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5: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教育调研,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对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疑惑,近几年,河南省实验小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地补充和优化学校教育,尝试深化教育领域课程整合,努力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课程体系,为家庭教育提供分享交流和提升平台,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撑和帮助,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一、根据家庭教育特点,分析共性问题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很多孩子出现的一些状况和问题其实背后主要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为孩子读书和成长操碎了心,大量时间陪伴着、教育着、影响着,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是最懂得孩子,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固有经验去“塑造”孩子,不少家长太关注孩子在小学阶段习惯、行为、品质方面的培养,更多注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重视吃好穿好,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有不少家长要是孩子不“听话”,还会施之以“强迫命令”的影响,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预设的路径前进。殊不知长此以往,会泯灭了孩子的创造天赋,压制孩子的潜能,扭曲孩子的成长,这种爱,越是爱之深爱之切,孩子越是承受不了成长不了。慢慢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事情并不像自己预期的一样,比如出现孩子的成绩不稳定、对学习缺乏兴趣、习惯不太好、与孩子的交流会变得困难等问题。
二、根据小学生特点整合教育资源
孩子在小学阶段处于一种在认知方面和创造性方面特别容易受到暗示的状态,家长的人格能够在这个时期悄悄地潜入孩子心中,用自己的意志激发孩子的意志,并使其发生变化,所以父母的思想和榜样尤为重要。这一时期,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认清、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规律,支持孩子自然而独特地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家长心目中的理想模样,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对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每次教育都是第一次,并且永远是第一次,因为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也没有吸取教训的机会,这就更增加了教育的风险。
三、调研家长需求,开发主题课程
2012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社会教育办公室,开办了“家长学校”,安排课时,开展校级、年级、班级家长三个层次的家长课堂:上好校级课,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讲学;上好年级课,学校在上课前要组织教师专家针对年级学生出现的特点、状况和年级学生教育主题进行集体教研,每位家长每年会在“家长学校”进行一次年级培训;上好班级课,每学期一次班级培训。另外,学校又组织了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广大教师的家庭教育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400余名教师获得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质,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业务精良,实践经验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
学校组织编撰《家长学校校本课程》丛书,分低、中、高年级册。根据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针对家长存在的教育困惑和问题,我们选取了河南省实验小学、郑东小学两所学校的二、四、六共三个年级进行抽样调查,随机发放了问卷900份,最后全部回收,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比较,筛选出家长培训的主题。
对家长学校教育项目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和学生需求度最高的教育项目是习惯养成,然后依次是意志品质、自我认识、规则意识、文明礼仪、创新实践。我们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分层次有序进行。低年级重点是习惯养成和文明礼仪,中年级重点是意志品质和自我认识,高年级重点是创新实践和规则意识。
据介绍,我国家庭教育立法不仅为社会发展所必需,而且推动立法的条件渐趋成熟。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均涉及到家庭教育,并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对家庭教育的责任、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全国妇联制定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也将“完善家庭教育法律政策,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立法调研,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作为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目标。
此次开展的家庭教育立法调研项目,将围绕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主要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立法的社会基础。重点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务的认知、需求和建议,以及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认同度。二是家庭教育立法的工作需求。分析我国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家庭教育立法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三是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分析。分析境外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的社会效果,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四是国内家庭教育工作经验总结。分析国内家庭教育工作成功案例,梳理总结相关经验。
此次家庭教育立法调研项目的研究方法,一是调查问卷法。围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务、家庭教育工作及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法律规范需求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二是访谈法。采用小组访谈,召开家庭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儿童的小型座谈会,了解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存在问题,征求对家庭教育立法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建议。三是文献研究法。收集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进行分析。四是典型案例分析法。收集国内家庭教育工作优秀案例,选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研究中,将分别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省市,并在各省选两个市作为典型研究点,深入到每个市的一个城区或一个县,采取整群抽样,面向家长、儿童、家庭教育实践工作者、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等发放问卷。同时,每个市访谈50名与家庭教育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家长及儿童。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农村家长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家教观念较为落后
一是农村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普遍缺乏科学育儿的基础知识;二是相当部分家长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往往为了繁重的农活而把子女当作生产、生活上的帮工,有的父母甚至因为缺少劳力不愿送子女接受教育,向子女灌输“读书无用”的思想,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使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受到抑制;四是相当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天天轮流“夹攻”,时时语言“轰炸”,造成孩子心里负担过重而“物极必反”;五是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好坏,个性天成”,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在调查的13934名留守少年儿童中,绝大多数外出父母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导致留守少年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管教而在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问题日益突出。
(二)教育方法适用错误,家庭学校沟通堵塞
在调查中,大多数家长也急于教育好、培养好孩子,但由于方式方法多半是哄吓法、武断法、支配法、“棍棒”法、“变调”法、遥控法等,再加上重言教,轻身教,致使家庭教育起不到行之有效的作用
在对680名农村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有68.2%的家长缺乏与学校沟通,不少家长甚至认为交了学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由学校负责,孩子的学业和品行出现了问题,应由学校来承担,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家长把教育子女应尽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从而与学校、与老师缺乏沟通,造成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断层。
(三)育人环境有待优化,家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语言环境有待净化。在农村,家长和孩子很随意就“出口成脏”,脏话流话就象“家常便话”;二是学习环境需要营造。在农村,很少看到家长捧上书本,孩子在一边写作业,而家长在一边看电视或打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学习氛围很淡薄;三是娱乐环境有待优化。当前,家长对网络教育很难把握正确的导向,孩子迷上“网络游戏”较为严重,一旦变成“网虫”,家庭、学校教育的成果一夜之间就被颠覆,这种现象在农村的初高中学生中比较普遍。
目前,全县有家长学校49所。但由于没有经费投入,家长课多半是“考试分数通报会”,有的学校甚至很少召开或不开家长课,家长学校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其主要原因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繁重,无时间和精力研究家庭教育知识;二是家庭教育资料欠缺;三是牵头单位无此项业务经费,开展工作难度很大。
二、对策与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事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县”位居“五大战略”之首,使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就广大农村家庭而言,家庭教育仍不容乐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因此,抓好家庭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家庭教育,应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1、加强家庭教育组织建设。一是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规划中,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二是发展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指导能力强、业务过硬的稳定的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伍以及老干部、骨干教师及优秀家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2、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每年划拨一定的专款经费,用于聘请教师、购买教材、树宣典型等开支,做到每学校每学年至少可以开课一次,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3、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培训阵地,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根据儿童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增加各类家长学校数量的目标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努力在乡镇的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使其成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阵地。同时,对家长学校规范管理,加强家长学校学习资料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开办家长课列入各校年度工作计划中,使家长培训课进一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确保农村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新工作方法,延伸家庭教育工作面
一是聘请专家对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和较高层次的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优秀“二传手”;二是改变单一的家长课模式,变单向式、传统式家长会为双向式、开放式家长会;三是拓展家庭教学内容,使其更全面、更系统、更切合农村实际;四是结合家访、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把校内家长会延伸到校外,利用农闲把家长会开到村、到组、到户,为农村家长输送科学的家教知识。
(三)以活动为载体,树立典型,强化宣传
一是创建家庭教育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二是开展“学习型家庭”活动,引导农村父母成为学习型家长;三是继续培养和评选“优秀家长”、“双合格家庭”、“优秀家长学校”活动,在对家教成功的好典型进行表彰的同时着重大力宣传,通过带动辐射,使科学的家教知识逐步深入广大农村。
我镇共有总人口51280人,其中儿童7690余人,学龄儿童3560余人,占46.3%.,而留守儿童就达427人,占学龄儿童的12%。这些留守儿童76%平时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还有24%的学生是寄宿,周末时才回到爷爷奶奶身边。他们的父母平均每年回来2—3次,每次在家时间约为5天。
1、缺乏亲情温暖,心理健康存在隐患
学龄儿童正是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我的认知、人际交往的需求、亲情的需求、挫折的面对等诸多问题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正是需要父母陪伴、支持、教育的时期,但由于父母在外不能及时的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在留守儿童遇到困难和困惑时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安慰、帮助和指导,导致亲情缺失,心里冷漠,常引发留守儿童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普遍低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庶好好学习的意愿,但是,由于家里老人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课外辅导,再加之隔代疼爱、甚至溺爱,对孩子不能进行严格管教、学校老师的责任心问题使得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从学校提供的数据来看,留守儿童只有4%的成绩优秀,9%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7%!这主要是由于缺乏严格管教导致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回家无人督促学习,看电视时间过长;在校寄宿的学生回到寝室后生活老师的管教也不严格,这都影响了他们自制力的形成。
3、缺乏榜样作用,良好习惯难以养成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及时的纠正、教育孩子的言行习惯,隔代抚养使得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无限溺爱,导致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爷爷奶奶的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且生活习惯较差,不讲卫生、不勤换洗衣服、挑吃挑穿、乱花钱、说粗话,甚至骂人和打架。而这些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教导而导致的,这些坏的行为习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某一个孩子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种种问题,必须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主体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方可给留守儿童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
1、家庭方面:在外的父母要一是要通过电话、qq、微信、校信通等现代便捷的方式、渠道主动与孩子的老师定期联系,加强沟通,通过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品行等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二是加强与爷爷、奶奶及孩子间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身体健康、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通过电话等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同时嘱咐爷爷奶奶对孩子要严格要求,切不可过分溺爱。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特别是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大大改善,家庭教育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从重智轻德向全面育人的方向转变,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也即其价值取向发生了众多变化。1)家庭教育的目的变得明确而务实,素质教育培养得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家长们的教育目的也有所改变。家长不再单纯追求文凭,而是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在被调查的家长中,64%的人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为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8%的家长认为,掌握一门技术对孩子很重要,人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身发展,读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8%的家长选择读书为了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还有10%的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问及你认为孩子哪些方面最重要时,64%的家长选择成绩好,考分高;14%的家长选择爱劳动,能干活;60%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个人品质最重要。由以上可见,那种追求成绩和考分,忽视其他素质能力的观点已经渐渐淡出家长们的脑海,也即父母也开始重视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绝大部分家长而言,把子女培养成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符合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已成为共识。2)家庭教育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据调查,有80%的家长开始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已经逐渐力不从心。因此,部分家长在工作之余还不忘给自己充电,并主动了解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翻阅相关家庭教育的书刊,有57%的家长参加过较为系统的家长学校培训班。而且约32%的家长有过利用网络寻求家教秘方的经历。由此可见,家长们在实践家庭教育的同时,开始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标志着家庭教育开始走向科学教育的轨道。3)坚持正面教育、讲求教育方法逐步成为主流。在家庭教育中,肢体暴力惩罚正在被大多数家长所遗弃。当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或不听话时,70.5%的家长都主张采取谈心的方式,正面教育,以理服人。50%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子女应平等相处,共同探讨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家长认为,父母应平等看待孩子,允许他们讲出自己的意见,不能随意将父母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强制他们服从。还有一部分家长重视言传身教,重视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赋予了人才以新的含义。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处于发达地区的农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教育的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2)父母的知行分离现象突出。3)亲子关系冷漠。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4)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针对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对父母而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首先,家长在工作之余,多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出符合实际的成长期单。再次,家长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另外,学校课程和家庭教育面对都是孩子,但是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孩子既属于学校,也属于家庭。这样,在孩子面前,就可能有两种培养目标,一种是学校的,一种是家庭的,由于每个家庭的经历和状况不同,其子女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不一定一致,教育目标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影响也可能产生冲突和抵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建议家长和家庭参与学校课程以缓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家长和家庭应当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去。
对学校而言,要大力挖掘并科学利用家庭教育这个有力资源。使学校教育得到更好的延续和补充,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一方向,学校要积极配合社会各职能部门办好“家长学校”。针对本地区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有重点自我“补课”,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教育有的放矢,便捷高效。为此,学校可设定信息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公布教育最新信息及学校工作的进展情况,欢迎广大家长到学校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特殊原因而不能到校的家长,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导核心作用,通过个别联系(家访、师访、书面联系等)、召开家长会、举行开放日活动、举办教育讲座、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具体途径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同时,学校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指导家庭教育。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的老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学校应当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工作。学校可以开办家长学校请课程专家和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新课程的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理解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成长。最后,对于大多家长来说学校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支持方式就是为其提供信息支持。这些信息的内容对学校支持家长的参与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向家长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向他们个人的孩子,可以是孩子在学校内所参加的各项学校活动及其表现,家长对于有关的一般信息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学校可以建立校园网站,把学校的政策、学校的课程安排、学校的活动安排、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任课教师的名单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发到网上,家长可以随时上网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以便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在对学校相关信息了解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对学校课程安排提出建议,可以走进学校和课堂听课并参与孩子任课教师的教学课程设计。
1城市贫困居民现状及其特点
1.1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城镇居民采取供给制度,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虽不算太高,但较为稳定。城镇贫困人员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或扶养人),由于数量少,政府能较好地解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贫困人口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年达到281万人,*年达到402万人,2003年已达到2053.6万人。近几年国家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力度,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近几年的城市贫困发生率基本为6%-8%,而20*年我国城市贫困率为5.3%。城市贫困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大大高于十年前水平。
1.2特点
分析20*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
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
20*年*沿海地区的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4.7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4.18%,而东北地区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10.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9.1%。20*年的低保平均水平为203.6元,东北地区为143.1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沿海地区为221.5,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贫困程度较*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和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关。
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
近几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基本在6%-8%,而20*年的这一数字下降到5.3%,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
2致贫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
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陷入极大的困境。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这一宏观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前城镇致贫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
3政策建议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
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镇居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优越性借以解决当前城镇贫困问题。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过窄、低保制度的管理问题、低保标准不够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结果,虽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具体建议如下: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调查地点:云南省禄丰县彩云镇小学。
调查对象:彩云小学全体学生786名家长。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后期我国出现了教育危机,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农村家庭出现了入学比例下滑、学生中途退学、因病因贫失学等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制度化的教育与变革中的社会实践不相适应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危机。许多农村家庭负债累累把子女送入学校,因为他们坚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现实中,昔日父辈秉承的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催人奋进的信念,如今有时成了遥远的回忆,人们不再相信教育,人们对教育的信念在慢慢发生改变。一旦人们对教育失去信心,也就出现了新的农村家庭教育价值危机,“读书无用论”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为了探寻研究农村家庭教育价值危机的根源,并且初步探索改变这种危机思想的方法,我们对彩云镇小学全校786名来自偏远民族山区和坝区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期待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方法。
二、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共发放786份,收回有效问卷752份。
三、数字统计和分析
1.人口统计分析
现在的农村家庭还是比较完整,其中一家4口人的占到了42.8%,这基本上是属于两个成人和两个孩子的家庭。5人和5人以上的各占23.7%和26.3%,这说明是一家三代居住在一起。3人及以下的只占到7.2%,单亲家庭所占比例较低。但是从外出打工人数来看,74.3%的家庭都有人员外出打工。可以看得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当前农村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很多人选择了“打工”这条路。由于农村家庭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许多家庭只有祖孙两代人在家,祖辈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结构与现代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对儿童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回答,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和配合。有的甚至顾虑对孙子(女)管严了或方法不当出现意外情况而受子女埋怨,便采取回避的办法,只管吃、穿、住,不管教育。时间长了,儿童习惯于随心所欲、好吃懒做、爱撒谎。
2.收入和投入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69.1%的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而且这些收入50%靠种田,43%靠零星打工得来。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无需太多资金投入。但是,供读一名大学生一年至少需要一万元,也就是说,仅仅在家务农或者零星打工的话,两个人都还供不起一名大学生。严酷的现实,让许多农村家庭“望大学而却步”。现在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就业的艰难可见一斑。就业难成了“新读书无用论”的重要诱因之一。
3.对教育的态度
尽管现在教育支出越来越高,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在农村,84.9%的家长认为读书有用,82.2%的家长认为应该供孩子上大学,希望通过读书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主要靠学校。农村家庭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教育的能力和意识不强,农活忙无暇顾及孩子,因此,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撒手不管。相比目前城镇愈来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农村家庭的教育呈现下滑的趋势,农村要缩小和城镇在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差距,依然任重而道远,前景堪忧。
四、综合分析
第三次的“读书无用论”是最近这两三年,首先从农村出现,并且呈现蔓延之势。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三大难题:一是高考的公平性已经不如以前;二是高昂的学费让贫困的家庭感到大山一样的沉重;三是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这一次不再是知识无用,谁都明白知识有用,但在三大难题面前,虽然也明白考大学还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最佳机会,但即使自己不愿放弃,整年劳作于田间,收入微薄,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和保障的父母也要逼其放弃,在这种无奈之下,这些贫困的农村家庭就只有在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前选择投降。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最有效的武器,如果大学只是富人的天堂和游乐场,何谈公平?又怎能实现和谐?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人生尽责”。健康人生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而让学生成为文明的人和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除了学校的教育、引导,家长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庭环境及氛围对培养孩子十分重要,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良好、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成长。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唐闸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在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的农村,这些农村随着南通城市化的发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等既有体现城市化的时代特征,又烙上传统农村农民意识的烙印,我校学生深受其影响。
加强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教育与转化已经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校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统计中,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学校周边农村,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已经成为制约我校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发展的瓶颈。只有不断探索和拓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对我校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家庭环境调查,深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寻找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教育与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二、调查对象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我们根据班主任每学期对学生的操行评定的结果、年级组长的意见、科任教师的反映及日常观察中,归类出调查的学生对象:一类是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即每个学期操行评定基本及格或不及格的学生、科任教师反映在课堂上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或经常因违反纪律而到年级组长、政教处接受教育的学生;另一类是有文明学生,即每个学期操行评定为优秀、没有违纪记录,并经常受到科任教师表扬或受到学校表彰的学生(以每个学期各班操行评定统计表所得的数据为主要依据)。
我们按照全国统一制定的《中学生操行评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即学生的操行评定)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衡量,旨在通过班主任对学生在一学期来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考核,给予学生行为表现有一个公正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通过这些考核或评价,一方面对于每个在校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学生成长报告册》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过去一学期以来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和反省,正确认识和改进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家长来说,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一段时间来的具体表现情况,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为家庭改进或调整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行为特征表现
为了更好地研究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我们把每个学期的操行评定情况与日常观察相结合,形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外部表现,并根据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外部表现特征,总结和归纳出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基本特征。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
1.行为散漫懒惰,自我约束力差
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不羁于学校正常的行为规范,做事拖拉,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多讲话等懒惰现象;语言不文明,脏话、下流话满嘴;对荣誉、尊严、责骂不屑一顾,自我感觉良好。
2.行为具有攻击性
主要表现在:容易冲动、暴躁;惟我独尊、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对同学老师常带有顶撞、斗殴现象;报复心理强,甚至开始模仿、涉足黑社会的行为等。
3.行为具有破坏性
主要表现:喜欢破坏公物或公共设施、损坏花草树木;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在教室墙壁上乱涂乱画等。
4.缺乏诚信,行为具有欺骗性
主要表现在:经常说谎话、骗取家长的信任;考试作弊、抄作业,偷窃、敲诈勒索同学;模仿家长签字;经常不履行自己的承诺。
5.行为具有逆反性
主要表现:不懂礼貌,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有反感情绪;顶撞家长、老师(或长辈);逃学、离家出走;被人误解后耿耿于怀。
三、调查方法
(一)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调查问卷法、心理测试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具体做法是:我们把学校在初高中年级12-18岁年龄段学生109人,分研究组(a组)、对照组(b组)两组进行问卷调查。把认定为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47人作为研究组(a组),文明学生59人作为对照组(b组),以家庭环境量表为测试工具,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每一个学生进行测试。
在测试中,为了测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每个学生问卷按照a、b组统一编号)。学生填写问卷前由统一培训的专职调查人员按统一指导语讲解填写要求,以指导学生自主填表,完成后当场收回。资料回收整理后用输入计算机测试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从两组测评因子得分报告反映出来的家庭环境差异性去寻找家庭环境与行为习惯的关联性,分析家庭环境与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系。
(二)家庭环境量表测试报告的说明
家庭环境量表共设90条是非题。量表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从十个方面来评价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特征,以帮助个体或家庭成员了解自身家庭的特征和状况。家庭环境量表从亲密度、情感性、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十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评价,为了解其家庭环境的现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在亲密度量表测试中,家庭亲密度高低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的,其因子得分值越大,亲密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小;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7.7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有紧密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兑现承诺,相互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测试因子分值小于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之间不能兑现承诺、不会有承诺,不会有支持和帮助,测试因子分值在5.8~7.7之间说明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之间有一定相互承诺,能从家庭成员得到支持和帮助,有一定的亲密度。
2.情感表达。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情感的程度。在情感表达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程度高低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公开表达情感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小;如测试因子分值大于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非常愿意公开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测试因子分值小于4.1说明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很难相互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的方式不直接,测试因子分值在4.1~5.8之间说明家庭成员之间能公开进行各种活动,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活动和内心感受。
3.矛盾性。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在测试中,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公开表露愤怒、攻击性和矛盾性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小;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2.2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非常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测试因子分值小于1说明家庭成员之间不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测试因子分值在1~2.2之间说明庭成员之间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
4.独立性。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在独立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的高低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小;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长期保持相互尊重的习惯,自尊心、自信心高,自主能力强,测试因子分值小于4.4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相互尊重,自尊心、自信心不高,自主能力不足,依赖性强,测试因子分值在4.4~5.8之间说明家庭成员之间有相互尊重、自尊、自信、自主的倾向。
5.成功性。是将一般性活动,如上学和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在成功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是否有进取心、成就感可以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就感,反之家庭成员就没有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缺乏进取心和成就感;测试因子分值大于6.8说明家庭成员说明家庭成员非常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就感;测试因子分值小于5.1说明家庭成员,不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缺乏进取心和成就感;测试因子值在5.1~6.8之间说明家庭成员有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有进取心和成就感倾向。
6.知识性。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在知识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感兴趣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非常感兴趣,反之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没有感兴趣;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5.6说明家庭成员说明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有非常感兴趣;测试因子分值小于3.5说明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没有兴趣;测试因子值在3.5~5.6之间说明家庭成员有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有广泛兴
趣。
7.娱乐性。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在娱乐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喜欢或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喜欢或积极主动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反之则对社交和娱乐活动没有兴趣;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4.9说明家庭成员喜欢、积极主动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测试因子分值小于2.9说明家庭成员对社交和娱乐活动没有兴趣;测试因子值在2.9~4.9之间说明家庭成员有喜欢、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倾向。
8.道德宗教观。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在道德宗教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是通过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越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反之越不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5.3说明家庭成员非常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测试因子分值小于3.9说明家庭成员没有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测试因子值在3.9~5.3之间说明家庭成员有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倾向。
9.组织性。即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在组织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是否有组织性和结构性可以从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越有明确的组织性和结构性,反之就越不明确;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6.7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有非常明确的组织性和结构性;测试因子分值小于4.9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没有组织性和结构性;测试因子值在4.9~6.7之间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有组织性和结构性倾向。
10.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在控制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可以从其测试的因子分反映出来,其因子得分值越大,说明家庭成员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越高,反之就越低;如其测试因子分值大于3.6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有固定家规和程序;测试因子分值小于1.8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没有固定家规和程序;测试因子值在1.8~3.6之间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有固定家规和程序的倾向。
四、调查结果分析
按照班主任每学期的操行评定和日常观察,向初高中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学生47人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调查问卷38份;按照政教处每学期评选的各班文明学生(每学期每班只有2名),向连续2学期被评为文明学生共59人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7份。我们根据回收到的调查问卷输入计算机的测试软件测评所得因子得分报告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整体上分析两组测试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
1.两组测试学生测试因子分平均值对比分析
第一,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的测试因子分平均值比较。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方面文明学生的平均值都高于不良行为学生,而矛盾性、独立性、控制性则低于不良行为学生;第二,文明学生、不良行为学生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测试因子分平均值比较。文明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的平均值高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而矛盾性、控制性的平均值则低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平均值;不良行为学生在矛盾性、控制性的平均值高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而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的平均值则低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第三,文明学生、不良行为学生与常模平均值比较。文明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组织性、娱乐性、控制性的平均值与常模平均值基本上是一致的,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的平均值低于常模平均值,特别是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的平均值远远低于常模平均值,而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的平均值则高于常模平均值;不良行为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的平均值低于常模平均值,矛盾性、控制性的平均值则高于常模平均值。第四,所有参加测试学生与常模平均值比较。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的平均值低于常模平均值,矛盾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的平均值则高于常模平均值。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由此说明:从地区来看,本地区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低于常模平均水平,矛盾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则高于常模平均水平;从文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组织性、娱乐性、控制性与常模平均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则低于常模平均水平,特别是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远远低于常模平均水平,而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则高于常模平均水平;从不良行为学生方面来看,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低于常模平均水平,矛盾性、控制性则高于模平均水平。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的比较来看,文明学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的平均值都高于不良行为学生,而文明学生在矛盾性、独立性和控制性方面则低于不良行为学生。
2.两组测试学生测试因子分标准差对比分析
第一,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标准差比较。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的标准差低于不良行为学生,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的标准差则高于不良行为学生;第二,文明学生、不良行为学生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标准差比较。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的标准差低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情感表达、娱乐性、知识性、组织性、控制性则高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标准差,道德宗教观的标准差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标准差基本保持一致;不良行为学生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的标准差低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的标准差则高于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第三,文明学生、不良行为学生与常模标准差比较。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和知识性的标准差低于常模标准差,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的标准差则高于常模标准差;不良行为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的标准差高于常模标准差,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的标准差则低于常模标准差。第四,所有参加测试学生与常模标准差比较。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的标准差高于常模标准差,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的标准差则低于常模标准差。
综上所述得知,从地区来看,本地区学生的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因子分值低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本地区学生的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更具有稳定性,而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的因子值高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本地区学生的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有波动性;从文明学生方面看,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和知识性因子分值相低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和知识性稳定性更高,而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的因子值高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文明学生的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有波动性;从不良行为学生方面看,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的因子分值高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本地区不良行为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有波动性,而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的因子值低于常模标准值说明本地区不良行为学生的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的对比看,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的因子分值低于不良行为学生的因子值说明文明学生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更具有稳定性,而不良行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的因子分值低于文明学生,说明不良行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更加稳定。
(二)从十个方面分析两组测试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
1.两组测试学生家庭成员的亲密度对比分析
在亲密度量表测试中,家庭亲密度高低的测试因子分用c表示,测试因子分值c>7.7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有紧密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兑现承诺,相互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测试因子分值c<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之间不能兑现承诺、不会有承诺,不会有支持和帮助,测试因子分值c=5.8~7.7说明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之间有一定相互承诺,能从家庭成员得到支持和帮助,有一定的亲密度。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c>7.7,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5.8%,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64.5%;因子分值c=5.8~7.7,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8.7%,而文明学生则占29%;因子分值c<5.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5.5%,文明学生只有6.5%。由此看出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高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家庭。
2.两组测试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对比分析
在情感表达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程度高低的测试因子分值用e表示,测试因子分值e>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非常愿意公开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测试因子分值e<4.1说明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直接表达自己
的情感,很难相互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的方式不直接,测试因子分值e=4.1~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能公开进行各种活动,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活动和内心感受。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e>5.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2.6%,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45.2%;因子分值e=4.1~5.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61.2%,而文明学生则占29%;因子分值e<4.1,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16.1%,文明学生只有25.8%。由此看出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相比从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在非常愿意公开自己的观点,乐意向其他家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方面,文明学生则远远高于不良行为学生。
3.两组测试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性对比分析
在矛盾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公开表露愤怒、攻击性和矛盾性的测试因子分值用f表示,测试因子分值f>2.2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非常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测试因子分值f<1说明家庭成员之间不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测试因子分值f=1~2.2说明庭成员之间愿意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攻击倾向和矛盾性。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f>2.2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61.2%,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19.4%;因子分值f=1~2.2,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19.4%,而文明学生则占61.2%;因子分值f<4.1,不良行为学生和文明学生均占测试人数的19.4%。由此看出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性、行为攻击性与文明学生相比更加强烈,行为更具有攻击性。
4.两组测试学生家庭成员独立性对比分析
在独立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的高低的测试因子分用d表示,测试因子分值d>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长期保持相互尊重的习惯,自尊心、自信心高,自主能力强,测试因子分值d<4.4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相互尊重,自尊心、自信心不高,自主能力不足,依赖性强,测试因子分值d=4.4~5.8说明家庭成员之间有相互尊重、自尊、自信、自主的倾向。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d>5.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2.3%,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35.5%文明学生略高于不良行为学生;因子分值d=4.4~5.8,不良行为学生和文明学生均占测试人数的19.3%;因子分值d<4.4,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48.4%,文明学生只有45.2%,不良行为学生又略高于文明学生。由此说明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性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相比从整体上稍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文明学生稍优于不良行为学生。
5.两组学生家庭成功性对比分析
在成功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是否有进取心、成就感的测试因子分值用h表示,测试因子分值h>6.8说明家庭成员说明家庭成员非常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就感,测试因子分值h<5.1说明家庭成员,不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缺乏进取心和成就感,测试因子分值h=5.1~6.8说明家庭成员有重视学习、工作等一般性活动,有进取心和成就感。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成功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h>6.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2.5%,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38.7%,文明学生高于不良行为学生;因子分值h=5.1~6.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2.3%,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19.4%;因子分值h<5.1,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45.2%,文明学生占测试人数的41.9%,不良行为学生又略高于文明学生。由此说明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性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相比从整体上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文明学生略优于不良行为学生。
6.两组测试学生家庭知识性对比分析
在知识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感兴趣的测试因子分值用z表示,测试因子分值z>5.6说明家庭成员说明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有非常感兴趣,测试因子分值z<3.5说明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没有兴趣,测试因子分值z=3.5~5.6说明家庭成员有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有广泛兴趣。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知识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z>5.6,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16.1%,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35.5%,文明学生高于不良行为学生近20%;因子分值z=3.5~5.6,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5.5%,而文明学生则占38.7%,文明学生略高于不良行为学生;因子分值z<3.5,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48.4%,文明学生只有25.8%,文明学生比不良行为学生低约22%。由此看出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知识性高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并有明显的差异性。
7.两组测试学生家庭娱乐性对比分析
在娱乐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喜欢或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测试因子分值用r表示,测试因子分值r>4.9说明家庭成员喜欢、积极主动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测试因子分值r<2.9说明家庭成员对社交和娱乐活动没有兴趣,测试因子值r=2.9~4.9说明家庭成员有喜欢、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倾向。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娱乐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r>4.9,不良行为学生和文明学生均占测试人数的51.6%;因子分值r=2.9~4.9,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9%,而文明学生则占33.5%;因子分值e<2.9,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19.4%,文明学生只有14.9%。由此说明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知识性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相比从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8.两组测试学生家庭道德宗教观对比分析
在道德宗教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的测试因子分值用m表示,测试因子分值m>5.3说明家庭成员非常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测试因子分值m<3.9说明家庭成员没有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测试因子分值m=3.9~5.3说明家庭成员有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倾向。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宗教观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m>5.3,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54.8%,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74.1%,文明学生不不良行为学生高近20%;因子分值m=3.9~5.3,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41.9%,而文明学生则占22.6%;因子值c<3.9,不良行为学生和文明学生均占测试人数的3.3%。由此看出文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宗教观从整体上优于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文明学生家庭更加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
9.两组测试学生家庭的组织性对比分析
在组织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是否有组织性和结构性的测试因子分值用q表示,测试因子分值q>6.7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有非常明确的组织性和结构性;测试因子分值q<4.9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没有组织性和结构性;测试因子值q=4.9~6.7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组织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q>6.7,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5.5%,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64.5%,文明学生比不良行为学生高近29%;因子分值q=4.9~6.7,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38.7%,而文明学生则占19.4%,不良行为学生比文明学生高19%;因子分值q<4.9,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5.8%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16.1%。由此看出文明学生家庭比不良行为学生家庭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更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10.两组测试学生家庭的控制性对比分析
在控制性量表测试中,家庭成员是否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因子分值用n表示,测试因子分值gt;3.6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非常有固定家规和程序;测试因子分值lt;1.8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没有固定家规和程序;测试因子分值n=1.8~3.6说明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有固定家规和程序的倾向。
从文明学生与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控制性比较中我们发现,因子分值gt;3.6,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61.2%,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35.5%,文明学生比不良行为学生低近26%;因子分值n=1.8~3.6,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25.5%,而文明学生则占38.7%,文明学生比不良行为学生高12%;因子分值q<1.8,不良行为学生占测试人数的14.9%和文明学生则占测试人数的25.8%,文明学生比不良行为学生高近10%。由此看出不良行为学生家庭成员比文明学生家庭成员更重视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不良行为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生活时更有
固定家规和程序。
我们通过以上对两组测试学生的家庭环境量表即亲密度、情感性、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十个方面测试因子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而在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方面则整体上没有明显差异,只有存在程度上的差别。
五、调查结论
通过上述从整体上对两组学生十方面的分析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和控制性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则没有明显差异,只有程度上的差别。由此得知,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与学生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
(一)亲密度高低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产生重要影响。亲密度越高,越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反之,则容易滋生不良行为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不能做到彼此恪守承诺、真诚地互相帮助和支持,家庭不能形成彼此关心、恪守承诺的家庭氛围,未成年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则容易滋生说谎话、骗取家长的信任,考试作弊、抄作业、偷窃、敲诈勒索同学,模仿家长签字以骗取老师的信任,经常不履行自己的承诺、说话不算数,不关心集体,缺乏团结互助精神等不良行为习惯;相反,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能做到彼此恪守承诺、真诚地互相帮助和支持,家庭能形成彼此关心、恪守承诺的家庭氛围,未成年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则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诚实、讲信用、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良好行为习惯。
(二)知识性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智力活动越有兴趣,就会越关注社会、政治、文化等活动,重视家庭文化、智力等学习活动的建设和投入,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尊重知识、刻苦好学、重视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反之,则容易滋生学生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目的不明确,经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多讲话等懒惰现象;
(三)组织性程度高低对学生法制观念、纪律观念以及自我约束等行为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越有组织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家庭形成比较目标明确、组织严谨的处事方式或环境,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树立集体观念,从而在学校或社会养成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不随意违反课堂纪律、迟到、旷课、讲话等的良好行为习惯;反之,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散漫懒惰,自我约束力差,没有集体观念,法制观念淡薄,随意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
(四)控制性过于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非常重视使用固定的家规和程序,如果家规和程序不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不随学生的心理变化而变化强加于学生,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或长辈)有反感情绪、顶撞家长(或长辈),加剧彼此间的矛盾,影响彼此之间的沟通和情感表达,不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甚至导致出现学生逃学、离家出走等不良现象。
(五)矛盾性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性格暴躁、行为具有攻击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矛盾是正常的,公开表示自己的愤怒情绪、行为攻击倾向及矛盾,有利于彼此之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事物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爱憎分明的处事态度。但家庭成员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时,行为攻击倾向过于强烈,会引起矛盾激化,加深彼此之间的隔阂,影响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从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性格容易冲动、暴躁,不接受别人教育,甚至会产生顶撞、报复、斗殴等攻击行为。
(六)道德宗教观对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家庭成员越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之,家庭成员越不重视伦理、宗教和价值观,则容易使学生滋生不良行为习惯。
六、应对措施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更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以德立校,以智化人”是我们学校的光荣传统,“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人生尽责”是我们每一个二中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承诺,我们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每一个学生尽责,我们将通过倾心打造“强体、塑德、育智、冶美”四大工程,浇铸学生的健康人生之基。我们的学生在高考升学的考场上也许会稍逊一筹,但一定要在怎样做人的试卷上作出优秀的答案。
(一)我们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和拓展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对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效率,努力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全体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先后制定了《南通市第二中学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南通市第二中学学生基础文明素养评价方案》及一系列考核评价体系,并以此为重要抓手,努力促进学生基础文明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我们将力求通过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实践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整体提升我校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员工“以德立校,塑德树人”。在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方面给学生树样子,做榜样,文明办公,文明教育,文明就餐,事事做表率,处处作典范,在教职员工的示范带领下,以促进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