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7: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图书馆自20世纪80年代末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后,随即向全球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对它的研究目前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2000年4月,由21个部委单位参加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从而拉开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序幕。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理论界的说法很多,其中一种普遍性的观念认为:数字图书馆并非一个实体机构,而是体现着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新型模式。它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将有价值的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数字化,在实施知识信息增值加工后,存储于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中,并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通过广域高速网络向全世界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信息资源数字化,即应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信息传递网络化,即数字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存取及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为网状结构;
(3)信息利用共享化,即对馆藏的利用将不受时空限制;
(4)信息提供的智能化,即具有智能化、多媒体的基于全文的信息检索技术和强大的信息和知识的收集、传播和功能。
其信息系统所具有的检索方便、快捷以及查阅的无限量性和准确性是以印刷为载体和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图书馆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截至2002年底,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在硬件和软件的基础建设完毕以后,以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便成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据一项对全国6000多所学校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认为有必要建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现代化是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各地要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中心的建设。”该规程的实施必将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国内中小学领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进程。
国内教育领域的专家认为,从2003开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将会成为教育信息化新的热点,并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小学未来的“信息资源中心”和“知识中心”。
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基础教育的信息服务机构,有着自身的服务群体和知识层次特点。那么,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在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时候,更多的应该考虑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至少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整合学校电教组和图书馆的关系,建设好学校电子阅览室以及校园网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一般中小学校有关多媒体及校园网的建设和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都是分立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彼此间很少有协作和协调。随着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这两个部门发展趋势应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尤其是在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初级阶段,更需要这两个部门加强合作。
1.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及对电子图书、多媒体视频等非纸质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工作
随着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网络电子出版物的大量出现,中小学图书馆应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收藏不上网的数字化资源,向师生提供电子化的阅览服务,尤其在中小学学生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视频等多媒体电子阅览的提供,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研究课题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再仅仅是单调语言文字的说教。以前的操作是电教组和图书馆都对电子出版物有独立的采购权,现在应趋于统一管理,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2.在校园网上建立中小学自身的图书馆网页
据了解,现在南京多数实现计算机管理的中小学的图书馆操作系统都只是校园网内的另一局域网,如何使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如借阅信息、馆藏情况、推荐书目等内容,在任何能上互联网地方的本单位用户都能随意检索查询清楚,需要图书馆与电教组之间的相互配合,建设好校园网上的图书馆网页。毕竟现在中小学图书馆还缺乏应用计算机的专业人才。
3.将馆藏部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数字化
每个中小学图书馆都会有一定特色的馆藏,如何让更多的用户同时使用或实现校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将来主要的途径就是将它们数字化后放在学校的图书馆网页上。现在南京一般有条件的中小学图书馆都配备了扫描仪等设备,加上电教组相关的电子设备,再装载有关的汉字图形等识别软件,是可以有条件、分阶段的开展有关馆内部分馆藏数字化的工作的。
二、整合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观念,建设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库
数字图书馆运用的现代电脑网络通讯技术所实现的仍然是传统图书馆所应具备的“藏以所用”的目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服务模式,为了能够在一个图书馆网页下检索到所有实体和虚拟馆藏资源,在建立了中小学图书馆自身网页的同时,其页面下应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项的链接,它所指向的就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而不是将其再建立成一个独立的网页。
一般情况,这种平台系统可以通过学校购买或者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来完成。目前,就了解情况而言,北京的方正公司的 Apabi数字图书系统、北京泰德时代集团的中文在线及南京共创公司任我游系列中的数字图书馆,都是有针对性的面向中小学校开发出来的平台软件。其所倡导的持续服务体系和产品持续更新升级、平台使用培训等服务及界面的简单易操作性,可以作为中小学图书馆在购买或合作开发平台软件时的一个参考。
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这应该是目前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在购买和使用数字资源库时,我们应该注意下面三方面的内容。
1.内容要新
内容应有针对性,适合师生对基础教育各方面的需求。在基础教育正值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战性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等都需要最新的教育教学图书作为参考,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传播迅速,理应在时效性方面更快一步,满足师生的学习、研究、阅读等需求。
2.质量要高
一般来源于网络的数字化资源,其格式基本上是文字和图形两种,考虑到以后资源共享、跨库查询及适应全文检索的需要,数字化资源库应采用OEB国际技术标准的矢量图书,作为从事与著作权有关学校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人员,还应强化数字版权方面的法律意识,在选购时注意其是否申明资源库内所包含的数字图书有合法的数字版权。
3.持续更新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不是一次性的服务购买,其必须及时实现最新图书的定期更新补充,更新是资源建设的延续工程,是资源的“服务”和再建设。只有保证了资源的持续更新,才能确保资源的及时性,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教学中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才能使数字图书馆始终成为学校师生的阅读乐园。有些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开发公司一开始就采取了与国内许多家出版单位签约合作开发ebook等措施,保证数字图书馆资源库提供的常增常新。
三、整合各中小学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这应该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把所有中小学的图书馆联结成一体,成为一个完全共享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实行分布式管理,在整个网络上,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通信协议,把所有中小学的数字资源形成一个“大而全”的整体系统,为基础教育提供全面良好的资源服务。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络的建立,有赖于目前各自独立存在和运行的每一个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2000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在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十多年来,“校校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新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实施,已经为中小学图书馆勾勒出一幅崭新的轮廓。有国家馆、高校馆、公共馆探索建设中留下的宝贵经验,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整体规划协调,有我们广大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者的辛勤和智慧,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必将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董焱.21世纪图书馆的主体形态: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00(2).
[2]李业龙.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6).
[3]焦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演变.8版.中国教育报,2003(7).
[4]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行业信息化
最佳产品奖
一六八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带给主管机关和学校的不单纯是管理、教法、学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及基于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基础上的管理、学习、沟通模式的革新。
一六八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既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直属单位、中小学校的行政管理平台,也是业务在线交互平台,更是教育教学及科研的资源共享平台。它囊括了教育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需要的学籍管理中心、自主学习中心、远程培训中心、数字图书馆、虚拟试验中心、教学资源中心、装备展示中心、校园管理中心等核心功能。它带给主管机关和学校的不单纯是管理、教法、学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及基于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基础上的管理、学习、沟通模式的革新。该平台已经在重庆、四川普及和推广,并得到广泛的赞誉。
一六八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采用主流开发语言、基于B/S模式的.Net开发平台、Oracle大型数据库,严格遵循并符合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标准》,软件开发和相关技术文档严格遵循国标技术规范,接口开放,以应用为导向,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南,具有功能的自助拓展性。
一六八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应用层采用Webservice 接口和SOA构架进行设计,门户网站采用CMS网站集群内容管理模式,用户管理采取单点登录、应用集成方式,数据层采取中间件、数据总线设计模式。按照省、地级市、县区、教管中心、学校五级配置使用和管理权限,一六八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保证了上下级平台之间按地域管辖及权限管理。
关键词:云计算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44-03
一、引言
信息化是促成未来中小学教育及学习革命的主要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正是响应这一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概念。不同于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因其数量多、地域分散、资源分散、资金投入有限等原因,在每个学校均配置较多数量的服务器及其它软硬件设备,建成类似于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且配备大量专职信息管理人员并不现实,而且会出现资源利用效率低、使用维护费用高等问题。
云计算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代表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云计算所具有的特点恰好能够弥补以往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足,能解决目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遇到的经费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利用低效等问题。鉴于云计算可以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案这一事实,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已启动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实践,如鞍山一中、广州天河区中小学、浙江海盐地区中小学等。[2,3,4]《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上海的教育发展要利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5]
在近期出现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中,云计算的概念被屡屡提及,也引发了不同的评论。[6]现阶段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云计算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信息技术专家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基本架构及其功能,同时剖析云计算技术的本质和功用,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理清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云计算技术的具体需求,并提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本质及其架构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通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从下而上依次为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网络基础设施层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终端、视音频多媒体设备、RFID等,构架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和五室(多媒体实验室、远程会议室、网络教室、创新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应用支撑层主要包含校园信息数据库、数字资源库等基础数据库和网络安全、外部网接入等系统支撑软件,为各种应用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应用层是基于校园网的,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及服务的软件平台,包含数字化校园的绝大多数应用系统。
对于数字化校园而言,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配置是必需的。对于具体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各层的软硬件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取舍。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配置多少信息技术产品,各种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同仅仅在于上述各层中的产品配置不同。具体到某个中学或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实际所需,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根据需求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层设计与规划,再由应用层需求提炼出应用支撑层和基础设施层的功能及相应的产品配置。在此过程中,还需兼顾已有的设备和设施,通过适应性改造,实现最大化的包容和继承,避免一切从头开始的方案。
三、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及其技术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9]狭义地讲,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地讲,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可分为四层:物理资源层、资源池层、管理中间件层和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构建层,[10]如图2所示。物理资源层包括计算机、存储器、网络设施、数据库和软件等。资源池层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如计算资源池、数据资源池等。管理中间件层负责对云计算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对众多应用任务进行调度,使资源能够高效、安全地为应用提供服务。SOA构建层将云计算能力封装成标准的Web Services服务,并纳入到SOA体系进行管理和使用,包括服务接口、服务注册、服务查找、服务访问和服务工作流等。
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调配资源,将处于不同层面的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及存储隔离开来,从而打破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和应用中的物理设备之间的划分,实现架构动态化,达到集中管理和动态使用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的效果。云计算提供三类服务,即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11] IaaS中包含操作系统和硬件基础设施,如Amazon提供的面向IaaS层的EC2/S3。PaaS中主要包含各类数据库和中间件,如Google提供的面向PaaS层的App Engine,以及微软公司提供的Windows Azure。SaaS中主要包含多种应用程序,如Salesforce提供的online CRM等。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传统的以PC和服务器为中心的IT应用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IT的应用、部署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用户只需要拥有可上网的终端设备,就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各种IT服务。
从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可知,云计算适合应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业务:一是业务量弹性大,用户数量增加较快,对资源占用不均匀;二是业务量较小,无法充分利用所分配资源。而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恰好具有上述特点。
四、云计算如何应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如图3所示,若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架构与云计算的三种服务关联起来,即可发现二者在各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层可使用Saas(软件即服务)中的应用软件,应用支撑层可利用PaaS(平台即服务)中的数据库和中间件,网络基础设施层可利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中的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由图3中的关联关系可知,云计算可以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层级中得到应用,将云计算融入到校园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通过计算及存储资源的弹性分配和动态管理,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和泛在网络学习,能有效避免以往数字化校园架构所存在的信息孤岛、系统弹性差、资源利用率低、建设周期长、IT成本高等缺点。
鉴于云计算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国外主要IT公司,如Google、思科、苹果、亚马逊等均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计算服务。如Google的协作学习平台、微软的教育云平台等。[7]国内的电信企业华为也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计算服务,如华为的智慧教育项目,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区域教育云+智慧校园”的融合社会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即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基础设施(如移动互联的课堂、泛在的学习资源和社区),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保障教学信息的安全,分析学生日常行为取向,改进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自主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和租赁模式。统计数据及市场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本一般在2万元至20万元。受建设成本及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宜采用合作开发模式或租赁模式,而采用这两种开发模式,则更适合引入云计算。数字化校园的部署模式主要有独立部署模式、托管部署模式和合作部署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独立部署模式,大多数中小学也采用了独立部署模式,少数中小学开始尝试采用托管部署模式或合作部署模式。随着云计算技术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托管部署模式将更有竞争力。
五、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云计算应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安全问题,另一类是资源建设问题。
所有教育资源均集中在云端,或均从云计算供应商的数据中心获取,则必然存在厂商依赖和数据安全的问题。另外,各学校均有自己的私有数据需要保护,如校本课程资源、校园资产、教师及学生的个人信息等。针对上述问题,可通过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策略解决,学校内部的信息资源(如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由私有云管理,学校外部的资源(如数字化图书馆、公共信息资源、科研资源)由公有云管理。公有云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软硬件使用效率;私有云既可保护各学校内部资源的安全,又能避免对IT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需求。此外,云计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安全性。例如,云计算系统通过监测集群内部异常数据,对可能的安全问题做出判定,并向各服务器发送防止病毒扩散的措施,从而预防安全问题的出现。
共享特定区域内的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数字化校园的支持服务体系应由政府主导,由企业与学校共建,以区域(市/县)教育主管单位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及业务流程,建立统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管理者提供统一的协作和沟通平台。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已于2012年12月28日开通上线试运行,向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免费提供公益服务。[8]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建设了面向区域的教育云,向区域内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各种教学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俞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130-134.
[3]贺小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以Google协作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71-74.
[4]任宁.云计算辅助教学初探[J].成人教育,2010(10):93-94.
[5]黎加厚.走向信息化教育“云”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20):20-21.
[6]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9-50.
[7]陈学军,黄利华.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1-87.
[8]宋灵青.“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5.
[9]Voorsluys. W, Broberg. J, Buyya. R. 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M].New York, USA: Wiley Press. 2011(2):1-44.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宣告:“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近期由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也反映出国家对中小学图书馆地位的肯定和作用的重视。
二、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追溯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历史,不难感受其变迁,比如硬件的改善,但这种改善仍未让其摆脱乏人问津的尴尬处境。有人甚至其渴望从“灰姑娘”蜕变为“公主”,却又不幸成为“睡美人”。是什么让中小学图书馆一直“沉睡”呢?
(一)硬件问题
图书馆构成要素包括馆舍、藏书、读者、馆员、技术设备等,以馆舍建设为例,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馆舍建设仍未取得大的进展,部分中小学甚至没有完整的图书馆,有图书馆的部分中学馆舍面积也较小,拥有独立的“图书馆”建筑的学校并不多。《广东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对中学图书馆馆舍面积要求中,最高(高级中学的升一级学校)与最低(初级中学的普通初中)标准分别是800m2以上和400m2。根据这项标准,即使在省会城市广州也仍有40%的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不达标。而作为图书馆重要构成的藏书情况也堪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数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
(二)软件问题
软件方面,中小学图书馆也存在许多缺陷。在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没有规章制度,工作无章可依,管理上的漏洞也就无从发现,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了。另笔者发现,学校图书馆的人员多采用临时人员或兼职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且流动性大,极不利于服务提高和活动持续开展,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三)其他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多数学校领导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不够,多把图书馆当做附属品,没有硬性指标来规范图书馆工作,遑论人员安排、财力投入与硬件建设了。另,学校的教学模式虽有一些转变,但总体还是唯分数论,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活动跟着考试转,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三、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策略
(一)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图书馆建设
要改变中小学图书馆落后的现状,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小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教育教学的重要办学条件,是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更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转变以往唯成绩论的观点,加强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二)完善基础建设,确保馆藏资源质量
明确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后,馆舍、配套、馆藏、资源等方面也应随之做出合理安排。宏观上,要注重加强集中领导和管理,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政策、法规、人员、经费、馆舍要科学合理的策划与管理。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有其群体特性,在馆藏内容上必须有针对性,应与教学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不能盲目照搬其他类型图书馆馆藏模式。此外,中小学阅读需求广泛,但层次处于初级阶段,要合理优化馆藏结构,采购适合对象水平的读物。总之,要建立数量适宜、复本率适度、质与量并重的优质馆藏。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图书馆队伍的强化,不仅仅是指专职人员,还包括兼职人员、志愿者等,应全面的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更好的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文献信息服务,帮助中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及素养。业务培训可不局限于校园图书馆,可创新培训机制,建立分层分级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可通过馆际交流、向专业图书馆取经、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等方式实现。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还应完善资格准入、定期考核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吸纳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
(四)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动数字资源建设
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既是图书干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可实现传统图书馆所无法完成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方式,开辟素质教育新阵地。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一要确立数字化建设在整个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避免资源浪费,三要统一规划,循序渐进,可将工作重点放在电子阅览室建设上。四要充分发挥和延伸数字化图书馆独特教育职能,将服务延伸到家、到个人,加枸杞一个完善、成熟、专业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库。
(五)充分利用联盟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宣告:“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近期由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也反映出国家对中小学图书馆地位的肯定和作用的重视。
二、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追溯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历史,不难感受其变迁,比如硬件的改善,但这种改善仍未让其摆脱乏人问津的尴尬处境。有人甚至其渴望从“灰姑娘”蜕变为“公主”,却又不幸成为“睡美人”。是什么让中小学图书^一直“沉睡”呢?
(一)硬件问题
图书馆构成要素包括馆舍、藏书、读者、馆员、技术设备等,以馆舍建设为例,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馆舍建设仍未取得大的进展,部分中小学甚至没有完整的图书馆,有图书馆的部分中学馆舍面积也较小,拥有独立的“图书馆”建筑的学校并不多。《国家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对中学图书馆馆舍面积要求中,最高(高级中学的升一级学校)与最低(初级中学的普通初中)标准分别是800m2以上和400m2。根据这项标准,即使在大城市也仍有40%的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不达标。而作为图书馆重要构成的藏书情况也堪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数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
(二)软件问题
软件方面,中小学图书馆也存在许多缺陷。在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没有规章制度,工作无章可依,管理上的漏洞也就无从发现,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了。另笔者发现,学校图书馆的人员多采用临时人员或兼职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且流动性大,极不利于服务提高和活动持续开展,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三)其他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多数学校领导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不够,多把图书馆当做附属品,没有硬性指标来规范图书馆工作,遑论人员安排、财力投入与硬件建设了。另,学校的教学模式虽有一些转变,但总体还是唯分数论,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活动跟着考试转,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三、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策略
(一)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图书馆建设
要改变中小学图书馆落后的现状,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小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教育教学的重要办学条件,是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更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转变以往唯成绩论的观点,加强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二)完善基础建设,确保馆藏资源质量
明确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后,馆舍、配套、馆藏、资源等方面也应随之做出合理安排。宏观上,要注重加强集中领导和管理,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政策、法规、人员、经费、馆舍要科学合理的策划与管理。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有其群体特性,在馆藏内容上必须有针对性,应与教学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不能盲目照搬其他类型图书馆馆藏模式。此外,中小学阅读需求广泛,但层次处于初级阶段,要合理优化馆藏结构,采购适合对象水平的读物。总之,要建立数量适宜、复本率适度、质与量并重的优质馆藏。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图书馆队伍的强化,不仅仅是指专职人员,还包括兼职人员、志愿者等,应全面的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更好的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文献信息服务,帮助中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及素养。业务培训可不局限于校园图书馆,可创新培训机制,建立分层分级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可通过馆际交流、向专业图书馆取经、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等方式实现。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还应完善资格准入、定期考核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吸纳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
(四)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动数字资源建设
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既是图书干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可实现传统图书馆所无法完成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方式,开辟素质教育新阵地。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一要确立数字化建设在整个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避免资源浪费,三要统一规划,循序渐进,可将工作重点放在电子阅览室建设上。四要充分发挥和延伸数字化图书馆独特教育职能,将服务延伸到家、到个人,加枸杞一个完善、成熟、专业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库。
(五)充分利用联盟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前景与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成为北京市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新境界的切入点, 2009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分三批建设100所数字校园实验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方面进行了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建设(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专家的引领下,形成了市、区、校三级的验收体系、项目管理机制和评估工作体系。数字校园的建设、应用和推广,必将对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促进教育变革,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
应用与实践
1. 实验历程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历经摸索、探索、提炼三个阶段。
摸索期(2009-2011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专家组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施方案》,开启了数字校园实验的摸索工作。对实验校的干部与教师进行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培训。
探索实践期(2012-2014年):2012年,北京市第一批数字校园实验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陆续启动并完成。第二、三批实验校正在规划和建设。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意见》,对实验工作提出了工作原则、目标和建设要求。
提炼提升期:2015年将是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决战之年,需要出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文件和北京市未来五年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统筹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2. 实验应用
目前,北京市第一批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已完成验收评估工作,在教与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评价诊断、资源建设、学校管理、家校互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近百个建设与应用以及管理创新的实验成果,对后续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教与学方面,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使用iPad智能终端开展常态化教学探索,并与企业合作研发了iTeach和iExam两个教学专用平台,已获得业界广泛应用;九十四中精品课堂应用于语文和美术课程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微课平台在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上有所突破;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的汉字教学系统、北京市第七中学的英语教学系统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使用IP广播系统辅助教师对班级进行英语听力教学,辅助实现学校对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安排。
以记录学生成长为起点,各实验校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良乡小学通过“学生社区”和“家长学校”,探索了学校、家长、社会、受教育者“协同”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石景山实验小学进行了学生成长、德育常规、心理咨询、社区、自主学习的尝试;黄村镇中心小学利用班级评价系统对各校区所有教学班的班级活动进行组织和评价。
紧扣教师教研、备课的常规工作,大兴区第一中学备课平台,关注资源中心对备课系统的支持,以及学科网站群的建设;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引入了授课系统、课例分析系统和教师评价系统,支持教师间相互评课和相互学习;二毛学校将教师备课与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了教师备课与学生自我学习之间的关联。随着教学、教师和学生数据的积累,各学校注重利用教师教学质量、学生成绩的评价与分析。九十四中学的双基诊断系统让教师聚焦诊断目标编制和诊断试题命制,教学目标向诊断目标转化和教学策略选择的研究;十二中学的教学评价系统,育才学校、新桥路中学的考试质量监控系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学校管理主要分布在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应用、数据挖掘等方面。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将智能排课系统、在线选课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等一系教学教育活动管理关联起来,实现了教务教学流程化、一体化的管理。办公系统有效解决了教职员工间信息互通、电子文件传递、物品领用、工作上报、工作审批、设备报修等问题,提升了工作效率。调查问卷、即时通讯、移动办公等公共应用加强了校内外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管理效率。北京市第十二中将数字校园中的数据集中并结合校情展示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辅助校领导决策,通过规模监测、师资力量监测、教育质量监测、学生成长监测、教学科研监测的分析等实现全校数据共享,促进了学校一体化管理;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将家校协同、微课社区和平板互动教室等功能集于一体;牛栏山一中根据寄宿特点研发了基于学习的社交关系网络的学习平台,将社交网络定位在学校环境内用于学习的社交平台、学习平台、答疑平台、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等以学习为中心的“资源和社交”生态圈。
在资源建设方面,七一小学教师云资源和新媒体互动系统可以实现移动终端资源的采集、推送和评价,完成教师个人、小组、部门和学校的资源管理;十二中学教学资源库系统将不同校区的资源聚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统一的校本资源库;景山学校通过“数字景山”系统向百所教育联盟校推荐优质资源。
基础平台系统是本期实验校的共性建设需求,以解决不同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统一认证、单点登录、统一用户、统一权限的数据融通。其中,北京市景山学校建设的数据中心在实现本校标准数据管理的同时,实现了与北京市、教育部数据标准的互联和互通。
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是山区实验校,距城区160公里,在推进平板电脑课堂教学过程中与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结对,探索“山区寄宿制小学与城区学校的远程协同模式”,参与了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小学远程协同教育的行动研究》,构建了校际间远程协同的新模式。
3. 实验心得
五年来,实验校对数字校园的理念认识大幅提升,提出了数字校园减负、增效,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指出聚焦课堂和学生学习,关注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构筑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的协同教育体系的实验路径。认识到方案规划要理性和实用,关注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需求要理性、实用,务求实效,寻找自身的业务提升点;系统设计要考虑系统间的联动和学校各部门的联动,形成流程化的服务体系。实验校还充分认识到数字校园支撑学校的全局化变革的影响,提出需要突破传统管理体系的限制使管理扁平化;领导挂帅,引入项目管理工作机制,让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等。
普及与发展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要在总结经验、推广成果的基础上,融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协作,进行数字校园工作的深化研究和探索,寻找教育信息化新的生长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应用水平的总体提升。
(1)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应用。一方面需要通过建设北京市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成果推广和普及应用;一方面要提倡区域集约建设和学校个性建设相补充的建设模式,避免数字校园重复建设;一方面需要进行数字校园专项应用的深化,以保持北京市在数字校园工作的领先优势。
(2)在教与学方面深化探索。在课堂教学、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学习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和更多方向的探索实践。需要加强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需要借助高校的教育科研力量、创新型企业的理念和新型产品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的突破,借助电子教材等资源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创新能力,在运营商、设备厂商等资源的支撑下打通数字校园产业生态链条。
(3)促进数字校园工作常态化转化。数字校园已经成为全国和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新生态,数字校园需要从实验阶段向常态化工作转化。编制数字校园相关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提出建设要求,提供北京市数字校园云服务,在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应用的同时,对全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成熟度进行考核、评估、定级,促进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总体提升。
关键词:数字鸿沟 中小学教师
教育 信息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数字鸿沟的本质以及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
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这个概念是自因特网出现后才提出来的,它指的是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即得者(haves)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have-nots)之间出现的数字经济财富的差距。这种落差会随着互连网的应用继续拉大,信息富有者更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利润,而信息贫穷者在信息的获取上举步艰难,或者无法及时获取可以改善自身处境的工作信息,相对的结果是陷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境地。所以数字鸿沟的本质就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不平衡,它意味着因特网发展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新的全球“信息革命”中面临“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在参与和发展数字经济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弱,在缩小数字鸿沟上处于很不利地位。就中国内部而言,群体与群体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经济上的差异。并且这个差异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进行而愈演愈烈,中国将沦为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贫富差距是引起社会不安定重要因素,引起阶级斗争的潘多拉之盒。从近两年看,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是成几何级的,但和别的国家比,很多地方简直不堪一提。实力不足,技不如人,自然处处受到制约。“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浅显的道理在数字鸿沟继续扩大的背景下是可以想象的。
(二)缩小数字鸿沟必须教育先行
要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必须找到数字鸿沟的病症所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痛急乱投医。不可否认,经济鸿沟是数字鸿沟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数字鸿沟最终也必将拉大经济差距。但在数字鸿沟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经济差距了,那时的经济差距是怎么形成的?除了政治体制、地域环境,风俗人情等因素外,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英国撒切尔夫人曾经说:“我们需要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的、富有创造性的青年人,如果今天的教育落后,明天国家的业绩就会落后。”随着现代化新型技术的应用,教育越来越成为解决数字鸿沟这个问题的关键,其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由该图可以看出,教育与数字鸿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在这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中占中坚力量地位的,对缩小数字鸿沟具有重大的作用的。目前,教育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如空气一般渗透各个角落,它作为信息平台、工具平台、管理平台逐渐改变我们的工作、消费、通信、和娱乐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必须通过教育这个重要途径提高全民族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三) 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一批社会有用之才,他们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育人本质上是一个个性化的工作,教师怎么教书,怎么影响学生的人格,这些都依靠教师自身的理念、能力、修养和学识来把握、处理。相同资质的学生遇到不同的教师,受到不同的教育,走向不同结局。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信息化教育中,中小学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度上,从宏观的视角去考虑学生的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现状
尽管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得轰轰烈烈,表面上看,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从娃娃抓起了,填平数字鸿沟似乎指日可待。但是,种种现象表明,数字鸿沟正在扩大。从大环境下看,政府的政策、资本的投入、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配置等等,都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但缩小数字鸿沟不仅是一个解决硬件和技术问题,也是个意识和理念的问题。要缩小数字鸿沟,仅仅技术上的创新还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它并不是灵丹妙药,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溶进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信息技术的教育中高瞻远瞩,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信息时代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引起重视:
(一)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不够
中小学教师要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心中要有火种。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教师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刻不容缓。数字鸿沟是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的新名词,教师如果对这一概念认识不够,就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教师对事物的认识态度直接影响他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是有师范作用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摄入在学生的眼里,印在学生的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自己的老师。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教师在这一块的认识比较浅,即使有教师知道这个概念,也不一定知道缩小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不一定知道数字鸿沟继续夸大的最终结果是民族的存亡。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认识不够深刻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价值取向的定位。
(二)应试教育下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够重视
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的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自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在绝大部分地区,中国中小信息技术课程是作为会考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的,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它的忽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它视而不见,甚至错误地把它当作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绊脚石,认为这样的课程只会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只能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某个角度讲,它的确与高考无关,与升学率无关,与评职称无关,与涨工资无关。但它却与学生信息素养有关,与学生的后期发展有关,与中国人才的整体素质有关,与能否缩小数字鸿沟有关,与民族的存亡有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信息素养被反复证明为社会有用之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少有中小学教师会真正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给学生定的目标就是升学,别无其他。这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脱节,更与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脱节。
(三) 中小学教师自身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我们普遍可以看到这样现象:部分信息技术中小学教师所教的内容单单只够应付学生的会考,课堂上只是照搬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理论知识,更无拓展性可言,可想而知,学生听了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中小学教师一旦应付完会考就高枕无忧,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平时不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不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抑制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具备信息素养的。除了信息技术老师,其他课程的教师信息素养更是让人担忧,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不能迅速快捷的获取有效信息,不懂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为学生做表率?信息素养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科学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于一身的关于信息的综合素养,教师缺乏了信息素质,就无法影响他的学生,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中就无法起到榜样作用。
(四)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育或者等同于信息科学知识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则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多时候,很显然,这种等同方式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大大裁减为计算机教育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目的不是应付会考,而是提高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被理解为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课,也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对有关电脑信息技术的各种软件产品“使用方式说明”的教育。它应该是一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课程。在网络时代,中小学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者。例如,中小学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校甚至全国、全球范围共享。在网络教学中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信息化的教育,体会到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快捷和丰富。网络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其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无形化。它具有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的潜力。它可以让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接受到个性化的教育。
三、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作用
既然数字鸿沟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那么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增强民族的竞争能力也成了每个社会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众人皆知,在这个数字时代,竞争的优势在于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未来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先锋,更应该有缩小数字鸿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数字鸿沟的本质上看,数字鸿沟产生和继续扩大的原因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不平衡,因特网作为一种工具,它从一开始被人熟悉、到应用,到普及是必须要依靠教育的,而基础教育的首先执行者是中小学教师。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全部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合格人才。在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性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人才。
在数字鸿沟这个全球问题中,中小学教师是否具有宽广的视野,是否具有“全球观念”,是对缩小鸿沟具有重大作用的。特别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的。中小学教师有他自身的特性,除了传授知识,其另外一些品质通过示范体现出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缩小数字鸿沟产生作用:
(一)中小学教师是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传授者
1996年经合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类正在迈进一个以知识(智力 智慧)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进行知识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今天,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是新时代学习能力的象征。知识的检索和创造是离不开信息平台的,互联网是各种信息平台中作用最大的工具,信息时代的人才必须学会这种信息工具,学会数字化的生存,这就要求教育重新考虑培养人才方式。因特网作为一种工具,对它的学习、使用离不开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中小学教师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
(二)中小学教师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的信息化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因素,数字化人才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在21世纪顺利进行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肩负着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认识到数字鸿沟仅仅是中国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在其他很多方面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也有较大的距离。虽然我们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我们也应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识。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上的责任意识是将“忧患意识”与“进取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忧患”转化为动力,推动自身实际的“进取”行动,它既具有时代的特征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又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精神的体现,也是忧患与乐观的有机统一。
中小学教师如何将他自身对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动力呢?如果中小学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数字鸿沟理论知识,大谈在网络中落伍的后果等等,这样是没有效果可言的。任何一个中小学的中小学教师都不能做到使他的学生科学的、清醒的认识数字鸿沟问题,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对事情的理解方式不同,深度也不同。我们无法让一个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孩子从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理解网络。但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是无法适应将来的社会的。这是一个现实矛盾。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小学教师的另外的特性,那就是示范性。中小学教师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不仅是因为中小学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更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人格具有示范性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以及在缩小数字鸿沟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了学生的思想,在学生的思想上打上深深的印记。这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比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教育制度更具有教育力量。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形成会发生巨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师不仅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也要用自己的品质教人,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小学教师,他将抛弃在工作中自身的利弊,投身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实际行动中来。
具体的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教师不得视升学率为学校教育的唯一任务,并不遗余力地抹杀学生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尽可能消灭一切与升学无关的事物。他们无论是清醒的还是迷茫的,无论自觉的还是盲从的,对升学率的追求近乎一种颠狂状态,这从中,还渗透着部分教师功利心理。这种功利心理使得升学率继续巩固它压倒一切的地位。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老师必须应该着眼未来,淡泊考试分数,淡化应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最优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寻找问题的答案,利用现代化工具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言传身教中,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数字鸿沟的初步理解。中小学教师作为最受学生关注的人物,他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在学生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素质的重视,直接会影响学生对社会信息化的理解,对自身信息素养重视。最终影响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数字鸿沟的关系是:
(三) 中小学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
在数字鸿沟的现实问题下,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还延伸到社会中,因为中小学教师是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数字鸿沟一个全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缩小数字鸿沟就要实现的基本标志就是“人人享有信息”。中小学教师通过知识的形式服务于社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与社会各方面的接触和协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小学教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积极改造社会环境,在各种活动中,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身边的人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促进整个社会学习信息技术良好风气的形成。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社会对数字鸿沟的关注:
1、
向学生家长宣传信息素养对发展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众多家长也是应试教育的顽强拥护者。他们也是学生的教育者,因此,他们也需要认清应试教育与素质的辨证关系,与其等他们后知后觉,不如让教师先行动起来,向学生的家长宣传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家长也同样有教育作用的。
2、
宣传数字鸿沟的知识,促进群众对它的认识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通过社区的活动,向周围的群众讲解数字鸿沟知识,宣传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性,提升公民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这将直接影响缩小数字鸿沟的进度。
3、
鼓励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教育、培训、娱乐、购物和交流
缩小数字鸿沟必须学会数字化生存,教师作为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人群,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身边的人使用新型技术,鼓励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改变自己的生活,将数字化生存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强化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责任意识几种途径
(一) 对师范生进行数字鸿沟的国情教育、使命感教育
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战略决策。师范教育具有超前性,更应该面向未来。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的途径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校师范生进行科学的忧患意识教育,其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国际形势教育和使命感教育。坚持对师范生进行历史教育,使师范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只有懂得中国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把握中国的明天。强化师范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及前途的牵挂和责任,是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教育。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是以忘我为特征的,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思想。自古以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高风亮节与伟大人格的标志。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深沉的忧患意识。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这种责任意识发展为救亡图存的爱国理想,面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这种责任意识就发展为振兴祖国的爱国理想。
在轰轰烈烈开展信息化革命的当代,这种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可以激发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发展和前途,并将这种关心转化为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自觉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甘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的行动。
在师范教育中,充分利用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引导他们认识信息化带来的技术革命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中国在信息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产生科学的忧患意识,唤起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极大关注,使他们能够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顽强拚搏、努力学习。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忧患意识就会转化为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以这种实际行动来推动中国信息化前进的脚步。
(二)重视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
优先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和培训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实际上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先导性的战略措施。经济建设已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提高全民族素质,迫切需要培养成千上万优秀的人民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对缩小数字鸿沟起到推动的作用。
信息素质是中小学学生必备的基本核心素质之一,而基于信息和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有调查认为,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无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匮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缩小数字鸿沟进程之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训的目标除了使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知识,正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制作相关课件,还应该树立网络教育的服务观,强化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功能。
(三) 淡化中小学教师的应试教育倾向
素质教育下,中小学教师要冒风险。素质教育教的是“死”内容以外的综合能力,就会有学生上不去,评价方式难以确定,这时候,人们就会抱怨教学的失败,中小学教师就会顶着失业的压力。因此,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难度大。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得中小学教师更多考虑升学率的问题以及升学率对自身带来的利弊。在近期利益的驱使下,中小学教师就容易视眼前利益而不顾学生、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淡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利用网络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中做好表率作用。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淡化教师的应试教育倾向,强化素质教育理念。
1、对教师的创新的成果给予激励
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的创新行为应得到学校的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教师中间树立榜样。
2、尝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一考定终身”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以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不全面的。衡量学生最终成绩可以以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成绩和课程终结考试相结合,这样,在强调重视学习过程的同时,淡化了教师应试教育倾向。
3、尝试改变教育思路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然后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课堂中来,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做死题。
五、结论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以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先行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越来越体现出他们的作用。但由于数字鸿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众多教师仍不能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看待数字鸿沟问题。当我们尽情地在网络世界里享受信息文明时,我们很少意识到,这种文明带来了新的贫富差距。发展信息化教育、破除旧的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是缩小数字鸿沟关键的关键。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中小学教师通过他们的知识性、师范性、教育性等特性来影响周围的人对数字鸿沟的认识。并在多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责任意识。中小学教师必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否则就毫无意义。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开放的时代,数字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数字化的时代赋予了中小学教师巨大的职责,中小学教师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中,为培养新一代具有信息素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2] 冷德熙,关注中国数字鸿沟 [M],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 秦麟征,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J],改革与思考.
[4] 陆履平,杨建梅 信息化:中国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然选择[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9月 第3卷第3期.
[6] 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一教育信息化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当前信息化建设正逐渐影响、改变着云南的社会生活,不仅在经济、政治、科技上,更在教育事业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化的发展已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教育信息化也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分工的要求越来越细,对从业标准的划分和制定越来越具体,其内涵要求也越来越明晰,其标志就是从业者需要更加专业的能力和深厚的专业发展潜力。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受社会的发展规律支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和社会能为教师提供的支持保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区别,但总体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信息人的特质,即教师具备使用教育信息的知识、技能及其相关能力。云南农村特殊的地理方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是客观存在的阻碍,但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不会因为地理区域的因素而强迫要求社会公众对此自动调低。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趋势展望与区域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云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决定了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方向。展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未来趋势,离不开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对社会发展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不仅表现在教师自身学习能力变化的方面,对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而言,更重要的是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方面的水平和潜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念、角色期望与规范会随着人们对农村教育的理解而发生变化。在云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占中小学教师总量8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云南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知识的传播技能,还应具备知识的引导职技。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还需要储备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未来走向中,将积极融合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技术,优化农村教师教育资源的保障,逐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改变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认知和行为习惯,从而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
二教育信息化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技术支持
早在2003年,国家为了缩小东西部的教育差距,为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承担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耗资过百亿,为西部农村中小学配备了教学播放光盘,建立了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建设了计算机网络教室,覆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的投入,显示出我国欲实现以信息化促进教育革新与发展的决心。但是,倘若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再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再多元的教育资源呈现方式、再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提供路径、再丰富的教育资源使用模式,能发挥出教育功能是微乎其微的。就像既有秤又有砣,如果没有会使用秤之人,依旧无法称量出物品实际的重量一样。展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力度,逐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数字化生活环境、教学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存在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主体―――中小学教师、学生、职前预备教师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均平等拥有可供选择的、丰富充盈的教育资源,能确保所有实践主体都能够获得教育信息化的惠及,并且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需要的教育资源。这不仅能保障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诸多实践主体的教育资源均享之权益,又循环促进各实践主体及时反馈急需教育资源、应用教育资源、受益教育资源的良性运转系统。或许,要把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集中到较为先进的区域学校去研训、学习委实是难以承受的人力、物力之大耗,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有可能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而面向所有实践主体的。
三教育信息化中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方向
依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将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纳入到研究及实践云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方案中,重点研究解决缩小城乡中小学的数字化建设鸿沟、增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云南农村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云南农村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参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代学校建设工程等大力推进以网络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夯实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教育信息化基础。未来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密切结合国家及省所启动实施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计划。伴随国家、地区大力开发的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及省已建设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注入数字校园的成功实践经验,争取成为扩大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层试点,积极参与将要启动实施的“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围绕云南农村中小学面临的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促进云南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上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目前全国尚有约四分之三的中小学没有接入宽带,云南农村中小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及地方都将政策的倾斜方向放在农村中小学,所以构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必须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打下基础。
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教育信息化载体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其本身就具有培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升广大教师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职能。到目前为止,“农远工程”已经在广大西部农村中小学形成了一定的软硬件基础,积累了相当的教育资源。未来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农远工程”网络,开展灵活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以提高教师质量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农远工程”有三种形式可以采用:一是光盘播放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容易保存和传递,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从光盘资源中获取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内容,甚至相应的培训指导。二是卫星广播电视教学系统,可以由高校制作好视频或者文字等形式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网络传输,由接收电视接受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供直播和录播两种形式的资源,让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更加灵活的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三是利用网络教室,利用互联网传送培训资源,可以实现海量、交互的培训,时间、地点更加灵活,更能满足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2网络学校或者网络课程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由云南地方高等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建设,云南农村中小学不仅可以借助地方高校完备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系统,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交流等方式获得合作专家针对农村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成熟的高校网络学院或者网络课程,由专业人员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更强的针对性,远程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可以让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教育内容的专业发展培训,有专门人员提供协作交流的互动,更有利于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以致用,改进农村教育教学实践。
3基于手机的数字移动学习平台
基于手机的数字移动学习平台可以视为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数字学习平台的一个延伸。随着手机这一通讯工具的普及以及手机通讯网络的覆盖,利用手机数字移动学习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覆盖面广、资源获取便利等优越性。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利用手机数字移动学习平台,由资源终端提供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由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适合的学习内容,利于营造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生活的教育信息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项华,毛澄洁.北京-云南:数字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e-PDS)―――教师专业化高位均衡发展的新尝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5).
[2]白晓明,王家忠,袁玲俊.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师培训,2007(6).
[3]袁同庆.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远程方式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