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8篇

时间:2023-06-13 09:27: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

篇1

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降临,给我国制造业的冲击非常的巨大,由于出现生产过剩且需求量不大的情况,导致制造业的产能极度过剩,以致国内经济受到相应程度的冲击及影响,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趋势。

二、全球?济危机对我国机电行业的影响

1.技术水平落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

由于我国机电行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机电行业在进出口贸易市场中占有比例非常小,大部分都被国外先进技术垄断,我国每年造成的出口贸易损失不断增多,其中机电行业损失比率约为11%。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企业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但整体收益却未见成效,加之国际出口贸易方面未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因此我国机电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

2.国际贸易保护,出口数量严重减低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很大,各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目的是防止因为进出口贸易数量过度无法形成正常的比例以致经济出现严重亏损的情况发生。然而在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市场中,进出口的总体比例依旧是国际贸易组织进行规定和限制,更有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进行限制,以致给中国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营销理念落后,国内市场缺乏定位

虽然我国是经济大国,可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却是如同“小树苗”一般,缺少足够的“养料”来茁壮的成长,由于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市场的复杂性,因而往往采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导致市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企业发展方向得不到定位,销售比例与市场占有率严重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市场是多边形的态势,存在世界顶尖行业的同时,也同样拥有最落后的行业,因此导致我国机电行业的市场定位出现严重问题。

三、全球经济危机的机电企业国内市场服务营销战略

1.经营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主要注重针对产品进行开展,在市场的竞争当中大多采取的是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也就是打价格战,然而这种经营模式往往看不到市场营销的真正效果,只会让市场的竞争变得逐步激烈化。机电企业目前需要将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进行转变,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营销模式,由产品的价格到服务的模式进行转变,也就是针对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专业化的服务,将传统意义上市场营销的核心由产品转变为客户,从根本解决因市场价格战而导致的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

2.注重建设产品的品牌效应

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由于营销的主体发生错误,导致企业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机电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产品的品牌效应的建设,若只是针对产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只会让市场陷入价格战的死循环中,无法从根本意义上改变市场,因此,产品品牌效应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客户的满意程度并非是只针对产品,更多的是针对品牌,通过对品牌的不断建设,能够更好的化解市场风险,从而减少因产品成本的增加而带来的资金风险。

3.确定市场定位

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确定企业的自身定位,才能有利于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我国的市场环境是极为复杂的,市场发展态势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世界上最发达与落后的市场都存在,因此机电企业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下,应当找到自身定位,根据当前市场现状,及时的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改变市场营销模式,建设良好的品牌效应,从而缓解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4.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是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也就是CRM,在实际的市场营销活动中,CRM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市场客户的开发与发掘,还能够针对现有客户进行管理,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帮助服务人员更好的进行企业与客户间关系的维护,也可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客户资源的再次挖掘,避免因为市场态势发生变化时出现客户资源短缺等情况。另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减少进行市场营销成本,大大提升营销效率,还能对客户提供的售前、售后等服务进行快速有效的跟踪记录,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客户与企业的相互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篇2

关键词: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5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07-02

GDP的增长无论怎样,最终都应该可以反映到国民支付能力的增长上。如果缺乏了后者,那么GDP的增长就是畸形的。这里面便涉及到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进出口贸易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便是通过作者自己多年的观察思考,探讨和总结了一个关于它们之间尽可能简单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的数学关系式,并且进而探讨了它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公式的推导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的支付能力的提高。

我们以支付能力与总需求的关系为起点来展开对题目的讨论。

先需要对我们所讲的支付能力作一个含义范围的规定:

这里的支付能力是指泛意的支付能力,我们这样规定它所包含的范围以利于后面的讨论――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它是指已有的支付能力加预期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借贷到的支付能力;对政府或者国家来讲,它是指已有的财政盈余加预期可以承受的财政赤字。从这个定义的范围来讲,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支付能力可以直接通过提高工人工资,增加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来提高,也可以通过降低银行借贷利率,实行宽松的金融政策等来提高。

设一个国家的总支付能力为Y,它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那部分(即愿意转化为总需求的那部分)与总支付能力的比值为N,那么:总需求=Y*N(国内需求)+出口总值(国外需求)

这里的“N”不是只包含“平均消费倾向――APC”,也包含“平均投资倾向――API”,我们这样规定:APC是消费占支付能力的比例,API是投资占支付能力的比例。

所以,N=APC+API

由于影响APC、API的因素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定值。

当一个社会供求平衡时:总供给=总需求=Y*N+出口总值

当一个社会供大于求时:总供给>Y*N+出口总值

设在货币流通速度为V的情况下,需要增大货币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有:

总供给=总需求+H*V=Y*N+出口总值+H*V

二、关于关系式的进一步解释和应用

(一)关于公式1

从H*V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它只是代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差值。当是正值时代表通货紧缩,负值时代表通货膨胀。当是“0”时代表供求平衡。在经济的快速的发展过程中,H*V值越是在接近于“0”的位置活动并保持的时间越长,说明经济越是在良性发展。

从公式1可以看出:H*V与GDP、贸易逆差正相关,与Y*(APC+API)、贸易顺差负相关。

1.当H*V成负值时(产生了通货膨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除这个负值。

(1)增大GDP。增大GDP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这依赖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增大投资来拉动,但这最大的副作用是可以同时提高Y(APC+API)值,从而不利于消除H*V的负值。由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以下我们便着重就投资对GDP和H*V,进而对Y值的影响作讨论。

投资(主要指基建性投资和生产经营性投资)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哪方面的拉动更大一些,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建成速度和利用率。

在项目利用率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年内建成和在一个月内建成,对通货膨胀(即H*V值)的影响应该是不同的。因为在项目建设期是纯粹的对需求的拉动――它本身建设所带动的GDP(供给)的增长,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而项目没建成前不会产生供给,但投放出去的资金却已经产生了对需求的二次拉动。所以在抑制通货膨胀的角度讲,项目的建设期越短,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越大。

a.它在建设期由于它本身建设的需求所带动的GDP的增长,只是带动了“建设期”的GDP的增长,而增加的那部分GDP也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b.这个项目本身没有出产品,即没有增加GDP。c.项目建成后即废弃,对GDP的拉动作用随着建设期的结束而结束,但这时由于这个项目投放的资金留在了社会上,即Y值增大了(在建设期API也是增大的),而这时GDP又回到了建设前的水平,这样使H*V更加趋负(结合公式1来考虑)。

所以这样的项目对H*V“正化”(增加GDP,抑制通货膨胀)的贡献是负的。所以,建成的项目必须尽快地产出有效供给,才会使H*V保持稳定。

项目建成后的利用率“低”(包括开工不足和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与利用率是“0”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道理和推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2)增加贸易逆差。这种方式可以非常有效、有力、有针对性的增大总供给,使H*V趋正,特别是对于本国结构性通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需要本国货币的坚挺。美国前段时间为了增加出口等因素而默许或者鼓励美元贬值的做法,最终会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在根本上不利于它的整体支付能力的提高,从而根本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H*V趋正是可以提高支付能力的,而增加出口是可以使H*V趋负的。

(3)减少Y*(APC+API)值。这是世界各国最长用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即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从严从紧的财政政策。这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但由于具体措施不同,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和很容易出现严重负作用的,这也是造成“滞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我们规定的Y的范围可以看出,提高贷款利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可以是可以直接减少Y值的,而且它既可以降低APC,又可以降低API。所以它对抑制国内总需求有很直接的作用,但由于它也可降低API和实际投资额,如果具体措施不当,它对国内总供给的损害也是很大的,如果产生这样的情况,就会产生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同时下降,造成不但公式左边的H*V(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率)没下降,反而GDP随着Y*(APC+API)的下降而下降了,即形成了“滞账”(结合公式1理解)。比如:一些很快可以产生效益(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或者周转资金,厂房建好了,却不能生产(利用率是”0“,助长了通胀);有的可以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贷不到款而影响生产,甚至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综上所述,出现H*V是负值(通货膨胀)时,增大GDP和增加贸易逆差才是良好的使H*V趋正的办法,而且副作用是最小的,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如果采取减少Y*( APC+API)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容易出现一刀切的不良信贷管制行为和产生恶劣后果。并且影响直接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绝不能以“减少Y*(APC+API)值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

2.当H*V成正值时,即产生了通货紧缩(只要不是在滞胀状态下产生的),这正是提高国民支付能力的最佳时候,各种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也正是出台的好时机。因为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可以直接提高Y*(APC+API)值,这样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从公式1上看,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逆差)虽然也可以遏制通货紧缩(使H*V趋负),但这并不是最有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措施,所以应该把这样的措施放在较次要的位置上,除非本国自然资源缺乏或技术缺乏,需要外汇进口自然资源或技术。关于贸易顺差对本国国民支付能力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后面还要较为详细的讨论。

虽然在关系式上看,减小GDP也是使H*V趋“0”或者说趋“负”的办法,但这显然是违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的,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就像某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把活牛赶进河里淹死或者故意把土地撂荒以提高产品价格一样。

(二)关于公式2

从公式2可以看出,Y与GDP、进口总值、贸易逆差正相关;与H*V、APC+API、出口总值、贸易顺差负相关。

这里的Y值的增长是指购买力的增长,不是单指货币绝对数量的增长,即在H*V稳定或者趋正情况下的增长(举个例子:一个人原先有100元可以买5斤肉,现在同样还是100元,但可以买10斤肉了,这也是Y值的提高)。

篇3

1997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由国有公司一统天下,普遍受到各地政府的关照。那时候,外贸创汇是一件大事,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出口过程中即使有些亏损,国家也会给予财政补贴。

1997年以后,国家的进出口形势好转,外汇从缺乏到平衡,再到有余。国家取消了对进出口贸易的补贴。过去那种完全计划经济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贸企业只有从经贸述评

实际情况出发,及时改变出口经营模式,从大包大揽式的外贸形式向市场经济的买进卖出发展,即根据商品的质量,按质论价,有序出口。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对外贸易法》实施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国家放宽了外贸经营权;另一方面,依法个人也能经营进出口业务。这两条,对国有外贸公司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时许多公司的业务一落千丈,许多传统商品由各省、各市、各县,甚至企业自营出口,国有外贸面临无米之炊。

面对这样的变化,只有认真分析形势,寻找转变经营模式的方法,才能应对变化了的形势。

应对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主要从三个层面建立商标体系:第一,从战略角度出发,建设服务类商标。国有外贸企业不是生产企业,提供的是以服务为主的贸易形式,因此,注册服务类商标,为开展服务贸易打下基础。有些企业在本世纪最初几年已完成了这项工作;第二,为扩大影响,争取商标升级。注册了商标后,重要的是使用和品牌升级,即在使用过程中将商标推上一个台阶,成为地区性的名牌进出口商标,为建立广泛的商誉打基础。这几年各地都有创“名牌”活动。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积极参与“名牌”活动争取获得认可;第三,在战术上建立几个主打产品的商标。从历史的传承条件看,每个公司总有几个产品的注册商标享誉国际市场。保护、扶持、使用、宣传好这些商品商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商品的品质、包装、宣传上下功夫,打好基础,做大业务。

只要外贸企业能从主体的角度注重商品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国的出口商品有许多优势,首先是成本低,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因成本低、价格便宜而受欢迎,但这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及原材料的价格上升而逐步减少优势,其次是我国有许多特有的产品也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如中国的稀土矿产品,和相当部分的矿产品,再次是我国近几年成长起来的某些企业产品已走向世界,如港口起重机械、某些机床、电子产品、服装、鞋类、小商品、家用电器产品等都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还有我国特有的一些农产品,2005年日本实行“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实行严格的检疫检查。而在以后的出口贸易中我们发现日本在掌握检验标准上并不是一致的,他们对自己能够生产或养殖的农产品控制得特别严格,而对不能生产和养殖的且日本人喜爱的农产品是基本上放行的,从这一点上我们领悟到一个规律,凡是他们不能生产的东西他们是欢迎的,且控制得也宽松,更不会产生贸易纠纷。

注重特有出口商品的经营是我们长期应注意的重点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面对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及形形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不仅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这种状况给我们的出口带来许多麻烦。过去我们一般是躲避和谦让,其结果是某一商品在某国市场上从此消失。让,是不行的,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和GATT相关规则与之抗衡。据近几年调查,凡是参与反补贴、反倾销调查的企业最终都有所收获,有的还收获颇多。只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与之抗衡,从此某一商品在某国有可能站住脚跟,企业的获利也是不少的。当然,在这些运作中要注意除了诉讼之外,还有许多中间地带可供我们出口企业选择。如双方谈判,庭外和解,支付一定保证金后和解。其实,反倾销、反补给调查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平衡,只要我们本着有利、有理、公平的精神,认真对待,合理抗辩,有些纠纷是可以化解的。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商业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

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篇5

论文摘要: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

篇6

摘要: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篇7

[关键词] 物流成本; 出口商品; 竞争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58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03- 01

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口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最近几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9.6%,进口年均增长24%。然而 ,受到多种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如人民币不断升值、“用工荒”造成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国际原材料价格攀升及国家政策调控等, 我国出口产品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减弱,出口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保持和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 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

在对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中,物流成本的影响与作用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物流成本是产品总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企业、行业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密切相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成本一直偏高。降低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如下:

(1)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物流成本一般是指在货物自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所需耗费的物流成本的总和。由于对外贸易的物流时间、距离都较长,所以物流成本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成本之一。目前靠降低原材料消耗、劳动力成本或大力提高制造环节的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已较为困难。物流成本下降空间较大,降低产品的物流成本是降低产品价格的一个有效且重要的途径。

(2)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几乎可视为同时产生的,国际物流从诞生开始到今天的完善和成熟,离不开国际贸易的作用,但是国际物流的不断完善也从一个侧面促进国际贸易。当更加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建立起来后,跨国公司的全球性贸易也达到了极致。

(3)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对外贸易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这时产品竞争已经转化成为成本的竞争。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是所有跨国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他们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就是实现全球采购,将原材料、加工、运输成本统一核算。这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这种寻求高效率的物流途径是对外贸易发展、盈利必须采取的手段。所以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是保证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2 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

对国际贸易企业来说,由于实际物流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变化不定的,常用的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 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成本。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的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的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2) 采用先进、合理的物流技术是减少物流成本的根本措施。它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物流速度,增加物流量,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物流损失。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额。

(3) 改善物流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系统不仅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进行,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4) 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水平较低,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物流逐渐被重视的今天,改进物流管理方法,降低物流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对出口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物流成本,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水平,还将使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竞争中提升一个层次。

注:本文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莱芜轻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莱芜轻纺产品进出口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结题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邓敏. 国际贸易实务与融资[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林青. 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机制研究——基于贸易成本的视角[J]. 现代商贸工业,2009(9).

[3] 杨长春. 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 国际贸易,2007(10).

[4] 杨长春. 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

篇8

一、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形成阶段――二战前古典、传统自由贸易园区的横空出世

自由贸易园区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腓尼基人将泰尔和迦太基两个港口划为特区,对外来的商船尽量保证其安全航行,不受任何干扰,这即为自由港区的雏形。1228年,法国南部马赛港在港区内划出特定区域,规定外国货物可以在不征收任何税赋的情况下出入这一区域。1367年,德意志北部的几个自由市联合起来,建立了历史上称之为“汉萨同盟”的自由贸易联盟;1547年,意大利在其西北部热那亚湾建立雷格亨(Leghoyn)自由港,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命名的自由港。此后,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园区开始逐渐在西欧许多国家风行。

17-19世纪约200年的时间里,欧洲的贸易大国先后在一些主要港口创办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园区。如意大利的那不勒斯(Naples)自由区、的里雅斯特(Trieste)自由区、威尼斯(Venice)自由区;德国汉堡(Hamburg)自由港、不莱梅(Bremen)自由区;法国的敦刻尔克(Dunkerque)自由区;丹麦的哥本哈根(Copenhagen)自由港;葡萄牙的波尔图(Porto)等。这些自由港或自由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采取免除进出口关税等措施,吸引外国商品到此转口,扩大对外贸易,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后,自由贸易园区开始在美洲大陆出现。1923年创办的乌拉圭科洛尼亚(Colonial)自由区、墨西哥的蒂华纳(Tijuana)自由区和墨西卡利(Mexicali)自由区是美洲大陆较早建立的自由贸易园区。美国则直到1936年才在纽约的布鲁克林(Brooklyn)建立了第一个对外贸易区。

从自由港区问世至二战前夕,世界自由贸易园区经历了近400年的发展。从“量”的角度说,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数量和规模有限,主要以自由港和自由区为主,共约有75个,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从“质”的角度说,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园区经营活动相对单一,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允许外国商船自由进出,但各国对区内经营的业务范围普遍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园区因此被称为“古典和传统的自由贸易园区”。

(二)逐步发展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出口加工区的异军突起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众多殖民地附属国相继独立,要求发展民族经济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划定隔离区域同外商合作发展出口工业,并以当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优惠待遇,吸收客商的资金和技术。由此,“出口加工区”作为一种自由贸易园区新形式和发展的新形态登上历史舞台。世界上最早从事出口加工活动的自由港区一般认为是1958年在爱尔兰设立的香农(Shannon)出口自由区。但世界加工区协会(WEPZA)认为必须设有制造工厂,并具有免税性质的自由区才是出口加工区,香农自由区仅是免税而已。据此,WEPZA认定1947年至1951年间波多黎各岛上的免税工业区才是世界出口加工区的鼻祖。我国台湾省于1966年建立的高雄出口加工区,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自由贸易园区。

发展中国家出口加工区的共同点是设立于港口附近、行政手续较区外简化、由区外输入原物料或零组件,再以非技术劳力来产生附加价值,区内企业享有税收及投资政策优惠,以“两头在外”为主要发展模式,发展出口工业产品。从实际情况看,异军突起的出口加工区,成为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助推器”,可谓功不可没。

(三)蓬勃兴盛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多种类型自由贸易园区的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贸易、生产、资本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日益加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迅猛提升,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目前,世界上多数自由贸易园区都具有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种功能,大大提高了自由贸易园区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以出口加工区为例,2008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对世界出口加工区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已有1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500家出口加工区。1975年至2006年的30年间,出口加工区的数量增长44倍,1997年至2002年的5年间出口加工区增长最快,数量净增长2155家(见表1)。除了出口加工区蓬勃发展外,自由港、自由区、自由经济区(Free Economic Zones)、保税区(Bonded Area)、免关税区(Customs Free Zones)、企业园区(Enterprise Zones)等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园区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br>

二、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典型模式

(一)物流集散模式――欧洲的自由贸易园区

欧洲是自由贸易园区的发源地,保持着所有自由贸易园区中最传统的一种形态,即西欧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利用其优越的航运和地理条件,将港区设为自由港,并将发展目标定位为贸易枢纽。欧洲的自由贸易园区表现为大进大出的物流集散模式:自由港利用先进的港口设施建立起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货物可在24小时内疏散到所在国的任何城市,48小时内辐射欧盟全境。

(二)出口加工向物流集散过渡模式――亚非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

广大亚非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主要以从事加工为主,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以出口加工区为主要形式的自由贸易园区二战后在发展中国家蓬勃发展。随着亚非各国经济的相继腾飞,出口加工区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更全面、更完善的自由贸易园区,国际中转、转口贸易等功能的发展,使众多自由贸易园区中逐步发展出多个区域物流中心。

(三)综合型模式――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

综合型自由贸易园区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以香港、新加坡为代表。园区包括整个港口城市,由若干工业区组成,兼具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及金融、商业、旅游等多种功能。园区内允许居民居住、生活、娱乐, 并可享受免税进口消费品。通常来说,这种模式的自由贸易园区地理位置优越,邻国或地区的经济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或成形之中,自由贸易园区扮演“中介人”角色,协助周围国家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目标呈现国际性。

(四)商贸结合模式――美国、阿联酋的自由贸易园区

商贸结合模式的自由贸易园区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为主,兼搞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美国是世界上设立自由贸易园区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其自由贸易园区称为“对外贸易区”(Foreign-Trade Zones)。除法律禁止的商品外,任何国外和国内的商品都可以进区,不受美国海关法的约束,国际贸易的各项活动均可在区内开展,包括存储、展示和销售、重新包装、组装、分类、清洁以及搭配国内货物加工。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区内共有企业5000余家,其中贸易物流业占74%,加工制造业占22%,相关服务业占4%。货物在区内存储、贸易、加工制造均不征收关税及其他税收。

三、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运行机制

(一)便利化的监管措施

自由贸易园区建立后能否顺利运行并有效吸引投资者与海关监管的原则、方式和手段密切相关。海关对自由贸易园区监管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不干预”。尽可能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对于进出的船只和货物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提供合理便捷的管理是各国自由贸易园区的共同监管目标,为此,多项便利化监管措施被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如,海关对自由贸易园区的监管往往是抽查式的,只有在违反海关法规嫌疑的情况下才进行;便捷的管理服务贯穿于从货物装卸、运输、再装运的整个过程中;以信任为前提实行备案制;以企业为监管单元,利用风险管理方式,实施分级监管和以对账目的监管代替货物实物监管以及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监管,等等。

(二)多样化的管理体制

各国自由贸易园区管理体制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自由贸易园区进行宏观决策、立法、监督、协调的国家级管理系统;二是对自由贸易园区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组织、领导的区内组织体系。一般而言,拥有较多自由贸易园区的国家通常设有专门的宏观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各地的自由贸易园区进行设区审批、监督、检查和协调管理。而一国一区的国家往往通过授权地方管理机构的方式进行直接管理,不设专门的宏观管理机构。

从宏观层面来说,中央政府层面对自由贸易园区的管理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专管型和代管型。从微观层面来说,根据区内管理机构性质、权限划分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政府部门主导型、管理公司主导型和政企混合型三种类型。

(三)全方位的优惠政策

为了使自由贸易园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各国及地区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政府在制定自由贸易园区法律时,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措施。一是税收优惠,包括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关税豁免优惠以及所得税和其他税收的减免优惠。二是金融优惠,主要包括放松外汇管制、放宽信贷、提供各种补贴优惠等措施。三是包括土地租用、开放内销市场、加速资本折旧、特殊安全保障在内的其他优惠。

四、各国自由贸易园区与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日本的自由贸易园区与我国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的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在监管模式、管理体制、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力求探寻我国保税港区的设置短板和发展方向(见表2)。

各国自由贸易园区尽管功能选择各不相同,但基本以转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为主体功能,以保税仓储、展示批发、商业为辅助功能。反观我国,虽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设定较宽泛,涵盖了国外自由贸易园区的大部分功能,但在各个功能的实际效用发挥上与国外自由贸易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具体而言,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发展较好,但转口贸易功能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操作手续的影响,难成规模。目前国际中转运营最好的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其中转量也仅达到货物吞吐量的10%左右,远低于国际其他自由港中转量超过50%的比重。出口加工功能也因企业货物在出口加工区内的诸多限制发展不畅,导致出口加工区招商困难,仅长三角地区昆山、漕河泾等几个出口加工区运转正常。

此外,商业性销售服务在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尚未开展,区内还不能进行商品买卖零售等业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功能,均衡提高,错位发展是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现新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资料:

[1]李力,《世界自由贸易园区研究》,改革出版社,1995.

[2]成思危,《从保税区到白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77.

[4]郭信昌,《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概论》,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