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8篇

时间:2023-06-13 09:25: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倾向。一旦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对力学三大定律的提出,就源于对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终究成为科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该学科和任课教师产生兴趣。只有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以后投身于历史学习的研究和探索中去。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在对本学科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本学科和老师产生兴趣。如我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为激发学生兴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这样的历史笑话:“历史老师上课提问一名正在打瞌睡的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学生睡意顿消,紧张而又十分委屈地说‘老师,那绝对不是我烧的’,教师听后十分生气,就让这名学生问家长圆明园到底是谁烧的。结果,第二天一早,这名学生家长带着学生怒气冲冲地找校长说‘圆明园绝对不是我儿子烧的,如果真是我儿子烧的,该多少钱我赔’。结果让校长和老师哭笑不得。”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笑话,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出来,同时在笑声中也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课堂教学多样化,包括语言艺术、新课的导入方法、板书设计、问题讨论等。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1848年欧洲革命》时,为更加形象地提示各国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利益纷争,我就利用擅长绘画这种优势,讲到一个国家就画出一幅国家的轮廓图,这样一节课下来内容讲完了,一幅欧洲地图也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一教学形式的变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也在学生面前树立了多才多艺的形象。

3.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当有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我就给学生发一些自制奖状、小奖品等,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又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依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中学历史有六本教科书,一千一百多页,五十余万字,上下几千年,中外几十个国家,涉及面广,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如果离开了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积累,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木之船,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学中我时刻以“双基”教学为中心,狠抓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为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课余时间我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遗址,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历史书籍等,让学生到课外更广的历史空间去汲取知识、开发思维、培养能力。

三、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让学生参与到历史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实现。只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在历史教学中,我主要给学生设计一些情景新颖、形式灵活的教学活动来给学生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如每节课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间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历史知识竞赛;每学期举行一次历史小论文征集;在“五四”“七一”等节日举办“党在我心中”演讲会;每讲完一个章节,我让学生参考正规报纸,自己设计、编辑一份历史小报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都有亲身参与的机会,并能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得到锻炼,体会到尝试创新的快乐,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对策

21世纪初,许多职业学校就开始加大投入,在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希望通过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教学管理的人性化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般是泛指以计算机、现代通讯手段等来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的相关技术,它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等许多领域。会计学作为职业学校中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会计学科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智能型计算机系统在更广的范围取代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新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新时代的会计人员应勇于实践探索,不断开拓,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以实践为依托而产生的一种勇于实践、不断开拓进取、积极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例如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对真知的执着追求态度等等,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原动力。随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国家对会计工作管理的理念、手段、内容和要求进行了适应性的变革,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不灰心、不气馁,要勇于实践,不断进取和开拓,以创新精神来做好新时代的会计工作。

2、会计人员的身份和工作重点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会计人员是信息分析师。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人员主要是对经济数据进行计量与记录,起到一个记账员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变为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以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及时、相关、便利、适当和准确的要求,这意味着新时代的会计人员将以“信息分析师”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2)会计人员是复合型人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会计信息的实时反馈、动态控制成为可能,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尽量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相关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会计人员的工作将更多地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融合。更多的会计人员将成为企业各业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的成员,为财务管理和综合管理提供会计服务。同时,随着外部客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长,更多的会计人员也将为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和客户、不同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等提供职业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学校会计课程的教学也将会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全方位发生重大变化。

1、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转变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是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反对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张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外环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与知识传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即EQ)和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即IQ)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作为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要经常思考“学生在未来的会计工作岗位上,他(她)们面前分分秒钞都将有成千上万的“金钱”在流动,他(她)们能不能严守职业道德,不受“金钱”的诱惑”之类的问题,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能自我约束和独立学习,能自己去探索知识、运用知识,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

2、教学内容方面

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科学设计会计教案,合理安排会计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师生之间都要有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能相互理解、支持帮助和有效沟通,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爱”关系,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去正确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例如,会计学的实践性、规定性较强,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学习中容易使人厌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有血有肉的会计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发加入案例的讨论、分析过程中,以达到激发、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教学方法方面

根据会计课程的不同内容特点和不同教学目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有效地完成会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会计中规定性、强制性要求高的内容,如会计核算原则、原理、准则等,教师易以信息技术为辅助,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导来进行讲授性教学活动,将知识传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对会计信息分析等透视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发现性教学活动来进行,即教师一方面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相应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探索情境,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工具和信息资源,以及检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等等。

可考虑以合作研讨性教学活动来学习会计预测等前瞻性要求高的内容,即由教师提问题,学生个人或小组收集资料、确定思路和组织方案,然后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最后教师再总结提炼。在实践中,合作研讨性教学经常与发现性教学结合使用。

4、教学手段方面

以目标激励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人脑与电脑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体系,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设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目标的引发、导向和激励功能,就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调动并持续保持其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

其次,在会计教学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内容丰富多彩、功能强大的特点,使人脑与电脑有机结合,实现功能互补,即电脑重点处理会计信息的存储、计量汇总等“刚性”工作,而人脑侧重于会计预测、分析等“柔性”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

最后,要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系,注意把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意评价的开放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为会计教学提供形象、生动、有效的信息资源库,能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会计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资料,也可以作为会计教学评估、检查的工具。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各种教学工具、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注意避免自己的教学过程完全受某种信息技术的限制,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教育技术理论导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熊华军:马斯洛“创造性理论”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3] 斯蒂芬・哈格(Stephen Haag),严建援等译: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原书第4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 刘景阳等:对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A].教育探索与学术研究[C].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97-0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陶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创造之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向人们发出了注重创造的呼吁。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倡导,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必须确立以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观,加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落实,促进学生积极、快乐的生活和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在生活、学习中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潜能才能得到挖掘,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持续、协调地发展。

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课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成为了可能。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培养强烈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能力

强烈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与基础。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越是热爱,小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烈。小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好了,他的观察能力自然也就能够得到锻炼培养。所以,好奇心与观察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以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为例,小学作文是要强调创新、实践的。而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离不开强烈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少年儿童阅历浅,知识面窄,常常为“无米下锅”而发愁。可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是他们还没学会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罢了。所以,我们要反思的是教师的引导是否正确,是否有成效。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新东西,学会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并引导他们将见闻、感受写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体会到细致观察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

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观测点。因循守旧、人云亦云的思考能力是次等的能力,只有别致新颖、推陈出新的思考能力才是高等的思考能力。所以,小学语文要着重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考能力。要想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考能力,就必须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思维定式”的影响。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培养他们不唯书的良好习惯,训练他们的思辩能力,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设想随时记下来。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疑问,疑问会催生人的思考、探索。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惑结束的。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每一个疑问并且不放过每一个疑问。同时还要适时地教予学生探究疑问的方法、手段。可以通过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质疑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教会他们从小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创新性的想象力,学会寻找现象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争辩,各抒已见,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等。

三、培养学生不唯古人的开拓能力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指勇于抛弃旧事物、旧思想,不唯书、不唯上的全新精神。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学生只是一味地信从书本上的知识,从来就不知道要去开拓创新的话,那么这位学生充其量只能算是书呆子,他的信从也只能是盲从罢了。从这位学生一生的发展来看,是很难期望他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有多大的作为的。所以,作为教师是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开拓不羁的能力。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是很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尤其是开拓不羁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习惯于充分利用听、说、读、写等各种渠道去培养学生的这项能力。特别是在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之后,我会经常性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或是说出或是写出他们的创新看法,甚至是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说说或是写写新时代的今天应该有什么不一样的做法。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要知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人们的做法往往是不尽相同的。拘泥于古人的做法就会抹杀一个人的创新开拓精神的。

四、培养学生由知识向实践转化能力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责任心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是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可以这么说,学生素质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由知识向实践转化能力的如何。因此,增加直接体验,使学生拥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竞争开放的氛围,才能形成主动探索的心态,并做到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具有创新意义上的学习效果。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为了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更多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性逐步还给学生,并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和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总之,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语文老师的大力培养。小学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在遵循学生个性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多注意技巧,要多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

篇4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55-01

一、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经历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处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加之,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求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并及时给以适当的评价。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己用长方形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两个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折法。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他们是以对边的中间点来对折的,要是不以这两个点对折行吗?”看,这就是可贵的智慧火花!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立即让同学们讨论:“不以这两点来对折,能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吗?”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倍感兴趣。上面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涟漪。讨论中学生们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提出了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短的时间里准确、迅速地表达了多种想法。

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质疑中经历创新。

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营造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下,“交流讨论”已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针对某一些学生一时吃不准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使问题达到圆满解决。学生的讨论把课堂营造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场所。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主动积极性都得到了调动,这样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达到发展。

如,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王东强的爸爸准备在自己家的后院砌一个周长60米的小花园。怎么砌,砌出的花园的面积是最大,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在分组讨论中同学们有的说要围成三角形,有的要围成四边形。围成三角形的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围成四边形的可分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有的还考虑到花园的一边靠墙或不靠墙两种情况,真是创新的方法比比皆是,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争辩、计算、对比、猜想,得到了这样的规律:利用墙,围成四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围成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这里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不可能有一个精确的结论,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创新是难能可贵,这就是我通过交流讨论活动,精心营造创新的结果。

三、让学生在练习中训练创新

创新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求异思维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是需要长期培养训练的。所以,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讲求实效性,讲求趣味性,讲求形式多样性,讲求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挑战性,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思维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教师在练习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不同形式的题目来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训练学生的多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试卷评价上,鼓励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关注测试成绩,因此,教师在试卷评价上一定要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的思维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的广阔空间里自由飞翔,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如在10以内加减法单元测试中,有这样一幅图:一位教师(女)在为5名学生(2男,3女)讲解着什么?要求看图列式,同学们列出了如下算式:(1)1+5=6 (2)5+1=6 (3)6-1=5 (4)6-5=1

(5)4+2=6 (6)2+4=6 (7)6-4=2 (8)6-2=4

(9)4-2=2 (10)5-1=4

篇5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创新情感 创新机会 应用数学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改革的精神。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就应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索意愿的方向努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开创性地学习数学,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创新情感是指创造的动机、探索的兴趣、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契而不舍的精神等情感因素,它成为创造力培养和发展的立足点。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创新教育必须将创新情感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协同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穿插讲述伟人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让学生感受坚强信念给予人类攀越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的力量。通过语言的沟通和感情的交流,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

利用“问题数学”,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先让同学看阅读材料:“2=3?”,由“2x+3=3x+2”变形成“2(x-2)=3(x-1)”后,结果却成了“2=3”!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同学们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就主动去查阅、学习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他们在此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慢慢养成了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的好习惯。

利用“错析数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时,专门安排了一节错例剖析课,精选了若干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办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二、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学生创新机会

江苏省第十八届青少年创新大赛,邀请到了三位院士参与展评。院士们普遍认为,现在中小学生缺少的并不是创新意识和能力,而是创新的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说,其实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还是很强的,从这次大赛上就可以看出来,现在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讲,最重要的是多给学生创新机会。在学生时代,是人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一味的打压遏止,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因此,教师应从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只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去教学,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的做法,更加注重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多给学生创新机会。

数学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活力。首先要在课堂中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胆怯和依赖心理,激活创新意识,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愉悦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下)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索“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我先创设问题情境:展开一个纸剪的三角形(如图1),然后撕成两部分(如图2)。

问:“若再剪一个与刚才一样的三角形,怎么办?”

学生们立刻被问题调动起来,沉浸在对问题的热切探索中。于是,我给出几分钟让他们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解决。有的认为只需要第一部分;有的认为只需第二部分;有的认为必须把两部分再拼起来,众说纷纭。但学生在互相争论、说服的过程中,逐渐都悟出来了:只需第二部分,并且发现一个三角形只需角边角就能确定它的形状和大小。这时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结论,他们兴奋地说:“我探索出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啦!”这一小小的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喜悦而倍受鼓舞。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在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接受了新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主动发挥的舞台,提供适宜的活动任务与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再次,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不再“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而是多思考“我在课堂上可以不讲什么”,给学生创新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自己去体味学习、消化知识、发展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彰显其创新个性,享受各种各样的成功。比如,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按好中差搭配成小组,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共同讨论、广泛交流,学会合作学习,并在相互合作中发展学习能力。此外,还可以创设机会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庆祝自己在数学创新学习活动中的胜利,使他们得到一种与困难斗争的乐趣和战胜困难的喜悦,并转化为继续创新的激情,强化其成就感,培养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问题的提出,人们解决问题只能是表面上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能力就没有得到发展。

在质疑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创造性的丰富想象力,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从而完成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飞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生活实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提出问题,并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对复杂事态的研究,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把握全方位的思维风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长度为40cm、30cm、20cm、20cm、10cm的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三角形。结果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讨论,最后得出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学生在存疑、思索、探讨、释疑的过程中,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又能为实际生活服务,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教学脱离实际,学生不知道他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途,以致于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联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组织数学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也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测量仪器,运用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操场旗杆的高度。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测量,有的记录,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其中有两名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在测量旗杆的影子和一段皮尺的影子。我们知道,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是成比例的,他们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及时表扬了他们的做法。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同学又提出问题,我们测旗杆,底部可以到达,如果我们测小山的高度,该如何测量呢?由此激起了更为热烈的讨论和期望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之所以能产生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数学学习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触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点,开启了他们创新的意识,也锻炼了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们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谈数学、用数学。数学是工具,是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多说数学、多用数学,拓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同他们一起谈论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有着好奇心理,都想亲自去试一试,教师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让每一位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有一次午饭时我到餐厅去,发现学生们正在吃包子,我顺便问学生“多少钱一个?”学生回答“0.60元。”当时我们的课程正讲到函数,我接着问:“你买包子的总价钱y与包子的个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学生很快答道:“y=0.6x。”我又问:“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大于或等于0。”这时有同学提出异议,认为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我又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依靠集体的智慧得出了:“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要与实际问题相符。”又有一次学校硬化地面,用的是正方形的地板砖,这时正有几名同学在旁边,我问师傅为什么用正方形的,怎么不用其它的呢,师傅想了想说,可能是有空隙吧。这时旁边的学生说:“正方形的四个角之和正好是360度。”我又问这个学生:“还能用其它的正多边形吗?”学生说:“正三角形或正六边形。”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很容易在平等的讨论与交流中受到感染与鼓舞,从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学习。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对策

21世纪初,许多职业学校就开始加大投入,在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希望通过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教学管理的人性化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般是泛指以计算机、现代通讯手段等来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的相关技术,它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等许多领域。会计学作为职业学校中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会计学科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智能型计算机系统在更广的范围取代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新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代的会计人员应勇于实践探索,不断开拓,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以实践为依托而产生的一种勇于实践、不断开拓进取、积极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例如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对真知的执着追求态度等等,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原动力。随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国家对会计工作管理的理念、手段、内容和要求进行了适应性的变革,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不灰心、不气馁,要勇于实践,不断进取和开拓,以创新精神来做好新时代的会计工作。

(二)会计人员的身份和工作重点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会计人员是信息分析师。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人员主要是对经济数据进行计量与记录,起到一个记账员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变为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以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及时、相关、便利、适当和准确的要求,这意味着新时代的会计人员将以“信息分析师”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2、会计人员是复合型人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会计信息的实时反馈、动态控制成为可能,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尽量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相关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会计人员的工作将更多地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融合。更多的会计人员将成为企业各业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的成员,为财务管理和综合管理提供会计服务。同时,随着外部客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长,更多的会计人员也将为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和客户、不同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等提供职业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学校会计课程的教学也将会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全方位发生重大变化。

(一)转变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是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反对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张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外环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与知识传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即EQ) 和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即IQ)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作为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要经常思考“学生在未来的会计工作岗位上,他(她)们面前分分秒钞都将有成千上万的“金钱”在流动,他(她)们能不能严守职业道德,不受“金钱”的诱惑?”之类的问题,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能自我约束和独立学习,能自己去探索知识、运用知识,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

(二)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科学设计会计教案,合理安排会计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师生之间都要有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能相互理解、支持帮助和有效沟通,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爱”关系,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去正确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例如,会计学的实践性、规定性较强,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学习中容易使人厌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有血有肉的会计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发加入案例的讨论、分析过程中,以达到激发、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根据会计课程的不同内容特点和不同教学目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有效地完成会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会计中规定性、强制性要求高的内容,如会计核算原则、原理、准则等,教师易以信息技术为辅助,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导来进行讲授性教学活动,将知识传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p#分页标题#e#

对会计信息分析等透视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发现性教学活动来进行,即教师一方面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相应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探索情境,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工具和信息资源,以及检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等等。

可考虑以合作研讨性教学活动来学习会计预测等前瞻性要求高的内容,即由教师提问题,学生个人或小组自已收集资料、确定思路和组织方案,然后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最后教师再总结提炼。在实践中,合作研讨性教学经常与发现性教学结合使用。

(四)以目标激励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人脑与电脑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体系,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设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目标的引发、导向和激励功能,就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调动并持续保持其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

其次,在会计教学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内容丰富多彩、功能强大的特点,使人脑与电脑有机结合,实现功能互补,即电脑重点处理会计信息的存储、计量汇总等“刚性”工作,而人脑侧重于会计预测、分析等“柔性”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

第三,要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系,注意把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意评价的开放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为会计教学提供形象、生动、有效的信息资源库,能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会计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资料,也可以作为会计教学评估、检查的工具。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各种教学工具、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注意避免自己的教学过程完全受某种信息技术的限制,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教育技术理论导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92—99

[2]熊华军.马斯洛“创造性理论”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8--40

篇7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培养机制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WITH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AUTOMATION MAJOR

Zhang Tao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type and innovation typ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on major in my university has been improved and matured by construction for several years.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the constructer, contents, styles and effects of application type and innovation typ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on major in my university. The paper especially expounds the cultivation effects, organization relation and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application type and innovation typ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on major in my university.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useful significance for others.

Key words: Automation Major; Practice Ability; Innovation Spirit; Cultivation Mechanism.

0 引言

华北科技学院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惟一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学院面向全国招收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学校设置有37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七大门类学科,已经形成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安全培训、函授教育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我校的自动化(专科)专业成立于1999年,2003年升格为自动化(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目前,自动化(本科)专业包括本科、专接本科、第二学位本科等多种本科办学形式,共有4个年级、20个班级,645名学生。

经过几年的发展,自动化专业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提高。2007年,自动化专业被华北科技学院批准成为首批校级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编号:TS1Z214)。

本文就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的建立、运行、完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具有我校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的培养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1.1 自动化专业简介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1.2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能够体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1.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

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电机拖动、直流控制系统、交流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的理论及其实践。

2.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教育课程三个方面的课程,每一方面的课程又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大部分。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如图1所示。

2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认真研究和借鉴以前运行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我们对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研讨论证,主要包括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开课时间、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实验项目的设置、实践项目等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根据实际条件的变化,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适当调整实验课程的内容。例如《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因实验条件的改善,将原教学计划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0学时,调整为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二是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学时,适当调整专业选修课程的内容。例如《自动化仿真技术》、《自动化组态技术》两门专业选修课程,就是考虑到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突出自动控制系统仿真和组态方面的教学而增设的。

2.2 教学方法改革

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深化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积极推进课堂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外网络上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研讨、推理,适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讨论,最后总结得到合理的结论和推理。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怎样掌握新知识、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并会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是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促进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但同样也离不开学生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响应。关于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2.3 教学手段改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黑板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对抽象的微观结构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扩大教学内容的有效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对此,作者进行了研究,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大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Vol.4,2007)。同时,该论文获华北科技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在大会上进行了宣读交流,论文的获奖证书如图2所示。

3 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

3.1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校自动化专业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和改革。目前,在我校自动化专业已经形成多层次开展、多学科综合、并具有安全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丰富、层次合理,主要包括:

(1)实验类:各类课程的附属实验课程。

(2)设计类:各类课程的课程设计。

(3)训练类:各类技能训练。

(4)实习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

(5)综合类: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3.2 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途径――工程训练平台

为实现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目标所要求的学生应具备的工程素质,我们认为,一是要求具备良好的师资队伍,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训练。

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成员的职称和学历,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按照“学有所长,利用所长”的原则,使师资队伍成员不断进行专业方向凝练;推出“自动化专业学术论坛”,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浓厚团队学术研究氛围。

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训练应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策略。首先,立足于河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北科技学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丰富实验资源,引导学生以严谨务实、认真仔细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实验环节,在实验当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其次,利用实验、实习、科研、毕业设计(论文)、工程实训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图3为学生正在进行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训练的过程照片。

3.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是要有相应的机制保证,二是要有具体的实施措施,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机制建设包括:分别成立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学校提供科技创新所必需的活动场地、设备器材、经费支持等。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进行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到开放的实验室进行各种教学实验和研究实验;二是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图4为我校设置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室。

3.4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效果

经过自动化专业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良好,在招生、就业、考研、科技创新活动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绩。

自2003年开始招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以来,自动化专业的办学规模在稳步发展。近几年,每年的自动化专业招生计划均为210人,入学报到在190人以上,编为6个班级。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一次就业率较高。特别地,自动化专业作为华北科技学院煤炭主体专业,着力突出煤矿安全自动化这一行业特色,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煤炭相关企业、为突出我校的安全生产特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动化专业学生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仅在201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项;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赛河北省二等奖1项。图5为学生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激光识别智能车),该作品获得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考研情况良好,考研录取率一直位居前列,表1为近几年自动化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情况汇总表。

4 总结与建议

作者认为,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培养策略,才能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关系应为:实践能力的基本标准,工程素质是最低要求,创新精神是最高追求,三者的层次关系如图6所示。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已经逐步完善、成熟,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完成教育部规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不断提高和强化教学效果。

(2)构建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布局实践教学层次,加强实践基础能力培养。

(3)构建自动化专业的工程训练平台,通过PLC工程实训项目和单片机工程实训项目等途径,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制作、检验等步骤的全部过程。

(4)构建自动化专业的科技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还应进一步进行改革、充实、提高、完善,以不断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训练类实践教学课程是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因此,训练类实践教学课程的下一步改革思路是:教师提出更有难度的训练题目,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现训练题目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训练类实践教学课程促进教学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涛,潘玉民.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实践教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 薛鹏骞,潘玉民,张涛,等.煤矿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系统[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3 陈金刚,于涛. 本科实践性教学及其管理探讨[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3).

4 施步洲. 构建工程实践能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6).

5 汪建华,俞贵邦. 工程实践能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6 张涛,孟凡甡,张昔平,朱雄. 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专辑.

7 张涛,孟凡甡,薛鹏骞. 大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7(3). (华北科技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8 张涛,孟凡甡. 我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其特色[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专辑.

9 张涛,靳文涛,薛鹏骞. 丰富和完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9(3).(华北科技学院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优秀论文二等奖)

10 苗志全.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实践探索[J]. 教育科学博览. 2012(4).

作者简介

篇8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认识,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规律探索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化学实验教学原则

化学实验教学原则是在化学实验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根据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规律教育目的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规律,也是经验的总结。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原则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是化学实验教学最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脑做实验,可通过安装仪器、排除故障、以及失败和挫折培养探索精神和坚强毅力;可通过细心观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养成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物质的变化以及发展规律等,形式是复杂、精细、变化无穷的。对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性质、局部与整体、平衡的建立与破坏等关系的揭示,没有实验是无法完成的,这决定了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有自觉、独立、创造性的活动。

(三)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以培养自主能力为主。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加强学生智能培养,增强他们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提独立探究的能力。实践活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它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要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实施教学。

(四)化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内容,要保证实验原理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使实验原理、现象一目了然,具有良好的直观性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自行设计、研制有特色的直观教具和教学实验装置。这样,更适于培养学生,也会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二、上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

(一)制定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教学内容的引入都依靠实验进行。这样一来,许多课就得在实验室进行,加上班级较多,所以到实验室上的学生分组实验,不能是上一课备一课,而应预先研究,统一安排,制定好符合实际情况化学实验教学计划。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分析教材,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条件,按章节将各类活动整理出来,比如在“动手做实验”、“探究与讨论”、“思考与讨论”中有哪些实验列成专门表格,根据实验活动的情况制定化学实验教学计划。化学实验教学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方法与过程、需要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另外化学实验教学计划应提前上交实验室,让实验教师作好仪器、药品等充分准备。

(二)灵活处理实验的方式

1.实验形式多样化

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验安排,只要条件允许,尽可能安排学生亲手做实验。如果条件有限,以教师演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对一些实验中涉及实验用品与器材较为简单的,可以完全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对一些实验要求较高的实验,由于学生没有一定基础,直接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就不太妥当。在完成讨论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整个实验完成后的验证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

2.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不容忽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用多媒体手段能使很多传统实验达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效果非常明显。有些肉眼不能观察到的变化,在平时教学时受到一定的限制的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都能很好地实现。另外,利用多媒课件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使教材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探究、交流讨论、知识总结中完成,使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学习这门学科。

(三)实验过程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往的实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演示实验,二是学生实验。两者都是按照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教师或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没有经过思考,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也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缺少足够的思考。在以后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科学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实验的亲身经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这些实验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但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当好学生“探究与活动“过程的指导者。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要约束学生思维,使整个实验过程有序地进行。

三、上好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意义

推荐期刊