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8篇

时间:2023-06-13 09:27: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税务机关绩效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

篇1

关键词: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

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

篇2

【关键词】税务管理,绩效评估

一、税务管理内涵

税务管理,既不同于宏观层面的“税收管理”,也有别于微观层面的“税收征管”,主体在税务机关,内容包含了整个税务系统的组织建设、业务办理、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因此,税务管理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各税务机构的角度,从全局考虑,才能得出较为理想的评价指标。

二、美国联邦政府税务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美国联邦税务局IRS(Internal Revenue Service)是一个庞大、复杂、以绩效为导向的组织,IRS会追踪数以百计的指标,以确保其在各级组织层面上的有效运行。在战略层面上,IRS选择了少量指标,用于检测该机构实现其长远目标的进展情况。

(一)顾客满意度。美国联邦税务局将这个指标放在绩效评估体系的首位。

(二)电子申报率。电子申报率是个人、企业、免税机构使用电子方式申报主要税种税表的比例。

(三)税法的自愿遵从度。把某年主动、及时地支付税款的数量作为相应的真实税收负担的估计,反映未申报、申报不足、交税不足的影响。

(四)非税收执法活动指数。该指标并不过于强调执法活动要增加税收。正如消费物价趋势如何,可以通过审查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来评估,联邦税务局非税收执法活动的表现,也可以通过非税收执法活动指数的变化来评估,如免税遵从计划或银行保密法活动。

(五)员工参与度。不仅是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激励其尽职尽责,更是创造一种受人尊重,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软环境。

三、关于我国税务管理绩效评估方式建立合理化建议

结合上文所述,本文认为我国地方税务局和国家税务局的税务管理应建立一个全方位纳税服务绩效评价方法,根据纳税服务工作的客观需要,按照内外结合、客观公正的原则,通过内部自身工作评价和外部工作对象评价相结合,让被评价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和服务对象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一)内部评价:工作量评价。由税收管理系统定期对办理的业务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查看其工作强度和工作质量,通过量的累积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二)绩效指标。设计纳税服务绩效评价指标既要重视工作质量指标(提质、减负、增效等),也要重视非工作质量指标(和谐、遵从等),可以将纳税服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为五个维度,下面依次详细说明。

1、提质维度。

提质维度的选择是围绕战略目标中所提出的有关工作质量的具体评价方式。

(1)单宗业务办结时效比:时效比值=每笔业务实际办结时间/限时办结制要求的时限。

(2)作差错率:此指标采取1和0的办法,即圆满完成工作为1,出现差错为0,直观地反映出工作质量的高低。

2、减负维度。

减负维度的选择是依照纳税服务工作的根本性原则而来,是实现便捷、优质、高效纳税服务的最重要客观存在体现。

(1)涉税业务一次办结率:是指在办理涉税业务中,一次为纳税人办结的业务笔数占所有办理业务笔数的百分比。百分比数值越大,表明服务的效果更加明显。

(2)纳税人办税平均等待时间:该指标数值过大时,表明办税服务厅设施存在设计缺陷和办税人员存在服务缺陷。

3、增效维度。

增效维度的设立以及相关目标的确定是对纳税服务工作质量的最直接反映,主要指标是业务咨询解答的满意度等服务项目,用总分数来反映纳税服务人员解答纳税人业务咨询的服务质量。

4、和谐维度。

主要是看征纳双方的工作是否顺畅。(1)文明礼仪规范度。(2)纳税服务满意度。通过纳税人、第三方(中介组织)和社会各界协作共同进行或者分步骤、分段进行,以保证其客观公正,真实有效。(3)投诉率:从具体的实证反映出纳税服务岗位服务态度等质量方面的问题。

5、遵从维度。纳税服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遵从维度的设立直接反映出纳税服务工作的成效,也是现代管理学“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的具体体现。(1)申报率:是指在法定申报期内实际办理纳税申报的纳税人户数与应当申报户数之间的比例。(2)入库率:是指纳税人当期实际缴纳入库的税款与按期应缴纳税款之间的比例。

(三)外部评价:纳税人评价暨服务质量评价。建立参考服务业通用的服务质量衡量表,填写完成以后由纳税人投入专用的收集箱内。

(四)结果评价。将内外两种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但是又对其进行科学的延展和分析,其最后的结果也是被评价对象最终的结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水务 绩效 考核

一、引言

福建某水务投资企业(下简称水务企业)是当地水务产业的投融资平台,主营业务为水务产业及其配套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截至到目前,共拥有多家全资子公司及控(参)项目公司。经过6年的发展,现水务已经形成了较清晰的几大主营业务板块:

(一)供水业务:独资供水公司一家,参股运营供水企业两家,已形成供水能力150万立方米/日。

(二)排水业务:已投运污水处理厂四座,在建污水处理厂两座,形成处理能力80万立方米/日。

(三)水务产业工程建设与规划咨询服务业务:可提供水务产业工程的咨询、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系统集成,系统调试运行和运营维护等全程,全方位的水务整体技术服务。

这些板块的企业业态各不相同,作为集团公司本部,对于各所属子公司(控股公司,如何建立起标准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是实现集团管理的重要步骤。

二、水务集团绩效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资委对于国有企业的考核管理方法参考了《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有关行业和规模的部分经营指标进行对标后,下达经营目标。该考核办法从经济角度衡量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但水务集团所属的部分企业涉及重大民生领域,受政策等因素制约,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兼顾或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因此除了考察上述通用的经济指标以外,还需切实考察企业个性的运营指标、社会效益以及运转效率。对于集团下属企业不同的特点,需要考察的内容和要求也不尽相同。

三、水务集团所属企业绩效分析

(一)、水务集团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

水务集团不仅承担了本市及周边城镇的供水服务。污水处理,承接政府战略性供水的建设及运营,同时还需不断完善自身造血功能,进行市场化的拓展,如工程建设(包含工程代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政府专营)等。根据水务集团营收规模和运营情况,集团下属子公司还可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企业、投资管理型以及混合型企业。

(二)绩效考核的方法比选

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是指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它是企业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力使企业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中,应注意这样几个标准:

1.重要性,是指标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或岗位绩效的影响程度。如指标是否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指标是否与某个特定的业务重点相联系等等。

2.可操作性,是指标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和考核方法,易于取得可靠和公正的绩效数据。如该指标是否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绩效,该指标是否可以定期衡量等等。

3.可控性,是指指标的责任主体是否可以通过有效的绩效行为影响绩效指标的实现。如指标是否在其责任主体职责范围内等。

4.关联性,是指指标之间必须是有机统一体,共同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如该指标与企业下一层的指标是否关联等等。

在对水务集团进行绩效分析时可以考虑从为经济指标、个性指标、重点工作。效能情况以及其他工作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经济指标:水务集团所属各企业均为独立法人,经济上独立,自收自支,在经营上可采用相对统一的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依据。如采用主营收入、净利润、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个性指标:水务企业的行业形态不同,在形成经济指标的过程中,还需要采用一些过程性指标进行监控。如对于供水行业,产销差反映了生产和销售的差异,该指标越大,供水成本越高。水费回收率揭示了对于收入的完成情况,指标得数越高,收入情况越好。

重点工作:水务企业为完成政府所赋予的各项任务以及实现自身战略目标,需制定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并推进完成,因此重点工作也是反映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职责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效能指标:水务的部分企业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响应及时、运作高效率也是国有企业需追求的目标。效能指标按照评价的渠道还可细分为社会评价、系统内部协作评价以及集团办件情况评价。

其他指标:水务企业还需进行专项评价的内容,还包括资产管理、党风廉政等。

(三)企业绩效情况分析评价

在设置好所属企业的绩效目标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目标执行分析、评价及调整。针对水务集团所属子公司,每种类型选取2-3家不同业态的企业进行绩效分析。

由以上不同业态、不同类别的企业近2-3年的经营情况来看,供水企业成本在逐年增高,同时售水收入增长有限,利润不断下降。因此在绩效分析中,考察分析的重点应注意分析构成成本的各组成部分的历年变动情况。同时在分析技术指标还发现近年遏制了产销差上升的势头,但综合应收账款个性指标显示2013年12月后有下滑的趋势,说明还应加大催欠力度。同时供水企业资产规模较大,因此资产折旧所带来的成本可同口径剔除,不进入主营业务的绩效考察范围。

环保公司近年业务增长较快。主营收入及净利润大幅上升,净资产收益率远超出对标良好值及行业平均值。反映该公司近年经营状况较好,但比照净利润-成本费用利润率,在净利润增速放缓的同时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预示企业经营成本的增长与利润不够匹配,企业经营需考虑新的利润增长点。

建设公司是一家以工程代建为主营的施工类企业。近年代建项目投资额下降较大,因此可计提的收入显著降低,同时管理成本(主要为人工支出)大幅度上升。因该公司无较大固定资产,故折旧可忽略,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现金流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四)指标的KPI量化

对于企业年度计划和月度计划可因不同阶段需关注的不同指标来进行调整,但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指标应相应加大权重的设置以突出经营的重点。同时上述5个方面内容的指标可进一步设置二级子项以细化评价的维度。

四、总结与展望

绩效考核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体系的建立都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水务集团绩效考核体系综合运用过程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意历史数据的积累要发挥绩效考核结果对集团企业的信息反馈作用,需对该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注意客观因素造成的突变,必要时可同口径分析。

(二)合理预测指标趋势

在进行绩效分析时,宜根据属地特点、政策环境等因素对经济指标的收入、成本等进行合理规划、预测,设定近期合理的利润目恕6杂诳凸垡蛩丶盎肪吃斐傻某杀驹黾印@润下降等可考虑一定期限的容忍,但应及时寻找,探索对策,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针对不同企业进行分析

充分考虑不同企业的特点,选择绩效要素。要素明确,才能有针对性地对集团内部的各个企业的实际绩效行为进行考核,判断其行为与集团所要求的目标间的拟合程度,并以此作为绩效的衡量标准与考核依据。

(四)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绩效工作标准

要使考核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计划、实施、考核、考核结果的反馈及考核结果的处理和应用。

(五)注重绩效考评反馈

考核中,要保证考评部门与被考评企业的充分接触,及时告知考评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对绩效较差的企业提出风险提示。

篇4

一、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取决于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评价参照企业资产的评价模式,主要考虑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等指标,由于偏离行政事业性资产的性质和目标,资产评价管理不科学,无法反映真正的资产绩效,无法发挥提高行政事业性资产效率的作用。

1.资产绩效是使用资产提供服务的结果表现

绩效实际是某种行为实现的结果表现程度,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实践行为的结果度量,是产生了真实效用的实践活动成果,具备实效性。绩效评价是一种对于实践活动结果的价值评判,有正负大小之分,体现出一种时序或阶段上的比较。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个主体管理与使用资产动态的过程与利用资产提供服务后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决定其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因此,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须以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产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为结果进行度量。

2.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决定于使用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高低

资产绩效与社会服务呈正相关关系,资产绩效高,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则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无论是金融资产、实物资产还是无形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并不依靠其产生的净现金流入,而是取决于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一旦行政事业性资产丧失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也就偏离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特质,就需退出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行列,所以保证和延长行政事业性资产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服务潜力正是资产绩效的标志和目的。资产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服务绩效,社会服务绩效是本,资产绩效是末,做好资产绩效管理,以资产为载体的社会服务绩效自然能体现出来。资产绩效管理本质上是一项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将责任内化的制度。强调资产绩效也是为了推动资产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从财政的角度看,资产绩效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与资金绩效、资源绩效紧密联系,共同推动财政绩效的提升。

二、推行资产绩效管理是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管理技术的运用,更是一项管理制度的创新,这项新的管理制度对于推动政府转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意义重大。

1.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效率,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财政支出中,一部分以流量资金形式直接用于社会领域的建设支出,还有一部分以存量形式化为了行政事业性资产,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过去,由于缺乏资产绩效管理,资产占有多少与提供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缺乏约束性的考核,各单位极力争取和持有更多资产。对事业单位来说,尤其是医疗卫生和学校,配置资产的多寡和先进水平是影响公共教育均等化和医疗卫生均等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绩效,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如广东省佛山市某区一个镇级医院,2010年度申请250万元,用于购置DR、全自动血凝仪、血细胞和数字胃肠机等设备,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技术能力。但购入高标准设备后,使用新设备的检查费标准大幅提高。从经济收益看,资产效益确实明显增长,但该镇居民并没有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医疗服务,反而加剧了看病贵问题。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资产绩效与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相联系,该镇医院就会充分考虑设备价格、性能与居民公共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在不显著增加居民看病费用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

2.有利于发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要我绩效到我要绩效的转变

在现有资产配置和管理制度下,一个单位能够配置的资产取决于其能够争取到的预算指标,资产持有与资产使用的结果没有必然联系,资产的效率效益考核也是就资产论资产,通过资产的财务指标、创造的收益等进行衡量。因此,多配置资产、多占有资产并不会带来任何责任和压力。于是各单位在资产配置时极力多争取指标,配置后加强管理和提升利用率不存在丝毫压力和动力,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严重。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多配资产或高标准配置资产,不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反而成为单位谋取不当利益的渠道和工具。

3.有利于倒逼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破解财力切割固化难题

在预算分配和管理中,正因为多占用财政资金资源没有额外的付出和成本,反倒是能够带来更多的部门利益。因此,一些部门单位通过对资产的多配置多占用来切割和固化本已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与资产运行目标一致,就能打破财政分配过程中固化的利益链条,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持有资产的责任,打破既有通过资产配置获取部门利益的格局,改变传统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的状况。如珠三角某市城区环卫局申请预算1146万元,用于购买垃圾运输车辆及垃圾箱、垃圾房等,从设备购置看,性能先进,价格不菲,但预算粗糙,没有对垃圾箱、垃圾房的配置进行规划,投入虽大,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垃圾设备投入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相挂钩,就能强化环卫部门的工作职责,该区大量的财政投入就能让辖区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三、资产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增值收益数量不清,管理较弱

截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元,因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等活动,每年资产增值收益不菲。但因缺乏规范行政事业性资产增值收益的制度机制,资产存量和增值收益并没有带来社会服务的提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缺乏管理意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不足,资产长期挂账、账实不符等现象较为普遍,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绩效较低。

2.资产配置苦乐不均,产生的马太效应影响社会服务均等化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地区、级次、部门、单位之间的差异,资产配置水平差距较大,人均资产相差悬殊,单位之间苦乐不均。例如某市政府的一个单位共7人,人均占用办公用房面积达324平方米;除办公用房外,还有闲置房产227平方米,经营出租房产面积185平方米,每年经营收益达几十万元。行政事业性资产配置不均,资产缺乏约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互相攀比,盲目扩大资产规模,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既耗费大量财政资金,又降低了资产的实际利用率,影响社会服务质量。以体育场馆资产管理为例,很多地方都新建不少大型体育场馆,但大赛过后,基本闲置,虽然有些地方也利用场馆举办商业性活动,但收入归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且收支缺乏透明性,容易形成资产流失。反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地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很大,但运动场地却极为短缺。从资产绩效角度看,公共体育场馆严重浪费,资产绩效不高,影响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3.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事后监管为主

在资产监管方面,由于行政事业性资产是一种委托关系,对其监督管理实际上是由财政部门监管各单位,各个单位监管其下属机构资产的格局,这种资产监管格局往往呈现软弱化、运动化特征,财政部门监管不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情况,而上级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利益共占的思维,也使得对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乏力。由于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对资产的监管较为粗放。资产使用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取得资产使用权,成为资产寻租的最大受益者,由于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加上资产使用与资产评估不科学,无法对资产的使用、收益、分配给出准确界定,更无法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产收益实现合理分配。

4.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间接导致资产流失

由于我国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采取的是分级管理制度,无法实现资产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单位共享,资产利用率不高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对某中央行政单位房产使用状况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06个在京行政单位拥有的2056.6万平方米产权房产中,有0.4%的房产处于闲置状态,面积达9.1万平方米。资产利用率低,使得部门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在资产使用环节,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存在低价出售、无偿出借、无偿担保等问题,资产流失屡见不鲜。

四、以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实现资产绩效内化,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绩效的关注度上升,在已经深入开展的财政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基础上,推动资产绩效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推进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内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从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推动政府转型,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1.建立和健全资产绩效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完善与规范资产的使用效率

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与使用绩效。一是细分资产类别,并对不同类别资产管理与使用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可以参照英国审计委员会行政事业性资产分类标准:一类是直接服务资产。主要是直接提供特定服务的资产,如学校、火葬场等。第二类是出租资产,有关机构可以作为投资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并获得商业回报,包括支持经济、社会活动的资产,如就业市场、社区服务站等。第三类是闲置资产,包括各类与公共服务发展及满足公共需求无关的资产。基于上述分类,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与使用资产过程中,对未列入行政办公之用的公建物业实行社会管理;对公益性物业实行部门管理;对纯粹行政办公用的物业授权各行政部门使用和管理;对空置物业通过拍卖、租赁、抵押等方式进行运营,实行资本化管理,从而实现资产的高效再配置。二是建立财政资金、资产和资源的联动机制,设定综合的绩效要求。行政事业性单位有时是资金、资产和资源同时使用,完成某项任务,如果单一考核资产绩效并不全面,要对资产、资金和资源共同运行产生的结果进行综合考察,加权三者的使用效率。因此,需建立资金、资源和资产三者联动机制的绩效考核规定,更好地反映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有效服务的情况。三是对政府采购的无形资产要单列制度。如购买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由于无形资产很容易出现复制行为,保护无形资产所有人权利就成为资产管理和使用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构建资产绩效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由资产使用者公开评价资产绩效

一是资产安全性评价指标。行政事业性资产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和社会服务性,使得其安全性、完整性更为重要。资产安全包括公共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和最终形成资产的安全,资产完整则包括投入资产不被挪用不被流失。资产只有安全使用,才能保证资产完整和不被流失。资产完整也就产生安全,二者相辅相成。资产的安全性指标是反映资产是否流失、资产绩效大小的基础指标,通过这类指标可以评价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是否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二是资产采购质量评价指标。资产采购质量状况是指公共资产的可用性、资产结构布局的科学性以及不同资产的配套性。高质量的资产是公共部门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资产优化配置与使用的保证。优质的资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能独立发挥其使用功能,这是优质资产的基础;实物资产的新旧程度;各类资产结构优化,科学配置。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直接用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的资产和间接由公共部门占用的辅助、福利等资产之间的优化等。三是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指标。行政事业部门资产运行效率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重点考核资产在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中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包括:资产在用与闲置情况。重占有轻使用的情况在公共部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形成后长期闲置,或基本处于闲置不用的状况,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单项资产利用率。单项资产利用率是最能详尽说明公共部门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抽样抽查的方式予以考核。资产共享情况。为了消除不同公共部门资产购置上的重复,应该鼓励公共部门之间共享资源,特别是大型设备的使用。

3.实行资产使用与管理者责任追究机制

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引入专家智能对资产使用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专家在资产绩效管理中不是评价资产本身情况,而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的配比关系,并查找这些单位在资产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及改进措施有没有到位,从管理的改进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综合评价资产绩效,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建立资产绩效问责制度,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对资产绩效差、社会服务水平低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问责制度规定进行责任评价,并执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将资产绩效评价结果与资产配置和调剂有机结合,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落实行政事业性资产使用责任,从源头上减少其多配多占资产的利益冲动,从而提升资产绩效和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4.全面建立资产管理与使用的信息化记录,全程监控部分行政事业资产的收入上缴

篇5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近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它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并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成为全国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报道,我国中小企业近五年的淘汰率为70%,约30%左右的中小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有相当部分企业是因财务管理环节薄弱而造成的。

1.融资困难。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2、投资能力较弱。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总想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中小企业往往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对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也了解甚少。

4财务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制度基本没有或是一纸空文,在重要的财务人员岗位职责,账务处理审批程序、内控、稽核等方面无有效的管理机制,造成账目混乱。

5.财务控制、监督不严。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五是只关注现金流,认为有资金周转就够了,没有对收入、成本、利润进行分析,缺乏大局观。

6.难以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一是过度负债可说是高速成长企业的典型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二是财务不透明、各自为政和内部关联企业间的相互贷款担保也是高成长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从而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环节薄弱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的管理格局之中,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

三、我国中小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我国加入WTO后,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面对大企业的竞争压力,要真正发展壮大,必须符合国际运作惯例,重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重视会计信息职能作用的发挥,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积累资金,适时扩大规模

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风险,企业平均寿命29年,最终能成为大企业的凤毛麟角。中小企业实现发展的关键要有财力积累,并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发展,扩大规模。财力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大需要循序渐进地实现,财力的积累为规模扩大提供资金保证,而规模扩大为新的财力积累又提供了实现条件。事实上,当今世界上不少大公司就是通过资本积累与规模扩大多次交替而发展起来的。

(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改善、提高中小企业信用,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向银行等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表彰守信用的中小企业,树立信用典型,大力宣传和推广信用管理先进模式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建立信用制度的普及教育工作,对企业相关人员开展信用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信用调查分析、评价和监督等专业人才。

(三)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从企业内部人员素质要求上讲,应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决策者要了解会计程序和读懂会计报表,能够敏锐地找出财务问题。更重要的是能用好财务人员,使他们能出色完成企业的理财工作。其次,要突破家族制企业的局限性。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家庭化就成了中小企业再上台阶的一大障碍,必须要向家族制开刀。最后,企业要懂得利用财务指标对报表及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企业的财务决策不能光依靠经验与直觉判断,一个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关键在于内部财务预算和决策科学及管理控制有效。

(四)企业运作的重点是要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如果资金不足,将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而资金过剩,也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果。适量负债经营,促使企业更谨慎地使用资金,并且更有效地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求得筹资方式的最优组合,以降低资金成本,更好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也是对流动资金紧缺问题解困的重要措施。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呆账进行妥善处理。

3.加强对存货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利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4.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账、实”必须分开,定期检查盘点财产,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5.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利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掌握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保证收支平衡。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五)提高经济效益,控制成本费用

1.售价管理。决定企业售价的因素很多,关键要保证产品在市场上和同类产品有竞争力。2成本、费用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存货成本、营销费用、日常管理费用等等。

(1)存货储存期控制:力求缩短存货储存时间,加速存货周转,节约存货资金占用,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获利水平。

(2)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物资零库存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实现真正的零库存困难很大,但是,采购部门应当对主要存货的经济订货量进行测算,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逐渐制定符合市场情况的经济采购机制,降低资金占用,加快公司资金周转,节约资金成本。同时,还可以减少储存成本。众所周知,库存越大需要储存的空间也就越大,

也就需要企业租赁仓库和增加管理人员来管理存货,这样会导致人工成本的增加。在实际应用中,比如说,对于以前没有经营的产品可以先摆样品,不进行大批进货,如果客户需要再向厂里要货。对于经常订货且销量比较大的产品,则保持适当的库存,以备及时向客户供货。

(3)存货ABC分类管理:按价值量或数量标准,将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采用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对企业经营影响比较大的存货进行重点管理。

(六)政府部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1.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决定了它通过市场融资资信很低的特点,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适当的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美国的《中小企业法》和《公平执行中小企业法案(1996)》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新时期中小企业发展的里程碑――《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部专门法律,标志着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2.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要把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机构,中小企业投资及融资信息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联合会等)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篇6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要从维护自身整体、长远利益出发,摒弃避税、偷逃税等短期行为,转而进行科学的国际税务筹划,即利用国际税法规则,通过对自身的筹资、投资和营运等生产经营活动事先进行适当的安排和运筹,使企业既依法纳税,又能充分享有国际税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优惠政策,以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国际税务筹划的客观基础

企业要进行国际税务筹划,首先要对各国的税制有较深认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收差别是由税收管辖权、税率、课税对象、计税基础、税收优惠政策等几个方面组成的:

1.税收管辖权上的差别。各国税制上的税收管辖权主要有三种类型:居民管辖、公民管辖和所得来源管辖。各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情况和法律传统,选择及行使税收管辖权,其中多数国家是同时行使居民管辖权和所得来源管辖权的。由于各国家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从而为国际税务筹划创造了机会。

2.税率上的差别。税率差别是指不同的国家,对于相同数量的应税收入或应税金额课以不同的税率。企业可以选择综合税率较低的国家来投资,也可以将税率高的国家所属机构的利润转移到税率低的国家。

3.课税对象和计税基础的差别。不同的国家税种的课税对象可能不同,不同国家对于每一课税对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也可能不同,因此计税基础也会存在差异。企业可以利用不同的税收处理进行税务筹划。

4.税收优惠的差别。许多国家为了吸引外国投资,对于国外投资者在征税上给予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优惠。如减免税、各种纳税扣除等。一国的税收优惠政策是跨国纳税人税务筹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上述的分析可见,国际税务筹划的基础就是各国税制的差异。企业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兼考虑一些其它客观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

二、国际税务筹划的具体方法

依据国际税务筹划的基础和其它相关因素,可以大略总结出国际税务筹划的具体途径如下:

1.税收管辖权规避。企业应尽量避免同一个行使居民管辖或公民管辖的国家发生人身法律关系,或尽量避免同一个行使所得来源管辖权的国家发生联系。许多国家对企业的“常设机构”的利润是课税的,因此在短期跨国经营活动中,尽量不要成为东道国的“常设机构”,则可避免向东道国纳税。这种规避可以通过控制短期经营的时间或是通过改变在东道国机构的性质来实现。

2.利用税率差别。由于不同国家规定的税率存在差别,在进行国际税务筹划时,企业可以选择综合税率较低的国家来投资,也可以将税率高的国家所属机构的利润转移到税率低的国家。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持有资产总额25%部分分布在那些公司所得税率低于20%的国家或地区,在这些国家资产收益率普遍较高。

通常实践中转移应税收入的方法有几种:(1)企业可以利用信托方式转移财产。如果一个国家的所得税税率较高,该国企业就可以以全权信托的方式把自己的财产委托给设在境外的避税地的信托机构代为管理,通过创立这种国外信托,财产所有人以及信托的受益人就可以彻底摆脱就这笔财产所得向本国政府纳税的义务。同时,由于信托财产是委托避税地信托机构管理的,当地政府对信托财产所得一般也不征收或征收很少的所得税。(2)企业也可以通过向低税率国关联企业转移利润的方法利用转让定价手段在公司集团内部转移利润,使公司集团的利润尽可能多地在低税国关联企业中实现。实践中跨国公司在税务筹划中这种方法最为常见。

(3)通过组建内部保险公司来转移利润。具体做法是,在一个无税或低税的国家建立内部保险公司,然后母公司和子公司以支付保险费的方式把利润大量转出居住国,使公司集团的一部分利润长期滞留在避税地的内部保险公司账上。内部保险公司在当地不用该笔利润纳税,而这笔利润由于不汇回母公司,公司居住国也不对其课税。

3.在税务筹划中注意课税对象和计税基础的差别。在税务筹划中,要注意考虑所选择投资地的税种主要是所得税,根据投资地在存货计价与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各类准备基金的提取等方面税制规定的不同来进行筹划。

4.筹划时考虑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是税务筹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国与国之间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中一般都有互相向对方国家的居民提供所得税尤其是预提所得税的优惠条款。在国际税务筹划时,在考虑税收优惠时,要注意税收优惠往往是在经济不发达、劳动力素质低的地区力度更大。所以不能只考虑税收优惠,忽略该地区基础设施制度落后所导致的高成本负担及政治和经营风险。

三、我国企业国际税务筹划对策

1.我国企业国际税务筹划现状。我国大部分企业税务筹划意识缺乏。我国企业的领导由于欠缺财务、税收知识,因此当提及减少纳税成本时,往往使用偷逃税款、找税务人员等方法,而不是通过自身的税务筹划合理合法地节税。而企业的财务人员也因而不能利用税收知识和会计水平为企业做税务筹划。同时,税务筹划主体在我国企业中,至今还不甚明确。会计人员只关注会计核算、会计报表,不关心税收成本比较及相关决策;而管理人员则认为税收筹划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这样就形成了税务筹划工作无人负责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企业对于国际税务筹划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是出口事业蓬勃兴盛,跨国经营事业也必将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发展。因而我国企业必须提高国际税务筹划的水平,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

篇7

关键词:水利单位 财务管理 经济效益 研究

我国水利单位包括的不但有具有公益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同时还有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水利单位通过供水、供电、防洪以及水土资源治理、利用等措施不断进行了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目前,水利单位已经把“以水养水”、“以电养电”来作为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为了能够促进水利单位的不断发展,必须要加强其制度管理,从而进一步增强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一、水利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单位财务管理中,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没有理顺基础关系。可能水利单位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大,其公益性导致水利单位的服务收费以及利润分配制度等比较落后,从而也就引起水利行政、单位基础关系没有被理顺,经济关系也没有被搞清,再加上单位机构庞大,人员冗杂等问题,对其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任何一个单位想要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依靠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我国水利单位虽然大部分也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办法,但是主要针对的都是单位的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一些会计基础工作,并没有对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制定明确的规定。预算工作执行不力。大部分水利单位预算管理,基本上都是在资金紧张影响的时候,被动的接受财政部所制定的目标,但是其预算根本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另外在其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也不重视,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敷衍了事。内部控制薄弱。在单位中进行的一些会计管理工作,其凭证的编制、审核以及总账的编制等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各项工作相互制约、牵制,非常容易出现舞弊现象,更不能对其财务人员的财务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从而导致其内部控制薄弱。

二、水利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

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必须按照《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根据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制定出详尽的、具体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财务管理体制。另外,随着单位的不断发展,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新的问题,那么就要根据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修改,以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财务管理体制制定中,要特别对预算管理、财务分析、资产管理以及收入管理等制定进行完善,确保财务管理制度可以真正的对实际财务工作正确反映,并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执行力

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对单位的资金使用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单位资金使用的有效率。那么为了促进水利单位的稳定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就要有效的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单位的各级领导可以亲自参与到单位的预算管理编制工作中去,各部门也要派出一些专业人员进行预算管理编制工作,财务部门就要对单位各部门的资料进行广泛收集,详细分析,吸取不同人员提出的意见,制定预算预案,最后和他部门的参与人员共同讨论,认真分析,最后对预算方案进行确认。一旦确认过的预算方案,不能轻易进行修改,如果必须进行修改,就要经过领导的批准。建立一个预算监督小组,以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监督,提高预算执行力。

(三)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

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就要对职责划分、岗位设置以及相关工作程序之间的牵连等都要进行综合考虑,确保不能出现一个人来对两项不相容的工作负责,更要对一些重要资产、记录的人员接触进行限制。有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比较少,因此只设置了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这样非常不利于进行内部控制,需要适当的增加工作职责,对其工作量进行减少,实现各岗位之间的制约作用。特别是一些支票收据保存、凭证编制以及审核、印鉴保存以及总账、明细账的编制等工作,避免由一人担任之中两项工作,以降低错误以及舞弊现象出现的风险。

(四)加强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水利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加强,首先就要加强单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就是对货币收支、还贷以及盈利能力进行一定的考察,对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工程建设实际支付费用、效益等进行计算,对其财务工作可行性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高单位各项投资的安全性,提高其经济效益。在水利单位中,不管是水力发电、农田灌溉,还是城市建设等水利工程项目,都需要进行财务分析,以确保其投资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保证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水利单位想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首先就要对各项财务制度进行完善,并加强其管理效果,并对企业的改革和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以使财务管理能够为单位的不断发展提高更好的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青.浅谈企业如何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商场现代化,2012

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应用水平

中国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规模的空前扩大,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由于我国高校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方式相对单一,加之我国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高等教育面临着资金短缺等多项重要问题。因此,通过推行管理会计,将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于高校财务管理,可促进高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财务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及规范财务管理等。管理会计最早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但在高校中的应用从20世代8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财政部在2014年10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在2016年6月继续《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各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由此可见,在高校全面推行能提升内部绩效的管理会计势在必行。本文初探《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在高校财务中应用的领域及做法,总结主要成效与经验,指出目前高校推行管理会计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的应对策略,为提升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应用的领域及做法

1.1战略管理领域

学校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战略目标,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方案时,以“十三五”财务规划和“双一流”建设资金筹集方案为基础,充分考虑校级财力,特别在目标设定和实施方案选择时,以各项财务指标为依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做好办学经费筹措与统筹工作,为学校发展改革提供财力保障和支持,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按轻重缓急,优先保证重点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主要采取价值链管理方法,将各部门业务内容、财务需求、人力资源等有机结合,做好预算计划、分配协调、执行进度监督和绩效评价等各环节工作。纵向参考历年学校资金的分配和应用变化,横向参考同类高校财务管理先进之处,内部制定合理的财务工作目标,以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1.2预算管理领域

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结果分析各阶段,结合相关业务,运用有关会计方法和财务管理工具,为决策提供相关会计信息。预算编制过程中,通过分层分级,统筹资金安排;预算执行过程中,主要分析资金支付进度,内外环境的变化对执行进度和效果的影响,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调整预算;期末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将评估结果与部门绩效挂钩。主要采取弹性预算管理的方法,根据上一期预算执行情况和新的预测结果,按既定的预算编制周期和频率,对原有的预算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同时根据预算期间可能发生的多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分别确定与业务量相应的费用数额预算。

1.3绩效管理领域

绩效评价是财务管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通过绩效目标设定、指标设计、绩效监控和绩效考评等环节,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主要采取关键指标法和平衡积分卡的方法。关键指标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多种预决算表中。平衡计分卡则是从财务、信息使用和监督主体、内部运行、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学校战略目标转变为清楚的具体目标、计量指标和具体行动计划的业绩评价体系和战略管理系统。具体做法是通过多种途径的财务信息公开,使各类财务指标和报告受到上级部门和各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评价,同时对各责任部门工作起到督促和改善作用,最终实现整体部门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

1.险管理领域

学校在风险管理中,遵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服从五个内控目标,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和监督层面着手,注重业务流程梳理、制度建设和信息化等建设内容,有效控制风险。主要采取风险矩阵模型方法。首先按照支出业务、收入业务、预决算管理、科研管理和资产管理五大类业务,分别列出各自业务流程节点,然后依次估计每个流程节点潜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用高、中、低标识,再估计这些潜在问题发生后对业务流程的影响,也用高、中、低标识,最后得出风险矩阵图,找出预防性措施,建立应急计划。

2主要成效与经验

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它可以根据管理者的需求,灵活的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决策提供支持,并反馈决策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便于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2.1成效

管理会计应用为相关重大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持和风险评估,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客观性、经济性;战略目标被分解为各项指标并得到有效控制与高效实现,预算制定更精准,执行方面暴露问题更加清晰明确,绩效评价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业务水平和执行结果;在风险内控方面,使业务流程更通畅和制度建设更完善。

2.2经验

能实现管理会计在学校的有效应用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管理会计理念的转变,同时领导的重视程度和资源的保障也影响了管理会计的施行。采取适当的方式对管理会计应用水平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如公开评价报告摘要等,公开信息得到的反馈将极大推动完善管理会计活动,持续改进管理会计的应用。

3存在的问题

(1)当前《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尚未在单位全面施行。主要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仍属探索阶段,成功的经验和案例尚不足,存在很多未知的特殊情况和困难,仍需时间加以克服和改善。(2)应用环境改造存在的困难:一是财务系统的功能与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二是管理会计理念、知识培训的覆盖范围不足,理解深度不够。除财务部门以外,审计处、国资处等相关会涉及管理会计应用的部门并未同时参与到管理会计的培训中去,难以理解其基本原理、专业术语和应用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配合时效率较低。三是管理会计人才不足。作为一个新设岗位,管理会计多是有经验的会计兼职,要同时兼顾原有工作,难免会分散时间和精力。专业的管理会计还需进一步分工和培养。(3)目前在成本管理领域、营运管理领域、投融资管理领域难以应用。作为教育性质的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对成本费用、利润和投融资等运营效果的关注不重视,强调全面应用有一个过程。(4)目前单位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评价标准并不明确和规范统一。自评和互评、内评和外评的对象、内容和方式方法还在逐渐完善,需求矛盾还不突出。

4意见和建议

(1)各单位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应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尽快将管理会计应用纳入到单位的发展规划和业务工作计划,并与个人业绩、部门业绩挂钩。(2)尽快制定和完善管理会计应用相关的制度和程序。(3)尽快做出专业管理会计岗的人员安排,上级统一安排参加集中培训,尽快将管理会计活动与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充分融合。(4)制定兼具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统一评价标准,需要参考国内其他先进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水平,甚至不排除参考国外教育单位管理会计应用。(5)财务软件发开公司进一步升级开发系统,管理会计财务指标以更加简明、及时、准确、多样的方式展现出来。(6)除财务部门以外,审计、国资等相关涉及管理会计应用的部门,也应选择性地参与组织的管理会计培训,提高认识,掌握基本技能,有利于工作之间的配合。

参考文献

[1]杜俊萍.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4,(26):113-117.

[2]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探索[J].会计研究,2015,(10):30-36+96.

[3]孟焰,孙健,卢闯,刘俊勇.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4,(09):3-12+96.

[4]邵胜华.新时期高校推行管理会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6,(10):104-106.

[5]张利民.高校如何在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中运用管理会计[J].中国总会计师,2015,(12):84-85.

[6]伦宗健,付秋颖.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6,(13):70-72.

[7]乔春华.基于高校管理会计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5,(01):68-73.

[8]乔春华.高校管理会计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5,(08).

[9]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A].2014.

推荐期刊
  • 税务研究
    刊号:11-1011/F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甘肃税务
    刊号:62-1142/F
    级别:省级期刊
  • 税务
    刊号:21-1321/F
    级别:省级期刊
  • 安徽税务
    刊号:34-1131/F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