加开放化后,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对的研究,许多关于抗战史的论著相继发表,这为抗战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
历史教材中对于抗战史的教育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但是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抛去主观情感,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客观地看待史实,从历史学习中吸取相关经验并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重
点培养学生关注未来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到铭记历史、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詹明静.学案导学教学法与“全人教育观”的落实:以“”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
[2]楼卫琴.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历史教学与反思:以内容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1).
[3]娄卫星.《中华民族的》教学内容的补充和重组[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2).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感悟式;教学模式
历史是一门具有丰富知识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很好的帮助。初中教学比较重视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历史观的培养[1]。为了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历史并具有真正的历史观,我们对初中历史“探究-感悟”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1探究式教学的模式
1.1常规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教师们通常在常规课堂中会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国人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并且熟悉掌握。历史课上的一些历史事件还是比较有趣的,所以,与其他科目对比,历史课趣味性较大。当然了解历史事件是为了更好的记住历史的一种学习手段,通过历史事件,看到其本质和代表的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事物。所以教师需要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有趣的教学引起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从而使历史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充分带动他们思考和探究历史,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例如当讲到中国近代史时,先带领同学们根据地图册上的世界时局图,向同学们讲解当时世界局势和中国面临的情况,使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当讲到《开元盛世》时,可以根据现在穿越的流行程度,如果你穿越成君主,让同学们思考如何把盛世传承,为唐朝的繁荣昌盛作出努力?若穿越成普通老百姓,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课堂上始终把探究彻底执行,使同学们具备最基本的历史素养,使他们拥有对历史的探究和创新能力[2]。
1.2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教学:历史活动课的真正进行实践的主体是同学们,具体步骤为:提出问题、合作实践、交流评价和总结反思,当然历史活动课考虑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或难以理解的课题进行。历史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就是通过同学们思考历史问题,动手进行实践,体会历史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同学们可以更进一步体验历史,站在更高层面去思考历史问题。同时同学们在具体的合作中,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历史活动课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同学们讨论的大体内容和具体进度,整体掌控活动课的大致方向。同学们展示自己合作实践的内容时,具体形式是没有要求的,文字、图片,或是制作的成品都是可以的。展示完后,让同学们相互评价,加深隐形,最后,教师对整堂活动课进行总结,对优秀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出现问题的同学进行改正。例如在实践《近代社会生活》时,同学们可以黑板报的形式或以小品形式,使同学们更为深刻的感受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近代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社会生活,亲手制作当时的交通工具、衣服,感受那时的生活,带领他们讨论当时的衣食住行会给如今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改变。同学们可以相互评价各自进行的内容是否符合当时的特点,提出不足的地方。最终教师对活动课的表现进行总结,提出不足,总结经验,让同学们了解近代社会生活改变的原因,使他们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课堂效率。
2“探究-感悟”式教学的具体内容
2.1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探究条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有些教师将历史教学片面的理解成是教师讲授学生听的过程,学生只是一味的记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可能,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很难达到,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自主学习的条件下,进行探究、相互交流,从而形成自己的一些感悟。教师应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探究-感悟提供良好的空间。
2.2不断交流,取长补短: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自主教学,而自主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分组讨论。这过程是对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办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使其本身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学习别人的优点,相互启发,教师应作为最好的倾听者,需要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看到学生有什么不足时,进行指导帮助其改正。例如在学习历史知识“春秋争霸”时,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春秋争霸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发现春秋争霸的历史影响。大家讨论并相互交流,能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通过团队完成学习,并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2.3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对历史教师具有一定的要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体掌握课堂大致方向和具体进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准确体会到教材主旨、合理设计活动过程的同时,还要了解课堂目的,适时指导学生的不足,而且课堂开始时,同学们对教师的指导会有依赖性,这就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知识[3]。
2.4课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同学们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课下的自主探究也尤为重要。课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将课堂上所学内容进行消化理解,并有所补充。同时也是预习了课堂上探究活动。同学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查证,搜索需要的参考资料,不同形式的探究历史问题,例如历史小论文、表格、PPT等形式。课下的自主探究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课堂中的探究活动相互结合,使同学们在自愿的条件下学习和解读历史,感悟出对历史的认识。
作者:黄小玲 单位:江西省石城县坝口中小学
参考文献:
[1]顾俊.巧用诗词资源丰富历史教学[C].陕西教育教学,2013(4).
关键词:初中 历史 策略 意义
一、初中历史课程概述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育己越来越难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的要求了,表现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结构单一,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知识的完整体系,教学内容“繁、难、偏、旧”,脱离社会及学生生活的实际。
就历史学科而言,目前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上多采用时序和主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排,其中初中历史主要以专题的方式开设,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让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大致面貌有个基本的了解,并与之平常的生活相联系,形成初步的历史观;又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的专业性,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新的课程标准将所有的内容整合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六大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下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课文、注释、插图和习题。其中课文是主要部分,其它的则是辅助部分。旧教材的整体编排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正文内容枯燥,读来索然无味;扩展的知识大多显得干巴巴的,不够丰满;插图少,只作为点缀而存在。这样一来,整个教材便显得毫无生气。而这次投入使用的新教材在“课文”的改革方面,多开拓出了很多新类型。如教材在讲述正文之前,都会先来一段饶有兴趣的导言,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人教版的教材则首次出现了“自学课”,在正文之前提供一些史料,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及学习要求,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又如,在课文的叙述中采用大小字结合的办法。大字叙述主体,小字则细化局部,以增加学生阅读时的情趣。
总之,历史课程已经向“多元”、“开放”、和“弹性化”的方向发展。新的初中历史课程结构主要体现了综合化的特点,它有助于改变过去的课程结构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严格遵循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状,加强了历史课程的综合性。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已经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但是,历史教学终归要讲授,讲授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教材的深度、难度加大,要想上出高质量的历史课,单靠授课技巧和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是不可能的。
⑴系统整合教材,需要清晰的思路
清晰地思路需要了解现状、分析现有的教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和改善之处;清晰地思路需要从实际出发,掌握教材的难点和知识点,才能在教学上对症下药,凸显有效性和生动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⑵系统整合教材,要做到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尽量还原历史原貌,补充历史事件材料,用实际的案例来解释说明理论性比较强、不易理解的概念和事件。如什么是中国经济结构、如何变动,需要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状况),让学生客观的学习历史。再如,要补充当时的日本国内的情况和中国当时的现状,增加具体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让学生客观的对待以上历史事件,做到时效性同客观性的统一。
⑶系统整合教材,应结合热点、回顾历史,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爱国情操培养
当前中美经济摩擦,如何寻找历史上中美经济的关系、其内在关系和规律?又如事件,历史上的是一个什么情况,如何评判日本人的贪婪和无理,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热点和历史的交汇、兴趣和爱国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系统的整合教材,注意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操培养。
因此,只有系统整合教材,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正确的历史观,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培养爱国情操,做到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鞭辟入里的分析,激情奔放的表述,学生不可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果没有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纵横捭阖的概括,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由肤浅到深入;如果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要富有智慧地讲、充满激情地讲、有的放矢地讲,除了要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外,还要讲价值取向;除了要讲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以外,还要讲信念的引领;要讲得学生陶醉其中,沉浸其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品格潜滋暗长。
三、初中历史课的意义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而言,亦是如此。可以说,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历史的学习上有极大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说,初中历史活动课程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的宗旨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历史课程是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可以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可知,初中历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课堂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过程。学生也要思考一下这样的课堂对于自身的影响,只有这样,历史活动课才会开展得更加地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红.对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0,(15).
[2]刘艳芳.浅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