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科研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6-14 09:35: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新课标;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28-01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小学阶段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一定的体系化标准,可是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对自我、对自然、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它的课程目标对具体的活动主题以及开展的活动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文章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一、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因而,要科学制定劳动与技术的总目标以及开展各种活动项目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和动机,以及孩子的年龄特征,制定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比如,教学“快乐的纸贴画”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完成一幅有生活情境的剪贴画,但学生对此类教学设计没有接触过,所以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你们准备这幅画以什么为主题?先命名。(2)画中会有什么?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里?(3)在小组内,每个同学怎么分工?三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快进入了合作学习的状态。各人发挥所长,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了分工,贴、画、剪,忙得不亦乐乎。但总有几个学生没有听从安排,以自我为中心,拖慢小组进程,甚至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就要教会小组长起好协调、指导的作用。教导学生向同伴学习应成为教学过程的本身,贯穿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制定劳动与技术课程各类目标的基本依据。现在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具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要有利于合作意识、民主意识与环保意识、创新思维意识等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我们孩子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育目标要具体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三、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学科不断产生,学科门类日益趋向精细化,同时各学科门类之间的综合性不断加强,需要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1)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创新性、反思性、研究性、发展性的实践。学生通过一定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亲自参与与思考,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与社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2)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学生走出书本,走向自然与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实践研究、综合探究、合作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发现,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可把学生再次捆绑在书本中进行教学,否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不一致的。(3)劳动与技术课程真实地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积极主动地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视野得以开阔,知识得以丰富,个性得以发展。(4)劳动与技术课程根本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让他们认识社会,感受生活,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课堂教学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所以,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的发展史或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方面组织学习,归纳原理或概念,使学生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要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作出积极响应,从而让学生适应社会及科技的发展。

五、结束语

劳动创造财富,也使人精神振奋。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劳动与技术课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新课标体现了课程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反映了素质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志敏.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2(03).

[2]王贵春,沈月飞.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合作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3).

[3]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科学教学;语言;重要性

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也是老师完成职责的基本手段。教师的语言很重要,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语言上进行修炼,在课堂上把教授知识变得不再枯燥,而是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在享受中学习。

一、在科学教学中语言一定要严谨、科学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运用语言时一定要体现科学性、逻辑性,准确严密地讲解定律、规律。例如,我曾经在化学课时请一个学生回答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回答:“把澄清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中变浑浊了就说明此瓶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当时我听后直接答复“正确”。其实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是正确的,只是检验的具体方法不准确,应该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当时我并没有及时地纠正,导致作业中很多学生都写了这样的方法,虽然后来我想尽办法去纠正,但还是事倍功半,后悔莫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先是模仿,他们不仅跟老师学习文化知识,也跟老师学习语言。若教师语言规范,潜移默化地,学生也便能讲规范化语言;反之,教师语言不规范,则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学了不规范的语言尚不自知,在一般的答题中往往会吃亏。

二、在科学教学中需要启迪性的语言

科学教学都是前人所发现、总结的知识,但是在学习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并不是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也能像前人一样发现这些规律,而语言就是这些环节的最好连接点。比如笔者曾听本校陈老师的一堂讲授《土壤》的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发现植物有保护土壤的作用。虽然这个作用学生用生活经验都能总结个大概。但陈老师设计了探究实验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

学生1:“可以准备两个有土壤的盆,一个种上植物,然后对它们浇水,看它们留下来的水的情况。”

陈老师:“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

学生2:“土量应该一样。”

陈老师:“很好这样有对比性。但是两个盆不是很好观察,我们用两个盘。每个盘各放上一半的土壤,另一个种上草皮。然后对其浇水。盘的放置有没有要求呢?”

学生3:“要斜放。”

陈老师:“那么一个角度大一点一个小一点,可以吗?”

学生4:“不行,应该一样。否则水流冲刷下来的速度不同。”

陈老师用两个一样高的木块垫在盘子下。“现在要准备实验。那么能不能一个毛毛细雨,一个滂沱大雨呢?”

学生(一起):“不行,要一样的,否则水量就不能比较了。”

到这里学生已经全部参与了,虽然有点七嘴八舌的,但大家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按捺不住要把实验设计得完美些,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性陈老师调控得非常得当。陈老师准备了两个烧杯盛有相同的水量并倒入洒水壶中,“能下雨了吗,还需要什么注意点吗?”学生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会儿,突然有个学生提出来说“下雨的高度要一样,否则到地上的速度不同。”“哇!”学生用很佩服的眼光看着这个同学。最后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来进行实验,非常成功,冲刷后流出来的水有植物的带有很多的泥土,而有草皮的则比较干净。完成了实验学生也很开心。

三、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有贴近生活的语言

科学就是在生活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所以学习要从生活出发,老师的教授也应贴近生活。中央教科所郁波教授指出,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遵循“熟悉事物—小观念—大观念—更大的观念—理论和原理”的顺序,这个过程不能反向而行。我们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而不要不假思索地跑到他们经验的前面。

四、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形象、生动和趣味的语言

我一向很欣赏语言幽默的老师,觉得他们的课堂是在一片看似轻松和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将知识传授了。可是现在我成为老师,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可以做到幽默,这是一种性格,或是长期积累的一种品质、一种素养。适当地运用形象、生动和趣味的语言,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丰富的语言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从而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带给老师自己愉悦的心情。

参考文献:

[1]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教学语言运用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

篇3

一、 精确性和逻辑性

课堂语言的精确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准确的判断。做到惜字如金、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这样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 的正确认识。不能用自己生造的词句或地方方言来表达概念、性质、定理等。例如“切线”和“切线长”、“角对应相等”和“对应角相等”“三角形一边的中线”和“三角形一边上的中垂线”。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这些不科学的说法很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甚至造成错误。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谛。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言之有据、有因有果、全面周密、符合客观规律。如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一切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样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分,逻辑性强。又如有的老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视了“同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这是理由不充分,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二、 启发性和教育性

启发性的语言是开拓思想,激活思维的重要因数。正如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叙述,好教师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当学生的学习精力保持的情况下,应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任意三角形”一节时,开场白是:“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又如教师在讲游戏“找朋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有一个数据“第三列”需要知道什么信息,才能确定好朋友的位置?如果知道“第二排”你能确定好朋友的位置吗? 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开拓思想,激发思维,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积极思考、认真地讨论。只有通过启发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教育性的教学语言是学生良好的思想形成的关键。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教育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将来担任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打下基础。

三、 形象性和趣味性

形象性语言是增强直观以形动人,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具体化深奥的 知识明朗化。教师面对的是一些社会阅历不深,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极缺乏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因此,教师课堂语言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 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如:教学“有理数的 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 为正数,黑色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没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运用实物教学,将长方体的6个面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还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棱长相等的概念。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风趣和幽默含蓄,可以使学生在欢娱中获得知识,得到启迪。如我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介绍了人体有许多黄金分割的例子。如人的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四、 情感性和审美性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情感性是艺术的内隐特征。数学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作为一门艺术,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首先,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和交融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融进美的创造和追求,才能达到艺术境界。数学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在之美。比如: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美,使数学课堂充满美的气息,让学生身心得到美的熏陶。

五、 态势语言的运用

篇4

在科学研究活动当中要使用实验室的各种设备、设施和化学药品,部分研究生缺乏防范意识和责任感,不能正确地操作仪器设备与安全地使用化学药品,这些设备设施与化学品的潜在危险性将会被诱发出来,并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科研实验时不穿实验服、不戴一次性手套;或者在细节问题上不加注意,戴着手套操作电脑;还有的学生将未消毒的实验服带回寝室洗涤,或者穿着实验服在各个实验室进出,这样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消毒污染物、废弃物和清洁物品共用一个消毒容器,未按要求配备安全柜、超净工作台等设施;缺乏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相应的监督检查,等等。

二、如何开展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

(1)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体系。国外一些著名高校早在多年前就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生物安全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1][2]。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但是实室安全管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的安全。而安全保障程度的高低,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可操作性的强弱正相关[3]。一套良好的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体系,应具有自我完善功能,可从最大程度上保障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的安全 。

(2)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在科研实验室中对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 特别强调导师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所以导师有责任组织学生学习并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的使用规范、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规范、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实验室内部的管理规定等。另外,各二级单位也应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组织学习实验室关于学校和院系的安全规章制度、研究生的安全责任、消防知识以及案例教育;对大型精密仪器进行现场讲解,现场解答学生疑问;每年请学校公安处消防科的同志给研究生讲解灭火器使用、报警、火灾逃生等;可结合研究生学生会不定期举办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在提高研究生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让他们对科研中的实验安全问题加以重视。

(3)开设“实验室安全学”课程。针对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可以专门开设一门“实验室安全学”课程。课程可设置为研究生一年级的必修课,16学时,1学分。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最后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理论教学讲解实验室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的表现特点、产生原因、防治原理、防止措施、安全管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实践教学包括灭火器操作和疏散逃生演习。室外进行灭火器灭火演练,要求每位研究生都能实际动手操作,掌握使用方法。模拟火灾现场,在实验室内发出火灾报警,学生按照逃生要求从紧急出口逃生。最后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结课。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课程,加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让研究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三、小结

安全教育工作不是靠“口头警示”和“制度上墙”就能解决的问题,除了要让研究生有安全理念,更重要的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和相应的安全教育措施。科研实验室是研究生进行实验和开展科研工作的重地,只有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才能为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浴辉,向 东,陈少才.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 168-171.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 科研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两大任务。教学与科研应有机结合,教学脱离科研,就是缺乏观点和灵魂的教育。自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科研的互补作用更显突出,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重要性在于:

科研促进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是主要任务,而教师是直接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教师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科研对教学有着极大促进作用。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研。首先,开展科研必须追踪学科新进展,查阅大量文献,及时丰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融汇贯通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通过对未知领域或疑难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培养教师开拓创新精神,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

其次,科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师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更应通过科研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习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实际上,教师致力于科研的行为,往往对学生的创造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科研成果对学生又起到巨大的带动和激励作用。这样,一种勤奋向上,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也就形成起来。

科研有利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根本性的任务,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科研、人才培养等。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坚强动力。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学科是在前人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总结成理论体系而逐步形成的,新学科的产生也常带来重要科研成果的诞生。―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主要看其科研成果在国际或国内处于何水平。而在某个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边缘学科或分支学科。而这些新学科的产生,在学科与学科交融过程中,反过来又能促进科研实验窒的建设。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成绩会使得学术声誉得到提升,形成好的学科建设氛围,也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学校及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科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离不开科学研究。科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然而时而我国多数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很多医学教材,内容比较枯燥,难以营造活泼的学习气氛,学生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准备,结合一些科研热点,介绍学科的新进展,新颖有趣的内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开设一些科研实验设计课程,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选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药物或动物材料,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进行学生的课题研究。科研活动中所观察体验到的各类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近年来国家鼓励高校组织本科生申请校级研究项目,并尽力为他们创造科研条件,提供相关的实验室条件,同时配备指导教师帮助他们完成项目研究,给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训练机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培育了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能促进教学水平,并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本科教学必须结合科研,但目前许多教师长期只搞教学,不搞科研,久而久之,脱离科研,难以提高自身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要摒除以下不良心态,如封闭心态,有的教师谈到教研教改,总认为自己不行,比如学历不高,缺乏教研教改经验,教学负担重无时间分心;依赖心态。部分教师在开展教研教改方面没有自己的追求,不能开展创新性工作,但又担心落伍,于是总依靠同事搭顺风车,而自身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工作。虚荣心态,少部分教师,注重自我价值定位,及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所做的教改尝试不是教学实际的需求,而是迎合领导的偏好,失去了教改的实际意义。

所以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投入到科研工作,并且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探索创新,敢于怀疑习惯行为和常规做法;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这些素质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须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在科研过程中找到最佳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时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对科研方向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密切结合所在院系的科研条件来确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应尽量结合优秀科研团队的学科方向,对于地方院校来讲,与地方特色密切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若教师的科研能力突出,也可开辟新的方向。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科研题目,加强课题的申报,积极争取经费,为社会提供研究服务。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合作与交流,利用其他国家的人力资源、技术优势和资金,促进本国的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尤其在地方院校,国家资金投入不足,通过人员交流、交换资料及共同开展研究项目等途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这是在有限资源促进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使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同时,多数高校已制定出各种配套的人才引进方案,目前随着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的改善,学校将有望招到来自国外大学的、有实力的青年力量,他们对于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对现有的教职工来讲,应当尽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培训,从而迅速与社会需求接轨。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各种灾害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却相当淡薄。特别是我国的环境教育,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很落后,其主要表现是:环境教育观念薄弱,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知识匮乏,环境教育资源缺乏,途径狭窄,造成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其中,我们的环境教育课的缺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中学有必要开展环境教育课的原因

1.现代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迫切要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对“学会做人”有这样一段解释:“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与失败。”在当今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重要的个人素质。人们普遍认为,责任感是道德感的表现形式,是人类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认真负责,尽心尽责的意识和行为,可以激发人的信念、智慧和成功率。

2.环境污染现状的迫切要求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这一代人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的利益的一种发展战略。简单来说,就是怎样实现低能高效以达到人与环境的平衡关系的问题。目前,我国主要是靠政府推动来对公众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全民教育,经济与环境平衡的教育亟待发展。

三、解决问题:在我国如何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环境教育

笔者认为要解决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1.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应确立法规,保护环境教育的实施;我们要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强调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负责,环境保护要和干部的考评相联系。

2.在大学、中学、小学教育体系中有针对性地确立科目,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把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已势在必行。这一举措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一方面,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需要从娃娃抓起,环保知识和环保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当中还将有一批人会成为未来的决策者,他们的环境意识的强或弱,将直接影响我国下世纪的建设和发展。

3.实际教学活动中逐步渗透,丰富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知识。目前中学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了一些环保内容,我们要充分重视,对各门学科的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达到渗透目的。

4.拓宽各种途径,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注重学生应从细节从生活的点滴从自身做起。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样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环境教育中研究方法和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学生有独特的心理和心理特征,开展环境教育也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把握针对性和灵活性,以达到强化环境教育的效果。为此,我们应先通过讲课、搜集材料等方式加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使他们明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学生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人手,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个大课堂,通过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并变为自觉的行动,最终使环境教育完成从理论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学校更要从点滴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营造校园内环境教育氛围主要有以下两点:(1)注重美化校园。(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孩子们认识植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明白“护绿·爱绿”的重要意义,“每人一株树,做21世纪合格公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为地球治病;评选最喜欢的野生动物等。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开辟环保专题宣传栏,让学生们动手通过文艺、壁画、小报、黑板报、制作作品等形式宣传环保,接受教育。

篇7

一、导入语——精练简明

俗话说得妙:“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课堂语言也不例外,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亲切、巧妙的导语首先得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成功的学习作好铺垫,愉快的学习环境,则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教师就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构成的知识系统,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音乐教师运用简要、精练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巧妙的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并能够积极地去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亲切自然的声音把学生带入音乐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感受其美。

二、提问语——启发创新

妙语生花,打开沟通的桥梁。教师的提问艺术真的很重要。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交谈时的随想而问,而是事先精心安排设计好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针对性,还要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求。有专家就指出,听课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艺术。好的提问,学生马上能够回答到点上来,而不恰当的他提问,学生往往绕来绕去也说不到点子上来,这不能怪学生,而应该反思教师自己的提问是否恰当。可见,提问语在课堂教学中是相当的重要。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细心研究,不断积累课堂提问的艺术。又如:一堂音乐课如倾盆大雨般的把音乐知识倒给学生,那是绝对不行的,一名良好的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道德修养,更应该追求恰如其分的教学用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得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的提问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好的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的课程,不同的教师上课,效果往往就会不一样,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优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知识的渊博程度和课堂语言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知识渊博但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人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也是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三、评价语——自信鼓励

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很深的教学功底。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其实我们教师本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赏识,多一些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当学生因胆子小,没有把握等原因而不敢发言的时候,我们要微笑着说:“我相信你是能答上的,大胆地试一试,好吗?”或者说:“你总是想准备得非常完美了才举手,其实不必,先把你的想法简单地告诉我!来,说说看! ”这样用语言鼓励他勇敢地说,并在说中协助他说清楚,使他们逐渐克服胆怯心理。

当发现不爱举手的人举手时,我们要将回答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即使他们讲得断断续续,没有抓住重点,也不要有任何责怪的神态、动作。同时也要制止其他抢着举手或者抢着回答的同学。这个时候,教师继续保持最本真的微笑,告诉他:“你完全可以回答!”或者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会儿再叫你!”并要寻找机会让他们亮相。这样,日积月累,这些同学也会渐渐地自信起来,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养成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

当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不完整、重复别人的发言,甚至是根本不会时,我们不要说:“他说得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也不要说:“不对,请坐。你在重复别人的发言,你没有认真听讲。”这样的否定,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这样说:“你答对了一部分,继续努力!”“你能勇敢回答问题,很好。但你再仔细动脑筋想想,好吗?”“你这个想法别人已经说过了,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这样用肯定、商量的、提醒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就能鼓励他继续认真听课、动脑思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表扬总比批评有力量,使每个学生露出笑脸是评价的成功,也是教育的成功。教师不应渴求学生观点的完美性,而应尽量去纠正、鼓励学生,注意学生的情绪导向:答对了,可正面表扬:答偏了,可肯定其求异思维:答错了,称其积极参与亦可贵:没有回答,则可解释为学生为求深思熟虑。

别小看一句评价语,俗话说得好,一句话使人笑,一句话惹人跳。只有我们用真情、用爱心,多鼓励每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多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潜能。

四、结束语——回味无穷

篇8

【摘要】在英语教学当中,老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较少,而在课外,学生也不愿主动进行口语对话,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语言的习得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输入,学校如果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开设英语角,定期开展口语交流活动,则能够促进他们学习口语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从而带动英语整体水平的发展。  一、英语角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提供了一个练习口语的平台  语言是门工具,必须要通过“听、说”,即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从而掌握一门外语。因此必须有大量的练习机会才有可能促进外语的学习。在课外开设英语角,则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在英语角定期开展主体性的口语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逐步提升。  2、突出学习英语过程的主体  课堂上的英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绝大多数英语课堂都是采取老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而英语角则可以由学生自发选择话题,让他们自身参与到英语角的组织和运行,主动参与到英语话题的讨论当中,这无疑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体。  3、促进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在强调英语等级考试、专业考级通过率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口语运用能力,也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是“聋哑英语”、“应试英语”。所以可以通过在英语角中大量练习口语,带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英语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开展英语角的必要性  为了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本校某一学院的100名本专科(本、专科各50名学生)开展了调查。此次共下发调查问卷100份,实收85份,笔者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做了数据统计,  从数据分析来看,在所调查的人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英语听说的练习时间远远不够  有25.65%的同学没有花时间在英语听说上,42.7%的学生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左右(基本上就是晨读的时间),这组数据说明了我们学生对英语听说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语言需要一定的时间练习、实践,如果单单靠上课的时间接触英语,下了课就弃之不顾,则不会有长足的进步。而从第六个问题可以看出,即使在上课时间,他们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也是很少的。笔者也曾到个别班级听英语精读课,部分学生没有利用好上课的时间,不认真听讲,有的干脆埋头睡觉。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让人担忧。  2、英语综合能力发展不平衡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英语最弱的环节基本上都集中在“听”、“说”上,这样的人数占到了50.75%,这说明学生的听说能力急待提高,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高校当中,存在很多“听不懂”、“说不出”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本人的主观原因外,作为学校,也可以尽量给更多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来鼓励学生进行听说练习。  3、听说水平不高  有17.35%的学生基本不会进行英语对话,63.1%的学生只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达到熟练程度的学生只有4.35%。听力的程度也不容乐观,有10.65%的学生基本听不懂,有21.7%的学生能够听懂个别单词,59.3%的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句子,仅8.35%的学生能听懂较难段落,没有听力障碍的同学为零。

4、关于英语角

笔者设计了几个关于英语角的问题,77.3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建立英语角,有53%的同学会去参加,53.65%的同学认为参加英语角能促进自己的听说能力。从这些可以看到我们的同学还是希望学校有这样一个环境练习英语。从以上调查可以显示出,建立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开放型的英语角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目前英语角存在的问题及早期实践  以我校英语角为例,经过多年的调查,英语角的开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一定的计划性。英语角的实施缺乏一定的计划性,每学期初没有指定相应的活动开展计划,导致了随意性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组织学生的参与。  2、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英语角大多由学生自发组成,而学生组织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对选题的把握不够到位,话题单一,不够深入;宣传发动的能力欠缺,会导致学生参与较少;  3、早期的英语角实践  在02、03年两年时间里,笔者在所在学院开展了英语角活动,主要针对本学院有一定英语基础。并通过选拔而组成固定的英语兴趣小组,作为英语角的成员。通过“演讲、话剧、辩论、播放电影、圣诞晚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还作为学校教改立项的二级课题“如何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主要载体;04年,笔者在学院尝试在宿区建立“英语寝室”(20个左右),通过集中每天晨读、每周作文、课余活动等形式开展;05年,笔者在宿区构建多个“宿区英语角”,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人数较多,效果明显。从06年开始到2012年3月,笔者在所在的外国语学院继续开展英语角活动,并组织其定期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效。  四、对于英语角的再探索  英语角,是学生提高英语口语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专门的指导老师负责  英语角如果完全由学生来组织,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正如之前所指出的选题、参与情况不理想等问题,如果有专业教师固定的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参与  要确保英语角的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要确保高年级有口语能力的同学参与到其中,因为不是每次英语角都有外教的加入,所以必须保证英语角的核心成员,能够带领参与者积极投身口语的练习,他们是英语角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