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7: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0 引言
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污染源比以前更为广泛,污染速度已经成地毯式迅速起来,所以不得不对其进行研究治理方案。各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甚至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更加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应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以次为主展开防污染,治理污染开展排污环保等一系列工作。
1 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加剧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1]。如装饰材料、废旧电器等,农村垃圾回收体系不完备,使得垃圾不能全部分类回收。这些垃圾随意堆放,通过雨水淋溶,使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机物等进入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农村环保投资较少,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比较困难,加之经济实惠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短缺,使得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直接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污染物在水体及其他环境中的直接或间接转换也造成了其他农村环境的污染。这些排放污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附近居住人民的健康问题。另外,部分排放污水直接被农民用来浇灌蔬菜、瓜果、庄稼、这些农作物大量污染并直接损伤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农村人民环保意识较为淡薄,这也是污染加剧的原因之一。
1.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为了提高农业产出,增大经济效益,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家肥、农药和农用塑料,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化肥和农家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很多污染物质(如有机类污染物质、含磷物质和含氮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域,造成水体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农药施用后,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其余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空气中,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环境污染,另外,残留在农作物中的农药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农用塑料很难降解,农用塑料的大量使用严重影响土壤的通气性能和水肥传导能力,长期使用会造成粮食减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是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1.3 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农村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周边居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短短几年时间,可以从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受纳污水的恶臭水体,污染的速度可想而知。同时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能力相对较弱,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严重,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国家应在环保方面的宣传要做到位,强调要更具体。
1.4 畜禽养殖的污染不可小视
畜禽养殖业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主要的支柱产业,但是畜禽养殖业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2]。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大多缺乏统一合理规划,很多畜禽养殖场所布局不合理。首先,很多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水中含有氮、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产生黑臭水体,甚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其次,畜禽养殖场所会产生氨气、硫化氢和粉尘等,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再次,随意排放的畜禽养殖废物会超过土壤环境的承载能力,引起土壤环境的污染,土壤环境的破坏慢慢会造成粮食减产,污染的农田产出的农作物也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另外,畜禽养殖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等,这些物质随着畜禽养殖废水和废物的排放也进入到了环境中,长期积累也会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畜禽养殖场所的不合理布局,使得农村很多地区人畜混居,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同时,畜禽养殖场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因此,畜禽养殖的污染也不可小视。
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对策
2.1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治理投资
政府方面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应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治理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供给[3]。要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困难的现状,就必须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优化各种环境管理制度。更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与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各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和监测力度
要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大对我国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农村工业项目的监督检查,严防污染物超标排放;严格落实各项环保制度,对破坏农村环境的单位、行为人和事要加大处罚力度。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让我们了解农村环境的污染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我们要增加乡镇环保机构人员和设备的配备,加大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力度。一旦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不够就很容易松懈,从而纵容了一些环境质量监测人员的惰性,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寸步难行。所以,加大处罚力度,奖罚明确也起到重要作用。
2.3 培养污染治理人才,加强宣传教育
人才是强国之本,农村环境治理同样需要人才的参与。培养污染治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治理方案,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农村环境治理要以村为单元,以民众为主体,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使民众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环保培训,使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3 加强法律意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为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农村环境得不到妥善治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不够强,或者说了解甚少,缺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法律宣传不到位,人们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时才稍微重视起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甚至农作物的污染。导致很多地区出现地方病,地区癌症患者增多,所以要从法律开始重视,宣传要做到位,环保知识要普及到位,让每一位居民从心中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环保工作做好。
关键词 苏南地区 农村 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苏南地区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创造乡镇企业发展神话的同时也使本地区农村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从2006年开始,苏南地区开始进行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治理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给予重视。
一、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现状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得到了江苏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当地农村环境治理进行指导和规范。早在2006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便提出了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实施的具体方案。2008年和2009年,江苏省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推动当地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对农村环境进行区域治理。
为了使本地区农村环境治理取得切实成效,苏南地区严格按照江苏省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要求,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县(市)、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相挂钩,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农村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同时,省政府和苏南各市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金进行农村环境治理。以苏州为例,根据《苏州市审计局关于苏州市2008年度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专项资金设计结果的公布》,苏州市2008年全年实际共筹措农村环境治理资金40693.89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1705.50万元,苏州市配套资金1523.10万元,各市、区配套资金14708.53万元,乡镇及其他自筹资金22756.76万元。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了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
经过一系列农村环境治理,苏南部分农村道路硬化率显著提高,生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阻塞的河道得到疏浚,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在治理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困境
(一)治理主体单一。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单一性首先体现在决策方面,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决策主体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政府部门,当地企业、环保组织和村民并没有被囊括在决策层之内。其次,在决策的实施、监督、协调以及评估环节,各级政府部门不仅是相关决策的实施主体,还是自身工作的监督主体和成效评估主体。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8年度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的通知》中规定省环保厅负责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江苏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环境成效评估实施细则(试行)》中也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以奖促治”项目的自评估。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监督、评估等环节,未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片面依靠政府部门。
治理主体单一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对参与渠道的创新和有力保障,造成政府以外的治理主体参与渠道狭窄,无法主动、有效的参与到当地农村环境治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权力过于集中,被边缘化的其他治理主体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二)治理手段有限。
农村环境治理必须借助一定的环境政策工具,所谓环境政策工具,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或达成一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的手段”,环境政策工具的实体内容为具体的环境治理行动规则或环境政策安排。我国的环境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命令控制型工具、经济激励型工具及公众参与型工具。命令控制型工具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以制定的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环境行为施加影响的政策”,其动力来源于政府的权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政府。经济激励型工具是“通过市场力量以经济刺激的方式来影响当事人环境行为的政策”,其动力来源于与当事人环境行为密切相关的经济利益,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市场。公众参与型工具则是个人、组织等公众受到宣传、公告的引导自觉参与到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中来,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公众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手段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重行政控制手段,轻经济激励手段和公众参与手段。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治理的目标、任务、惩罚措施等内容,而关于如何激励各级政府、企业及当地村民参与到环境治理中的规定则较少。目前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中主要的激励政策为“以奖促治”政策,但这项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奖促治”政策的资金不是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下达的,而是按照资金总额进行分配的,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以奖促治”是一种短期的被动行为,问题解决了,“以奖促治”的周期就结束,不能起到长期治理的作用 。此外,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中很少利用市场的激励作用和自发调节作用,这也是囿于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经济手段匮乏。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市场激励手段主要为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可以使污染防治责任与排污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但是,苏南农村环境监管机构不健全,排污收费制度很难起到应有的市场激励作用。此外,关于公众参与型工具的使用,仅为部分政府文件中提到的鼓励企业、村民投工投劳,将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张榜公布,而对于普通村民与企业如何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决策、监督与评估并未做出安排与说明。
(三)治理成本较高。
首先,农村环境问题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难以识别、难以量化的特点,环境问题源头难以认定、环境损害难以量化,环境监测难度大 ,这势必加大环境治理的成本。其次,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内容全面,涉及农村水环境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公共服务设施的兴建等内容,工程难度大、头绪多,资金监管难度大,从而提高了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再次,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权力层级过多,造成信息流通不畅,双向信息流通一定程度上失真。最后,在实践中,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往往采取多部门联动的方式进行,治理目标被分配到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8年度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的通知》将2008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任务下发给财政厅、建设厅等九个政府部门,这样便分散了治理力度,使资金使用无法形成合力,同时加大了协调的难度,无疑会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
(四)治理效果不明。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明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苏南确立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但是部分村镇并未完全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而是将收集的生活垃圾倾倒在村郊荒野,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再如,街道两侧虽然配备了垃圾箱,但仍有部分村民随手乱扔垃圾,影响了治理效果的长期保持。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避重就轻。另一方面,监管不力、村民环保意识差也是造成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三、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治理主体。
参与式治理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强调凡是受到某项决策影响的团体和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中来,强调这种参与不仅停留在决策制定的层面,还包括决策的实施、监督和评估,是一种全过程参与 。多元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相互交换意见,改变政府自行决策的方式,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全面。此外,人们普遍认为,按照制度、规则,通过合法渠道的多元主体的参与就是合法的参与,通过合法参与而达成的决策自然具有合法性。这样的决策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便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能够得到公众较好的配合,从而减小实施的阻力。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不仅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还包括乡镇企业的治理、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不仅要解决现有的农村环境问题,还要完善农村环境的监测和治理成效的评估等环节;既要做好农村环境问题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治理效果的长期保持。因此,仅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鼓励环保组织、企业、村民和相关科研团队参与到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来,群策群力,共同推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朝着既定的目标推进。
(二)完善治理手段。
完善市场激励手段最根本的就是要向市场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归还给市场。
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市场力量进入到道路硬化、垃圾处理等具体的项目中来。例如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可以授权给私人企业,政府向私人公司支付报酬。通过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从而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再如,对于主动参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企业,要在税收、水电费价格、扩建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优惠与便利,进一步完善市场激励机制与手段,引导企业自觉参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
(三)降低治理成本。
首先,省政府应该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实施中退出来,主要负责本地区农村环境治理的总体部署,制定清晰、长远、可持续的治理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奖惩机制和考核目标,而将治理的具体实施下放给各市政府,允许苏南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环境治理,从而降低治理成本。
其次,鉴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权力层级过多、治理力量分散的现实困境,可以仿效中央进行“大部制”改革,由环保部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实施统一调度,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这就需要对现行环保部门进行广泛授权,调整其相关责任与职权,整合治理力量,简化治理层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协调成本和信息流通成本。
(四)提高治理成效。
治理本身并不是目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才是根本目的,治理效果的好坏则是衡量治理优劣的标尺。针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不彻底、长期效果不明显的困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其次,要严格考核与检查力度,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要保障并创新公众参与渠道,从而使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取得预期的效果。再次,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资金供应,落实长效机制。最后,要鼓励村民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中来。一方面要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如张贴环保漫画、环保图片等;另一方面要将农村环境治理与村民切身利益相挂钩,如开展村民环境治理评优活动,对达到治理要求的村民进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村民自觉参与当地环境治理,维护治理成效。
(作者:韩倩倩,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张艾荣,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环境治理)
注释:
杨洪刚. 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与优化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3-90.
李书舒,陈锐. 农村环境治理关键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12,(6):186.
日照市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南翼,全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沙沟村位于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西北部,距镇驻地约2公里。全村共有560户,1760人,分为11个居民小组;全村共有土地1568亩,山场600亩,茶园360亩,少量林果50亩,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5座。该村村民以外出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
(一)生活垃圾污染
各种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农村并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产品、塑料和注塑产品等,但对于这类难降解工业制品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随意堆放
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使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周边环境。
(三)生活污水排放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的另外一个污染源。每年农民日常生活产生超过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
(四)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时间是以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主要燃料。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
二、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存在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村民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如去年主要道路两侧美化、亮化资金缺口比较大。
(二)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的欠缺,治理工作走上“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行政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按照“以各村自主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模式,在基层组织经济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中人员、设备、资金、制度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严重,专职保洁员队伍和长效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治理后又出现反弹,部分村道和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再次出现。
(三)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传统陋习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三、沙沟村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大资金的投入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首要措施。沙沟村在党委政府和中级法院的帮助下,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先后硬化村内道路12条,对主要道路两侧排水沟进行了修建,对村内多处地方进行了绿化、对公共厕所进行了整修、对墙面进行了粉刷绘制,安置了健身器材,配备了多处垃圾箱和专职保洁员。
(二)综合治理环境
沙河沟村在河道治理方面,清除河道下面积压的垃圾、淤泥还应该将河面上覆盖的一些对于河流有严重危害的植物做到彻底清除,定期为河道清理杂草。在党委政府和当地水利部门的帮助下将进行河道治理和护坡。
(三)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保证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沙沟村定期向农民宣传,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签订责任书,消除农民一些陈旧的观念,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可以在新农村的未来发展中形成一股全新的风貌,鼓励当地农民自主地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草堆、粪堆、垃圾堆的老大难问题,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帮助农村制订建设总体规划,包括建房、道路、排污、排水和公共设施,都要有规划,不能到处乱建。
努力改变农村“三无”现状,争取实现“三有”。一是要实现家家建有厕所,或村上建标准卫生公厕,消灭解手要“打游击”的现象;二是建有鸡圈和猪栏,做到鸡要圈养、猪要关养,不能把禽畜与人混住。三是继续抓好改水、改厕、改灶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建沼气池或使用煤气、太阳能 四、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一方面,各村要高度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河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捞河道漂浮物;另一方面,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二)坚持发展,加大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现状,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环境保护治理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全体村民中进行中国梦的宣传,加快农居点体育、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健全制度,落实长效,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保洁员队伍,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保洁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明确保洁员岗位职责;另一方面,要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安排专职基层干部负责村容村貌和卫生设施的日常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农民主体性;法制建设;组织嵌入
一、农民自觉:唤醒内在的主体意识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自身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态度和认识,农民的环境意识体现了其对环境状况的追求程度。近些年来,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这其中虽然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贡献,但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大幅增加化肥、农药和地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量,而对超量使用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漠不关心,导致农村的生态系统形成断层极难修复。以化肥使用为例,河南省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3%左右,过量施用造成农田氮素通过径流、淋溶和硝化等方式渗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当中。另外,河南省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一些农村耕地中有机质平均含量不到1%,远远低于1.5%的全国平均水平,造成全省50%的耕地缺钾、22%的耕地磷钾俱缺。因此,广大农民对农村环境治理保持的“肉食者谋之”的消极隔阂态度,导致对发生在自身的环境破坏行为不在意,对周围存在的环境破坏行为不制止。梁漱溟先生认为:“农民自觉,乡村自救,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所以我们说乡村建设顶要紧的便是农民自觉。”因此,鉴于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讲授和清楚明了的案例进行环保宣传,让农民认识到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农民按照低碳可循环方式进行生活和生产,并向农民传授环保、绿色、简易的垃圾处理知识,以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扭转长期以来存在的自我主义倾向。众所周知,河南省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2017年全省粮食产量为5973万吨,但粮食丰收带来了严峻的秸秆处理问题,因为草谷按照1:1.3的比例进行换算则产生的秸秆约为7765万吨,如果随意焚烧秸秆则不但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土壤表层团粒结构,影响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应促使农民改变过去对秸秆“一烧了之”的不良习惯,积极发展秸秆制作饲料和秸秆栽培食用菌等项目,发挥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二、法制建设: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直到2018年8月31日才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而在农村清洁生产和农村污水治理等方面的立法至今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由于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建设的薄弱性,阻滞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抑制了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河南省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的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55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水资源量与人口数量和耕地保有量严重不匹配,如豫东、豫北平原地区是全省耕地最集中的区域,耕地面积占全省的52%,人口占全省的54%,但该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省的30%,因而河南省的水资源污染状况着实让人担忧,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约束导致污水排放的长期放任,周口市的沙颖河近年来平均污水排入量为2.24亿m3,占该河流全年总水量的十分之一,这不仅影响到农村生产用水的质量,还直接威胁到城市人口的用水安全。因此,当务之急是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确立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资本下乡”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愈发显得严峻,究其原因在于部分资本的真正意图是为了套取国家资金和骗取优惠政策,因而经常以非可持续的资源掠夺模式来经营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没纳入其考虑范围,因而建构长效化、常态化的污染防控机制,以应对农村环境治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化问题至为关键。首先,保障农民的环境权。必须进一步完善基础性立法中保障农民环境权的体系性和框架性规定,以消解当前法律条文内容的零散化和碎片化问题,确保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农村环境治理的各个阶段均能有效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其次,健全司法救济制度。“无救济则无权利”,因而应在司法中完善农民环境权的救济途径。农村复杂的环境问题导致各种纠纷不断出现,针对农民在环境诉讼中存在的取证困难、专业知识匮乏以及无力承担诉讼费用等问题,应建立一套农村环境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制度,并由政府提供经费逐步建立起专门的、免费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为进行环境诉讼的农民提供咨询、和辩护服务。
三、发展经济:夯实农民参与的基础
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导致大量村民外流,而青壮年劳动力恰恰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因而实际上农民已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缺场者和失语者,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无法显现。据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2018年7月25日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河南省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为44.92万人,转移就业劳动力总量高达2983.92万人,在乡村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萎缩”问题。同时,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转移劳动力大多为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青壮年,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则年龄明显偏大,且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中女性人数占到总量的60%以上。因此,农村环境的有效治理首先需要壮大乡村经济,如果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农民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则让他们去关心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不啻于异想天开。首先,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河南省旱灾较为频繁,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需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本的公共产品纳入政府预算当中,并确保高于政府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切实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其次,种植特色经济作物。许昌市鄢陵县成功打造出全国知名的“现代名优花木科技示范园区”,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而河南省其它地区可以借鉴鄢陵县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以促进农民增收;最后,发展乡镇企业。长期以来,河南省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其工资性收入占总体收入的比例不高仅为40%左右,因而政府应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鉴于河南省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列农业结构中的第一、二位主体,因而可鼓励乡镇企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
【关键词】农村 生态环境 治理对策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各地方政府也加大投入整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但农村环境污染的形势仍然严峻。这是由于现行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是针对城市“点源污染”所提出的,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属于“面源污染”,这就导致传统的治理方法一度陷入“失灵”,农村环境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本文在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对策,以期对走出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困境,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有所参考。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及治理的现状
虽然国家环境治理工作有所进展,但相对于城市环境的逐步改善,农村环境污染却日趋严峻,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首先,化肥农药的使用。由于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手段。化肥使用量的严重超标,不仅造成了农村的土壤污染和河流水质污染,更严重的威胁到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其次,集约化畜禽养殖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鼓励畜牧业发展,畜禽养殖业由以往的分散养殖转向规模化养殖。主要表现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养殖场排放的废渣和畜禽粪便的堆放,再加上排污体系的不完善无法对废弃物及时清理,这就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1.2农村居民生活区污染
一方面,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经济实力强、生活水平高的小城镇,其生活垃圾产生量年递增率近期接近于中小城市,远期接近大城市。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排量也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生活垃圾和污水常常被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农田水渠,塑料袋、泡沫饭盒等污染物也随处可见,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度污染。
1.3城市污染的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环保部门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陆续迁移到小城镇中,造成工业污染的转移。很多城郊地区都变成了城市污染物堆放的垃圾场。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己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面对农村污染问题的加重,现行的政府环境管理模式未能得到有效实施。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众多以及国家资金的有限性,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垃圾定点倾倒、集中处理也只在部分地区得以实现,很大部分地区只能由着大量的农村生活废水、废物随处乱排、乱丢,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农村生产污染的治理采用了与城市相同的排污收费制度。该制度在“面源污染”的农村,针对农村污染排放的分散和面广等情况显得无能为力,所以农业污染恶化的态势并没有因为排污收费制度而好转。
2.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2.1参加环境保护的各主体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要求背道而驰
从政府层面上看,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的政绩观和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冲突。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只重视招商引资,轻视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进去。从乡镇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乡镇企业有着唯利是图的本能。
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国家将大部分环保资金投入城市环境污染防治上,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较为欠缺。再加上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建设不完善,对废水和垃圾的处理上效率低下。有资料显示,小城镇废水处理率仅为27%,垃圾处理能力为47%。排水设施往往采用简陋的明沟或暗沟,环卫设施也比较短缺,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等都加剧了污染。
2.3农民淡薄的环保意识和落后的生活习惯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焚烧秸秆等现象屡见不鲜,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效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4现行的环境管理机制效果受限
“农村环境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强外部性、地域性及公共产权属性决定了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而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这在某种意义上强调社会各利益主体共同治理,而现行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是一种政府强制型模式,对于同样作为环境治理主体的村民和乡镇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很难激发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3.解决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对策
3.1由政府强制模式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转变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和相互制衡的,在进行环境治理时,各方主体应通过协商和谈判来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网络体系。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多元共治模式并不是否定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它是在承认政府主导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的同时,希望政府将部分权力让渡给市场或其他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它们的和极作用,共同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3.2引入市场机制
首先,要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绿色消费。生态经济,也就是循环经济。它提倡的是一种由资源到产品,产出的废弃物再循环利用的一个过程。这样大量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绿色消费是指有节制、可持续的消费。消费者应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其次,引入市场机制,将推行环境治理市场化。通过地方政府环保政策的引导,积极探寻多种融资方式,以此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3.3健全和完善农村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
应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制度体系,认真修订完善现有与农村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制力度,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完善奖惩机制,对于污染受害者给予法律上的援助,对于各种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追究责任并严惩。
3.4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加强公众参与
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在村民、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实现真正高效的治理。因此村委会应完善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做好加强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的部署,对各项环保法规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充分调动村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4.结语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生态文明为目标,因地制宜制定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东、刘学敏:《不能忽视农村的节能减排问题》[J].经济纵横,2010,(3).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关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其中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本身的破坏。由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他段也给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过程中,这不利于农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国最新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已出现,但是在综合环境治理发散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做好打造,完成系统化治理体制建设是目前环境治理工作的要点。必须积极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完成农村生态化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农村生产环境污染
农业、工业是农村人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农业和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却相对严重。后续其治理难度也较大,这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污染物用量逐渐增加,农民为了获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积的使用一些农业化肥,造成了土体环境的失稳,也使得水体遭受到了破坏。大多数农村工厂没有完善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在排放污水时,这污染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农村生态的破坏[1]。同时过度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公路等内容也对原有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它导致土体和水体的污染。乡镇企业盲目的注重经济开发,没有与农村可持续化发展相匹配,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2农村自然环境污染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开荒毁林,过度放牧,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近些年来,虽实行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没有提升。原本的环境污染给现有的发展带了来巨大的破坏,大多数居民的环保意识都较差。即使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但是很快之后原本的生态平衡又会被打破。他们随意开采资源,造成了当地生态结构的改变。这使得田地、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而肆意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则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这些严峻的污染问题不容忽略,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做好管控。它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从农村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来看,政府本身投入的资金内容就不太多。任何时候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中国农村总体生态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政府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其作出管理。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过多重视城市治理工作,将大量的公共服务型资金用于城市环境治理。由此,农村的环境治理也很难与相应的财政支出相匹配。其次,其缺乏适用于农村进行建设发展的基础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偏远山村甚至都没有垃圾桶、垃圾处理站。即使农民的环保意识较高,也没有配套设施给其进行使用。一些配套设施在设置之后没有相关人员对其作出维护,部门为了谋取私利,随意减少设施建造用量,它使得环境治理流于表面[2]。在多头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也常出现相互委托现象。在贯彻部门内容时没有做到及时,也很难实现高效环境治理工作发展。
2.2环境治理综合体系不健全
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发展内容不健全。其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其作出完善,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环保工作也很难做到实际发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虽颁布了一定的法令,却没有针对农村地区本身环境治理现状做出差异化环境治理工作发展。在宪法方面仍是处于基础的法律保障层面,它对于公民的环境权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公民却缺乏对于环境治理的诉讼权。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部分农民显得素养较低,他们自身的思想会限制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而一些农村干部则滥用私职,这造成了环境治理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后续的民意调查,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对接性不强。
2.3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农村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是低于城市地区的,有些农村地区生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方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他们仍停留在上世纪的生产模式,这样一些传统的小农思想让农村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缺乏对于公共环境的保护。现有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将生产废物随意地堆积在路边,他们没有任何与环保有关的一些理念。农村地区人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意识较低,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收入内容。加之部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造成农村地区人民素养普遍偏低。其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意识,认为环境治理工作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这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也难以对于生态环境内容做出实际保障。
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3.1加强基金投入,完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也必须由政府部门作出牵头引导。完善当前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整治制度发展。拓宽社会参与机制,寻找农村环境、社会治理途径。在建立专项化农村拓展资金过程之中,了解到农村环保治理体系建设过程。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调节税收以及支撑企业做出发展,完成综合化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引导农民做出参与,完善当前的环保基础设施建造。其主要包括对于垃圾污染治理,增设垃圾分类桶、垃圾处理站,对于生产所造成的农业污染、粪便污染、焚烧污染等问题作出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制度建设,并建立相关的沼气池,做好生态化农村环境站建立。在全面宣传农村环境治理技术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治理能力。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公众做好创新,将创新型农业作为后续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并以农业实际治理效果作为其要素。
3.2完成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当前的环境宣传有效模式,由政府部门人员的环保意识提升去强化后续多形式农业生产宣传工作。通过放电影、放广播、做走访等多种模式,让农村人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已成为除农业生产之外应该关注的另一大问题。自主组织相关的农业部门作出挨家挨户的演讲,并以农村居民的行为作为其约束要素。通过农村人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真正解决其环境保护问题。在认识环保宣传重要性过程之中,要实时对自己的宣传效果做出评估,了解行政化方案给出要点。农村干部环保意识的高低决定着后续环保宣传的实际效果。干部人员需要带领农村人民共同治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做好深刻认识。同时,这也需要上层部门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综合支持。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由中介组织加入,增强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的联合度。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支持民间组织进行发展,及时做好监督。
3.3严格控制农村外沿污染物,强化农村生态监管
农村生态问题的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必须在全局利益发散过程中了解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别。并对于农村所起到的作用做出认识,针对城市地区出现的污染向农村转移这一现象。在严格做好项目审批过程中应遵循其环保准入策略。加强工艺研讨,正视环境污染的要害[3]。农村发展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抵制城市污染问题的转移。杜绝做“城市的垃圾中转站”,保护农村环境,维护农村生态发展。农村人民也要由自己的环保理念规范自身行为,用切实行动去做出环境保护。共同完成环保内容提升,遵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在绿色宗旨发扬过程之中,围绕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做好严格把关。对于不达标者,一律作出惩处。控制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用量,农村基层领导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积极检举各类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强化农村生态监管,做好社会形态下的新农村内容构建。
3.4建设可持续化农村经济,做好有效农业建设
传统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村生态化步伐的推进,粗放式的农业经济也给水、空气、土地带来严重的破坏。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它也让农业生产过程不够其科学化,由此政府部门要牵头做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于科技化农业的关注,并做出高效化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科学合理地做出现代农业生产,走出新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利用特色资源过程中,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发扬特色农业、完成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农业的结合。形成属于自我的竞争优势,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尽可能地使用一些有机肥,同时也要对于地膜的使用作出管控。在使用地膜之后及时作出回收,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其认识到可持续化农业发展对于后续农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不盲目追求农产品的高产量,在工业发展方面,也要加强对于新设备的研究引入。减少资源浪费,做好农村工业废弃物处理。发展循环经济,提倡循环工艺建设。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做好可持续化经济构建。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保护;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地区环境保护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秋收过后,一些农民为了方便,将农作物秸秆进行焚烧,秸秆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造成环境的破坏,不正确的秸秆处理方法还有可能引发火灾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是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当地相关部门没有做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秸秆焚烧行为;农村农作物的另一个污染问题就是化学药物的污染,为了增加产量,一些农民会在农作物上喷洒化学药物,这些药物弄够杀死害虫,起到保护农作物的目的。但是这些药物的使用量是有一定限制的,很多农民认为喷洒药物越多,对于农作的成长越有帮助,在药物喷洒过程中往往超过正常的使用范围。过量的化学药物,会对土壤产生破坏,使土壤的自愈能力丧失,还有可能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对环境造成双重破坏。
(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农村的环境保护设施不够齐全,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农村都没有设立垃圾箱,致使很多行人在路上随手丢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农民的生活垃圾,相关部门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这些垃圾进行处理,很多居民只能将垃圾倒入一些河流,使河水受到严重的破坏。农村的商贩环保意识较差,集市过后,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垃圾,这些垃圾没有环卫工人来清理,造成街道环境的脏、乱、差。垃圾长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就会腐烂,散发臭味,对空气产生严重的破坏,给农村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建设薄弱
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建设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几经改革,乡镇环保机构被合并,人员变动大,专职环保人员少,而且多数时候是以街道的中心工作为主,业务工作只能抽时间干;其二乡镇环保工作人员也存在大量人员业务不精,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化的业务学习培训少,环境管理新标准,新要求多,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健全;其三,乡镇环保机构是最基层的机构,也是与企业老百姓接触最多,打交道最频繁一层,好多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实都在基层。但现在乡镇街道没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固定的环保人员、合理的环保工作经费及装备、相对环境管理的权限。致使部分环境保护工作难以开展,同时环保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员少战斗力弱,未能对农村环保工作实施强有力的监管。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
(一)依靠科技,推广可行的环保技术
科学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若要搞清农村环境的基本现状和规律,只有依靠科技手段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各类环境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第一,推广成熟的农业技术,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减少化学肥料的滥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还要推广污染处理技术,提高农民对废物资源再利用的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二,对环境保护所应用到的科学技术进行筛选、评价,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并做好推广工作。农村与城市不同,无法承担大型的污染治理设备,农村环境的治理设施要求小而精,并且成本要小,可操作性强,便于污染物的集中处理。
(二)提高农村村民的环保意识
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出现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的情况,从而使农村的环境污染得不到根本的解决,甚至会使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环境保护要从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开始,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去,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农村地区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要不断改变自身的观念,主动改变现有生活方式,把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扔到专门的垃圾指定点,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提高废弃物利用率
综合利用农村废物、垃圾及粪便。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将人畜禽粪便、秸秆、厨余垃圾、污水废渣等各种有机废物并添加入密闭沼气池内。在厌氧、缺氧、或无氧及适宜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微生物发酵,凭借产氢产甲烷菌将有机废物分解转化为可燃烧的气体混合物其成分主要为甲烷和氢气。沼气燃烧产生的热能可用于家庭照明、做饭、干燥农副产品、供暖等方面。沼气技术既可将农村废弃物完全降解处理其产物还可用于生活多个方面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总之,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能只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要促使农村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这些需要相关部门、农村居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农村地区环境进行保护,促使环境与经济双重发展,推动r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重要性问题。国家倡导环境保护,提倡城乡一起治理,然而,在同样一个社会中,出于同样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控制,却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大为不同的控制结果。一方面,城市环境问题局部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却有失控的趋势。
一、城乡环境治理理念与重视面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是人类聚集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在环境治理中有一些相通之处,例如无论是城市环境治理还是农村环境治理,其目标都是达到“社会――环境――生态”三者的共赢。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更加重视环境治理,城市多站在生态高度来提倡、执行环境治理,当然这也与城市能够较好的获得物质、政策法规支持有关;农村环境治理理念近些年来虽有较大提高,但广度不够广,深度不够深。在重视面上,城市和城镇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大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农村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则是生活农作垃圾的污染问题;在公众认为最急需改进的环境问题中,农村居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各种垃圾的污染问题,城市居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汽车尾气排放的空气异味与交通引起的噪声问题。
二、城乡环境治理的差异
(一)城市环境治理的重点
1、固体废弃物
城市固体废弃物俗称垃圾,分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两大类。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成分发生变化,给城市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严重影响。201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9046万吨,综合利用量(含利用往年贮存量)为20238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9%,贮存量为70826万吨,处置量为59787万吨。
2、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矿物燃料消耗的增长,有毒气体、烟尘、粉尘排入大气的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城市交通业的发展,汽车尾气向低空排放的有害气体,车辆和道路增加的同时增加的交通扬尘的排放,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91.4%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达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水平,与2011年相比上升2.4个百分点;2012年,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有下降趋势或者持平状态。(见表1)
3、水污染
城市污水一般由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径流污水组成。生活污水一般特点是含氮、硫、磷较高,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金属、洗涤剂和多种微生物。工业废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它排放污染物量多,成分复杂,毒性大。径流污水是雨雪淋洗城市大气污染物和冲洗建筑物、地面、废渣、垃圾而形成的,这种污水具有季节变化和成分复杂的特点,在降雨初期所含污染物甚至会高出生活污水多倍。2012年,对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共检测38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发现达标水量为218.9亿吨,水质达标率为95.3%,与2011年相比,上升了4.7个百分点。这是国家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结果,但还处于不太理想的局面,有待进一步的防治。
4、噪声污染
城市噪声污染主要以区域声环境污染与道路交通声环境污染为衡量指标。2012年,对316个城市的区域声环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16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处于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比例分别为3.5%、75.9%、20.3%、0.3%,环保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为一级的占77.9%,二级的占22.1%;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比例分别为75.0%、23.1%,1.9%,环保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的占63.7%,二级的占34.5%,三级的占1.8%。与2011年相比,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一级、二级、三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为二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二级、四级的城市比例持平,三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五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总的来说,2012年城市噪声污染有所控制,基本上均衡发展,恶劣情况有所减少,优性发展不强,发展势头有待提高。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
1、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当代中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是与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投入的不断增加密切相关的。农药、化肥、农膜等的过度使用,为农业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引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农村环境污染。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目前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至70%残留在土壤中;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农膜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年残留量高达50万吨,残膜率达40%,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会析出锡、铅、酞酸脂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环境污染。
2、养殖业生产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现在,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重要的污染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养殖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殖业与种植业开始分离,所以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种植业这一应该用到的地方。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已达到约25亿吨,是工业废物的2.7倍,在一些大城市,养殖业畜禽粪便排放量超过了1000万吨,大大超过了这些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总排放量,它们流入河湖水体,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也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3、农村居民生活所带来的水问题。
农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涤、沐浴、厨房炊事、粪便及其冲洗等排水。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量和质也有较大差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量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污水中氮和磷的含量也高于欠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有机污染物相对要低。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面广分散、来源多、增长快、污水成分复杂、水质及水量变化大的特征。
4、中小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农村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反集聚效应的工业化。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基础差、起点低的特征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近年来在农村悄然兴起并不断壮大,迁移而至的往往是被城市抛弃的重污染企业,他们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在农村的管理缺陷和执法漏洞下,肆意糟蹋着农村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由于这些地区根本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消纳畜禽粪便,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由此而产生的污染已由小范围的点状分布发展为城乡复合型的面状分布,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大型工业企业。
5、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多年来,城镇产生的大量垃圾,都运往农村进行填埋处理,特别是许多城市的郊区,被垃圾场所包围,垃圾到处乱飞,产生的垃圾液对水源和土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城市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由于水资源短缺,成为灌溉的水源,不仅污染了土地,也不同程度地对食物安全带来隐患。
三、城乡环境治理差异分析
城乡环境治理的基础不同。城市中环境治理的意识和氛围要浓于农村,但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这就造成了城市中人们环境治理的强烈愿望与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以及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凸显出城市环境治理面临的现实阻力要大于农村,但是城市集中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具有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使得城市环境治理的能动性明显优于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