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09:36: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强化要素引领突出扶持重点
去年,临武县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稳定生猪、临武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以调整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中的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科技示范户组成、示范基地类型等要素为抓手,加大对肉牛养殖的扶持力度。全县遴选的150户科技示范户中有100户是牛羊养殖户,占总示范户的66%;21项主推技术中有13项涉及肉牛养殖,范围涵盖优质牧草种植、秸秆氨化、肉牛育肥、冻精冷配等方面;精选37名技术骨干组成科技指导员队伍,对接肉牛养殖,深入乡村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引领,临武肉牛养殖驶入发展快车道。一是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使全县人工授精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现在的83%,出生犊牛平均体重由原来的40斤增加到现在的80斤。目前,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良种肉牛的养殖量占全县肉牛养殖量的95%以上。去年全县引进良种母牛1600多头、优质肉牛5000多头。二是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标准化牛舍建设技术,加快淘汰简易牛棚。2014年以后新建规模牛场,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基本达到省级以上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标准。全县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 83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有16个。
借力资源优势撬动民间力量
临武地处南岭北麓,气候温暖湿润,可利用牧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肉牛养殖。同时,临武紧邻珠三角和长株潭地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曾经的矿业大县,民间资本雄厚,也让临武养牛业发展有了坚实的资本市场。
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临武在良种引进、企业引入、技术推广等方面收获颇丰,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全县的良种化、规模化水平。全县肉牛规模养殖户由2013年10余户迅速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户,其中年存栏50头以上有80多户,年出栏200头的有38户。2015年引进的众兴生态畜牧有限公司,把母牛繁殖、品种改良基地从江西省井冈山搬迁到临武县万水乡,辐射带动楚江、麦市等乡镇的农户发展肉牛养殖,指导周边养殖户进行肉牛品改,被评为临武县养殖业科技示范场。另外,去年引进的正腾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划打造一个总部在临武,基地在湘南,市场在全国,集肉牛养殖、精深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企业。目前,全县已发展肉牛养殖合作社3个,流转山地5300多亩,种植优质牧草820多亩。全县投入肉牛产业的资金已达8亿元,有投资意向的资金近20多亿元。
创新管理培训拓宽脱贫路子
全县严格肉牛产业发展管理,建立了养殖业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和养殖技术推广专家组,加强项目领导和技术核心指导,形成了农牧局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示范场(户)网络管理格局。同时,严格考核,从养殖场(户)指导、学习积分、信息报道多方面对技术指导员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另外,推行分类管理。针对畜禽品种、养殖水平不同,由技术指导员结合实际,突出养殖场所差异化管理。在开展科技推广工作时要求有记录、有相片、有资料,做到“雁过留声”,有据可查,使指导员挑起“担子”,做好“责任田”,确保项目工作落到实处。
去年,全县对150余户肉牛规模养殖场进行了现场指导,推广养殖新技术23项,发放技术资料1500余份,帮助培训人员1800余人,协助购置实用技术书刊500本,器材6万元。
临武一直重视学习借鉴,把学习交流的课堂设在全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多批次派出技术组和肉牛养殖示范户远赴重庆、贵州及本省的怀化、湘西、娄底、永州等地考察学习。同时,利用农技推广网络平台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为养殖户交流学习提供渠道。
关键词:肉牛养殖;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6-0066-01
随着我国对畜产品需求的增加,肉牛专业化小规模养殖模式仍处于主导模式。该养殖模式在短期内是不会发变化的。本文根据四川大竹县不同肉牛养殖模式的调查,比较了不同肉牛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供参考。
1 四川大竹县肉牛养殖模式
1.1 养殖规模调查
四川大竹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引进夏洛莱、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
据2010年8月份统计资料显示,四川大竹县肉牛数量为185 400头,其中能繁殖母牛的为185 000头。调查表明,约15%的家庭养殖户采取的是农户个体分散养殖模式,主要以家庭养殖户为肉牛养殖的基本单位,他们建造专门的牛舍,一般一个养殖户养殖肉牛的数量在20~40头。35%的农户采用农牧户个体集中养殖技术,他们大都分布在村子的边缘,每户养殖肉牛的数量在50~70头。剩下的55%的养殖户是专业化小规模养殖,这种养殖户一般是专业从事肉牛养殖,肉牛的养殖数量在500头以上,建造的是大型的肉牛养殖场。数据显示,四川大竹县肉牛养殖模式大部分是专业化小规模养殖,这种养殖模式具有生产周期短、投入少、收益快慢的优点。
1.2 不同肉牛养殖模式介绍
1.2.1 农牧户个体分散养殖 养殖户根据自有的劳动力、饲料及资金情况来确定养殖的规模,一般养殖数量在20~40头,也有部分养殖户肉牛数量为10~20头。养殖户有自己独立建造的牛舍,掌握了独立培育牛仔的技术,有的农户参加了养牛行业协会,由畜牧站统一进行疾病防治和统一指导。饲料的供应方面一般是玉米秸秆或者玉米轴心经过粉碎制成,精料一般是采购浓缩配合饲料与自产玉米配制而成。肉牛的养殖时间为4~6个月,养殖户的主要收入就是靠出售肉牛。
1.2.2 农牧户个体集中养殖 在肉牛养殖实力较强的地区,统一建设养殖基地。农牧户可以承包养殖园,养殖基地对肉牛进行统一的疾病防治、防疫管理、技术服务等。肉牛的养殖周期大约为3~5个月,这些养殖户也是以养殖肉牛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通过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强化了规模化生产,使四川大竹县的村容更加整洁,大大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1.2.3 专业化小规模养殖 具有一定养殖经验的养殖户建有自己专门的牛舍,养殖规模在400~600头。肉牛的收购和外销由其自己联系,疾病防治和防疫管理由畜牧兽医站进行专业指导,饲料的供应一般是外购。肉牛的养殖周期为3~5个月,牛粪自用或者作为农家肥出售,需要雇佣劳动力,收入来源也是以出售肉牛为主。
2 肉牛养殖经济效益计算
2.1 肉牛的养殖成本
肉牛的养殖成本是根据养殖时间按日成本计算。成本包括两部分: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其中直接生产成本是指肉牛的购买成本、饲料费用、饲养人工费和医药费等。间接生产成本是指管理费和利息等,以四川大竹县肉牛养殖为例,养殖户和专业户一般按每头每年10元计算,小规模养殖按每头每年20元计算, 人员费用为每年7 000元。
2.2 肉牛养殖收入
按照全部出售计算,出售一头肉牛平均体重为500 kg,价格为15元/kg,其他的收入包括牛粪出售,按照每年每头牛100元计算。
2.3 净收入
净收入=总收入-总支出。
一、目标任务
2012年,草畜产业项目建设以“人均饲养两头牛”为目标,以“十园千户工程”和现有养殖公司(园区)巩固提升工程为抓手,继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多元化牧草种植,破解饲草季节性不平衡难题;继续抓好架子牛补栏和良种母牛保栏工作,破解肉牛饲养总量不高难题。实现饲养规模由“小群多户”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提升,产品营销由“作坊式”向产、供、销一体化提升,饲养管理方式由传统型向科学化、现代化提升。始终抓好良种繁育、饲草加工、疫病防控、科技服务和市场营销“五大体系”建设,提升“肉牛发展模式”,推动肉牛产业上档次、上台阶。新建百头以上肉牛养殖园区(公司)10个;培育科技养殖示范户1050户,每户存栏肉牛5头以上,畜牧机械化程度、饲草加工调制率和标准化饲养普及率均达到100%;创建国家级科技养殖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科技养殖示范基地3个;全年完成黄牛冷配改良3万头,保护良种基础母牛5000头;更新、补播紫花苜蓿2万亩,种植饲料玉米3万亩,推广玉米秸秆揉丝青黄贮5万吨,打捆包膜青贮10000包;继续落实以奖代补扶持政策,重点对规模养殖园区(公司)、养殖大户和招商引资及龙头加工企业予以奖励;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使免疫率、标识率和抗体检出率均达到100%。到2012年底,力争肉牛饲养量达到23万头以上,其中:存栏9万头,出栏14万头以上,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010元,增长18.8%。
二、实施内容
(一)肉牛养殖(园区)公司建设
新建存栏肉牛100头以上养殖园区(公司)10个,其中存栏肉牛500头以上园区(公司)2个,园区(公司)按规划要求建双列式标准化暖棚牛舍和青贮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配备饲草加工调制、配送及改良防疫设施设备,规范饲养管理,实现人畜分离。扶持引导开展肉牛规模养殖,增加经济效益,走自主经营、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原有规模养殖公司(园区)巩固提升工程
对历年建设的25个肉牛养殖公司(园区)进行巩固提升,指导开展标准化养殖:
1、规范养殖公司(园区)管理,指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督促在家畜防疫、入园消毒、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进行强化管理。
2、加大肉牛补栏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牛棚满负荷开展肉牛扩繁育肥。
3、制定饲养标准,加大科技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使其将配合日粮饲喂技术、玉米青黄贮技术、良种繁育技术和肉牛高效育肥技术长期应用于养殖生产。
(三)肉牛科技养殖示范户建设
1、建设数量
结合县委、政府确定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确定15个村,培育肉牛科技养殖示范户1050户。
2、实施地点
新民乡石嘴村、西贤村;泾河源镇南庄村、兰大庄村、龙潭村;兴盛乡红旗村、新旗村;香水镇下桥村、上桥村、暖水村;黄花乡胜利村、羊槽村;六盘山镇李庄村;大湾乡何堡村、大湾村。
3、建设内容
(1)每个村发展存栏肉牛5头以上科技养殖示范户70户,15个村共发展示范户1050户。
(2)示范户保证户均建有50平方米标准化牛棚一座,30立方米青贮池一座。
(3)示范户畜牧机械化程度、饲草加工调制率和标准化饲养普及率均达到100%。
(4)大力推广肉牛科技化、标准化养殖新技术,提高养殖示范户科技养殖水平。
(四)肉牛科技养殖示范基地创建
1、创建国家级科技养殖示范基地1个。
建设地点:六盘山牧业公司。
建设内容:
(1)制定肉牛养殖技术规程,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购置TMR设备1套。
(2)加大肉牛补栏,养殖公司存栏肉牛达到1000头。
(3)建全自来水冬季提温及饮水系统。购置太阳能热水器10台,贮水箱20个,改造饮水管道500米。
(4)推广玉米秸秆揉丝青黄贮、打捆包膜青贮等新技术,配发秸秆揉丝机一台、饲草拉运三轮车一辆。
(5)培训高技能专业人员4人,养殖技术人员50人(次)。
2、创建自治区级科技养殖示范基地3个。
建设地点:大雪山牧业公司、泾水牧业、犇腾肉牛养殖公司。
建设内容:
(1)开展肉牛分群饲养及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
(2)加大肉牛补栏力度,每个养殖公司存栏肉牛均达到500头以上。
(3)每个示范基地购置饲草打捆机、包膜机1台,推广玉米青黄贮、打捆包膜青贮等技术。
(4)每个示范基地配备10吨型秸秆揉丝机一台,配备饲草拉运三轮车一辆。
(5)每个基地培训高技能专业人员2人,养殖技术人员20人(次)。
(6)使用自治区“良种肉牛管理系统”,对存栏肉牛全部建档立卡,建全肉牛饲养管理生产台帐。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黄牛冷配改良工作。全年引进优质西门塔尔、利木赞肉牛冻精6万支,采购冻精贮藏液氮2.4万立升,年内冷配改良黄牛3万头。
2、良种基础母牛保护补贴工作。建立改良基础母牛保护管理机制,年内保护良种母牛5000头以上。
3、维修、改建乡村两级黄牛冷配改良点5处。
(六)人工种草及草原管护工作
1、全年更新补播优质紫花苜蓿2万亩。
2、加大草原草地管护力度,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积极开展草原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加强草原防火工作。
(七)饲草加工调制工作
1、推广饲草打捆包膜青黄贮新技术,采购饲草青黄贮打捆包膜机5台,年内推广青黄贮打捆包膜饲草10000包。
2、加工调制青黄贮饲草5万吨。
(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1、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扶持县内从事草畜产业种、养、加,产、供、销龙头企业,促进草畜产业链快速发展。
2、充分利用六盘山活畜交易市场“洼地”效应,搞活全县肉牛流通、交易、屠宰市场。
3、创新宣传方式,通过举办肉牛加工产品推介会和建立网络网站等形式,加大对优质牛肉品牌的对外宣传力度,提高牛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举办2012年赛牛会(含肉牛交易会)。
(九)贷款贴息
对规模养殖公司、养殖大户及饲草加工配送企业给予养殖业贷款贴息。
三、政策措施
(一)项目建设补助标准
1、新建标准牛棚经验收合格后,每平方米项目补助60元,青贮池每立方米补助80元;新建养殖园区(公司)饲草料房也纳入补助范围,补助标准同牛棚建设。
2、新建养殖园区(公司)水、电入场,公司主要道路、场地用混凝土硬化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5万元补助资金。
3、肉牛科技养殖示范户和良种母牛保护示范村存栏良种母牛全部实行建档立卡,经监测后,对长期保栏开展改良繁育的每头母牛每年给予500元补助。
4、新建一处黄牛冷配改良点(面积33平方米以上),并配置完备的冷配改良器械,给予补助资金1.8万元;维修改建黄牛改良点,每个改良点补助资金6000元。
5、养殖户每种植1亩紫花苜蓿项目补助2kg种子。
6、对规模养殖园区(公司)及养殖大户投放中型畜牧机械,散养户投放小型畜牧机械,畜牧机械享受自治区农机具补贴政策。对未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的饲草拉运三轮车,采取项目补助、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发放到养殖园区(公司),每辆补助0.8万元。
(二)贷款贴息
对新建的2个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公司给予贷款本金50万元利息贴息。对其余新建规模养殖公司以及养殖科技示范村的养殖示范大户给予贷款利息贴息。
(三)落实以奖代补政策
1、新建养殖园区(公司)以奖代补。新建肉牛养殖公司按标准完工后,改良防疫设施设备齐全,水、电、路基础设施完善,能够开展规范化养殖,存栏肉牛在100头以上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200头以上的奖励10万元,300头以上的奖励30万元,500头以上的奖励50万元。
2、养殖园区(公司)巩固提升以奖代补。鼓励原有养殖公司(园区)加大肉牛补栏力度,经监测,牛存栏长年稳定在1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5万元;牛存栏在2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10万元;牛存栏在3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15万元;牛存栏在5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30万元;牛存栏在10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3、养殖示范户以奖代补。年内确定的15个村1050户养殖示范户,经对基础设施验收及牛存栏监测后均达到要求的,每户给予3000元的奖励。
4、科技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以奖代补。对于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科技养殖示范基地,经验收达标后,分别给予以奖代补资金20万元和10万元。
5、饲草青黄贮以奖代补。饲草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园区(公司)和养殖农户开展玉米青黄贮的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标准为:500立方米以上的每立方米补助25元。大力推广打捆包膜青贮技术,每吨补助80元。
(四)龙头企业以奖代补
1、对当年通过招商引资或其它方式在我县从事肉牛屠宰加工的企业,年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年终一次性以奖代补100万元;
2、经检疫监测,年屠宰加工肉牛在100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以奖代补50万元。
(五)建立保险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草畜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六)举办2012年赛牛会(包含交易会)
举办2012年赛牛会(包含交易会),对县内养殖园区(公司)及农户饲养的良种肉牛进行选评,对获奖牛主给予奖励。
四、管理办法
采取政府引导,银行支持,协会管理,农民参与,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
1、养殖园区(公司)建设管理。县委、政府与各乡镇签定养殖园区(公司)建设责任书,制定责任制、限时制。各乡镇要按照肉牛养殖园区(公司)建设规划设计建造,实行“八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建造模式,统一饲养模式,统一资金管理,统一污染治理,统一饲养标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订单销售。
2、良种母牛保护监测管理办法。对确定保护的良种母牛统一佩戴耳标,开展建档立卡,建立台账,全部录入计算机管理,长期进行动态监测,年底对存栏稳定,且能够繁育的良种母牛给予补助。
3、存栏母牛、犊牛保护办法。对全县存栏母牛和良种牛犊实行保护,对屠宰和出县境的母牛、良种牛犊实行逐级报批制度。
4、牛棚、青贮池建设管理办法。继续鼓励支持养殖大户建设肉牛集中养殖园区(公司),实行人畜分离,科学养殖。养殖示范村牛棚、青贮池建设实行报批制度。
五、主要措施
(一)抓责任落实。各乡镇要把草畜产业项目建设工作置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县农牧局、畜牧中心积极做好乡镇对接工作,负责选派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每人定点承担1个养殖园区(公司)、示范村的技术指导任务,全年驻村时间不少于9个月。
一、项目名称
县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是一个五山半水四分半田的农业县份,农牧资源十分丰富。年全县肉牛饲养量35万头,肉牛业产值12.94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0.84%,畜牧业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这一产业中还面临着品种退化,养殖粗放,缺乏深加工拉动,效益不高,产业大而不强,缺乏竞争等问题,尤其是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急需我县的肉牛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移。因此,以品种改良和无公害养殖为主要突破口,辅之以深加工,实施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其目的就是通过该项目推动我县肉牛业向产业化发展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全县更多的农户通过肉牛养殖增收,意义十分重大。
三、项目产业基础
肉牛
(一)基本情况
肉牛1、肉牛养殖基础好、规模大、专业化程度较高
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养殖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现在,宾县已成为省肉牛养殖第一大县,全国重要的商品肉牛生产基地。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县,年被评为全国秸杆养牛十佳县,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科教兴牧先进县。年全县肉牛饲养量35万头,其中90%以上为改良牛,肉牛质量全省最好,改良面全省最高。
存栏26.2万头,年出拦10万头。全县17个乡镇乡乡都有肉牛养殖,其中有5个肉牛集中规模养殖乡镇,肉牛育肥小区43处。年饲养10头以上肉牛的规模养殖户3300户,年出拦5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350户,年出拦百头以上的养殖户240户,年出拦500以上的养殖户4户。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肉牛养殖已成为我县肉牛养殖业的主导趋势。
2、肉牛养殖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大、位置重要
年,宾县农业总产值36.36亿元,畜牧业产值21.27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8.5%,肉牛业产值12.9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5.6%,占畜牧业产值的60.84%。也就是说,宾县的畜牧业已占农业的半壁江山。而肉牛业又占到整个畜牧业的一半以上。
3、肉牛生产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的肉牛养殖业从繁育改良到饲养管理、防疫灭病乃至销售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服务网络。全县建立了114个肉牛繁育站,80%以上的村都有肉牛繁育点。17个乡镇每个乡都设立一个畜牧综合服务中心,可为肉牛养殖提供全程一条龙服务。此外,全县还建立14处牲畜交易市场,年全县外销肉牛7万多头,宾县已成为哈东地区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
4、政府对发展肉牛业重视程度高、服务力度大
按照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辅换位”的战略要求,我县确定了重点发展肉牛产业这一农业发展思路。为此,一是成立了肉牛生产领导小组,由一名县领导具体负责抓全县的肉牛生产,并成立了由农委、畜牧、科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肉牛生产办公室,具体抓有关工作的协调落实。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业发展的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在乡镇统一规划的畜牧小区内,养殖户入区养殖政府免费提供畜舍用地;允许肉牛养殖户在自家承包田内建设非永久性畜舍从事肉牛养殖;对肉牛养殖户给予荒山、草原、机动地优先承包权;对1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政府帮助协调落实专项贷款扶持等。此外,县里还下气积极推进肉牛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哈尔滨鼎丰集团投资8000多万元在宾西经济开发区建立肉牛深加工企业,引进哈尔滨北晨国际贸易公司投资1.3亿元建立血清蛋白生产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建立将对肉牛的产业化发展形成强力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在肉牛繁育方面:一是二十多年来由于一直用夏洛来种公牛级进杂交,种公牛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亲代对后代贡献率低,杂交优势不能有效发挥,以致出现越改越小,生产速度相对缓慢,效益下降。二是受市场效益的影响出现了追求身高体重,生产快,忽视肉的品质、屠宰率、净肉率等性能的现象,牛肉的品质下降等问题。三是近年来由于配种技术员迅速增加,培训工作跟不上,配种技术员只管配种,更深一点的知识如根据杂交双方亲合力不一选择不同杂交组合等技能不掌握,不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更加加快级进杂交退化的程度。四是母牛繁殖率低,仅为60—70%,除饲养管理因素外,配种技术员的技术水平和不按技术操作规程作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牛饲养管理方面:一是我县肉牛多数是从役用黄牛转化而来的,因此,存在着商品率低,产肉率低的问题;二是饲养管理粗放,集约化管理水平低。我县肉牛生产主要是分散式的家庭经营专业户经营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三是科学饲养水平低。多数农户还处于“有啥喂啥”原始落后的饲养方式,造成日增重低,生长速度慢,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低。
此外,由于前些年宾县在肉牛业缺少加工企业的龙头拉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四、项目实施主要内容、目标、进度及方式
(一)项目实施内容
1、推广应用杂交改良技术。开展三品种轮回、终端杂交,确立最佳杂交组合,建立肉牛繁育生产科技示范区,根据我县肉牛生产现有的基础和国内外市场肉牛生产发展方向,从以下几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最佳的组合。
①利木赞夏杂母牛②西门塔尔夏杂母牛③利木赞西杂母牛④西门塔尔利杂母牛,西夏黄F1与夏洛来级进杂交二代对比
2、加强繁育站点标准化建设和技术员的培训。结合乡村繁育站点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站点标准化标准,增加、更新必备设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坚决取缔不达标站点及技术员,做到宁缺勿滥,加强培训工作,使技术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进一步提高,以保护肉牛生产,提高繁育率,进一步调动农民养牛积极性。
3、推广肉牛无公害生产技术
以《哈尔滨市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肉牛》OB2301为依据,开展无公害肉牛生,重点要抓好肉牛的饲养管理。
①推广“三定、四勤、四要管理方法”
三三定:定时、定量、定位;
三四勤:勤添、勤拌、勤刷试、勤检查;
三四要:要短栓系、要搓舌、要慢饮。
②育肥牛选择,要选择18——24月龄改良牛,体重350公斤以上,育肥80——90天出栏,体重达450公斤以上。
③合理搭配饲养,加快育肥速度,饲养不允许使用激素,抗生素、化学防腐剂,并按标准配制肉牛饲料配方。
④饲料。饲养肉牛的精粗饲料必须由具备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饲料厂供应。饲料种植基地应符合GB3095、GB3838、GB5618、NV/T391标准。
(二)项目达到的目标及进度
通过实施该产业化项目,要达到以下目标:
1、每年冻配4万头,其中三元轮回和终端杂交每年2.5万头经上,年、年两个实施年度生产三元杂交肉牛5.5万头,以后每年以30%的增速生产三元杂交牛。
2、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对现有114处繁育站技术人员进行考核,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人员进行培训,对考核合格约占总数60——70%人员进行巩固提高培训,对考核不合格约占技术员总数30——40%人员进行普及提高培训,培训后考试不合格,第一年留岗,第二年不合格淘汰取消从业资格。
3、年生产无公害肉牛2.5万头,年生产无公害肉牛3万头,项目实施年度生产无公害肉牛5.5万头.以后每年以0.5——1万头的增速,到“十一五”末年无公害肉牛生产能力要达到5万头以上。
黄
(三)项目实施的方式
本项目由县政府组织实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县科技开发中心和县畜牧综合服务中心牵头实施。
在肉牛繁育上:以胜利镇、糖坊镇为重点,全县普遍开展三元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以确保每年生产2.5万头三元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肉牛项目任务目标的完成。
在无公害肉牛生产的实施上:建立糖坊镇和永和乡两个无公害肉牛生产核心示范乡,并在全县建立7个无公害肉牛生产科技示范区,选择条件较好的肉牛科技示范户50户,以此带动整个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的完成。
此外,以哈尔滨北晨国际贸易公司和哈尔滨鼎丰集团为龙头,进行优质肉牛精深加工,推进产业化。
五、项目投入与效益分析
1、资金投入。本项目资金投入上,以群众自筹为主,以金融部门贷款投入与政府适当补助投入为辅。
关键词:肉牛;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牛肉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得到很好的促进。对众多的农民养殖户而言,肉牛养殖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养殖肉牛,能够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1科学合理的牛场建设
1.1牛场的选址
在建设肉牛养殖场前,必须以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保法》为依据来选择场地,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建设养殖场。养殖场要求地势较高且干燥,平缓山坡更适宜,能在周边种植牧草。要有充足、清洁的水源以及足够的电力供应。
1.2牛舍的建设
在建设牛舍时,多以开放式或半开放式以及坐北朝南的方向设计。要求屋檐高度不低于3m,宽度以12m双列式跨度和7m单列式跨度进行设计。舍内牛床密度适宜,以母牛舍8~10头/m2、育肥牛舍4~5头/m2和运动场10~20头/m2为最佳。
2品种选择
优质的品种能使肉牛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我国本地牛适应力虽强,肉味虽好,但是生长速度迟缓、产肉率低。而国外部分肉牛体型大、产肉率高且生长快速,但要求较高的饲养条件,很难适应粗饲料。为了使肉牛育肥效果提升,应以国外优良品种和我国本地品种杂交,其后代通常具备体型大、产肉率高、生长快速和育肥简单等优点。我国北方普遍通过利木赞、夏洛莱和西门塔尔等国外优良品种与本地牛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得到优质的育肥品种。
3科学饲养
与耕牛饲养不同,在养殖肉牛时不仅需要喂养自然青草、红薯藤和农作物秸秆等粗饲料,还应在其主要日粮中添加精料,使牛汲取的营养增加,缩短饲养时间便于提高经济收益。肉牛精料原料通常由豆粕、豆饼、糠麸、稻谷粉、玉米粉和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组成,可以根据肉牛营养需求标准进行精料配比。生长发育期的犊牛,在断奶后体重150~250kg期间,可以4%肉牛预混料、5%菜粕、7%棉粕、16%豆粕、18%麦麸和50%玉米来喂食;体重在250kg以上时,以4%肉牛预混料、7%菜粕、10%豆粕、13%棉粕、24%麦麸和42%玉米来喂食。
4育肥方法的选择
持续育肥法指的是在犊牛断奶后直接育肥直至犊牛年龄达到12~18月且体重在400~500kg。该方法通常用作高档牛肉的生产,能够将生产周期缩短、节省饲料成本并使肉牛养殖产生的经济效益提高。利用该方法育肥时多以舍饲或放牧形式进行。以舍饲育肥时,要确保圈舍条件良好,确保犊牛育肥生活条件质量;以放牧形式育肥时,应注意饲喂精料。架子牛育肥,指的是对1岁左右的育成牛购买后进行育肥,利用生长高峰期对肉牛育肥。选购架子牛时,要注意其外型和特征,以骨架大、生长发育良好和健康无病最宜,在选择性别时以公牛最佳,阉牛次之。
5加强日常育肥管理
应以性别、体重、年龄和营养状况对牛群合理分群,控制每个群体数量,方便管理。以定位饲养的方式限制其运动,使肉牛损耗的能量降低,通常使用一牛一桩拴养方法。同时,为了减少疾病发生,使肉牛体质得到保障,每天都让肉牛晒太阳,确保吸收足够的钙、磷。舍内保持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肉牛的育肥效果。在冬季加强保暖工作,使肉牛在低温环境下维持自身热量减少饲料的消耗。而舍内温度较高时,肉牛容易产生热应激,导致食欲受影响,甚至还会威胁到肉牛的健康,因此应将舍内温度保持在15~25℃,同时确保舍内相对湿度适宜。
6结语
关键词:肉牛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1-0054-03
近年来,随着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运用,元谋县黄牛、水牛的疫用地位逐步下降,肉牛养殖在标准化养殖示范的推动下,以肉牛生产为主的养殖模式在广大农村已形成支柱产业,并有力支撑着元谋县肉牛产业的发展,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散养模式依然普遍存在养殖方式落后、品种杂混、良种良法不配套,防疫制度不健全、疫病风险大,养殖整体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如何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产、学、研相接合,整合人、财、物、技术信息,实现 “种、料、饲、管、销”综合配套服务,有效推动肉牛生产化进程,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20多年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现就本县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来,供参考。
1 元谋县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5年,全县肉牛存栏63 211头,比2014年增长0.4%,出栏23 048头,同比增长4.88%,肉牛养殖分布于全县10个乡镇广大农村,总体是城乡接合部养殖密集,饲养管理及良种化水平高,养殖效益显著,养殖方式以舍饲养、放牧及半舍饲养为主,全县有适度规模养户584户,2015年出栏肉牛2 398头,其中饲养100只以上的1户,25~99头的27户,20~24头的12户,15~19头的7户,10~14头的36户;全县有肉牛改良点7个,其中个体改良点3个,国营站4个,主要推广运用西门塔尔牛,短角紫红牛、云岭牛,摩拉水牛冻与本地黄牛开展杂交改工作,截止2015年11月25日肉牛杂交改良5 151胎(其中:黄牛改良3 379胎,水牛1 772胎),已受胎4 706胎(其中黄牛2 950胎,水牛1 756胎)。
2 肉牛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元谋县滇中高原北部,属金沙江流域。全县总面积2 021.46 km2,大部分地境处于海拔1 000~2 200 m地带,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元谋县为川滇交往来门户之一,有“云南北大门”之称,成昆线纵贯全县78公里,共有13个站点,沟通元谋与全国的联系,永武高速公路横贯元谋,与相邻县公路畅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据草山普查资料,全县有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3.1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86%,平均每公顷天然草场产可利用鲜草8 700 kg。有海拔在1 500 m以下地区的“山地草丛类”草场5.54万 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1 235 kg。有海拔在1 500~2 000 m以的“山地灌木草丛类”草场4.67万 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8 817 kg。有海拔在1 700~2 500 m以的“山地疏林类”草场2.2万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4 048 kg。海拔在2 000 m以的山地林间草场0.69万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2 954 kg。
3 饲料、牧草种植利用情况
2015年全县累计推广种植牧草5 152户共554 hm2(其中黑麦草340 hm2,黄紫花苜蓿178 hm2,其他牧草36 hm2)。利用氨化饲料21 340 t;青贮饲料113 108t。全县推广粮经作物套种青饲料3 224 hm2;青贮饲料推广面78个村委会15 864户农户,建有青贮氨化窖30 214 m3。
元谋县2014年粮食用物播种种面积达16 467 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 249 hm2,农作物复种指数高,农副产品丰富,大量的水稻、小麦、玉米豆秸、花生杆等农作物秸杆及常年不断的青绿饲料可为研发氨化饲料、微贮饲料、青贮饲料提供保证、以及部分果蔬的枝、叶、次品果和食品加工副产物可作饲料。
4 技术服务体系及畜产品市场情况
现阶段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县共有工作人员82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29人,执业兽医师2人,初级职称12 人,村级动物防疫员108人。通过多年的科学养殖综合示范区和基地县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业务技术骨干。基本能为养殖户进行畜牧科技推广和动物防疫灭病技术服务。
元谋县2015年招商引资的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南都牧业有限公司”在我县投资建厂,总投资7千万元,该企业投产建成,将会极大推动全县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
5 肉牛产业发展制度因素
(1)政策资金扶持不够。多年来政府只重视生猪产业的扶持和建设,对肉牛产业的发展投入滞后,虽然落实了草原生态建设奖补机制度,退耕还林后继产业种草养殖畜项目,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对部分适度规模肉牛养殖户进行了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种草养畜及肉牛产业的发展,但是具体对肉牛产业建设滞后,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养殖试验示范带动力弱,传统粗放的散养殖方式仍然在延续和传承,肉牛养殖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2)良种化进程杂乱。本县原有本地黄牛滇中牛曾以优良品质、独特肉质风味,远销深圳,广东等地倍受亲睐,在当地形成了名特优产品,随着良种化进程的推进和畜产品流通过供种,优质的西门塔尔牛、短角紫红牛、夏洛莱牛,辛地牛等生长快的大型肉用牛品种在我县养殖数量增多,部分养殖户改良路线不明确,找不到优良杂交组合模式,同种品种和不同品种之间任意,杂交优势不明显,不注重本地黄牛的提纯复壮和保种工作,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的本地品种逐年减少和退化。
(3)饲养管方式落后。现在本县大部分牛已属杂交品种,但大多群众从养殖理念和养殖方式上还没转变过来,饲养的是生产快、产肉量高优的质肉牛,采用的是传统粗放的管理,牛只不分群、不补饲、牛舍简陋、防寒保暖差,日粮中能量及蛋白质饲料供给不足,同时不设置补料槽、草架、饮水槽等设施,肉牛长期处于不利生长环境中,生产性能难以发挥。
(4)草料开发利用不足。优质草料供给是肉牛生产技术关键,但我县存在对天然草场重利用,轻管理、不严格遵守轮牧和禁牧制度,草场退化面积逐年增大,草场利用率低;农作物稻草、小麦、玉米、花生、豆类、等的秸杆,果蔬的枝、叶、次品果和食品加工副产物、农副产品等不经调制直接饲喂,利用率低下;在肉牛生产中高产优质的豆科及禾科牧草种植利用普及率不高,不能提供四季均衡,优质充足的饲草饲料。
(5)科学养殖技术推广不够。肉牛养殖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现状是养殖肉牛作为农业的附代产业在千家万户散养,从业者大多是老人,文化素质偏低,至使肉牛选种选配,母牛选育、犊牛培育、放牧后补饲,种草养畜、牛舍改造,驱虫、防疫、短期育肥等技术措施得不到推广应用,适度规模养殖发缓慢,专业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低,科学养殖技术在广大农村带动和示范力弱。
(6)养殖疫病风险加大 。随着动物及其产品流通数量、范围、频率增大,加之临近省、州及周边地区疫情不断,信息互通、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以及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使疫病防控工作难度增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依然存存。虽然每年政府都组织两次两阶段的重大动物疫病及常规病免疫工作,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免疫空白点、户依然存在,零星散发动物疫病时有发生,检疫、隔离、消毒等措施没有列入常态化制度,老病尚未净化,新病发生和蔓延可能性加大。
(7)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肉牛养殖属农业附带产业发展,农户在市场经济推动下自发养殖,小而散的低水平散养殖方式,难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畜牧部门虽然对部份肉牛生产示范列入了项目扶持,对肉牛品种进行了改良,老式牛舍进行了升级改造、推广了种草养畜等措施,取到了一定示范作用,但政策、资金、技术投入与全县肉牛产业地位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养殖业科技含量低,肉牛生产整体进程缓慢。
6 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
(1)根据《元谋县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加快山地畜牧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建议由畜牧部门对全县山区、半山区、坝区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着重从肉牛的分部、品种、结构、数量、草场资源状况、饲养管理水,基层畜牧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分析研究,找准客观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路,综合性撰写出《元谋县肉牛产业发展方案》,《元谋县肉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报上级部列入本地区门畜牧业发展规化,并建议分期组织实施,同时也要有计划的做好肉牛生产综合技术研发工作,抓好人才和技术储备,为肉牛养殖发展奠定基础。
(2)推进良种化程。建立完善良种场――扩繁场――商品群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以本地滇中牛选育、选种选配及提纯复壮为主要改良路线、有计划引入努西门塔尔牛、云岭牛、短角紫牛、摩拉水牛与本地母开展经济杂交,生产出二元或三元杂交品种供肉牛养殖,培育出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优的商品牛供应市场。规范牛冻精改良站点的管理,改进配种技术,提高情期受胎率和良种覆盖率,使肉牛生产业整体水平提高,推进肉牛产业化进程。
(3)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是关键,要进一步优化牛群结构,适当增加能繁母牛存栏,强化基础母牛培育,规范母牛怀孕前期、中期、后期饲养管理,着重保证能量、蛋白饲料、优质牧草等搭配供给,满足怀孕期营养需要,保持母牛健康体况,根据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发展目标,完善养殖设施建设,制定免疫程序,建立检疫消毒制度,保证肉牛生产性能发挥,着重推广犊牛、架子牛、成年牛短期育肥技术,提高肉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
(4)强化饲草饲料的开发和利用。①以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为契机,加大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着重严格实行轮牧和放牧制度,对自然草山草坡矮灌木、攀木、攀缘木进行改造,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促进养殖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②改变养殖方式,改传统放牧为舍饲、半舍饲加放牧模式。③研究转变种养模式,实行粮草轮作,加快农作物从“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料转变;推广运用农副产品加工、贮藏、秸杆氨化、碱化、青贮技术,调制出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供养牛业用。④引进适合的豆科牧草以解决蛋白质饲料不足。保持和完善人工牧草种植,充分利用林间地、果树地、间隙地,冬闲农田,在全县不同气候海拔地区,推广种植试验成功特高宽叶型一年生黑麦草、先锋高丹草、热研四号王草、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白喜草、苇状羊茅、紫花苜蓿、印度木豆、白三叶、红三叶、大翼豆、圭亚那柱花草、光叶紫花苕等优质牧草,为山牛养殖供给优质牧草。
(5)推行复合畜牧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养殖,使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接合起来,元谋县是云南省南菜北调节蔬菜生产基地县,土地复种指数高,大量有机肥料使用,土壤板结逐年加重,通过堆集发酵处理后的牛粪便,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供给农业生产,可从综合生产方面增加养牛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6)完善动物防疫制度。健全的动物防疫保健网络是肉生产根本保证。从历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随着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肉牛W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牲畜交易频繁和养殖环境净化难度大,牛流行热、牛巴氏杆菌病等疫病传入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今后防治重点要规范引种审批程序和严格检疫,对私自引种造成疫病传入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次要强化免疫制度和强化监督管理措施施,使适度规模养殖场肉牛随时处于免疫保护状态。
xx县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xx是一个五山半水四分半田的农业县份,农牧资源十分丰富。20*年全县肉牛饲养量35万头,肉牛业产值12.94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0.84%,畜牧业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这一产业中还面临着品种退化,养殖粗放,缺乏深加工拉动,效益不高,产业大而不强,缺乏竞争等问题,尤其是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急需我县的肉牛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移。因此,以品种改良和无公害养殖为主要突破口,辅之以深加工,实施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其目的就是通过该项目推动我县肉牛业向产业化发展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全县更多的农户通过肉牛养殖增收致富,意义十分重大。
三、项目产业基础
肉牛(一)基本情况
肉牛1、肉牛养殖基础好、规模大、专业化程度较高
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养殖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现在,宾县已成为黑龙江省肉牛养殖第一大县,全国重要的商品肉牛生产基地。199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县,1996年被评为全国秸杆养牛十佳县,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科教兴牧先进县。20*年全县肉牛饲养量35万头,其中90%以上为改良牛,肉牛质量全省最好,改良面全省最高。
存栏26.2万头,年出拦10万头。全县17个乡镇乡乡都有肉牛养殖,其中有5个肉牛集中规模养殖乡镇,肉牛育肥小区43处。年饲养10头以上肉牛的规模养殖户3300户,年出拦5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350户,年出拦百头以上的养殖户240户,年出拦500以上的养殖户4户。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肉牛养殖已成为我县肉牛养殖业的主导趋势。
2、肉牛养殖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大、位置重要
20*年,宾县农业总产值36.36亿元,畜牧业产值21.27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8.5%,肉牛业产值12.9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5.6%,占畜牧业产值的60.84%。也就是说,宾县的畜牧业已占农业的半壁江山。而肉牛业又占到整个畜牧业的一半以上。
3、肉牛生产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的肉牛养殖业从繁育改良到饲养管理、防疫灭病乃至销售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服务网络。全县建立了114个肉牛繁育站,80%以上的村都有肉牛繁育点。17个乡镇每个乡都设立一个畜牧综合服务中心,可为肉牛养殖提供全程一条龙服务。此外,全县还建立14处牲畜交易市场,20*年全县外销肉牛7万多头,宾县已成为哈东地区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
4、政府对发展肉牛业重视程度高、服务力度大
按照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辅换位”的战略要求,我县确定了重点发展肉牛产业这一农业发展思路。为此,一是成立了肉牛生产领导小组,由一名县领导具体负责抓全县的肉牛生产,并成立了由农委、畜牧、科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肉牛生产办公室,具体抓有关工作的协调落实。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业发展的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在乡镇统一规划的畜牧小区内,养殖户入区养殖政府免费提供畜舍用地;允许肉牛养殖户在自家承包田内建设非永久性畜舍从事肉牛养殖;对肉牛养殖户给予荒山、草原、机动地优先承包权;对1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政府帮助协调落实专项贷款扶持等。此外,县里还下气积极推进肉牛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哈尔滨鼎丰集团投资8000多万元在宾西经济开发区建立肉牛深加工企业,引进哈尔滨北晨国际贸易公司投资1.3亿元建立血清蛋白生产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建立将对肉牛的产业化发展形成强力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在肉牛繁育方面:一是二十多年来由于一直用夏洛来种公牛级进杂交,种公牛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亲代对后代贡献率低,杂交优势不能有效发挥,以致出现越改越小,生产速度相对缓慢,效益下降。二是受市场效益的影响出现了追求身高体重,生产快,忽视肉的品质、屠宰率、净肉率等性能的现象,牛肉的品质下降等问题。三是近年来由于配种技术员迅速增加,培训工作跟不上,配种技术员只管配种,更深一点的知识如根据杂交双方亲合力不一选择不同杂交组合等技能不掌握,不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更加加快级进杂交退化的程度。四是母牛繁殖率低,仅为60—70%,除饲养管理因素外,配种技术员的技术水平和不按技术操作规程作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牛饲养管理方面:一是我县肉牛多数是从役用黄牛转化而来的,因此,存在着商品率低,产肉率低的问题;二是饲养管理粗放,集约化管理水平低。我县肉牛生产主要是分散式的家庭经营专业户经营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三是科学饲养水平低。多数农户还处于“有啥喂啥”原始落后的饲养方式,造成日增重低,生长速度慢,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低。
此外,由于前些年宾县在肉牛业缺少加工企业的龙头拉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四、项目实施主要内容、目标、进度及方式
(一)项目实施内容
1、推广应用杂交改良技术。开展三品种轮回、终端杂交,确立最佳杂交组合,建立肉牛繁育生产科技示范区,根据我县肉牛生产现有的基础和国内外市场肉牛生产发展方向,从以下几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最佳的组合。
①利木赞×夏杂母牛②西门塔尔×夏杂母牛③利木赞×西杂母牛④西门塔尔×利杂母牛
西×夏黄F1与夏洛来级进杂交二代对比
2、加强繁育站点标准化建设和技术员的培训。结合乡村繁育站点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站点标准化标准,增加、更新必备设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坚决取缔不达标站点及技术员,做到宁缺勿滥,加强培训工作,使技术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进一步提高,以保护肉牛生产,提高繁育率,进一步调动农民养牛积极性。
3、推广肉牛无公害生产技术
以《哈尔滨市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肉牛》OB2301为依据,开展无公害肉牛生,重点要抓好肉牛的饲养管理。
①推广“三定、四勤、四要管理方法”
三三定:定时、定量、定位;
三四勤:勤添、勤拌、勤刷试、勤检查;
三四要:要短栓系、要搓舌、要慢饮。
②育肥牛选择,要选择18——24月龄改良牛,体重350公斤以上,育肥80——90天出栏,体重达450公斤以上。
③合理搭配饲养,加快育肥速度,饲养不允许使用激素,抗生素、化学防腐剂,并按标准配制肉牛饲料配方。
④饲料。饲养肉牛的精粗饲料必须由具备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饲料厂供应。饲料种植基地应符合GB3095、GB3838、GB5618、NV/T391标准。
(二)项目达到的目标及进度
通过实施该产业化项目,要达到以下目标:
1、每年冻配4万头,其中三元轮回和终端杂交每年2.5万头经上,20*年、20*年两个实施年度生产三元杂交肉牛5.5万头,以后每年以30%的增速生产三元杂交牛。
2、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对现有114处繁育站技术人员进行考核,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人员进行培训,对考核合格约占总数60——70%人员进行巩固提高培训,对考核不合格约占技术员总数30——40%人员进行普及提高培训,培训后考试不合格,第一年留岗,第二年不合格淘汰取消从业资格。
3、20*年生产无公害肉牛2.5万头,20*年生产无公害肉牛3万头,项目实施年度生产无公害肉牛5.5万头.以后每年以0.5——1万头的增速,到“十一五”末年无公害肉牛生产能力要达到5万头以上。
黄(三)项目实施的方式
本项目由县政府组织实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县科技开发中心和县畜牧综合服务中心牵头实施。
在肉牛繁育上:以胜利镇、糖坊镇为重点,全县普遍开展三元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以确保每年生产2.5万头三元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肉牛项目任务目标的完成。
在无公害肉牛生产的实施上:建立糖坊镇和永和乡两个无公害肉牛生产核心示范乡,并在全县建立7个无公害肉牛生产科技示范区,选择条件较好的肉牛科技示范户50户,以此带动整个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的完成。
此外,以哈尔滨北晨国际贸易公司和哈尔滨鼎丰集团为龙头,进行优质肉牛精深加工,推进产业化。
五、项目投入与效益分析
关键词 肉牛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濉溪
中图分类号 S8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12-02
为全面了解当前濉溪县肉牛生产形势,客观、准确地掌握濉溪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找准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研究切合实际的发展对策,进一步加快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按照濉溪县皖牧牧函[2012]89号《安徽省畜牧兽医局关于组织开展肉牛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濉溪县立即成立了肉牛产业发展调研小组,于2012年12月10—15日通过召开座谈研讨会、电话调查、入企、入村、入户等多种形式深入调研,了解肉牛发展基本情况、技术推广状况。养殖模式和效益。以促进该县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 濉溪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肉牛养殖生产情况
通过调查,2011年,全县牛饲养量2.57万头,出栏肉牛1.36万头。据调查,全县1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牛大户(场)达125个,其中,1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育肥)场8个,50头以上的25个,20头以上的34个,10头以上的58个,初步奠定了肉牛养殖产业化发展基础。自2011年以来肉牛养殖效益一路攀升,每头肉牛效益在2 000元左右。饲养周期在3~6个月。目前,该县缺少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专业协会或合作社。
1.2 肉牛技术推广状况
濉溪县肉牛主要是中小规模场,采取异地育肥方式进行饲养,自繁自养数量较少。小牛或架子牛主要来源于山东、内蒙、东北等地区。饲养管理水平相对比较粗放,牛舍较为简陋,机械化程度低。饲料饲草主要是植物秸秆、酒糟、混合精料,部分场采用了青贮、氨化。疫病防控主要是以治疗为主,缺少日常保健。特别是由于肉牛经过长途运输,应激过大(包括环境改变、饲料改变、管理方式改变等),导致肉牛发病死亡,造成较大损失;没有先进的饲料加工机械且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相对较少,只作简单加工,部分场采用了青贮、氨化;母牛存栏少,改良站点少,配种员队伍素质较低,改良选用品种主要是政府发放冻精来源、配种收费为每头牛50元;由于牛舍简陋,缺少必备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节能减排量小,污染防治难度大。
1.3 生产模式和效益
肉牛生产以中小规模为主,没有形成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组织。存栏能繁母牛651头;能繁母牛年可获利4 000元左右,架子牛利润在1 500元左右,育肥牛利润在2 000元左右,总体效益良好。
2 濉溪县肉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集约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
广大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局限于当前的生产现状,加之资金短缺,导致基础设施投入低,难以形成大的规模,缺乏标准化、规范化运作,制约了肉牛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2.2 养殖户融资困难
由于资金的缺乏,各养殖户只能采取小步慢跑的发展方式。发展规模养殖,需要较多资金,但养殖户筹资困难,农村信用社多户联保最多只能借贷5万元的小额贷款,对发展规模养殖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问题[1-2]。
2.3 牛源短缺
濉溪县一些规模肉牛育肥场的架子牛70%以上都是从吉林、内蒙、河南等地购进。从各地养牛实际状况来看,随着近几年规模肉牛产业养殖的快速发展,犊牛紧缺的状况日益加剧。
2.4 养殖母牛缺少积极性
由于养殖母牛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养殖效益低,大部分群众不愿养殖母牛。
2.5 外购架子牛应激反应严重
由于外购架子牛需要长途运输,运回来后牛应激反应很严重,有些架子牛生病后很难治愈。
2.6 农民外出务工影响肉牛发展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青壮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导致养殖肉牛的劳动力严重缺乏,从而影响肉牛产业的发展。
2.7 养殖用地难以解决
养殖肉牛费时、费力、费地,特别是肉牛养殖场占地面积大,养殖用地难以解决,阻碍肉牛产业的发展。
3 濉溪县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3.1 规范和完善用地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由县、镇政府统一协调,指导资源优势突出,农民积极性高的村庄从集体所有制土地中规划预留专用畜牧业用地,并视为农业用地。对肉牛育肥场或小区建设,提供优惠政策,降低承包费标准,镇、村为场(区)建设提供水、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3.2 加大对肉牛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
对高档优质肉牛标准化育肥示范场建设分别采取特别的政策,实行奖励性补助,对新建肉牛育肥场200、500、1 000头以上的分别给予5万、10万、15万元奖励。对肉牛规模养殖、良种推广、牛肉加工、秸秆开发利用给予重点支持,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
3.3 出台鼓励发展母牛养殖的政策
要加快肉牛业发展,必须调动广大群众养殖母牛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牛源短缺问题。制定扶持母牛养殖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为调动群众养殖母牛的积极性,政府可对养殖能繁母牛的农户,给予每年每头500~1 000元的财政补贴。②为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可开展能繁母牛保险业务,动员养殖户积极对能繁母牛进行投保,如因动物疫病、自然灾害、难产等其他原因造成能繁母牛死亡的,由保险公司给予赔偿。③为了能在解决养殖污染居住环境问题的同时,防止偷盗母牛现象的发生,应加大对建设母牛养殖小区的扶持力度,对兴建母牛养殖小区的给予以奖代补,引导养殖户进养殖小区养殖。④由于养殖少量母牛效益低,规模养殖又需要较多资金,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户养殖母牛的贷款给予贴息,减轻养殖户的资金压力[3-4]。
3.4 提高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
大力发展专业养殖户、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在用地、规划、技术、信息和销售等方面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推广普及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制定并实施统一科学的生产标准。
3.5 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促使产业升级
积极采取“政策引导,实体牵头、法人经营,大户带动”的运作模式,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引进国内外资金势力雄厚的企业或财团,依托专业市场,通过多种形式,组建大型牛羊肉加工联合集团,提高产品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经营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畅通销路,提升价格,提高产品的比较效益,促使产业持续发展和升级[5]。
3.6 规范生产管理,优化产业发展的条件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的作用,规范产业运营方式,建立紧密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保护生产主体的利益。
3.7 加强服务领导
发展优势区域的各级政府应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协调落实资金和监督检查工作,特别是对养殖用地、财税、信贷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
4 参考文献
[1] 梅花·托哈依,杨宝忠.少数民族特需品产业集群化发展探析——以宁夏西吉县单家集清真牛羊肉加工产业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124-128.
[2] 葛飞.刘小庄的“牛经”还能念多久[N].农民日报,2008-5-8(8).
[3] 田晓梅.盐池县滩羊产业发展探析[J].中国牧业通讯,2009(1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