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09:36: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有机转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有机化学;临床医学;教学效果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直接为后续专业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方面,值得借鉴的方法有很多[1-8]。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经常会出现听不懂,听懂了但记不住,记住了但不会做题的现象,致使学习效果不理想,进而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机化合物的种类比较多,且各种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一些立体结构的认识更是难上加难;二是每一种有机化合物通常都有不同的化学性质,致使部分同学在面对大量的有机化学反应时总感到无从下手;三是有机化学本身就属于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对反应机理的推导和认识,一些同学虽然花了很大功夫去死记硬背但效果甚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不断借鉴一些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前后对比联系,基础知识清晰化
有机化学学习中有两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点———化合物的种类和命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往往是根据官能团进行分类的。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很多,看似彼此孤立,实则联系密切。经过前后对比不难发现学习有机化合物的顺序往往也是一个组成元素逐渐增多、官能团结构逐渐复杂的一个顺序。烃类有机物主要由C、H组成,包括烷烃、不饱和烃、脂环烃、芳香烃等,官能团主要和碳碳键(如单、双、三键等)有关。醇、酚、醚类主要由C、H、O组成,官能团主要以极性的碳氧单键(羟基、醚氧键)为特征。醛、酮类仍然是由C、H、O组成,但官能团是极性的碳氧双键所组成的羰基。羧酸类化合物虽然也是由C、H、O组成,但官能团却是以碳氧单键和碳氧双键共同组成的羧基。有机胺类物质主要由C、H、N组成,官能团主要是结构与NH3分子类似的氨基、亚氨基等。氨基酸则由C、H、O、N组成,官能团包括羧基和氨基。至于糖类及代谢中的辅酶等物质需结合杂环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学习。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之后,学生对各类化合物的认识也就大致有了个轮廓,再学习起来也就容易一些。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该教材中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在每一章中单独进行讲解,其中系统命名法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由于不同化合物之间的系统命名规律完全相似,为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笔者在教授烷烃类化合物时就对系统命名法进行高度概括和归纳。先将命名原则总结为三大步骤:第一步选主链;第二步给主链编号;第三步确定支链。除了在选主链和给主链编号时注意把握“主官能团”优先考虑这一原则之外,确定支链的办法对于所有的链状化合物来说基本上都是完全相同的。然后再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烷烃、烯烃、醇等几类化合物的命名为实例,,这样一来,学生对命名通则的理解和认识就变得容易了。环状化合物的命名也可以参考之。掌握了构造式的命名之后,再讲到后面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体的命名时,重点放在构型的判断上,再加上相应构造式的名称就可以了。
2搭建分子模型,抽象结构形象化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有关碳原子的杂化类型、顺反异构及对映异构等立体异构体的概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既枯燥又难懂。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较为生动且直观地展现出来[9-10],但对于一些空间思维较差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总还是有难度。故而可以考虑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球棍模型,再借助问题教学法[11]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讲解对映异构现象时,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己动手搭建2-丁醇分子的球棍模型(见图1,结构式1),再任意互换2-位碳上的两个基团后又得到一个2-丁醇的分子模型(结构式2),此时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分子模型是否完全相同?能否完全重合?当学生发现这两个看似相同的分子模型不能完全重合时,及时向学生强调这是一种立体异构现象,结果表明结构式1和结构式2为不同的化合物;(2)使用完全相同的办法引导学生搭建2-丙醇的分子模型,根据2-丁醇和2-丙醇分子结构之间的差异引出“手性碳原子”的概念;(3)引导学生将结构式2在竖直方向沿着底平面旋转180°,这样得到的结构式3和结构式2实则为同一种化合物,然而结构式3和结构式1明显具有相互照镜子的关系,这种分子就称为“手性分子”,结构式1和结构式3之间互称为“对映异构体”。经过这样一步一步动手搭建模型,同学们不但对这种立体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也会理解比较透彻。在建立了对映异构体的概念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教具对2-丁醇的球棍模型进行投影,并根据课本上的要求按“横前竖后”的原则引出Ficsher投影式的书写要点,引导学生顺利地将立体结构向平面式进行转化。最后,利用前面所搭建的两种不能重合的2-丁醇分子模型,讲解“方向盘法”所确定的R/S构型。对有兴趣的同学还可根据立体构型和Ficsher投影式之间的转换关系,总结直接利用Ficsher投影式判断R/S构型的方法。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分子模型,从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在掌握与对映异构相关的基本概念的同时,也对这种立体异构体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紧扣结构特征,化学性质生动化
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重点就是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点,由于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各类化合物的性质又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总感到内容多、共性少,既难学又难记。如果我们在重点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之后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尝试自己根据官能团的结构特征推断这类化合物可能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将会有利于学生对各类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记忆。比如在讲有机胺类物质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以大家熟悉的氨分子结构特征(三角锥型)为例,当氨分子中的氢不同程度被烃基取代之后就得到不同结构的伯、仲、叔胺,而这种取代并没有破坏氮原子本身所含有的孤对电子,由此让学生对此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1)按照路易斯(Lewis)酸碱理论,孤对电子将赋予胺类物质碱性,而氮原子上所连接的取代基必将会影响到其供电子性,即碱性强弱;(2)孤对电子的存在使胺类物质具备了亲核试剂的结构特征,可以与卤代烃、酰卤、酸酐、酯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3)当氮原子上连接有苯环时,会发生p-π共轭效应,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进行。这样先通过简单的推理,使学生对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讲解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对反应机理的理解也是学生普遍遇到的难题。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材中所涉及的反应机理都只是进行简单的推理[12],即使这样,大部分学生还是搞不清“亲电”和“亲核”是怎么回事。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笔者在讲解反应机理时,首先会引导学生观察此类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可能会引起什么反应?如果反应可能带来什么产物?接着给学生重点介绍一些实验事实,根据实验事实再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反应过程。比如,在讲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时,先让学生根据苯环上碳原子的sp2杂化特征判断出苯环存在共轭效应,共轭大π键的存在使环平面上下都有密度较大的电子云分布。而外界试剂在进攻这样的“富”电子结构时势必是“亲电”的过程,再加上苯环共轭结构的稳定性,最可能发生的就是取代氢的反应。所以苯环上发生的化学反应从机理上来说是亲电取代反应。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合理的推断,加深其对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的理解和认识非常有帮助。
4理论联系医学,授课内容趣味化
我校为临床医学等医学相关专业所开设的有机化学通常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对于接触医学专业课较少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意识不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这也是他们在思想上对有机化学学习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笔者在平时的授课中,一般会利用上绪论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与人体疾病、遗传变异等的密切联系,以及有机化学与医学、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和发展,激发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对有机化学有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在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时,遇到与医药关系密切的结构就适当进行展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顺反构型时,以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己烯雌酚为例,其反式构型与天然激素分子相似,具有较强活性,可用于对某些妇科疾病的治疗;而顺式构型却因为药效低而不能药用。在讲到羧酸的酸性时,以早期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为例,先将青霉素的结构呈现给学生,然后让他们思考青霉素为什么常常是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等同学们发现是利用其羧基成盐的性质改变溶解性时,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做成粉针剂现配现用,而不是直接做成注射剂?引导学生发现结构中的四元环,这样又把前面所学习过的小环不稳定性复习了一遍。除此之外,平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或和专业课教师多交流,也可以多读一些与医学基础相关的书籍,积累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基本医学知识,在教学中将有机化学内容与医学知识相互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的效果,同时还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与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思想上重视有机化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每当看到学生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以及逐渐露出的笑脸,作为老师也会感到收获满满。总之,有机化学教学是一个长久的、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以上所谈到的几点仅仅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经验和总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均有一定的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不断努力,改进教学,为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兆林,司友琳,曹守莹,等.全面提升医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04-707.
[2]周丽平,孙立力,胡雪原,等.问题教学法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62-363.
[3]宋庆平,高建纲,王芬华,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08,23(1):14-16.
[4]罗杰伟,冉利,刘红鸣.医学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1,27(9):162-163.
[5]黄立新,金克宁.互动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59-160.
[6]郭文宇,杨珂,钟锐锋,等.探究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138-142.
[7]张永忠,叶非,徐亚琴,等.有机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5-87.
[8]杨宇婴.“立体”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12(6):56-59.
[9]林惠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53-154.
[10]吴文镶.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80-181.
关键词: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大部分药物都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的第二学期进行开设,前期开设的课程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生只有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才能较好地进行后续专业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的学习。本文对高职层次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充分掌握药学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药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学好专业课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类药学专业学生情况分析
(1)文理兼招、文化基础差。
高职学生虽属于专科层次,但录取分数线实际较低,而且在录取工作中,由于高职生生源不足,部分是通过单招录取,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而且因招生老师的宣传以及市场需求,很多文科学生也选择了这理科性较强的专业。
(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经过前面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同学发觉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些课程还是听不明白。于是觉得听和不听老师讲解结果都是一样,从而产生消极的不听课的念头,认为混个文凭就算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
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探讨
(1)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材选择。
有机化学课程囊括了各类有机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各类反应机理。这些内容通常理论性强、耗时多,理解难度大。针对药学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所需技能情况,我们必须选用一本难度相对较低,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轻松、易懂的教材。通过多方了解及实际教学经验,最终决定以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初玉霞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三版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该教材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精简了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了知识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指导性。
(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选择。
有机化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且前后连贯性特别强,而我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只开设了42学时的理论课及一周的综合实训。其它,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则开设了96学时理论课时及一周综合实训,理论课时的骤减,这给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增加了很大难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循如下原则:
1)体现所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遵循“必须、够用”原则,精选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对于有机物的推导、合成等内容可不讲。
2)对于一些难度较大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可进行适当删减,教学内容先后可做适当调整,如:与该课程同时开设的有《天然药物化学》,这课程里就含有很多的关于手性碳原子的内容,左旋体、右旋体等,因此我们可把对映异构这章提前讲解,以便其它课程的学习。把握有机化学主线,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如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的制备(氯霉素中间体C6),使教学内容与学科紧密结合。
3)教师在安排具体内容时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针对化学性质将其讲透、讲活,对于一些化学性质类似的如烯烃、共轭二烯烃、炔烃可前后联系结合在一起讲解。
三、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师教学方法探讨
(一)上好第一堂绪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疑惑,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到底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什么相关性?很多教师习惯性的直接切入教学内容的主题,一学期下来,书上内容讲完了,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知道了课程地位和作用,才能很好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做为有机化学教师必须上好这第一堂课,通常我们要从课程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要求、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讲解。针对专业的特殊性找到一些药物合成的实例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学生首先要认识这些物质,要能知道他们所发生反应的类型,找到对应官能团等。从而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二)以具体的药物为实例讲解有机物的有关化学性质。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繁多,单纯的理论角度去讲解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因此,若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具体的穿插一些实例,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二能更加了解这些内容对后续课程的重要性。如在讲解官能团时,我们可以以具体药物结构,让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官能团,然后判断其有哪些物质的结构,如硝苯地平(心痛定)里就含有酯基、双键、苯环等。又比如在讲解物质的手性时,许多药物的对映体常表现出不同的药理作用,往往一种构型体有这样的药效,而另一种构型体却有那样的药效。甚至在一对对映体中,有时一种具有治病功能,而另一种却有致毒作用。如1961年,曾因人们对对映的药理作用认识不足,造成孕妇服用外消旋的“反应停”后,产生了畸胎事件。后经研究发现,“反应停”的,能缓解孕期妇女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而R构型非但没有这种功能,反而导致胎儿畸形。
(三)布置具体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可安排一些比较合适的自学知识,布置好任务,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交流。这样既节约了上课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自学能力。如命名,主链的选择我们就可以一官能团为主线进行归纳和总结。也可适当安排些任务,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查找药物的结构,化学性质,如网络,平时买的感冒药,或到药房查询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感观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现代化教学是形式所驱,利用多媒体,可以收集一些图片、声音文件,增加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播放一些药物生产视频,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世界大学程空间,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视频传到空间,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消化有关内容,同时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在空间互动解决,学生的作品也可传到自己空间上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四、考核形式探讨
因大学都没有期中考试,有机化学是一门考试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作业、出勤情况、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就使得很多同学平时上课不听课,玩手机、看小说,作业一把抄,考试的时候也不复习,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我们加大学生平时情况的考核,对上课玩手机、睡觉、迟到、旷课不是单纯的进行提醒而是采取扣分制。对于老师所布置得任务能认真完成,大胆上台讲解的同学进行加分。若平时考核不及格则期末综合一定不能及格。考核力度的加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表达能力。结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情况的分析和探讨,紧扣药学专业特点,对有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方式适合专业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知道了它与后续课程的紧密联系,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冠,郭勇安,周红等.有机化学教学与实践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4-17.
关键词 高职护理 有机化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中的有机化学部分主要是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生物化学、生理学、健康评估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由于普高热的持续升温及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扩招,使进入高职校学习的学生成绩相对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医用化学学习成绩差,尤其是医用化学中的有机化学部分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历来是医用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时有较大的难度,如果教学时不顾学生的实际现状,一味对他们进行灌输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加上有机化学知识的连续性,其中有部分内容未理解,会造成前后脱节,久而久之,将疲于应付学习,觉得学习医用化学犹如学“天书”(学生语)。因此,如何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现状因材施教,改变目前学生学习困难的局面,值得医用化学老师探讨。近年来,笔者在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认为要上好医用化学课,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点,为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打好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同课程教师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近年来,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如何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必然要求同一学科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开展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借助集体智慧正确理解课程标准,正确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通过集体备课,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在同课程教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集体备课亦可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去反思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可根据集体备课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去设计、发挥、拓展每一堂课,有针对性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有机化合物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物质,生物体中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分解、转化、代谢无不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组成人体的物质除水和一些无机盐以外,绝大部分是有机物。①因此,有机化学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与医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通过提出这些与人类生活、与医学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已逐渐成为必要的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教学服务。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有以下优势:(1)使有机物的结构以二维或三维形体形式生动、逼真、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形成视觉刺激,激发形象思维。(2)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教学中适当穿插多媒体课件,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3)利用多媒体技术中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的动态变化,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师生交流互动时间更为充裕。(4)节省板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信息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有机化学教学中常涉及到有机物结构的书写和命名,在第一次系统讲解烃的命名时,为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可利用ISIS-DRAW化学软件,②预先制作相关的原子或原子团,见图1,先将常用的基团画好,如CH3,CH2,(CH3)2,CH,C,然后根据具体有机物的结构,将其拼接完成,如CH3CH2CH(CH3)2CH(CH3)C(CH3)3,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变换连接方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做到触类旁通,达到正确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在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结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观察特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优势更明显。对各类有机物的特征,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十分醒目,并且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结构式进行变换,对学生进行当场提问,了解掌握程度,也可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
4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授课的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果学生步入社会后从事制药等相关专业的工作,他的脑海里存在绿色化学的理念,那么在其参与制药合成及分离以及后续产物处理的过程中,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保护了我们的大自然。例如合成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的两种方法。
(1)以硝基苯为原料(图3)。(2)对硝基苯酚为原料(图4)上述两种方法从原料来源、价格、生产工艺、环保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方法一较好。
2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方法相结合,增大课堂信息量
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比其他专业的教学内容要多很多,知识点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多,难度大,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反应机理过程较抽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把这些机理作用过程做成flas,那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我们学习理论课的目的是指导实验和实践的,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也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才会培养出思路清晰、实验技能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醛、酮、醌章节中,醛、酮性质特别多,而且容易混淆,如果和实验中醛、酮的鉴别相结合,就比较清晰了。
4利用分子模型辅助教学
有些物质空间结构复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我们用球棍模型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到微观的分子,在实验课上让同学自己拼接分子模型,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加深记忆,如丁烷的纽曼投影式,环己烷的教学中通过球棍模型解释直立键和平伏键,对应异构体中乳酸的R、S构型等。
5考核方式的改革
5.1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测试次数,通过对平时测试,学生可以对近期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教师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掌握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存在的知识点进一步讲解,起到一定的复习作用,同时为下一步教学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一种更好的教学状态。
5.2考核内容着重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即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来,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当我们喝醉酒时,吃一些带酸味的水果或喝点食醋就可以解酒,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有机酸,如苹果里含有苹果酸,橘类水果含有柠檬酸,葡萄含有酒酸,食醋中含有乙酸,而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那么乙醇和酸作用生成了酯类而达到了解酒的目的。再例如,为什么不能用茶水吃药,也是因为发生了酸碱中和,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单宁酸,有一些药中含有碱性成分,两者到一起可能会生成沉淀,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影响药效。
6小结:
一、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理念
新的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授人以渔” 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育思想观念。
首先,教师具有开放的教学目标。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要以社会、科学、学生自身发展所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参加工作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教师确立开放的学生观。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提倡教学民主,废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而不是指挥学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避免单纯为了应试而随意补充已删去的内容,或忽略“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阅读材料”的教学。这样既违背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原本要体现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教材变得索然无味。
二、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三、 注重发展,提升人文素养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既尊重个性,又发展特长。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知识,发展潜力,培养能力,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与学,在教学中要做到:第一,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腾出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留有时间给学生交流撞击,争论探求;留有空间给学生操作实践,提炼升华。第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④ 通过教师的鼓励、关怀和提供机会等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同时,设置人文性的作业,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业显示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练习的数量上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例如一单元结束,我布置化学作业一般都有三种类型让学生选择,一是基础知识,二是提高训练,三是动手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全做,也可以只做二部分,这样的设计,既可巩固基础知识,又给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多机会。在不断的探究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热爱大自然的教育、STS教育、绿色化学理念教育以及化学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和应承担的责任等都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科书中展示的蓝天、白云、海洋、山峦、森林、草原等大自然的美景,我国古代、现代化学工业成就图,对化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内外化学家的肖像等等,都是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同时,教科书中编入的世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以及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的比较图和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对一些地区缺水的警示,全球变暖等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等,都会对学生起到强烈的震撼作用。
五、 学以致用,训练创新能力
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不断更新应用环境,就能较好的训练创新能力。这一点在化学教学中格外突出。对于各类化学知识不论是习题训练,还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都存在应用能力的训练。例如,1999年山东省化学竞赛中曾出现过这样一道题目:当某装置作为贮气设备时,判断气体流向。当时有许多学生对此束手无策,仔细分析,这其实就是对“气体收集方法”的考查。气体的收集与其水溶性和密度有关,教学中分析了氧气、氢气的收集方法的原理,再设置其它气体让学生分析处理。若再遇到该题时,大多数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了。
A.乙酸乙酯和水,酒精和水,苯酚和水
B.二溴乙烷和水,溴苯和水,硝基苯和水
C.乙醇和水,乙醛和水,乙酸和乙醇
D.油酸和水,甲苯和水,己烷和水杨酸
2.下列有关除杂质(括号中为杂质)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A.福尔马林(蚁酸):加入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充分振荡,蒸馏,收集馏出物
B.溴乙烷(乙醇):多次加水振荡,分液,弃水层
C.苯(苯酚):加溴水,振荡,过滤除去沉淀
D.乙酸乙酯(乙酸):加饱和碳酸钠溶液,充分振荡,分液,弃水层
3.下列涉及有机物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馏煤可以得到甲烷、苯和氨等重要化原料
B.用于奥运火炬的丙烷是一种清洁燃料
c.用大米酿的酒在一定条件下密封保存,时间越长越香醇
D.纤维素、蔗糖、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
4.历史上最早应用的还原性染料是靛蓝,其结构简式如图1所示,下列关于靛蓝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靛蓝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B.它的分子式是C16H10N2O2
c.该物质是高分子化合物
D.它是不饱和的有机物
5.一些中草药中常存在下列四种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七叶内酯与东莨菪内酯互为同系物
B.四种化合物含有的官能团种类完全相同
C.它们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1 mol上述四种物质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氢氧化钠最多的是亮菌甲素
6.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两组峰,其氢原子数之比为3:2的化合物是()。
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8.下列命名中不正确的名称是()
A.1,5一二甲苯
B.间二甲苯
C.邻二甲苯
D.1,4一二甲苯
9.下列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正确的是()。
A.乙烯、苯、环己烷属于脂肪烃
B.苯、环己烷属于芳香烃
C.乙烯、乙炔属于烯烃
D.环戊烷、环己烷属于环烷烃
10.含苯酚的工业废水处理的参考方案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设备①进行的操作是
(填写操作名称),实验室这一步操作所用的仪器是:___。
(2)由O备②进入设备③的物质A是___,由设备③进入设备④的物质B是
。
(3)在设备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4)在设备④中,物质B的水溶液和CaO反应,产物是___、___和水,可通过___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分离产物。
(一)对课程教学时间的不合理编排
现在我校将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授课,这种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深,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的遗忘对实验操作只能按部就班。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学艺不精。
(二)学生不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只满足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但是,由于有机化学课程比较复杂,如果不能做到事先预习,在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因此会存在不能及时理解及掌握每一堂课的内容。即使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掌握,但是课后不复习,不能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归纳整理,也容易造成快速的遗忘。
二、改革探索
(一)将生活常识引入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机理知识比较多,学生不仅学习困难,而且讲解也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应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程讲解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手性异构”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左旋肉碱可以用于减肥药,而右旋肉碱就没有减肥的作用这一生活知识,自然地引入手性异构中两种不同异构体具有不同性质的特点,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为什么会存在一种物质有左旋和右旋,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性质如此的不同呢?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合理选取教材及安排课程教学时间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授课来说,由于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完内容繁多、复杂的有机化学课程,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困难。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应尽量做到精简,以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为主,简化反应机理而增加典型的化学反应的应用的举例。制定适应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度,也有助于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另外,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不仅能够验证及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严谨的科研作风。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精神。因此,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并用实验现象及结果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完“烯烃的高锰酸钾氧化反应及末端炔烃的银镜反应”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及掌握这两个反应的反应条件及反应的结构,可以安排烯烃和炔烃的性质实验。通过对不同反应条件得到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使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物质、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三)合理的考核方法
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评定,要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课上表现、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面,各按一定权重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只看期末考试成绩单一的考核指标,使得考核更为公平;另外,也可以在平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有机化学是我校非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内容繁多、枯燥、难点多、立体感强等特点,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多、记忆难、理解难,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不好,则将直接影响后面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浅谈提高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笔者认为目前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教材内容繁多,课时少。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繁多,但是其课时数压缩在一个学期。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地完成其教学任务,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机化学是我校非化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特点是内容繁多、枯燥、难点多、立体感强。课程涉及的物质种类多,相关反应多且难记,反应条件复杂。特别是涉及反应机理及立体化学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内容抽象,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
(二)学生自学能力差。
大多数学生上课不愿随着老师的讲授思考,只是一味坐着听。这样根本不能了解有机反应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只有了解了反应物的结构与性质,才能知道反应的机理。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地学习有机化学。如果只靠单纯记忆,则很难学好有机化学。有时候老师讲述一个知识点重复十遍,但是下一次课再问学生还是很茫然。这充分说明现在的学生上课不思考,下课不复习。
(三)考核方法简单、死板。
平时考核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手段,而且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平时成绩大多是根据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定的,这就造成学生只需交了作业本就行,所以很多学生在完成习题的时候根本不是参考课本完成的,而是抄袭参考书上的答案,完成任务就行,根本没有理解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这样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课上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
二、采取的策略
针对以上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和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考虑,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由问题提出知识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例如在讲同性异构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为什么牛奶发酵产生的乳酸,肌肉运动产生的乳酸,以及糖发酵产生的乳酸这三种不同来源的乳酸,分子式相同,构造式相同,但是其使偏振面旋转的方向不相同,是什么原因导致性质如此不同呢?从而展开这一章的讲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组织书本知识,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掌握内容繁多复杂的有机化学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组织书本知识,使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新一章的知识的时候,必须重点讲述物质的结构,只有掌握了物质的结构,才能了解物质的性质。另外,在讲课过程中,如果遇到已经讲述过相同的知识点时,就应该将已学的相似的知识点再一次向学生提出,让学生一并记忆,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学习的诀窍,同时可以巩固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时,应当及时出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优化及改进平时考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