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5: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景观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景观设计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内涵和美感,生态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美学原则,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文化和美感之中,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的价值。现代的景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还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发展的重要责任。应当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承担保护场地生态的责任,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多样绿色植物。这些绿色的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为此,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再生发展平台。
2把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旅游休闲是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是,当下的“旅游热”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原来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些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对景区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降低了相关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应在湿地建设中引入生态景观设计概念,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某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推进湿地生态建设,主要的目标是建设适宜居住、适宜从商、适宜学习和适宜旅游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建设以湖泊为中心进行景观设计,建设成规模宏大,具有鲜明的风景人文特色。在湿地建设中,种植着大量的植物,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些生态景观不仅可以提供氧气,补充营养水分,还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建设和发展生态景观建设中,引入湿地建设,可使整个景区的自然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完善整个景区的生态系统,促使景区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当地湿地景区引入生态景观设计,首先要保存好湿地地貌,使其独特优美的风光得以保留,增加连贯性的经典,多采用环保材料打造桥梁、亭台,打造良好的背景环境。充分利用湿地的旅游资源,把湿地打造成一个可供旅游、观赏、休息的好地方,给游客以惬意的享受。另外,利用湿地资源可举办各项湖泊类大型赛事活动,让游客对这个城市有深刻的影响,了解生态景观,了解湿地的作用,增强湿地旅游的品牌效应。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还给观众一个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给游客创造一个放松的休闲空间。还可以通过生态科技的手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向观众展示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景观之间的关系,加深人们对生态理念的理解,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3把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条件
3.1突出旅游景区的地域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每一处都有自身的特色景观,展现出这个地方的人文特点,一些生态景观的独特之处能够成为景区的卖点,吸引很多游客。因此,在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景区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尽可能地结合地域的特色。通过文化和自然的互动,积累相关的生态景观设计的知识和经验,凸显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体现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从一方湿地和生态景观的设计风格,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自然条件因素也会影响生态景观的设计,湿地建设应该结合自然生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带有区域性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到生态景观设计中,根据自然生态的演进程度来调整设计方案。比如,在湿地中,荷花、莲蓬、水生物、飞鸟较多,这些植物与动物有的可以食用,同时兼具观赏功能。首先要了解乡土物种的特点,乡土物种是经过植物长期的发展淘汰保留下来的,特别依赖当地的生态环境。如果可以就地取材,就近培育,能大大减少生态建设的投资、管理成本,促进场地环境的更新、养护,并且有效降低外来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在自然景观中,所创造的景观形象也应当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应该结合该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格,例如引用当地的名人故事和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来增加文化底蕴。还要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将现代特色与传统文化特点结合起来,促使生态景观形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和谐。
3.2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
不同地区的湿地在逐步演变的过程中,都会长出水藻、芦苇、鱼虫、珍稀鸟类等。这些生物自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它以湿地为核心,其生物链群落作为一个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湿地的自然生态平衡。在湿地的建设中,还需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建设功能,尽量避免人工设计,达到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同时,适当增加人工辅助自然生态的设计,比如修建喷泉,建设引水湖,不但能减少湿地每年的水分流失、保存水量,还能形成一道人文景观。可见,在景区生态景观的设计中,要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当地的生物,维持生态环境的原始美。如果想要改造生态环境,必须考虑到当地自然环境的承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大自然系统的调节作用。
3.3提高对湖泊、湿地周边景区的开发力度
在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特点不同;生态系统因为所在地域的不同,其产出的物种也不同,产出能力也不同。处于优良的生态环境中,物种的产出能力自然更高,能实现湿地景区的物种丰富性,提供更为完善的生态服务。湿地不仅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水生物种的产量,既有自然保护的作用,又有休闲观赏的功能,不妨多栽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从地理位置来看,很多旅游景区生存的环境都是多物种栖息的地方。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处于边缘地带的优势,采用保留、恢复、再生等方法,促进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3.4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环境
生态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周边环境的多样化,完善自然生态系统观,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转。同时,湿地人文景观不仅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的主要材料。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发展生物多样性,以此为重点结合湿地建设,打造一个具有丰富物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比如,某湿地保护区内常见的水生植物多达36种,鸟类3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0种,昆虫200种,浮游动物180种。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4结语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大,相伴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突出表现在水环境的恶化。作为水的输送体,河道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态发展状况,客观上将直接影响水环境的保护。本文将简单介绍城市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相关问题。
关键词:生态型;景观型;河道;城市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随着当今社会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创造的财富和人类自身都越来越紧密地向城市集中,城市对水资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市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建设生态景观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首先,在开展河道工程建设之前,应当研究城市的环境建设,并了解各条河流、工程区域每个河段的自然特征和保护对象,居住居民的对河道环境的需求,然后再规划。其次要确保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功能。河道要符合安全要求,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另外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生态景观型河道的要求可以分为两种,即生态作用和景观效果。
一、生态作用
现在因为城市各种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水体资源在深大程度上都遭到破坏,生态河道要负责维系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以生态修复为目标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河岸线要尽量做到自然,富于变化;河道的横断面要宽窄不一;河道有冲有淤;坡度要有缓有急;在不同河段,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植物、动物的生存。具体来说就是:无害化。采用对环境的负作用及损害最低的方案,避免在使用对其他自然环境掠夺式破坏的材料。生态化-水体池岸、河道等的设计要有利于水环境的生物、植物、鱼类的生存;节能化-从住区水环境的生命周期来考察、评估设计方案,优选低能耗的方案;综合化-综合审美要求与功能要求、经济与实用、生态效用与日常维护、保养等多方面的要求。而且我们要定期进行河道清理与整治,保持河道的生态循环。
二、城市景观
以景观建设带动滨河开发也是最近许多城市河道建设的重点之一。如在河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加快集水资源综合调度、景观和观景、内河游艇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建设,从而带动中小河道整治和加快沿岸绿化景观建设,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目标。可以选择在水面开阔、水质良好、人文历史景观丰富的河段启动景建设和旅游开发,并在市区形成中心水环。在居住区附近的观赏型风景河道要满足市民的居住要求,使人们拥有一个可以散步、运动的自然场地,同时为了满足周围居民戏水、观赏的需要,将定期往河道内补充中水。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建设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构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保证,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而且一定要定期清理维护,动员市民爱护环境,保护绿化河道。
生态景观型河道的管理
建设生态景观型河道还要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河道的管理。生态景观型河道的管理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除此外可在河道两岸设置管理路,满足管理、养护河道的要求,局部地段与现有道路有机结合起来,在河道管理路上设置路灯,以满足道路亮化的要求。要求清淤弃渣存放在指定地点。由有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统一外运处理;在最大程度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基础上,将产生少量的废混凝土、桩头、废砖头等建筑垃圾排放。
生态景观型河道是人们理想居住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努力协调的结果。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冒进态度,而应该因时因地因类制宜,根据居住区的自然、经济、人文等各方面条件来选择规划,充分照顾业主、住户的接受程度,不但要创造生态景观型河道,而且要保证其可持续的运行与使用。总之,创造生态景观型河道任重而道远,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放弃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生态景观型河道为目标。
参考文献:
[1] 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2] 胡方,杨利,赵静.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J].山东水利,2008(6):49-51.
[3] J.O.西蒙兹著,程里尧译,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
关键词:伊川县;园林绿地;生态景观;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65-01
一 伊川县园林绿地及生态景观建设的着力点
伊川县位于洛阳市南部,属高山丘陵地貌,多年来都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县区。近年来,在党和地方领导的科学引领下,战天斗地的伊川人在这片并不具有先天优势的土地上,创造了新的历史,伊川县目前已经成为洛阳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投资前景的县区之一,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同等条件下兄弟县区的前列。
笔者在伊川县农林部门工作多年,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和伊川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伊川县园林绿地及生态景观建设的关键在于:首先,从生态园林城区目标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其次,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再次,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除此之外,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最后,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二 伊川县园林绿地规划思路
1.沿河绿色景观区。 设置滨河林荫路,据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规划式布局;临近水面设置游步路,可设踏步与水相连,可设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远眺和摄影;于岸边设置栏杆和坐椅;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
2.公共建筑景观区。 沿主要道路等形成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观带,包括居住区、机关和学校。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我国规定指标: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为平均每居民1~2 m2。由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组成了公共绿地景观区:步行街道路上可铺设装饰性强的花纹路面,还可布置些装饰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坐椅,凉亭、电话间等,绿化以草坪花坛为主,可能的情况下种植乔木蔽荫;花园式林荫路立交桥北侧与街道平行,并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可设2条以上步游路,可安排儿童游戏场,坐椅、花坛、喷泉、小型雕塑花架等,每隔75~100 m分段布置,车行道与林荫道绿带之间要有浓密的绿篱和高大乔木组成的绿色屏障相隔,立面布置常以外高内低的形式,道路广场面积不宜超过25%,乔木占地面积为30%~40%,灌木占20%~25%,草皮占15%~20%,花坛占2%~5%,也可因地制宜。
3.景观空间轴线。 形成以主要街路为主轴的绿色发展空间,街道分隔带绿化以种植草皮为主,严禁种植乔木,可植不高于0.7m的绿篱、灌木、花卉等低矮植物,为方便行人,街道可分段以75~100m为宜,可与人行横道、大商场、公共建筑出入口相结合。
三 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都是实现大地园林化的重要内容。风景资源的开发作为大地园林的重要部分,必是生态和文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对于改善都市圈环境、增加绿量、提高人们的生存条件至关重要。研究风景资源的生态规划,经营好城市圈这一重要元素,是做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
1.可供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笔者认为,在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上,主要包括整体优化原则、异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景观个性原则、遣留地保护原则、生态关系协调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在公园生态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着力点。 笔者认为,在规划建设中,如何贯穿景观生态理论,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质量,这是需要首先考虑的。
(1)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因此,笔者认为,生态景观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2)环境关联。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景观;花果山
1.项目概况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建校,东部校区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的凌水镇内,占地面积为211.4万m2,建筑面积136.6万m2。周围高校众多,北侧紧邻大连软件园,南侧为大连海事大学,西侧为自然山体,东侧为居住用地。
位于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中部花果山的山上礼堂,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大连理工大学举办校园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公共建筑。礼堂正门前山体绿地非常受学校师生以及教职工们欢迎,常用于集散、健身、休憩等活动,使用频率很高。随着时间推移,目前场地内可活动区域十分局促,功能单一,服务设施亦年久失修,陈旧落后。场地内绿地仅植有大量黑松、刺槐等,种植层次不足,缺少季相变化,植被维护欠佳。该场地越来越不能满足大连理工大学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对校园景观环境的要求,亟待重新改造景观,拓展多样性使用功能,诠释校园文化精神和历史文脉,提升高校校园生态环境的格调与质量。
2.生态建设原则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和理论的重大变革,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在大学校园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因此,应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景观,具有必然性。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社会经济文化政策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到高校的层面上,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生态校园”。“生态校园景观”是“生态文明”在高校环境下的基本体现,是顺应国家政策形势,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必将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3.规划思路
3.1功能设置
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弘扬“求实创新”的校风,并将这些精神融合于校园环境之中。将花果山景观分为校园主人口广场、晨读区、中心广场区、植物观赏区、综合功能区。
3.2节点设计
(1)入口广场。人口设计以开放性“同心圆”广场为主体空间,周围绿化根据地形采取台地种植,使景观在统一中求变化,并设计了文化墙进行点题,以期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2)晨读区。位于绿地北面居中位置,形状呈现一个椭圆形,表面铺有透水铺装,该区中心位置设有长廊和方亭,两边均有立体树池,树池两旁有石凳、石桌,布局呈现规则式。植物上种植了桂花、樱花、银杏、红枫、迎春、含笑等,目的是为了在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可观。(3)中心广场区。位于花果山中心位置,由3个不规则圆形铺地组成,表面铺有彩色透水砖。广场中心设计了环形喷泉,周围设计了立体花坛及环形花架;周围设计了立体树池座凳,方便同学们一边观赏喷泉,一边休息。两侧伸出平台放置花钵,雀跃的水声、芬芳的花朵,迎接四方友人,体现了师生热情好客欢迎四方友人来此学习交流。(4)植物观赏区。该区域分为竹林、水杉林、樱花林、银杏林等。该区突出校园生态环境的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植物景观来消除学子们的各种压力。(5)综合功能区。东侧绿地构图以大小不同弧形交错,局部运用次轴线衍生出的斜线元素,它们共同组成有开放式的铺装场地、大线条的植栽和开敞的草坪,可以在场地上休息、纳凉、观景。作为一个多功能区域,与开敞的集散广场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设计精细、疏密有致、空间丰富。
3.3种植设计
在保留原有物种的情况下,依据园林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原理,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多色彩、全方位、生态型、园林式的校园环境景观。乔、灌、草科学合理的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本方案坚持以树木造景为主,尽可能地提高绿地率,建设绿色大学校园。本基地选用的落叶乔木包括国槐、梓树、臭椿、白蜡等;彩叶树种有紫叶桃、红叶李、金叶接骨木、花叶锦等;秋色叶植物有银杏、红瑞木、元宝枫等;地被植物包括鸢尾、紫花地丁、白三叶、蒲公英等,这些地被植物具有选择适应力强、观赏性高、粗放管理等优点,可作为草坪的替代植物美化校园景观。
关键词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现状;成效;广东梅州
中图分类号 S7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25-02
围绕创建全国生态林业示范市的目标,按照建设特色宜业宜居的美丽梅州的要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为重要抓手,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强化生态功能,积极引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提升生态优势,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提供良好生态保障。
1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梅州市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林区秩序明显好转,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林分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1.79%,成为广东省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地区之一。但是,随着梅州市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部分路(河)段两侧森林生态安全也因此受到威胁,部分路(河)段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山地森林质量不高、林相层次简单、景观类型单一。这种状况与建设特色宜居的美丽梅州、创建全国生态林业示范市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进行复绿美化、林分改造,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加快推进交通主干线两侧、江河两岸、城镇周边宜林地区的造林绿化,已成为新形势下梅州市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要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景观林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力争早日见到成效,推动全市林业生态和景观建设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2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现状
2.1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方法
根据梅州市的自然生态分布、交通情况、景区景点布局等资源,统筹协调山、水、田、林、路和城乡,采用“线、点、面”相结合的形式,将梅州市建设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景观长廊,促进梅州市生态旅游业的发挥。“线”,即以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5 m林带作为主线;“点”,即将城市的各个出入口、景观节点进行绿化,形成景观两点;“面”,即将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两岸两侧1 km可视范围内林地纳入建设范围,使生态景观更具区域特色,同时还可完善区域生态安全功能。
梅州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主要涉及主干道隔离网内绿化景观带、主干道隔离网外两侧25 m绿化景观带、主干道两侧1 km可视范围生态景观带、江河两岸生态景观林带等4种类型。一是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他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他土地等采用植苗方法进行人工造林;二是对疏林地、残次林应及时进行补植套种,以保证生态景观林带的完整性;三是对于绿化景观效果不尽人意的林分应进行重新改造,使最终效果达到满意;四是对景观效果较好的林分需要进行封育管护,以使其能够长期保持较好的景观效果。
2.2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现状
2011年,梅州市已完成全市生态景观林带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对梅河高速及其延伸段、天汕高速梅州至丰顺段等2段省示范段300 km进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主要以“万紫千红长廊”为主题,树种以红花紫荆、黄槐、紫薇、复羽叶栾树(国庆花)为主,配置夹竹桃、大红花、勒杜鹃、鸡冠刺桐、枫香、山乌桕、香樟、木荷、秋枫、阴香等树种,形成“万紫千红”为主调的森林生态景观。
3 取得效果
3.1 突出林业转型发展功能
通过补植套种、林分改造、封育管护等措施,改变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低效林多,优质林少;沿线桉树多,乡土树种少的现状,推动森林资源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更好地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优化提升阶段的目标任务,为建设最好林相、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打好基础。
3.2 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功能
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构建大规模的生态缓冲带和防护带,进一步增强全市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在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充分发挥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通过打通森林斑块连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走廊,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充分发挥森林间接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3.3 突出防灾减灾安全功能
通过优化路(河)段两侧沿线森林群落结构,完善以公路河道防护林为基本骨架的森林抗灾体系建设。在增强森林自身抵御病虫害能力的同时,提升防洪护岸、防风固堤和抵御山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3.4 突出建设宜居城乡功能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景观林带,是建设特色宜居的美丽梅州的重要内容。结合“绿满梅州”大行动、创建生态镇村、建设名镇名村示范村、实施封山育林、“万村绿”行动等,优化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城乡森林系统的自然连接廊道,有效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宜居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3.5 突出区域形象展示功能
交通干线是客流、物流的集中地,是社会各界了解梅州的重要窗口。通过抓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江河两岸、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林带建设,注重从形成景观的角度统筹安排花(叶)色树种,形成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景观带,增强林带的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梅州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3.6 突出多元多维发展功能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不是单纯的林业工程,要与旅游、科普、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打造绿化美化生态化品牌,形成生态旅游的新增长点。选择有条件的绿化带建设林业宣传基地,推广现代林业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文明形成。
4 参考文献
[1] 陈尖,黎明.浅析营建生态景观林带的效益和设计路径[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4):70-73.
[2] 杜钟生,杜斯川.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的设计理念[J].湖北林业科技,2012(3):74-76.
[3] 张宋英.林业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简析[J].中国林业,2012(7):59.
[4] 薛春泉.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技术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12, 28(1):96-99.
[5] 王小纪,张军灵,郝剑.西安市白鹿塬直观坡面生态景观林规划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1):19-21.
[6] 刘建明,钟小山,张宏伟.中山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技术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2):88-92.
[7] 李团胜,程水英,韩景卫,等.黄土高原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J].生态学杂志,2002,21(5):78-80.
[8] 李团胜,程水英,曹明明.西安市环城绿化带的景观生态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4):20-23.
关键词:环城生态景观林;理念;模式;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5303
1 引言
环城生态景观林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城市周边生态和景观建设越来越引起当前各地城市建设的重视,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环城生态景观林由于其所处的地域特殊性,使其功能和定位介于生态林和城市公园绿化之间,如何把握环城生态景观林的风貌内涵与建设模式,业界仍然研究较少,国内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建设标准。根据义乌市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实践,对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特点、类型、建设模式等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同类型建设项目有所借鉴。
2 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理念
生态景观林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和美学原理设计与营建集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森林类型[1]。环城生态景观林地处城市周边,林地一般为防护林,以生态防护为主要功能。是一种介于防护林与特用林(风景林)之间的特殊林种。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范围逐渐扩大,单纯的生态防护功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确立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建设理念是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的前提。环城生态景观林应立足于建设美丽中国,以应对环境变化、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为宗旨,通过高标准、高质量地营造森林群落,优化森林生态格局,构筑林种、树种配置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森林植被分布合理、景观优美、家居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城市,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2.1 以人为本,优化城市功能
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要充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衔接,与城市其他绿地形成系统性整体,并进一步优化其功能,构筑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协调好森林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建设好自然宜人的森林游览步道等设施,满足市民健身与文化科普的需求。
2.2 发掘地方特色文化,构建森林生态文化体系
加强建设区域植物资源与古树名木的建设和管理,挖掘地方山水文化、森林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构建具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3 生态优先,近自然建设
“适宜的顶极植被”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基本目标[2]。环城生态景观林要求相对粗旷自然景观,不同于城市公园。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好森林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力求生态优先,森林树种的选择应以乔木树种为主,构建森林植被的骨架,适当配置灌木、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等,形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近自然的植被群落。
3 地域现状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区域地处义乌市江东街道,位于环城南路以南、南门路以西、黎明湖路以北,小地名为八面山。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边缘谷地多为旱地,最高点八面山海拔239.0 m。
建设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为79.0%,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丘陵青冈苦槠林分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马尾松林、柏木林)、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香樟林,马尾松、麻栎林)、落叶阔叶林(麻栎林)、竹林(孝顺竹林)、灌丛(茶园、杜鹃林),以及果园(梨树园)。植物区系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区,阔叶树种主要有麻栎、化香、香樟、合欢等;针叶树种以马尾松林、柏木等为主;竹类主要有孝顺竹等。建设区域土地总面积88.5 hm2,其中乔木林地64.3 hm2,占72.6%,主要为马尾松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天然林景观较缺乏;灌木林地4.0 hm2,占4.5%;火烧迹地6.6 hm2,占7.5%;宜林荒山荒地4.0 hm2,占4.6%;废弃采石场2.2 hm2,占2.4%;旱地7.4 hm2,占8.4%。
4 建设特点与难点
4.1 建设难点
义乌市环城生态景观林工程设计主要难点在于:地块所处重要敏感区位,即为环城南路、环城北路、民航路三条环城路周边山体,是义乌市的城市入城景观窗口。品质效果要求高,但区块内地形破碎,采石场、裸岩边坡、火烧迹地等不同困难立地造林类型穿插分布,给景观效果的营造与体现带来极大困扰。
同时现状森林资源中针叶林景观(马尾松林景观为主)面积较大,疏密不均,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天然林景观较缺乏,林相单调,景观效果差,大面积的马尾松林与旱地不仅对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作用小,造成大量的养分通过地表径流流失,也极易发生森林火灾,遭受松材线虫病等侵害,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游憩保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诸多功能丧失。
4.2 建设特点
经过多次详细踏查现地,分析义乌市的社会经济特点与发展需求,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等为指导,把人文生态纳入生态景观林建设,并把当前的森林减排建设、有害生物防治等做了有机结合,项目建成后八面山森林覆盖率达到98.6%,建设生态景观林1328 hm2,从而使八面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立起与景观优美、功能较完善、多层次的森林生态景观体系。
4.2.1 确立与国际接轨的自然设计理念,追求高品质、高要求
依据义乌国际商贸城市与国际接轨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项目建设采用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景观林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使项目区森林景观体系的质量和档次得到全面提高。
项目设计结合工程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义乌市城市发展空间的实际需求,以特定立地类型为基本单元,以完善项目区丘陵山地生态景观林的布局、结构与功能为中心,致力提高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增加珍贵树种榉树、浙江楠、红豆杉,提高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建设黄山栾树、银杏、无患子、枫香、乌桕、杜英彩叶森林;项目建成后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8.6%,并建立起景观优美、功能完善、多层次的与国家接轨的近自然森林生态景观体系。
4.2.2 致力提高困难地造林绿化整体效果
采石场复绿等困难地绿化,由于立地条件恶劣,一般现有技术措施多采用陡壁种草、藤本植物垂挂覆盖等生硬的办法,本项目建设则以近自然理念与技术,在地形重塑的基础上,进行植被恢复,并选择种植黄连木、杜英、枫香、乌桕、银杏、黄山栾树、木荷等,形成绚丽多彩、层林尽染的色叶彩林景观,技术先进,效果明显。
此外,根据工程区马尾松林面积比例大的现状,分别马尾松密林、疏林、火烧迹地等不同类型,以乡土阔叶树为主,分别设计不同的采伐强度和补植改造类型,合理确定造林类型、密度和观花、彩叶、珍贵树种,达到设计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与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相一致,更好地体现植被的地域性特色。
4.2.3 引入人文关怀理念,凸显设计生态文化内涵
发展森林资源的同时,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是建设生态景观林的出发点和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十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高度。生态景观林着力突出了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将森林景观建设与生态文化相结合,与珍贵树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传承悠久的生态文化,设计的公路边旱地景观绿化,在提高整个地块的生态效能的基础上部分种植观赏型果树,如石榴、杨梅、樱桃等,丰富整个景观的观赏及群众参与度。另外开辟部分区域用于党校学员开展认养种植活动,增强大家对于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设置游览步道,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让全市学生接受良好的绿色生态科普教育;促进城市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再造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文化与文化荟萃的人文生态的有机平衡,丰富了森林文化内涵,弘扬绿色文明,使森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5 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模式
5.1 保护式模式
建设区内景观价值较高,基本能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绿阔叶林、竹林等,可不必改造,采取必要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保护措施,使森林不受放牧、采伐、采集等人为活动破坏。
5.2 补植模式
建设区内分布的马尾松林,或部分产量低的柑桔林、桃树林等经济林,为提高其生态效能和景观效果,增加树种组合和植被层次及季相变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选用观赏价值高的优良阔叶树种进行林相改造。补植改造造林密度为375~900株/hm2。对马尾松林的补植改造应适当进行疏伐,伐除部分枯死木、风倒木、风折木、病腐木和观赏价值低的树种,疏伐的强度不得超过10%,疏伐须按年度分多次进行,并注意保护木荷、香樟等目的阔叶树种。
5.3 造林模式
为提高建设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效能和景观效果,区内的农耕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利用木荷、香樟、桢楠、等地带性森林景观建群种,引入相宜的伴生树种,营建常绿阔叶林景观;利用杨梅、银杏、枇杷等经济树种营造果树林景观。为提高近期内造林景观效果,景观林初植密度为1050株/hm2。
6 分区建设
建设区位于义乌市主城区所在的江东街道,处环城南路、南门路、黎明湖路之间,是义乌市重要的城市景观窗口。项目区的森林景观建设与义乌市森林城市建设相融合,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意义。项目区建设范围整体呈等腰三角形,根据项目建设用地周围的水系、道路、植被分布特点,环城南路地块的发展建设方向,为便于实施操作,将整个项目区划分为4个森林景观建设区段。
6.1 第一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西北部,环城南路南侧,南门路东侧,海拔85~200 m,面积约26.0 hm2。本区段地势南高北低,北侧有部分裸岩地和平缓旱地,东北侧为峭壁。南门路西侧山坡主要为火烧迹地,对景观与生态影响较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急需进行改造治理,是该区段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植物景观的塑造是环城南路北侧坡面体现红色景观,南门路西侧山坡以体现黄色景观为目标,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梨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对火烧迹地进行造林绿化,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并建设一条环城南路通至东侧采石场坡顶的作业道,环城南路北侧原有裸岩地周边土层瘠薄处,林相改造困难,应保留原有马尾松林,不做树种调整。
6.2 第二分区
本区段位于八面山中部,主要为环城南路南侧一带,海拔86~200 m,面积约23.8 hm2。现状地势两侧为山丘,西部低洼,有2个山塘。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马尾松林、灌木林等。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林、香樟、梨树、茶叶、葛藤、算盘子等。该标段呈南北两侧坡面,考虑到环城南路北侧现为红色系列景观树种为主,因此规划该标段在景塑造上以体现红色景观为目标,采用乌桕、枫香等树种,适当点缀白玉兰、红玉兰等观花树种,此外对原有马尾松林、灌木林等进行改造,对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成为壮观而富有特色的森林生态环境。环城南路北侧原有裸岩地周边土层瘠薄处,林相改造困难,应保留原有马尾松林,不做树种调整。
6.3 第三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西部,环城南路南侧,南门路北侧,海拔86~160 m,面积约14.8 hm2。本区段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两侧为山丘,中间为平缓坡地。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马尾松林、梨树林等。植物景观的塑造是环城南路北侧坡面体现红色景观,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梨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环城南路南侧公路边原有马尾松林,景观效果较差,规划对沿路边约30 m宽山坡面原马尾松林进行改造,种植红色景观树种乌桕,并适当配置榉树、红豆杉等珍贵树种。
6.4 第四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东南部,南门路东侧,地块南侧为市委党校、义乌中学。海拔90~230 m,面积约14.7 hm2,建设区现状北侧山坡以马尾松林为主,南侧有部分宜林荒山荒地和灌木林地。该标段在景塑造上以体现黄色景观为目标,采用银杏、黄山栾树等树种,适当点缀白玉兰、红玉兰等观花树种,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果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对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美化整体生态环境。
7 结论与建议
7.1 设计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相关要求
义乌市已按设计开展建设,种植名优适生树种,建设生态景观林,完成了主要示范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大片结构稳定、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城市生态屏障和背景林,使整个城市山林及入城口景观面貌发生很大改观,林业生态及景观、文化效益初步显现,达到森林资源增长和城市品质的提升,为浙江省及周边地区后续的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提供了样板和较好的示范作用。
7.2 后期技术跟进是建设效果的保证
由于生态景观林建设地块很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提升的,在不规则的地块如何补植满足自然与景观要求,一般的营造林施工队伍往往技术力量不足,需要设计部门技术人员进一步跟进,从而保证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韦新良,何 莹.生态景观林景观效果构成特性定量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6):181.
[2]王 翔,金祖达.生态景观林建设指导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1(3):64~65.
[3]张 伟,张宏业,祝炜平.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5) .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城镇化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使得我国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人居环境质量整体不够好等的情况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我国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相关调查发现,有差不多60%的乡村景观有着很一般的景观风光,有将近80%的乡村道路没有足够的了变化面积,并且,居民点的绿化面积覆盖率也很低,沟路林渠已经遭到严重损坏,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河流的生态功能呈现严重退化状态,给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带来严重影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先后实施了多项帮扶政策,如农业基础建设、退耕还林和农村土地整治等,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进一步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但是,在不断加强新农村建和推进土地整治的过程中,生态景观理论、技术方面没有比较专业的指导,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大大影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并且,部分先富裕起来的村庄开始修建高档住宅房屋,出现与当地文化、特色等不相协调情况,最终给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带来严重阻碍。另外,没有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低于文化保护、风土人情继承等给以高度重视,导致生态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地方文化特色严重缺失,最终成为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任务
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农村土地的有效整治,可以解决社会、农村经济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通过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农业初级生产力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三是,采用合理规划土地权、破碎化田地的方式,农户拥有的土地面积可以得到不断扩大,从而使农户的耕地面积得到不断增多,对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农户生产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四是,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生态系统得到循环发展,对于保护生态多样性、提高农村土地的生态景观价值有着重要影响。
四、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对策
(一) 深入研究乡村景观特征,注重乡村景观价值的充分发挥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村庄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生态景观,因此,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必须深入研究乡村景观的各种特征,全面掌握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生长规律和水文分布规律等,才能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最终促进农村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生态景观价值不断提升。例如:在保护历史文物、修筑乡村道路的过程中,注重乡村景观价值的充分发挥,合理的配置各种植物、街景等,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
(二) 深入研究乡村土地多功能性,注重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的有效提升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土地具有生产、财富储备、生物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可以有效储存各种物质、保障生物多样性,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循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必须深入研究乡村土地的多功能性,不断提高农村土地综合生产力、生态景观服务能力等,才能真正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从而保障农村土地生态安全、生态景观价值等。例如:在景观生态学中,有研究人员提出“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理论,充分展示出防护林、田埂、田块等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对于提高农村生态景观价值有着重要影响。
(三) 深入研究流域水文生态情况,注重全球气候变化的合理应对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大气、水、土地等几个方面的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在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必须深入研究不同流域水文生态情况,才能及时找出控制土地遭到侵蚀、沙漠化等的原因,以有效防治各种土地方面的问题。目前,土地的有效利用、生态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土地治理的重点,在对水体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注重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等的保护,才能确保各种土地整治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不断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还需要针对性的制度各种应对措施,如暴雨、极端气温等,才能在不断完善预警体系的情况下,提高我国农村生态系统的弹性和防范能力,最终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深入研究生态化景观化技术,注重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的有效健全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乡村土地整治相关机制,全面提升土地整治实效性,是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农村土地整治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国际往来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吸收、学习和利用,才能更好的保障农村自然生态的完整性、连续性,从而降低人为破坏带来的永久性伤害,以在有效实施各种整治措施的情况下,促进农村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生态景观价值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深入研究生态化景观化的各种整治技术,注重农村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有效健全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的建设标准,才能增强全体人民的参与积极性,以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等的情况下,提高全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不断前进。
1永嘉县楠溪流域森林资源现状
永嘉县楠溪江流域土地总面积223 650.67 hm2。其中:林地面积182 287 hm2,占81.51%,高于永嘉县的78.96%;非林地41 363.67 hm2,占18.49%。森林面积(有林地面积,含林带面积)和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之和170 571.67 hm2,占林地面积的93.57%,高于永嘉县的92.16%;森林覆盖率75.35%,高于永嘉县的72.77%;楠溪江流域活立木总蓄积量641 4726 m3。
1.1森林生态环境总体良好,生态公益林初见成效
楠溪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75.35%;比永嘉县森林覆盖率高2.58个百分点。总体生态环境良好。生态公益林地面积达43 348.93 hm2,占林业用地的23.78%。主要为省级重点公益林地面积38 263.67 hm2,占88.27%。但全流域森林生态功能居于中等偏下水平,森林游憩保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丧失,亟待改造提高。
1.2现状植被与生态景观林建设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现状森林生态景观资源中针叶林景观(杉木林景观与马尾松林景观为主)多,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景观相对较少,林相单调[3]。阔叶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景观面积占生态景观资源面积的比重为15.17%,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占9.01%,竹林景观占3.48%,灌木林景观占1.12%,经济林景观占5.01%,而针叶林景观占59.18%。阔叶林大多分布在高山远山,目前仅有四海山、正江山及楠溪江两岸滩林富有森林景观视觉效果、其他山地多为较单一的以松为主的针叶林,林相杂乱不整齐、视觉环境层次不丰富。虽然绝大部分山头地块已绿化,但其林分类型是多以松、杉类树种为主的人工林。
1.3流域内宜林地面积较多,景观发展空间大
楠溪江畔的滩林是楠溪江两岸人民生存的保障,它与楠溪江畔众多的古村落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沿江两岸各村群众为抗御洪灾风患,在楠溪江两岸植树造林,世代相袭,经过多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今天绿意醉人、亮丽清翠的滩林。流域内现有无立木林地2 578.53 hm2、宜林地面积7 492.73 hm2,为流域内生态景观资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1.4线上森林生态景观有待改善
永嘉县楠溪江流域已形成了以诸永高速公路、41省道纵贯南北,金丽温高速公路、温州绕城高速公路、104国道穿过县境,县乡公路、通村公路纵横交错、干支衔接的公路网络。但公路绿化尚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公路绿化缺口多、标准低,绿色通道尚未形成。二是运用植物种类少,群落单一,群落结构简单。三是楠溪江的地方特色及森林文化特色未能得到有效体现。
2森林生态景观建设的布局构想
楠溪江流域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应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面上生态景观林建设,重点是沿溪两岸一重山的面上景观绿化;二是高速公路、省道与县道等道路的线上绿化;三是景观节点绿化。通过改造林相、植树造林及封山育林等措施,大力培育与保护生态景观资源,以提高楠溪江流域森林景观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形成山体“群落多样、色彩丰富”、公路“绿、美、洁、畅”、景区“山清、水秀、林茂”的生态景观,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2.1面上生态景观建设布局
楠溪江两岸山体面上森林景观主要以马尾松纯林为主,且树种单一,层次不明显。在建设为景观林时,宜采取在林中空地套种一些高大适生的建群树种以及观花、赏叶树种,待套种的树种长大后,森林的层次感和观赏性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对于需要全面改造的山林地,除遵循生态功能优先、促进乡土性森林群落恢复为目标的原则外,应根据视觉需要和立地条件,有意识地设计营造一些不规则窄带状或块状、团状的观赏性树种,达到提高森林景观效果的目的。具体可对松林进行改造,营造松与枫香混交、松与乌柏混交以及松与青冈+樟树、楠木等常绿阔叶树混交等。
2.2绿色通道布局
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以绿化和美化环境为主要功能,高速公路为隔离栅外两侧各10 m范围,国省道为两侧各5 m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依实际增加宽度。县乡公路等支线绿化是以绿化和改善环境为主要功能,有条件的新改建县道两侧各3 m宽范围,其他县乡公路因地制宜种植行道树。通过绿色通道建设,以线及面,逐渐建设由大楠溪景观走廊、小楠溪景观走廊、沿江景观走廊和北部景观走廊等构架的楠溪江流域景观走廊。
2.3节点景观布局
可在森林旅游板块布局中,每个板块各撷取1个典型节点景观作为楠溪江流域点上森林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重点布局10点景观,分别是四海花径、龙凤观瀑、南正朝圣、龙潭杏林、芙蓉升冠、双溪合翠、船岩浮绿、石镬徒门、茗尖胜美、五潭碧水。一是四海花径。位于永嘉四海山森林公园,可选择四海山森林公园七星岩景区建设20 km林荫花径。以杜鹃为主要美景的高山杜鹃具有特别的意义。二是龙凤观瀑。坐落于永嘉县溪下乡罗垟村西北,在楠溪江源头营建以永嘉县现有楠木类植物为主的楠木园,使楠溪江名符其实,不仅为楠溪江生态旅游增添一道森林景观,也为今后楠溪江流域建设大面积楠木林树立样板示范。三是南正朝圣。位于永嘉和黄岩交界处,浙江温州市永嘉县第3高峰南正尖,海拔1 246 m。原有森林植被破坏后,现存植被为稀树灌草丛,远眺像数座光秃的小山体,与周边茂密的森林不相一致。应以建设山顶灌木草甸为主。四是龙潭杏林。位于浙江省永嘉县东南部龙湾潭森林公园,有浙南第一天然药王谷之称。在保护药王谷及周边生态景观的基础上,建设天然药用植物园。五是芙蓉升冠。位于楠溪江中游岩头镇芙蓉村。主要以芙蓉峰等周边山体绿化为主。尽量利用山林丰富的特点,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名特优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等林业基地工程,加大封山育林育果,体现古村及周边绿色景观风貌。六是双溪合翠。位于楠溪江双溪口滩林,两岸滩林极佳,犹如绿色屏障,遮去了陆地上的村落田园及荒杂的景观,形成了以清流碧水为中心的溪流、河滩、滩林、草地等层次丰富的景观。在周边选择宜林荒滩地营造滩林,体现楠溪江滩林独特景观生态。七是船岩浮绿。位于有“永嘉”美誉、平均海拔在700 m以上的西岙乡,大船岩又因四周有各色各样的奇特斑纹而得名石斑岩,大船岩屹立在山谷的正中央,像一艘欲要下水起航的大轮船。以建设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林相的近自然森林。八是石镬陡门。位于永嘉县徒门乡石镬寺,此处山多裸岩,而岩必峻奇;又多怪石,石必成象,由此造成许多美妙景观。以建设桂花、枫香、银杏等构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建成后,不仅山体得到绿化,还给游人带来桂花的飘香和浓郁的秋色。九是茗尖胜美。位于永嘉瓯北梅园村后的一座美丽小山,原称天顶尖,后因纪念南宋状元王十朋改为圣名尖,1963年因当地军民在此消灭了美蒋特务后才改名为胜美尖。其为建设景观林建设为主体的生态茶园,不仅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十是五潭碧水。位于碧莲镇桐州藤溪村南的深山冷岙中五星潭省级森林公园,该森林公园集中了大小逾20处瀑布,姿态各异,佳景天成。其中五星潭、打锣瀑等尤为出色。其为建设彩叶阔叶林为主要林相的近自然森林。使游人步入五星潭省级森林公园,就好象进入色彩斑斓的森林世界,层林尽染与碧水蓝天相辉映。
3组织与保障措施
楠溪江流域森林生态景观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永嘉县科学发展为重要内容。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应采取高效有力的组织与保障措施,确保楠溪江流域森林生态景观建设的实施。
3.1实施规划,突出重点
按照土地性质和区域功能特征,合理规划森林生态布局和相应的景观游赏功能布局,将森林生态、森林游赏、乡村建设、工业发展等项目融会贯通到宏观的森林生态背景中去,取得结构上的完整性和功能上的高效性。生态景观带建设与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相结合,通过合理科学地选择植物类群,将苗木生产、林果生产和休闲观光、田园意趣结合起来,实现林木的直接经济效益,提升区位经济功能。
3.2成立管理机构,确定经营机制
楠溪江流域森林生态景观建设不仅范围广,工程量大,而且涉及林业、交通、城建、水利、农业等部门,牵涉到项目区各乡镇、村和农户的利益。为确保顺利实施,应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成立各部门参加的管理机构并负责实施。为确保楠溪江流域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的质量,巩固建设成果,实行专业队建设机制,并落实相关的管护责任制。
3.3广泛筹集资金
楠溪江流域森林生态景观建设投资巨大,县级政府应将楠溪江流域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列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争取林业、水利、旅游、交通等专项资金。政府按规定从土地出让金和城市维护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绿化资金,新的建设项目要将绿化资金纳入项目预算,落实造林绿化资金。同时广泛汲取各种渠道的社会资金,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租赁等方式,对相关的绿化用地进行依法流转,保证造林成果。在充分利用省、市有关补贴的绿化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扶持楠溪江流域森林生态景观建设[4]。
3.4制定各项有效措施
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政府实施楠溪江流域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的目的意义和政策,使各项具体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5-7]。工程实行“三长”和“三人”负责制。“三长”即县长、局长、乡(镇)长对该管辖区域工程建设负责,层层签订责任书;“三人”即工程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施工负责人分别与项目主管单位签订承包合同,承担相应的责任。林业部门要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大力选育林木良种和经济速生树种,加强对造林、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4参考文献
[1] 李爱贞,何佳梅.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研究[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2] 郭晋平.森林景观生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傅伯杰.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J].生态学杂志,1983,2(4):60-67.
[4] 葛大兵,邹冬生.生态示范区建设理论思考[J].环境科学动态,2005(1):17-20.
[5] 吴丽娟,周亮,王新杰,等.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