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7: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学生心理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点对于学习物理科时间不长的初中学生来说是重要的。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初中学生模仿性很强,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初中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2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过去做物理实验时,老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调后才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在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实际的行为)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难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研究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与验证实验相比,其长处是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原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猜想,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联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①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咱们经过什么方法能得出其振幅的大小?②这一实验中咱们应观察什么?怎么样记录实验现象?③你还能设计哪些不一样的实验继续来探究这个难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地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还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所以,用物理实验教学不可以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
3 应用课外活动拓展物理实验创新方法
为从多方面教育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实验创新本领,我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各式、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学习噪声后,我组织学生到工厂了解、体验噪声危害,研究噪声的产生原因,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学习能源的可持续应用后,准时组织学生走访了解了普遍家庭的节电情况、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情况,经过实验探究并提出了节电的对策,还制作了太阳能热水器等模型。咱们还会根据教学主要内容准时组织学生在课外完成部分小制作比赛,如在学习光学后组织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潜望镜。另外还开展了别出心裁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小发明、实验操纵比赛等活动。经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又动脑,刺激引发了斗志,磨练了意志,培养了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教育
G444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老师兼班主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现如今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业心理负担过重,抗挫折能力欠佳。由于近几年高中招生人数的控制,对于越来越多想继续读高中,期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适应社会需求的家长和学生来说,考大学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考不上高中就面临着失学,面临着失去大学深造的机会。每次考试,学生心情都比较紧张,总是担心成绩不理想,怕遭到同学的耻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一旦考试真的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初三的学生显得尤为突出。调查中,好多学生表示,父母把希望就寄托在自己身上,每周回家父母都嘘寒问暖,不让自己干任何家务,返校时又给自己很多零花钱,只要自己好好学习成绩好就行。还有的学生说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成绩就是很差,觉得自己很笨,对不起父母和老。于是,他们的挫折感就会“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父母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不够协调,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
如今的中学生,就农村孩子而言,家中最多也就三两个孩子,而且以两个孩子居多。尽管如此,他们也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这些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在调查中有同学说:“我不知道怎样与同学、邻居孩子建立好朋友关系”。“同学之间没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欺骗、相互利用。”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看电视”,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分担喜怒哀乐”。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感。
三、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强烈。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脑子笨”,“自己成绩总是不理想,考高中肯定有困难,更别说考大学了。”于是灰心丧气,感到“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如今的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再加上外界各类书籍、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小狗小猫之恋的问题”,初中阶段这种现象已显萌芽状态,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坦言“总是想看到他”“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想时时刻刻和他在一起”,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部分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在与同伴以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产生言语上的冲突或肢体上的冲撞等矛盾时,往往会产生报复心理。这些少年往往不计后果,容易冲动,给个人以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以上几点,仅仅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还有一些因为家庭的变故、环境的影响等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多的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作为学校,为了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接班人,亟待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上开垦挖掘,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应该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12-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狭隘化倾向,这已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根本上搞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狭隘化倾向的现状。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测验考试等,心里就紧张;二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五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无精打采;六是焦虑。心理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是他人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心里就感到不平衡。其中,学习上带来的压力感,是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教育界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有所改观,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职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初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第二,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中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或者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或者对子女过分干涉。“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四,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出现抵触情绪。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分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时,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真正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才能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2.
【关键词】初中学校;体育教学;抗挫折;心理教育
一、加强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训练的重视
1.体育教学计划中添加学生抗挫折心理训练,将其作为教学内容
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是学校全面培养学生应当进行的一项教学内容,这将是一项繁杂而又系统的过程,如何实现目标是我们的任务,其基础就是全方位的配合和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为了使体育老师真正重视起抗挫折心理教育,必须将其列入教学内容当中去,只有如此,体育老师才会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学生才能全面发展。
2.定期组织相关教研活动,并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仅仅将抗挫折心理教育列入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无法解决体育教师缺乏经验和理论支持的劣势,所以要组织体育教研组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各个老师在会上交流教学经验,总结长处,摒弃短处,各自取长补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还要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或者专家对本校体育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体育教师透彻理解抗挫折心理教育,使其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正确推进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
二、优化抗挫折心理教育方法
1.优化教学环境,采用正面教育
第一部分已经分析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因素比较复杂,在课余时间和平时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显示,对不用阶段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为他们制定合适的目标,力求目标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达到,减少挫折的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例如在竞赛中每一年级分成A、B、C三组(三组综合水平相当),进行团体比赛,既有更高的运动乐趣,也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使水平相近的人分在一组,避免他们可能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歧视。在体育成绩评测标准中,摒弃以绝对值为考量标准的方法,而使用提高率为衡量标准,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从正面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
2.促进体育课上师生的心理交流
师生间的心理交流对于体育教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生普遍抗挫折心理能力较弱,缺乏安全感,师生间亲密无间的交流,会让他们产生信赖感和愉快的心理体验,让他们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以取得胜利。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和他们维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协作关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课堂测验和比赛中,要充分调动场下同学的气氛,使其组成拉拉队呐喊诸位。在课堂练习中,可以由学生自由结组,发挥互帮互助精神,提高课堂预约度。但其中可能会有一部分人际关系较差的同学,老师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适时心理疏导,并且保持时刻关注,使其能够融入到集体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在竞争环境中的抗挫折能力
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由于其激烈的竞争性吸引很多学生参加,当学生身材激烈的竞争中,会产生强烈的拼搏精神,促使其奋力前进,争取赢得最后的比赛。但比赛终归有输有赢,比赛的意义绝不完全在于输赢,更为重要的是在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因为比赛过程中自身水平的发挥而产生不同阶段的心理体验,他们必须时刻调整心态以继续比赛。通过这些,可以增强学生适应激烈竞争的能力。回归到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有竞争性的活动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为了增加竞争性,可以有目的性的差异分组,在小组中采用让分赛、让时赛等。在比赛前,做好心理辅导,让学生不要因为差异而产生心理阴影,并为他们树立信心。在比赛中要经济为其加油助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技能。比赛后总结经验教训,赢的同学不要骄傲,输的同学再接再厉。
三、结论
本人将个人工作经验和通过走访调查的内容结合在本课题研究中,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工作即将告一段落。现阶段初中生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难以经受困难挫折,普遍而言抗挫折能力较弱。本文分析了初中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同时提出在学校教学中应该加入抗挫折能力培养,引起教师重视,提高教师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本文对于初中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研究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本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对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秀娟.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气氛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5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现在大学生工作如何如何不好找,一个大学生收入还不及一个小学生等"社会问题,也导致很多学生觉得读书无用,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不少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和反抗情绪。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玩手机,上网",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而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就破罐子破甩。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学校中略占比例还是较高的,"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针对以上中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正确认识中学生的独立意向,加强适应性教育。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对自己干涉过多。作为父母或老师,首先应针对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步给他们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其次,创造一个民主、愉快、和谐的家庭和班级环境,使他们愿意与父母或老师讲心里话,帮助他们处理好生活学习中的矛盾。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
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正确处理和引导早恋问题。中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不了解,有时常把身体发育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理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正确处理好异性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学校、家庭、社会要注意隔离和减少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书籍、影视等,注意引导中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目 录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 2
2、人际关系不协调 ……………………………………………………… 2
3、自信心不足 …………………………………………………………… 2
4、早恋问题的困扰 ……………………………………………………… 2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 2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 2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 3
3、环境污染 ……………………………………………………………… 4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 4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 4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 5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 ……………… 6
参考文献 ………………………………………………………………… 7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 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
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
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
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
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 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的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
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
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创造,审美的能力。
(4)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
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以满足学生来自各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学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宣传、广播、公告、板报等最后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力争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到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班主任教育、年级段教育等各项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找出学生问题存在的根源,挖掘和开发其潜能。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个性特点的重要时期,已初步拥有独立意识,但是思想情绪不够稳定,再加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叛逆心理。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师应借助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及时的疏导,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作为展开教学的根本依据和主要参考,教师要想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性,应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深度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逐步消除他们的叛逆心理。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以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等为着手点,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所以,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优势,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例如,在《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升入初中第一次站在中学的大门前,面对这所陌生的校园时你会有哪些感觉?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现在,同样有一扇门向大家敞开着,大家想不想踏进这扇大门?顺利引出课文题目。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设计问题:作者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回答:文学之门。追问:为什么要打开文学之门?让他们初步懂得文学能够将人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且懂得人生真谛。以此,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好,对自己的内心产生震撼,对生活充满向往。
二、善于借助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味的说教往往无法有效疏导叛逆心理,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引发他们的反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时,应给予他们充足的个人空间,使其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深度探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的各种道理,在无形中触动自己的内心,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发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疏导效果。
在这里,以《秋词》这首古诗教学为例,虽然是一首古诗篇幅短小,但是语句精湛,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古诗背后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引领学生这样思考:对于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着萧瑟凄凉的角色,花落树枯、天气寒冷,在古时许多文人墨客的诗中也是扮演着一个悲叹凄凉的角色;但是在本诗中,作者却写到“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下文中“晴空”写出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独特的,它通过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之后可深刻体会到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让自己的叛逆心理消失。
三、运用语文课外活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外活动也是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后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教育范围。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将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合理延伸至课外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观看心理方面的影视作品;或者开展和心理疏导相关的演讲活动、辩论赛、讨论会等;也可私下对他们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比如,教师可通过举办演讲比赛的方式来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在每周或每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先设置好演讲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且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上台,通过比赛评比出表现较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在选择演讲主题环节,教师应选择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主题,诸如和平、奉献、关心、励志、感恩、智慧、奋斗等,能够挑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另外,演讲难度应逐步递增,由念稿至脱稿,在过渡至即兴演讲,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举办这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调整情绪,还能够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进而消除与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教材资源挖掘心理教育因素,通过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式,从多个渠道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彩灵.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2)
1介绍科学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物理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成功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2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2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他们回答后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的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什么时候揭膜的目的。
4重视演示实验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5课后作业及时批改面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