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化学的极值法8篇

时间:2023-06-14 09:35: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的极值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的极值法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学;质疑;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65-01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发现真理。”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疑到创新。因为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更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那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 营造质疑环境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质疑,首先要营造适宜于质疑的条件和环境。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废除旧的教学模式,创建“多维互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创造思维情景,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或问题,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在探索中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在开放中实现知识和方法的创生,以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再次飞跃。如在做酸碱中和反应这个实验时,书本是这样设计实验的: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显无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当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做完这个实验后,可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不加酚酞是否可以?(2)如将酚酞先滴在稀盐酸中,而后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是否能达到同样效果?同学们针对问题,积极讨论思考,由自己得出结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实验设计的原理。

二、 教会学生质疑方法

质疑要寻求不同的方法,要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易错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方法、策略上质疑,以达到在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释疑之目的。

(一)比较质疑。比较质疑就是通过知识间、方法间的比较进行质疑。例如在讲CO的化学性质时,请学生回顾氢气的性质,然后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诱发思索,寻找异同,加深理解。

(二)假设质疑。假设质疑就是对事物先提出假设,再提出疑问,以引发思索和探索。在解题过程中,对条件、过程、状态、结论等提出假设,寻求新解法、新发现等。

(三)求异质疑。求异质疑就是针对同一事物的意义和发展,多角度、全方位对事物的性质和解决方法提出质疑。这种质疑,不仅满足知识现有的结论,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探究未知领域。如在习题教学中,力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题多联等。

(四)批判质疑。批判质疑就是用批判的眼光对事物提出疑问。进行批判质疑,可以引发辨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方法、教材、解题“吹毛求疵”,在一题多解中寻求最优解法。

三、鼓励学生多质疑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师传生受”、“满堂灌”,学生成了接受的“容器”。有的教师只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课滔滔不绝从头讲到尾,而且讲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和时间,本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却被动地成了被“填”的“鸭子”,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由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一、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质疑。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课上阅读课本,课后温习课本,并加强抽查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习惯。如在学习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等内容时,先要求学生预习质疑,上课时再让学生互相交流找出突出疑难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看书释疑。二、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所有的内容讲得清清楚楚,应留有余地,让学生自我质疑,互相质疑,自己寻求答案。如在做演示实验时,不要把现象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观察、质疑、自己得出结论。此外,对答案、结论的正误分析要采取延迟评判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再比较、再质疑的时间。

四、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篇2

【关键词】激发 质疑 化学 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初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开始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认真解决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气的还原性时,教师可以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立即停止通氢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红色的铜又变成了黑色?黑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阅读教材。其次,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再次,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在45分钟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设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用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比较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他们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中职化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魅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上的挫败感非常强烈,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甚至还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混日子;有的想学也不知道该怎么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没有进取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制力和压力感。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职化学呢?我觉得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进取心。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因素,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有效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自己的行为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一定会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明确学习目的,设立学习目标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在社会在飞速发展,高科技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剧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青少年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会学习,不断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才能在社会中立有一席之地。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

2.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奋斗的方向。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导致学习的盲目性,处于被动状态。因而,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设立目标时不仅要使学习目标具体化,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而且学习目标的难度也要适合学生的能力,通过其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如果目标过高,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差距太大,学生会可望而不可即,对学生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而且易使学生产生无力感;相反目标过低,缺乏挑战性,即使实现了目标,作用也不大。因此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具有适当难度的目标才具有激发动机的作用。

二、引领学生感悟化学的魅力

1.用化学家的人格来感染学生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通过引入化学或化学史学故事,来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同时走进化学家的人文世界,了解他们信仰科学、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学习他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科学而献身的无私品格等。比如:讲述炸药之父──诺贝尔,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门捷列夫,元素铀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等化学家的故事,这不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从中受到教育,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2.用新奇的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

中职学生依然处于对一切新奇事物都充满兴趣的年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带有“魔术”色彩的趣味实验,对学生非常富有吸引力。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教学中如能巧妙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求知欲,进而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还能通过实验获取多方面的化学知识,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生活的理论运用能力等各种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选用多种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新颖多样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要想培养渴望学习的学生,教师就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发挥创新意识,运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吻合的新颖奇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课堂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新颖丰富,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把学习变成一种愉悦的需求,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不稳定的,它会随时间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后还要不断强化学习动机。韦纳的归因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信息会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成败归因的根据。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堂回答、课后作业、考试等各种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这会对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可以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热情;同时也能找出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明白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自己的耐挫力。

篇4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说说我自己,我与家庭,我们的学校生活等几个版块。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

2、了解家庭中的亲戚及称谓,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中发生在长辈身上的故事。了解家里的喜和乐。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奋、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义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知道农村是农作物的家园,了解“绿色食品”;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为、难点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了解“绿色食品”。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五、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预定进度

第一周

认识我自己

第二周

了解我自己

第三周

我的角色与责任

第四周

学会学习

第七周

生活处处是课堂

第八周

做学习的小主人

第九周

学习要有方法

第十周

我与家庭

第十一周

我爱我家

第十二周

感恩父母和长辈

第十三周

家庭变迁

第十四周

安全与生活

第十五周

家庭和学校的安全

第十六周

公共场所的安全

第十七周

当危险发生时

篇5

【关键词】 化学;质疑;技能;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1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1 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1.2 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1.3 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2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 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3) 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71-0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办公工具,已成为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培养出高素质及高技能型的劳动者是中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是现实工作及生活中所必需的。如何强化中职计算机的教学质量,这是每名计算机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计算机老师最重要的任务。

二、清晰认识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能力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多数的初中毕业生都升入了高中,而进入中职学校的大多数都是那些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当然还有少数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对计算机颇感兴趣。对大多数学生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其家庭条件较好,可能从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另一类则是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阅历也不是很丰富,其思维逻辑能力较薄弱。所以,综合这两种情况,要构建计算机思维难度是相当大的。

要强化中职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步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在他们当初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数人对这个专业并不是十分了解,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比学习其他专业轻松,但是随着学习生活的进行,在开始时可能对计算机只是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占有一定的优势,凭着他们的基础就会满怀信心,似乎什么都懂。而那些没有基础的学生他们也会很快的融入进去。但是随着专业性学习的逐渐深入,学习难度会有所增加,而这些学生学习能力差、意志不坚定,渐渐地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心理,例如:文字录入,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基础的技能,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文字录入往往都是在平时的游戏或是聊天中培养出来的习惯,然而这些习惯往往都不是正确的方式,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教学氛围的基础,这就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认为教师要做好三点:(1)给予学生真挚的感情。教师,一个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岗位,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工作,以真挚的感情友好的对待学生。感情是强化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要教师付出真挚的感情,总会得到学生的回报。(2)对学生一视同仁。针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教师要同等对待。严格要求学习好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责备,也要适时地发现他们的长处,积极的鼓励表扬。(3)多于学生沟通。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多沟通,多引导,与学生为友,让学生积极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创建出和谐的教学气氛。

四、加强交流,培养积极性

(一)加强与外界交流

学校应该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努力加强课程建设,加大与外界的交流,更大限度的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学校可以找出专业教师积极的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了解最新的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动态及其新技术,使教师在计算机的各个方面都得以提高。计算机课程主要就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主要体现的是语言信息的输入及输出。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传递、交换、储存及处理信息而实现。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计算机课程就是限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传递给学生信息,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巧妙的设计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出主导作用,指导学生的思维导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课堂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的摇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取的大多数都是对课程专业性概念及基本操作方法的讲解,然后列出知识点及重难点,这样的方式只能是学生被动的去接收。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那些基本概念的时候,学生的大脑只会被动的转动或是不动,导致了学生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渐渐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被扼杀在摇篮中。作为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教学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简单教会学生教材上的文字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流出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

(三)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所在,也是催促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催化剂,教师应该学会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例如:可以开展一些关于计算机的比赛活动,如电脑组装、设计小型网站等等,为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开阔眼界,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

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在多媒体教室里面教学才能体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在多媒体教室里学生能够更容易的对教师教的操作步骤进行实地的操作模拟,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能够图文并茂的优势,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高效传递。虽然多媒体教学有着这样的优势,但是作为教师不能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需要适当的采用技术手段,以便于促进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

六、结束语

21世纪,中国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然也存着机遇。计算机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们也要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市场动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希望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出计算机专业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晓云.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探讨[J].经济师,2010(1).

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7-01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们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活力,挖掘人的潜力、增强人的能力与创造力,从而让人们收获幸福的生活。在这个激活创造力和弘扬正能量成为关键词的时代,关注和建设人的优势与正面的力量,成为时代的趋势。

2.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制订发展方案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通往成功成才的关键一步。

3.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中职德育课改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中职德育必修课,目前我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仍存在着一些的不足之处。

3.1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比较淡薄

在我国,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绝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相当多的中职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太早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另外很多中职生表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很茫然。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缺乏认识。

3.2 中职生自我认识不清,对职业选择定位不准

知己知彼是进行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步骤。知己就是要清楚的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性格特征等。知彼是指了解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就业环境,职业发展前景,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但很多中职生不能正确认知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尤其是中职生普遍存在自我评价过低,对未来职业道路缺乏信心的现象。

3.3 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中职学校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培训。这些教师也很少到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环境中去调研,对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大多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授课中缺乏职业实践的案例,授课内容只停留在介绍规划的制作技巧上。

3.4 学生缺乏实践体验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多都是通过课堂进行灌输,有些学校在毕业前会召开就业动员会进行突击教育。授课方法较单一,大多是通过讲授,很少安排学生动手实践和主动参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对中职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4.积极心理学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发展潜力以及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造力将很有帮助。

4.1 师生间构建积极悦纳的情感认同模式

积极心理学倡导师生之间建立积极悦纳的情感认同模式。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具备发展潜力,能够积极进步的。第二,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缺点,强化他的优点。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真正要做到,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师,他不但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一个能力的训练者,而且还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辅导员和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有责任引导学生悦纳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促进其潜能的开发。

4.2 引导学生建立对自我的积极认知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即更多的关注积极面。中职生在择业时更多的考虑自己的优质特质,将它与职业特点相结合,进而选择最有利于发展自己优势的职业。要引导学生确立对自我的积极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做肯定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4.3 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从积极的职业体验中获得自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自己擅长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团队意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也使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出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

[2]汤元军,积极悦纳: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职师生情感认同.[J]经济研究导刊,2012,28.

篇8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课堂一体化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如果要想实现中职教学一体化的高效率,那么就要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一体化的方式。教师一体化即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一体化即要根据中职学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宗旨,实施模块化的教材;课堂一体化即不仅要将教学场所设定在教室内,还应该将其延伸到实验室、机房、车间、生产厂房等实践基地。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的方法作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一、教师一体化

普通中学教师对于文化知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少专业领域的实战经验。如果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师体系来展开教学活动,那么不仅无法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无法培养出生产、服务、创新三位一体的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实施双师型的教师一体化。第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首先,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方面基础较差,无法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更无法采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那么学生就不会高效地学习,从而无法将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以计算机专业为实际教学案例,教师不仅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例如: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历程、用途等,还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编程、制图等技术知识。其次,如果教师只懂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实践技能方面的经验,那么会造成自身纸上谈兵的现象,这样就不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上机学习Flash时,学生不会利用软件创建帧、时间轴,这时就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以便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层次不同,这就导致他们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缺少较丰富的实战经历,那么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教材一体化

普通中学的教材是以文化知识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中职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知识。所以,如果还延续普通中学的教材就无法适应他们的学习情况。将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目的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是中职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教材要实行双向融合模式来编著。教材既要结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采取二位一体的思考方式来有方向性地制定模块化的教材内容。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模块,即计算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其次,有层次化地设定教材内容。根据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第一学年应该以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为主,包括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基本系统的理论等;第二学年应该以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能力为主,包括:3DMAX、FLASH动画、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等;第三学年应该以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知识为主,包括:网络设计、语言编程、数据库等。根据教材的布局特点,教师需要为学生重新分配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此来适应新的教材。

三、课堂一体化

传统的授课场所以教室为主,教师通过讲台上的讲解来为学生传播知识。但是,中职学生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培养目标,单纯将设施场所局限在教室内,不仅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特质,还无法让学生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这就需要将教学场所延伸到编程室、计算机机房、公司等实践基地。自然而然地也就要求教师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传授知识。首先,教师采取上机操作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FLASH为教学案例,笔者以具体的操作例子为内容,通过为学生演练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比如:需要创建一个动画帧,笔者就会先让学生观看自己的操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来重复笔者的步骤,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以便提高其职业能力。其次,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实战。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时,笔者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实践,然后配合学生的操作情况,与他们进行实时互动,及时地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上机操作PS时,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修复人物照片的方法,然后给出他们具体的人物图片,最后让其自行完成操作,对人物进行抠图、磨皮、美化等。而笔者在一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一体化教学体系是适合中职教育任务的科学模式。它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情况,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发现,以此来培养出更高层次水平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玉红.中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教育:文摘版,20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