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证券投资股票分析8篇

时间:2023-06-14 09:35: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证券投资股票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证券投资股票分析

篇1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分析师队伍日益壮大。证券分析师作为专业人才,其提供的股票评级是否具备实际投资价值?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给出的股票评级在短期内是具备投资价值的。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股票评级

随着监管法规的逐步完善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立足于公司基本面分析的价值投资逐渐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主流理念,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其影响力也急剧扩大。公司研究报告是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的总结,而其中的股票评级则是分析师报告的主要结论,也是对证券市场投资者而言最为直观和最受关注的信息。若分析师给予一家上市公司“买入”或“卖出”评级,则代表了分析师认为该公司当前股价被低估或高估的强烈信息,若投资者接受了分析师的信息,则将通过具体的买入或卖出行为影响股价的涨跌。关于证券分析师股票评级的投资价值,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对于个股评级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3年。Cowles(1933)分别收集了16家金融服务公司、20家火灾保险公司、1位华尔街日报编辑和24家金融出版媒体的荐股信息,经过计算发现被推荐股票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弱于大盘1%到4%。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由于当时证券分析师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职业,关于分析师荐股的投资价值的研究开始兴起。

Diefenbach(1972)收集了1967年11月17日到1969年5月23日期间(共80周)来自24家证券经纪公司的个股评级(包括买入建议和卖出建议),将这些股票自被给出评级后52周的收益率与同时期市场指数的收益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获得买入评级的股票在未来52周的平均收益比同期指数收益率高出2.7%;而获得卖出评级的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则比同期指数收益率低11.2%,且在全部获得卖出评级的股票中,在未来52周能跑赢指数的股票占26%。

Davies和Canes(1978)研究了股票评级二手信息的扩散对于股票的影响。他们使用市场模型对1970年到1971年华尔街日报“市场消息”专栏中的股票评级(包括597个买入建议和188个卖出建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些二手评级当日,买入评级的股票有着0.923%的超额收益,卖出评级的股票有-2.374%的超额收益,并且都是统计上显著的。另外,在二手评级后的20个交易日,被评级的股票并未发生超额收益的反转。作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股票价格无法完全反应全部信息,因此即使的二手信息的传播也能够对股票基本面估值产生影响。

Groth et al(1979)以一家美国经纪商在提供的1964

年1月至1970年12月期间提供的约6200份股票评级为样本,并对日期的准确性作了交叉检验,他们以CAPM为衡量基准,发现买入评级的公司在推荐公布前6个月,月超额收益率始终为正,推荐当月超额收益率达到最高,推荐后一个月超额收益率急速下降但仍为正,数月之后超额收益率才变为零。推荐之后股票的超额收益率整体上低于推荐之前。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些被给予买入评级的股票在报告之前可能就已经历了利好消息引起的股价上升,而股价上升又吸引了证券分析师对这些股票进行研究,并给出乐观的评级。

但是,这些早期的研究都存在着样本时间短、选取的证券公司数量少且代表性差、个股可能集中于某几个行业等问题。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数据库的完善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有关研究进一步深化。Elton et al(1986)利用IBOS数据库,收集了自1981年3月到1983年11月的来自34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其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评级的股票而言,上调至强烈买入的股票在报告当月产生较大正超额收益,且这种正超额收益在此后的两个月会变小,但依然显著;评级下调至卖出的股票在报告当月存在显著负超额收益,这种负超额收益在报告后一个月仍然显著,且绝对值会变大。

Barber 和Loeffler(1993)分析了1988年10月到1990年10月来自华尔街日报”标靶”专栏的股票推荐。该专栏由四位分析师每月各推荐一只股票,作为对照,华尔街日报会随机选取四只股票。他们发现,专栏公告后两天之内,产生4%异常收益。

Womack(1996)利用First Call数据库,以分析师评级的四种极端变动为样本,发现分析师评级的变动对股价有显著影响。在3日事件窗口内,“新添到买入列表”和“新添到卖出列表”的规模调整收益率都在统计上显著,分别为2.98%和-4.69%;“从买入列表中删除”和“从卖出列表中删除”的规模调整收益率也在统计上显著,分别为-1.94%和0.32%。

二、国内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报告数据库直到2005年前后才开始完善,因此国内学者对于股票评级的早期研究大都基于对财经媒体荐股“二手信息”的

市场反应研究。林翔(2000)收集了《中国证券报》每周一“咨询机构看市场”栏目1998年4月13日至1999年6月28日来自601家上市公司的共1414次股票推荐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股票推荐前后是否存在超额收益情况。结果发现用市场模型计算的个股超常收益在股票推荐之前第4周就开始显著大于零,在推荐前一周达到最大值。推荐公开后10周都存在显著的负超常收益。他认为其中原因在于证券咨询机构拥有一定的私有信息,在推荐公开以前,私有信息已经在咨询机构的客户中扩散,客户和追随趋势者的过度买入造成了推荐公开后的抛售压力。

朱宝宪、王怡凯(2001)以《上海证券报》每周日“为您选股”栏目的投资建议为研究对象,搜集了1999年1月至11月共44周总计565次股票推荐,以市场指数调整的收益率为衡量基准。他们发现,总体来讲“投资建议”股票组合的收益率统计上显著高于大盘;将“投资建议”划分为短期和中期投资建议后,发现短线投资建议的股票组合收益率高于投资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但中期投资建议的股票组合收益率几乎都低于大盘。研究结论认为,一些专业投资咨询机构具有相当的把握市场短期热点的能力,但对中长期的预测能力不足。

徐立平、刘建和(2008)收集了2000年12月1日至2002年12月23日上海证券报每周一“本周股评家最为看好的个股”这一栏目的荐股统计数据对A股市场中证券分析师荐股的市场影响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采用事件研究法,用均值调整模型计算非正常收益率,结果发现分析师所推荐的个股在推荐之前正向的非正常收益率(PAR)表现相当明显。推荐之前六个交易周时正向的PAR表现最强,而后依次下降,并在公布基准日后短期内下降为负值。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负向的PAR也越来越大。

徐永新、陈婵(2009)手工整理了2007 年1 月至12 月《中国证券报》“实力机构周末荐股精选”所推荐的A 股股票作为研究样本。他们发现股票推荐之前一周,所推荐的股票已经具有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率,股票推荐前一周的累计超常收益率超过4%,推荐前的第一个交易日的超常收益率高达2%左右;股票推荐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有1%左右的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率,而第二至五个交易日均为显著为负的超常收益率,且推荐后第二至五个交易日累计超常收益率中值低于-1%;同时,推荐前后市场也均有超常的交易量反应。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股票推荐中可能存在信息泄露。

随着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数据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对分析师的一手评级信息进行相关的研究。王征、张峥、刘力(2006)整理了六家实力较强的券商研究所每月末向机构投资者提供的业绩预测和投资评级信息。他们将券商研究员2004年3月至2005年6月给出的19310次股票投资评级划分为增持、减持和中性组合,组合每月更新一次,并计算每月各组合的收益率。他们发现,在样本期间,分析师增持评级组合相对市场指数的超额年化收益率达到23.85%,该超额收益率在经过CAPM模型、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和包括动量因素的四因素模型风险调整后仍然显著。分析师减持评级组合的超额收益率为负值,但统计结果并不显著。该策略在考虑交易成本后,仍能取得显著的超额收益率。他们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认为国内证券分析师股票评

级具有投资价值。

李雪(2007)收集了自 2006年1月1日到2007年4月1日四家研究机构308份股票评级调整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将所有评级调整分为调高与调低评级两组,以市场指数调整的收益作为衡量基准,发现在(t-10,t+51)的时间段内,调高组产生6.53%的正异常收益,调低组产生-7.49%的负异常收益。在(t-1,t+1)、(t+2,t+31)和(t+2,t+51)三个时间段,除了调低组(t-1,t+1)不显著之外,其他调高组和调低组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和负的异常收益。另外,不同研究机构影响力的差异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异常收益的显著差异,但在长的时间段内则效应不显著。作者认为推荐后股票价格漂移根源于分析师推荐报告的内容逐渐被投资者接受而导致的交易行为,而不是由于新的信息出现、推荐力度或者推荐机构的影响力造成的影响。

三、结论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早期的国外研究大多认为分析师的选股建议没有实际价值,而最近20年来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大多认为分析师的工作是有效率的,即他们的股票评级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特别是报告前后的短期时间内效果明显。研究报告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是证券分析师行业在资本市场中所发挥效率的反映,集中体现了证券分析师行业在产业分工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林翔.中国证券咨询机构预测的分析.经济研究.2000(2):55-65.

[2]朱宝宪,王怡凯.证券媒体选股建议效果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1(4):51-57.

[3]徐永新,陈婵.媒体荐股市场反应的动因分析.管理世界.2009(11):65-73.

[4]徐立平,刘建和.证券分析师荐股的市场影响力研究.财经论丛.2008(4):70-76.

[5]王征,张峥,刘力.分析师的建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来自中国市场的经验数据.财经问题研究.2006(7):36-44.

[6]李雪.中国证券市场分析师推荐投资价值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7.11:72-77.

[7]Cowles,A.1933.Can Stock Market Forecasters Forecast?.Econometrica,vol. 1,no. 3:309-324.

[8]Diefenbach,R. 1972."How Good Is Institutional Brokerage Research?"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vol. 28,no. 1:54-60.

[9]Groth,J.,W. Lewellen,G. Schlarbaum,R. Lease. 1979."An Analysis of Brokerage House Securities Recommendations"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vol. 35,no. 1:32-40.

[10]Womack,K. 1996."Do Brokerage Analysts' Recommendations Have Investment Value?"Journal of Finance,vol. 51,no. 1:137-167.

[11]Barber,B.,D. Loeffler. 1993."The 'Dartboard' Column:Second-Hand Information and Price Pressure"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vol. 28,no. 2:273-284.

[12]Davies,P.,M. Canes. 1978.”Stock Price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Second-Hand Information”The Journal of Business,vol. 51,vo. 1:43-56.

[13]Elton,E.,M. Gruber,S. Grossman. 1986."Discrete Expect

篇2

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如何让钱为自己工作?投资?投资=炒股?

在这个全民炒股的时代,“股票”几乎成为了人们投资的代名词。然而,面对股市,并非每个人都能“运筹帷幄”,因此,我们更愿意去倾听投资专家的建议,去学习他们的经验。本期《投资客》独家专访北京源乐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晓洁,看他是如何在股市这片“”中自由徜徉的。

“如果工作也是生活。那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投资客》:你认为在生活中自己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曾晓洁:我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平常上班时间除了做交易,就是调研上市公司,研究宏观趋势、经济走向。回到家里有空就是自己做饭,然后看书、游泳健身锻炼。

《投资客》:这么说来,您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游泳健身?

曾晓洁:算其中之一吧,最喜欢的还是自驾车远途。2008年,我曾自驾车去了新疆,后来几年也出去了几次,但一次比一次走得近,主要原因是没那么多时间。我认为在驾车远途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更加真实的生活感受。毕竟平常的投资交易,让人精神紧绷,有时候人需要停下来、放下一切去反思、畅想、体验、感悟,从中了解真正的自己。

《投资客》:的确,想远游却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您是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曾晓洁:确切地说我的生活和工作很难严格区分。每天早上起床开始就看各种资讯、研报,直到晚上睡觉前。工作的内容可以说是完全融入到生活中去的,也许在旁人看来我分配在工作上的时间更多一些,或者生活得太过单调。但是如果说工作已经就是我的生活,那我的生活内容就太丰富多彩了。

“投资买房不如投资房地产公司股票”

《投资客》: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生活中的你是如何理财的呢?

曾晓洁:我自己的资金基本上也就是在债券、现金和股票类投资(为避免与现有管理产品之间的利益冲突,面向股票、商品期货等投资)这几大类资产之间做配置,当然,持有现金的时间较短,且量不大。

《投资客》:除了证券投资,还有哪些方面的投资是您所感兴趣的?

曾晓洁:其实证券投资涉及的面已经非常广了,上到全球和国内宏观经济,下到不同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另外,你还要知道证券市场中不同的投资工具,例如股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期权等。所以我目前几乎所有的投资兴趣都集中在证券市场。这个过程既是对兴趣的满足,同时也是为公司下一步业务发展,从我自己开始做一些学习、了解和试水。当然,房地产的投资也很有趣,但是对我而言,投资买房不如投资房地产公司股票。

《投资客》:您认为投资带给您的感受是什么?

曾晓洁:投资的乐趣在于认知这个世界,包括政治、经济、企业经营等,同时你还可以和这个社会最优秀的企业家、基金经理和学者作思想的碰撞。所以,认真投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投资客》:在您看来,投资者要进入证券行业的投资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曾晓洁:我认为进入证券行业的壁垒不高。我见过不少证券投资高手,原来是从事实业投资、贸易、制造业等行业,但是本着对证券投资十足的兴趣和勤奋,从证券市场收获很大。但是这些人在进入这个行业后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非常勤奋,通过大量获取经济和行业信息,分析经济和行业状况,调研上市公司以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等方式,成为了优秀的专业投资者。我个人认为,要做好投资,要么就是把自己训练成专业投资者,要么就把自己的钱交给专业投资者进行投资,一般非专业的投资爱好者想在证券市场持续获利的难度较大。

“证券投资,需要认真筛选,不可盲目”

《投资客》:目前证券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曾晓洁: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相对于欧美来讲,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虽然市值已经较大,但是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参与主体等都还比较初级,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投资客》:面对当前股市的动荡局势,在您看来,股民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市场行情?

曾晓洁:这两年来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比较快,导致很多行业的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所以股票市场指数表现不好。对于投资者而言,必须分析经济下滑带来的影响。同时,这轮经济下滑和2008年又不一样,其中不乏某些行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脱离了大的宏观周期。但是对于这些少之又少的高速、持续成长中的行业和个股,需要冷静的、认真地去筛选、寻找。总之,不要盲目的投资。

“性格影响投资,股票市场没有不劳而获”

《投资客》:在投资股票的过程中,除了具备—定的专业知识外,还有哪些东西对股民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曾晓洁:个人认为性格对投资的影响很大。胆子太小和胆子太大都不合适。例如,三国中的张飞如果来做投资,相信在牛市中会赚很大,但是他赚的钱会在熊市中统统都亏回去。这种性格就是过于胆子大,对任何股票、在任何行情下都热情高涨,听到啥消息就盲目买入和卖出,不认真思考。

《投资客》:那么投资者如何从众多的股票中,选择一只较好的股票进行投资?

曾晓洁:股票投资之前,必然经过股票分析。从理论上讲,股票分析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基本面的,一类是技术面的判断。第一种是我们正在做的,通过对宏观经济、行业比较和个股分析来选择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当然选择的过程非常难。第二类很多散户比较喜欢,就是俗话的“看图说话”,通过对所有股票的k线图进行分析,认为某些股票的图形非常“漂亮”就买入。

《投资客》:选择专业机构的服务是否可以为投资者在获得收益方面提供保障?根据您多年的证券市场投资运作经历,有没有什么经验和广大投资分享呢?

篇3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070-04

证券市场已成为国人最普遍的投资手段,据统计,大陆股票市场市价总值约275 327亿元,流通市值约66 699亿元,深沪两市账户总数约1.2亿,股民约4 000万,基金380多家,市价总值1 000多亿,还有无法统计但数量庞大的私募基金,如果说学科的理论高度应与其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成正比的话,那么我国的证券投资理论则是远远落后于社会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加深证券投资的理论研究,提高投资者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内外投资环境的差异

现在部分基金照搬国外成熟的投资模型,国外很多分析体系是纯数学模型,理论很深几乎是把股票的走势当做导弹的弹道来预测,然而这类模型在国内市场的收益却与其在国外的表现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国内外投资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政策对于股市的影响

不论哪个国家的政府都能对金融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投资者通常都会对政府“察言观色”。这种情况在国内更为明显。

国内的股市长期以来被形象地称为政策市,政府对于股市的调控与国外相比主要有以下两点不同:

1. 政策调控的影响力更强:在国内诸如调节印花税,存贷款利率等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已经达到可以忽略经济因素甚至造成牛熊市的逆转的程度。

2. 资金的干预:国内的基金发行要经过国家审批,政府通过这项权利通过调控进入股市资金的多少来调节股市。同时政府批准社会保障体系的部分资金进入股市,进而产生诸如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福利基金等机构,这些资金数额庞大而且听从国家调动。这些因素构成了国家对股市直接调控的基础。

政府对于股市的调控强而有力,因此在国内投资需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灵通的消息网。巴菲特只看重宏观经济形势和他手中股票价值而很少理会政府的举动的方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国内政府的举动难以准确预测而且影响极大。

(二)公司对于自身股价的影响

国内公司的大股东通常都会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公司股价,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股改: 股改的实质就是非流通股股东补偿流通股股东,然而非流通股大股东为了尽可能少的补偿流通股股东通常会在股改前低价吸纳足够多的流通股股数,提出相对较低的送股比例,然后在短期内压低股价,在股价跌至低点时停牌开始对股改协议进行表决,在表决期间用手中吸纳的筹码支持低补偿的股改协议,同时由于停牌前股价一直被压低,补偿成本也相应降低,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流通股股东被迫接受较低的补偿。

2.收购:与国内公司的背景相比国外更为复杂,很多公司都是某集团的子公司,集团在上市后可能会通过换股来吸收原有的子公司,部分集团在收购前会抬高自身股价压低子公司股价来降低收购成本,因此在国内购买即将被收购的公司未必是件好事。

3.增发:不论增发是为了公司发展还是整体上市,公司在增发股票前往往会抬高自身股价以便在增发时确定更高的增发价。

总而言之,在强势的大股东面前散户占不到任何便宜。

(三)资金对于股市的影响

我国证券监管与国外尚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时常对一些违纪行为进行处罚,然而公司管理层私自买卖公司股票,管理层与机构暗通消息,机构操纵股票价格都时有发生。股票的价格走势完全被资金所操纵,而操纵它的资金的控制者被称作“庄”,“庄”画出股票一天的走势图,然后用资金控制股票的走势最后使得当天股票走势和图上完全一样,这让国外趋势分析的方法在国内变得一文不值。“庄”通过制造股票走势,散布虚假消息甚至收买股票分析师来牟取暴利。众所周知,投资要建立在预测未来的基础上,既然公开的预测并不可信,那么让国内中小投资者如何投资呢?我曾听到过国外一位著名的期货投资者说他能用他手上数百亿资金来短期拉高或降低某项期货合约的价格,然而他的控制维持不了多久,市场很快会回到它应有的价位,所以永远不要妄想战胜市场。但在国内很多股票走势被“庄”所控制,所以国内的中小投资者更多的是在与“庄”博弈,由于股市是一种零和博弈,而中小投资者在政策消息、对公司了解和资金上都弱于“庄”,所以国内股市更像是“庄”圈钱的盛宴。

(四)博弈投资的氛围

如将国内对股价的影响因素按其影响力排序则从大到小依次为:政府调控,公司大股东,“庄”,股票自身的价值。这四个因素影响和决定着一只股票的股价,但价值的影响力最弱,所以国内形成了独特的博弈投资气氛。首先政府调控影响最大所以决策都必须在预测国家政策的前提下进行,中小投资者还要识破“庄”的骗局,预测“庄”的举动,同时要考虑大股东对股价的干涉,而“庄”也要考虑如何操作才能让自身的手法更隐蔽,如何操纵股价同时争得大股东的默许甚至配合,所以在我国股市与其说是投资的场所倒不如说是多方博弈的战场。

(五)不断升高的CPI和投资手段的缺乏

国内的股票市场情况非常复杂,中小投资者并不具备实质上的优势,然而散户却依然争先恐后的进入股市,原因在于国内现阶段的CPI和投资手段的缺乏。据统计,我国2007年度CPI为4.8%,12月份6.5%,并且还呈上升趋势。虽然央行在2007年经过六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上升为4.14%,但除去5%的利息税后,实际利率为3.933%,加上物价的高速增长则形成居民将钱存入银行意味着忍受物价上涨带来的资产的贬值,而我国其他金融市场并不适合小型投资者,比如由于我国的外汇管制政策,普通居民手中没有外汇也不允许换汇所以缺乏外汇交易的前提,期货交易的入门资金则相对股市过高,而债券受国家调控涨跌幅度过小,因此股市成为普通居民投资的唯一选择,而老百姓通常缺乏基础的投资知识,不知道如何判断股票的真实价值。这些情况造成了股市将近60倍的市盈率。

二、传统模型收益分析

虽然国内的投资环境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不相同,但国外传统的投资方法有些在国内的表现相当不错,这是因为我国股市有大量的资金掌握在有很强投资理念的基金手中。而且未来中小投资者的弱势会越来越明显,投资基金将会使未来的趋势,随着基金在股市中资金份额的不断增大和证券监管体制的加强,最终股市的投资主流会逐渐向价值投资靠拢。

我通过对比国内市场和美国市场近五年的数十种传统选股模型的收益率发现:在国内市场中所有的模型长期都战胜了指数,其中高股息模型遥遥领先于其他模型,其次是莫伦卡模型和股东权益回报率模型,这三个模型的共同特点是均以分红回报率作为选股基础,这说明我国的价值投资者更认同这类理论。然而这类模型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却很一般,因为这类模型选出的大多是那些能产生大量盈利却无法实现自身业务突破的公司,因为公司不需要大幅扩大经营规模和领域,所以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类公司往往通常无法实现高复利增长,而且这种选股策略会排除急需资金的但能实现高速增长的企业。

在美国市场表现相对突出的是马丁•兹威格模型和比乔斯基模型,这两个模型都是综合类的模型,都从财务的角度要求公司的盈利有稳定的高增长,其中马丁•兹威格模型较为看重企业成长性,但同时要求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必须合理,比乔斯基的模型则要求股票具有很低的市净率(股价/每股净资产),更偏重于购买被误解的好公司,这两个模型体现的思想在于投资股票即使用合理的价格买到有稳定成长能力的公司。

此外我通过对比各种模型在牛市、平衡市、熊市的表现发现,牛市中成长性模型的表现更好,因为在牛市中各股市盈率都偏高所以相对难以找到“超值”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高成长性的股票更易被投资者关注,上涨的速度也相对较快,而在熊市中只有注重挖掘价值的模型才能获得盈利,因为该模型所选股票内在价值较高相对大盘更为抗跌。

三、本文观点

(一)投资理念

以我目前的学习来看,可以信赖的投资的理念主要有四种,价值投资;获得分红;趋势技术投资;博弈投资。

首先我们来解释这四种投资理念为什么能够战胜市场:

价值投资:不论是广义或狭义的价值投资,它们的概念都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因此有广泛的簇拥,当公司盈利提升时会吸引投资者以更高的价格交易公司股票,当这种投资方法成为一种共识时,它就成为股市的规则。运用这种理念的关键在于相对于其他投资者提前精确的预测公司盈利,从而找到相对的价值低洼并从中盈利。

获得分红:这是种相较价值投资更为原始和单纯的理念,相对更容易操作和接受。国内很多投资者都是这种投资理念的支持者,策略的认同度较高所以其表现就相当不错。

趋势技术投资:这种方法成功的原因在于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和投资者的心理,造成的结果就是不论涨跌,趋势延续概率永远高过趋势改变的概率,用这种方法交易将像是在用自己动过手脚的筛子赌博,掷出自己需要的点数的概率要高过其他的可能,长期来看肯定是获利的。

博弈投资:博弈是种完全忽略股票投资价值的方法,也是行为金融学最明显的体现,出现博弈获利空间通常的前提是强势力量发生违规,证券监管体制越薄弱,博弈行为可能的机会就越大。

在这四种理念的指导下,各自又衍生出无数的投资策略。我的理解是:这四种理念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基于这四种理念所衍生出的无数投资策略也是一样,投资要参考多方面的因素,这四种因素都要参考。高明的投资者就像水,不论外界有多大强力都不可能伤害水,因为水很灵活柔软,将水倒入杯中,水就是杯的形状,将水倒入壶中,水就是壶的形状,只有像水一样灵活适应市场规律和改变的投资者才能长久的战胜市场,但明确市场规律后要坚持自己的判断,适应市场规律并不代表被舆论和市场热点左右。

虽然可以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近乎完善的企业估值体系,但我们不可能永远创造出能够持续获得高额利润的模型,这不仅仅是因为市场规律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没有哪种投资方法在广泛推广后还能盈利,原因在于证券市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前提,是系统从外部吸收资源的总量高于系统向外部输送资源的总量,否则系统便会因资源枯竭而消亡。这导致了两个结论:

1.系统必须有一定的漏洞可钻,可以让投资者以某种投资方法获利,这是吸引外部资源不断流入的前提,这是证券市场生存的基础。

2.这些漏洞有自然修补性,即不可能有大量的投资者能长期从这些漏洞中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否则证券市场便会灭亡。这使得大多数投资者不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作为整体,投资者是向证券市场输送资源而不是获取资源,这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

举例来说,价值投资的教父格雷厄姆在晚年放弃了价值投资理念,转而信奉有效市场理念。而偏偏有效市场理论的建立者之一在90年代放弃了市场有效理论,看似非常矛盾。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方法本质是挖掘股价低于当前内在价值的企业,随着美国市场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用该种方法,从而导致存在价值低估的公司越来越少以至趋近于无,这样格雷厄姆本人自然也无法用自己传统的方法来长期获得超额利润了。

格雷厄姆之后,分析当前价值方法的失效导致了对成长概念的追逐,这是广义的价值投资。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巴菲特。巴菲特采用的是对企业未来长期价值的判断方法,与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了相当的不同,即加入了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很多人把巴菲特的成功归结于纯粹价值投资理念的胜利,得出结论说只有价值投资才是投资正道。但事实恰恰相反,以价值投资长期取胜的著名投资家寥寥无几。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在流传了这么多年以后仍然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说明一点,就是他的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否则大量类似方法的采用就会导致该种方法的失效。在我看来,巴菲特的投资天才和超前判断力是其成功的根本因素。例如,其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时候正好是全球化开始的年代,可口可乐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迅速地在世界各地流行,我们自己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从第一次喝可乐的不适应到逐渐习惯的这一历程。巴菲特以其超强的判断力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对其进行长期投资,成为其投资成功的经典案例。实际上,对真正成功的价值投资起作用的是个人的战略视角和超强判断力,这是极少数天才投资家才具有的,因此,也仅有极少数天才投资家才能够稳定地用价值投资获利。这就说明,要么大多数职业投资人和普通人理解的价值投资离真正的价值投资相去甚远,要么价值投资方法本身是个伪概念。如果市场中很多人都能够深刻地掌握了价值投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很快就会失效,因为以这种方法选出的公司的股价很快会回归价值,不再给后来者以投资机会。

趋势投资也是一样,国外的期货外汇基金对自己的技术模型都是保密的,因为模型在预测走势时忽略了自身预测对于走势的影响,技术模型被更多的投资者运用之后会改变股票原有的走势,造成依靠此模型的判断越来越不准确。

同时我们在考虑选择投资策略时必须明确任何投资理论的应用都存在前提,若不具备前提则没有应用价值。购买股票即为获得红利的理念的前提是股票即将获得的红利/股价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而国内并不具备这种前提。至于趋势技术分析的前提是市场是自由市场,不存在资金操控和宏观调控,这种方法因为国内操纵价格司空见惯所以现在还不适用。价值投资的前提是股票相对股价存在价值,现阶段国内股票的价值只能在相互之间比较,股价相比实际价值普遍偏高。而博弈的前提国内都具备,虽然证券监管会越来越完善,但不可否认博弈仍是目前的主流。

我个人的观点,现阶段是若自身处于资金信息的绝对强势地位则可以通过博弈的方法来稳定获得高额利润,而中小投资者若要投资则应有很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尽量分散投资并且要学会强制止损。

(二)价值投资的估值和分析

成熟的价值投资策略除了考虑企业现有的价值和未来的盈利增长外还要参考很多其他因素,比如管理层,公司对股东的态度,总股本,是否有可能成为市场热点、行业等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所参考的标准都不相同所以无法一概而论,但价值投资的核心在于对股票的估值。我尝试从股票相对于存款的收益和计算该股到期收益的角度建立了新的估值模型,以下是我的观点:

我认为股票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它的基础价值,这个等同于每股净资产,还有就是它的成长价值,成长价值的参考的是ROE(净资产增长率)和一年期固定存款利率。成长价值的数学表达我称之为变价系数,变价系数=存款本金/每股净资产=(1+ROE)/(1+存款利率)。

举例来说:一年期固定存款利率为4.14%,利息税5%,则实际利率3.933%,股票ROE相对的变价系数如下:

因为股票每年ROE不同导致每年变价系数也不同,再结合投资年限的因素得出公式:

每股价值=每股净资产*预投资年限各年变价系数乘积

每股价值代表若用该价格买入股票,投资期满后的每股净资产等于买入价格的存款收益。每股价值接近该股当前的合理价格。每股价值相同意味着两只股票的到期每股净资产相同,但并不意味着到期收益相同,真正衡量股票到期收益应依据该股投资期满后的每股价值。依照上述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预测股票的收益:

预计收益=投资期满每股价值/买入价格

举例来说:某股每股净资产10元,ROE前三年平均10%,第四年预计15%,当前市价12元,准备投资三年卖出,则该股相对三年投资者每股价值=10*(1+10%)3/(1+3.933%)3=11.8553元。投资到期每股净资产=10*(1+10%)3= 13.31元,第四年变价系数=(1+15%)/(1+3.933%)=1.10648。若投资者平均投资期限为一年,则该股第三年相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每股价值=13.31*1.10648=14.72728元。投资该股三年预计收益=14.72728/12=122.7273%

同时做出如下推论:

1.若ROE长期低于存款利率,则股票市价低于每股价值,到期的实际收益低于预计收益。同样若ROE长期高于存款利率,则股票市价高于每股价值,实际收益大于预计收益。

2.若某股ROE长期高于存款利率和其他所有股票且投资期限足够长,则该股允许用任意价格买入,因为其每股净资产迟早会超过买入价格的存款收益,届时卖出会因其高ROE获得溢价收益高于存款。

通过比较每只股票的预计收益我们选择收益相对较高的公司进行投资,这种投资方法的前提是投资的公司确实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公司,衡量的标准是:该公司在紧缺资金或者资金可以实现丰厚回报时可以减少股利甚至不发放股利,但当资金不能产生高额回报时留存必要资金后将剩余部分全额派发。

我用这套方法来衡量国内市场的股票,发现若将投资期限限定在五年以下,忽略资产注入等变化因素则很少有公司的预计收益超过银行存款,这意味着国内很多股票已预支未来的业绩增长,但因为预期收益涵盖现有价值和成长的因素,所以仍可作为股票间价值对比的工具。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