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09:35: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辅导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心理辅导,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完美的人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体育训练中大有作为,帮助其解除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完美发展,从而达到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障碍的特征
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障碍特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影响自身正常学习行为和体育活动的消极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很常见,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抑郁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不足、精神萎靡,情绪低落,不主动,常躲避练习或早退。
2.过度紧张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大,学习动作难度大,失误次数多等,这些大多能引起学生的过度紧张心理。如果学生过度紧张,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下降,学习难度会加大,这种状况会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及身心带来一定的危害,严重地影响学生体育能力的发挥。
3.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一学习某类动作,学生就害怕,害怕出现失误,害怕同学嘲笑,害怕教师批评、害怕受伤,这样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并伴随相应的生理变化,表现为:心跳加快、四肢无力,打寒战,出冷汗,这样就影响了自身的运动能力,从而导致学习无法正常进行。
4.自卑心态。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常自我感觉不如别人,信心不足,认为自己“笨手笨脚”,生怕别人看见耻笑,特别是遇到有点难度的技术动作,就更不愿练习,这样长期下来将导致恶性循环,产生厌倦学习心理。
二、心理辅导的方法
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辅导主要是促进运动参与,并有效的运用激励,调节情绪。刚柔相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事实或事例正面引导学生,将心中的积郁进行有益的宣泄,从而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投入到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去。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是体育与健康学习最大的障碍,将直接影响其学习中的心理变化。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课堂组织教学往往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其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帮助他们逐渐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比较理性地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和社会功能转化,诱导他们自我培养对体育项目广泛的兴趣。
2.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要“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帮助他们制订适宜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实际,可以把完成教材内容看做是总目标,区别对待设立若干个分目标,如在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难度、技术掌握程度、完成质量,练习的次数等,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完成各个分目标,通过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大部分学生均能很好地完成预定的目标,在完成练习获得成功时,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从而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激发运动热情。
3.激励法。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没有对优生的偏爱,也没有对“学困生”的厌弃。相反,对待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更多地给予关注,对他们要抱有期望,要激励他们树立体育与健康学习的信心,针对他们渴望进步的心理需要,及时发现和表扬其优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为自己的进步感到喜悦,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恐惧等心理障碍。
4.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控手段。心理自我调控的手段就在于自我情绪调节。当感觉自己情绪失控时,做好深呼吸,想些开心的事情,控制好情绪。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对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环境教育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教育和人际环境教育,两者相互作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干净整洁的运动场地、摆放有序的体育器械等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对客观的体育与健康的学练环境有了清晰的认识,就会调整自己的内心活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中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心理素质的水平,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成功学习的基础。心理辅导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遵循有关原则,运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乐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真正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凯.优化体育学习心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 .中国学校体育.2003(5):59-60.
[2]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一、深入挖掘教材,做好课堂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和心理上架起一座金桥,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具有健康心理。
讲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时,结合到我校是“无烟学校”,并针对个别学生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潇洒的表现”等幼稚心理进行剖析,重点讲述吸烟的危害和禁烟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对烟草有正确的认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讲《生殖系统》时,端正教态,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疑惑。首先让学生有正确认识,性知识是一类科学知识,不应该回避。可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发育水平的性知识,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心变化,求得心理平衡。引导学生在男女同学相处时,互勉互助,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
二、调查分析个案,加强具体指导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较强,心理发病较快,但也容易治疗,只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合理指导,可解除他们的困惑。
懒惰是惰性心理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图安逸,怕吃苦,追求享受。他们在家中多是“小皇帝”“小公主”,随年龄的增长,惰性、任性日益显现。学习怕动脑筋,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利用“生物钟”知识树立时间观念,学习和生活要有计划性。
有的学生因家庭生活关系紧张,有的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受不良外界刺激等,使他们疑虑重重,忧郁苦闷,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群,从而对教师、家长、同学有一种排斥力,为此及时指导他们认清事实,并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增强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开展生物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在集体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中克服心理缺陷。
嫉妒是在与别人相比较中产生的一种狭窄的自私的心理现象。这样的学生气量狭小,心胸狭窄。他们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藐视,重则仇视,甚至攻击报复对方。对这样的学生采取亲近大自然,组织野外生物考察活动,有条件的可进行生物野外实习。让森林、高山、大海之伟大衬托出个人的狭隘渺小,把他们的心灵创伤抚慰平复。
自卑的主观原因是意志薄弱和性格软弱,客观原因是现实与自身的需要出现矛盾时得不到应有尊重。这样的学生性格孤僻,做事畏缩,不敢冲在前头,生怕别人耻笑。生物教学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卑心理的根源,同时用温柔、谨慎、灵活的方式接近他们,掏出心里话,找出原因,再创设特定情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性心理变态,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如不健康文化传播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比较微妙,尤其对情爱方面的信息更为敏感,稍受暗示,就会有所发展。他们所处的环境则时时诱导他们:有的从网络、影视、剧照、人体摄影、人体画像中寻求刺激;有的从文学作品,医学书刊中寻找有关性知识的文字图象;有的丧失理智,走上犯罪之路。对于他们首先进行性知识教育,让他们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并引导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环境,同时开展各种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介绍成功事迹,激发进取心理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他们取得成功,除了正常的智力外,在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等方面也具有优良的品质,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楷模。达尔文智力并不超常,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经五年环球生物科学考察,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孟德尔八年苦战,从一粒粒豌豆种子中数出了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袁隆平也突破重重困难先后培育出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目前中国、美国等国家联合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将在基因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奥秘,从而使人类的遗传病、癌症和心血管等疾病可能在基因水平上得到治疗。为此我们开设《生物科技园》,专门介绍生物学家及其成果,使那些有自卑心理和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同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应变能力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
由于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院校如此,中职院校亦是如此。中职院校扩大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标准,使得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还是心理素质水平。尤其是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尚不成熟,难以应对情况的转变。这就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进行研究。
中职生刚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就要接受职业教育,这是一种转变。多数学生还未成年就得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这种落差很容易使中职生的心理出现阴影。因此,在中职院校中的一大问题就是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因此中职院校设立了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及相应的心理课程或是安排一些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其中最典型的指导方法就是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声誉影响
在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嗤之以鼻,认为中职院校比正规的教育院校低一等,而中职生则是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另外,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中职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在将来社会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总之,中职院校在同龄人以及社会中的声誉都是不好的。这就会为中职生带来困扰,容易使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2.就业压力
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将不再接受以往的知识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此时他们多数未成年,却因为进入中职院校,不得不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晓了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心理尚未健全也使得他们顿生无力感,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团体辅导介绍
团体辅导是教师或者辅导者等组成的团体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等过程。它是一种健康的辅助方式,借助团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开放自我,促使个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我,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习惯等。
团体辅导注重交际,也就是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体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团体交流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设计一些交流性的环节或是热点话题,营造和谐、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这一种团体交流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学会调节心理。
团体辅导另外一特点是团体性。团体辅导成立的基础是必须有全体参加,不管大小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协作,利用团体的参与影响一些学生,来实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有利于心理健教育的进行。
三、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建设优良团体,规范团体行为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流为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必要建设优良的团体,规范团体行为。良好的团体有利于进行团体活动,加大师生间的互动,规范团体行为,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交流环境。这都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提。
一个优良的团体可以凭借团体动力实现团体良好、积极的交流,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中职生心理建设。例如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将团体的成员划分为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此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自由交流,产生团体动力。
规范团体行为是建立团体良好形象的前提。在此,所谓的规范团体行为不仅是指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还包括一些“矜持”行为。不文明、不道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就讲解一下“矜持”行为。所谓的矜持行为就是指团员放不开自己,始终不参与团体的任何活动或是话题。这种行为不利于团员的自身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团体内容具有针对性,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生的话题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选取有关内容十分关键,其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不仅是指对象是中职生,还意味着内容必须要分阶段进行。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同,自然选取的内容也会不同。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中职生,其心理必定是紧张的、害怕的,对于外界也十分敏感。这时,建议所选内容以适应环境、生活成长以及团体交流为主,有利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融入团体。
同时,也为了团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团体进行公告,让团员根据自己的形象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名片,大胆介绍自己,对于一些较为腼腆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利于团体氛围的融洽,更重要的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当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避免事倍功半的现象出现。
3.团体辅导分阶段进行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注重阶段的划分,不是指学生的成长阶段,而是指团体的运行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达成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团体刚成立初期,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团体辅导做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是主导,引领学生进入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打造一个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发展阶段。通过准备阶段的预热,这时的团体具备了良好的团员基础以及互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进入团体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旁听者,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讲述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最后确定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束阶段。进入结束阶段,最后的收获就是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全体成员获得感情认知、精神愉悦。教师也应该从团体辅导中获得经验,知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应用中,还需要心理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清.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
[2]赵雅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剧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生涯和生涯辅导的含义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到生涯一词,如描述一个人的从政经历,我们会用“政治生涯”;描述一个人的当兵经历,用“军人生涯”;描述一个人的职业经历,用“职业生涯”等等。但要从学术上给生涯下―个定义,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给出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美国生涯理论家萨珀的观点。
生涯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组成:其一是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时程,又可分为成长、试探、建立、维持和衰退等时期;其二是广度或范围,即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其三是深度,即个人为自己投入的程度。从历史性来看,生涯就是个人生命完整的过程,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又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蕴涵着个人兴衰际遇。
生涯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与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了解;对休闲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的了解;对生涯规划和生涯决定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对在工作与休闲中达到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解。
所以生涯辅导的具体方面可以概括如下: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合理选择和决策的作出;自身潜能的开发。
2.生涯辅导的目标
生涯辅导的目标是促进个体的生涯成熟,即协助个人实际达到他应该达到的生涯发展阶段。具体地说,生涯辅导就是要帮助任何年龄、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通过生涯辅导,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具有适用于快速发展社会的基本学习技能及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工作价值观,以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具有确立事业发展方向,寻找和获得工作的技能;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技能,以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社会里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能依据个人的意愿教育机会及职业机会等所有资料,对职业和事业作出合理的决定;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后,通过某些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在教育和职业上都有成功的表现,能成功地将工作价值观融入整体价值结构中,以便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生涯辅导是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最好体现;生涯辅导是帮助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生涯辅导是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的最好体现。
大学素质教育与生涯辅导的结合点
1.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社会及区域政治的诸多变化,尤其是就业市场格局的改变。迫使人们认真反思及审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种大学主要任务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促使大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即素质能够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事。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素质教育以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目标,紧扣知识经济的灵魂。
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即培养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时代感、责任感的新型公民,他们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理想、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广阔的人力资源基础。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
2.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显而易见,生涯辅导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不具备的或者是在心理或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生涯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得到弥补和完善。所以,生涯辅导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两者具体结合点表现为:
(1)大学生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管理,学校充分尊重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起点,是学生养成各种素质并不断提高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影响重大。
(3)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和学生个人生涯目标都以服从社会客观需要作为目标制定的依据和衡量标准。这种统一性促使大学素质教育能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导入生涯辅导
1.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功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导人生涯辅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素质教育的引导功能,促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养成和发展。具体引导功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这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起点工作,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第一步。在这阶段应该客观分析学生个性特点和主观偏好,结合知识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初次发展定位,树立大学求学阶段的朦胧生涯目标。
(2)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方案。这是培养学生构架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未来发展领域深挖掘的阶段。在求学过程中,关键是不断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目标,并赋予坚定执著的实际行动,在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和切实的支持,甚至包括教学课程的选定和课余求知的规划。
(3)帮助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不断纠偏。阶段性成果奖励、经验总结和阶段性目标调整、计划完善是生涯辅导的关键。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偏好的转变和实际努力效果,及时给予动态考核评价和调整生涯规则。这是一个持续激励的引导过程。对于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职业倾向、成熟地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2.大学生涯辅导的内容
(1)指导学生专业定位和学习。专业的学习活动是大学中最普通、最直接的生涯探索过程,选择一个适当的专业,也是为未来的生涯决定了具体的方向。所以,帮助学生依照其能力、兴趣、价值等选择专业或转系,是生涯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职业生涯辅导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职业生涯辅导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职业生涯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在职业生涯辅导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职业生涯辅导的全过程
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过程中,内容需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如大一阶段,主要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接受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教育,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可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测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巩固学生的成才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其成才素养,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大三阶段,应主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阶段,择业、就业问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必须对他们进行集中强化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树立学生感激母校,回报社会的信念。
2.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职业生涯辅导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将就业形势教育、自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使教育的内容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3.职业生涯辅导的体验活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应用方式
职业生涯辅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相应地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鲁洁就曾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识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因此,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应在做好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真实的生活,缩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预演,可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职业需求,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增长才干。同时检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学生是职业生涯辅导的对象和主体。职业生涯辅导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
职业生涯辅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理想、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1.有效实施职业理想教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其中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大约只有34%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与此相对应,大学校园里被迷茫和困惑占据大部分时光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树立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2.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
目前,在大学生中因自我认识教育的缺乏,在择业时不能结合自身特长、专业、个性等自身条件,或盲目攀比,择业期望较高,缺乏现实性;或对社会的了解不多,认识较浅,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把社会上传统的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贪图享受,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等,这些表现均表明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高校也只有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强化认知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加强学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身价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期望值过高等情况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主流中的发展。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如何发展,方向如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类职业,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作出规划。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做好择业的前提工作。个体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各个方面的特征,才能够有依据地进行职业选择。同时自我认识又是职业概念形成的基础。职业生涯辅导以心理测试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更好地设定和不断完善职业生涯目标,逐步明确和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路线,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全面开发个人的潜能,树立健康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4.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的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就业的双向选择代替以前的包分配。虽然就业市场机制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但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提出新的挑战。以择业观和从业观为主要内容、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职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职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择业观既对大学生的就业的方向、领域和具体业务具有指导意义,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从业观则决定着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表现以及他们走向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而职业价值观则对一个人的择业观和从业观起着核心和统率作用。职业生涯辅导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职业价值观:选择并从事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适应的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在这一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完整地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
职业体验训练鼓励发展个人的才能及更复杂的行为和生活技巧,通过生涯体验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培养敢于接受挑战、具有领导才能的社会精英和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社会通才。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生涯发展教育之中,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6.加强创业意识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创业意识教育逐步引起广大高校的关注,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新趋势,对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辅导注重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流畅性练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学业、择业、就业等实例,分步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直接参与思想教育,发挥受教育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教育的自觉性,强化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一方面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不靠岗位维持,要靠岗位创新”的观念,扩大就业视野,使毕业生在择业中,能对三资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给予必要关注,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日常辅导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职业规划教育已不再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阶段性工作,所以,我们应该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日常辅导中要分阶段有侧重点地进行教育。把日常辅导和毕业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思政教育的全程性。
日常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应注意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很迷惘,或者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有两条:一是制订目标的意识不强,跟着感觉走;二是自主性差,缺乏独立制订目标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主要内容是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国情教育、职业认识等,指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设计。第二阶段,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培养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如: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立职业素质的培养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职业素质的总体目标是什么,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对个人计划实施的监督力量是什么等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比较有效的手段:一是合理开发各种文化载体,比如说图书馆、校园网等;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一些对抗性的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演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自信心等。
毕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毕业班学生的抉择教育。指导毕业班应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的抉择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目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供报考硕士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2.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合
职业生涯辅导应凸现教育个性化,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融合起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共性教育覆盖面广,对解决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行之有效。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模拟招聘等形式,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教育。个性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和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的方法。在教育中,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也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同时在教育中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指方向,要满腔热情,诚恳坦率,以理论事,并善于抓住时机,确保教育效果。
关键词: 大学新生 教育管理 辅导员助理
大学新生的教育与管理历来为各高校所重视。如何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尽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思考和探索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对其正确教育引导,构建有效的教育工作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院自1999年开始在新生班级中设立辅导员助理这一新型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实践证明,为新生配备辅导员助理这一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新生教育管理方法。
所谓辅导员助理制度,就是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至两名从高年级同学中选出的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党员或干部,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
一、辅导员助理模式的优势
辅导员助理这一模式在新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具备以下优势。
1.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辅导员助理与低年级学生之间年龄差距不大,他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接近,又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另外,学长的身份又能使低年级学生对助理的认可程度增加,能够与他们袒露心扉,也就方便辅导员助理更加深入细致地与新生进行沟通,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因此,辅导员可以依托辅导员助理这一平台更真实地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助理及时反馈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尽可能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得到发现和解决。
2.有利于辅导员助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辅导员助理由于需要协助辅导员处理各类日常事务,如军训、召开班团委会、组织班会、确定新生干部、学风班风建设等各项工作。辅导员助理有着特殊的身份,一方面是学生,与新生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又是管理者,行使辅导员的部分权力,如何让学生自觉服从管理,这中间是要做许多工作的,也是要讲艺术的。通过这样的锻炼,辅导员助理既能极大地提高组织协调和沟通管理的能力,又能促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3.有利于发挥辅导员助理榜样示范作用
辅导员助理是高年级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成功的经验,满足了新生渴望成才的需要,无形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新生刚进大学,对学校的种种情况处于未知的状态,他们愿意也更容易从同龄人群体中接受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的行为方式。因此,辅导员助理对新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生中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4.有利于新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
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新生初入大学,对大学生活有着许多的憧憬与向往。同时,由于大学是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的学习又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初入大学的新鲜感消失后,就会有许多对于学习、专业、未来发展的困惑和迷茫。由于辅导员助理都有过大学一年级的经历,他们知道新生刚入学时最容易碰到的思想、生活问题,因此在与新生交流的时候,可向他们讲述自己或其他同学在大学一年级时的所思、所获、不足与遗憾,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调整心态,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另外,对于学习而言,辅导员助理对本专业课程也较为熟悉,知道每门课程及每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也从学习中概括出一些适合本专业的基本学习规律和方法,他们把这些规律和方法告诉新生,让他们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可以帮助新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5.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通过辅导员助理的反馈,辅导员能掌握更多、更新、更为准确的信息,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并且能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对学生工作进行更多的思考与调研,更好地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开展学生工作。同时,也促使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能够站在更高层次上,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管理服务,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辅导员助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1.严格选聘
我院在选聘辅导员助理时,一向严格把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兼顾考虑。
(1)一般在高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中选拔,因为这部分同学有较充足的大学生活经历,对大学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努力的方向有较清楚的认识。
(2)品学兼优,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在日常行为中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学习成绩优秀,能对新生适应大学学习起到帮助和指导作用。
(3)对党务工作有一定了解,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党员优先考虑。
(4)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协调能力,有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经历。
(5)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6)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助手意识,能积极配合辅导员开展新生工作,并且工作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培训
在辅导员助理开展工作之前,需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开展专题如《如何认识和对待辅导员助理工作》、《学生工作方法与技巧》、《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新生心理特点》等专题讲座,使辅导员助理们统一思想,明确工作内容和目标,更有效地开展新生工作。
3.交流激励
组织曾任辅导员助理的同学与现任助理之间进行交流,介绍开展工作的思路,需要注意的问题,应该具备的素质等,进行传、帮、带的工作。学期末,需要对辅导员助理进行考核与评比,表彰先进,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4.全程指导
辅导员助理毕竟是学生,他们同时扮演着“老师”和“学生”这两种角色,因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对助理加强指导,定期进行工作的交流,帮助他们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指导开展其他各项工作,以保证和所有的辅导员助理达成思想和口径上的一致。
总之,在新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实施辅导员助理制度不仅有其必要性、现实性,而且有其可行性、实效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勇于探索,勇于改进,不断完善该项制度,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使其在自我教育管理中成长成才,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绍正,邓静.论学生辅导员助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A].科技资讯,2009,(31):187.
我分析过后进生的特点,认为后进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不想学。这些孩子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不知道为何而学习,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二)是不会学。这些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三)是学习有障碍。这部分学生是属先天智力低下的特殊儿童。确定了后进生的类型,辅导时才能有的放矢。辅导后进生,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教师自身入手,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了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要真心地去爱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如所教班级的靳容春同学,成绩比较差,学习上缺乏信心。经过多次与他闲谈,我知道他喜欢搞小发明。于是在一次英语课上,我请他来修理录音机。修理完毕,全班都为他喝彩,同时我也表扬了他,他高兴得满脸通红。事后我还对他说:“你其实并不比别人笨,要是你在学习上也拿出劲头,我相信你同样能取得好成绩。”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从此以后,他发现到自我的价值,学习上倍添信心,成绩也在逐步上升。
二、从日常生活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恐怕是大部分“后进生”的通病。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转化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作为一名老师,我注重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地总结自己的点滴进步,同时也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尽量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例如,在值日、清洁中,注意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在班级游戏和体育运动中,注意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考试中,注意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谦逊、忍让习惯的培养……从生活习惯的完善延伸到学习习惯的养成,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三、从课堂教学入手,给予后进生特别关注
首先是课堂发言优先。多数后进生不喜欢举手发言,其实有时也是没有机会轮到他们发言,久而久之,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成为课堂学习的陪客。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后进生发言,如单词、短语的认读等简单问题我都会优先留给后进生。所教班级的牟发龙就是一个好例子。因为他平时在课上不怎么说话,成绩也很差,只有四十多分,我就特意在课堂上叫他起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单词。叫的次数多了,后来他就主动问我或者其他同学新课中的单词怎么读,学习的劲头也大了,成绩不断取得进步。还有的后进生,开始他们不举手或很少举手,回答时声音很低,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逐渐自觉地举手。现在所教班级的后进生在平时上课时发言积极了,只要他们懂的他们就会举手,而且发言时越来越爽快,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其次是巡视指导优先。当学生独立作业和课堂练习时,我总会有目的地巡视,主要对象就是那些后进生。开始,我一站到他们身旁,他们就会很紧张,不敢动笔或以写一会儿用橡皮擦的动作掩饰。渐渐地,他们知道我的善意,随着次数的增多,也就慢慢习惯了。这样,老师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指出,当面辅导,这也是帮助后进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方法。
四、从家庭教育入手,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
首先,辅导教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寻找并熟悉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选择适合学生嗓音特点的歌曲,做到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如根据学生音色的特点确定选择美声还是民族唱法的歌曲。根据音域的大小、个人演唱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歌曲。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工作,根据我国国情,从事幼教工作的大部分是女生,所以参赛学生也都是从优秀的女生中选拔,这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这个特点,辅导教师在选择、确定比赛曲目时,要考虑女生的嗓音特点,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女生演唱和发挥的旋律优美的独唱和艺术歌曲。推荐曲目:《珊瑚颂》《七月的草原》《芦花》《望月》《大森林的早晨》《思恋》《又唱浏阳河》《我和我的祖国》《祖国之恋》《我爱你,塞北的雪》《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等。
二、要根据学情,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因其特殊性,比较注重技能技巧课的训练和学习,但大部分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因而入学时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大部分学生属于零基础。参加比赛的学生一般从高二的学生中选拔,也就是学生从接触声乐学习到比赛中间只有两个学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声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缓慢、不断探索和提高的过程,在两个学年时间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怎样让学生达到参赛水平呢?我认为歌唱的基本功包括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辅导教师在前期的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从呼吸方法、基础发声开始练起,用平稳的气息、科学的发声方法,奠定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同时要结合多种类型的演唱曲目进行训练,及时找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辅导教师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在短期的训练后就让学生尝试演唱一些高难度歌曲,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嗓音受到损害。要让学生知道,声乐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住性子、稳扎稳打,勤奋努力地学习、科学地训练才能掌握演唱技巧。基础练声曲目推荐:《红豆词》《在银色的月光下》《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鼓浪屿之波》《康定情歌》《我亲爱的》《曲蔓地》《长江之歌》《赛吾里麦》《西班牙女郎》等。
三、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受能力,从而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一首歌曲只有经过人声的演绎才能达到完整、有灵魂的展现。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歌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提醒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在演唱时就越真实,感染力也会增强。例如,《芦花》这首歌曲,主人公以芦花为媒定终身,看到芦花而触景生情,想到爱人不在身边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表达了主人公盼望心上人早日归来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就找到一些芦花的图片和资料,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身在唯美的意境中感受歌曲、聆听歌曲,对《芦花》所表达的感情有了全新的、更细腻的感悟。学生在演唱时也注入了自己对爱情、对思念之情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细腻、贴切地展现了一幅美好、温馨的画面。
四、提高学生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
很多学生在比赛或演出过程中都会多少出现紧张的问题。紧张会造成很多不可弥补的后果,例如,忘词、跑调、失声、节奏错乱、高音上不去、喉咙打不开、共鸣位置偏低等状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挥,从而严重地影响比赛成绩。学生在一项比赛中发挥不好,也会影响心情,使她们失去自信,从而影响其他项目的发挥,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克服紧张心理、提高演唱发挥能力是辅导教师辅导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学生在比赛演唱过程中要全神贯注,投入音乐的情境当中
如果学生上台之后还左顾右盼,不能集中注意力,看到面前的评委和观众就更加不知所措,那势必会影响发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角心理,让学生尽情发挥,逐渐化为一种潜在意识和能力,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我们在训练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但并不代表绝不会出现状况。教师要告诉学生,允许出错,但不允许错上加错。一旦出现失误,不要再去想,而是镇定自若地继续往下唱,决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到后面的演唱,得不偿失。麦金农说过:“在台上,表演者对于任何失误都应当置之不理。”兰帕尔也说过:“在出错的时候一定不要往后看。”这是每个参赛学生都应有的心理素质。可见,在比赛和演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生应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
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表演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迎新生文艺演出、校园班级大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逐渐适应各种舞台环境。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积累丰富的演出经验,进而使学生喜欢上登台表演并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锻炼出在比赛中当环境改变时,学生也不会感到慌张的能力,应该能够游刃有余地表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有可能超常发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